戴在头上
戴孝也叫穿孝。戴孝是死了人的标志。由于辈数不同,“孝”的规格也不一样。死者的亲生儿女谓之孝男孝女都穿重孝(也叫大孝),即头戴白孝帽,身穿白孝衫、白筒裤、白绑腿、白布绷鞋。长子的孝帽后缀三大朵籽棉和麻团等。有的后边戴个象征性的麻辫子。闺女和媳妇的孝都用白布包头,头布是用极长的麻丝系着,披上肩上,甚至拖到地上。有的还用孝衫裹身,谓之重孝。孝布长短均有定规,如五服以外都是一个普通孝巾或者只是头上一个白箍。但个别地方也有披麻穿孝衫的。女婿孝只是一根白腰带(有的地方只是一个孝帽)。孙子孙女辈的孝,都是一条白带箍,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缀一块红布,如果是重孙子辈,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缀上一绿布。
❷ 老人去世儿媳为什么腰间别上青竹棍
老人去世儿媳为什么腰间别上青竹棍?闲来无事,想到了自己离世的一些亲人,甚是感慨,写些东西,以表哀思。
我们那里,人假如说今天去世了,首先要请村里的人换衣服,女儿,儿媳要哭,然后跟着村里人去池塘里买水,去世的人穿的衣服必须是单数,穿好之后,头要拿黄纸盖着,再拿两块砖那脚夹住,头的旁边放几碗小菜,床底下要点上煤油灯,此时人只能睡在草席上。然后家里的子孙要在身边叠元宝,一直到出殡,这个房间都必须要有人在,并且要一直叠元宝烧给逝者。
我们那里是去世第二天下午5点左右放到棺材里的,期间会有村里的人或者亲戚来探丧,来的人要是女士,都会哭几声,女儿一般会在床边叠元宝,有人来探丧了,也会哭上一会。此时村里人早就把孝布准备好了,家里的亲人都会纷纷带上。到了第二天早晨,儿子孙子就会去各个亲朋好友家报丧,通知他们参加葬礼的时间。女儿会跟着村里的大妈,边哭边去各家各户要黄豆,大麦等,要回来之后,会用大锅炒一抄,女儿就会跪着哭,之后就会做成一个用布包的祭品,等第三天出殡的时候用。此时,吹唢呐的人也来了,村里人忙着做烛台。等到下午,亲戚就会陆续赶来,家里的亲人就会把孝服全穿上,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会穿白布鞋,白长褂,带麻布帽子,头上腰上扎九尺白布,孙子孙媳、孙女孙女婿等就会带白帽子,头上腰上扎七尺白布,第二代的亲戚,比如侄子,外甥等也会这样戴孝。第四代的就会带红帽子,如果还有第五代,就会带绿帽子。其他村里的人一般就根据亲疏,在头上扎一根五尺或者三尺的白布。
下午的时候亲戚陆陆续续都来了,外甥侄子会送花圈来,嫁出去的女儿会准备好祭品,大概三个八仙桌,请人从家里抬来,儿子儿媳穿戴好孝服去村口迎接,俗称“接祭”。还有舅家人亲戚是比较大的,必须要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带好孝,边哭边去村口迎接。等到亲戚都到齐了,就要准备一个很大的仪式,就是把去世的人放到棺材里,在此之前,村里人会拿着之前放在床底的煤油灯,带着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去村口把老人生前用的东西都烧了。之后就要准备把人放入棺材了,一般会请村里8个人,俗称“八仙”,由大儿子抱头,小儿子抱脚,女儿们会在一旁哭,把人抬到棺材旁后,要请大儿媳跪着给去世的老人梳下头,之后就有“八仙”把人放进棺材,再塞上纸钱,衣服之类的,女儿们要拿着黄纸钱去擦棺材,边哭边擦,最后封棺。然后会按照先后顺序让买了大蜡烛的人点,一般是女儿女婿的,舅家人的,外甥的,侄子的,儿媳娘家人的等。等到都点完了,亲戚朋友就会逐一磕头祭拜,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就会跪到灵台后面答谢亲戚,棺材在灵台后面,等到全部祭拜完了,就可以开始吃饭了。饭后亲戚朋友都回家,亲人们守孝一晚。
第三天一大早,准备好的灵车就会来了,“八仙”把棺材抬上灵车,亲人们跟着灵车去火葬场,去火葬场的车子也只能是单数,车子经过桥,转弯的时候都要放炮,一路上乐队都要奏哀乐。到了火葬场,先去买骨灰盒,然后让亲人再见死者最后一面,绕着三圈,鞠三躬,就会拉进去火葬了,一般这个时候都会听到撕心裂肺的哭声。烧完了,会把骨灰装到盒子了,由儿子捧着骨灰盒返回
❸ 孝子布要多长
孝布的尺寸是用白布,长七尺,宽一尺二至一尺三寸五不等。孝子、孝女可将孝布直接系于腰间,孝女也可以对折后,缝成孝帽子带于头顶,女儿孝帽子右半边长,儿媳孝帽子左半边长。其中长子、长媳也可各用14尺白色孝布做成孝袍守孝均可。先人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的孝布不可带有红布条;先人的侄男外女等的孝布要带有红布条一块(有的地方也不带,如不带,孝布是长七尺,宽六寸至七寸不等);先人的孙子辈等的孝布要带有红布条一块;先人重孙子辈等的孝布要在红布条之上再加盖一块黄布条。
❹ 老人过世晚辈戴孝有哪些讲究
据传统,服丧孝服有辈份之分,不应弄错:
白布——死者同辈、外亲
麻布——子女儿媳;
萱布——孙侄甥
浅布——曾孙辈
黄布——玄孙辈
红布——直系玄孙(因玄孙为五代子孙,用红色隐含笑丧之义)
成年人头配丧布改成的草箍,小孩戴帽状的包;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孝球为男配左腕孝球,女结於发上;而且男子更分白、蓝、青、黄四色,待除灵后依次换色,古时称为「换孝」。及至现今,一切已从简。主要看各地风俗不同,一般分为三天,七天,百天.
孝服尺寸规则每个地方风俗不大相同:
儿子儿媳的孝是一样的,闺女的孝是一样的,其余的亲人是一样的
儿子儿媳的孝:头戴孝冒,头系着6尺白布包头,包头从后边向前绕,把扣子系在脑门上,两边自然下垂;身上披14尺白布,用绳子系上。腿上系白布条。
闺女的孝:不戴孝冒,白布包头也是六尺,直接系在头上活扣系在右边,身上披14尺白布,用绳子系上。腿上系白布条。
其余亲人的孝:男的头戴孝冒,白布包头六尺活扣系在左边,身上一样,腿上不系白布;女的不戴孝冒,直接系白布包头,和闺女一样,但是裤腿不系白布。
❺ 守孝期不得穿红衣服、戴红帽子的习俗从何而来
从祖辈传承而来,但最早的情况恐怕无人知道,不过红色代表喜庆所以不可出现在白事中这的历史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守灵期间,要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喝粥吃素,日夜守侍灵前,以尽孝道。要不断地焚香、烧纸、添油,保证香不断、灯不灭。要严禁狗、猫从灵前走过,以防死者“起尸”。要随时陪伴前来吊孝的人一起恸哭,磕头谢孝。民间传说,如果父母死后子女不哭,后代就会出现哑巴。受此俗影响,许多子女在父母生前并不孝顺,却在其死后哭得像模像样。
❻ 出殡如何戴孝布
出殡戴孝布孝子、孝女可将孝布直接系于腰间,孝女也可以对折后,缝成孝帽子带于头顶,女儿孝帽子右半边长,儿 媳孝帽子左半边长。
其中长子、长媳也可各用14尺白色孝布做成孝袍守孝均可。先人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的孝布不可带有红布条。
先人的侄男外女等的孝布 要带有红布条一块(有的地方也不带,如不带,孝布是长七尺,宽六寸至七寸不等);先人的孙子辈等的孝布要带有红布条一块;先人重孙子辈等的孝布要在红布条 之上再加盖一块黄布条。
(6)女孩戴孝帽子扎腰扩展阅读
出殡后孝布的处理方法:
1、参加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及姻缘连带关系的葬礼,其孝布是不可以保留的,包括黑纱和白花等。对于这种情况,孝房家属都会单独准备,譬如在遗体告别之后,或是丧宴开席之前,都会有专门的人进行收管,然后集体焚化。
2、与去世先人是舅甥关系的,孝布要保留到一百天之后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外孝的情况,不是同一姓氏的带孝情况。在百天祭日,直接将孝布与纸钱等共同焚化即可。
3、与去世先人是叔侄关系的,孝布要保留到三周年之后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家孝的情况,同一姓氏带孝的情况。在三周年祭时,直接将孝布与纸钱等共同焚化即可。
❼ 为什么死人后,孝子要腰系麻绳
蒲县一带,老人去世后,儿女们除了穿白孝服,戴孝帽子以外,还要系一根新麻绳或者麻辫子。原来,这一风俗还是从汉代初年传下来的。
据说,那时候,韩信还是个放羊的穷孩子,有一天,让狼叼走了一只小羊羔,掌柜的就把他狠狠地揍了一顿,罚他白放两月羊,每天,还必须捎一捆柴禾回来。小小的韩信当时就想:“人都是一样的人,为啥人家就能享福,咱就非得受苦不行呢?”
这一天,韩信正躺在一个草凹凹里歇息,忽然听见近处有两个人在说话,坐起来一看,见那棵大树下不知从哪儿来的两个白胡子老头儿在石板上下棋。只听其中一个老头儿说:“老兄,你发现没有?左边离卧牛石一丈远的那个草凹凹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谁要是把老先人埋在那儿,后人必定有高官可坐。”
韩信一听,说的正是自己所躺的地方,赶快躺下继续细听。
另一个老头儿接着阻止道:“嗯——老弟呀,天机不可泄露,此处可不是随便说话的地方。”说罢一摆手,两个老头儿全不知去向。
想一想刚才老头说的话,韩信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因为他步量了一下,确确实实是自己刚才躺过的地方,于是心里暗暗骂道:“老财主,老财主!老子日后当了大官,非找你狗日的算帐不可!”甚至,他仿佛觉得自己已经成了未来的皇帝,那些卧在周围的羊都变成了归顺他、拜倒在地的臣民。可是转过来一想,幼年丧父,尸骨已沤,母亲健在,哪有先人可埋?
徒有这块宝地又有何用呢?想到此处,又像在吹圆的尿泡上扎了一刀子,泄了气咧。
晚上回到家里,他还一直在思谋着如何利用那块风水宝地,看着身边熟睡的母亲,他心里突然有了主意,从第二天起,利用放羊的机会,他就开始在那里挖墓穴。几天之后,便挖好了。随后连哄带骗地就把他母亲引到了那里头,母亲问他为甚带她到此,韩信便说:“此乃风水宝地,系神 仙所点,为母亲在此扎墓,孩儿便可飞黄腾达。”“可娘我还未死呀!”“娘,你就住在这里头,我会随时送吃的来。”说着出来就把墓门封住了。他母亲见他封门,说:“门都封了,还怎么……。”韩信边垒口边说:“母亲大人放心,孩儿给你留有气眼儿,是用竹筒打通做成的,直通坟顶,孩儿天天为你从上边倒饭,里头碗筷甚都有,保你吃好睡好……”不管老太太在里头怎样叫喊,韩信就这样将他母亲活埋了。只是每天在竹筒口喊话、倒饭。可惜,天长日久,竹筒边沿的饭渣越贴越厚,眼儿越变越细,到了冬天,稀饭冻在竹筒中,一下把眼儿全堵塞了,自然,老人家也就被闷死在里头了。
本来此穴最好不过,如果等他母亲去世后埋在这里,韩信就是未来的皇帝,可是因为老人家是被活活埋掉的,所以,尽管墓穴不错,韩信也只能做到将军而已。打下齐国以后,他居功自傲,拥兵自重,刘邦就先封他为齐王。
做了齐王以后,韩信自知亏对老人,他又将老人家起出来,重新用砖砌好墓,特意进行了隆重的厚葬仪式,为了向老人家表示请罪,在穿着白色孝服送葬的同时,还给自己腰里系了一根新麻绳,让夫人腰里也系上了麻辫子,乞求老人家在冥冥之中惩罚他这个不孝之子。
此后,为了对老人生前的照顾不周表示歉意,孝子送葬系麻绳这一习俗就在民间渐渐流传开来。
❽ 披麻戴孝的习俗
1、孝男身穿麻衣,头戴麻帽,脚穿草履,腰扎草绳。如果这孝男已送给别人做继子,则不戴麻帽扎头白,腰扎白带加一条红带以示区别,如果有孝子外出不在家,应将这一套放在竹箩中,以示亲临。
2、孝孙穿黄麻衣,戴黄帽,腰扎白带;侄孙也是黄衣不戴帽;曾孙穿绿衣、戴绿帽;侄孙也是绿衣,不戴帽。
3、女婿奔丧,早先岳家要为他剪制一件白袍。闽剧小方卿唱道里唱道:“侬丈夫身体又高又大,白袍要有七尺剪。”现在简化了,每人剪一块六尺白布挂在身上就算是白袍了。
4、外甥、内侄辈,视丧家能力,可剪可不剪。男人中长辈不能为小辈带孝,只有妻子死了,丈夫可为他掏长杖。这长杖长度齐眉,所以又叫齐眉杖。
5、未出嫁女子在家为父母带孝,只是穿白衫,扎蓝带,头戴黄花;已出嫁的为父母戴孝,穿白衫扎白带,头戴黄花;为翁姑带孝,要随丈夫穿白衫加罩麻衣,腰扎白带,戴白花;为丈夫带孝要全身缟素(即全白)。
❾ 丧事之前为什么要戴头巾
这个要看地区,但基本上是孝道文化的演变,以“披麻戴孝”的方式来纪念先人,有五种服饰即“五服”来区别关系亲疏,戴帽子或头巾的属于最亲近的家属亲友
披麻戴孝
❿ 17的女生可以戴孝布吗
生老病死,人之常事。但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的大脑往往会被悲痛和不知所措的情绪占据。但在父母那个年代往往会有老一辈的亲戚或者长辈从旁指导,指引他们做接下来的事。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80后或者90后身旁已经极少有能帮助他们面对这些事情的长辈了。所以今天我们就向大家简述一下,亲人去世后,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一、 净身穿衣
传统上一般会由亲人为逝者穿戴寿衣。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女性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寿衣一般不用皮毛或兽皮制作,多用绢棉做成,取“眷恋缅怀”之意。寿衣的件数可以根据各地习俗不同来准备,一般多为七件(上衣四件,裤子三条)或者八件(上衣五件,裤子三条)。
悼念逝者: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片交给工作人员。亲属站在左侧,来宾在右侧。司仪主持告别仪式,默哀后念生平,依次绕行瞻仰遗容、鞠躬,并慰问逝者亲属。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将遗像和灵位牌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单数,放鲜花、白酒、香烟等。
六、尊体火化
七、寄存骨灰或安葬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