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道光欲纳女王入宫平息英军挑衅,为啥现在看来就是大错
满清入关统治中原,被汉人视为耻辱。千百年来的所谓汉人正统思想作怪,满清一度被视为蛮夷番邦,不开化之外族。
然而就是这个所谓的蛮夷,在入关主政后,经过前几世帝王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史上著名的康雍乾盛世的局面,如此一来,曾经被视为外族蛮夷的满清,也以天朝上国的地位自居,有些时候都到了盲目自大的程度。
英国虽然没有断清朝之喉,也没有尽清朝之肉,但是从清朝身上撕下了几大块肉,这让清朝痛彻心扉,却无力反驳!
道光皇帝的无知,闹出了这个历史笑话,但这又不仅仅是笑话,是历史之镜!清朝的遭遇正应了那句话: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② 推理题,高手们回答一下
过程有点复杂,双重假设
A的思考过程:
假如我戴的是白色帽子,那么B看到的是一顶白颜色帽子和C是黑颜色帽子
B会做出如下假设
“如果我戴的是白色帽子,那么
因为A是白色帽子,就是说C可以看到两顶白色帽子,那么C可以离开,而他不能确定,说明他一定不是看到两顶白色帽子,那么既然他没走,说明我和A不同时是白色帽子,那么他是白色的,我一定是黑色帽子”
这样的话B就可以肯定自己可以离开
可是B没有离开,说明我这种假设不成立
既然我假设自己是白色帽子是不成立的
那么我戴的就是黑色帽子
③ .......@@@@!!!(XX)戴上一顶神气的帽子可以到处走走,(xx)我竟渴望变成地铁司机(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戴上一顶神气的帽子可以到处走走,(所以)我竟渴望变成地铁司机。
④ 胡雪岩因一顶帽子成了首富,为何又因帽子的颜色郁郁而终呢
胡雪岩当时因为朝廷颁发的二品红帽子成了中国首富,却因为这顶官帽成为了当时朝中其他势力的挡箭牌。可以说这顶帽子让当时胡雪岩由一个商人变成了一位官员。权和钱是一定不能放在一起的,要不然就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
当时朝廷为了表扬胡雪岩,就是他能够穿黄马褂的权利,并且给了他二品红色官员的帽子。由此就表明当时胡雪岩由一个普通的商人变成了朝廷官员。也就是因为他官员的身份,才让他的事业遭到失败的。当时由于李鸿章想要对付左宗棠,所以胡雪岩就成了左宗棠的挡箭牌。李鸿章当时通过暗中的一些小手段显示让胡雪岩彻底破产。胡雪岩最后由于一下子接受不了那么大的打击选择郁郁而终。可以说胡雪岩就是因为不幸当了官员们的挡箭牌才郁郁而终的。
⑤ 关于融而后通,破而后立打破边界,多向融合的作文
摘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必将携手,彼此“互容”,才可“互融。”
⑥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拼音〗qiān lǐ sòng é máo
〖解释〗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出处〗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示例〗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北归客。 ——宋·黄庭坚《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诗
〖用法〗 主谓式;作分句、定语;常与礼轻人意重连用
〖典故〗
别以为我要跟您说个礼轻意重,情深意长的故事。这世上以讹传讹弄巧成拙弄拙成巧张冠李戴黑白颠倒的事儿海了去了,就连孟子也叹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你以为孔融让梨,张良拾鞋的故事就是真的么?
嘿嘿……
果真如此,孔融早该是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圣人了,应该和西洋圣人差不多,给人打了左脸再把右脸凑过去,怎么后来就“恃才负气,……言论往往和传统相背,……多讥嘲之辞”(《辞海》)而弄得身首异处呢?再说黄石公,如真有什么《太公兵法》,怎自个儿就不去出仕?说是归隐山水,又靠何为生?
却说“千里送鹅毛”这故事,原是说一个叫缅伯高的边远地区使臣,背了只天鹅去长安进贡。路上鹅毛弄脏了,他就在沔阳湖边打开笼子,让天鹅下湖洗洗羽毛,不料天鹅展翅飞去,缅伯高遂倒在湖边大哭一场,后来急中生智,捡了根羽毛去长安进贡,居然受到唐皇嘉奖,传为佳话。现代人多以“千里送鹅毛”来替自己的薄礼粉刷一番。
如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此典故和事实大有出入:缅伯高既能想出这“千里送鹅毛”的绝句来,就不该笨到会让天鹅出笼子下湖去洗澡。试想那天鹅乃是贡品,一有闪失可是掉脑袋的事,会如此大意么?说来有些荒唐,不过事情的经过恐怕是这样的:
话说大唐盛时,真个海清河晏,华夷归心。各地来长安进贡的使臣络绎不绝;或金珠彩缎,或奇石异玉,把个圣明的唐皇也弄得眼花缭乱。见识多了,便渐渐挑剔起来,贡品如不新不奇不异,就随便收下,也无半点赏赐褒奖。使臣便只得盘算来年如何采得些新奇物品以博得圣上开颜,好升官发财。
一日,离沔阳湖不远的官道上走来了一位身背竹篓的精瘦老者,约五十余岁,留一络山羊胡子,眼小而狡黠,满脸怨恨。不用回头他就知道背篓里的扁毛畜牲正以高傲得意的眼神打量自己。他不由得自怨自艾:好不容易用了些水磨的工夫才把张寡妇的心给弄活了,不料让大人叫了去谋划贡品之事。也该着自己嘴臭,说圣上什么贡品没见过,非得送上一样与众不同的,圣上才会看重大人。又说,常言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来那天鹅必是稀罕珍贵之物,大人何不将后院池子里那只黑冠大白天鹅献给圣上,保不定会龙颜大悦,让大人官升一级。大人听后连连称赞,便立马要自己亲自背上这畜生上长安去。咳,他奶奶的!如今找了这个木梢背,况且长安又山高路远,背了这二十来斤的畜牲日夜兼程,真是苦不堪言!这畜牲更是一副幸灾乐祸的眼神,还不时地扯一扯长脖子上的大红缎花,以示身价不同。“看我不把你这挨千刀的贱脖子在湘妃竹上绕一圈,再打个结”,缅伯高恶恨恨地骂道。
如此一路灰头土脸,到了沔阳湖边时,缅伯高的脚上已打起了水泡,麻搭耳鞋也磨穿了一双。想想离长安路途尚遥,缅伯高不由得气馁之极,便解下竹篓,一屁股在湖边坐下。越想越气,便重重踢了一脚竹篓,天鹅昂起脖子,大叫几声以示抗议。缅伯高悻悻然,掏出干粮吃了起来。那鹅也伸长了脖子,摘吃篓边的嫩草。缅伯高一边吃,一边咕溜溜地转动着小眼。他忽然停止咀嚼,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脸上渐渐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那鹅注意到了这反常现象,便以警惕的眼神观察缅伯高。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它心里有些不安。
缅伯高站起身来,将竹篓藏进芦苇深处,然后四面眺望了一下,见到湖西不远处有面杏黄旗高高挑起,上书一个大大的“酒”字,便向那里走去。那天鹅在苇丛里等了好一会才见缅伯高哼着小曲一步三摇地走了回来。缅伯高将一壶高粱酒和一小瓦罐酱油放在地上,不无得意地用阴险的目光打量了一下天鹅,那鹅不由得起了一身鹅皮疙瘩。奶奶的!事情好像有点不太对劲!
缅伯高采了些嫩苇心,又在水边挖了些淤泥,将天鹅从篓里提出来,用一细股麻绳将天鹅的翅膀和掌牢牢捆住,拔了一根羽毛放进怀里。然后他便开始用嫩苇叶将天鹅细细包裹起来,完了再抹上一层淤泥,之后便再是苇叶加淤泥,将天鹅变成了一个大泥球,仅把嘴露在外面,又在屎眼留一小洞。干完这些,缅伯高搬来三块大石,排成品字行,又捡来一大捆干芦苇杆子,将大泥球卡在石头中间,用火石引了火,开始烤那泥球。天鹅至此方知陷入绝境,便张嘴大叫,还没来得及出声,便被缅伯高不失时机地灌了一勺掺了酒的酱油。又咸又辣,便哑了鹅嗓。那鹅只觉得腹底渐渐炎热,喝下去的酱油和酒迅即行散四肢百骸。
缅伯高先用文火烧烤,大泥球开始“嗤嗤”冒出热气,天鹅艰难地张嘴喘息,屎眼里不断地排出污物。缅伯高不时地给天鹅喂上一勺酒和酱油。如此过了一会儿,天鹅慢慢地只有了出气没有了进气,污物也已排尽,缅伯高便用泥封上了屎眼和嘴,改用大火。渐渐烤至泥球外面焦硬开裂,便停了火,将滚烫的泥球拨至炭火中煨,待炭火冷却,用一大石将泥球砸开,泥球应声碎成两半。乖乖,一只肥胖肥胖,酱红色的叫化鹅滚了出来,身上的毛皆已脱落,和苇叶淤泥结成硬块,酱香酒香肉香混成一片,真个惊天地动鬼神,连佛也要踏波而来。缅伯高咽了几口吐沫,迫不及待地斟了一碗酒,撕下一只鹅腿就饕餮大嚼起来。这鹅骨烂肉不烂皮,肉呈酱红色,略有咸味,伴着酒的醇香及苇叶的清香。“好鹅呀好鹅!”缅伯高满嘴鹅肉,含混不清地赞道。他一边抹了把从嘴角流下的油汁,一边暗暗得意:想不到皇帝老儿的贡品竟成了我口中的叫化鹅。
缅伯高酒醉鹅饱,又琢磨了一会儿和张寡妇的好事儿,随后站起身来,将油腻的手在胸前擦了擦,一脚将竹篓踢入沔阳湖,又将剩余的叫化鹅包好,这才轻装向长安进发。
多日后,缅伯高终于来到了长安,随着各地前来进贡的使臣去见唐皇。看着那些肩挑礼担不胜重负的各地朝贡者们,缅伯高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情。一会儿宣名上殿,缅伯高整了整衣襟,上殿去拜了唐皇,然后便一脸戚容地开腔唱道:
“将贡献唐朝,山高路又遥。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
唱到这儿,他不禁打了个饱嗝,飘出些鹅肉香来,便赶紧定定心,接着唱道:
“……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唱完,他恭恭谨谨地从怀中取出一根洁白的鹅毛献给皇上。
只听得两边响起一片赞誉之声,旁边闪出几位大臣上奏道:“陛下,那黑冠白天鹅因路途遥远,洁体遭污,缅伯高一片诚心将其放入沔阳湖清洗,不想那鹅展翅飞走。想缅伯高乃一化外之民,竟也懂得大唐礼仪,特将此落下的鹅毛千里迢迢携来献于陛下,以示礼轻意重,可见陛下好比鸟生鱼汤,真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也。”
唐皇被人戴了这几顶高帽子,不由得也轻飘飘起来,遂龙颜大悦,降旨道:“缅伯高千里献鹅毛,其心可嘉。特赐黄金百两,锦缎两匹,御马一骑。……”底下各地使臣看看各自的礼担,均面有愧色,自叹不如。
缅伯高谢了唐皇后领了礼品出城。骑在高高的御马上,他一边剔着牙缝里的鹅肉一边暗笑道:“只要胆大些,皇帝老儿也好蒙得很。”说着,又打了一嗝,便晃着脑袋轻声哼唱起来:
“将贡献唐朝,山高路又遥。
左思右想想,还是鹅毛好。
架起苇杆火,来把贡品烤。
酒肉香四溢,佛也伸手要。
完了拍拍肚,轻装来上道。
礼轻意更薄,千里戏天朝。”
这便是“千里送鹅毛”的真实来由。
⑦ 他穿了一件华贵的衣服一顶天蓝色的帽子修改病句
这病句可修改为他穿了一件华贵的衣服,戴着一顶天蓝色的帽子。原因是动词穿着不可以和帽子搭配,帽子是戴着的,不是穿着的。
⑧ 送人一顶高帽子讲的是什么故事
俗话说得好,“高帽子不嫌多”。在关键时刻对症下药地送上一顶真正管用的“高帽子”,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唐贞观八年剑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出巡,发现一个叫李义府的人才学出众。于是举荐其才,对策中第,补为门下典仪。由此,李义府便跻身于朝廷。在此期间,又得到黄门侍郎刘洎和侍御史马周的赏识,此二人又合力向唐太宗举荐。唐太宗召见他,令他当场以“咏鸟”为题,赋诗一首。李义府脱口吟道:“日里扬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李义府的咏鸟诗充分流露出他想做朝官的急切心情。唐太宗听后颇爱其才,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晋王立为太子,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因其文翰不凡,与太子司仪郎来济被时人并称为“来、李”。
李义府曾写《承华箴》上献,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还说:“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
看来,李义府正是一个厚黑大师,自己本就是一个佞邪之辈,却能大义凛然地发表一篇宏论,这正是在自己的“黑心”上蒙一层仁义道德的作法。太子将此箴上奏,太宗很欣赏,下诏赐予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其实这是一种最高明的“捧”和“恭”,因为这里隐藏着这样一种逻辑,我是一个正人君子,主子非常敬重我这样的正人君子,那么,你的德行修养自然也很高了。
太子李治继帝位,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后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的青云直上,颇引起朝臣们的注意,特别是他由刘洎、马周引荐而来,又与许敬宗等相连结,虚美引恶,曲意奉迎,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做司马。诏令尚未下达,李义府已有所闻,急忙向中书舍人王德俭问计。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扬,诡计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义府献计说:“武昭仪方有宠,上欲立为后,畏宰相议,未有以发之。君能建白,转祸于福也。”
于是,李义府马上行动,当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宿时,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夜,立即上表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高宗闻后正合心意,马上召见了李义府,不仅赐给他宝珠一斗,还将原来贬斥到壁州的诏令停止不发,留居原职。武昭仪也秘密派人向他表示感谢。不久,李义府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输等人结为武昭仪的心腹。是年七月,李义府又超升为中书侍郎;十月,王皇后废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李义府又自中书侍郎拜为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广平县男爵。
向皇上奏报“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这顶“高帽子”送的正是时候,真是一条妙计得逞,立即青云在上。
厚黑教主李宗吾曾说过,切不可只听到“厚黑”两字,便却实行,这样会碰得头破血流,如此,还不如作个斗升小民更自在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你的脸皮的厚度,因为,拍马献媚确实有侮自己的人格,所以很多人无法坚持到底。看来,这一策略能否管用,关键看你能否彻头彻尾地“厚脸黑心”。唐朝最初是严禁宦官干政的,但到了唐中宗时,宦官人数急剧增多,达数千人。由于中宗无能,韦后干政,宦官中开始出现有权力的人,大宦官开始干政。到了唐玄宗开元末年,宫中的宦官竞多至三千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多人,其中还有人到了三品将军的职位。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勇武,颇有明君风度,但到了晚年,昏庸霸道,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多任用宦官把持实权,政治日趋腐败。
尤其是高力士,由于从小就与唐玄宗有交情,后又得以亲自服侍唐玄宗,再加上十分乖巧,深受唐玄宗的宠信,以至须臾不离,言听计从。开元末年以后,百官奏章都要经高力士过目,朝中小事悉委高力士全权处理,大事才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安禄山、高仙芝等人的将相之位,都是靠高力士一人荐举而得。高力士简直成了唐玄宗权力的化身,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阿爷”。高力士财产之多也极惊人,京城内外最好的田地和房屋,几乎一半属高力士私人所有,不要说公卿,就是王侯也无法同他相比。
高力士虽是太监,却硬要过娶“妻”之瘾。一次,他看到京城小吏吕玄晤的女儿特别美貌,就要“娶”她为妻。吕玄晤一听,真是喜从天降,吕玄晤在做了高力士的“岳父”后,果然吉星高照,官运亨通,自己升了大官,儿子们也纷纷沾光,占有了肥缺要职。只是苦了他的女儿,在屈辱和压抑下,很快就香消玉殒了。
“高夫人”的死讯传出,真如丧了国母一般,举国为动,争相前往祭吊的人们相望于路。举行丧礼这一天,从高力士的家到墓地,路上拥得水泄不通,真可谓是千古一景!
高力士权倾朝野,巴结他的人也就不绝于途。但因想投靠他的人太多,一般人就很难引起高力士的注意。于是,一名叫程伯献的金吾大将军想出一条妙计,在高力士生母死时,他披麻戴孝,号啕大哭,其悲痛欲绝之状,真乃感天地泣鬼神。高力士被这飞来的“孝子”所感动,不久就升了他的官。
“多送高帽子”不是没有风险的:送的时机对不对?“帽子”大小合不合适?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晚唐时,沙陀部落酋长李克用,出生时即瞎了一只眼睛,他生性残酷,人称“独眼龙”。一天,他叫一位名叫孙源的画家替他画一幅肖像。画家想了想,画成一幅右臂执弓,左手捻箭,歪着头,闭着一只眼,好像正在检查箭杆弯直的样子。这张画一则表现了他威武的神情,二则掩盖了他一只瞎眼的缺陷。由此可见,厚黑处世者必须懂得乖巧,必须学会脑筋急转弯,必须有应变之才。
清初的高士奇,浙江钱塘人,出身微贱,人很聪明,学问也很好。他在科场不得意,仅仅是个秀才,因为成绩优异,随后又取得了监生的名分。但他既没有考上举人,更谈不上考取进士,又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当了大官为他援引。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在封建官场中飞黄腾达,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就是他,后来竟成了康熙皇帝的宠臣,势倾朝野,招权纳贿,积累了万贯家私。他的发迹一方面靠的是机遇,另一方面是他的学问,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乖巧。
康熙初年,高士奇这个穷监生自己背着行李来到北京。他想找个家庭教师当当,维持生活。但他根本无法接近那些达官贵人,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写了几十副对联,分送给那些达官贵人的仆人。这一招果然见效。当时有一个满洲贵族,姓纳兰,名明珠,任内务府总管大臣。高士奇写了副对联送给明珠的门房,这个门房见高士奇的字写得很好,又是一个穷监生,要求不高,于是就请高士奇到家里教自己的儿子。有一次明珠要写几封信给外省的官员,匆促之间找不到代笔的人,这个门房就向明珠介绍了高士奇。明珠对高士奇的文笔非常欣赏,于是就让高士奇到内务府充当书写。以后二十年间,明珠的官职由总管而尚书,由尚书而内阁辅臣;高士奇也随着明珠的升迁而升迁,由充任书写事务,而正式供俸内廷,由供俸内廷又被任命为詹事府录事,由录事再升任内阁中书。他不是进士出身,却被康熙特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又转正式翰林院侍讲学士,入值南书房,兼《大清一统志》副总编。
康熙特别喜欢高士奇的捷才敏思,善解人意。有一次,高士奇扈驾南巡,随康熙来到杭州西湖灵隐寺,灵隐寺的和尚请求康熙写一块“灵隐寺”的庙名匾额。康熙提笔写“灵”字。
繁体字的“灵”,上边是个“雨”字头,康熙把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的笔划又多,不好写下去。康熙正在踌躇,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了“云林”两个字,假装上前为康熙磨墨,偷偷地把掌心向着康熙,于是康熙就写成:“云林”。“云”字下面笔划少,当然好写多了。所以后来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实际上是高士奇所拟,康熙所书,至今匾额犹存。
康熙来到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当时宰相明珠也陪侍在侧。康熙笑着对明珠和高士奇说:“今儿个咱们像什么?”明珠冲口而出,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奏说:“高明配天”。康熙对高士奇的回答满意极了,对明珠说:“你还要多读书呢!”“三官菩萨”指福、禄、寿三星,明珠的回答很不得体,把自己与皇帝等同起来。高士奇的回答却是说:“我,高士奇,他,明珠,共同在陪侍你这位天子。”所以叫“高明配天”。高士奇的回答很巧妙,很有学问,而且语带双关,反应敏捷,奉承皇上,不露媚意,当然赢得了康熙的喜爱。
康熙来到镇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请求赐一块匾额。康熙想了好久,没有想出恰当的题字。高士奇用纸条写了四个字送呈给康熙,康熙展开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康熙点头称赞,就照高士奇所拟写上。后来康熙游苏州的狮子林,见狮子林结构巧妙,风景幽胜,奇山异石,曲廊流水,亭台楼阁,层出不穷,不禁随口说了一声:“真有趣!”他又想题几个字,但懒得去想了,回头对高士奇说:“你看这儿题几个什么字好?”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刚才已经题过了,臣不敢再拟。”康熙说:“我哪里题过了?正因为没有题,才要你代拟。”高士奇说:“皇上刚才不是说‘真有趣’吗,去掉中间的‘有’字,保留‘真趣’两个字,不是很好。”康熙大喜,立赏高士奇金如意一只,白银五百两。
高士奇受到康熙的宠爱,不仅是由于他的学识,他的机敏,更是由于他的乖巧奉承。有一次,他陪侍康熙在南苑打猎,康熙的坐骑突然乱蹦乱跳,险些把康熙摔下马来。众侍卫连忙上前勒住马,扶康熙下来,到行宫休息。康熙一肚子不高兴,满脸愠色。高士奇知道了,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许多污泥浊水,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来到康熙身旁侍立伺候。康熙问他:“你怎么这副模样?为什么衣服这么脏不换洗。”高士奇跪奏道:“刚才臣被马摔下来,跌到污水沟里,现在还心有余悸。”康熙听了不觉大笑:“你们南方人如此文弱,我的坐骑刚才乱蹦乱跳,我不仅没有摔下来,还控住了呢!”高士奇就是这样善揣君意,他使康熙感觉到自己的骑术还是顶不错的,没有被马摔下来,于是就由不高兴转变为高兴了。
高士奇在康熙身边三十多年,他所做的官都没有什么政治实权,只是跟皇上很亲近,因此政治上他没有干什么大坏事。这一点说明康熙毕竟还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只是喜欢高士奇的学问和聪明,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侍从之臣而已。高士奇却利用康熙对他的宠爱,结交大臣,接受贿赂,收罗党羽,独立门户。这样自然引起别人的嫉恨和公众的谴责,结果他遭到了左都御吏的弹劾。弹章中列举了高士奇四大罪状,请求康熙将他明正典刑。其中有一条是很有说服力的:“高士奇以一个穷监生的身份,只身来京师,现在只要问他拥有的财产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他招权纳贿的实情。”
康熙果真拿这些问题来问高士奇。高士奇免冠磕头跪奏:“臣蒙圣上洪恩,位居近侍,因此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朝廷内的部院大臣,许多人都送来许多礼物。臣收受这些礼物之后,从没有在皇上面前为这些送礼的人讲过一句话。因此这些礼物对送礼的人来讲,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而对臣来讲,臣认为这些礼物都是皇上洪恩所赐,所以臣受之而无愧,望皇上明察。”
于是,康熙对他未加处分,没有免他的官,没有抄他的家,仅仅勒令退休,让他回到杭州那所豪奢的别墅西溪山庄享清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