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结,传统的彝族头饰,长期的服饰历史发展而来,有勇敢之意,区别于女性头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将其命名为‘英雄结’。
用长约三尺的青布或蓝布缠头,缠时必缠一根成锥形的缠束立于前方,被称作“英雄结”。用来表示彝族男人英勇威武的气概,据说扎“英雄结”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红丝线穿缀起来的红黄色耳珠.由于年龄不同,“英雄结”之缠状也有所区别。
年轻人“英雄结”又细又长,直竖于左前方,以示年轻人生机;老年人“英雄结”偏短,昂立于左前方,以示老成持重,从其头饰形状来看,就很象一只翱翔于天空的大雄鹰。
彝族成年女子,头戴叠帕,身穿高领窄袖紧身斜扣短衣,主要特征在下身的百褶裙子上。彝女裙子以棉布或者纱布缝制,三节合成,中间用红、黄色或花色,上下两节用素色(黑色),下节缝作若干褶纹,一拖到底,俗称“百褶裙”,走路或跳舞时,“百褶裙”彩色褶纹撒开,就象孔雀开屏,因此彝族女子有象孔雀之说。
(1)彝族荷叶帽子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同时,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区,又分布着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因此,彝族在历史上的名称十分复杂。
② 剑网3的那个荷叶帽子怎么获得
这个帽子是成就送的 我前段时间得了一个
成就:铁胆雄心
成就说明:完成任务数量达到2000。
奖励:天字·荷叶青
③ 彝族妇女带帽子是否以婚标志
不同年龄段所带的头饰不一样、已婚与未婚所带的头饰也不一样,具体分辨如下:
居住在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同胞,特别注重头饰的装扮,数千年流传至今,以多彩的头饰形成独树一帜的头饰文化。“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头饰”、“汉人顾脚、彝人顾头”成为他们对传统头饰文化最好的诠释。有趣的是,彝族形态各异的头饰缘于图腾或动植物崇拜,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图腾的特点就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体和动物的某一种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彝民族的头饰,特别是女性的头饰,在其一身中要更替好几次,由特定的头饰可见女性经历的人生及年龄身份。彝族姑娘在婚前有戴鸡冠帽的习俗,其帽状如公鸡冠,故又被称为公鸡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用一样大的银饰镶嵌而成。在彝族的传说中,说是很久以前,雄鸡曾救过一对青年男女,后来,彝人们便要未婚姑娘全都戴上鸡冠帽,既象征平安幸福,又寄寓着吉祥如意。更为有趣的是,在彝族绚丽多姿的工艺镶嵌的花纹大都以“鸡冠牙”为图案。
在凉山彝区,凡结婚妇女的头饰便成为荷叶帽,其形似荷叶,凡熟悉彝族风俗的人士一看见这荷叶帽,便知道这是已婚妇女。戴荷叶帽也有一个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妇女比男人更聪明,一次,支格阿落(彝族神话中盖世无双的英雄)骑马巧遇犁地的夫妻俩,问她丈夫今天犁了多少轮?这位丈夫无言对答。其妻却反问支格阿落,问他的马今天走了多少步?支格阿落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第二天,支格阿落不服输,又找到这对夫妇说:我今天牵来一只公羊,找你的男人喂养生羊羔,妇人机智地说:我男人正在家里生孩子。支格阿落惊奇问道:男人怎会生孩子?妇人答道:那么公羊又怎能生羊羔呢?聪明绝顶的支格阿落又败在她手下,于是下令缝制荷叶帽给已婚的妇女们戴上,用于“盖住”她们的聪明才智,孰不知,荷叶帽成了已婚妇女骄傲的头饰,使她们更加美丽动人。
彝族男子的头饰则用黑布缠头,编织成一尖锥状,被称为“英雄结”。头饰完整地保留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彝族是一个崇尚鹰的民族,世代沿袭至今,男人应具有鹰的风姿、鹰的神韵。岩鹰搏击长空,面对蓝天、白云、大地、勇往直前,成了彝族男子汉心中勇敢的象征。有趣的是,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竿,中老年男子的英雄结粗似拳掌,贯于额中。从今天凉山州美姑县彝族男性英雄结中还可窥见彝族先民在远古时长途迁移的痕迹,先 祖从滇、黔而今凉山迁移时,曲列系家支从左边渡金沙江,古候系家支从右边渡金沙江,凡系属曲列系家支的后裔英雄结偏左;古候系后裔则偏右。由此而得知,彝族的头饰文化亦是彝族对祖先纪念的深深烙印。
彝族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在凉山州美姑县还有一种既美观、又实用的红缨须斗笠,彝族称为“衣马尔布”。据说在清朝时,彝族手工艺人模仿清朝官员的官帽仿制,用生长在水边的水竹编织而成,斗笠上装饰着散开的红缨须,其形状比清朝官员的帽大些,更加美观大方,“夏日可遮阳、雨天可遮雨”。红缨须斗笠备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反映彝族风情故事片《奇异的婚配》,就曾在美姑县牛牛坝订做了100多顶红缨须斗笠作道具。如今,在美姑的乡镇上,每逢赶集或是节日,随处可见红缨须斗笠,远远望去,像是燃烧的火焰,这与彝族崇拜火、喜红色有密切的关系。
④ 画荷叶当帽子怎么画
荷花(粉荷)先画出花瓣,大概是画十瓣这样子,再画莲子和莲蓬,等画面稍微干一点的时候,就点花芯,再在花瓣上画出纹路。 要想画国画好荷花,需首先毛笔上蘸淡墨笔尖蘸一点浓墨勾出花瓣,一般的都画白荷和粉荷。白荷染色时用藤黄加一点点花青。
⑤ 彝族妇女戴鸡冠帽,这是表达什么意思
在昆明街头,人们常被一群群头戴“鸡冠帽”,身穿花边衣裳的少数民族姑娘所吸引。她们是撒梅人,为彝族的一支。在红河西岸,楚雄彝族自治州,“鸡冠帽”也很盛行。
从此,雄鸡驱赶魔王的故事就在彝族人民中广泛流传,姑娘们也就把象征吉祥和幸福的“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伴着自己,那无数的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远光明。“鸡冠帽”一代传一代,越做越精巧,越绣越漂亮,寄托着彝族姑娘对邪恶的憎恨和对幸福的向往,也把彝家姑娘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
⑥ 彝族的帽子有什么象征
彝族带帽子的象征:
彝族所处地域幅员辽阔,支系众多,因此,其穿戴因地而异,不同支系的服饰及手工艺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四周山川环抱,峡谷深邃,巨流滔滔,由此早已形成彝族古朴、独特的服饰风格。
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着长裤。裤脚有大、中、小三种。女子上着大襟右衽衣,下着百褶裙。
彝族鸡冠帽是女装不可缺少的配套服饰,因其形似鸡冠而得名。这种帽的制作方法:第一步是把几张布叠起来,缝紧;第二步是根据帽圈的大小,按公鸡冠的形象,把布剪裁成相同的两片;第三步把这两片布的两端及上部缝好即成;第四步进行装饰。
装饰最为繁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镶银珠的鸡冠帽,以直径约为5至6毫米的银珠串起来,从帽的外沿起,由外及里,一层紧挨一层地把银珠串铺在布片上钉紧。镶好银珠,整个帽面都是银珠,而且很有秩序。
这种华美的银珠鸡冠帽戴在头上,银光闪闪,极其引人注目。二是绣花鸡冠帽,在布面上绣上自己喜欢的各种纹饰。三是绣花加银饰鸡冠帽,在绣花鸡冠帽的空余地方再镶上银花、银链。这种鸡冠帽既有绣花又有银饰,另外一番风韵。但森林中的魔王对姑娘不怀好意,总想霸占她。
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里,小伙子和姑娘在森林中约会,魔王突然降临杀害了小伙子,把姑娘强行带走。然而聪明的姑娘趁其不备,逃了出来。魔王发现后,紧追不舍。
当她跑到一个村寨边时,公鸡就“喔喔”地啼叫了起来。魔王听到鸡叫声,知道前面有人家,不敢再追赶姑娘。姑娘终于逃出了魔掌。
姑娘带着公鸡来到心爱的小伙子被害的地方。当公鸡“喔喔”鸣叫起来后,奇迹出现了,小伙子复活了,姑娘高兴地搀扶着小伙子回到村子里。后来他们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美满得生活。
彝族人民不仅把戴鸡冠帽作为吉祥的象征,而且将它作为一种审美的标准。同时也是妇女们聪明才智的结晶。哪位姑娘的鸡冠帽做得漂亮,她就会赢得人们的赞扬。因此,鸡冠帽在彝族妇女中广泛流行,制作技艺不断提高。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寨里,两个男女青年在劳动和生活中,相识相爱。姑娘心灵手巧,貌若山花,小伙子勤劳勇敢,人们都称赞他们是天生的一对。
⑦ 帽子都有哪些种类
帽子有很多种类 ,不过要合你的类型啦 !如果你是比较年轻的话就适合戴可爱型、俏皮、淑女型的,如果是中年人就戴一些比较有复古感的,小孩就随便也行,尽量不要太过时尚。
⑧ 彝族妇女戴的锅盖帽简介
那个帽子叫鸡冠帽,当然你说的也可能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不做饭时就当做,帽子来带着。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有着细微的区别。
四川凉山型
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乌蒙山型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服饰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十月年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希望采纳,谢谢~~~~~~~~~~~~~~~
⑨ 为什么彝族的帽子要叫公鸡帽呢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出了七个太阳,六个月亮,晒得大地开裂,晒得河水干枯,人类无法生活。后来出了一个英雄名叫阿鲁举热去射太阳、月亮,七个太阳被他射掉六个,六个月亮被他射掉五个,太阳和月亮都只各剩一个,剩下的太阳和月亮都不敢露面,大地一片漆黑。人们请了好多动物去请太阳、月亮,都请不出来。最后只有公鸡叫了几声,才把太阳和月亮请出来。所以彝族妇女喜欢戴“鸡冠帽”,是用来召唤光明和温暖的意思。
⑩ 荷叶像盘子、雨伞、帽子还有什么
荷叶还比较像磨盘,飞碟,还有圆形的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