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阅兵里红衣服的女兵是什么兵
是女民兵方阵
女民兵方队由北京市朝阳区组建。参加受阅的女民兵队员,大多数是18至25岁的未婚青年,她们中有个体户、私企老板、外企员工、干部、工人和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担负女民兵方队训练的是北京卫戌区“老虎团”的15名教官。队员们以无私奉献精神和满腔爱国热情投入到艰辛的阅兵训练中,在她们每人身上,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女民兵方队把她们的英姿留在金水桥畔。她们所展示的正是我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的战斗英姿,在她们身上凝聚着华夏儿女爱国的深情,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国防意识。她们时刻准备着,听从祖国的召唤,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安全贡献力量!
⑵ 戴红帽子的军人是什么军人
你说的红色蓓蕾帽子吗?现在中国军人已经没有这种颜色的蓓蕾帽子了。过去有一段时间,武警女兵曾经戴过红色蓓蕾帽,后来取消了。某年大阅兵期间,女民兵方阵戴过红色蓓蕾帽子,那只是临时的表演服装。舞台上也有一些为了舞台效果而给某些女兵舞蹈戴上了红色蓓蕾帽,但在现实中目前中国军人没有红色的帽子作为正式的军装。某些国家的军队有红色的军帽。
⑶ 大家到底觉得09年阅兵式怎么样
我也看了不少评论,不是完全没道理,只是有些夸张.批评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阅兵本身,队列没有99年和84年走得好.这个我基本同意,特别是石家庄陆军学院的方队,比较差强人意.持枪的方队显然比较整齐,而完全徒步的几个方队因为有摆手的动作就比较吃亏,特别是在白手套的映衬下,这个摆手的位置和节奏非常难保持绝对一致,而其中海军学员因为军服颜色也是白的就较占便宜.这些小毛病在动态录像中不太明显,而照相定格中就容易看出来.今年阅兵徒步方队的训练时间不及以前长,所以整齐性方面略有下降也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外电评论纯属瞎扯,比如指责女民兵方队中有模特,本来就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民兵嘛,有模特很正常,能把漂亮的模特训练成这么英姿飒爽,我认为是亮点.BBC还说女民兵穿鲜红衣服不适合打仗更是搞笑,难道他们英国的狗熊兵制服不是鲜红,高高的帽子就适合打仗,这是外行不懂得礼宾服与作训服的区别.总的来看,我认为虽然队列略逊于前两次,但仍然属世界第一流水平,相当威武壮观.
还有就是CCTV转播质量的问题.这也确实存在问题.CCTV这次动用直升机和"飞猫"等先进系统,给出许多大场面的移动镜头和鸟瞰镜头,总体上比上次壮观.但逆光镜头过多(可能是为多拍广场背景),使这么多先进装备显得画面阴暗,也使我们的军队显然不够"向太阳".另外,队列齐步转正步的刹那是最威武壮观的,但导演总是切飞镜头.还有,飞行编队只是在下面拍才整齐,导演却用远摄镜头拍了许多正前方的画面,完全看不出队形,显得零乱.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反映出,CCTV导演一方面过于倚重高科技而忽视基本的摄影技巧,另一方面对军事特别是阅兵的了解不够深入.衷心期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版本能比这精彩得多.
总之,这些都是专业人士才会关心的小毛病,总体上看,无论队列还是CCTV的转播,都是说得过去的,没有那么差.那些吹毛求疵的人不过是炫耀自己懂行罢了.我们还是应该多看精彩的部分,比如所有装备方队不仅相当先进,而且行车的整齐度达到令人吃惊的水平.这么大规模的阅兵,绝对完美是不可能的,我已经感到非常震憾和激动了!
⑷ 阅兵式帽子上的镜子是什么
可能是护眼的
⑸ 阅兵仪式上穿红衣服戴白帽子的女兵是什么兵啊
这组女兵是由各个地方的人和在一起的,有公务员,职工,白领,学生等等
⑹ 部队首长的帽子和兵的帽子有什么不同
1、大檐帽
样式:活帽套,立帽墙:帽前后增加了翘度。
颜色:帽檐:军官饰金黄色檐花,士官、士兵为黑色光面塑料帽檐。
帽丝带:将官为金黄色;校尉官和士官为银灰色;士兵为黑色人造革带。
帽墙丝带:陆军军官、士官为正红色,士兵为深草绿色;海军官兵均为藏青色;空军为蔚蓝色。
帽墙、帽罩:陆军为浅棕绿色;海军帽墙为藏青色、帽罩为本白色;空军为蔚蓝色。
2、贝雷帽
样式:国际通用贝雷帽帽形,帽左前方帽墙上缀有机锈军种帽徽。
用料:帽面为纯羊仔澳毛起绒毛纱;帽里为黑色涤绵平布。
颜色:陆军:深棕绿色;海军:深藏青色;空军:深蔚蓝色。
3、头盔
头盔是军人训练、作战时用于保护头部的一种防护器具,通常呈半球形,主要由外壳衬里和悬挂装置组成。其外壳用特种钢、强化塑料、皮革等材料制成,能有效的抵御弹头、弹片及其他打击对头部的伤害。
4、迷彩作训帽
帽墙该为立帽墙、圆冒顶,大帽檐。
5、水兵帽
水兵帽是指海军士兵的无檐帽,通常为白色或者蓝色,帽檐为硬圈,前方一般标有文字,后方有两条黑色缎带,有的飘带上标有文字,有的飘带上印有勋章的绶带标志。19世纪初,无檐水兵帽在各国海军流传开来。后来,由于飘带具有侧风向和装饰作用,因此成为水兵帽的组成部分。
(6)阅兵帽子有镜头只什么兵扩展阅读:
军帽的徽章标志象征,军队的标志之一。有些国家的军队各军种都有自己的军徽。把具有一定意义的图案制作成徽章作为某一军事集团的象征和军事首领的标志在古代已有之。
公元前5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出现装饰有神祗和动物小雕像或刻绘着特殊象征性图案(公牛、猫头鹰和互握的手等)圆盘的矛和杆。同时,还出现了军事首长、高级官员的个人标志。10世纪一13世纪,西欧骑士的盔甲和旗帜上出现了区分穿戴这样甲胄的骑士的贵族家族纹章,这是纹章主人力量、勇敢、敏捷和机智的象征。
同时,还出现了军事首长、高级官员的个人标志。10世纪一13世纪,西欧骑士的盔甲和旗帜上出现了区分穿戴这样甲胄的骑士的贵族家族纹章,这是纹章主人力量、勇敢、敏捷和机智的象征。
⑺ 六上语文《开国大典》中“阅兵式”的场面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记叙手法,好处是抓住了阅兵式的气势。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对阅兵的场面描写层次清楚,先写领导人检阅部队,然后写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最后写看到阅兵的群众欢呼雀跃。
描写受阅部队时,课文按照“兵”出场的顺序依次描写,描写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相互映衬,先“点”后“面”, 雄伟壮观。分别介绍“海军”、“炮兵”等各个方队,这是“点”;然后总写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是“面”。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阅兵过程,既有对受阅部队的正面描写,又有讲述群众反响的侧面烘托,两者结合,写出了当时热烈的场景。
《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文章先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接着作者按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接着作者写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作者写了群众游行的盛况和大典结束后的情况。全文段落之间过度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开国大典》一文在中国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
⑻ 2015年俄罗斯阅兵中,海军方阵这几位俄罗斯军人是什么军官吗,他们的军帽是怎么回事
俄军军帽造型颇为夸张,几乎成了俄军区别于世界其他军队的标志。外国人对俄军大檐帽形象地比喻说,“大檐帽大得像锅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