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对于巨石阵的看法,英语国的地质专家真的错了吗
1923年著名英国地质学家赫伯特·亨利·托马斯发表了一篇关于巨石阵的开创性研究,声称发现了史前人类开采巨石阵的确切地点。他的分析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错误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地质学家花了大约80年的时间才把它弄对。这项研究的共同研究者、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地质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名誉高级研究员罗布·伊瑟说:除了托马斯的影响深远的工作之外,研究人员还宣布了另一项巨石阵发现:史前人类很可能并没有把这些巨石阵从西威尔士的布里斯托尔海峡运到今天索尔兹伯里平原巨石阵所在的地方。更确切地说,古代人们可能使用了所谓的内陆高速公路,尽管这一发现还没有发表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威尔士国家博物馆的地质学家Ixer和研究共同研究人员Richard Bevins说:这样一个纪念碑式的游行队伍将会像在游行中运送航天飞机一样,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和庆祝。
在过去的60年里,没有一篇严肃的论文在没有引用托马斯或从托马斯开始的情况下讨论过巨石阵,这也许是20世纪最著名的巨石阵。尽管普雷塞利山大致位置是正确的,但托马斯提到的具体露头并不正确,这也影响了人们对史前人类回到巨石阵可能路线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损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确实减少了。
② Statues of Easter Island这个英文应该是什么地方或者名胜能介绍一下吗
复活节岛的巨石雕像
1722年的夏天,荷兰航海家洛杰文和他的同伴们在太平洋南部航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无名岛屿,由于发现的这天正好是复活节,洛杰文就把这个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
然而,当洛杰文踏上这个小岛时却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景象,原来岛上的居民正在举行宗教仪式,他们朝拜的是一些高达数米,用石头雕刻而成的巨型人像,这些人像神秘狰狞,让人望而生畏。
洛杰文随后在岛上陆续发现了几百尊巨石雕像,这么多巨大的石像让洛杰文感到震惊,但是洛杰文在他的航海日记中只对这些巨型石像做了简短的记录,就匆匆地离开了复活节岛。
50年后,英国著名的探险家库克船长也来到了复活节岛,并第一次对这里的石头雕像进行了测量。
复活节岛共有800多尊被当地人称为“默艾”的石头巨像,“默艾”平均高度约有4米,重量大约在十几吨以上,最大的一座高21.6米,重100多吨,石头雕像大部分都是根据同一个样式雕刻,有的石像头上还戴有岩石做的红帽子。所有的石像都是长脸、长耳,身体直到胯部,而石像的眼睛是用珊瑚和深色石头做成的。
巨大的石像让库克船长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日记中写到,每尊石像都面对大海,令人不可思议,而且岛民们对这些雕像也知之甚少。
库克船长还发现岛上,除了这些雕像之外还有三个巨大的火山口。
250万年前,太平洋东南部的海底熔岩不断喷发,几个世纪后,持续喷发的岩浆形成了今天的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位于东太平洋南部,面积只有163平方公里,往东越过3600多公里的海面,才能见到智利海岸,它也是从南美洲到澳洲的必经之路。
经过考证认为,复活节岛上的石头巨像始建于公元7世纪,公元15世纪左右停止了建造。
那么究竟是谁建造了巨石像呢?
1774年,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在航海日记中推测,岛上曾经生活过一个巨人族,是那些巨人建起了石头巨像。
有些人则认为这些雕像并不是岛上的人雕刻的,而是出自于外星人之手,他们的理由是,所有的雕像的目光都仰望着天空,似乎在等待着某种飞行物的降临。
但考古人员并没有在岛上找到巨人族和外星人建造石头雕像的任何痕迹。
那么,会不会是岛上居民建造了巨石雕像呢?
研究人员首先要考证的是谁是复活节岛上最早的主人?语言学家发现复活节岛上的居民大部分讲的是拉帕努伊语,而这种语言是波利尼西亚人的方言,语言学家推测,这种方言诞生于大约公元400年,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岛上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开始有人类活动。
1994年,生物学家从几具拉帕努伊人的遗骸中提取DNA确定他们的确是波利尼西亚人。现在的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拉帕努伊人是波利尼西亚人的后代,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成为复活节岛上最早的主人,而复活节岛上的石头雕像始建于公元400年,因此考古学家认为复活节上的巨石雕像出自于拉帕努伊人之手。
那么拉帕努伊人到达复活节岛后为什么要建造这些石像呢?复活节岛上至今有这样一个传说,而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这些戴着岩石帽子的酋长。
公元19世纪,欧洲的一些艺术家来到了复活节岛,他们看到岛上的居民在巨石雕像前,进行着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祭祀活动。考古专家们认为,最早的石头雕像确实是用来进行祭祀活动的,但是到了12世纪,复活节岛的石像建造进入了鼎盛时期,石头雕像这时也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
专家们推测,复活节岛上大部分石像是在公元12至15世纪建造完成的。那么这些石头雕像的原料来自于哪里?他又是用什么样的工具雕刻而成的呢?
1951年,考古学家在复活节岛上拉考克火山附近发现了一个采石场,采石场里至今仍有300多尊未完工的雕像放置在那里,它们大部分是用凝灰岩雕刻而成,在采石场考古人员找到了许多用钝了的石斧,石斧是用玄武岩制作,玄武岩是一种比凝灰岩更坚硬的石料,而岛上也没有发现其他的工具,专家们推测石像解决用这些石斧雕刻而成的。
20世纪50年代,挪威著名的考古学家海尔达尔曾雇佣了6个当地人用石斧雕刻一座石像,六个人觉得雕刻工作太过辛苦,只干了三天就辞职了,但是根据其进程估计,这六个人用12至15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座雕像。海尔达尔认为即使是最大的石像,只要增加相应的人数,雕刻时间不会超过一年。
石头巨像分布在复活节岛上不同的地区,有的石像距离采石场达10公里,当时的人们运用什么方法运送这些石像呢?
20世纪中期,考古学家们不断进行各种实验,用原始的办法搬运和竖立石像的复制品,在所有的实验中最令人关注的是美国考古学家范第尔堡的模拟搬运,范第尔堡推断,岛上的建设者们,首先把石像放在木锹上,底下垫上一排木头当轮子,然后在沿途的路上洒上水以减少摩擦。接着范第尔堡用计算机模拟了这个搬运的过程,他最后断定以木头、绳子为工具,只要用70个人,五天就可以将一座约10吨重的石像搬运到目的地。
1998年4月,人们在复活节岛上模拟了整个过程。但是,搬运石像的木头和绳子都是用飞机从岛外动来的,因为复活节岛是一个荒凉的岛屿。
1772年复活节岛的发现着洛杰文,在对岛上的环境进行考察后,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岛上只有枯萎的野草和一些烧焦的植物。
如今的复活节岛是一个草原,岛上没有任何高于3米的树木,植物学家在岛上发现了只有47种草本植物,其他的都为灌木丛,这些树木和植物显然不适合做运输石像的工具。搬运石像需要结实的绳子,但岛上没有发现能制作绳子的植物物种。
考古学者在对岛上的石像以及采石场的规模进行考证后认为,如果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完成800多尊石像,所需的人数至少在5000人以上。然而,洛杰文在第一次登上复活节岛时,岛上的居民只有几百人,几乎没有耕地,粮食也很少,根本没有能力养活5000多人。
即使在今天复活节岛的人口也只有1800多人,但是岛上的食品来源仍需要岛外定期补给。
但让考古学家感到困惑的是,岛上找不到能竖立石头雕像的工具,在没有运输工具和充足人力的情况下,当时的拉帕努伊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运输这些巨大的雕像呢?
植物学家通过岛上火山口里的沉淀物,推测出了古代复活节岛上的植被情况,池塘或沼泽地中的沉淀物是按时间远近沉积的,每一层沉淀物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可以测定出大概的年代。用显微镜分析沉淀物理并能计算出这些数的数量,所包含的花粉,可以鉴定出树的种类,并能计算出树的数量。
测验结果表明,复活节岛在公元400年的时候并不是一块荒地,而是一片茂密的亚热带森林。
拉帕努伊人就是用这种大棕榈树的树杆和刺麻薯制作的绳子,竖起了复活节岛上一尊又一尊用于祭祀的巨石雕像。
按照考古学家的推断了,如果要完成岛上800多尊巨石雕像所需的人数在数千人以上。那么拉帕努伊人如何解决这些人的食物问题呢?
大棕榈树的果实可以食用,树浆可以生产糖浆和酿酒,是波利尼西亚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
最早登上复活节岛的拉帕努伊人,就已经开始利用这种大棕榈树,大棕榈树叶子较为粗糙,防雨性较好,是用来做屋顶的最好材料。
随着岛上的人口不断地增加,后来的移民们将白薯和土豆引种到了复活节岛。白薯本是南美洲的产物,这种作物需要精心地种植,但容易长时间保存。
1774年,当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抵达复活节岛时,发现大量的石头雕像倒在了地上,采石场周围也有许多石像的半成品,雕凿石像的工具被丢弃在道路的两旁。库克船长推测整个场景犹如突然发生了灾难,致使正在雕凿的人们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那么,复活节岛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众多的专家学者纷纷做出了自己的推断,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岛上发生了地震、海啸或者是火山喷发。经过详细的考察,专家们认为复活节岛虽然是由活火山喷发而成的,但漫长的岁月已使它变成了死火山,而岛上几百年间,频繁的地震和海啸,并不能使岛上的居民产生恐惧心理。
答案最终还是由植物的沉淀物破解的,研究者通过对古代植物遗存的花粉发现,早在公元500年,复活节岛上森林毁灭已经开始,其主要原因是人口过渡膨胀,资源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
在公元12世纪至15世纪期间,复活节岛上巨石的建造虽然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这时的人口也达到了8千到2万人。进入公元15世纪后,人们砍伐大量的棕榈树制作船只,运输石头雕像,在这个岛上很快大棕榈树灭绝了。
随着森林的消失,人们已找不到大型的木头建造船只,也无法出海捕捉海豚,拉帕努伊人开始在浅海捕鱼,不久浅海的生态也遭到了破坏,拉帕努伊人也由渔民变成了农民。
森林的破坏必然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也变得越来越贫济,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中,食物也很难找到,他们开始吃老鼠,植物和其他的果实。
考古学家还发现在公元1500年左右,作为拉帕努伊人主要食物的海豚也在古代的生活废弃物中逐渐消失了,没有大型的船只出海,复活节岛逐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孤岛。
他们开始崇拜飞翔在空中的大鸟,这时能够看出他们的绝望,岛上的悬崖下面有许多鸟头人身的浮雕。
岛上的树木虽然不能建造大型船只,但雕刻手工艺品仍绰绰有余,他们用一种叫梅勒的树来雕刻鸟人的形象,或许他们希望能有一天能像鸟人一样飞离这个日渐荒凉的小岛。
但考古专家认为,拉帕努伊人崇拜“鸟人”最大的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寻找食物。
食物的极度缺乏,使人们最终放弃了雕刻巨大的石像。
公元17世纪,争夺食物来源成了岛上居民的最主要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战争充满了复活节岛的各个角度,整个岛上的部落处于战乱之中。到了公元18世纪,战争达到了顶峰,那时候制作的石矛、石刀等武器现在还遗弃在地面上。
库克船长看到了许多石头雕像被推倒在地上,正是战争过后留下的景象。
食品短缺导致的贫穷和战争使他们不再愿意雕刻和搬运石像,或许他们已经忘记这些石像是用来做什么的,十几年后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复活节岛的时,石头雕像已经全部被推倒。
今天,旅游业成为复活节岛上惟一的收入来源,推倒的石像已经被智利政府重新竖立起来,但是仍有一些倒下的雕像没有被竖起来。或许,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复活节岛上那段战争的历史。
连续不断的战争并没有使拉帕努伊人遭受太大的损失,真正带来更大厄运的是西方人的到来,1862年,西方殖民者开始到岛上抓拉帕努伊人当奴隶,其中包括酋长和那些祭司们。
经过100多年的战争,复活节岛的居民已记不清巨石雕像是如何建造的,拉帕努伊人过去辉煌的巨石雕像终于被人遗忘。
虽然,现在的考古学家们已经证明巨石雕像可以用人力来完成,然而,复活节岛不远处的三座小岛上的巨石雕像让考古学家产生了疑惑。
这三座小岛的周围悬崖林立,要想在这里登陆十分困难。岛上的居民说,那里曾经分别竖立着3座巨大的石头雕像,但现在雕像已被人推到了海里,只剩下了地基。
考古学家惊讶地发现,要把一座几十吨重的巨石雕像运送到山顶,即使用直升机
这样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也很难调运上
那么岛上的居民又是如何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呢?难道仅仅是用的木头和绳子吗?这对考古工作者来说,仍旧是一个未解之谜。
③ 复活节的石头是怎么一回事
复活节岛之迷
蓝蓝海水苍茫无际,湛湛青天幽远深邃。在这碧海蓝天之间,一座小小的岛屿格外引人注目。说它小,因为它只有 120平方公里;说它引人注目,受人青睐,因为它蒙上了一层十分诱人的神秘面纱,人们很难把它揭开,去窥探小岛的真正面容。复活节岛,从它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就以一个“世界之迷”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引起了世人的格外瞩目。
几百年来,探险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语言学家、民族志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海洋学家,甚至火山学家等都蜂拥而至,纷纷踏上这个小小的大洋孤岛,试图揭开复活节岛的秘密。他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人们越是了解复活节岛,就越觉得复活节岛神秘莫测。
复活节岛是由荷兰航海家雅可布·洛基文于1772年4月5日首先发现,当天正值基督教的复活节,故得名。岛上的居民则称它为“拉帕·努伊”,意为“石像故乡”,或称“特皮托·库拉”,意即“世界的肚脐”。小岛东距智利本土3700公里,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岛1900公里,象一叶孤舟漂泊在万顷碧波上。
【神秘南纬30度】
复活节岛面积仅有 120平方公里,相对地球的大洋和大陆来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然而,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在世界各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几乎都标出了它的位置。该岛的战略地理位置并非十分重要,它处于太平洋的中心,属于南美洲智利的一块地方,为何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呢?
其实,人们如此热衷地关注复活节岛,是因为该岛的众多神秘现象吸引住了人们的目光。
复活节岛到底有多么神秘呢?让我们来看看下列的现象吧。
复活节岛处于南纬30度线上,而南纬30度这一地带历来就是一条充满无数令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的集中地带。
在地球的南北纬30度线上,有着很多著名的自然之谜。这里有埃及的金字塔之谜和狮身人面像之谜,有撒哈拉大沙漠绿洲之谜,大西洋诸岛沉没之谜,有死海形成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还有美国圣塔柯斯镇斜塔之谜,真是不胜枚举!
地球的南北纬30度线上,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里常常是飞机、轮船失事的地方,人们都管它叫“死亡旋涡区”。北纬30度线上,有百慕大、日本本州西部、夏威夷到美国大陆之间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萄牙海岸、阿富汗这五个异常区;南纬30度线上的非洲东南部、澳大利亚西海岸、新西兰北部海区、南美洲东部和南太平洋中部五个异常区。如果人们把南部异常区和北部异常区在地球上标明出来,就会发现它们在地球上几乎是等距离分布的。如果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划线,人们就会发现整个地球就会被划分成20多个等边三角形,每个区域都处在这些三角形的接合点上。
【壮丽而神秘的雕像】
人们一踏上复活节岛,就会感到全岛被一种奇异而神秘的气氛所笼罩,而造成这种气氛的主角,便是那一座座高大的石像。复活节岛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们或卧于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边。其中有几十尊竖立在海边的人工平台上,单独一个或成群结队,面对大海,昂首远视。这些无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动,高鼻梁、深眼窝、长耳朵、翘嘴巴,双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几十吨,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吨。有些石像头顶还带着红色的石帽, 重达10吨。 这些被当地人称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凿而成,有些还用贝壳镶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著名的“七尊莫埃”景点在特雷瓦卡山下来不远,它是一个毛利巫师的七个儿子等待欧图·玛图阿王到来的地方。“达海”是全岛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
复活节岛的石头雕像是迷人的,这些巨大的石像雕刻得十分生动,形态不下几十种。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怒目而视,仰望着无尽的天宇;有的似乎是在沉思默想,仿佛是在回忆那一幕幕的往事;也有的满脸横肉,杀气腾腾,使人看了不 寒而栗。
这些造型奇特的石头巨人,都有着一对大耳朵。耳朵又长又薄,一直垂到腮帮子上。每个雕像都有一个鼻子,最大的长 4米,怪模怪样的,石像的身上,还刻着飞鸟鸣禽的花纹,颇似人体上的纹身。他们的眼睛,是刻工们用凿成椭圆形的内凹来代表的。石像的前额略向后倾,薄薄的嘴唇再加上翘起的下巴,使得长方形的头与躯干相比显得过大。石人都没有腿,双手都生硬地垂在两边,紧贴着 肚子。这种奇特的造型 赋于了石雕以独特的风姿。
屹立在海边的石像,背朝大海,面向岛子中央,站在巨大的石基---"阿胡”之上。这些石基一般长60米,高3米,很像一个祭坛。
站立在复活节岛东南海岸和北海岸的雕像,头上还戴着圆柱形的红帽子---"普卡奥”,这种帽子是由整块石头雕成的。最大的帽子有 2.5米,光它的头部就有11米高,鼻子长4米。
引人注目的复活节岛石像共有多少呢?这个问题看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复杂。因为三百多年来,不同时代的研究人员得出的数目相差很大。一些人说仅有250尊,而另一些人却说雕像达1000尊,两者相差4倍。考古学家们每次进行考察后,都说又发现了新的雕像。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拉诺.洛拉科火山口中,至今还埋藏着上百个雕像没有被人挖掘出来。
复活节岛上的石雕,就其分布位置来说,大致可分成三类:一类分布在岛的四周,站立在石头造成的祭坛和墓冢的平台---"阿胡”之上。现在都已翻倒在地了。 另一类分布在拉诺.洛拉科火山口中,还有一些雕像位于拉诺.洛拉科火山的山坡上。
令人不解的是,岛上这些石像是什么人雕刻的呢? 它象征着什么? 是神?死去的部族首领?神秘的外来者?宇宙来客?还是活着的人?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巨大而沉重的石头偶像,究竟是怎样从雕刻地运到海滨来的?复活节岛的古代居民既没有吊车,也没有滑轮吊杠,他们又是怎样把雕像安置到阿胡之上的?为什么雕像的头顶要戴上一顶硕大的红色石帽—普卡奥?石帽又代表着什么呢?是发式?还是头饰?他们又是如何把那些高达几米的大帽子普卡奥戴到雕像头上去的?最后,这些石像又是什么时候翻倒在地的呢?是什么力量把它们推倒的?如果是人,那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起义的奴隶?还是暴动的野蛮人?亦或是相互敌视的民族呢?如果是大自然的伟力,那将是何种自然力呢?是地震?火山爆发?席卷一切的海啸?还是陆地下沉?人们对此纷纷猜测不已。
复活节岛最引人注目的雕像,是那些站立在海边的雕像。它们默默无语,站立在平台上,高大、雄伟、沉重。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巨大而沉重的石头偶像,究竟是怎样从雕刻地运到海滨来的?复活节岛的古代居民既没有吊车,也没有滑轮吊杠,他们又是怎样把雕像安置到阿胡之上的?他们又是如何把那些高达几米的大帽子普卡奥戴到雕像头上去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雕像的制作】
复活节岛上的居民“不建造城堡、宫殿、堤岸和码头,他们只用石头雕成宏伟的人形雕像。这些雕像有四层楼那么高,象火车厢一样沉。他们还把大部分雕像搬运过山岗和峡谷,竖立在岛屿的四面八方,很多人都认为雕像很重,一尊雕像简直如同十节火车厢。一位研究者弗朗西斯.马泽尔说:“我们可以对此做出任何想象,但任何面对着耸立在洛拉科火山上高达22米的巨型石雕都无能为力。试想一下吧,石像的头和颈部高达7米,直径3米,鼻子长3.4米,身高13米,重达50吨!在现在的世界上,你能找到一架把这些庞然大物吊起来的起重机吗?”
乍听起来这番议论不免耸人听闻,但仔细推敲一下却不对了。如此巨大的雕像,整个复活节岛上只有一尊,它不是耸立在洛拉科火山上,而是在山下的壁龛里,是在火山的最低处。这尊岛上最大的石像还没有最后完工,还没有最后从山岩上剥离下来,因此,严格说起来它还不能算是一尊真正的雕像。更何况洛拉科火山上的雕像从未搬动过,站立在海边的石像并不是从那里运来的。
石头巨人真的这样重吗?不见得,复活节岛的石像远没有人们所传说的那样重。
我们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岛都是由玄武岩构成的。玄武岩十分坚硬,很难加工,比重一般为3.0-3.2克/厘米。若按此计算,复活节岛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宽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来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吨,甚至上百吨重了。听起来这很有道理,但是是如何呢?用来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和层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们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达到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于1.4克/厘米3。至于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轻了,它干燥后,比水还要轻,会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过5吨。
复活节岛的大部分雕像高度为3-5米,10-12米的雕像并不多,只有30-40尊,它们的重量至多也不过10多吨,大部分雕像的重量还不到5吨。想当初,水手们毫不费力地把一尊雕像装上小船,运到轮船上去,因为它根本就没那么重。不久前,人们对复活节岛上的雕像进行修整,15吨的吊车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来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见雕像并非人们说的那么重。
④ 澳大利亚的著名岩石叫什么名字
中文名:艾尔斯岩
英文名:Ayers Rock
所在地:澳大利亚北领地
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Ayers Rock),又名乌鲁鲁巨石。艾尔斯岩高348米,长3000米,基围周长约9.4公里,东高宽而西低狭,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体积虽巨,只是独块石头)。它气势雄峻,犹如一座超越时空的自然纪念碑,突兀于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⑤ 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就记得剧情,主演是个男的,跳起来一掌把一个高大威猛带石头帽子人的帽子劈成两半
这个电视剧里面好像有计春华
⑥ 张家界以高大岩石的奇怪形状而著名
4. strange shape of
⑦ 复活节岛上的石雕人是谁的杰作
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并没有确定的说法来表明复活节岛石雕是哪里来的,外界的说法都是众说纷纭,各自持有各自的观点。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个石雕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品,让整个人类都叹为观止的一个作品。
有人研究了岛上刻有文字的木板后认为,复活节岛原是南太平洋扩大后的一部分,曾经拥有灿烂的文明。大约在一两万年前,一场突然爆发的大地震使得这块古大陆遭到劫难,只有复活节岛幸免于难。岛上的石雕像和石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遗迹。
一支法国探险队在对复活节岛进行了全面考察后认为,岛是外星人访问地球时留下的,而这些建筑也很有可能是外星人的杰作。法国的科学家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为了再现当年的景象,经多次重复后用“洒水雕刻”在岩石上“雕”出了形状来。他们又用木头和绳子模仿了巨像的搬运工程。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因为无论是雕刻,还是搬运工具的使用,在当时看来,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法国科学家们还找到了一些岛上原住居民留下的木制牌,上面刻着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根据推测,石像是为纪念长耳人自己的首领而雕刻的。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即使抛开了石像的用途和创作者不谈,石像运输问题也是至今为止没有解开的谜。远古时人们没有任何机械,单靠人力是怎样搬运几十吨重的石像?又如何把巨像从采石场拽到海边?复活节岛的这些谜团仍一一等待解开。
其实,复活节岛石雕到底是谁创作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还能看到这么伟大的作品,我觉得这样就够了。
⑧ 山西的观赏石
(一)山西观赏石研究的概括
观赏石是未经人们琢磨加工的天然岩石,如今允许将其切开(只允许一刀),或将岩石打磨抛光。石料经过细工琢磨,构成一定形状,成仙成佛,成兽成禽,那是工艺品,而不是观赏石。观赏石一般指体积较小,可置于案几之上或厅堂之中。再大一点就成园林石,需放到庭园、公园中去。
山西观赏石的研究起步较早,但那仅仅是山西爱好者在外地著作中有涉猎,它不是描述山西产出的观赏石。诗辞赋文中戏论观赏石,如唐朝白居易、柳宗元,宋朝米芾等都对观赏石有所论述,但未见山西产的观赏石。
我国对观赏石钟爱起源甚早,尤以北宋年间花石纲最著名,但那都是大型园林石型的观赏石。而细小把玩型观赏石的开发,则迟到20世纪末才起步。以中条山西南垣曲一带乡民从涧溪中寻找天然梅花玉起步,到人工开挖梅花玉,然后切割、研磨、抛光成型。
梅花玉,也称梅花石,是产于18亿年前中元古界西阳河群的安山岩,含白色、红色、绿色的杏仁体,火山气孔充填形成同类细脉,从而构成枝枝寒梅雪中怒放的画面,所以称它为梅花玉。
梅花玉起源于河南汝阳,早在西周就出现天然梅花玉,东汉刘秀封其为国宝级国石。此后一直开采不歇,用它来加工成文房中的笔洗、笔筒、笔架、镇纸,有的加工成茶壶、茶杯、茶盘;有的加工成花瓶。只有少数加工成扁平的椭球状用以观赏。到20世纪末,河南汝阳的安山岩将采尽而被当地政府作为矿产地保护禁采。恰恰此时,山西垣曲梅花玉问世,参加几次全国奇石展评,屡次捧得金奖,成为当时奇石界的一匹“黑马”。从参加奇石展评中获得启发,中条山开始大规模开采黄河石、五龙玉(中条群条带状大理岩),同时有异种“菊花石”以及各种造型石,甚至灵璧石、海金石的加工,产品被洛阳一带石商收购,成为该地带黄河石的市场主体。
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西昔阳、河曲、临县、灵丘诸地奇石爱好者自发在当地采集观赏石。山西地质调查中,雁北天镇—右玉一线发现“雨花石”,加上各种矿物晶体及化石,合在一起终于形成山西的观赏石资源供体。
2008~2009年间,在筹建的山西地质博物馆标本采集的引领带动下,以全省系统的地层、岩石、矿石标本采集为契机,几个奇石爱好者编写出《河东奇石》山西观赏石图集。山西著名观赏石学家、我国观赏石协会顾问侯桂林编著的观赏石专著《与石共语》正式出版。2013年1月,山西省观赏石协会正式成立,全省按地区成立分会。同年,山西省观赏石资源调查项目被审批通过,全省调查工作正在展开。山西观赏石开发高潮也正在掀起。
(二)观赏石的命名问题
观赏石的分类各家认识不一,全国没有统一的命名标准或原则,由各地各人对观赏石自由命名,造成命名五花八门、名称繁多,更有不少命名极易引起误判。例如广西大化县出产的观赏石被命名为“大化石”,它极易与古生物化石混淆不清。再比如江苏省铜山县吕梁乡产观赏石,命名为吕梁石,也极易与山西的吕梁山脉、吕梁市(地区)混为一谈。
观赏石中的长江石、黄河石的命名太广、太大。沿黄河、长江长达数千千米,观赏石种类繁多,没有严格定义,是“一个大帽子,囊括众分子”,凡黄河沿岸、长江沿岸许多点的不同岩石均可称“黄河石”、“长江石”。观赏石,其实是地质行业中一个特殊类型的岩石、矿物、化石、事件石的综合,应该属一门新兴的地质类学科,所以它们的命名不应该随意,任凭个人兴趣爱好而叫。它也应向饰面石材靠近,应该用双名法——地质学命名与商业上命名相结合。比如含杏仁体的安山岩——梅花玉,常州沟组石类砂岩——黄河石。否则将造成商界学界紊乱,不知商品命名的观赏石究竟为何物,影响到对它们的评价、寻找和推广。
今天,观赏石已纳入国土资源部管理。笔者在此也希望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能尽快制定管理科学、系统的命名原则,并且进一步厘定已有观赏石的分类及定义,确定新的观赏石命名系列。
(三)山西的观赏石
(1)梅花玉。是以中元古代早期火山岩为原石,经天然冲刷或人工打磨,具备红、白相间组成的寒梅图案的卵形岩石。它始产于中条山南麓垣曲县东南同善、华锋两乡的北山。后相继在蒲掌、英言、王茅、毛家湾诸乡也有产出。2008~2010年间,经省国土资源厅正式立项调查,查明中条山区各县几乎都有分布。凡中元古代安山岩出露处,都可以形成梅花玉。现查明这套火山岩厚约5000米,出露面积1000平方千米,除垣曲县以外,在相邻的夏县、翼城、闻喜、绛县、阳城均有优质梅花玉产地。此外在沁水、平陆也有零星分布。向南可延伸到河南省北部的济源、孟津、三门峡、卢氏、灵宝;向西进入陕西的洛南。这套火山岩在山西称西阳河群,在河南、陕西称熊耳群,其实是一套地层在不同地区的两种命名而已。在山西临县汉高山周围及古交的小两岭一带也有这套地层分布,其中也有梅花玉产出的可能。
梅花玉的原岩为安山岩,统体成深褐色、深绿色,也有褐红色、灰黑色,硬度5~6之间。当它的气孔全部被白色的石英或方解石充填后呈白色杏仁体;当被红色的方解石、石燧所填充时则成红色的杏仁体;当被绿色的绿高岭石充填则成绿色的杏仁体。如果在这些含杏仁体的岩石上,被后期同质的细脉充填时,便会形成白梅、红梅、绿梅三大类树形寒梅图案。当然还有红白相间的混合梅,共四种类型。
梅花玉质量的好坏,在于梅花与梅枝的搭配,即杏仁体与脉体的关系,当脉体较粗时,可构成虬枝老梅;当脉体较细时,形成嫩枝细梅。当火山岩中含多量细小绿泥石杏仁体时,还降低梅花玉的质量,使之成斑驳、不均的底色,影响到梅花玉的图案质量。特殊情况下,绿色脉体成不规则斑块状时,可形成绿叶红荷或白荷的图案。个别不规则细脉还能构成王羲之的“曲水流觞”的场景。
梅花玉一般为(横)10~35厘米×(高)20~35厘米×(厚)5~10厘米,个别大的可达30厘米×60厘米×15厘米。
历山石
(2)历山石。原是黄河石的一种。产于黄河岸边的河卵石,只要能构成一定图像,不论质地、产地,皆称为黄河石。因为黄河石用得太滥,分布又太广,所以重新命名。产于中条山—崤山一带长城系底部的石英砂岩,受(晚期成岩作用后)风化作用渗入铁锰质胶体积淀,或褪色斑、氧化斑的叠加,形成各种图案,均称为历山石。命名历山石的原因是运城市垣曲县—晋城市阳城县—临汾市翼城县三县交界的历山(又称舜王坪)为中条山主峰,海拔2300余米,山体全部由长城系常州沟组石英砂岩组成,其厚度千余米。历山乃舜帝观四季物候及日月星辰而制定我国第一部历法的所在。历山石含华夏先祖诞生、华夏文明起源之意。
历山石始产地在垣曲县同善镇—舜王坪的公路上。那里近于水平产出的石英砂岩节理较发育,后期风化作用渗入铁锰质胶体,在岩石中形成铁锈色不规则环带,一经磨制,便可出现各种奇妙图案:人物仙佛、云雾海涛、文字数字、走兽鱼龙等。当成岩作用后期因砂岩中少量矿物氧化时便会在岩石上出现红色圆形氧化斑;当氧化带中某些物质发生还原作用时,便会在深色岩石中出现圆形浅色的褪色斑。它们结合地层的纹理,于是便会造成“长河落日圆”、早霞托日出、夜空三星高照等天文星象图案,可称为“日月石”。
历山石分布范围比梅花玉广,它是不整合在西阳河群安山岩之上的第一套中元古界底部砂岩地层,广泛地出露在太行山南段及中条山、崤山、太华山。北部出露在燕山山脉。所以在京、津、冀、晋、陕、豫六省市中均有分布。历山石摩氏硬度6~7,一般成型历山石宽高厚在15厘米×10厘米×5厘米~20厘米×30厘米×15厘米。
(3)五龙玉。是新命名的一种观赏石,原产于垣曲县—闻喜县—夏县交界处的中条群大理岩中,由龙峪组与余元下组交界处的红色条带状大理岩以及余家山组、余元下组中的青灰色条带状大理岩构成。这套大理岩沉积条件不稳定,所以原生层理不平整,常呈波浪状,加上受到中条运动的影响,使地层发生褶皱,因此条带状大理岩就会被褶皱、盘曲成各种各样的图像,在不同断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花纹。
五龙玉主要由青白相间的条带盘成不同图案,多山石风景、飞瀑行云、龙飞凤舞及人仙、鸟鱼等图案。其次大理岩由棕红黄白条纹组成,经柔皱,不同切面上呈现出怒火熊熊、红云盘绕及人物胸像图案。第三种为透闪石大理岩或裂隙充填的大理岩,透闪石结晶成针条状冰花,裂隙中细脉浸染而呈风雨中竹影摇曳、秋叶斑斑图案,别有一番风味。
之所以命名五龙玉,是因为此类观赏石主要集中在垣曲县境内,垣曲县有五条溪涧东西向排列,由北部中条山麓向南注入黄河,就如五龙入海。其中21世纪初垣曲县奇石协会主席获得一块近1立方米大小的巨石,内含五条飞龙(于云雾中),他命名五龙玉,后作者与他讨论共同定名,也为纪念他(因病去世),因此命名五龙玉。
五龙玉硬度3~5,一般长高厚25厘米×30厘米×10厘米。产出与中条群大理岩分布区一致,除在垣曲、闻喜、夏县三县交界处以外,还在运城市的平陆、芮城两县交界的分水岭一带涑水杂岩中产出。
(4)野菊石。本类观赏石由菊花石演变而来,菊花石是黑色板岩中方解石、堇青石、红柱石等浅色矿物斑晶聚合成放射状菊花图案而得名。而我们命名的野菊石是中条群篦子沟组菊花状方柱石二云母片岩中,白色为方柱石聚合成花朵状,此花叶并非披针叶状花瓣聚合,而是不规则细叶团聚合而成的朵朵野菊,故而以野菊石命名。
野菊石是中条群区域变质作用以后,热变质作用叠加而成,早期的灰黑色二云母片岩中新生长出方柱石斑晶构成白色花朵。本类构图颇具美感,可惜岩石基质结晶粗大,无法打磨光滑,因而底色灰暗,淡然无光,突不出野菊之美。本类岩石——方柱二云片岩除在中条群产出外,在绛县群底部的横岭关组也有产出,该组地层分布在垣曲县西北与绛县交界处。此类岩石摩氏硬度4~5,块度20厘米×30厘米×10厘米。
(5)金海石。原产地在京东平谷区金海湖(水库)边,由长城系常州沟组石英砂岩后来风化淋滤下来的环带状铁锰质胶体侵染形成而命名。此类胶体系裂隙多次开放,铁锰质胶体多次渗透形成,所以显示了早期胶体环上部被溶解,后来胶体环在溶解处生长,构成新月形交错层,这种成因的交错层极易与沉积形成的交错层的沉积构造相混淆。由于此类成因不仅只发生在长城系地层中,我们在五台群高凡亚群变质粉砂岩中亦可见到,在白垩系底部左云组长石砂岩中亦可见到,但此时砂岩已变成淡红色长石砂岩。
金海石的多次弧形花纹能塑造出群山莽莽,波涛汹涌,洪波连天,种种流水的图案,也可形成胖子团聚造型。
金海石
雨花石
金海石摩氏硬度6~7,按大图案的大小,一般长高厚25厘米×10厘米×5厘米。
(6)雨花石。是南京雨花台周围的长江二级阶地上所产的已被磨圆的河床砾石。它们以各种玛瑙为主,直径为3~10厘米,其次有黑色燧石、粉红色石英。雨花石类的玛瑙其实是方山玄武岩所含杏仁体,经长江水冲刷、磨蚀后剩下的杏仁构成的砾石,玄武岩早已风化成泥。本来雨花石以天然河床砾石浸泡在水中,养在碗中才显示其晶莹剔透,色彩鲜艳,构图奇妙。20世纪60年代后,用人工抛光代替自然腐蚀、浸泡,而且采用机械化开采,用水龙头冲刷二级阶地砂砾层后,取出其中沙子供建筑用,将其比较小的砾石,一齐放入滚筒中磨蚀、抛光,然后人工分拣,将非玛瑙的纳入筐中,以手抓一把论价,再按花纹巧妙程度分级,最后排出有特殊构图者,即玛瑙定型可构成山水风光、人物、动物等列为上品,其价可能是普通雨花石的几百乃至上千倍。而今为了保护雨花石资源,苏皖两省已作为地质遗迹保护而禁采。今天南京一带很难购到真正的雨花石了。
山西的雨花石发现于20世纪后期,在大同地区左云、右玉、天镇一带1∶20万区调填图中发现,那是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中的砾石。它们来自侏罗纪火山岩中的杏仁体,磨圆成砾石包含在砾岩中,被冲刷在近代河谷地带。与南京雨花石相比,山西产的雨花石一是无法开采,它长在砾岩中,很少产在沙滩中,所以无法开采而从沙中获取。其次质量较差,大同地区的雨花石中多为白色缠绕的花纹,与透明石英两者合成,缺少红色为基调的各种玛瑙,因此只能作为个人爱好而在基岩中、河床里寻找,很难形成一个产业。
(7)担山石。这是产于垣曲的新品种。担山石群是古元古代中条群之上一套碎屑岩地层,经区域变质而成。今天形成观赏石的有两种,一种燧石质角砾岩、砾岩都包括进来,这种不能构成奇异花纹的砾岩都称担山石。担山石摩氏硬度视砾岩组成而定,一般5~7之间,块度一般长径在10~15厘米左右。
另一种模树石是具有黑色(或棕色)柏树模样花纹的石英砂岩,在山西省垣曲模树石由中条山南坡长城系石英岩构成,因后来顺节理有锰质液体渗入凝结而成。个体大者长径可达40厘米,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小者巴掌大小,其形态酷似羊齿类植物花纹。
(8)大寨石。产于昔阳县大寨周围,是奥陶纪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蚀后形成的奇形怪状的石灰岩,属造型石类。大多产于奥陶系灰岩被溶蚀而落在新生界地层底部,所以有的有包浆,即黑色发亮风化外膜,因而具有“灵璧石”的特性。有的敲击可发出清脆的乐音,不过裂隙皱纹比较少,不像灵璧石多裂隙溶沟而使岩石“更皱”。
大寨石之名由当地奇石爱好者所起,山西凡有奥陶纪石灰岩地层分布地段,当其附近新生界地层发育时,其中底部砾石层或砾岩中部都可产出大寨石。中条山已有采集,雁北左云、右玉、河曲、保德一带均有零星报道。此类大寨石一般指小型可在案几上摆设的,再大一些就成为园林石,更小一些成盆景石。所以只有10~50厘米大小才可纳入观赏石范围。
(9)姜结仁。地质上称钙质结核。原生姜结石发育在新近系红土及第四系黄土中,是土中地下水上升蒸发后留下碳酸钙沉淀凝结而成。一般新近系中结核个体大,外形复杂,第四系中钙结核小。
榆次北山河滩砂层中,在经淋滤堆积呈黑色碳酸钙附着在早期灰色结核上,具两次形成特点。该地许多结核个体很小,长径3~4厘米,常形成各种人体造型,配上背景,分出男女,可制作故事造型。钙结核中常见球形结核,当其中包入水分时,形成含水响结石。山西钙结核遍地皆有,现知有河曲、榆次爱好者收集较多。
钙结核硬度3~4,一般从地层中脱落再经河水冲刷者较好。
(10)钟乳石。一般产在石灰岩区溶洞中,受国家明令保护,但当它们因溶洞受毁而被冲到河谷中,或长在石隙外露时,就可采集。山西大小溶洞很多,大的、好的已开发成旅游区,小的无人问津。
钟乳石
钟乳石是石灰岩被溶蚀后,经一定距离搬运后又沉积、凝结起来的奇石。其中不少具有奇特造型而成优秀的观赏石,经切割、打磨、抛光后,可形成特殊的纹理石。
(11)泉华。石灰岩区泉水出口常有泉华堆积,最大产地为祁县洪善泉外围,巨型泉华洪积扇高十多米,扇形半径达百余米,由上万立方米泉华聚积而成。在平定娘子关泉华形成20多米高的阶地堆积,其规模亦十分巨大。
泉华分两类,一类呈细管交织而成,成为盆景中吸水石,又称芦管石;另一类呈半球状综合体,亦可磨制复杂云朵状奇异图案。
(四)观赏性矿物晶体、化石、地质奇石
1.矿物晶体
山西可作为观赏石的矿物晶体较多,主要有紫水晶、烟水晶、萤石、绿柱石、电气石、方解石、蓝晶石、蓝柱石、透闪石、透石膏、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赤铁矿、褐铁矿、针铁矿、钾长石、白云母、阳起石、天河石、重晶石、橄榄石、孔雀石、纤维石膏等。它们在各矿床中都见产出。
值得一提的有石炭系地层中球状黄铁矿,有的在煤层中,有的在碳质页岩中,有的在褐铁矿中。结核3~6厘米,外包黑色碳质外皮,密度大,切开为黄铁矿集合体,主要产于阳泉一带。
山西式铁矿被风化淋滤溶出后,呈钟乳石状结晶构成针状磁铁矿集合体;有的外面已包着白色方解石,构成二元钟乳石,颠倒过来成雪压松柏构图。
蓝柱石是灰白微带浅蓝色长条板柱状矿物,由超基性岩经高绿片岩相区域变质形成,属国内稀有矿物,在吕梁山主峰地带产出。
襄汾一带盛产透石膏,它是雪花石膏被溶解后呈脉状重结晶形成,有的地方呈板柱状集合体。
产于陵川六泉一带奥陶系石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处,有双锥形烟水晶产出,透明度高、品相好,可惜晶体太小。
运城南山电气石晶体聚集成花朵状,构成的图案奇趣无比、别具一格。
垣曲县华峰乡北山,有红色玻璃光泽的赤铁矿,其外形成方解石集合体状,呈脉状在火山岩中产出。另有板状重晶石集合体产出。
五台山历来有狗头金——自然金产出,现今灵丘料眼金矿又获一自然金,重425克,6厘米×5厘米×4厘米大小。而灵丘南山多有发丝状卷曲的自然银产出。
2.化石
可作为小型观赏性的动物化石有寒武纪的蝙蝠虫、蝴蝶虫,石炭纪的皇冠虫、长身贝、黄河角石以及新生界的狼鳍鱼。在植物化石中以瓣轮木、细羊齿、带羊齿这类小型羊齿类植物造型较好,此外鳞木亦可入选。
前寒武纪地层中多发育有叠层石,其中造型优美的有高于庄组二段球结瘤柱状叠层石,以及太行山区长城系底部的赵家庄组中放射状叠层石,皆可构成具欣赏价值的观赏石。
3.地质奇石
作为重大地质事件石,有长城系石英砂岩中的虫迹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古老的虫迹化石,存在于17亿年前地层中。滹沱系下部石盐假晶,是世界上海水含盐浓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最早记录,它出现于24亿年前的古元古界下部地层中。滹沱系上部郭家寨亚群底部板岩中的雨痕是19亿年前暴雨溅落在泥滩上的雨坑被保存下来的痕迹,亦属世界最早的地质遗迹。大同火山群地区,有许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火山弹,也算一种事件石。定襄县滹沱系河边村组仅白云岩中产竹叶状白云岩,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风暴岩,记录了23亿年前海滨的暴风过程。
⑨ 世界上谁带的帽子最大 脑筋急转弯
“谁”,因为这道题是“世界上谁带的帽子最大”,所以是“谁 ”(要选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