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孙权晚年的错误
1、纵容腐败引内讧
历史上的南鲁党争,又叫“二宫并阙”,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在朝廷享受同样的礼遇。按制度,太子作为储君,仪仗、供养等各方面待遇理应高于藩王。
但孙权是情种啊,后宫妃嫔不少,他独宠王夫人。孙和、孙霸,均为王夫人所出,爱屋及乌,对两儿子的感情也就难分彼此。
僭越,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好比处长坐着厅长的车,科长拿了处长的薪水一样。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在于,腐败总是与政治相交织,总是会严重恶化政治生态,譬如出现官官勾结、利益输送、拉帮结伙、人身依附等现象,毕竟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热衷于和有特殊背景之人打交道。
由于孙权的纵容,孙霸如吸铁石般的聚集了一帮“铁杆儿”,与杨竺、全寄、吴安等腐败分子迅速结成了小圈子,从而助长了孙霸的野心,——觊觎太子之位。于是他们大搞阴谋诡计,“围猎”太子。
孙权那些日子倒还不算糊涂,听闻和、霸不穆,遂以“精学”为由,下令兄弟二人从此不准见面。可是不见面就能相安了吗?太子为求自保,固然小心谨慎,以淡化兄弟“矛盾”,人如其名,他确实做到了和为贵。
先是驻军湘鄂西的陆逊上疏劝谏:“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才能)上下获安”。他还要求回京,当面“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
这个表态,让孙权很为难。陆逊,娄县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曾因功封爵华亭侯,后又晋升娄侯,当时以丞相“总司三事,以训群寮”,以上大将军、右都护,节制全国兵马,在朝廷和军中享有崇高威望。
他一发话,其他支持太子的大臣,如太子太傅吾粲等纷纷上疏,要求皇帝明确太子与鲁王的嫡庶之分。显然,陆逊的谏言是正确的。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让太子、鲁王回归本位,各安本分,从根源上杜绝腐败分子抱团,是治理两派纷争的上上之策。
然而孙权不准,使得鲁王的气焰更为嚣张,不硬气怕也不可能,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太子的屁股是摸不得了,再摸,就是给父皇上眼药,但太子的臂膀还是可以砍的。
于是,针对陆逊、吾粲等人的诋毁行动开始了,造谣污蔑,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杨竺炮制的“扒皮贴”最为犀利,剥茧抽丝,历数陆逊二十条罪状,其中有“娄人结党,务以攻陛下亲子为事”。
分明是诛心且要命的节奏!说陆逊结党营私,那不客观,但受其影响并追随他的门阀子弟、文武士族,确乎不在少数,坐实其“结党”很容易。
孙权不便把陆逊怎么着,那是国家柱石呀!所以仅派了内侍去训斥几句拉倒。对其他人则毫不手软,迅速的将吾粲下狱(七年后处死),又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太子近臣全部流徙蛮荒之地。陆逊闻之,忧愤难当,于次年即公元245年去世,太子孙和的境遇随之岌岌可危。
2、 是非不分搞清洗
话说孙和也够倒霉的,夹着尾巴做了多年太子,不经意间遭遇“两股势力”的绞杀,“鲁王党”在明处死磕,同父异母的大姐全公主,又在暗地里使绊子。
全公主,闺名孙鲁班,历史上少有的悍妇之一。她倒不是对孙和有啥成见,而是喝王夫人的醋——觉得父皇过于宠爱王夫人,淡薄了本该属于她的父爱。
由喝醋发展到憎恨,对女人而言,几乎没有过程。王夫人哪怕是极正常的言行举止,在孙鲁班看来都是极不正常对自己极不尊重的。就为了这点儿莫名的“仇恨”,她给太子母子扣上了兼具深度广度的帽子。
247年,孙权生病,太子祭祀太庙为老爸祈福,顺便到某个妃子的叔父家坐了坐,被孙鲁班的哨探发现,她立马告发太子不诚心,可能还借机策划了什么,此所谓不忠不孝;
同时,她又告诉孙权说,王夫人见您生病,不但不伤心,还面露笑容,此所谓不守妇道、薄情寡义。
孙权郁闷了,好像王夫人母子都是白眼狼似的。当然这也是活该!知子(女)莫如父,知妻莫如夫,一句诬告,他就信,老糊涂了不是。
249年,他终于发出暴烈的吼声,下决心废太子,顺便测试一下,看看到底还有谁没有和自己穿一条裤子。之前所有的口水战、流徙等等,与这一年发生的事件相比,基本上都属于小打小闹小儿科。
古时候废储君,要按部就班落实,比如先软禁,然后朝议,再然后才行文昭告天下。当孙和刚被软禁,朝臣们即已嗅到了味儿。
且不说文臣的反对折子如流水般涌向孙权案头,单说军队将士们,因为深受陆逊的影响,也齐刷刷站了出来!
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等率领众多将吏以行为艺术表示抗议——头上抹泥,将自己捆绑,天天到宫门外闹腾;随后,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等人也上奏,引述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导致晋国大乱的史实据理力争……
家属干政,不啻现在是腐败根源之一,古代亦然。
比如汉武帝搞“明堂辟雍”,以皇家礼制建筑,象征王道教化,其礼制核心就在于防范“妇人豫政事”。这其中虽有男尊女卑的糟粕,但是对于朝廷律政亦不乏积极意义。
然而孙权似乎秀逗了,不去反思女儿的做法是否正当,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臣子的“外王事功”,即文武群臣唯已故统帅马首是瞻,跟皇帝的意见倒相左,眼里没自己这个皇帝呀,他的自尊心伤不起了,一怒之下,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朱据、屈晃等人各杖打一百。
为平息众怒,他还用了转移矛盾的损招,赐死孙霸,以构害孙和之罪诛杀全寄、吴安等“鲁王党徒”,连已死的杨竺也不放过,尸体扔进长江里喂鱼。屠刀一举,群臣再不敢说话。
次年,孙和被废,七岁的孙亮做了太子。
3、人才凋零致灭国
对于孙和,时人后人不约而同的表示了惋惜。
如陈寿说:“和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或短命早终,或不得其死,哀哉!”裴松之说:“孙权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韦曜也说:“和少岐嶷有智意,……好文学,善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
及访谘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在这些人看来,废长立幼倒在其次,主要是孙和德行尚可,若顺利即位,东吴自不会出现“童孺而无贤辅”的窘状。
孙权晚年也正窝心于此,曾打算复立孙和为太子,但其臂膀尽失,回来焉能再有作为?肠子都悔青了!他老泪纵横地对陆抗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言下之意,如果陆逊活着,我还愁什么!
瞧他为孙亮选的两个辅政大臣,就知道有多无奈:
诸葛恪,陆逊称他“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本非安邦定国之才;滕胤,循规蹈矩有余,回筹转策不足。此二人不是辅政的料,很快引发内讧被杀。
东吴从此国力日衰,二十年后为晋所灭。
所谓“外王事功”,属于古代官员基于“天理人心”的内圣追求,即存有“保国保天下”的建功立业之心,没把皇帝放第一位。就律政而言,此为正道,宜鼓励而非打压。
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官员有民本思想当然好,如果没有,那么退而求其次,具有外王事功之精神,亦无不可。有了这种精神,必能苛严治吏,有利于赢得民心、巩固政权,取得长远的发展。
孙权晚年纵容腐败,继而无端废太子,其间律政之昏招,导致人才凋零,教训深刻。陈寿尖锐批评道:“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这个事件还存在一个假设空间,即如果没有这些昏招,情况会怎样?据史料分析,以陆逊为首的“太子帮”,贤臣、能臣云集。
陆逊、陆抗父子,都是一代名将兄;吾粲有“卿相之骨”,朱据则轻财好施、才兼文武。陆逊的几个外甥均非泛泛之辈,如顾谭“通敏有识断,入宜委腹心,出可为爪牙”,顾承、姚信等“敦悦儒学”,具参赞之才。
长君、有德之君加贤臣、能臣的治国结构,在历史上一般被称为“中兴之相”。孙权去世时,孙和28岁,倘即位,保守估计也能活三十年。君臣一体,励精图治,西晋想灭东吴,委实不易。
(1)孙权帽子扩展阅读
孙权简介
三国时代孙吴开国皇帝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❷ 周瑜的帽子是什么样
周瑜不戴帽子,周瑜带头巾。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 。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2)孙权帽子扩展阅读:
周瑜故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以后,水陆军二十万顺势南下。周瑜向孙权分析了当下形势,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驻兵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正是严寒,曹操的战马也缺乏草料。
而且,中原地区的士兵远道跋涉来到江东地区,水土不服,必然会发生疾疫。这几方面是用兵的大患,而曹操都贸然行事。将军抓住曹操的时机,正在今朝。我请求率领精兵数万人,进驻夏口,保证能为将军击破曹操。
认为曹操这次来就是来送死的。周瑜的话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于是以周瑜为主帅,与刘备联合,火烧赤壁,重创曹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周瑜
❸ 魏延是蜀国的忠臣,最后是怎么被扣上反贼的帽子的
人。
其实,魏延被罗贯中冤枉了,魏延的一生,战功赫赫,对蜀汉政权赤胆忠心,最后却死于蜀汉政权的权力斗争,令人扼腕。
1.魏延忠勇的一生
魏延是义阳人(今河南信阳),刘备入蜀时,魏延带领部曲跟随,为刘备夺取四川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刘备仅有荆州,正在谋划夺取益州,他将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都留在荆州镇守大本营。自己带着庞统、黄忠和魏延攻取益州。在此过程中,魏延“数有战功”,因功被升为牙门将军。
魏延还邀请费祎和自己联名通知下属,费祎假装同意了,然后他借口回去说服杨仪而离去。
见到杨仪后,费祎出卖了魏延,将魏延的话告知杨仪,于是杨仪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遗言,率大军撤退,将魏延抛下。
费祎的推波助澜,使魏延丧失了理智,最后做出了极端的反应。
2.4蒋琬的火上加油
当魏延和杨仪大打出手时,两人都上书朝廷,指责对方谋反。
刘禅对此无法定夺因此征求蒋琬和董允的意见,两人一致保仪疑延,两人距离前线遥远,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坚定地站在杨仪这边,应该是诸葛亮在病逝前就派人联络蒋琬,告知他除掉魏延的计划。
杨仪杀死魏延后,率大军回国,他自以为功劳大,资历深,是当之无愧的诸葛亮接班人。
谁知道诸葛亮早已秘密安排蒋琬接班,杨仪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他向费祎抱怨说后悔当初没率大军降魏。费祎告发了杨仪,于是他被削职为民,之后杨仪仍然愤恨不已,上书诽谤朝廷,被投入大牢后自杀身亡。
3.魏延的性格缺陷
魏延之死,除了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和他的性格密切相关。
魏延的性格“刚粗”、“矜高”,有武将特有的直爽性格,他不仅和多数同事相处不好,就是他的顶头上司诸葛亮也不喜欢他的性格。
前面提到魏延和杨仪起争执时,他居然拔刀相向,如此冲动的性格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对于上司诸葛亮,魏延献计奇袭子午谷被拒绝后,他就抱怨诸葛亮胆怯,估计这也是之后魏延被诸葛亮压制的原因之一。
诸葛亮病逝后,魏延的反应过于偏激,他带兵攻打执行诸葛亮遗命的杨仪,使自己丧失道义的支持,很快就失去士兵的支持。
因此,魏延之死,表面上看起来杨仪是罪魁祸首,其实诸葛亮才是幕后主使,他为了使自己指定的接班人顺利接班,与杨仪、费祎、蒋琬等人共同谋划,将魏延逼死。
对蜀国忠贞不渝的名将魏延,没有死在敌人手中,却死于自己人的屠刀下,最后还被安上反贼之名,其结局令人叹息。
❹ 冕旒是不是皇帝上朝时戴的帽子
一,不是只有皇帝戴。诸侯、藩属国君主等等都有,只是“旒”的数量不一样。
二,有些朝代的皇帝,上朝也不戴冕旒,如明朝,只在祭祀或其它典礼的时候戴。
三,冕旒相传是轩辕黄帝发明的。但是考古上并无实据。考虑到冕旒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样式,应该从周朝开始比较可能。
四,从清朝开始彻底消失,代之以满族服饰。不过台湾直到康熙时才被统一,郑氏有没有以“延平王”身份戴过诸侯冕旒就不知道了。
❺ 三国里面打丈吕布的兵带头盔曹操的兵带头盔袁绍的兵刘备的兵孙权的兵为什么都不带头盔呢都穿布衣
曹操那不用说了~大丞相地盘多~还有个皇帝在身边~
袁绍地盘也挺多但是招兵太多供应不上而且也没怎样发展经济~
刘备呢那不用说了吧~那是穷的没边了~
孙权就不好说~按理说孙权在江东富庶之地~可能是没铁矿等资源吧~
吕布的第一任干爹是丁原一州州牧~在怎么穷也穷不到连头盔也没~在说吕布后面跟着董卓混那就更不用说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纯粹个人见解
❻ 让这些人戴萧何张良帽子,舞曹参樊哙刀枪,刘备孙权有什么苦衷
因为当时文臣武将的地位不是刘备和孙权可以决定的,他们也只是汉朝的臣子,所以即使他们想要封赏,也轮不到刘备和孙权来做。
其实对此刘备和孙权并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他们不是一国之主,不能给册封,也不能给赏赐。只能是朝廷说什么就是什么。
❼ 三国中孙权为何迟迟不称帝
在曹丕和刘备两个人相继称帝之后,孙权这位和他们从等级的人物却是迟迟没有选择称帝,一直在等了十年之后孙权才选择称帝。因为孙权知道自己不称帝才是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是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另一方面就是自己没有理由称帝。
还有就是孙权不需要称帝。曹丕称帝是顺理成章,刘备称帝时继承汉室,那孙权称帝是为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呢?答案就是没有任何作用,要知道东吴在经历了孙权三代人的经营之后,就算孙权没有称帝,但是他的地位和权力在东吴之中就已经算是皇帝了,那他又何必冒着巨大的风险去称帝呢?
❽ 刘备都被惊艳了!历史上孙权的身材究竟是怎样的比例
在三国三巨头中,最能跑的要数汉昭烈帝刘备刘玄德,其次是曹操曹孟德,最后才是吴大帝孙权孙仲谋。之所以这样排序,是因为刘备这一辈子,有差不多一般时间都在逃跑,但是却“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追上”;曹操曾经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但是马背上长大的马超居然没有追上宦官的孙子曹操,可见曹操的速度也是不容小觑;孙权也曾被张辽张文远追得雁不下蛋,最后秀了一场马术跳远,这才逃出生天。但是在曹操孙权生死一线的紧要关头,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问题:吕布和张辽是不是因为脸盲症而错过了改写三国历史的大好机会?然后我们进一步思考:正史中孙权究竟是何模样,又怎么会让刘备心有余悸而又令张辽懊恼不已?
这时候我们就又要奇怪了:现在满街都是大长腿,小短腿都要用长裙子遮掩,怎么孙权长身子小短腿就成了令人畏惧的体型了呢?于是笔者就去查相书:“上身长,佐君王,上身短,福分浅,上身长,坐中堂,下身长,走走忙。”看起来古人的审美观念跟咱们是不一样的:大长腿就是没福的劳碌命相。还记得家里的老人似乎也曾这么说过:娶媳妇可别娶某某家的女孩子,你看她一双鹭鸶(老人家叫cilou)腿,天生就带着没福相儿!
正文写完了,咱们唠几句闲磕儿。这话题很杂:笔者本人就是一个脸盲症,头一天跟人家把酒言欢勾肩搭背,第二天走在大街上就不认识了,经常被人背后骂做傲慢,而笔者身边的女士,似乎也都恨不砍下仙鹤的腿接在自己膝盖下(忽然想起断鹤续凫)。而真正上身长下身短的男士,倒还真没遇到过,而且即使按照正史来看,孙权似乎也从来没有过要辅佐君王汉献帝的心思,看来相书也是做不得准的……
❾ 孙权刘备都敢称帝,为什么曹操始终不敢称帝
《三国演义》这本书想必大家都读过一些,没有读过,那么孙权、曹操、刘备这三人想必大家都是听说过的吧。那么,大家奇不奇怪,为什么同处乱世,同为一代枭雄,刘备、孙权都顺利称帝,但曹操却不敢称帝,我想应该是他的名声导致的。
曹操虽然是名声有些不好,但是他对人才是真正的欣赏,我们可能都学过曹操渴望天下贤才聚于一方的那首诗,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曹操那种求贤似渴的态度,而且他对待人才的待遇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曹操虽然更像一个领导者,但他淡泊名利也是他不称帝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