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童装大全 > 中国古代有类似这种样式的帽子么

中国古代有类似这种样式的帽子么

发布时间:2021-08-17 14:35:47

❶ 从古至今的帽子哪些

人的外在美除了谈及外貌、身材、举止、气质等固有特性外,服装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优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无帽而有巾,人们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如今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包头巾”便是古代巾的遗留。北周时期,武帝为易于让自己的军队戴用,特意 把巾制成含有四个角的形状,当时称作“幞头”,实际它便是中国最早的帽子。后来,四角帽逐渐改为向左右延伸出两个长角,由此演变成乌纱帽。左右伸出的两角在脑后交叉,又发展成武官的头盔。不仅中国有古老的帽子发展史,国外在古时也将帽子当作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早期的罗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标志,奴隶们只能头顶块儿布来遮天度日。
到了中世纪,帽子的等级观念更是明晰:破产者戴黄色的帽子;国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纸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级的差别,但仍有职业的划分,如律师帽、护士帽、军帽、警帽、博士帽等。还有某些特制的帽子,如十八世纪的法国,一名叫科来姆的厨师,为招揽顾客,在自己的头上戴了顶高高的白帽,引得众人的好奇,后来它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厨师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厨师的等级越高。

帽子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发明了。如中国成语中有"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这里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
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中国古时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帽子盖住全部。
冠产生之后,冠帽之间有了贵贱等级之分,贫贱无身份的人不准戴冠。每一个朝代的冠式、冠制与前代相比都有不同。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它的形式大体已与帽式相类。冠还得与头帕配合,卑贱者只能戴头帕,未成年者只能戴空顶头帕。这种冠制一直影响到明代。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服中又有乌纱帽。"冕"比"冠"出现要早,一般指封建帝王专用的"冕",在皇子继承皇位时才加"冕"。劳动者只能戴头巾,主要用来揩汗,以后当作帽子裹头。
中国的帽子有其民族特色,在古代,辽金人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和礼帽、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土族的毡帽、蒙古族的狐皮帽等。日常生活中,帽子还有防寒保暖、装饰打扮的作用。

❷ 汉服有短斗篷吗还有中国古代斗篷有没有帽子

有短斗篷。目前比较流行长款而已。
古代的话,按红楼梦里的算,其实斗篷和帽子是分体的,随时可拆卸。现在的连体兜帽斗篷属于受影视剧影响的商家臆造物。

❸ 请问古代有这样的帽子吗

明代皇室陪葬的帽子哦

❹ 中国古代帽饰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❺ 这种帽子叫什么名字黑色,两边有翅的古代帽子

❻ 中国古代头盔样式那么多,为何影视剧里却尽是“飞碟帽

如果让人们想象出一个标准的中国盔甲武士的形象,可能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顶盔掼甲、威风凛凛的武将们,同时想当然的认为这些武将门所穿戴的盔甲的样式就是三国时期的盔甲样式。但是,虽然这部电视剧虽然在很多细节上都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却唯独在武将门的盔甲上大玩了一把“穿越”,出现了不少根本不属于东汉时期的盔甲式样,甚至出现了日式铠甲部件,比如那个广为诟病的浓浓日式感觉的头盔前立。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头盔上的前立

当然,《三国演义》尚且算是略有“穿越”,某香港导演的一系列电影中,则干脆就是堪称魔幻了。这部导演非常著名的三部电影《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局中角色都戴上了外形酷似英国MK-2钢盔的头盔,而被网友们戏称为“飞碟帽三部曲”(现在还要再加上一部《天降雄师》)。其中特别《见龙卸甲》中,蜀汉方头戴英式钢盔,曹魏方头戴德式钢盔,引得很多军迷高呼:“这不是三国!这是阿拉曼!”

▲电影《天降雄师》中的“飞碟帽”

从冷兵器历史研究角度,这类影片可能会让有些人误会,仿佛不论是秦末、三国还是明代,中国头盔都是飞碟帽形的。那么,为了整本溯源,本文将主要讲讲真实历史上的中国头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飞碟帽三部曲”之《见龙卸甲》

随着战争的扩大和生产力的发展,加强战士头部这一重要部位的防护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为了防护头部,各种各样的“头盔”出现了。华夏先民早在商代就已经开始用青铜头盔来武装战士了,这种头盔在安阳殷墟大量出土,因其与汉字中“胄”字十分相似的外形,甚至可以推测汉字中的“胄”字可能就是为了描述这种青铜头盔而出现的。

▲商代青铜胄

商代时的青铜胄由整体铸造形成,可能是因为其佩戴者的身份不一般的关系,这些商代的青铜胄上往往都有精致的饕餮纹。进入西周时期后,青铜胄开始出现为了追求大量生产而尽量简便的倾向,复杂的纹饰逐渐减少,其形制也越发朝着贴合头形的实用化方向发展,仿佛一个“适合扣在人脑袋上的大碗”一般。

▲青铜胄

战国时期,随着炼铁技术的发展,以钢铁作为制造头盔的材料成了新的发展方向。钢铁因为与青铜大不相同的金属性能,所以战国时期的工匠们没有选择铸造铁盔,而是使用了打造钢铁甲片,然后用甲片拼成头盔的办法。于1965年在燕下都出土的燕铁兜鳌就是以这种工艺制成的头盔,整盔由八十九片甲片编缀而成。至此,中国的头盔走入了“黑铁时代”,而这种“甲片编缀成盔”的头盔形制,也长期为后人所使用。

▲燕下都铁胄

进入东汉时期,随着技术的发展,用甲片编缀的扎甲盔越来越符合人体工程学、贴合人的头型,也开始出现了使用不同规格的甲片编缀一顶头盔的情况。于1980年在吉林省榆树县的东汉墓葬中出土的一顶铁胄,便是由三种甲片编缀制成的。如果说在反映这一时期的战争题材电影中,《赤壁》还算有点影子的话,那么某位港导的“飞碟帽”,则实在是谬之千里了。

▲东汉铁胄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随着工艺的越发成熟,甲片越发可以做到在增大尺寸的同时,而不降低强度,于是便出现了由几块甲片拼贴为成主体的整体式头盔。这类头盔一般为成一个半圆形的盔顶,随后在盔顶边沿编缀以小型甲片为护颈以保护后脑。在邺南城古城址出土的北朝时期的头盔便属于这种类型,这种形制已经和出现在不少古装影视作品中的头盔有不少相似之处了。

▲邺南城出土的北朝头盔

在南北朝时期大量流行的头盔形制则是被称为“冲角盔”的一种盔型。这种头盔以前端的尖角而得名,相传自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大量普及。大量的南北朝时期的披甲武士佣都戴着这样的一顶头盔。这种头盔形制还极大的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在日本形成了“冲角付胄”的头盔形制。

▲南北朝武士佣,头盔十分特别

进入隋唐时期,头盔的形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到来自北方突厥的影响,开始出现模仿野兽头部的兽首状头盔。另外,受到佛教的影响,开始出现模仿佛教菩萨的发髻形状凸起的头盔。进入盛唐以后,随着社会的越发繁荣和战争的减少,头盔上的装饰越发丰富起来。逐渐的在头盔两侧耳部增加“折耳”等装饰,唐代的天王像就反映了这种武备的发展和变化。此外,朱雀等瑞兽也经常被装点在头盔上,成为精致的装饰品。一些头盔上的“折耳”干脆就制成了风翅的样式。

▲唐天王像

▲五代时期的武士雕像

“安史之乱”后,盛唐时代结束,被后世称为“残唐五代”的时期来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战争愈发频繁,其一个结果是武备上的装饰性色彩渐淡,实用性逐渐增强,头盔上的装饰减少,朝实用方向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被现代人所熟知的凤翅盔出现了,并在进入宋代后成为了宋代军队普遍装备的头盔。

▲宋代绘制的《免胄图》

▲《武经总要》中记录的凤翅盔

除了凤翅盔外,在南宋时期开始流行起一种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在后来的元代也相当流行。这种盔型的实物曾在山东省郯城出土,整体由青铜铸造而成。

蒙元的入主中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头盔的发展史,随着元朝的建立,“蒙古钵胄”也进入了中国。“钵胄”的盔体以四到五片盔片连接成尖顶深钵状,其材质有皮有铁,前额带眉庇,其顶饰有被后世戏称为“避雷针”的樱枪。

▲西藏蒙古式钵胄

虽然蒙元王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下被赶回了草原,但是蒙元对中国武备的影响却难以磨灭。虽然明朝也曾试图恢复以凤翅盔为代表的宋朝武备形制,但是在实战层面,依旧大量使用了蒙元风格的武备。反映在头盔上,就是蒙古风格的头盔依旧广泛装备于军队。

▲受到蒙元强烈影响的明代武备

进入清代以后,头盔的样式被完全统一。蒙式钵胄成为了清代军队的唯一正式装备的头盔。其结构分为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大部分,相比明代的明显特点是是其缨枪加高,顿项为带护喉的蒙古式样。满清入关后,钵胄缨枪越来越高,装饰越发华丽。清军高级军官头盔大量使用镂空掐丝装饰还饰以珍珠、珊瑚珠、红蓝宝石,盔缨缀貂尾,精致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可能是因为满清贵族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关系,不少清代钵胄尤其是官员使用的钵胄的形象与藏传佛教的喇嘛塔颇为相似。但是因为其过高的樱枪,现代人更多的还是想到了“避雷针”。

▲乾隆的钵胄

说到最后,要特意提一下,这位香港导演其实也不是不知道大家对他的吐槽。他甚至还面对采访时表示:“这不是我的喜好,是历史中本身就有这种头盔。别看博物馆里展览过一两个头盔,就觉得头盔只有这几种。中国人有一个方面没有做好,就是保护我们的历代文物。”

▲电影《锦衣卫》中的主角造型

其实他这么说也不算完全捕风捉影,因为类似形制的头盔中国古代是有过的。那就是前面提及的南宋时期那种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这种盔形在元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大发展。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头盔一般是尖顶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古代中国人,特别是明代人是有发髻的,因此笠形必然很高耸,为发髻留出足够空间。所以,这位导演要么是把古代中国人都当成了光头或秃子,要么只是在博物馆里看了一眼展出的个别头盔,不求甚解,就以英式头盔为模版当道具了。然后再责怪中国人没保护好文物。拜托!是您没有好好研究好嘛。

▲元代笠形盔

▲明代笠形盔

而最为可怕的是这位导演对于历史影片里道具的态度。面对“从《锦衣卫》到《天将雄师》,不同朝代不同的角色,都戴这样的头盔,会不会也有些奇怪?”的提问,这位导演的回答竟是:“头盔是用来做保护用的,它的功能和逻辑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它不会变成一个特别反常的东西。”

▲飞碟帽宇宙四部曲

总之,不论是商代的“饕餮纹铜胄”,还是清代的“避雷针”,中国的头盔发展历经了从青铜到钢铁、从甲片编缀到一体式钵胄的发展。但是这样的纷繁变化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并没能很好的体现,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导演对于历史道具考据程度的漠视态度。而这可能才是中国影视的最大悲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❼ 中国古代帽饰是什么样子的

帽子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虽经历朝历代的变化,但是一直没有改变过,虽然样式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

❽ 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帽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最特殊的帽子就属于清朝的铁帽子王,而铁帽子王属于世袭制,拥有铁帽子王的人比一般的王爷拥有更丰富的物质待遇和政治待遇,在特权上也不同于其他王爷。

三、而到了清代末期,铁帽子王更是属于可无可有的角色了,虽然有一些将军非常的有实力,文武双全,并且在镇压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依旧没有将铁帽子王重新回到清朝刚开国的时候的地位。虽然号称铁帽子王,但是清朝朝廷对他们管理的非常严格,一向是有错必罚,所以很多的人都受到了处理,而随着清朝逐渐的落寞,革命不断地爆发,民国逐渐取代了落后的清朝,铁帽子王也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❾ 中国古代帽子

中国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品种。

❿ 各个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

(10)中国古代有类似这种样式的帽子么扩展阅读: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东晋官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唐代官帽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参考资料:网络-古代官帽

与中国古代有类似这种样式的帽子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旗袍新娘头发造型 浏览:6
38岁男子穿校服冒充学生 浏览:955
超全制服美女合集 浏览:934
潮童装去哪批发 浏览:861
裤子外长是哪里 浏览:819
蓝白条校服短袖 浏览:113
童装平价加盟品牌有哪些 浏览:436
关于学生校服 浏览:650
皮的裤子要怎么保管才不会掉皮 浏览:522
重庆在哪里买羽绒服比较好 浏览:836
大码男装t恤碎花 浏览:109
带帽子的衣服适合多大尺寸大小 浏览:746
服装裤子腰头如何打 浏览:293
为什么西装裤子那么长 浏览:586
红色衣内搭蓝色衬衫好看图片 浏览:470
装修内衣内裤店多少钱 浏览:826
破皮衣如何翻新 浏览:591
学校不得强制学生购买校服 浏览:533
件老年人的羽绒服多少钱一件 浏览:455
如何钩织宝宝帽子上的耳朵 浏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