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奈儿服装的历史背景,设计风格以及文化底蕴
历史背景Chanel创办人Coco Chanel原名 “Gabrielle Bonheur Chanel ” ,1883年出生于法国的Auvergne。她六岁时母亲离世,父亲更丢下她和4个兄弟姐妹。自此,她由她的姨妈抚养成人,儿时入读修女院学校 (Convent School),并在那儿学得一手针线技巧。在她廿二岁那年,即1905年,她当上“咖啡厅歌手”(Cafe singer),并起了艺名 “Coco”,在不同的歌厅和咖啡厅卖唱维生。在这段歌女生涯中,Coco先后结交了两名老主顾,成为他们的情人知己,一名是英国工业家,另一名是富有的军官。结交达官贵人,令Coco有经济能力开设自己的店子。
1910年,Coco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女装帽店子 (millinery shop),凭着非凡的针线技巧,缝制出一顶又一顶款式简洁耐看的帽子。她的两名知己为她介绍了不少名流客人。当时女士们已厌倦了花巧的饰边,所以 Chanel简洁的帽子对她们来说犹如甘泉一般清凉。短短一年内,生意节节上升,Coco把她的店子搬到气质更时尚 (fashionable)的Rue Cambon,至今这区仍是Chanel总部的根据地。做帽子绝不能满足Coco对时装事业的雄心,所以她进军高级订制服 (Haute Couture)的领域。1914年,Coco开设了两家时装店,影响后世深远的时装品牌Chanel宣告正式诞生。
步入二十年代,Chanel设计了不少创新的款式,例如针织水手裙(tricot sailor dress) 、黑色迷你裙 (little black dress)、樽领套衣等。而且,Coco从男装上取得灵感,为女装添上多一点男儿味道,一改当年女装过份艳丽的绮靡风尚。例如,将西装褛 (Blazer) 加入女装系列中,又推出女装裤子。不要忘记,在二十年代女性只会穿裙子的。 Coco这一连串的创作为现代时装史带来重大革命。Coco对时装美学的独特见解和难得一见的才华,使她结交了不少诗人、画家和知识份子。她的朋友中就有抽象画派大师毕加索 (Picasso)、法国诗人导演尚.高克多 (Jean Cocteau) 等等。一时风流儒雅,正是法国时装和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除了时装,Chanel也在1921 年推出Chanel No 5香水,女星妮歌洁曼 (Nicole Kidman)作代言人的No 5香水瓶子是一个甚具装饰艺术 (Art Deco) 味道的玻璃瓶。此乃史上第一瓶以设计师命名的香水。而“双C”标志也这瓶香水成为Chanel历史上最赚钱的产品,且在恒远的时光长廊上历久不衰,至今在 Chanel的官方网站依然是重点推介产品。
三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Coco Chanel把她的店子关掉,与相爱的纳粹军官避居瑞士。1954年,Coco重返法国,Chanel东山再起,以她一贯的简洁自然的女装风格,迅速再俘虏一众巴黎仕女。短厚呢大衣、喇叭裤等等都是Coco Chanel战后时期的作品。或者只需讲战后Chanel风格一直保持简洁而贵丽,多用Tartan格子或北欧式几何印花,而且经常用上花呢 (tweed) 造衣,舒适自然。
或者再可一提,在Coco Chanel逝世后 (1971年去世),德国名设计师Karl Lagerfeld成为Chanel品牌的灵魂人物。自1983年起,他一直担任Chanel的总设计师,将Chanel的时装推向另一个高峰。还有一处有趣地方堪可提及,就是品牌创立了接近九十年,从未造过一件男装,直至2005/2006 的秋冬系列才造了几件男装上市而已。 设计风格 高雅、简约、精美 文化底蕴 无论是带有强烈男性元素的运动服饰(Jersey suit)、两件式的斜纹软呢套装(Tweed)、打破旧有价值观的人造珠宝、带有浓郁女性主义色彩的山茶花图腾,抑或是Marylin Monroe在床上唯一的穿着——Chanel No.5,Chanel屡屡挑战旧有体制创造出新的时尚。香奈儿女士最特别之处在于实用的华丽,她从生活周围撷取灵感,尤其是爱情。不像其他设计师要求别人配合他们的设计,Chanel提供了具有解放意义的自由和选择,将服装设计从男性观点为主的潮流转变成表现女性美感的自主舞台。抛弃了紧身束腰、鲸骨裙箍与长发,提倡肩背式皮包与织品套装,Coco Chanel一手主导了二十世纪前半叶女人的风格、姿态和生活方式,一种简单舒适的奢华新哲学,正如她生前所说:“华丽的反面不是贫穷,而是庸俗”。
1971年1月,Coco Chanel去世,享年88岁。现任Chanel的主要设计师Karl Lagerfeld在1986年开始掌舵,他用新的手法演绎着细致、奢华、永不褪流行的Chanel精神。这位有着瑞典和德国血统、总是戴着黑色大墨镜的鬼才设计师最为人所称道之处正是他与Coco Chanel一样,充满才华却又流着离经叛道的血液。他在上任后的第一季就将长裙裙摆剪破,搭配鲜艳夸张的假珠宝首饰,震惊了整个时尚界,也将Chanel声势在这20年内推向另一个高峰。
“香奈儿代表的是一种风格、一种历久弥新的独特风格”,Chanel女士如此形容自己的设计,不是不断思索接下来要做什么,而是自问要以何种方式表现,这么一来鼓动将永不停止。自信热情的Chanel女士将这股精神融入她的每一件设计,使Chanel成为相当具个人风格的品牌。
Chanel的设计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她追求自由但是眷恋男人;她强悍独立但是却有十足的女人味。她的老家——法国中部的Auvergne——是个充满死火山地形的贫苦地区,七十岁时她曾形容自己是“Auvergne唯一一座不灭的活火山”;如今,放眼新人辈出品牌繁复的流行产业,Chanel依然是时尚界一座永远不灭的活火山。
『贰』 毕加索作品
1、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
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2、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
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3、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在此画完成的第二年,画家便与世长辞,因此,这幅画可视为毕加索晚年最为珍贵的画作之一。进入画面,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立即映入眼前,大笔触挥毫于纸面上,画面笔墨潇洒,看似无拘束,却是精心安排,人物面部比例的协调和五官的立体效果体现了画家的用心。
画面上,人物面部表情诙谐充满趣味,向上扬起的帽子更是增加了人物的喜剧效果,就如马戏团的小丑一般。漫画式的幽默感是风格多变的画家给观众的又一份惊喜。创作此画时的画家已经是集名利与荣耀于一身,对人生的态度更加豁达,乐观。
『叁』 西方帽子礼仪
戴帽子一般要注意的礼仪是:
(一)帽子的戴法要合乎规范,该戴正的不要戴歪,该偏后的不要偏前,不要给人留下“衣冠不整”的印象。有人故意把帽子戴得七歪八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个性,其实这是对个性的一种误解。在有些影片中,电影导演为了揭示人物缺少教养,常常让人物敞衣露怀,歪戴帽子,可见这已经成为一种粗俗的典型表现。
(二)男性在社交场合,可以用脱帽向对方表示尊敬。遇到熟悉的人,如果由于双方间相隔较远,不能握手致意时,可以轻轻脱一下帽子,向对方微微颔首。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社交礼节。
(三)在庄重场合,如参加重要集会,奏国歌、升国旗时,除军人行注目礼外,其他人应该脱帽。在悲伤场合,如参加追悼会、向死者遗体告别时,在场者也应该一律脱帽。
(四)在进入室内时,男子要脱下帽子;女子则可看情况,如果帽子是服饰整体的一部分,按照约定俗成的礼仪习惯,也可不脱。
(五)在观看电影戏剧时,为了不遮住后排观众的视线,无论男女,都应自觉脱帽。
帽子穿着礼仪:
(1)应不应该戴帽子
制定礼仪法的老先生们认为,大城市中服装整齐的妇女们出街时,通常必须戴帽子。其实什么也不戴,光泽美丽的头发,谁见了都会觉得有魅力。因此,戴不戴帽可以凭你自己的喜欢,而不必强求。
(2)什么时候戴帽子好呢
有的场合不能戴帽子。例如,在所有的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堂,妇人不能戴帽子(也不能在头上被围巾)。不过,男子则相反,大多数的犹太教堂和寺院要求男子戴帽。妇女一般在宗教仪式、结婚仪式或丧葬仪式上都戴帽。在餐馆或剧场,妇人可以不必除帽(但帽子不能遮住别人视线)。此外,在其他的公共场所,也都可以不脱帽。鸡尾酒派对或午餐时可以不脱帽。
(3)什么时候不能戴帽
不能戴帽的一个场所,是自己的家。例如,在自己的家里举行正式的午餐,即使其他的女人戴着帽,自己也决不能戴帽。再有,穿晚礼服时当然不能戴帽。
(4)在乡镇
在乡镇之类小地方,帽子是不怎么戴的。天冷时,有围巾一直暖着头部,夏天,没有戴帽子的必要。想戴的话,简单的圆形的毡帽(或者夏天时的草帽)对农村的服装是最适合的。
『肆』 毕加索作品(带名字)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格尔尼卡》、《和平鸽》、《卡思维勒像》、《亚威农少女》。
1、《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戴帽子的男人》是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在此画完成的第二年,画家便与世长辞。画面上,人物面部表情诙谐充满趣味,向上扬起的帽子更是增加了人物的喜剧效果,就如马戏团的小丑一般。
2、《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3、《和平鸽》
《和平鸽》是为联合国专门创作的世界友谊作品,从此和平鸽来代表和平。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当时毕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这时有人敲门,来者是邻居米什老人,只见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平时他经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来招引鸽子。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条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他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
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楼下,惨死在街头,还用刺刀把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老人讲到这里,对毕加索说到“先生,我请求您给我画一只鸽子,好纪念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
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
4、《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张力。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
5、《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是由西班牙画家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一幅油画。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画面上一共有5个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们的前面是一个小方凳,上面有几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变形,难以辨认。
画面呈现出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伍』 毕加索钢笔,笔帽松了怎么办
1:用螺丝刀先顺时针拧笔帽中的螺母,会比较吃力;因为与钢笔盖连接的是正螺纹,与衬套连接是反螺纹,一直拧可以拧下来;
2:拧下来的衬套缠点透明胶布,一圈就行;
3:先把衬套桶到笔盖底部,先用反螺纹把钢笔螺母盖与衬套旋1-2个螺牙,再旋紧螺母盖与钢笔帽之间的螺纹;
4:不懂的拆下来仔细研究;受益匪浅
『陆』 毕加索的名画
毕加索的名画:
1、《两个小孩》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镇。1937年被纳粹“神鹰军团”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死亡了数千名 无辜的老百姓。毕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画了这幅巨作,以表示强烈的抗议。
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 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柒』 求毕加索《三角帽》系列的清晰大图,谢谢~
Tricorne picasso google搜说这个字样 尺寸选择大尺寸就能找得到
http://www.wikipaintings.org/en/pablo-picasso/costume-design-for-ballet-tricorne-1917-5#supersized-artistPaintings-223833
『捌』 毕加索钢笔帽太松了
可用502不会死黏
『玖』 毕加索的戴帽女像是一副一版多色版画作品吗
是的。
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巨作《戴帽女子头像》(Buste defemme au chapeau)作为11月14日纽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精选拍品。
画作用色明艳,线条锐利,构图大胆,是毕加索作品里体现女体圣洁与情欲两者冲突的典范。他当时与两位对他影响深刻的缪思女神交往,她们分别是玛莉·德雷莎·沃特(Marie-Thérèse Walter)与朵拉·玛尔(Dora Maar),这两段澎湃的激情孕育出毕加索艺术生涯里最创新突破的作品。
(9)毕加索的帽子扩展阅读
《戴帽女子头像》由毕加索珍存逾三十载之久,直至他在1973年离世,足证其重要性。我们非常期待将这幅精彩大作时呈现各藏家面前。
此幅画作反映了毕加索生命里动荡多舛的时期──他的母亲于1939年1月撒手人寰,欧洲政坛风云色变,其祖国西班牙更是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这段经历亦催生出毕加索最破格立新的画风。
毕加索无法回到西班牙,只能滞留在面临德国纳粹步步进逼的法国。其时,他与玛莉·德雷莎及朵拉玛尔交往,两人性情迥异,外貌更大相径庭,但先后进入毕加索的生活与作品之中,《戴帽女子头像》正正体现了同一时期她们对艺术家的影响。
尽管画中人的许多特征均指向玛莉·德雷莎,如柔顺的金发以及整体明亮柔和的色调,但玛尔的影子也悄然渗入其中。
与其他玛莉·德雷莎肖像画不同,《戴帽女子头像》是毕加索笔下较为生动立体的一幅。线条将厚重的油彩划出切口,她的脸庞也因此更加立体。玛尔的脸庞同时占据了画面焦点,与玛莉·德雷莎分庭抗礼。
尽管帽子在当时对画中人而言可能非常重要,但它的意义后来才被解读出来。玛尔在毕加索绘制的肖像画中经常佩戴着入时的女帽,这些帽子对玛莉·德雷莎来说未免过于花俏,但这幅画中的帽子却将她加冕成初为人母的圣洁母亲,以及新任情敌玛尔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