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朝鲜将军有哪些
以前的朝鲜与现在的概念不同,有时甚至包括现在的辽东部分地区,多数时间从属于中原王朝,靠女人和贡品换和平,社会不和谐的时候,叛服无常。著名将领么,李舜臣,黑齿常之,盖苏文。
其中,李舜臣 朝鲜民族英雄。 朝鲜海军将领,抗日民族英雄。祖籍京畿道开丰,生于今首尔地区。字汝谐,号德水。 出身于没落士大夫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他颇有学问,能骑善射,32岁时武举登科,从此开始军旅生涯。他刚直不阿、一生忧国忧民,追求正义,几处逆境而无悔无怨。47岁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后,积极操练水军,构筑防御阵地,并创建了铁甲战舰龟船,防范倭寇的进犯。
⑵ 为什么李氏朝鲜可以有六百多年国粹经历明清
延续长的原因是地方小,所以麻烦和问题也相对少些,比较好控制,更主要的是一直对我国称臣,这点也很重要
《女医明妃传》的主要角色,起码明朝角色的服装上,那真不是抄韩国的,而是李氏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从明朝全套学过去的。
唐代时期,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朝鲜王朝中期之后韩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⑷ 想知道李氏朝鲜的官服制度,求大神。。。
http://ke..com/view/3804100.htm
http://wenku..com/view/5cc3cb62caaedd3383c4d343.html
李氏朝鲜的官服大体上和明国是一样的以上供参考
⑸ 为什么朝鲜王朝的服饰跟明朝时期的服饰那么相似
在中国明朝时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成为明朝的附属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汉化,女子服装则受到明代服饰的影响,初期衣带在右侧,较幼及短,后来移到较中间的位置并加粗、加长。
⑹ 为什么李氏朝鲜刚建立,就在作死边缘疯狂试探呢
公元1392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建立李氏朝鲜王朝,为了摆脱旧王朝势力的侵扰,他在登基几年后,将都城从松都(今开城)迁到汉阳(今首尔)。
在内政方面,李成桂得到了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家郑道传的帮助,开始构建一套全新的政治体制。过去的高丽,豪族把持地方权力。郑道传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体制,国家中央机关的行政权、军事权、监督权分开,各地方政权也以类似的方式,建立相互牵制的官吏制度,以加强朝廷对整个国家的掌控。
⑺ 古代朝鲜的武将男性额头佩戴
消除前额皱纹皱纹莲花
的原因有两方面。外部因素有气候是由太阳暴晒,各种皮肤疾患,吸烟,饮酒,空气污染,常用有害的化妆品和沐浴不当寒冷,干燥,皮肤皲裂。内部便秘,贫血,阴虚症,肝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生理,身体虚弱,营养不良,饮食偏好,睡眠不足,性生活过频等。另外,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同的经历,甚至还有人在同一年龄,皱纹也有很大的差别。最明显的地方,主要是前额肌肉过度收缩之前,人类的面部皱纹。
皱纹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后
洗脸,脸部皮肤绷紧感,失去光泽而细腻,其进入了第一阶段:干燥的时期。在这一点上,如使用的化妆品的润湿作用,适当涂覆用橄榄油按摩皮肤,则面部皮肤即可恢复青春。如果连同它的发展,也就是,进入第二阶段:在硬化期间。这一损失的皮肤,暗沉,涂化妆品补救的弹性,作用并不大,只能靠营养和面部按摩,以改善。松弛期间的第三阶段,在皮肤脂肪堆积,小皱纹都清晰可见。最后一个阶段是形成阶段,这是难以校正的恢复,依靠化妆品弥补。
如果抓住机遇,开展第二和第三阶段“消除皱纹伸展运动,”效果显著(干性皮肤类型的运动前,要涂上少量橄榄油) 。
1,把双手放在下颌,下颌沿边缘用力,轻轻将皮肤向上,直拉拉庙。然后重复从底部向上,3次此操作。
2,用双手大鱼际握鼻子,双手和心脏支付搬迁脸颊,太阳穴的斜角滑朝上方。恢复,进行了三次。
3,双手放在鼻子上,拇指与四指展开成直角,所以斜滑到额头上方的眉毛经过,直到你的拇指正好运行到太阳穴形状。拇指与其他四根手指的中指部对皮肤的接触,不接触手掌空置脸颊。
4,第一次右手五指张开,伸展在额头上方的头发,直到手指伸到根,然后用力一撮头发,拉向了后斜方向。不要用力过大,要均匀柔和。重复三次。
5,根据法律规定,张开双手十指插入发庙宇,手指根部,抓起一撮头发在每手,轻轻一拉力朝斜方向,重复三次。
消除皱纹伸展运动,需要三分钟。早晚洗脸最好的行为。
⑻ 我想问个问题 朝鲜时代为什么戴帽子,历史背景和个人的看法,答得好的加分
带乌纱帽的习惯应该是中国明朝时期,即朝鲜李氏王朝时期,李氏时期,朝鲜的政治文化体制全盘效仿明朝,中国明朝的官员都必须戴乌纱帽的,朝鲜效仿,有身份的男人可以戴乌纱帽,身份低的只可以戴粗布材料的帽子。
⑼ 李氏朝鲜历史上的三大妖女都是谁
自古以来,“红颜祸水”一词就被用来指代美女就是祸害的根源。
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哄褒姒一展笑颜,不惜“烽火戏诸侯”,《封神演义》中,人们眼中的妲己也被结结实实扣上了“狐狸精”的帽子。
此外夏朝时期的亡国皇后妹喜、春秋时期的骊姬,以及褒姒和妲己四人,被世人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
朝鲜这一国家,不仅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亦或是在这红颜误国上,都受到了中国极为深远的影响。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尹元衡很快就沉迷于郑兰贞的温柔乡之中无法自拔。
之后郑兰贞野心日益膨胀,她将目标放在了尹元衡的正室上,可此时尹元衡早已有了正妻金氏。
那郑兰贞该如何是好?答案很简单,一个字,杀。
1551年,郑兰贞先是驱逐了尹元衡的正室金氏,后残忍将其毒杀,而自己则以卑贱的身份被破例扶为尹元衡的正室,还另外被受封为一品贞敬夫人。
关于郑兰贞的死因,有人认为在郑兰贞的罪状被告发后,郑兰贞和丈夫一起被流放,之后郑兰贞被赐死。还有人认为郑兰贞是在流放的路上,被愤怒的群众们用石头砸死,死之前郑兰贞声名狼藉,还被夺取了正室的身份。
⑽ 朝鲜王朝详细介绍
朝鲜简介
朝鲜王朝(조선왕조, 1392年—1910年),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君主的本贯是全州李氏,建都于汉阳(即今日首尔汉江以北地区)。因君主姓李,所以简称李朝。正式国号朝鲜国。朝鲜王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其绝大部分时间内先后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重要的朝贡国。1896年,甲午战争后,朝鲜脱离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朝鲜王朝灭亡。
朝鲜王朝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5年定都于汉阳。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阳(后改称汉城,2005年起改称首尔),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
政治制度
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李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了《经国大典》的规定。
朝鲜的官职称为两班,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1896年以后,修改职官制度,敕任官为正一品至从二品,奏任官为正三品至从六品,判任官为正七品至从九品。武将制度,大将为一品,副将、参将从二品,正领、副领、参领、正尉从三品,副尉、参尉从六品,正校、副校、参校另外决定。
在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院等。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机构。
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
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州、府、郡、县。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等等。
李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兵马/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水军佥节制使、兵马/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中央外派官职有观察使、中军、察访等。
行政区划
朝鲜八道示意图朝鲜历代都把全国分为八道,俗称朝鲜八道。朝鲜时代的八道如下:
京畿道,含汉城府、开城府。首府在汉城府。
庆尚道,含庆州府、尚州牧、晋州牧;设左兵营、右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庆州府。
全罗道,含全州牧、罗州牧;设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设水营。首府在清州。
黄海道,含黄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黄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宁边大都护府、义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护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咸镜道(宁安道),含咸兴府、镜城都护府、北清都护府。首府在咸兴府。
道之下设州、府、郡、县。 其中,庆尚、全罗、忠清、黄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两道。宁安道(咸镜道)分南北两道。平安道分东西两道。江原道分岭东、岭西两部。
除了行政划分以外,古代朝鲜还按传统习惯将全国划为六个大区:关北(咸镜道、平安道);关西(黄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关东(江原道太白山以东的部分,又称岭东);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罗道);岭南(庆尚道)
高宗时期,曾实行过两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鲜八道分为23府,但后来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庆尚、咸镜、全罗、忠清五道划分为南北两道,成为十三道。
在日据时代,朝鲜全境归朝鲜总督府管理,朝鲜总督府将汉城府废为京城,汉城府辖区降为京畿道的一个郡,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时朝鲜行政区为13道,218个郡,2202个面、28,498个里。
【政治历史】
士祸和政争
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首先发生党争。
燕山君被废黜后,士林派取得了胜利。士林派随后又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包括明宗时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得势后又分裂为以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曹植 为首领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势。朝廷中的北人党又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的政变中得势,又在显宗时期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南人派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总之,李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
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称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
宗教
在与政治有关的宗教政策方面,由于高丽末年时朱元璋曾批评高丽因为尊释轻儒,会导致亡国,所以朝鲜立国后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几位国王在位时外,历代国王通常采取崇儒废佛的政策,在国内拆毁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时亦受到大臣的废佛压力。废佛时,寺院的土地予以没收,并对僧侣征收重税。与此同时,高丽时期僧院的饮茶传统也被禁止,茶道从此在朝鲜失传,民间则以麦茶作为替代饮料。
在正祖时期,天主教开始传入朝鲜。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用朝鲜政府对西洋天文历法和天文仪器感兴趣的机会,同来京的朝鲜使臣交往,传教士的博学多闻、教堂的庄严崇高、基督教教义表述的新奇观念,也随著这些交往传给了朝鲜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鲜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领洗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禄。他回国之后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朝鲜的天主教徒组织的地下教会、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鲜的教会属于自发性质,没有经过教会任命的神职人员,教徒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义。但朝鲜严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区主教决定派遣相貌与朝鲜人相同的中国传教士进入朝鲜。1791年12月23日,周文谟教士历尽艰辛,潜入朝鲜国境,随即开始了传教活动,入教信徒有两班显贵,也有卑贱的士卒。朝鲜政府将天主教视为邪教,不断逮捕处决教徒,在得知有中国传教士潜入之后,更是加紧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为了保护广大朝鲜教徒的安全,周文谟决定向朝鲜政府自首,于1801年4月19日在汉城被处决。此案被称作“辛酉邪狱”,众多教徒和进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镛等人被处刑和流放。朴趾源、朴齐家等与天主教无直接关联的北学论者也被降职、革职。韩国学者认为,周文谟在朝鲜的活动已经超出了宗教的范畴,通过他的活动,十八世纪末的朝鲜社会在了解和吸收欧洲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直到19世纪末开国时为止,李朝的统治者都一直对其采取打击和压迫的政策。
后宫专政
由于朝鲜王朝是中国清朝的册封国,所以在1896年终止册封关系之前,其国王不能自称皇帝。其配偶相当于清朝的皇后,但是称为王妃。皇太子称为王世子,皇太后称为王大妃,太皇太后称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还有嫔、贵人、昭仪、淑仪、昭容、淑容、昭媛、淑媛这些等级。按照李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成宗、明宗、宪宗、高宗时的王大妃都曾经垂帘。此外,中宗时的敬嫔朴氏、文定王后、肃宗时的张禧嫔、高宗时的闵妃都曾经用自身的影响干预朝政。
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王朝后期的外戚门阀势道政治。清州韩氏、青松沈氏、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势的家族。
【科学和文化】
文字语言
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创立了朝鲜民族的文字训民正音。
天文学和地理学
朝鲜王宫内的科研机构发明了正方案、圭表等天文仪器,以及仰釜日晷、悬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击漏、玉漏等精密仪器。宫廷历法机构编写了《七政算内篇》、《七政算外篇》、《诸家历象集》等书籍。18世纪初,实学派还将西方的地转说引入朝鲜。
世宗时代,编纂了八卷本《地理册》,按照一定的体系详细叙述了朝鲜各州郡的历史变迁、名称由来、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桥梁、津渡、驿站、按姓氏分类的居民构成、牧场、土产、手工业种类、土地的肥瘠、田结数、租税、供纳、运输、四季气候、风俗和路程,相当于一部地理方面的网络全书。与此同时编纂了各地的地方志,此后又编写了《东国舆地胜览》、《东国舆地备考》等地理书籍。地图方面,先后编纂了《八道州郡图》、《八道山川图》、《八道图》、以及按照比例尺绘制的《大东舆地图》。
实用科学
朝鲜时期实用的发明创造活动同样非常活跃。农业书籍《农家集成》、《农事直说》、《农桑辑要》、《四时纂要》、《课农小抄》等重要书籍。制造并改进了雨量计、水文计等科学仪器。高丽时期发明的铜活字印刷技术和排版术得到广泛应用,1403年在汉城设置了铸字所。17世纪的实学家还深入研究研究西洋算学,洪大容编写了《筹解应用》,把古代算术发展到包括代数学和几何学在内的现代数学。
医学
医学方面,朝鲜参考中医理论,按照土产药材和气候创造了朝鲜的医学理论,按科对疾病加以分类,建立了治疗大纲,并首度提出了预防医学的概念。宫廷和民间编纂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书籍,如《东医宝鉴》、《医方类聚》、《乡药集成方》、《本国经验方》。
文学、音乐、美术
朝鲜的文学、绘画、诗歌、音乐、舞蹈也非常兴盛。李朝时期,出现了金时习、郑澈、林悌等著名诗人,出现了《热河日记》、《壬辰录》、《金鳌新话》、《谢氏南征记》、《九云梦》等小说和文学作品。在十七世纪,还出现了《春香传》、《洪吉童传》、《沈清传》等用朝鲜文字写成的小说。通俗诗歌和小说的兴起,促使人民注意社会的种种弊端,鼓励人民参加社会改革。
朝鲜宫廷音乐机构创作了朝会雅乐、会礼雅乐、祭礼雅乐,以及《定大业》、《保太平》、《发祥》、《凤来仪》等朝乐大曲,以及《凤凰吟》、《满殿春》、《与民乐》等曲目。
此外,在著名的高丽青瓷的基础上,李朝时期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朝鲜白瓷。李朝在螺钿、漆器、金属、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绣、砂器等工艺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独特色彩的宝贵遗产。
其他
在对外政策方面,朝鲜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对于日本和满洲政权则采取敌视的态度。1592年,发生了壬辰倭乱,朝鲜遭到日本入侵,并引至光海君被废。1627年和1636年,朝鲜又先后两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后金政权入侵,已经失去辽东领土的明朝无力支援朝鲜,朝鲜承认后金为兄朝鲜为弟的两国关系。1636年后金随着更名为清朝对朝鲜要求来朝贡而打明朝,朝鲜不接受清朝的要求而发表不承认皇太极为中华天子。皇太极亲自率领12万士兵入侵朝鲜,朝鲜投降而接受清朝的册封。
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开国。1894年,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成为近代国家。1896年,朝鲜国王高宗称帝登极,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但是日本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并在朝鲜设立了朝鲜统监一职。
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会派遣秘使,寻求国家独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与所谓的“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朝鲜王朝灭亡。
国王列表
朝鲜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朝鲜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朝鲜太宗 李芳远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朝鲜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朝鲜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长子
朝鲜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朝鲜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鲜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朝鲜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
朝鲜中宗 李怿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朝鲜仁宗 李峼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长子
朝鲜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朝鲜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朝鲜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朝鲜显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朝鲜肃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 显宗嫡子
朝鲜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
朝鲜英祖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 肃宗庶四子
朝鲜正祖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
朝鲜纯祖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长子
朝鲜宪宗 李奂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朝鲜哲宗 李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
朝鲜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父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朝鲜纯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长子
年号
太祖 李成桂 用明朝年号 (洪武)
定宗 李芳果 用明朝年号 (建文)
太宗 李芳远 用明朝年号 (永乐)
世宗 李祹 用明朝年号 (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
文宗 李珦 用明朝年号 (景泰)
端宗 李弘暐 用明朝年号 (景泰)
世祖 李瑈 用明朝年号 (景泰、天顺、成化)
睿宗 李晄用明朝年号 (成化)
成宗 李娎 用明朝年号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用明朝年号 (弘治、正德)
中宗 李怿 用明朝年号 (正德、嘉靖)
仁宗 李峼 用明朝年号 (嘉靖)
明宗 李峘 用明朝年号 (嘉靖、隆庆)
宣祖 李昖 用明朝年号 (隆庆、万历)
光海君 李珲 用明朝年号 (万历)
仁祖 李倧 用明朝及清朝年号 (万历、天启、崇祯、崇德)
孝宗 李淏 用干支纪年,同中国来往使用清朝年号
显宗 李棩 干支纪年
肃宗 李焞 干支纪年
景宗 李昀 干支纪年
英祖 李昑 干支纪年
正祖 李算 干支纪年
纯祖 李玜 干支纪年
宪宗 李奂 干支纪年
哲宗 李元范 干支纪年
高宗 李熙 年号:建阳/光武 (1896年以前用干支年号及檀君纪年)
纯宗 李坧 年号:隆熙
年表
1392年 - 李成桂在开京即位
1393年 - 国号变更为朝鲜
1398年 - 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
1400年 - 第二次王子之乱
1401年 - 明朝正式册封朝鲜国王
1404年 - 与日本室町幕府建立往来
1419年 - 对马岛日本人入侵
1434年 - 平定女真部落,建立东北边境四郡六镇
1443年 - 开始制订训民正音(1446年公布)
1453年 - 癸酉靖难(世祖篡位)
1469年 - 完成经国大典
1498年 - 戊午士祸
1504年 - 甲子士祸
1510年 - 对马岛日本人入侵(三浦倭乱)
1516年 - 中宗反正
1519年 - 巳卯士祸
1545年 - 乙巳士祸
1547年 - 丁未士祸
1551年 - 乙卯倭变
1555年 - 设置备边司
1559年-1562年 - 林巨正之乱(黄海道农民战争)
1575年 - 士林派分裂为东人、西人
1592年-1593年 - 壬辰倭乱
1597年-1598年 - 丁酉再乱
1607年 - 与江户幕府恢复往来
1608年 - 大北派拥立光海君,北人政权开始
1609年 - 朝日通商条约,日本派遣朝鲜通信使
1619年 - 萨尔浒之战,明朝和朝鲜联军败于后金军
1623年 - 仁祖反正
1627年 - 后金军进攻朝鲜(丁卯胡乱)。
1636年 - 清帝皇太极亲征朝鲜(丙子虏乱)。
1637年 - 仁祖向大清投降,朝鲜终止与明朝的册封关系
1660年 - 礼论事件,西人与南人对立
1683年 - 西人分裂为老论派与少论派
1721年-1722年 - 辛壬士祸。
1728年 - 李麟佐之乱。
1784年 - 基督教传入朝鲜。
1791年 - 开始镇压基督教
1796年 - 建设水原城(华城)
1801年 - 大规模镇压基督教
1804年 - 士林派统治终结,开始安东金氏的势道政治
1811年 - 洪景来之乱(平安道农民战争)
1861年 - 金正浩完成朝鲜全图、大东舆地图
1862年 - 壬戌民乱(庆尚道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1863年 - 成立大院君政权
1866年 - 丙寅邪狱。谢尔曼将军号事件。
1873年 - 大院君退位,闵氏干政
1875年 - 江华岛事件
1876年 - 与日本签订《日朝修好条约》
1882年 - 壬午军乱。签订《朝美修好条约》
1884年 - 甲申政変,开化派政变失败
1894年 - 东学党之乱(甲午农民战争),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 - 日本人暗杀闵妃
1896年 - 日本与清朝签订《马关条约》
1897年 - 高宗改年号光武,称帝登极,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名朝鲜为大韩帝国
1910年 - 李完用与日本特使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朝鲜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