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朝代——人物表
春秋人物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名人 姬宜臼(?-前720)一名宜咎。东周第一代国王,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 周平王即姬宜臼。 秦襄公(?-前766)春秋初年秦国国君,嬴姓,名已失传。前777-前766年在位。 姬称(?-前677)春秋时晋国国君。曲沃庄伯之子。前710-前677年在位。 晋武公即姬称。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 曹刿(guì)即曹沫,一作曹翙。春秋时鲁国大夫。 姜小白(?-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即齐桓公。襄公之弟。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夷吾(?-前645)字仲,一字敬仲,颖上人。春秋初年政治家,任齐国上卿四十余年,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现存《管子》七十六篇,多为后人伪作。 管仲即管夷吾。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齐桓公欲任为上卿而不受,力劝释管仲之囚,以代己位。管鲍知交为朋友相交之典范。 隰(xí)明春秋时齐国大夫。征战途中缺水,他根据蚂蚁冬居山阳之习惯,觅得水源,人称“多智”。 宁戚春秋时齐国大夫。一作宁武,原为卫国人。怀才不遇,桓公识之,任为大田(农官)。 陈完春秋时陈国公族。厉公之子。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后奔齐任工正,改陈氏为田氏。传九世至田和而代齐。 田敬仲即陈完。 易牙春秋时齐桓公嬖臣。一作狄牙,即雍巫。擅长调味,性谄媚。后与竖刁等诛群吏,饿死桓公,立公子无诡。 竖刁春秋时齐桓公嬖臣。刁一作刀、貂。官为寺人。 姬辟疆(?-前635)春秋时卫国国君。后改名毁,前659-前635年在位。 卫文公即姬辟疆。 子兹甫(?-前637)春秋时宋国国君。前650-前637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即子兹甫。 骊姬(?-前677)春秋时骊戎之女,晋献公爱妃,一作丽姖。生奚齐。 姬申生春秋时晋献公太子,以孝行见著。后被骊姬被逼自杀。 姬重耳(前697-前628)春秋时晋国国君,前636-前628年在位。献公妃狐姬所生。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即姬重耳。 狐偃春秋时晋国卿,重耳舅父。字子犯,史称舅犯,一作咎犯。 先轸(?-前627)春秋时晋国正卿,因采邑在原,又称原轸。 介之推春秋时晋国人。一作介子推、介推。曾随重耳长期流亡。重耳即位而携母隐居山林。传说文公欲使出山,放山焚山,他抱木而死,寒食节因此而来。 嬴任好(?-前621)春秋时秦国国君,前659-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即嬴任好。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一作百里傒。少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被楚人所执。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赎回,故号“五羖大夫”。向穆公推荐蹇叔,共襄国政。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一说即百里奚。 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夫。一作宫奇、宫子奇。曾劝虞君勿假道于晋,不从,乃率族人出奔西山。 由余春秋时秦国大夫。一作繇余。献计穆公,而霸西戎。 伯乐春秋时相马家。一作孙阳。一说他乃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一作九方堙。伯乐荐之于秦穆公。 弦高春秋时晋国商人。曾假托君命献牛于秦兵犒师而救晋。 芈(mǐ)旅(?-前591)春秋时楚国国君,即楚庄王,又称荆庄王。旅,一作吕、侣。前613-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即芈旅。 斗榖於菟春秋时楚国令尹,斗伯比之子。传其母生而弃之云梦,虎乳而不死。楚人谓“乳”为“榖”,“虎”为“於菟”,因而得名。三仕三黜,不形于色。孔子评以为忠。 令尹子文即斗榖於菟。 蒍敖春秋时楚国令尹,字孙叔,一字艾猎。辅佐楚庄王大败晋军,代晋称霸。 孙叔敖即蒍敖。 臧孙辰春秋时鲁国正卿。臧孙乃复姓。历事庄、闵、僖、文四朝。 臧文仲即臧孙辰。 展获鴈时鲁国大夫,即柳下惠。字禽,食邑柳下,一称柳下季,“惠”是谥号。 柳下惠即展获。 庆父(?-前660)春秋时鲁国公族。庄公之弟,一作仲庆父、共仲。惯于制造内乱,故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己”之说。 季孙行父(?-前568)春秋时鲁国正卿。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 季孙夙(?-前535)春秋时鲁国正卿。名夙,一作宿,季文子之子。 季武子即季孙夙。 荀林父春秋时晋国正卿。字伯。 中行桓子即荀林父。 赵盾春秋时晋国正卿。赵衰之子。 赵宣子即赵盾。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士会春秋时晋国正卿。士蒍之孙,字季,因食邑在随、范,又称随会、范会、随季。 范武子即士会。 魏绛春秋时晋国卿。 魏庄子即魏绛。 郄缺(?-前597)春秋时晋国大夫。郄芮之子,因随父食邑于冀,又称冀缺。 郄成子即郄缺。 华元春秋时宋国大夫。任右师。 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大夫。一作养游基。食邑于养,善射。 向戌春秋时宋国大夫。任左师,食邑在合,一称合左师。 韩厥春秋时晋国正卿。以抵制屠岸贾,营救赵氏孤儿闻名于时。 韩献子即韩厥。 士匄(gài)春秋时晋国正卿。文王之子,武王之孙。著《刑书》。 范宣子即士匄。 羊舌肸(xī)春秋时晋国卿,即叔向,一作叔响。因封邑在杨,又称杨肸。提倡尊贤使能,不以貌取人,为孔子所赏识。 叔向即羊舌肸。 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正卿。字平仲。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战国中叶,有人集其言行,编成《晏子春秋》。 杞梁(?-前550)春秋时齐国大夫。一作杞殖。战死,传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倒塌。后人编造“孟姜女哭长城”故事,误其为万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 孟姜春秋时齐大夫夫杞梁之妻,姜姓。相传杞梁战死,她哭夫尽哀,十日不绝声,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编造“孟姜女哭长城”故事。 田穰苴(ráng jū)春秋时齐国大夫。即司马穰苴。田姓,司马是官名。其用兵之书,后人整理为《司马穰苴兵法》。 司马穰苴即田穰苴。 蒍掩春秋时楚国大夫。一作远掩。 老聃(dān)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氏,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其思想载于《道德经》(即今本《老子》) 老子即老聃。 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字仲尼。其生平言行散见于《左传》、《国语》和诸子著述中。现存《论语》二十篇,记孔子师徒问答实况。 孔子即孔丘。 少正卯(?-前498)春秋末鲁国“闻人”,少正是复姓。其论与孔子相反。后孔子为鲁司寇,将其诛杀。 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得意门人,以德行见称。后人称为“复圣”。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人,字子路,孔子得意门人,以政事见称。 子路即仲由。 曾参(shēn)(约前505-前435)春秋末鲁国人。字子舆,曾点之子,孔子得意门人,以孝行见称。后世称为“述行”。 端木赐(前520-?)春秋末卫国人,字子贡,端木是复姓,孔子得意门人,以言语见称。 子贡即端木赐。 冉雍春秋末鲁国人。字仲弓,孔子得意门人。以德行见称。 卜商(前507-?)春秋末晋国人,一说卫国人。字子夏,孔子得意门人。以文学见称。李悝、吴起皆出其门下。 子夏即卜商。 言偃(前506-?)春秋末吴国人,字子游,孔子得意门人。以文学见称。 子游即言偃。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又称冉有。孔子得意门人。以政事见称。 子有即冉求。 颛孙师(前503-?)春秋末陈国人。字子张,面面孙是复姓。孔子得意门人。 子张即颛孙师。 宰予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我,又称宰我。以言语见长。 子我即宰予。 阳虎春秋末鲁国季孙氏家臣。又称阳货。专权克主。 赵鞅春秋末晋国正卿。即赵简子,后名志父,史称赵简主。 赵简子即赵鞅。 子驷(?-前563)春秋时郑国正卿。穆公之子,名騑。 公孙侨(?-前522)春秋时郑国正卿。字子产,一字子美。明确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观点,对发展我国古代无神论思想作出重要贡献。 子产即公孙侨。 游吉(?-前507)春秋时郑国正卿。继子产执政。 子太叔即游吉。 邓析(前545-前501)春秋末思想家,郑国人,“形名之学”的倡始者。 蘧(qú)伯玉春秋末卫国大夫。名瑗。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史鱼春秋末卫国史官。名鰌,字子鱼,以正直著称。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 姬僚(?-前515)春秋时吴国国君。一名州于,吴王余昧之子。前526-前515年在位。 吴王僚即姬僚。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吴王诸樊之弟,即公子札。受封延陵、州来,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专诸春秋末吴国堂邑人。一作鲊设诸。曾以匕首置鱼腹中,刺杀吴王僚。 姬光(?-前496)春秋末吴国国君,即吴王阖庐,一作阖闾。吴王诸樊之子。前514-前496年在位。 吴王阖庐即姬光。 孙武春秋末军事家。所著《十三篇》为我国最早的兵法,后人整理为《孙子兵法》。 孙子即孙武。 伍员(?-前484)春秋末吴国大臣。字子胥。受封于申,故又称申胥。 伍子胥即伍员。 申包胥春秋末楚国公族。以申为氏,即王孙包胥。包胥,一作鲍胥、勃苏。因是蚡冒后裔,又称蚡冒勃苏。 欧冶子春秋末著名冶匠。传为越国人,工于铸剑,与干将齐名。 干将春秋末著名冶匠。传为吴王阖庐时人,曾著雌雄双剑干将、莫邪。 莫邪传为吴王阖庐时人,干将之妻。 姬夫差(?-前473)春秋末吴国国君。姬姓,吴王阖庐之子。前495-前473年在位。 吴王夫差即姬夫差。 伯嚭(pǐ)春秋末吴国大臣,一作帛喜、白喜,楚大夫伯州犁之孙。夫差时任太宰,又称“太宰嚭”。为人谄佞,曾陷害伍员致死。 越王勾践(?-前465)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前496-前465年在位。以卧薪尝胆名传后世。一说春秋五霸中有越王勾践。 范蠡春秋末越国大夫,字少伯。佐越王勾践灭吴。传其化名“鸱夷子皮”,离越适齐,治产获千万,受任为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再度致资千万,号陶朱公。《计然篇》为其代表作。 文种春秋末越国大夫。原为楚国人,字伯禽,一作子禽,即大夫种。 西施春秋末年越国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施姓。以家住苎萝浣纱村西得名。越王勾践将她献之于吴王夫差。传吴亡后与范蠡同隐五湖,不知所终。 白公胜(?-前497),春秋时楚国公族。以白为氏,即王孙胜,楚平王之孙。 沈诸梁春秋末楚国大夫。字高,沈尹戌之子。因封地在叶,故称叶公。曾问政于孔子。 叶(shè)公即沈诸梁。 姜杵臼(?-前490)春秋时齐国国君。庄公的异母弟。前547-前490年在位。 齐景公即姜杵臼。 田常春秋时齐国正卿。一作陈恒、陈成子。 田成子即田常。 赵无恤(?-前425)春秋末晋国正卿。即赵襄子,赵鞅之子。 知瑶春秋末晋四卿之一。即智襄子。一称荀瑶。 知伯即知瑶。 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曾漆身吞炭,谋刺赵襄子。 公孙般春秋末著名木工匠。即公输子,名般,一作班。鲁国人,故称鲁班。 鲁班即公孙般。 其他见文件附件:春秋战国人物志.doc
『贰』 如何饲养吉娃娃
吉娃娃犬(详情介绍)
吉娃娃除了给人娇小可爱、勇敢的感觉之外还有一种感觉就是弱不禁风。由于吉娃娃的体型很小,而且运动能力也不突出,所以对于其它的狗狗来说,它们的身体素质可能相对的要差一些,因此作为主人对于饲养吉娃娃要注意什么要有着一定的了解。
几乎80%以上的新买幼年吉娃娃都死于腹泻所致的脱水!人们不禁会想到单纯是由于没有穿衣服受凉引起。然而,受凉只是腹泻的一个催化剂,究其死亡病症最根本最初诱发之源而是人们容易忽略的干狗粮!往往很多饲主拿了看似非常少量的干狗粮喂犬,发现它总是吃不饱,食欲很旺盛的样子。
主人总是想着让它吃饱点,再吃饱点,然却不知这就是吉娃娃犬向致命迈开的第一步。吃完了,有的狗知道喝冷水,有的根本不喝水。不活动就休息,到睡着后,皮肤毛孔完全张开,寒气入侵,吉娃娃更是不耐寒的犬种。胃部受寒停止了蠕动。
过饱的食物胃仍旧难以消化,小肠由于无法承受过量,开始产生腹泻,拉稀--大便不成型,呈水样。而胃内受凉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就这样,胃肠道粘膜被破坏,肠内致病菌群趁机入侵。
饲养吉娃娃对于食物的量一定要控制好,对于狗粮的选择最好是湿粮,因为对于干狗粮的量很多主人都控制不好,而且干狗粮遇水后就会发生膨胀,回使吉娃娃的喂很不舒服,对此一定要引起注意。
『叁』 李元吉强上长孙皇后
大业九年,年仅十二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婚后长孙氏回永兴坊省亲,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张氏在长孙氏居住的地方看见了一匹高头大马,而且鞍勒等物准备得一应俱全,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于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说:“此女贵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册封其妻长孙氏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与李世民的长子诞生于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不过承乾有着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为这个孙子亲赐。
武德三年,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与李泰分别被册封为恒山郡王与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长孙氏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丽质——天生丽质难自弃,单从这名字中就可想见李世民对这个宝贝女儿的喜爱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将宜都郡王李泰进封为卫王,加授上柱国,以继李元霸之后。原本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并授予上柱国的勋官,这对李世民一家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唐高祖特别准许李世民可以自己铸三炉的钱,据唐玄宗时的大臣郑虔所说,欧阳询奉上蜡样时,王妃长孙氏曾不小心在蜡样上留下了一点指甲的痕迹,于是开元通宝铸造完成后上面便有了一缕“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长子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唐高祖将恒山郡王李承乾徙封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氏的另一个侄子,也就是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为妻子长孙氏的身体不太好,李世民在经过太原的时候想到妻子曾经在玄中寺聆听钟声并修葺寺庙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会寺中的高僧道绰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宝,以此为妻子祈福。
随着大唐江山的统一,李世民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京城,又因为功高震主,秦王府与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积怨也日渐加深。长孙氏便充分发挥了自己身为女眷的优势,时常进宫侍奉高祖与他的后宫嫔妃,尽力弥补彼此之间的嫌隙。
武德九年,秦王府与东宫的局势越来越紧张,长孙氏与房玄龄“同心影助”,共同辅佐李世民。最后,李世民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带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门埋伏,长孙亲自为将士们分发盔甲,勉励众人,将士们都感激万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成功诛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后,被唐高祖立为皇太子,而长孙氏也被册拜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后的第13天就将自己的妻子长孙氏册立为皇后,丝毫不顾此时突厥压境的巨大威胁,并追赠自己的岳父长孙晟为司空、齐国公,谥曰献。十月癸亥,又立嫡长子中山郡王李承乾为皇太子。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玄武门之变中功勋第一的长孙无忌袭爵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又因为长孙无忌与自己年少时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与功臣的双重身份,唐太宗对他格外重视,经常让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书右仆射的要职。三月癸巳,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
同年,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敞因为受贿被免官,唐太宗却因为长孙敞是妻子叔父的缘故,经常命人送绢给他,供他开销,不久又让他以宗政卿的官衔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薛国公长孙安业与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等人谋反事泄,按罪当死,但长孙皇后却流着泪向丈夫求情:“安业之罪,万死无赦。但他早年将我和母亲赶出家门,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杀了长孙安业,世人必然会认为我是仗着陛下的宠爱报复兄长。”于是别的主犯全部被诛,甚至李孝常的几个儿子也因连坐全部被杀,惟独长孙安业得以免于一死。
贞观二年,长孙皇后反对哥哥长孙无忌担任要职,常常对丈夫说:“我身为一朝皇后,尊贵已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汉朝的吕家和霍家外戚正是前车之鉴,希望陛下千万不要任命我的哥哥为宰相。”唐太宗一开始并没有听从妻子的意见,坚持给了长孙无忌高官厚禄,于是长孙皇后私下让哥哥主动辞去这些职位,直到唐太宗最终不得不答应,只加封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长孙皇后这才喜笑颜开。
五月,卫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为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缘故而宠冠诸王,唐太宗令其遥领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竟然有22州之多!比同时受封的亲王封地多了近两倍。
六月庚寅,长孙皇后在丽正殿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李治,唐太宗欣喜异常,不仅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员,赐帛有差,还下令只要是在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领取粮食。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朱红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同年,长孙皇后的长女,年仅八岁的李丽质被册封为长乐公主,食邑三千户。
贞观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长孙皇后之子李治为晋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师元琬于苑内德业寺为长孙皇后写藏经。
贞观六年,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特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特别下令让有司准备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韦挺刚刚上表批评过时风:“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结果唐太宗竟然“顶风作案”,要为自己的爱女准备的嫁妆甚至比长公主还要多许多,此举自然而然招徕了魏征的严厉制止。
魏征认为嫁妆比长公主多一倍不合礼法,极力谏止,唐太宗下朝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感叹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征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晓原来魏征果然是于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征作为臣下却能够秉直上谏,这份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下旨赏赐了二十万钱与四百匹绢给魏征,并特意嘱咐道:“我希望郑公能够一直将这份敢于直谏之心保持下去,认为不对的就直说,不要因为君臣之礼而有所讳言。”
三月,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到九成宫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时,发现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湿润,于是用手杖通导,即刻便有泉水涌出,随即用石槛围住,将之引伸为一个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请诸位大臣,并赐帛各有差。而由魏征撰稿、欧阳询正书的《九成宫醴泉铭》,记叙的正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散步时发现醴泉的这件趣事。
几个月后,长孙皇后所生的小公主满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于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来九成宫朝见,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自九成宫回到长安,唐太宗亲自侍奉太上皇李渊,与长孙皇后一起献上饮食服饰等,直到夜深了才离开。唐太宗想要亲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应,让太子李承乾代为相送。
贞观七年,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后,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爱女长乐公主出嫁,而驸马不是别人,正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未来的赵国公,现在的宗政少卿长孙冲。同年,长孙皇后的幼子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一职,那么并州又是什么地方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说李治得到的是太原这块封地。但凡对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贵为北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可谓是地位全面超然。因为太原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而唐太宗却轻描淡写地将晋王这个封号给了李治,又将地位如此独特的太原封给了他,唐太宗对妻子所生的这个小儿子的宠爱之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遥领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的同时,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将军、雍州牧等职位,而在别的同龄皇子已经远赴封地上任的时候,李泰不仅仍旧留在父母的身边没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还下令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
贞观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渊在两仪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亲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异宝,长孙皇后又亲自为唐高祖梳头,为他戴上冠冕,并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头发都全白了。”众人无不伤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寻常百姓一样。
庚辰,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起驾幸九成宫,一天夜里柴绍匆忙前来上报说有急变,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离去,而同床共眠的长孙皇后虽然正抱病在身,但也坚持要一同前往,宫人纷纷劝止,长孙皇后却说:“陛下如此震惊,我又如何能够安心养病?”
贞观九年三月,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同年长孙皇后身体不适,唐太宗担忧之下接连请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等诸位得道高僧进宫为妻子受戒祈福。后来昙藏法师逝世于会昌寺,长孙皇后与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为其吊丧,唐太宗又下诏安葬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也因为为皇后受戒的缘故,得到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为了空观寺上座。
贞观十年,随着长孙皇后病重,李承乾为母亲的病情十分忧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为母亲祈福,但长孙皇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说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变的。何况赦免囚犯是国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为之事,怎么可以因为我一介妇人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房玄龄,唐太宗与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们纷纷请求大赦天下,但是长孙皇后坚决拒绝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虽然不忍违逆妻子的意思,没有大赦天下,但是却另辟蹊径,想到了用别的方法来为爱妻祈福。
四月,唐太宗下诏说:“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废弃寺庙,希望佛祖能够保佑妻子早日康复。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复的寺庙,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此亲自撰写了《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一文并流传至今。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为之事,但是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还是为了。
然而,尽管唐太宗想方设法想要从死神手里将爱妻的生命夺回来,却天不遂人愿,这一年的六月己卯,长孙皇后抛下了少年时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抛下了刚刚弱冠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抛下了出降不久的爱女长乐公主以及更为年幼的4个儿女,崩于长安太极宫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盛年而逝,留给丈夫、儿女的是无尽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对妻子的离世悲恸万分,诸位皇子公主也悲伤异常,尤其是晋王李治,哀慕感动了周围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于是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举动: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一双儿女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抚养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亲自抚养公主的皇帝!
试想中国上下五千年有过多少位皇子,有过多少位公主,又有几个能有这份殊荣被皇帝父亲亲自抚养?而长孙皇后的儿女并没有因为母亲人走茶凉,反而享受到了这等殊荣,这实在是唐太宗这个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惊世举动!
九月丁酉,长孙皇后将要安葬昭陵,虞世南为此撰写了一篇《文德皇后哀册文》,而提到长孙皇后的谥号“文德”二字,又是说来话长。
皇后有谥号是从东汉开始的,但直到隋朝,所有的皇后都只有单谥而不是复谥,只不过史官为了便于区分,才将她们的谥号和皇帝的谥号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时候,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谥号即为“太穆皇后”。而长孙皇后却在逝世后直接被唐太宗上了复谥“文德”。
根据春秋礼法,单谥为正,双谥非正,在古人看来,只有当单谥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品德时,才会用上复谥。所以复谥极为罕见,纵观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刘感这位忠君死节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渊赐了复谥“忠壮”,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有过复谥。
而长孙皇后的“文德”这两个谥号皆为美谥,尤其是“文”这个字。唐人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为美无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这个单谥并不足以表现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为尊崇的“文”这个谥号,才能表现出长孙皇后的盛德。
十一月庚寅,长孙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亲自为妻子撰写碑文,特别提及了长孙皇后临终前曾百般嘱咐过要“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的心愿,所以唐太宗亲自选定了九嵕山为帝陵墓址,因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馀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愿望。
长孙皇后下葬时,唐太宗又特意挑选了名声嘉美、英俊可爱、博通诸艺、富于才情的于尚范、袁公瑜、齐世武、独孤士餮、宋思真、陆绍、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为挽郎。
就在这段百官为皇后服丧的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中书舍人许敬宗看到欧阳询的相貌丑陋怪异,大笑出声,唐太宗知道后十分生气,立马将许敬宗贬为了洪州司马。许敬宗不仅一下子官职连降3级,而且还从京官被贬为了地方官员,罚得极重。
而唐太宗对妻子的追念远远不止于此。长孙皇后逝世后,唐太宗度人在宗圣观出家,为皇后追福。
又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孙皇后安葬进昭陵的玄宫后,唐太宗下令让人在五重石门外修建栈道,令宫人起居供养一如皇后生前。而这条栈道直到唐太宗驾崩后合葬昭陵玄宫,这才拆除。
唐太宗又因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层观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征一起登上层观,唐太宗指着昭陵让魏征看,魏征则回答说:“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为陛下是在让臣看献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么臣看到了。”唐太宗闻言潸然泪下,不得不流着泪毁掉了层观。
事实上在这个百善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唐太宗如此张扬地思念妻子被魏征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唐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给魏征的回诏中,公然向大臣倾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如此一字一血泪,当真令人唏嘘不已。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为祭祀长孙皇后时用的庙乐。
按照惯例,只有当皇帝驾崩后,皇后才能跟随丈夫一同配享太庙,但唐太宗却早早将长孙皇后配享太庙,并且连指定的庙乐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与重视,才会让妻子与自己的祖先们一起享受同等级别的祭祀?
贞观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释道宣为妻子写了《大般涅盘经卷》作为供养经,以此为长孙氏追福,这部经书后来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铎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三龛落成,唐太宗驾幸伊阙,亲自检阅佛龛。而伊阙佛龛之碑上的《三龛记》则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是龙门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画奇伟,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装饰之宏伟壮丽,乃至“有金银之语”,足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见唐太宗对此佛龛之重视。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观内为长孙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为已逝世的爱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将年仅8岁的小女儿封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户。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则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却大方地将衡山作为封邑,封给了这个嫡出的小女儿。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谋反的事情败露,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只是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是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更不想让逝去的妻子伤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于是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儿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纵然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为夺嫡而双双被贬,唐太宗也因此伤透了心,但为了同时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年幼但性格温和的幼子李治为太子,并说了这样一段话:“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而意欲夺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处罚,也不过是降了一级爵位,只被贬为了东莱郡王,后又改封顺阳郡王。
李承乾作为谋反案的主谋保全了性命,只被废为庶人,但身为从犯的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却依旧难逃一死。杜荷死后,唐太宗心疼女儿,于是亲自为她挑选了薛瓘作驸马,而为了让城阳这一次的婚事再无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则显示:“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双悴。若昼日行合之礼,则终吉。”
按照当时的惯例,婚礼应于傍晚时分举行,不过根据占卜的结果,婚礼需要白天举行才会吉利。于是唐太宗决定破例将城阳的婚礼改在白天举行,但此举却遭到了马周的强烈反对,唐太宗不得不作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城阳与薛瓘的婚事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夫妻二人婚后感情十分和睦,他们的儿子薛绍正是日后唐高宗爱女太平公主的驸马。
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长乐公主病逝,唐太宗对爱女的早逝悲痛异常,下令让长乐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门的规格——这不仅是在昭陵现已发掘的陪葬墓中独属一份,即便是在整个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号墓为陵”、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属这一情况。
然而皇家的不幸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亲自抚养在膝下的晋阳公主也因病逝世,年仅十二岁。唐太宗悲伤不能自己,甚至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数十次,身体也因此变得羸弱不堪。大臣们纷纷进谏劝慰,唐太宗则答道:“我又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根本无济于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
最终唐太宗只得强忍悲伤,下诏给有关官员,将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于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不幸夭折的爱女的往生祈祷,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给予自己一丝丝的安慰。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于黔州,唐太宗为此辍朝,并以国公礼安葬了他。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亲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时不禁潸然泪下。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于长安崇仁里,唐太宗带着病体执意要亲临宅邸吊丧,并对前来阻拦的房玄龄说:“我这次前往,不只是为了君臣之义,更是为了当年允婚的情谊,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义重,你不用再劝我了。”于是唐太宗带着数百骑士兵从兴安门出发,一直到了延喜门,长孙无忌上前说道:“陛下圣体抱恙,此时前去吊丧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旧情,臣很感激,但亡舅临终前曾说过:‘陛下对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后也许会亲自前来吊丧,而我只不过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员,活着时对陛下没什么帮助,怎么可以死后还要让陛下如此劳烦,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会十分愧疚的。’”长孙无忌跪在唐太宗的马前流着泪极力劝止,唐太宗这才答应回宫。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将顺阳郡王李泰重新进封为濮王,食邑一万户。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为了纪念母亲长孙皇后,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评价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如此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面积之大甚至占据了整个晋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奢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允许,即使是太子,也没有这个能力与胆量这么做,而《诏建大慈恩寺》这封诏书也证明了这座规模宏伟的寺庙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诏令太常卿李道宗带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等人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务必要让大慈恩寺显得庄严肃穆,并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请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随后,唐太宗又带领太子李治与百官在安福门楼执香炉,目送高僧与各种佛像、经卷、舍利等依次奉进大慈恩寺,各种奇珍异宝“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尽头。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就在长孙皇后的生辰这一天,唐太宗将妻子所生的小女儿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唐太宗还因此特意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风,与京兆尹、冯翊并列为三辅,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将州县分为八个等级,岐州位列第二,仅次于雍州、洛州、并州,中晚唐时更是一度被定为了西京,所以长孙操身为一介臣子,只因儿子尚主便被提拔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对衡山有多重视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仪式极为繁琐,所以遗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驾崩,婚礼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于九成宫含风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玄宫,与长孙皇后同穴而葬。
随着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贞观帝后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实不然,从古至今各种关于贞观帝后的传说一直屡出不穷,至今未歇,比如长孙皇后怀孕患重病,孙思邈引线诊脉传颂千古;又比如唐太宗为产后体虚的爱妻访求一种名为蜜碗的美食;再比如唐太宗亲自酿了葡萄酒与长孙皇后共饮等等。
而关于长孙皇后的种种事迹,也历来为世人所喜闻乐见,如长孙皇后所作《春游曲》,唐太宗对妻子的这首诗是“见而诵之,啧啧称美”,但偏要有老学究认为长孙皇后作为一代贤后却“作情艳,恐伤盛德”;又如长孙皇后一双保存至宋时的岐头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这双岐头履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织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后来传到宋代秘库中。此履制作精细绝伦,宋朝画家米芾奉命为文德皇后履作画题字,后又流传到明代,亦被时人当做国粹来保存,有人欲出数万钱只为看一眼,主人仍不许。
而这只遗履的出现,也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如此华丽,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实上史书记载的也是长孙皇后对这些衣饰物品的态度是够用即可,杜绝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而不是说她苛求自己,只穿破旧或打着补丁的衣服。而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也恰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唐太宗的后宫那么风平浪静,是长孙皇后的宽容慈悲感动了这些嫔妃吗?不,当然不是!宽容慈悲并不能阻挡争宠出头之心,史书中不乏善良的皇后被得宠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让后宫风平浪静真正平息了争宠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为唐太宗只爱长孙皇后一人,后宫中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无记载的无宠嫔妃们并不会蠢笨到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后宫中自然也就没有任何争风吃醋的事情发生。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并非唐太宗才有,何况历数唐太宗后宫的嫔妃,基本上除了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外再无更多的记录——对于早已三千宠爱在一身的长孙皇后而言,这些无宠后宫又有什么值得她妒忌呢?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也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于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这些弱者,长孙皇后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挠皇帝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假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异宝,这句话就是长乐公主最为珍贵的嫁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用去担忧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肆』 古文翻译
余弟如晤:
已目尔书,所意者略谙。凡人子者,上至善为孝,感尔之所念,明尔之所忧,晓尔之所期。
适其时之恶,又其势之劣,母将以刚而所虑者,不过二子,所欲之宅,唯予子之后安。
其局为争而不为战,为争者先虑其胜,为战者先虑其败。母所焦者,唯恐败而腼颜二子。然其终难就明,当循渐而善之,非一纸可言。尔兄于余,余受母之厚,将循而诱之,竭而至之。
谓家者,付诸之为,和家者,谐携之为,尔当以身之行以善其事,以孤之损而就家和。母历年岁,长经人世,家之所义,其必有虑,殇觥其心,唯主二子为意。
此番劫遇,实是命数,余辈疏浅,不可逆尾,然若殚精竭虑而赴,无愧于心,无憾于此。
如尔所言,宅者非家也,亲之所在亦家之所在。上有老之所依,下有小之所孝,左右有挚者之佐佑,治家之阖,为交之诚,命之本所在于此也,而宅者,命之副者尔尔。
母有搏命之意,其无利往害,倘经年以默化之,假以时日而家固。所意非止所事一端,母之幸者、望者,唯二子所能之其。尔当渐进而引,兄亦循律而导。
而母之依老,迫其局也。兄为人父,亦为人子,深感世俗之罪,老者恩于余,余恩于子,然孝遥不及溺子,此之罪亦人之本也。
余将以微力,至事于此,余弟好生学进,莫要挂怀。
『伍』 古代女子三岁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称呼
之前的两篇文章,我们谈过春秋时期的"姓氏"和"命名"两个主题,今天就为大家解读下春秋女子的名字。
上次我们也提过当时给孩子命名的时间点,《仪礼丧服传》记载:"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就会为他命名,这点不分男女、不分贵贱都是相同的。
那什么时候取字呢?《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而字。"指女子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就会举行笄礼,并为她取字。
又比如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鲁伯愈父鬲",上面的铭文为"鲁伯愈父作邾姬仁媵羞鬲,其永宝用","鲁伯愈父"是新娘的父亲,"邾姬仁"是新娘,"邾"是新娘丈夫的国名,"姬"是新娘的姓,"仁"就是新娘的本名了。
而这两件媵器最后的"子子孙孙永宝用"及"其永宝用",则是当时流行的祝福语,意思是说,希望这个青铜器能在子孙手中永久流传,被珍惜使用。
『陆』 春秋时代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也有许多
成语典故跟这一时期的人物有关,除了
以下故事,你还知道吗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燕
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出发时,太
子及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边为他饯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壮地唱到:"风
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
上车离去,头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义无反
顾的决心.
燕太子丹曾与秦王政一起为人质,两人
同甘共苦,但随着泰国的势力日盛,便对燕
国开始轻视.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政不念友情,
傲然无礼,与鞠武共谋报复秦王之事.鞠武
劝太子丹西约三晋,南连齐楚.而太子丹认
为这乃长久之计,不如找人行刺秦王.鞠武
推荐田光,田光说自己已老,不能胜任,他
推荐荆轲后自刎而死.太子丹与荆轲纵论天
下形势,再三请求荆轲担任刺杀秦王的重任,
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派
其出使秦国,乘机刺杀秦王政.荆轲到了秦
国,买通秦王宠臣中庶子豪嘉,以得秦王在
咸阳宫召见.荆轲献呈燕国地图,展开地图
时,卷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
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去.秦王急退,
匕首将秦王衣袖划断,秦王所佩之剑长,惶
恐之中未能拔出,绕殿柱而跑,荆轲紧追不
舍.群臣惊愕,不知如何是好.秦王绕柱奔
逃,将长剑移至背后,拔出,猛刺荆轲,断
其左腿.荆轲负伤,便 将匕首掷出,未中.
秦王又击了荆轲八剑.荆轲倚柱长笑,大骂
秦王,后被杀.(803倪娟侦供稿)
:
杜牧在诗《题乌江亭 》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南宋词人李清照也在《夏日绝句》
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无疑,这
是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事的高度评价.
曾有人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
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的,项羽
有这个能力.他破釜沉舟,一举解巨鹿之围.楚汉相争之际,更是显示了
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56万
人马,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
亲率3万精兵星夜回城.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结果56万大
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作了楚的俘虏.� (802黄燕提供)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
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渡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再起,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仍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用他自己的话说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
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
路.(802吴海康推荐)
学习中转站 .3.
.2.历史大观园
◆油车港镇中学历史小报第一期 (2004.12.12)
主 办: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兴趣小组
主 编: 黄燕 徐发 徐强 王伟
创 刊 序
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灿烂文明史,如浩浩江水奔流不息.翻开历史长卷,大浪淘沙,留下多少千古佳话,风流人物.记住过去,才能更好地立足未来.
为了增强大家的学习兴趣,扩充历史知识,开拓历史视野,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创作了属于我们历史爱好者的刊物-----《历史小报》.虽然不成熟,不丰富,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本小报共有四个版块,第一版为历史综合,介绍史学动态和史料信息;第二版为历史大观园,介绍历史典故和名人趣事;第三版为学习中转站,介绍学习方法和各类学习资料;第四版为煮酒论英雄,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此我们热切欢迎广大同学和老师为我们提供稿件,使本报的质量越来越好.
兴趣小组组长:徐发
古代中国(从先秦到1840):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后汉书·陈蕃传》
东汉名臣陈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 "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四,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五,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4. 煮酒论英雄
申无守大喜,方知庄王并非庸主
,庄王果然一改过去的做法,罢歌舞,亲政事,任用贤臣,诛杀奸佞,选拔良才,国人为他的所作所为欢声高呼.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开始听政.周匡王王年(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伐陈,宋,与晋师战于北林(今河南新郑),掳晋大夫解扬,晋师大败而返.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春,楚庄王率军攻郑,夺取郑国的栎(今河南禹县).于是郑国转而成为楚国盟国.夏,楚庄王召集郑襄公,陈成公会盟于辰陵(今河南淮阳县西),郑,陈表示依附于楚国.后来,郑叛楚与晋结盟.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率军攻郑.楚军包围郑都.经过3个月的围攻,终于破城.郑又向楚投降言和.六月,晋军出发救郑.晋军到达黄河岸边时,知道郑已与楚媾和,中军统帅荀林父想率晋军还归,但副帅先榖不听从他的命令,独自带着中军渡过黄河,与楚军作战.经过一天交战,晋已溃不成军.楚军取得胜利后,楚庄王命令在黄河边上祭祀河神,修建先君神庙,报告战争的胜利,然后回国.楚庄王的霸权由此建立.
(803王伟供稿)
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楚穆王死,其子旅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开始即位的几年,不问国事,终日于宫中饮酒嬉戏,并下令:有敢谏劝者斩.大臣申无守问他说:"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一连3年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答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3年不鸣,一鸣惊人."
历史知识竞赛答案
1.程长庚2. 3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3
朱耷,朱耷4,"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5,新加坡6,八公山的豆腐,淮王鱼7,金字塔8,00,200 W)
9,1970;10,能,不能;11,上弦月;12,云雾;13,天安门广场14,故宫;15,永乐大钟;16,山海关;17,方苞,刘大櫆,姚鼐;18,晋朝;19,韩非;20,武)
21,魏晋南北朝;22,指南针;23,南京;24,邓稼先;25,汉成帝;26,阿基米德;27,夏;28,经,史,子,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周易》,《礼经》,《春秋》.
1.誉为"京剧鼻祖"的是谁 2,我国的植树节
定在每年什么时候 3,中国绘画史上的"八大山
人"是谁 中国古代有位书法家,画家自称自己为
"驴"的是谁 4,黄山四绝是 5,有"花园之
国"美称的是哪个国家 6,淮南物产两绝是
7,世界上最大的坟墓是什么 8,若某点以东为
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以北为
北半球,则该点地理经纬度是多少 9,我国第一
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于哪年发射成功 10,在
地球上,向东能绕地球一圈吗 向北能绕地球一
圈吗 1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指的月相是
12,"蜀犬吠日"指的是四川盆地多什么 13,世
界上最大的广场是什么广场 14,世界上最大,最
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是 15,距今年代最久远,
且享有"钟王"称号的是 16,"天下第一关"指的是
17,桐城派是在清代很有影响的散文流派,主要代表"桐城三祖",分别指的是谁 18,附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简称,全称是附马都尉.后来,"附马"成了皇帝女婿的别称是在哪个朝代 19,世界上最早提出人口论的思想家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谁 20,首创密封试卷的是谁 2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是我国什么时期的选官制度.22,"水手之友"指的是什么 23,"六朝古都"指的是哪里
24,"两弹元勋"指的是谁 25,"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中的"楚王"指的是谁 26,"给我一个稳固的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的科学家是谁 27,世界天文学史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录,是在我国的哪朝 28,"四库"是指哪些 "四书" 是指哪些 "五经"是指哪些 (倪娟侦收集)
图书馆历史图书推荐
1.《中国历史故事集》
全书共有远古,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十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了悠悠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看此册书,既了解了中国历史,又拓宽了视野,学习了许多课外历史知识和典故.同学们可以借来一读.
2.《中国古代十子精华丛书》
全书共分十册,主要介绍孔子,孟子,荀子,老子,管子,韩非子,庄子,公孙龙子的事迹和思想.
3.《中国传统道德中学读本》既有历史故事,又能提高道德修养.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说出夏,商,西周,东周,秦等王朝的起讫时间及建立者或都城.
什么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它们起到什么作用
礼乐文明是在哪个朝代确立的 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由什么决定
春秋时期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
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有哪些原因 什么是尊王攘夷和葵丘会盟
"废井田,开阡陌"是战国时期哪国的什么变法 这一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
百家争鸣中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有哪些主张和思想
说说秦朝的建立者和时间.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
秦朝的疆域四至你知道吗 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为
10,"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11,你知道春秋和战国名称的由来吗 你知道吴越争霸的历史典故吗
12,你知道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包含了哪些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
13,秦朝得以统一天下和灭亡的主要原因各有哪些 (李老师提供)
李贽《藏书·卷二目录》中盛赞他为"千古一帝";章太炎《秦政记》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这样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我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他不仅穷侈极欲,大兴土木,奴役百姓,还颁布严刑酷法,实施暴政;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柒』 十二生肖里哪一个是属于春秋生肖
十二生肖文化起源 生肖的起源,流行的说法是由古人神秘的原始崇拜,图腾演化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也就是说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这是很有道理的。关于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戍 亥十二地支,它乃是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和称谓。据记载,公元前2100年时使用的夏历,已经将天空划分为十二辰。而十二生肖的排列,与人们于每月初三新月升时所见到的天象有关。白虎的参宿其图象为“子”,参宿是当时夏族主祀星,于是排在地支之首;而天狼、狐矢则组成了两种写法的“丑”;轩辕星座为“寅”;南方朱雀中的翼、轸构成了“卯”;东方苍龙中的亢、角,是为“辰”;房、心、尾是“巳”;箕为“午”;“未”是北方玄武中牛宿的形象;虚、危天区没有大星,有小星叫“雷电”,就是“申”;而室宿、壁宿似酒缸而成“酉”;西方白虎的奎宿、娄宿是为“戌”;毕宿、昂宿构成“亥”。亥猪为什么排在第十二,这里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 。讲生肖的渊源,必然要将生肖与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近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干支表,说明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已娴熟自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它作为充当时间单位的标号,一方面扩大了,用于纪年;一方面缩小了,用于纪时(一日的十二个时辰)。根据历史记载及研究证明,生肖是继“干支纪年法”创立后才出现的 ,十二种动物是对十二地支的一一对应,以动物作地支标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从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很久以来有学者发现十二支的古字里隐含着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确有大同小异之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已”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近人还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近之处,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由于十二支子丑寅卯容易记混,民间便用十二种动物代替,以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虽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细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断,十二支不可能是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字,因为前面已经讲到十二支在殷商时已娴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时期才产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时,地支便与生肖有关的话,生肖岂不是与地支同时产生了吗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肖的产生晚于十二地支,但与十二地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至于选择了十二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又源于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有的说,轩辕皇帝要选十二个动物担任宫廷侍卫,动物纷纷报名,猫托老鼠代为报名,但老鼠忘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没有猫,猫从此成了老鼠的天敌。也有的说,某次动物比赛本领,最后剩下武艺高强的象、鼠、牛等十三位。老鼠钻进了象鼻,弄得大象狼狈而逃,于是十二生肖中没有大象,老鼠占了第一。以下是有关生肖的童话故事,一起来看看,笑笑吧! 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为什么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十二生肖的顺序是:鼠、牛、老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 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兄弟,牛兄弟,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行!”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 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牛兄弟,牛兄弟,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 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捌』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间代表什么意思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的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在夏代就有了十天干的记日法,而商代,也出现了十二地支纪日,商代还没有发现十二兽纪年法的使用,这说明十二兽记年法形成于商代之后,同时也说明十二地支早于十二兽,十二兽的起源与十二地支有着密切的关系。
十二地支又通称为十二辰,关于十二辰的产生,古今学者也有过不少的争论。
其一认为十二地支由十二兽而来。但在甲骨文中没有十二兽只有十二辰的记载,这足以说明十二辰起源于十二兽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二认为十二地支来源于一日十二时的划分。但根据顾炎武的"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及赵翼的"一日十二是始于汉"的说法,一日十二时的划分应晚于十二辰。所以第二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其三认为十二地支源于十二月的划分。会据古代历法,十二辰与十二月相配,并不是各按顺序,而以寅为正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午为五月,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戌为九月,亥为十月,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徐墨斋认为,持此说者,"均以转注之法为牵就,其非十二辰哉",所以古之十二辰决非十二月之符号。
其四认为十二地支源于十二宫。徐墨斋在分析了大量史料后得出"中国古代之十二辰实无殊于西方之十二宫。其顺序逆转者乃十二支之顺序如是,十二辰环带围绕周天,其次自无终无始,无顺无逆。"
以上资料表明,十二地支起源极早。从眼下的资料看来,对十二生肖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十二地支应早于十二生肖或十二兽。大概由于干支纪年法不易记,可能主要用于朝廷和知识阶层,而十二兽纪年法形象易记,所以民间后来就主要采用十二兽纪年法。
『玖』 我想知道我的祖宗是谁 我叫李显翠爸爸叫李广卯爷爷叫李大春
要么你有族谱什么的或者做个DNA检测也行,要么你挑一个牛一点的认一个。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贺:(公元790~816年),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政治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等。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广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县),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东汉政治家。
李傕:字稚然,东汉末军阀;大司马、司隶校尉、池阳侯;性诡谲残忍。原本是董卓部下武将,后成为凉州军的首领。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时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将领。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部)。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责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长(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他于唐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李嘉庆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在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
李辅国:(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静忠,因拥立唐肃宗即位有功,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事,故更名辅国。著名唐朝宦官。
李思摩:突厥颉利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人曾屡次侵扰唐朝,咄苾与思摩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扰唐时,被唐军俘获并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忠: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后,张忠志献恒、赵、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黄河曲流处),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朝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赐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族(即回纥)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李存勖:后唐庄宗。
李栋:宋代官员,李氏入粤始祖。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后主,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梦阳:(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鲜卑党项族后裔。原名鸿基。尊党项族李继迁为太祖。
李文茂:(公元?~1858年),清末粤剧名演员。清未天地会领袖,攻广西建大成国。
李渔:(公元1611 ~1680年),戏曲理论家、作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李开芳:(公元?~1855年),壮族,广西郁林州人,冲锋破陈,与林凤祥齐名。
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年)太平天国将领。初名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李鸿章:(公元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汉朝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清朝晚期军政重臣、清朝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李宗仁:(公元1891-1969年),广西临桂人,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李大钊:(公元1889年~1927年),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
李四光:(公元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质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