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童装大全 > 民国风男童装服饰

民国风男童装服饰

发布时间:2021-08-05 05:02:37

Ⅰ 民国时期服饰

北京百年之民国服饰:中山装和改良旗袍(组图)
发不起图我把网站给你哈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01/25/content_9587108.htm
说明:服饰是市民心态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变化直接体现着社会与习俗的变迁。刚刚结束封建统治的民国北京,看上去像个光怪陆离的服装博览大会。经过数十年的磨洗淘汰,北京人终于有了自己不同于沿海商埠,也不同于内陆城市的服饰风格:简约、典雅、敦厚,略显保守。

在清末民初的大变革时代,剪辫可不是个人的爱好习惯问题,而是不可逆转的政治潮流。住在清宫里的逊帝溥仪,在17岁那年自己动手剪掉了辫子。1917年“辫帅”张勋复辟时的“辫子军”也只是昙花一现。

辫子剪去了,封建服制取消了,多种服饰文化一时间纷然杂出。“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而传统着装习惯仍然具有一定的惯性力量,长袍马褂还是民国初年北京街头最常见的服饰。

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结果。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光绪中叶,北京的布店就开始销售洋布,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缝纫机的问世,导致成衣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服装生产的标准模式,开始取代家庭手工制衣的垄断地位。中山装是基于外洋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因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倡并穿用而得名。它是传统与时代的完美结合,从此成为一代中国男子的典型服装。

民国初年,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愈演愈烈,妇女们在两个方面最先焕发出解放意识——婚姻和服饰。女子本身开化的程度和仍然存在的公共标准,使女服的变化也体现了中西结合的趋势,旗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产物。知识阶层的年轻女性,烫发,涂口红,穿改良旗袍和高跟鞋,在她们身上明显反映着古都服饰文化与外来服饰文化的双重影响。

在多种文化激烈交汇的漩涡中,人们的服饰表现出多样性和易变性。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但总体上说,作为思想相对保守的文化古城,北京市民的衣着打扮确实不像沿海城市那么开放。

民国时期,北京社会财富的整体水平并不太高,劳动者的服装消费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只求蔽体御寒而已,风格上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北京方言中的“估衣”一词,指的是穿过的旧衣服,底层人家的衣服大多是从估衣摊儿买来的。贫家妇女手提竹篮,备些针线布片,走街串巷为穷苦的单身汉缝补破衣,聊以糊口。北京人称之为“缝穷”的,这也曾是北京街头的三百六十行之一。

不晓得这个是不是你要的哈,不是的话我尽量在帮你找找!因为民国那时不发达很多照片都是黑白的哈,不好意思!

Ⅱ 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

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有:男子服饰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而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2)民国风男童装服饰扩展阅读:

  1. 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

  2.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

  3.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4.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Ⅲ 民国时期服装。。。

对应的民国时期女子服装,为袄裙,衣服和裙子是分开的,衣服宽袖,斜襟。
清朝剃发易服,汉族男子穿着满族服饰,而汉族女子的服饰未被强制废除。所以这时期汉族女子仍以上衣下裙的明朝风格的袄裙,但后来又结合了满族服装的一些特点,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女子服装,就是这种袄裙。

Ⅳ 传统服饰的民国服饰

民国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蒙古地区出现了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蒙古民族服饰也有了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的区别。传统牧业经济成分的改变,影响到衣冠服饰的基本款式因此在这些农业有所发展的漠南蒙古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出现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短袍和汉族服饰。这些地区头戴毡帽头、身穿束腰大襟短袍、足穿布靴子的蒙古男子到处可见。在广大的纯牧区,蒙古民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富有部族特色的民族服饰。
在民国末期,蒙古地区王公扎萨克的特权统治体制虽然未受到根本性触动,但贵族领主制经济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社会的贫富不是按贵族太吉和阿拉巴土来划分,而是按个人财产的多少来看待。因此社会上出现了破落的太吉和富有的蔗民。官品服饰逐渐消亡,贵族和蔗民服饰逐渐接近。20世纪30年代以后,顶子、翎子、和翎发,在人们心目中不是尊贵而是可恶的象征,连贵族本身也认为它已不是从前那样神圣了。就拿服饰本身而言,在人们心目中它不只是是王公贵族才能享有,而他人也应当享有。因此,庶民只要有钱也可以穿戴华美的服饰。服饰的这种变化,也以为着封建制度已临灭亡。
民国建立后,王公贵族的品官冠服虽然趋于消失,但是诺彦巴彦们(王公贵族的蒙语名字)倚仗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依旧占据着蒙古民族服饰的最好部分。无论是在服饰的种类、面料、色彩和装饰品等方面,还是服饰的穿戴方面,他们同样讲究豪华、多样、阔绰、舒适。

Ⅳ 民国男性装扮是什么样的

你这是民国上层的打扮吧,占人口98%以上的平民阶层可不是这么回事。

Ⅵ 民国时期男人穿的什么衣服

民国时期男人穿中山装。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 ,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被世人称为中山装。

1929年4月,中山装经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为法定制服。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山装成为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国家领导人在出席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将中山装作为国家正式礼服。

(6)民国风男童装服饰扩展阅读:

中山装起源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日本陆军服拿到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英国军制服。

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

Ⅶ 民国时期服饰是怎么样的

民国制服的造型基础除了中装之外,还加上了西装或中西合璧的元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中式传统、西式摩登与中西合璧三大类别。

男性服饰:从长马褂到中山装、西装

女子的着装恰好反映了当时女装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是上衣下裙类,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裙下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这是民初女装的时尚。第二是上衣下裤类,这与上衣下裙类似,只是下装的裙改成了裤。第三是旗袍,这是属于满汉交融类型的旗袍,大襟右衽,连袖直身,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盖脚。但是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

Ⅷ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长袍马褂,洋装,中山装,唐装。

长袍马褂的男性造型,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了,不过民国其实并未因其曾经在前朝广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国男性的常礼服。

民国18年所定《服制条例》中的“男子礼服”,由于该条例一直到民国92年才废除,而后也没公布新的服制条例,所以在一些需要传统礼服的地方,仍然会穿着袍褂。

民国元年的大礼服(级别高于常礼服袍褂)所采用的就是洋装,并且在常礼服中也可采用洋装,其余各种行政职务的制服,也是采用洋装,民国主流力量对于洋务的推崇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民国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长袍打扮,而短装因为行动便利,一般都是社会下层及劳动人民的装扮。

袍褂不见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着,但是相对于短装自然是正式了许多。

中山装起源众说纷纭,但是这种极具军装风格的服饰,对于当时处于战时的中国,为了标榜军中职务,常有领导人穿着。如蒋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军装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会穿着袍褂,他的西装形象反而极为少见。

(8)民国风男童装服饰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的服饰风格:

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

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们需不需要有国服 (4)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山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装

Ⅸ 民国时期的男人穿什么衣服

民国时期的男人们基本都是穿中山装,西装,马褂等。民国时期,外国人是思想,观念,习惯大大的流入到了中国,民国时期,正是旧社会与新社会的交接,人们抛弃了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服饰穿着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女人们再也不用裹小脚了,也喜欢穿旗袍跟学生装。而男人们,则越多的人喜欢穿中山装。

手杖、礼帽、遮阳帽这些搭配饰物,很多人用在搭配袍褂,民国时期的人们对穿衣都是很讲究的,正式因为他们不断的前进,所以才会有了我们如今的时尚。从民国时期的女性到男性,他们一直走在潮流的最前端,为什么的时尚打下了完美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会有我们的今天。

Ⅹ 中国建国时儿童的衣着

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2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3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与民国风男童装服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关于帽子和相字的成语 浏览:988
范斯经典配什么裤子 浏览:975
怎么鉴别菲拉格慕皮带真假鉴别 浏览:621
中老年男装富贵鸟橙色 浏览:101
女孩叫我给她买睡衣代表什么 浏览:871
火车上推销皮带怎样 浏览:606
gxg男装正品厂家 浏览:662
济南洛口童装批发招聘 浏览:662
10岁儿童衣怎样编织 浏览:826
儿童拉屎在裤子里 浏览:109
裤子面料发光怎么办 浏览:665
男生深蓝裤子好看吗 浏览:525
童装一线哪个牌子好 浏览:155
碎碎花的衣服怎么搭配裤子 浏览:276
大版衣开衫多少钱 浏览:927
军绿色包裙配什么外套好看 浏览:967
古代人把女人裤子扒了 浏览:757
ins超火春季新品男士衬衫 浏览:219
梦幻手游女装 浏览:522
男士黑色高帮怎么配裤子图片大全 浏览: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