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的铁帽子王有多铁呢
铁帽子王一点都不铁
或者说,铁的只是那顶帽子(爵位),而不是戴帽子的那个王。
所谓的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的亲王。在清朝的爵位序列里,属于最高等级。非世袭罔替的亲王,基本都是恩封,也就是皇子们自然就是亲王,只是被封的早晚问题。
但恩封的亲王死后,其爵位自然降一级传给继承人,继承人就变成了郡王。郡王去世后,继承人就只能是贝勒。降到奉恩镇国公,也就不降了,也算某种意义上的世袭罔替。
但说到“世袭罔替”,就只能是从源头就没降过的铁帽子王才算。
铁帽子王的源头是来自功封,也就是因为功绩比较大,才加封了世袭罔替——爵位不必降级,永远是亲王。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才追封了世袭睿亲王、世袭豫亲王的爵位。至此,德昭之子修龄、如松之子淳颖,各自得到了一个铁帽子王爵位。
至于这两个人各自的先祖们,也因为他们的爵位变动,不断被变换着追封为信郡王、豫亲王、睿亲王。
这还不算完,当豫亲王传到修龄之子裕丰之时,又因为林清之变,裕丰有下属从乱之过,而被夺爵。爵位到了修龄的另一子裕兴头上。
可裕兴因为奸婢,以至婢女自杀,也被夺爵,幽禁。豫亲王的爵位就落到了修龄第五子裕全头上。
一个爵位,可以在有继承人的情况下,直接赐给旁支;得到爵位的人,也会因为犯法而失去爵位。
爵位是铁的,但得到爵位的人却没那么铁。
㈡ 亲王、贝勒、郡王、贝子、世子、阿哥都有什么区别
1、世子是历代对诸侯储君的称呼,出现较早,阿哥是对皇室皇子的称呼,亲王、贝勒、郡王、贝子是清朝特有的爵位。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将军、
以上这些都是清朝的皇子的爵位。阿哥是皇子没有被封号之前的称呼。
2、列爵九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大将军。
3、王爵分俩种:一种是世袭罔替,也叫铁帽子王。另一种叫降(jiang)王
世袭罔替只要不被废除后面的子孙继承都是亲王的爵位。
降王是每一次被继承都会降一个等级,比如是亲王: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位置就会被降到郡王,到孙子继承的时候会被降到贝勒,曾孙继承会被降到贝子,重孙继承被降到将军,以此类推。
王爵还分功封和恩封。权利个地位有较大的悬殊
4、世子不是清朝独有,周朝时期就有了,当时周天子的继承人称之为世子或者太子,混用不清。直到三国曹魏代汉,规定了王爵之嗣称之为世子,由此形成了定制。
(2)周天子帽子扩展阅读
王太子。开始的时候世子只是个称谓,儿子都是世子,后来,演变成封号,也就是后来说的储君(国本),一般为嫡长子。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贵族等级是大部分封建制度国家大略区分贵族爵位的方式,例如在1912年清朝灭亡前的贵族分级。其称谓、财产、以及特权是经由世袭的方式所维持与延续传承下去。
㈢ 日本古代幕府将军戴着帽子和天皇的帽子是一样的吗
中央政权没有绝对压制地方的实力,保留天皇便于缓解矛盾,可以让地方实力派有YY的余地,免得没事老想着造反——久而久之成为传统了。其实象德川幕府时期,论实力完全可以取天皇代之的,但是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虚名,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为敌。
另外与日本的庄园制经济有关,每一个庄园主、每一个城主都代表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小集团,对中央的离心力大,好象就没有出现过象中国那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
其实衡量一下利弊:是取代天皇要那虚名,而被戴上破坏传统、篡位,因而被其他诸侯群起而攻之好呢;还是保留天皇个虚名,自己握有实权而且不给他人以口实好。自己想一下就会做选择了。而且,没有一个将军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最开始怀疑可能和日本天皇在神道教中的地位有关,不过日本文化中的宗教意识似乎并不很强烈,宗教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应该还不至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史上从很早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阶层解决问题的方式似乎并不利于保留天皇之位。后来猜想,这可能和日本社会是建立在分封结构基础上的严密的等级社会有关。和中国不同的是,古代日本始终没有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既然是分封制度,只要各地的大名能够拥戴自己,是没有必要将各地的大名铲除干净的,那样可能成本很高,对于潜在的幕府将军候选人来说,这样做是风险很大的。而在这种分封结构中,仅仅依靠各地大名的拥戴,又使得幕府将军没有足够的力量也无法调配足够的资源彻底改变整个政治格局。这样一来废除天皇很可能就是一个收益远低于付出的举动。这样,实权在握的幕府将军(其实因为不是中央集权体制,幕府的权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就很可能希望保持现状。个人感觉,日本的幕府制度似乎可以和中国春秋时期的局面有一比:春秋五霸都在全国范围内有巨大的影响力,但都不具备改变政治格局的力量,所以名义上的周天子在非常长的时间内得以保存,事实上,如果战国时期秦不亡周,关东六国很可能会让周天子长期地存在下去。衰败到只剩一地的卫一直存在到了秦最后统一全国的时刻,也许可作为这一推测的旁证。)
有意思的是,日本历史上封地之间的兼并活动一直很弱,这使得日本的分封制度得以长久存在。而日本政治中,属臣对君主的颠覆也没有中国春秋末期那么剧烈。而正是剧烈的兼并和属臣对君主的颠覆直接导致了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的产生。
至于为什么日本历史上封地间的兼并活动非常弱,以及为什么日本政治中家臣对家主的颠覆现象相对较少,这也许和日本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关,不过这已经完全超出个人了解的范围,不敢妄测。
㈣ 周天子为何要把姜子牙的后人齐哀公活活煮了
周天子为何要把姜子牙的后人齐哀公活活煮了?
这两人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能让周夷王下此毒手呢,是齐哀公没有给周天子上贡?
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周夷王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杀鸡儆猴,而不巧的是,齐哀公正是那只可怜的“鸡”。
不过,我们既然说这是一场命案,我们自然要先分析两位主人公的性格。
(一)2位重要涉案人员的性格分析。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的历史只有短短275年左右,出现了12位周天子,而周夷王是第九位,是周武王的八世孙,也就是说,当周夷王继位的时候,周王室在诸侯中号召力和影响力已经大大下降。
这就好比一个家族的老大,家族成员都不听他的了,如果这位老大没有上进心还好,得过且过,小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差,只不过周夷王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效仿先祖,成为让诸侯心服口服的老大。
齐哀公
达到了,也没达到。
说周夷王达到了目的,是因为他在短时间内让诸侯国有了畏惧,并且用极端的办法,为自己数了威,说他没达到,是因为他没看清历史的走向,天下诸侯并起,早已是必然趋势,他即使再召集诸侯请他们观看几场表演,也只是饮鸩止渴。
所以,在周夷王去世的百余年后,西周这座大厦就轰然倒塌了。
㈤ 齐国兵强马壮,为什么齐桓公背着武器很少出手呢
公元前681年,周厘王继天子位,这也是齐桓公治国的第五个年头,感觉到实力有了,底气足了,齐桓公开始和管仲商量,相国当年教我称霸之道,我认为现在是时候召开诸侯大会,让他们承认我是霸主了。
这一天,几国联军浩浩荡荡,就杀到了宋国边界。开打之前,齐国大夫宁戚出主意,大王你奉天子旨意,会和诸侯,我觉得能不打还是不打的好,以德服人,更能服人。我们先礼后兵,您让我先去吓唬吓唬宋桓公,万一他主动求和了,岂不美哉!齐桓公觉得言之有理,就下令停止进军,等候宁戚的消息。
再说宁戚去见宋桓公,见了宋桓公,宁戚深施一礼,这宋桓公却像木头人一样,纹丝不动,看架势是要给宁戚一个下马威。宁戚一看这阵势,不妙,宋桓公这是要玩硬的,万一用力过猛,把我祭了旗,就太冤了。想到这宁戚深吸一口气,提起头,仰天长叹,嘴里说出了一句,宋国危险了啊!
听到这句话,宋桓公保持造型不变,冷冷的问了句,你到底什么意思!
好,接茬就好,宁戚反问,您和周公比如何?
我当让比不上辅佐武王成王的周公了。
哦,我听说周公执政的时候,听说有客人来见,就是吃肉也要先吐出来见客人,就是这样他还怕自己太过失礼,可您看看自己。宋国现在本来就弱小,还经常发生国君被杀事件,您的君位本来就不牢靠,可您看看您对待客人的态度,不知道的,还以为您比周公高明,你的国家比周公治下的国家还强大。
听到这些,宋桓公再也绷不住了,赶忙上前施礼,我当国君不久,实在没有什么治国经验,还请先生不要见怪。
宁戚一看,自己的脑袋算是保住了,就开始唠正题了:如今啊,天子羸弱,诸侯内部也是纷争不断,不断有臣下弑君的事情发生,齐候实在不忍心天下落的如此局面,这才奉天子之令,会和诸侯,确定了你的君主地位,还定下了盟约。你可好,墨迹还没干就偷偷跑了,你这样置天子与何地,置齐候与何地?现在天子震怒,派齐候率联军前来征讨,大军压境,胜负已定啊!
听宁戚这番话,宋桓公有点为自己担忧了,还有劳先生指点迷津!
宁戚趁势推出了自己的底牌,以我看,您给天子和齐候送点礼,陪个不是,也就过去了。
宋桓公还是担心齐桓公不会罢休,宁戚又说,齐候向来宽宏大度,不计前嫌,你看鲁国就是例子,鲁庄公没有去会盟,齐候征讨,鲁庄公认了错,不但仗没打起来,齐候还归还了鲁国的土地,何况你只是小错而已。
于是,宋桓公派使者带着礼物,随同宁戚去向齐桓公请罪,皆大欢喜。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又约之前没有赴约的诸侯国会盟,诸侯皆如约而至,齐桓公霸主地位乃成。
㈥ 天子剑下死过多少皇帝
4个。
天子剑下传说有齐桓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西楚霸王。
虞家世代铸剑,其祖上曾经铸了一把天下第一的好剑,其剑采六种南方暑地金属以象乾,采六种北方极寒之地金属以象坤,乾坤交缠而不相合,故其剑名曰“天子剑”。
得天子剑者可一统天下。
然而此剑铸成之日未以人血祭剑,故其嗜杀,并且会反啮主人”。
《说剑》以义名篇,内容就是写庄子说剑。
赵文王喜欢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庄子前往游说。
庄子说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委婉地指出赵文王的所为实际上是庶民之剑,而希望他能成为天子之剑。
“于二零零四年的九月一日,安徽县的农民于耕作期间发现地底深处有把充满泥泞的大刀,形状与古代一般的大刀没有分别。
该农民好奇地将该大刀清洗,再拿上手看看,这大刀不单毫无生锈之像,刀身露冷光,不过在刀锋之上却有一些血迹,怎洗也是洗不了,似是非一般兵器。
该农民便将这刀交给乡公所,县政府派了一些专家到该村检查该刀,发现在刀最少都是东汉时代的物品,而刀上则写有"西楚霸王用刀"。
这更令人相信西楚霸王项羽曾用过此刀,更有人认为这刀便是项羽自刎用的刀。
经过检查之后,这大刀就暂时交给乡公所托管。
(6)周天子帽子扩展阅读
相传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许多精通剑术的人蜂拥而来,其门客中习剑术的人已经超过了三千人,赵文王因此荒废了国事,日夜都在研究剑术,虽然每年因为练剑死亡的人数上百,可是他却依然乐此不疲,三年过去,赵国国力日渐衰弱,周边国家纷纷觊觎。
对于这种情况,赵国的太子十分担忧,但是又无法劝阻父亲。于是他偷偷告诉部下,谁要是能让赵王停止练剑,就封赏一千两黄金。有人就告诉他,庄子可以胜任此事。太子找到庄子说明了原因,庄子告诉太子他善于运用剑术。
庄子着剑士服装见到赵王,赵王问:你的剑术如何能遏组与战胜对方呢?
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
赵王大喜:那你就是天下无敌了啊!
庄子说:运用剑术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弱点展示给对方,让对方觉得有可乘之机,然后后发制人。
赵王让庄子先回去休息,等安排好了之后再来比剑。他用七天时间选了五六人,然后召见了庄子。
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来讲讲三种剑的用途。
赵王说:愿闻其详。
庄子说: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
赵王说:天子剑如何呢?
庄子说:天子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
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
赵王茫然,又问:诸侯之剑呢?
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
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赵王说:那庶人之剑呢?
庄子说:庶人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庶人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庶人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王听后,非常惭愧,拉着庄子到大殿之上,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
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
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㈦ 为什么周天子要把姜子牙的后人齐哀公活活煮了
(周夷王)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竹书纪年》
周夷王继位的第三年,发生了一起命案。
这不是一桩悬案,《竹书纪年》明确地记载了凶手、受害人、作案工具、作案手法以及目击者。
凶手是周夷王本人,受害人是齐哀公,作案工具是一口大鼎,作案手法显而易见是煮,而目击者则是天下诸侯,不过涉案的这些人,身份都不一般,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西周上层统治阶级。
周夷王是周天子,周朝的国君,齐哀公是齐国君主,是姜子牙的直系后人,齐国又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所以周夷王又可以称得上齐哀公的上级领导。
达到了,也没达到。
说周夷王达到了目的,是因为他在短时间内让诸侯国有了畏惧,并且用极端的办法,为自己数了威,说他没达到,是因为他没看清历史的走向,天下诸侯并起,早已是必然趋势,他即使再召集诸侯请他们观看几场表演,也只是饮鸩止渴。
所以,在周夷王去世的百余年后,西周这座大厦就轰然倒塌了。
㈧ 春秋时期最后一位周天子是谁
首先告诉你东周王的时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时期的最一位周天子就是周敬王: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由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田常杀简公而相齐,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而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那年正是前476-前475年左右。东周进入战国时代。
因此春秋时期最后一位周天子是前475退位的周敬王。
㈨ 齐哀公被周天子活活煮死的背后,是因为哪些因素
(周夷王)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竹书纪年》
周夷王继位的第三年,发生了一起命案。
这不是一桩悬案,《竹书纪年》明确地记载了凶手、受害人、作案工具、作案手法以及目击者。
凶手是周夷王本人,受害人是齐哀公,作案工具是一口大鼎,作案手法显而易见是煮,而目击者则是天下诸侯,不过涉案的这些人,身份都不一般,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西周上层统治阶级。
达到了,也没达到。
说周夷王达到了目的,是因为他在短时间内让诸侯国有了畏惧,并且用极端的办法,为自己数了威,说他没达到,是因为他没看清历史的走向,天下诸侯并起,早已是必然趋势,他即使再召集诸侯请他们观看几场表演,也只是饮鸩止渴。
所以,在周夷王去世的百余年后,西周这座大厦就轰然倒塌了。
㈩ 古代衣饰的介绍
【头部分】
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居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身体部分】
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诗经·邶风》说:“绿衣黄裳。”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
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古人常说“缙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插在带间,而缙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绅士”的意义也就此发展而来。革带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视玉。《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乳麻。一般来说,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帛则是丝织的总称。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 )
『关于裤子的问题』上古所说的裤,并不等今天所谓的裤。《说文》:“绔,胫衣也。”可见当时所说的,很像今天的套裤,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有裆的裤子叫裤,《释名·释衣服》说“裤,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种,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裤,穿起来便于劳动操作。《史记》说,司马相如“身自著犊鼻裤”,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足部分】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据说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绳编织成的。编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