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童装大全 > 古人下雨天穿什么帽子

古人下雨天穿什么帽子

发布时间:2021-08-02 09:38:14

1. 中国古代衣冠漫谈:看一看古人穿衣有什么讲究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饰,衣冠整齐,干净得体,是我们应有的修养,也能展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古代,衣冠的意义尤其重要。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义之邦”,而“礼义”的外在表现,最直接的就是衣冠,所以我们又说“衣冠礼义”、“衣冠文物”,等等。可见“衣冠”是和礼仪道德紧密相关的。
“衣冠”和“礼义”有什么联系呢?“衣冠”又为什么对于“礼义”如此重要?《周易》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就是说,黄帝、尧、舜这样的古代圣明君王,只是把衣裳穿得很得体,就这样把天下治理好了。古代的“衣裳”和我们所说的“衣裳”不是一回事,而是“衣”与“裳”两部分,上衣称作“衣”,下衣称作“裳”,上衣下裳,就好像天在上、地在下一样。这是教导民众要各守本分,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整个国家就会安定和谐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衣冠也非常重要。人之为人,和禽兽不同,就在于人懂得礼义道德,而礼义的开始,就是形体要端正,态度要恭谨,说话要和顺。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报效国家。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衣服要整洁得体。如果不能做到穿衣得体,剩下的就都成了空话。所以《礼记》的《冠义》中说:“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就是说,只有衣冠得体规范之后,才能做到形体端正、态度恭谨、说话和顺。
那么,古代的衣冠服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从两千多年前的周朝说起。周朝有个“冠礼”,就是所谓的成年礼。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这个“冠礼”的仪式,也称为“加冠”。加冠之后,就表示此人已经成年,要有成人的德行,履行成人的义务。这种仪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贯穿整个皇权时代。加冠仪式主要就是给男子换上成人的衣服。我们就从加冠仪式来看看古代的服饰制度:
冠礼有三个主要环节,第一就是“初加”,即第一次加冠。宾客为即将成年的男子戴上“缁布冠”,也就是黑布做成的帽子,外形有点像现在的草帽。然后男子起身回房,穿上“玄端”、“爵韠”,也就是黑色的衣服和系在腰上、障在膝前的装饰。所谓“玄端”,是上衣下裳分开的,上衣前面开口相连的部分称为“衽”,右边的衽掩上左边的衽,就是“右衽”,中华的衣服一般都是右衽的。领子称为“襟”,袖子是“袂”,袖口是“祛”。下裳类似现在的裙子,不过分为前后两片,这样方便行走。
第二是“再加”,即第二次加冠。宾客为男子带上“皮弁”,是鹿皮做成的帽子,有些像现在的瓜皮帽。然后男子起身回房,再换一套新的玄端、爵韠。第三是“三加”,即第三次加冠。宾客为男子戴上“爵弁”,模样和皮弁相似,只不过是用红里泛黑的皮革做成的。然后男子起身回房,换上一套“纁裳”、“靺鞈”,就是有些泛红的下裳和皮革做成的障膝。
上面说的冠礼,是通行于当时低级贵族“士”这一等级的礼仪,其中三套衣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初加”缁布冠的衣服,是士的日常穿着;“再加”皮弁服,是士到都城朝拜国君时穿的衣服;“三加”爵弁服,是士辅助国君祭祀时穿的衣服。
当然,古代的衣服不止这三种。一套衣服中最重要的就是帽子,如果我们用帽子来区分各种衣服的话,有冕服、弁服、冠服三种。天子、诸侯有“冕服”,所谓“冕”,就是天子诸侯的帽子,有些像瓜皮帽上加一块木板,板的前后垂下很多串玉珠子。冕服又分为好多种,情况比较复杂。接下来就是“弁服”,除了前面提到的“皮弁服”、“爵弁服”,还有一种“韦弁服”。再往下就是“冠服”,包括“玄端”和“朝服”。
说完了男性的衣服,可以再说说女性的。与男性的上衣下裳不同,女式衣服是上下相连的。《诗经》中有不少描写衣服的诗句,比如《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所谓“褧衣”,就是女子罩在外面的单衣。《出其东门》这一首有“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就是白色丝绢做成的上衣,“綦巾”是浅绿色的围裙,这都是当时未出嫁的女孩子所穿的衣服。
《诗经》中还写到了男子的衣服。比如《子衿》里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衿”就是衣领,有青色衣领的衣服,是当时学生所穿的。下面“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是说学生身上有青色的佩带。《蜉蝣》这一首里说“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所谓“衣裳”,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上衣和下裳。“麻衣”是用麻布做成的上衣,因为麻布是白色的,所以说“麻衣如雪”。
《诗经》里还写到了制作衣服的材料和过程。《葛覃》里说“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意思就是:“葛藤蔓延山谷中,它的叶子多茂盛。斩下藤条水中煮,织成细布和粗布,穿在身上真舒服。”把葛的藤条在水中煮过,再剖成丝、织成布,称为葛布,细布就是“絺”,粗布就是“绤”。这是古代普通人穿的衣服。这首诗也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普通人民的劳作过程。
前面说的都是先秦时期的服饰,这一时期非常重要,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来服饰制度的基础。秦汉以后,服饰有很多很复杂的变化,不是我们这篇小文章所能全面介绍的,所以我们就在古诗中举几个有关的例子,来稍微说明一下: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描写罗敷说“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说罗敷头上梳着偏向一边的发髻,耳中悬挂明月一样的珍珠,穿着用有花纹的淡黄色丝织品做成裙子,以及用有花纹的紫色丝织品做成的短袄。诗中还说“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这是讲男子的头饰。所谓“帩头”,就是裹着头发的头巾,裹好之后,还要再戴上帽子。这一段对服饰的描写非常细微具体,而且饶有趣味。
同样是描写服饰,另一首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也别有妙处。诗中说:“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一段描写主人公刘兰芝穿衣打扮的过程,非常细致。她身上穿着绣花的夹裙,脚上穿着丝织的鞋子,头上有闪亮的玳瑁首饰,腰上有水波一样的白绢,耳朵上还有珍珠耳坠。和秦罗敷一样,刘兰芝也是一位美丽又善良的女性。
总而言之,服饰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道德意义。中国古代服饰非常丰富多彩,也非常复杂多变,我们这一篇小文章只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除了要读古代相关文献和历代诗词之外,主要还得考察各种图画和考古资料。读者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再留意相关的研究~

2. 现代下雨有雨衣,古代没有雨衣的时候他们穿什么

“袯襫”,先秦时出现的原始雨衣
袯襫,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释之为“蓑襞衣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故蓑衣”说得更具体:“蓑草结衣,御雨之具。”清郝懿行《证俗文》亦称:“案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袯襫是什么材料制作的?据宋罗愿《尔雅翼》:“袯襫以莎草为之,今人作笠,亦多编笋皮及箬叶为之;其台为衣,编之若甲,毵毵而垂,故雨顺注而下。”莎草即苔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为实心,呈三棱形;叶片为线形,表皮宽而光滑,防水性能强。用莎草编的袯襫又称“莎衣”,有很好的泄水、御雨效果。

“油衣”,绢丝制作的高级雨衣
《四民月令》:“以竿挂油衣,勿襞藏”
在古代,高级一点的雨衣不用莎草、蒲葵一类来制作,而是用绢丝制作,外涂油脂,所以被称为“油衣”,后期涂刷桐油,甚至油漆。油衣避水性极好,与现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油衣起源于何时?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当年,陈成子率齐军途中遇到大雨:“成子衣制,杖戈,立于阪上。”晋人杜预就此条注称:“制者,雨衣也。”
“笠”,古人使用最广的遮雨帽
《诗经·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与现代雨衣不一样,古人穿的雨衣不带帽子,故雨天出行还要戴“笠”一类雨帽。清蒲松龄《日用俗字·庄农章》即称:“蒲笠蓑衣防备雨。”“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材料与制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藤笠”、“毡笠”等,都因制作材料得名。
油靴,唐代出现的防雨鞋
《酌中志》:“或雨雪之日,油靴则不禁也”
古人雨天出行除了身上披的、头上戴的,脚上还要有穿的,称为“油靴”。油靴在隋唐时已出现,宋元时开始流行。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便提到当年都城临安街头有卖油靴的商铺:“都下市肆,名家驰誉者……彭家油靴、南瓦宣家台衣、张家圆子、候潮门顾四笛、大瓦子丘家筚篥之类。”

3. 古人下雨时穿的是什么

把心铺成信纸,感觉自己什么也没学到
将决定他一生的高度。我们能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4. 古代人会穿什么来避雨

下雨了怎么出门呢?你一定会穿上雨鞋,撑把雨伞或穿件雨衣。那么,古人是怎么防雨的呢?

在古代,不论下多大的雨,古人都有办法,因为古人有用油纸做成的雨伞、用竹片或棕丝做成的斗笠、木头做成的雨鞋、用植物做成的蓑衣,另外还有一种油布衣。古人下雨天穿一种鞋底带木齿的木屐,高高的木齿不但可以防滑,还可以防止泥水弄脏脚面。除了木屐,古人在雨天也会穿草鞋,草鞋既透水,又防滑,是普通劳动者最常穿的鞋子。

5. 为什么古代的人都喜欢戴帽子

帽子的基本功能是在冬天的时候防寒保暖、夏天的时候遮阳挡雨。

《后汉书?舆服志》一语道破发明人类发明帽子的最本原初衷:“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即原始人在刀耕火种时代,就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作为帽子使用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文明的发展,帽子除了保护头部的功能外,还成了装饰打扮、区分身份的一种道具。

古时幼儿的头发都扎成两个小髻,像一对牛角似的,称总角,不戴帽子。等成年了,就举行冠礼,由父亲或是族中长辈给他戴上一顶帽子,即《礼记?曲礼》上所记的:“男子二十冠而字”,这意味着该小伙子可以负起家庭、宗族和国家责任了。《六艺纲目》因此称:“冠礼,人伦之所重者也。”柳宗元也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
不过,帽子最初不叫帽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没有“帽”字,帽子之称,那是东汉以后的事。东汉以前,把戴在头上的东西统称为“头衣”,其中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
举行弱冠礼的冠,其实和帽子还是有区别的。冠,只是一道狭窄的冠梁,单单遮住头顶的一部分,帽子呢,则罩着整个头部。
普通人家的子弟,举行弱冠礼是一种仪式,其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是不能随便戴冠的。平时,只有贵族士大夫才有资格戴冠,而且这冠还分不同式样、不同功能:觐见皇帝的冠称为弁冠,即官帽。参加重要典礼的冠称进贤冠,进贤寇中,如果是王爷所戴,称远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所戴,称法冠;重臣所戴,则称高山冠。如果是在重大祭祀场合所戴,称冕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因为古代士大夫比较清闲,精力都投入到礼仪上,不但每一个朝代的冠式、冠制与前代相比都有不同。而且,在缝制冠帽过程中,一个钮扣、一条布条、几道针线脚的走向有稍稍改变,都会被视同一个不同的款式,冠以不同的名称,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作为现代人,如果不是专业研究古代服饰的,实在没有必要在对这些细节关注过多。
与贵族士大夫相对,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贫贱之人不准胡乱戴冠的。实际上,渔樵农耕等等劳动人民酷暑天在野外劳作,就算你让他们佩冠戴帽,他们也不肯干,最多就用一块黑巾包裹着头,所以这些人就被统称为“黔首”。
“黔首”们没有冠戴,而用毛巾裹头,是不让头发散落——古代认为头发是父母赐予的精血,轻易是不肯剪掉、或剃掉的,在中国古代,剃头主要盛行于清朝,但那也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血腥政策才推行起来的。在清朝以前,一个人如果以“披头散发”的面目示人,要么是要显示自己的倨傲、无礼,要么就是要表示自己自甘堕落,不愿当世为人。
历史上的大贤人、大圣人周公听说有贤士来了,“吐哺握发”出来相见,那是吃着的东西来不及吞咽、就先吐了出来,正在洗濯头发来不及戴冠,就用手紧紧握着,不能让头发散落失礼于客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谢安和谢万兄弟去拜访王导的儿子、时任吴郡太守的王恬,王恬披头散发出来相见,神色冷淡、语气生硬,那是根本没把谢氏兄弟放在眼里。气得谢万大骂王恬不是东西。
而宋朝名将狄青和岳飞都曾披散着头发上在战场,那也是对敌人的一种蔑视、仇视。
至于唐朝的李白曾发牢骚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就是纯粹的愤世嫉俗的极端表现了。

6. 古人穿衣服有啥讲究

中国古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要考虑是否合乎礼节,就连穿衣戴帽也不例外。古代的服饰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它是用以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志。服装的质地、款式、颜色、纹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衣着打扮常常不止是一个人的个人标志,往往还是他的社会代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地明贵贱
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绡、绢、缟、素、缣、绮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
因此,宋代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
二、长短显身份
李商隐在《杂纂》中说:“仆子著鞋袜,衣裳宽长,失仆子样。”因为“衣裳宽长”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装,仆人是最下层的苦力,是不能宽衣博带的,只能一身短打扮。
这正如后来哪怕到了民国,咸亨酒店里的下等人还是一身短打扮,站着喝酒。上等人、读书人是穿长衫坐着慢慢喝酒的。
三、服色分地位
古代服装的颜色与一个人的地位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
按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黄色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土地的颜色,着黄色意味着占有土地,是天下的统治者。所以古代只有帝王才能着黄衣,于是黄衣就成了帝王的代称。皇帝所用之物也常着以“黄”字,如皇帝的龙袍叫黄袍,皇帝颁发的文告叫黄榜。唐朝较为特殊,宫廷里品位高的宦官也可以穿黄衣,所以“黄衣”有时是宦官的代称。如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提到的“黄衣使者”。
官吏的服色以“品”而定,一般而言,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紫衣,四品着深红色衣,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汉代曾有“散民不敢服杂彩”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规定,可见古代平民的服装是不能施彩的,未仕者皆穿白衣,故“白衣”成为没有功名的平民的代称。
古诗文中还常见以下关于衣着的名词:朱衣,古代帝王夏季的服装。朱紫,因四品、五品的官服都是绯红和紫色,故以朱紫代表封建官僚。乌衣,三国时士兵穿的黑色服装。赫衣,封建社会里囚犯的服装。古代让犯有死罪的人穿上没有领子、不镶边的赫色衣服来代替死刑,以后,赫衣就成了囚衣。锦衣,是瑰丽多彩、花纹精致古雅的丝织品服装。在古代只有高官厚禄的人才能穿上,所以“锦衣”常指做了大官。“衣锦还乡”是说做了大官回乡炫耀。
其实我们从历代所用的“苍头”、“白丁”、“皂隶”、“黄袍”、“红顶戴”这些带着颜色的称呼上以及“大红大紫”等词语的用法上,就可以看出服色的等级意义了。
四、纹饰别等级
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即十二种纹饰。十二种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亚形)。
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象征王权、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山,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象征决断;黻作两已相背,象征善恶分明,等等。
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标志。各阶层的成员,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随便逾越。

7. 古人下雨时穿的是什么

蓑衣
用草或棕或稻草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起源古老。《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带着。唐·张志和《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功轼《渔父》诗:“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8. 古人的穿着打扮,简单的

戴帽子是满族男子的习俗,自从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剃发垂辫已成定制,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种族也不分长幼都戴起帽子来了。当时北京人戴的帽子大致可分为礼帽、便帽和风帽。所谓礼帽就是官帽,多用呢、缎或布制成,也有用皮子制成的。老北京的便帽,无论老少也无论尊卑都可以戴,这种帽子由6块同质料子拼制而成,据说早在明代初年,就因为它有天地四方的“六合统一”的意思而盛行于京城。风帽有棉、皮两种,用呢子或缎子制成的较多。帽扇至肩,可以保护脖颈以御风寒。 清朝男子的服装以长袍、马褂为主。长袍的特点是,长过膝、领为圆,带大襟,有扣襻,袖适中,摆开衩。按规定:皇室宗族的长袍前、后、左、右开四衩,官吏的长袍开两衩。开衩的长袍,袖口要装饰箭袖,形似马蹄,故名“马蹄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普通百姓穿的长袍下摆不得开衩,俗称“一裹圆”,袖口为散口状。马褂是一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马褂多以绸缎织物为材料,也有用兽皮制作的。马褂颜色有蓝、紫、灰、黄多种,以黄色为贵,俗称“黄马褂”。一般平民不准穿,皇帝、巡行扈从大臣们可穿明黄色马褂。清代中晚期,赏穿黄马褂的勋臣相当多。 清朝的汉族妇女服装一般有披风、袄、裙等。披风即外套,作用与男人马褂相似。披风内依次为大袄与贴身小袄,下装为遮足长裙。满族妇女的便装一般为长袍。有些讲究装饰的妇女,往往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美的点缀。 穿靴子也是满族的习俗。满族未入关前,常以皮子为面,然后絮进“兀刺草”,因此这种靴子被称为“皮兀刺”。入关以后则以布或缎为面制靴,同时也不再絮兀刺草了。当时,作为京城的主要居民的汉人,仍然是以穿鞋为主。总的来说,京城男子穿便服时以穿鞋为主,若穿官服则要以穿靴为主了。汉族妇女有缠足的习惯,着弓鞋(尖足鞋)。满族妇女不缠足,多穿装有木底的绣鞋,俗称“高底鞋”、“花盆鞋”。 清末时,北京百姓还曾不分男女流行穿裤子。裤子分满裆和套裤两种。满档裤用绸或布制作的都有。女裤在裤腿边上往往还绣着各种花纹,男裤多为素的。至于套裤,是一种无裤腰裤裆、只有两只裤腿的裤子,穿着时用带系在腰间。 民国时期,北京妇女一般穿戴为上衣下裙。青年妇女多喜欢穿瘦身秀长的衫袄,衣领挺高,下穿黑长裙。后来,满族妇女穿的长袍推陈出新,逐渐成为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旗袍。民国成立后,政府曾发布“剪发通令”,而且还制定了“服制条例”,条例中规定了男子和女子礼服式样。但这些并没有贯彻实行,对普通百姓的穿着打扮影响不大。

9. 帽子在古代不是谁想戴就能戴,古人戴的帽子象征什么

首先说一下,不是古人都爱戴帽子,帽子在古代不是谁想戴就能戴,也不是你想戴哪种就带哪种的。因为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时贵族男子戴的帽子称为:冠。它的样式和作用与后世并不一样。
冠又是冕和弁的总称。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先秦时期,天子和诸侯大夫在祭祀的时候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说法。冠冕又是仕宦的代称,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弁,也是一种较为尊贵的冠。有爵弁、皮弁。
古时贵族才能戴冠乘车,人戴冠,车有车盖,所以古人把“冠盖”作为贵人的代称,冠盖也作为仕宦的代称。
庶人,就是百姓,只能戴“巾”。《释名·释首饰》说:“士冠,庶人巾。”

10. 古代人下雨都穿什么鞋子的

木屐

木屐,它是古人穿的一种木底鞋。古人称鞋为“履”,“屐”是一种有齿之“履”,其构造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三是屐齿,被安装在底板下,前后各一,呈直竖状,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清宫题材影视剧中皇后、“格格”及宫女们,穿的多是类似木屐的鞋子,只不过材质不同而已。木屐以质地密致坚韧者为佳,常见的有桑木制成的“桑屐”,还有以沙棠木制成的“棠木屐”。在《红楼梦》第十回中,宝玉说过“我这一套是全的,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下了”的话,可见他也是穿木屐的。

古代没有柏油和水泥路面,即使是南京这样的六朝都城,只有主要街道才有石板和石块铺成“马路”,而其他地方都是泥路土道,遇雨一片泥泞,而木屐由于底部是木板,加之装上双齿鞋底高度有所增加,与地面接触面积减少,因此,在没有胶靴的古代,木屐就成了老百姓对付雨雪天泥泞的理想选择。 2011-8-13 9:32:46

与古人下雨天穿什么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冬装中童装批发 浏览:233
童装150尺码 浏览:179
红色皮带配蓝色裤子 浏览:527
保安校服苎麻 浏览:850
旗袍搭配包2020年新款 浏览:868
蓝色牛仔裤子配什么上衣 浏览:12
小猪班纳童装多少折拿货 浏览:664
沂南五小校服卖的地址 浏览:141
童装可以换吊牌吗 浏览:84
三条杠裤子怎么搭配图片 浏览:167
买男装的app哪个便宜 浏览:876
高中男生裤子凸 浏览:487
哈咪奇童装官网 浏览:746
品牌男风衣什么品牌好 浏览:123
摆摊哪里进货童装 浏览:758
韩国男组合跳舞裤子破了 浏览:558
冬款旗袍套装 浏览:257
机关白色制服是什么级别 浏览:103
进童装是株洲好还是广州好 浏览:244
丝巾怎样配 浏览: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