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评价一下朴树唱的《送别》
成熟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朴树是,我们也是
我们来到这人世间
磕磕碰碰受了伤、烫了疤,长出茧
心尖上厚厚一层
七分的痛透过这厚厚的死皮只感到了三分
十分的欢喜要到心里也被挡去了部分
但总有一些人
执拗地掀走死皮磨去角质
露出血粉色的新肉
我们试着在“归来仍是少年”的朴树身上
找到我们遗失的少年心气
但当听懂《送别》
听懂流着泪唱《送别》的朴树
只想拍拍那些故作坚强的肩膀:
“人到中年却还活的像个少年一定很不容易吧?”
朴树的眼泪,是每个成年人在深夜才敢诉说的脆弱
朴树的《送别》是藏在我们心里不敢碰的故事
谁不是一边不想活又一遍努力活着
对朴树来说是
对你、我来说都是如此
谢谢朴树,把脆弱唱给我们听
因为我们心底也有一个想笑又想哭的人生
② 朴树带帽子是为了周迅么
ckiwi 说的完全正确
确实是这样的
而且我觉得他和周迅的事都过去这么久了,没有必要总是提起了。
树迷们都会深深的祝福小朴和晓敏。
③ 朴树的《送别》为什么让人泪流满面
《送别》是一首怎样的歌呢?
弘一法师在俗时,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很久。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人到了某个年纪会突然懂得一首歌,其实生活就是不断“送别”的过程。朴树,44岁了,他的一生也经历过太多离别了,他送别过年少的自己。
曾经,他也是意气风发。那时候,他被称作“当红歌星”,那时候,大街小巷都在唱《那些花儿》。
街边的小吃店,喧闹的步行街,四处都被朴树的声音包围着,突然而至的名利,让这个羞涩的大男孩不知所措。
他总是低着头,沉默不语,他觉得歌星朴树,不是自己。于是他消失于公众视野沉寂下来,那一天,他送别了年少无忧。
只顾燃烧自己的朴树,他懂得生存啊,原来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他送别过挚友。2011年年底,那一年最大的事情,是他的吉他手程鑫,被诊断患上了胰腺癌,朴树开始带着他四处治疗,看过各大医院名家,问过中医,回天乏术。
他曾经极力挽留,朴树的经纪人问他:这几个月治疗,花掉了你几年的收入,你要想清楚了,你卡里的钱根本不够。
朴树早就想到了,他说:不够我们就去签公司嘛,跟救人比起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又算什么。
几天后,这位友人去世了,朴树最后对他的承诺是:我会照顾好你妈妈。
最终留不住,只能离别。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④ 朴树歌曲《送别》中穿的格子衬衫哪里5可以买得到
找淘宝吧,图片截图扫一扫
⑤ 朴树录《送别》泣不成声,敏感且细腻是幸运还是诅咒
朴树活到40多岁了,仍然瘦削,甚至比年轻时更加瘦削,过去十几年,朴树都备受抑郁症的折磨,直到现在,他才慢慢的回归了公众的视野,开始重新唱歌。他复出的那首歌,就是《平凡之路》。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永远的离开。”
这些都是他的人生写照。出道时,就有那些花儿,就有New Boy,就有生如夏花。那时候的朴树,多么的敏感而快乐:
你的老怀表还在转吗?你的旧皮鞋还能穿吗?这儿有一盒未来牌香烟,你不想尝尝吗?
这是那时候朴树写的歌,“明天一早,我猜阳光会好,我要把自己打扫,把破旧的全部卖掉。”
这是《我去2000年》,年轻的朴树,敏感的他写出来的歌,仍然是开心的。
但是敏感而细腻的人,一定会活得很累,很重,很难过,并且越来越难过。它既是造物给你的天分,让你从小就比别人感受力强,早熟,创作出让人惊叹的作品,同时,如果你仍然保持这个品质的话,就会陷入深渊,所以另一方面,这个品质也是诅咒。
⑥ 朴树为什么总带着帽子
我觉得是人家的一种爱好或者说是习惯吧!
⑦ 朴树在唱《送别》的时候为什么会哭
朴树哭了。
在《大事发声》的录制现场,唱到“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时,他突然就哭了。
看朴树这段歌唱,坦白讲,很感动。先抛开歌曲本身不谈,单就是看着朴树在那里唱,静静地、慢慢地歌唱,会给人一种很安稳的感觉。
但随着旋律的递进,你会注意到,朴树其实在唱的过程中就已经尽量克制隐忍自己的情绪了。
他似乎被什么触动到了,但又没有立即爆发自己的情感。终于,在唱到“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这一句时,他没能控制住,突然就哭了起来。
他当然知道这是在面对镜头,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影像记录了下来。但他并没有遮掩自己的情感表达,也没有完全放弃歌唱,而是整理了一下之后,又回到话筒前,继续吟唱。
直到最后的最后,他没有再绷住,整个手往话筒上一搭住,低头哭泣。在镜头面前,在一堆演奏者面前,在话筒面前,他哭得很尽情,如同一个孩子,没有任何顾忌。
早在三、四月份的时候,朴树推出自己第三张专辑之前,跟随某品牌去到了印度,拍摄了一期类似于纪录片的内容。
在那个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朴树行走在印度的居住区里,和孩子们一期玩闹。
他在片子里说:“我还是对悲伤非常敏感,即使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喜欢明亮的,我喜欢开放的,但我觉得,那种悲伤还是在我心里面的。”
朴树后来还说,这次印度之旅对他有了些改变。当时看纪录片里他那些工作的画面,他随性漫步的样子,令人觉得,他的状态比以前好很多了。
当第三张专辑发布,他说,想把这张专辑献给他的妈妈。
我当时第一时间购买了专辑的电子版,听了一路,当《空帆船》的旋律响起时,刚好迎面扑来青岛的阵阵海风,感觉很棒;但在听《Forerver young》的时候,重新填词之后,朴树呐喊出来的声音,竟让我心里泛出阵阵感动;到了《The fear in my heart》的时候,就完全被感动到,不禁落下泪来。
我觉得,朴树还是那样一个敏感又细腻的男孩。
后来看鲁豫采访朴树的节目《鲁豫大咖一日行》时,发现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朴树这次都说了些什么,而是采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他的生活。
他住的租来的别墅,他吃的午餐,他养的两条狗,他的书房,他的录音室,这些都很有私密感的东西一一呈现出来时,能感受到朴树生活的某些真实。
尤其是他看两只爱狗的时候,那种眼神、语气,是那么的温柔。而他开车居然像个新手一样,走在后海被粉丝认出时会很亲切地说在录节目。
整个采访过程让我们更加了解朴树,也让我们更喜欢他的真实、他的干净以及他的温柔。
鲁豫问他“怕老吗”,他说不怕老,但怕失去勇气。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朴树才拥有那份难得的少年感吧。
那为什么,朴树会在唱《送别》的时候,哭得像个孩子呢?
我想,大概是这首歌的旋律、意境,勾起了他内心的某种回忆吧?亦或许,这首歌让他回想起了自己这些年的一些经历?
或者就像他曾经说的那样,一生中能写出《送别》这样的歌曲,就死而无憾了,觉得自己还没做到而生出感伤?
这些都有可能,但我觉得最有可能的,还是歌曲本身的动人情感,触碰到了朴树柔软细腻的内心。
《送别》讲述的,本身就是“送别”、“分别”甚至“离别”,而无论是谁,生活中都不大愿意面对这类别离。只是,我们常常又不得不面对,人来人往,生死离别。
纵有万般不舍,也要面对分离。
朴树的泪洒唱歌现场,是一种真情流露,是一种纯粹,也是一种我们难以触碰到的内心感伤。
看着心疼,但一想到他还能保持如此细腻、如此真诚,又觉得,他还是原来的样子,这足以令人感到欢喜。
当我们细细聆听他演唱的《送别》,然后再看看李叔同写的歌词,或许,身在这片土地上某个角落的你,也会不禁闪出泪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⑧ 合唱朴树送别可以用什么道具
朴树送别这首歌
主要表达的情感是离别
可以用行李箱之类的与离开有关的道具
合唱时一定要表现出不舍
⑨ 在张亚东的音乐会上朴树戴的帽子叫什么名字
朴树穿戴的一般都不是名牌吧.?
总感觉他打打扮很平民化
⑩ 朴树的《送别》 歌词
送别-
朴树
词:李叔同
曲:John
Pond
Ordway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拓展资料: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