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我国东北的人管俄罗斯人(包括苏联人)叫“老毛子”
那是从清朝开始叫的,因为当时叫俄罗斯人黄毛鬼子,叫荷兰人为红毛鬼子,所以就叫他们老毛子,是贬义词。
㈡ 为什么老毛子这个战斗民族的苏维埃进行曲之类的国歌听起来那么给劲。。
苏联国歌《苏联颂》(《牢不可破的联盟》)挺震撼的;德国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法国国歌《马赛曲》也挺雄壮。苏联红军之歌、德国装甲兵之歌、德国空军进行曲(德国空军之歌)、西部森林之歌也还不错。
㈢ 为什么叫苏联人老毛子
鬼子、毛子,是旧时中国人对洋人的俗称,带有愤恨、蔑视、戏谑的意思,属于贬义词。鬼子、毛子,在中国人眼里,是妖魔,是畜生,反正不是人。
历史上东北地区的百姓,饱受俄国人和日本人的欺凌,当时国力衰微,当政者腐败无能,大好河山任由外强践踏,百姓生灵涂炭。人民只能忍受,把痛恨埋在心里,用贬义的称谓解恨,有些阿Q精神。他们根据对俄国人的坏印象结合俄国人多毛的体貌特征创造出了”毛子“、”老毛子“、”黄毛子“、”大鼻子“称呼。对日本人则称呼为”小鼻子“、”小鬼子“。
类似称呼在东北还有不少,如称土匪为”胡子“、”绺子“,名声不好的人称”混犊子“、”鳖犊子“,称妓女”马子“。
现代网络上称俄国人为”老毛子“,是历史延续下来的,调侃意味更多些。
㈣ 前苏联二战略迹
抗战胜利末期,苏联红军曾在我国东北地区大肆强奸中国妇女
1945年8月,苏军进入东北后,为了一雪过去日俄战争战败于日本的耻辱,对日本军民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包括强暴妇女,掠夺居民的财物,以及将大约58万日军战俘押送至西伯利亚从事劳役,三四年后才开始遣返回日本,其中近8万人死于异域。
1950年代,中苏关系密切,苏联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老大哥",因此新中国对于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历史予以充分的肯定,评价此事为日本败亡的关键。
1990年代以后,中国内外环境出现变化,有关苏军在东北作为的客观报导逐渐出现,包括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经常模棱两可,高深莫测,实际上是为了己利;苏军在东北期间表露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傲慢;同时以"战利品"为名义大肆劫掠东北的战略物资等。
苏军进入东北之后,相当一部分官兵就表现出严重的放纵行为。他们不仅对战败的日本人进行抢掠施暴,对于中国的老百姓也经常骚扰。抢东西、强奸妇女两项,让东北群众十分恐慌。"老毛子"四处强暴妇女的行为至今还让一些老东北人记忆犹新。
当了十四年亡国奴的东北人民见到的“解放者”们,却是这样一副形象:苏军的散兵游勇们白天就在街上乱窜,有的到处找酒喝,有的偷仓库的东西,成袋的在街上拍卖,晚上喝的醉醺醺,闯街钻巷找“玛达姆”,吓得老百姓关门闭户,都盼着他们早点走。
特别是在东北各大城市,一到夜晚,就有一些零散的苏军士兵拦路抢劫行人和追逐妇女,有时还持枪闯入民宅。结果使中国女人晚间不敢上街,男人上街则不敢戴手表、穿皮大衣。许多喝得醉醺醺的苏军官兵又到处倒卧路旁,令人观之侧目。
对于苏军军纪败坏的报告,最早见之于八路军进入东北第一批部队给中共中央拍发的电报。1945年9月初第一批出关的八路军冀东部队进入沈阳,就遇到了苏军抢劫的事件,而且有不少中国老百姓前来诉苦。八路军驻沈阳部队一面致电中央报告苏军"衣衫褴褛,纪律甚坏",一面向苏军政冶部提出交涉,要他们严肃纪律。但苏联红军解释说,士兵们对法西斯极为仇恨,到德国时就是这样干的。
苏军政治部门的答复当然使八路军很不满意,这种解释固然是事实,但是苏军领导对军中的恶劣分子不认真管束而放纵,其责任是不可推卸的。至于以对法西斯的仇恨来解释士兵的放纵,并把中国比作德国,这更引起八路军指战员的气愤,对战败国的无辜人民也不能采取狭隘的民族报复。
苏军的这种解释,反映的是一种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态度。其实,这种作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斯大林本身的“老子党”意识,当然使他不会很好地教育苏军尊重外国人民。苏军的一个坦克军在一九四四年末只通过了南靳拉夫的一角,就发生了一千多起强奸案和抢劫案,引起南斯拉夫人民的强烈反感,成为后来苏南破裂的原因之一。苏军攻入德国东部后的掳抢和强奸行为,也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感情,成为后来亲苏的东德政权基础不稳的一个原因。苏军在东北的作为,正是这种作为在东方的重演。
1945年12月,甚至发生了中共重要军事将领、当时被中共中央委任为松江军区副司令员的卢冬生在哈尔滨被苏联士兵抢劫时打死的事件。卢冬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红军时代就在红二军团任师长。抗日战争开始时,他又是着名的八路军三五八旅的旅长。不久他又同刘亚楼(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任空军司令员)等一起赴苏联学习,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只以几票之差未被选上中央委员。苏联出兵东北时,他又作为苏军少校回到了东北。回国后卢冬生很快同出关的八路军接上联系,并被中央委任为松江军区副司令员。12月14日晚,卢冬生乘马车外出,由于没有穿苏军军装,遭遇一名苏联士兵持枪拦车抢劫。留学过苏联的卢冬生立即以熟练的俄语质问该士兵是哪个部队的,该士兵害怕被告发而将他杀害。但后来大陆出版的红军将领传记中,对卢冬生的介绍是:"1945年9月回国,任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同年12月14日在哈尔滨殉职。"
㈤ 那位能讲讲苏联与张学良之间的远东战争
中东路事件,是对1929年发生的中苏冲突的称谓。
起源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1896年俄国从清朝政府手中取得横贯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以缩短西伯利亚铁路的路程。这条宽轨铁路连同从哈尔滨到旅顺军港的支线(实际上又纵贯整个东北)到1903年全部完成。命名为“东清铁路”。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又取得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司法管理权。于是在东北的心脏地带出现一个远比普通租界规模庞大得多的不受中国管理的“国中之国”。俄国也得以方便地控制整个中国东北地区。
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控制了长春以南的路段,一般称为南满铁路;长春以北的路段则继续被俄国控制。该铁路和中国铁路路轨宽度不一样,不能同中国的铁路接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长春以北路段继续由中苏合办。基本仍维持“国中之国”的状态。
1928年,东北军阀张学良将军宣布归附南京中央政府,中国实现了表面上的统一。张学良愤怒声讨红白两大帝国主义(俄、日)对中国东北进行疯狂渗透,导致北患无休无止。1929年7月,张学良的东北政府决心夺回失去的主权,并切断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开始驱逐中东铁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同年7月18日,斯大林掌握实权后的苏联政府宣布对华断交,并命令苏军在中苏边境黑龙江吉林段准备武装介入。
经过
1929年8月14日,苏联沿中东路一线向中国进攻,战争开始,张学良领导下的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等将领均试图遏止苏联进攻,不过,因为苏联动员新进武器与大量兵力,使东北军在随后被苏军击败,东北多处地方被苏军占领。
1930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张学良被迫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签订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议定书恢复了苏联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会后苏军撤出中国东北,但继续占领中国领土黑瞎子岛等地。并将领土争议一直持续到2005年(今以协议方式,使中俄各得到黑瞎子岛领土的一半)。
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此事件态度暧昧,让其被认为几近“卖国”,失去了不少中国民众的支持。中东路事件后,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间接失去了可以在东北地区可以借以抗衡日本影响的力量,为日本发动对中国东北的占领铺平了道路。而东北军的迅速溃败,暴露了东北军外强中干的实际情况,也直接鼓励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采取行动的决心。另外,张学良,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虽未能于该役获胜,但是积极抵抗苏联红军的态度与立场,让他们获得了中华民国国军首批青天白日勋章。
㈥ 为什么称俄国人叫"老毛子"
俄国人多毛,且以蓄须为荣
瓜子也叫"毛子嗑",因为俄国人嗑瓜子厉害
㈦ 老毛子当年用苏式战机尾翼报销一架北约侦察机是什么事件,具体
冷战后期的一天,北约成员国挪威的一架P-3B反潜机在苏联海岸线外对苏进行空中侦察,并“调戏”起了奉命监控它的一架神秘的苏军战机。愤怒的苏联飞行员驾机从P-3B机腹下面高速通过,硬生生地用垂直尾翼将其“开膛破肚”,使后者很快空中停车。这架神秘的苏军战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苏-27。而这次空中碰撞,也被作为最著名的苏军空中撞击战例载入史册。
冷战时期,巴伦支海暗战涌动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个超级大国领着两个军事集团相互对抗几十年。虽然没有引发“热战”,但是双方互相试探、互相侦查,也激起了阵阵火花。
挪威作为一个北约国家,装备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反潜机P-3B,他们就经常到苏联北方舰队的辖区进行巡逻。
位于苏联西北部的科拉半岛东北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是苏联北方舰队的总部。这里临近巴伦支海的科拉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基地。在苏联的全盛时期,这里驻泊了120艘潜艇,比美国当时的潜艇总和还要多。对于北约来说,这支海下力量着实让他们食不知味。
在摩尔曼斯克的外面,是巴伦支海。交界的邻国、北约国家之一的挪威,就扼守在苏联潜艇进入北大西洋的必经之道上。北约在这儿部署了强大的反潜兵力,挪威第333飞行中队就是其中之一。挪威,装备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P-3B。P-3B是美国生产的一种反潜巡逻机,装有4个螺旋桨,1969年初陆续交付挪威空军。第333飞行中队共有5架这种飞机。挪威也是美国的欧洲盟国里第一个装备P-3B的国家,机组成员都在美国进行过培训。
挪威的P-3B就经常到苏联北方舰队的辖区进行巡逻。家门口整天被人盯着,不仅潜艇没法出去活动,还是一种空中威胁。可是,P-3B只是抵近侦察,毕竟没有进入到自家的领海和领空,苏联就不能动手把P-3B打下来,这让他们非常烦恼。屡屡抗议或声明,北约都不予理睬,苏联就想动点真格的。
1987年9月1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部署在苏联西北部的防空部队却依然保持着高度警戒,时刻监视着本国领空。
突然,防空部队的警戒雷达上出现了一架中型飞机的反射波。很快,雷达兵就向上级报告:一架不明国籍的中型飞机在沿海岸线约90公里的航线由西向东飞行。
面对如此大胆的挑衅,苏联防空部队迅速作出反应,一架最新式的苏-27战斗机紧急升空进行监视。
第一回合,苏-27强大的气流震慑P-3B
出现在苏联警戒雷达上的飞机是编号为602的P-3B反潜机,隶属挪威空军第333飞行中队。
上午10时39分,巴伦支海上晴空万里,这架P-3B与前来拦截的苏联一架苏-27在空中遭遇了。苏联空军 941 联队第 2 中队(941联队距离北方舰队最大的核潜艇基地和试验中心仅一步之遥)飞行员瓦西里·辛巴尔大尉驾驶着苏-27以横滚动作从P-3B的左后方逼过来。
在接近过程中,苏-27打开机背减速板减速,近距离监视着挪威侦察机,气势逼人。
挪威人仔细地看着这架前机身和垂尾漆着大大的红色“36”的飞机。从机窗望去,它就像一只展翅的金雕,机背打开的减速板就像乍起的颈羽,凶猛而怒气冲冲。这是一种以前从来没见过的战斗机。
跟苏-27相比较,机身短粗的黑色P-3B则像一只笨拙的鸭子。
苏-27越靠越近,挤压着P-3B,最近时两机相距仅两米,几乎是翼尖碰着翼尖。挪威人透过机窗,只能看到苏-27的局部,以及苏联飞行员冷冷的目光,挂载的空空导弹就在眼前。
当时两机的飞行高度为4500米,苏-27是超音速飞机,P-3B是亚音速飞机。大概是发现要跟上缓慢的P-3B比较困难,特别是P-3B机长塞尔维森又故意减速意欲摆脱,苏-27就飞离P-3B。装有两台大推力发动机的苏-27在近距离掠过时产生强大的喷射气流,使P-3B几乎操作失控。
P-3B机长塞尔维森稳定着差点失控的飞机,他的机组就乘着这个机会拍下了一组这种苏联最新战斗机的照片。照片非常清晰,甚至连飞行员的长相都一清二楚。
由于是在公空,苏-27只是追踪着P-3B。在苏机强悍的挤压下,塞尔维森被迫改变航向外海飞去。
以为把挪威人赶走了,辛巴尔跟踪了一会儿就返航了。
( 喷涂在苏--27战机左侧机炮冷却蒙皮后方的P-3图案的战果标记)
第二回合,P-3B与苏-27空中兜圈子
事实上,挪威人没有走。看见苏联飞机不再盯着自己,他们又掉头回来了,继续往东飞。
你来我跑,你走我回。挪威反潜侦察机与苏联战斗机打起了“游击”,似乎在嘲笑对方。
苏-27生气地迅速调转机头折返,开始在P-3B的内侧与其成编队状态飞行,想把后者挤走。
这次两机的距离还是极近,机身上的铆钉、焊缝清晰可见,辛巴尔的表情越发冷峻,眼神犀利如鹰。塞尔维森再次减速并晃动机翼示意苏联飞行员,自己的飞机马上离开。
但是,十几分钟后,P-3B还是没有丝毫飞走的意思。
虽然挂载有6枚导弹,但是此时却不在苏联领空内,苏-27无法发射这些武器攻击P-3B。
憋了一肚子的火,苏-27又一次消失了挪威机长的视线里。
第三回合,P-3B被苏-27空中切开11厘米
上午10时56分,挪威东南135海里、苏联边境48海里处,这架大胆的P-3B依然大摇大摆地沿着苏联的海岸线方向向东飞行,苏-27第三次出现了。
P-3B即将大难临头。
愤怒的辛巴尔慢慢地把苏-27贴了过来,径直飞到P-3B的右翼下面,调整好位置后,然后突然加速从下方掠过P-3B。
他巧妙地使自己的座舱罩避开P-3B那四个高度旋转、呼呼作响的螺旋桨,其左侧垂尾就像一把直立的尖刀,准确地朝着挪威飞机右外侧发动机下面划了过去。
一瞬间,苏-27尾部发动机的喷口腾起两股强大而耀眼的喷焰,随着金属划过金属的刺耳的啸声,以及高度旋转的螺旋桨被打断的噼里啪啦的声音,P-3B的发动机短舱被拉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其中一片螺旋桨桨叶被打断,断桨又像一把飞刀插入自己的机身,不仅导致机舱内失压,右发动机也很快停车,一股烟雾伴着纷扬的金属碎片向机尾飘散而去。
完成了这个超高难度的动作后,苏-27一个剧烈的左转,再次飞离。
纠缠17分钟,P-3B与死神擦肩而过
不得不说,苏联飞行员不仅作风强悍,而且飞行技术精湛至极,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前无古人、大概也是后无来者的“手术刀”般的切割动作。
这也是一个极具危险性的动作。在空中,两架齐头并进的飞机之间,由于有空中气流作用,其相对位置总是忽远忽近、始终在变化着。P-3B装有四台阿里逊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每台功率高达4600马力。这四台高度旋转的螺旋桨,就像四台断头机。苏-27飞行员稍有偏差,不仅自己的垂尾会被打掉,他的脑袋就也会被削掉。
P-3B被“开膛破肚”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快速下坠,飞行高度一下掉了3000米,直扑巴伦支海的海面。就在见到死神的前夕,P-3B奇迹般地改平。塞尔维森驾驶着从鬼门关驶过的飞机一面发出求救信号,一面歪歪斜斜地往回飞。很快,两架挪威F-16A战斗机及时赶到为他护航。
在自家飞机的护卫下,P-3B返回了挪威最近的一处空军基地巴纳克。其间,苏联飞行员冷峻的目光也没有再出现,因为苏-27的垂尾也被P-3B的螺旋桨打伤,不得不返场。
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典空中战例共三个回合,历时17分钟。
㈧ 俄罗斯人为什么会被称为“老毛子”,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这个渊源还得从近代的东北一带开始说起,因为俄罗斯人大多都是属于西方人种,所以也是白种人了,而白种人的体毛都是比较发达的。所以说当时的东北汉人,看到体毛很多的俄罗斯人就把他们称作为老毛子。而且那时候的俄罗斯人在我国经常会参加一些大力士比赛,所以往往都是光膀子上阵,因此更能凸显出他们胸毛茂盛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贬义的说法,就如同说日本人鬼子,韩国人棒子一样。
可见这个称呼还是比较形象化的,而且那时候俄罗斯人来到北方的一些城市当中,经常会参加擂台大力士比赛,而俄罗斯大力士往往都是光膀子上台,这样他们胸毛就显得更多了,肌肉也相当的发达,不过那时候东北一带的老百姓对俄罗斯人也没什么好感,不像现在很多人就觉得俄罗斯姑娘美,小伙子帅气。
㈨ 苏德战争要是元首笑到最后,那前苏联劣等民族老毛子斯拉夫人的命运会怎样
哈哈都打到斯大林格勒啦
㈩ 从老毛子到战斗民族,北边的俄国邻居,究竟是群什么人
老毛子只不过是平时我们对俄罗斯人的一种外在称呼,从老毛子到战斗民族的演变,实际上也展现了俄罗斯的发展史。
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的的德国,可以说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突袭波兰,利用闪电战,取得了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导权,但是希特勒万万没有想到,为了扩张自己的侵略野心,将矛头直接指向了苏联,在战争的初期,俄罗斯人所表现的惊人能力,可以说让希特勒后悔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最著名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战至最后一个人,也要坚守城池。所以说纵观历史,北边的俄国邻居被称为“战斗民族”也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