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人“骆驼舞”是撒拉族传统戏剧,它是怎样一种舞蹈
撒拉人自称“撒拉人”,在历史上,他们曾自称“撒拉”和“撒拉回来”它们大多是的不同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认同,统一的民族在1954年被称为“撒拉族”。
关于撒拉族的起源有很多说,多数学者认为撒拉族是西突厥古代武古斯族撒拉族的后裔。元朝初年,先民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迁到中国,与周边蒙古、回族、汉族、藏族等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发展为撒拉族。
撒拉族的文艺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民间说唱文学撒拉族最重要、最流行的传说是骆驼舞形式的民族起源传说,这些民歌包括撒拉、宴会和鲜花,其中撒拉的“巴西古代溜溜球”和“撒拉芝士布”最受欢迎。
⑵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头顶带者小方帽
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穆斯林人口目前已达两千多万。在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
1.回族 回族的先民是唐宋年间来华经商的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十三世纪初,蒙古军西征他们征服了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国家之后,回师时迁移了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他们以驻军的形式,或以工匠、商人、学者的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被当时社会称为“回回人"。他们与唐宋时期来学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共同成为回回民族的先民。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种民族成分融合的情况下形成了。居住在农村的回族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小手工业;居住在城镇的小商小贩居多,兼营饮食、珠宝玉器、皮毛加工。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人口约860馀万,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回族居住,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和西南地区的云南,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内蒙等省区,回族分布较多。全国有一个回族自治区,两个回族自治州,十一个回族自治县。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族源,它是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族人认为“团结”“联合"。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量居住在湖南、河南等地。维吾尔族人口约720万。十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阿帕克和卓麻扎、哈密回王墓和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都是早期的伊斯兰建筑。维吾尔族穆斯林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有叙事长诗《福乐智慧》、音乐舞蹈套曲《十二木卡姆》等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涌现出过许多杰出人物,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穆罕麦德·喀什噶尔、艾合买特·尤格纳克、阿卜杜热衣木·那扎尔、诺比提等,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维吾尔文化遗产。维吾尔族主要经营农业,对植棉、园艺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还擅长编织地毯、制作丝绸、绣小花帽、打制小刀等。
3.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萨克族自治州和阿尔泰地区,人口约120万。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较早,11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通晓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的哈萨克族毛拉、学者。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字十分丰富,著名的叙事诗有《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萨里哈与萨曼》等,哈萨克族的主要代表乐器是二弦弹拔琴“冬不拉”。他们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也有人从事工业和商业活动。
4.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也是生活在新疆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14万,他们以经营畜牧,兼管农业。柯尔克孜人民历史上具有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为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著名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的民间艺术精品。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绣花,制作花毯、壁挂等手工艺品。
5.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散居於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和塔城等地。乌孜别克族属於游牧民族,约於15世纪前后在中国定居。乌孜别克语是以阿拉伯语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於语言相通,使他们易於接受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人口约15万。他们绝大多数以事商业,在南疆的乌孜别克人的丝织技术很娴熟,北疆的乌孜别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牧业。
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唐代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几个使用突厥语的游牧部落的后裔,约於19世纪20-30年代陆续由中俄边境地区迁到新疆。他们中多数是商人,也有一些是宗教人士,他们还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伊斯兰教育。塔塔尔族人口约5-6千人。在城市裏的塔塔尔人多经商或从事医务和文化教育工作,居住在农牧区的则经营农牧业,他们喜欢养蜂。塔塔尔人的文化素质较高,知识份子按人口比例在全国各族中居於前列。他们擅长歌舞和烹饪。
7.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人口约3.3万。他们聚居於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境内。十一世纪他们的祖先信奉了什叶派伊斯兰教,至今他们仍遵循该派的教义。塔吉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的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迄今在民间仍流传著波斯古典诗人菲尔道乌西的《王书》《沙赫那只》的片段。由於塔吉克人居住在高原上,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多与雄鹰有关。
8.东乡族 东乡族世代聚居於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现有人口37万。东乡族族源的主体是元朝时的色目人、也有回族、蒙古族和汉族的成份。东乡族穆斯林的教派门宦较多,各派的主张和习惯渗透於东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东乡人在反抗清政府的斗争中表现英勇。东乡族的民间文字很丰富,有长篇叙事诗《米拉尕黑与马芝璐姑娘》、《葡萄蛾儿》等。他们和回族一样喜欢演唱"花儿"。
9.撒拉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口约9万。他们的祖先是十三世纪居住在中亚撒马尔汗的西突厥乌古斯马部落萨鲁克人的一支。撒拉族穆斯林保存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对伊委纳》(骆驼戏)是表现撒拉族先民从中亚迁到循化这一历程的传统戏,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
10.保安族 保安族聚居在甘肃临夏积石山保安、东乡、撤拉族自治县,人口约15万。他们的祖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中亚的穆斯林。大约在元末明初来青海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墓本相同。保安族主要经营农业,手工业,以打制"保安刀"为主。他们的服饰与西北回族的服饰相似。
在汉族、藏族、蒙古族和云南的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申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但人数不多,他们都是中国穆斯林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把伊斯兰数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混合在一起,使中国伊斯兰文化多姿多彩。
⑶ 回族和撒拉族有什么区别
1.起源不同:
回族起源于波斯和阿拉伯。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
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撒拉族起源于中东的伊斯兰教。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因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
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信仰,所以,宗教对其历史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
(3)手工帽子撒拉族扩展阅读: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
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回族人民具有反压迫斗争的光荣传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因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撒拉族总人口数为130607人。
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主要信仰,所以,宗教对其历史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 。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_回族
网络_撒拉族
⑷ 有谁知道各少数民族的帽子,图片和文字介绍,谢了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⑸ 为什么西宁有的人头上带丝巾或帽子勒
因为在回族的民族习俗里,回族姑娘要戴头巾,回族男孩就要戴顶帽
⑹ 汉人嫁给撒拉族有啥要求
撒拉族作为循化独有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受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本民族的经济状况和与周围兄弟民族的交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解放前,撒拉族通行早婚,年龄在十三、四岁就结婚,而且婚姻由父母包办。解放后,逐渐改变早婚习俗,男女实行自由恋爱,婚制为一夫一妻。婚事从始到末,一般分4个步骤:
说亲:当男家看准某家姑娘时,就请媒人向女家表达求婚之意。媒人去时,一般带一包茯茶,两包冰糖。女方家在征求女儿本人和舅舅、叔伯兄弟、姑嫂等亲戚诸人的同意后,最终由父母决定。
订茶:获得女家同意后,男方择定佳期,一般为“主麻日”为佳,由媒人征得女方家同意后,男方便遣使媒人向女方送“订婚茶”。一般送银耳坠一对,茯茶若干包, 一两套衣服,一两套化妆品。女方也回送一套衣服,算正式定亲。
行聘:送聘礼的日子,由男女双方商定吉日。聘礼的多寡视当时社会时尚和男方的经济状况而定。送礼当天,男方家“孔木散”的所有男人与男方亲戚的男人们,由媒人带队前往女方家送聘礼,聘礼主要由若干套衣服,若干包茯茶,若干钱及化妆品,首饰等组成。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进行盛请款待,吃毕,由媒人同男方家长代表将所带彩礼一一交清,女方同时给女婿回送衣料1件,新帽一顶,绣花袜子一双,腰带一条。沿至80年代彩礼种类繁多,又送自行车、手表、金耳环、金戒指等,富户送彩礼总价值约在2万元左右。
结婚:婚礼一般在冬时农闲季节举行。婚期一到,新郎由一近亲已婚男青年陪伴,在男方亲友的簇拥下,前往女家。先由女方一位长辈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紧接着,男方亲属给新郎披红挂彩,以示祝贺。然后,新郎进堂屋坐在阿訇对面,阿訇念证婚经“尼卡亥气新娘在闺房由其姑姑或亲人梳发辫,上下各梳3下,挽成发髻戴上帽子和盖头,要放声哭,以示惜别和吉利。“尼卡亥”完毕后,新郎在伴郎引导下向女方长辈们道“赛俩目”。阿訇把放在炕桌上的红枣、核桃和一种叫“古古麻麻”的油面食品撒向院中,由在场者争抢,到此婚礼仪式结束。当天或第二天新娘出嫁梳妆时要哭唱“撒赫斯”,由亲属搀扶,流泪退出大门,同时将手里的麦子撒在地上,绕马三周,在哭诉中被舅舅和兄弟们扶上娶亲马,在伴娘和亲友们的护送下前往男家。在途中,送亲队伍受到本村或别村相好妇女的礼遇,让送亲人饮食她们所准备的油搅团和熬茶,并表示谢意。到男方家门口新娘家长辈一人把新娘从马背上抱到新房炕上,由新郎的嫂子或婶娘用新筷子揭开新娘头上的面纱,撒拉族叫“巴西阿西”,同时说唱一段新娘生根、开花、结果、和睦相处的祝词。并端来一盆净水向新娘索要喜钱,新娘把硬币丢进水中,表示清白如水,扎根结果,撒拉语叫“盖吉尔乔依”。之后,女方为新娘展示嫁妆,并向男方近亲,阿舅赠送礼品,男方也向女方亲属分送羊背子,衣料和现金,撒拉语叫“打发拉”,以表谢意。早期结婚时,还有女方一位长辈或邀请的艺人说祝婚词,嘱托亲家对新娘多加爱护,祝愿新郎、新娘白头偕老。还表演“吾对委奥依纳”的骆驼舞,述先民迁徙之事迹。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娘家,他们将受到女方的盛情款待。汉族男子如果找个撒拉族女子结婚的话,一方面可以尊重撒拉族女子结婚的习俗,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照汉族结婚的习俗办,毕竟是男子娶妻,女子应该随男方的习俗
⑺ 请问在中国回族为什么有的戴白帽子有的戴黑帽子
这和年龄以及民族有关系。回族年轻人大多戴白色的帽子。老人有戴黑帽子的。别的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戴黑色的帽子的
⑻ 头戴小白帽,信奉伊斯兰教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戴白色礼拜帽的不一定肯定是回族的,有可能是回族,还有可能是撒拉族、东乡族或是保安族,这只限于传统上,不包括那些戴白色礼拜帽卖羊肉串的新疆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谱写了我国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文明篇章。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五大宗教并行发展,有信仰群众1亿多人。他们相互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构成了在世界各国中独树一帜的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穆斯林人口已达2000多万,在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有:
1、回族
回族的先民是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早在唐朝初期,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由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佰商人传入中国,元朝初随蒙古军西征的中亚各族人来到中国,他们以驻军屯牧的形式,或以工匠,或以商人,学者的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被当时社会称为“回回人”。他们与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佰人,波斯人的后裔因信仰一致,生活习惯统一而相互通婚,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种民族成份融合的情况下形成了。回族居住在农村的以农业种植为主,兼营商业和小手工业;居住在城镇的以经营小商小贩居多,兼营饮食、牛羊,皮毛加工。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人口1千多万,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回族居住,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色。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和西南地区的云南,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安徽等省区回族分布较多。全国现有一个回族自治区,两个回族自治州,十一个回族自治县。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它是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量居住在湖南,河南等地。维吾尔族人口830多万,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喀什,哈蜜和吐鲁番等地都有著名的伊斯兰建筑。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有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流传至今,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维吾尔文化遗产。维吾尔族人主要经营农业,对植棉,园艺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还擅长纺织地毯,制作丝绸,绣制花帽,打作小刀等。
3、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地区,人口130万左右,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较早,11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通晓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毛拉,学者。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主要代表乐器是二弦弹拨琴“冬不拉”。他们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也有人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4、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也是生活在新疆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16万多人,他们主要从事牧业,柯尔克孜人民历史上具有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为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他们擅长歌舞,柯尔克孜族妇女主要从事绣花,制作花毯,壁挂等手工艺品。
5、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散居于新疆的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和塔城等地。乌孜别克族属于游牧民族,约于15世纪前后在中国定居,乌孜别克语是以阿拉伯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于语言相通,使他们易于接受伊斯兰教。乌孜别克人口1万3千多人。他们绝大多数现从事商业,在南疆的乌孜别克人的丝织技术非常娴熟,北疆的乌孜别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
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唐代北方突厥汉国统治下几个使用突厥语的游牧部落的后裔,约于19世纪初陆续由中俄边境地区迁移到新疆。他们中多数是商人,也有一些是宗教人士,他们还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伊斯兰教育。塔塔尔族人口约有5000人。在城市的塔塔尔人多经商或从事医务和文化教育工作,居住在农牧区的则经营牧业,他们喜欢养蜂。塔塔尔人的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分子按人口比例在全国各民族中居于前列,他们擅长歌舞和烹饪。
7、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人口4万多人,属欧罗巴人种,他们聚居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境内。11世纪他们的祖先信奉了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至今他们仍遵循该派的教义。塔吉克族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的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由于塔吉族人居住在高原上,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多与雄鹰有关。
8、东乡族
东乡族世代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州,现有人口51万人,东乡族源的主体是色目人,也有回族,蒙古族和汉族的成分。东乡族穆斯林的教派门宦较多,各派的主张和习惯渗透于东乡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东乡族人在反抗清政府的斗争中表现英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东乡族的民间文学也很丰富,他们和青海,甘肃的回簇一样喜欢演唱“花儿”。
9、撒拉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口10万余人,他们的祖先是13世纪居住在中亚撒马尔汉的西突厥乌古斯部落萨鲁克人的分支。撒拉族穆斯林保存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撒拉族穆斯林现珍藏的一部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已被我国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撒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
10、保安族
保安族亦称保安回。聚居于甘肃临夏积石山一带。人口1万6千多人。他们的祖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中亚的回回人。大约在元末明初定居青海,甘肃,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一致。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以打制“保安刀”为主,他们的服饰与西北回族的服饰相近。
另外,在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傣族等其它少数民族中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但人数不多,他们都是中国穆斯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把伊斯兰教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融合在一起,使中国伊斯兰文化多姿多彩,万紫千红。
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大家庭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各族人民永远幸福安康,共享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