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蒙古人为什么恨忽必烈
众所周知,外蒙人对蒙古帝国极为推崇。而对于它的建立者成吉思汗,更是崇拜到了极致。只要你去了外蒙,就会看到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成吉思汗铜像和纪念碑;各种歌颂成吉思汗丰功伟绩的电影、小说和舞台剧;也能品尝到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各类产品。
成吉思汗,俨然成了外蒙的象征。可是,作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外蒙却是另一番待遇。外蒙人对其不仅不尊崇,反而将他视为叛徒和异类来加以批评,对他建立的功绩也加以诋毁。那么问题来了,忽必烈建立了大元这样一个大帝国,明明是蒙古人的英雄,可为何外蒙人还讨厌他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忽必烈靠武力夺了不属于他的汗位,导致大蒙古国逐渐分离,是以下犯上的乱臣贼子。虽然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事实并不是这样。可是,在当时的蒙古人,和现在的外蒙人眼里,忽必烈这个乱臣贼子的身份早已坐实。
因为他们认为,当时继承蒙古帝国汗位的应该是阿里不哥,而不是忽必烈。1259年8月,当蒙哥汗被南宋军队打死的消息传开后,远在漠北守卫老家的阿里不哥(蒙哥、忽必烈和旭烈兀的弟弟)当即通知在亚欧大陆各地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们,让他们前来参加忽里勒台大会(也称作库里台大会)。
最终,在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支持下,阿里不哥于和林坐上了蒙古帝国的汗位。而忽必烈这边,当听到大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在汉臣的支持,抢在阿里不哥前头,于开平登基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大汗。当然了,与阿里不哥相比,忽必烈只得到了弟弟旭烈兀和他的伊利汗的支持。
在民心方面,处于劣势。其实,就连旭烈兀,也在亲哥忽必烈和亲弟阿里不哥之间摇摆,态度极为暧昧。可以说,阿里不哥做蒙古大汗,是众望所归。既然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都登上了汗位,那就出现了两大汗相抗衡的局面。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内战,历时4年之久。
最终,忽必烈依靠汉地丰厚的人力物力,战胜了阿里不哥,夺得了大汗这个位子。可是,这种结果肯定不是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愿意看到的,于是他们纷纷不承认忽必烈这个大汗。就这样,蒙古帝国彻底分裂了。也是因为这点,让外蒙人对忽必烈没啥好感,并产生了厌恶之情。
因为此前虽然蒙古各汗国自主性极大,但名义上还是服从漠北蒙古中央,在名义上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可忽必烈的这种用武力夺取汗位的行径,让蒙古帝国连名义上的统一也做不到,这是外蒙人最不能容忍的。除了以上那点,还有第二点,让外蒙人讨厌忽必烈,那就是汉化。
此前,阿里不哥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坚持恪守蒙古人原有的一切,极力反对汉化,还说要杀光汉人,把中原的田地都种上草,在上面放牛羊马。而在忽必烈之前,蒙古各汗国的君主虽权力极大,但也不敢违背祖宗所留下来的传统,一直遵行着蒙古人原有的一切。
可是,自从忽必烈开始实施汉化政策后,一切都变了。蒙古各汗国的蒙古人,自上而下,也开始有样学样,跟着改变。于是乎,有的伊斯兰化了,有的成了基督教徒,完全没有了蒙古人原有的样子。而忽必烈,也成了罪魁祸首,被扣上叛徒和异类两顶帽子。
为此,外蒙人都说忽必烈带坏了一帮蒙古人,说他是背弃祖宗之人,因此讨厌他也说得过去
B. 察必助夫兴国,但却被历史忽略,她都做了什么
在忽必烈的身后助他建功立业的就是察必皇后了,她为忽必烈做很多事,带着儿子一起去做人质,还报信给忽必烈助他当上可汗,劝谏忽必烈胜而不骄,甚至带头节俭宫中用度等。
其实察必还做很多的事,忽必烈的衣服和帽子也都是她自己设计制作的,于国事上,在大胜南宋时,当时是摆酒言欢,察必就劝谏,不能忘乎所以,应该明白创业难,而守业更难。所以说,历史忽略了察必的许多事,她为忽必烈做的真的很多,你如果知道其他关于她的事,我们一起分享。
C. 三跪九叩礼是怎么跪法的
三跪九叩就是双膝跪地下三次,磕九个头。具体做法为一跪三拜,拜时头要碰地,三跪九叩拜跪,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三跪九叩礼的对象:是针对天、地、君(皇帝)、师、父。
三跪九叩礼介绍:
据《周礼》记载,古代跪拜礼有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唐道士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一书中称道士拜礼有四种:“一稽首、二作礼、三遵科、四心礼”。稽首是三跪九叩礼。
跪拜是尊敬到极点的象征,下跪表示内心诚服。三跪九叩是大礼,表示内心非常非常尊敬和诚心,是拜神最大礼节。
(3)忽必烈帽子扩展阅读:
除“三跪九叩礼”外其它跪拜礼介绍:
1、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2、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3、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
4、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
5、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
6、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
7、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8、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D. 忽必烈赢得汗位,这是因为他比阿里不哥有哪些优势
04
一个优秀的统帅,不仅要具有大局观,还须知人善任。
纵然帐下良才济济却不能用,命运又怎会对他青眼相加呢?
除了在漠北和燕京作战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便是秦陇地区。如果阿里不哥能够占据秦陇,就可以将漠北和巴蜀连成一线,届时蒙哥汗遗留在四川的军队也能为己所用,对忽必烈构成多面包围。
为了争取此处的控制权,阿里不哥派出了行尚书省官刘太平和霍怀鲁。此二人虽先一步抵达了京兆府(即长安所在的雍州),却因往年的胡作非为而甚是不得民心。
忽必烈则派去了廉希宪等三名能吏,他们不仅熟悉秦、蜀两地的军政要务,在当地官员中也是威信甚高,各个都能独当一面。到了京兆后,他们果断出手,捕杀刘太平等人,闪电般接管了川蜀蒙古军团。忽必烈闻之盛赞其“古名将也,临机制变,不遗朕忧”。控制了秦陇,等于斩断了阿里不哥的右臂。
相比于用人眼光非常精准的忽必烈,阿里不哥的一番神操作却是自废武功。
阿鲁忽,察合台之孙,多年跟随阿里不哥,被视作心腹。战争开始后,他奉命去阿姆河以北的中亚地区征集粮草军需,并沿河布防,防止伊尔汗国发兵援助忽必烈。但阿里不哥未曾想到,阿鲁忽的真实目的,是借着此次汗位之争,扩张自己的地盘。在中亚征集了无数的军队、财富和粮食后,眼红的阿鲁忽囚禁了阿里不哥遣来押运的使者,吞并了这些财物,宣告了对主子的背叛。
阿鲁忽的背叛瞬间点燃了阿里不哥的怒火,这不仅意味着自己西线的补给遭到切断,也大大打击了漠北汗庭的威望。他不顾与忽必烈剑拔弩张的态势,出兵攻打阿鲁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忽必烈当然不会放过这一良机,轻松地攻占了漠北汗庭和林。
从这一刻起,胜利的天平已经不可避免地向忽必烈倾斜了。
中统三年冬,西征阿鲁忽的阿里不哥驻营伊犁河,气恼的他肆行杀掠,令当地残破不堪、饿殍载道,军心也涣散到了极点。阿里不哥无奈,只得向忽必烈请降。元初大儒郝经在评论这次汗位之争时曾言:“(阿里不哥)以次则幼,以事则逆,以众则寡,以地则偏,兵食不足,素无人望。”可见忽必烈表面上虽然两面受敌,实则却占尽天时地利,并最大限度地消解了敌人的优势,最终成功上位。
忽必烈兄弟之间的战争,实际上也是蒙古汉化派和守旧派之间的对决。战争虽落下帷幕,昔日疆域广袤的蒙古帝国却无可避免地走向分裂。钦察、窝阔台等不愿服从忽必烈统治的汗国纷纷独立,而在世祖的努力下,元王朝也开始了从马背帝国向中原政权的转化。只不过,兄弟宗室之间的阋墙流血仿佛一个黑暗的诅咒,在未来的岁月里一直缠绕在大都的宫殿之中。赤裸裸的阴谋和杀戮,将成为这个外族王朝独特的注解。
E. 在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哪一件事打死他也不敢做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王位后引起了大蒙古国的分裂。四大汗国相继脱离忽必烈的统治范围,而后忽必烈继续南征北战,最终于公元1279年,在南宋政权最后一位小皇帝跳海自尽后,元朝统一中原全境。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做了不少改革,但有一个习惯始终保持未变,那件东西他也绝对不敢碰,那就是杀狗吃狗肉。
可是现在狗肉火锅比比皆是,很多人争着抢着吃狗肉,吃的不亦乐乎,甚至有的人偷别人家养的狗来吃。忽必烈不敢碰的事情,现在很多人却经常做。
F. “深檐胡帽”是元朝铁骑中常带的东西,这东西有什么含义
2、帽笠的淡出与夷夏意识的消长
明朝成立后,面对着元代旧部的威胁,相出的解决策略之一,便是重新高举“华夷之辩”的旗帜,明朝认为必须革除蒙元服饰,便发布禁令,去除蒙元,接受明代服饰,同时也出现了明朝新的帽式“明代瓦楞帽”,元代的帽笠逐渐淡出。几十年之后,明朝人对深薝胡帽完全陌生。明丽关系确立后,高丽也向明朝表示“慕华向华”之心,革除蒙元服饰。帽笠也随之淡出。
可以说,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蒙古族文化因为明朝的“华夷之辨”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当初横行在中原的蒙元文化在明朝建立后也大大削弱。从明朝人不理解帽笠是什么这一小小方面,我们可得知,夷夏意识强烈,儒家文化再次遍布中原。
结论:从小小的帽笠物件却反应出来了大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蒙古族的帽笠原来起源于女真,元代时期帽笠变化多种多样,并传到了亚洲。新建元朝时提倡戴帽笠,掀起一股“蒙古风”。直到蒙古帝国的崩溃,也表示着多种文化融合并存的时代结束,明朝成立后,更是摒弃蒙元文化,并大力提倡夷夏文化,戴帽笠的观念也随之消失。
由此可知,小小的帽笠见证了蒙元时代前后的盛衰与文化的变迁。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保护,因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都是我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保护并传播于世界各地,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
G. 求宋代百姓官员皇帝等衣服、帽子鞋子等具体名称
推荐你看看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下载地址 http://58.251.57.206/down?cid=&t=13&fmt=-
H. 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忽必烈,是哪件事打死他也不做的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王位后引起了大蒙古国的分裂。四大汗国相继脱离忽必烈的统治范围,而后忽必烈继续南征北战,最终于公元1279年,在南宋政权最后一位小皇帝跳海自尽后,元朝统一中原全境。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做了不少改革,但有一个习惯始终保持未变,那件东西他也绝对不敢碰,那就是杀狗吃狗肉。
可是现在狗肉火锅比比皆是,很多人争着抢着吃狗肉,吃的不亦乐乎,甚至有的人偷别人家养的狗来吃。忽必烈不敢碰的事情,现在很多人却经常做。
I. 忽必烈为何要推行汉法呢
忽必烈所以推行汉法,缘于他早年对汉人文士儒生有着大量接触,对中原汉地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而在他的成长中,也对这种“新奇”的文化和治世理念进行了粗浅的践行,在行之有效的情况下,对汉文化大为推崇。
忽必烈是铁木真的孙子,拖雷第四子。其显赫出身,为他带来了接触中原文士的机会。
《新元史》有评价:蒙古之兴,无异于匈奴、突厥。至世祖独崇儒向学,召姚枢、许衡、窦默等敷陈仁义道德之说,岂非所谓书生之虚论者哉?然践阼之后,混壹南北,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由此言之,时儿今古,治无夷夏,未有舍先王之道,而能保世长民者也。
J. 忽必烈当君王时,什么事情绝不敢碰,但现代人却经常做
其实这个忽必烈不敢碰,但是现代人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吃狗肉。狗肉在古代的中原是十分低贱的,没有牛肉这类的食物高级,是十分廉价的,所以没什么人吃。但是狗这个东西在忽必烈这种游牧民族来说的话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们是十分尊敬狗的,所以他们不会吃狗肉,但是现代人却喜欢吃狗肉。
其实也并不是忽必烈不敢吃狗肉,我觉得这个只不过是文化差异而已,没有什么敢不敢碰说法。而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各种各样舌尖上的美食的追求,狗肉也成了餐桌上的一个常见菜式。但是还是有很多的爱狗人士是十分的抵制吃狗肉这个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