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咏鹅》古诗图画
㈡ 咏鹅译文是
1.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2.译文: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3.注释:
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划动,拨开。
4.赏析:
本诗中,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5.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㈢ 《咏鹅》的诗意(要标准)
1、《咏鹅》的诗意: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2、《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注词释义: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拨:划。
4、作品鉴赏: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3)咏鹅幼儿群蹈童装扩展阅读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
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㈣ 《咏鹅》赏析
这首诗原题叫“咏鹅”。“咏”,用诗歌等来叙述。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府七岁时写的,描写白鹅在绿水中浮游荡漾、快乐呼唤的情景,写得通俗易懂,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不仅写出了鹅的一般特征,而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清新悦人的“鹅戏清波”图。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位天真的小作者欢快的心情。
第一句,选用了三个“鹅”字,运用摹声的手法,把鹅的鸣叫声送到人们的耳朵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难想象,小作者听到鹅的叫声,看到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心中多么快活,不仅脱口而呼:“鹅、鹅、鹅!”
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时的样子:弯曲着长长的脖子,向着蓝天高歌。在孩子的眼中,这样子有多么得意,多么神气!
三、四句描写鹅游动的情态。“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洁白的羽毛,碧绿的春水,鲜红的脚掌,清澈的波纹,白、绿、红互相映衬,色彩鲜艳。鹅在水上是轻轻地“浮”,缓缓地“拨”,动作优美,怡然自得。这情景,当然会使孩子心情愉快,甚至会高兴地手舞足蹈。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新鲜活泼,明白如话。诗人经过认真观察,从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几个方面抓住特点进行描绘。“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形体特征;“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征。诗人抓住这些特征,把白鹅浮水时的形象和神态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丽的图画。
㈤ 咏鹅的意思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一、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咏鹅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骆宾王
二、作品原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三、作品译文: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四、作品注释:
1、曲项:弯着脖子。
2、歌:长鸣。
3、拨:划动。
五、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5)咏鹅幼儿群蹈童装扩展阅读
(一)、作者简介:
骆宾王,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神童“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其诗气势充沛,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临海集》。
(二)、作品鉴赏: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㈥ 适合3~6岁幼儿古诗有哪些
适合3~6岁幼儿古诗有:
1、《咏鹅》
唐代 骆宾王
原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㈦ 咏鹅的古诗
1、《送贺宾客归越》 唐-李白
原文: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译文:镜湖水面如明镜,您四明狂客归来荡舟尽豪情。古代曾有王羲之写《黄庭经》向山阴道士换鹅的韵事,您到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逸兴。
2、《深院》 晚唐-韩偓
原文:
鹅儿唼喋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译文:小鹅儿张开栀子一般的黄嘴巴发出吃食声,凤蝶扭动粉色的细腰在空中飞舞轻盈。院子因为主人拉下窗帘睡眠而变得更清静,红色的蔷薇和碧绿的芭蕉叶相互衬映。
3、《柳州峒氓》 唐-柳宗元
原文: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4、《春日》北宋-晁冲之
原文: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译文:草木枝叶交加夹溪而生,树色青翠与花草交相辉映,小雨打翻萍叶细碎的水珠好像撒了一层浅沙。水中嬉戏的鹅鸭还不了解春天就要过去,争先恐后地在溪水中游来游去追逐着桃花。
5、《咏鹅》 初唐-骆宾王
原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㈧ 咏鹅是骆宾王几岁写的
咏鹅是骆宾王7岁写的。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作品原文
咏鹅
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句译文
“鹅!鹅!鹅!”
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桨一样。
作品鉴赏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
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㈨ 如何教儿童学古诗:《咏鹅》
1.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原文: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
注释:
①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②拨:划动。
3.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