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衣我以其衣 的古文翻译
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用他的坐驾让我乘,用他的锦衣让我穿,用他的饭菜招待我。我听说,坐别人的车就要和他共患难,穿别人的衣服就要分担他的忧虑,别人帮你填饱肚子就要为他的事效死命,我又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
B. 澄子家童装进货渠道
澄子求衣宋有澄子者,亡缁(黑色)衣,求之。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吾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纟单(单衣)缁也。以纟单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吕氏春秋》)译文:宋国有一个叫澄子的人,(他)丢失了一件黑色的衣服,(他)在路途中寻找。(他)见有一妇人穿着黑色的衣服,就拉住而不放开它,要取她的衣服。(他)说:\\“现在我丢失了黑色的衣服。”那妇人说:\\“您即使丢失了黑色的衣服,可是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的啊。”澄子说:\\“你不如快点给我衣服,过去我所丢失的,是纺缁;现在你的衣服,(只是)单衣。拿单衣抵挡纺缁,难道你还没有占便宜吗?”
C. 帮我翻译一下这几则《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 "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 "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闻知天下遵道而行,当晚死去也可瞑目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在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一犯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人都会仰望着(敬仰)他。”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娇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D.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什么意思
《国语·鲁语》季文子论妾马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译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成公的国相,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厩中没有喂粮食的马。仲孙它规劝季文子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世君王的国相,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给国家带来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妾穿丝绸,马吃粮食。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的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却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就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况且我听说可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的,没有听说能用妾和马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
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孟献子,献子将儿子关了七天。从此以后,子服它的妾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喂马的饲料都不过是杂草。季文子知道这件事后,说:“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人,就是人上人了。”于是让子服它做了上大夫。
E. 孔子曰吾死之后译文
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原文: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孔子( 英语:Confucius , 公元前 551年 --- 公元前 479年 ),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F.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二二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励志做学问,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的时候遇见事情不会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的到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就顺从自己的意愿,不越过法度”。
出处《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6)子曰吾衣童装扩展阅读: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G.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如何解释
意思是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7)子曰吾衣童装扩展阅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H.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的解读
解读: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是一个刚强的人)。”孔子说:“申枨个人欲望多,怎么能刚强?
出处:春秋 孔子 《论语·公冶长篇》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8)子曰吾衣童装扩展阅读
孔子有一天在感叹,他说我始终没有看见过一个够得上刚强的人。要注意这个“刚”字,脾气大不算刚,那是脾气大。刚的人是方正,并不一定脾气大,普通讲这个人很蹩扭,高帽子戴不上,骂他也不改变,这差不多有点像刚,但还要看他的品德、智慧、修养。
孔子讲了这句话,有一个人说,有嘛!申枨,他不是很刚吗?“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他说申枨这个人有欲望,怎么说是刚呢!一个人有欲望是刚强不起来的,碰到你爱好的,就非投降不可。
人要到“无欲”则刚,譬如说,这个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点毛病,爱钱。既然他爱钱,你拿钱给他,他的了不起就变成起不了。
你说这个人品德样样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爱读书,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么都不和他谈,专谈书,他就中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