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羌族信奉什么
多神崇拜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以便成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神、门神、仓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保佑,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除。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如对羊、猴、龙的崇拜。
祭祀仪式羌族的祭祀仪式中以祭天神最为频繁,以祭山神最为隆重。每天早晨和黄昏,羌民都要在屋顶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烧柏树枝以表示崇敬。若遇年节或灾祸频繁,此举更甚。祭祀山神的活动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进行。天神、山神皆以白石为代表,祭祀时间各地不同,一般在农历 、四月、十月,一年1-2次。正月是岁首,四月播种,十月牧收,所以都带着祈祷和还原的目的。
释比文化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羌语称作“释比”、“许”等,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于男性担任,在羌族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
② 古羌族崇拜的图腾是什么
古羌族崇拜的图腾是羊。
羌族在创造游牧文明的过程中认为万物有灵,这种观念最终形成了以”羊”为偶像的图腾崇拜观,羊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天性温顺、善良。早在15万年以前就生活在西北广袤的草原上,随着羌族由西北向岷江一带迁移定居,羊和羌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羊在羌语中叫“且”或“吉子”。“吉子”的汉语是“白色的公羊”。古羌人认为白色的公羊具有超自然灵异和超凡的生殖能力,繁衍生息的过程中选出与自己 存活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像最大的生物—羊。
把它放在特殊的位置,采用专门的仪式经常崇拜,在对羊的崇拜过程中,羌族先民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观念和精神的异化,羊开始显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和巨大的魔力。
当今羌人的生活中,最喜欢养的牲畜是羊,穿生羊皮做的褂子,用羊毛纺线制衣,祭祀活动用羊做祭品,用羊骨羊毛做占卜,羌族文化的精神领袖“释比”的帽子也用羊皮做成羊角的形状。上面以羊牙、羊骨做装饰,释比的法器也称羊皮鼓。
“在每年的羌历年最高的祭祀仪式—”刮巴尔“仪式上,也要授直封羊,这一程序,羌语称为”值得国拉“,要给五只羊授神绳,羌语称为”执尔“,意思是这些羊分属各五位神。”
(2)羌族释比的帽子扩展阅读:
古羌族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民歌与民间故事的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民歌分苦歌、颂歌、情歌、山歌、酒歌、喜庆歌等多种。传说故事如<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日夜想红军>等都是珍贵的文学、历史资料。舞蹈以羌族锅庄“跳沙朗”最流行,传统的祭祀风俗舞“跳盔甲”极富浓郁的民俗风格。
歌舞时还常常以羌笛——一种古老的六声湛双管竖笛,以及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等乐器伴奏。羌族还以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这些建筑包括碉楼(古称邛笼)、索桥、栈道以及掘井、筑堰等。民间工艺美术则以挑花、刺绣和编织毪子、地毯最为出色。
早在明清时代,刺绣已在羌族地区盛行,后来桃花技艺也为羌族妇女喜爱。其针法除挑花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和平绣等。图案的题材多取决于自然物。挑绣图案的内容多为吉祥如意。
③ 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这个民族也是非常的闻名,同时这个种族的话主要聚集在四川西部的茂汶,同时还分散在多地,像什么黑水啊,理县啊,这些都有,在历史上的话也是以养羊为著称,所以说,是与羊有关的一个民族,至今为止呢,还有着一些非常奇特的民族风俗,像什么供奉神羊啊,还有一些敬老方面,做的都是非常的不错。
还有就是当地人也是有着一些禁忌的存在,比如说,如果家中有病人的时候,都会在门上挂上一些红纸条,这个时候外人就不能够到自己的家中拜访。还有不能够坐门槛还有楼梯。不能够倒扣酒杯,还有在吃饭的时候也不能够将筷子横在碗上,总之,这个羌族的话,直到如今还有着非常多有趣的民族习俗。
④ 羌族有什么习俗
习俗
1.节日
羌族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大年”,是羌族人家团年的重要日子。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家家户户就要扫尘、敬灶,备好丰盛的年货。除夕之夜,要烧猪头肉敬献祖先和神灵。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再围坐在火塘四周守岁。一般初一不劳动,不走人户。初二以后开始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此外,羌族还要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历年、祭山会和领歌节。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欢乐的日子”。又称”过小年”。原是在秋天收获粮食后,祭祀神灵和祖先,向神还愿的重大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各地欢庆的时间不一,一般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初十。主要的活动是还愿敬神和吃宴席。羌历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复,成为羌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在羌区各地,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山王会、山神会或者碉碉会。是羌族对代表着天神、山神等诸多神灵的白石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人们祈求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气候差异,举行的时间、次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一次或二、三次。
领歌节,羌语称“瓦尔俄足”。主要流行于茂县曲谷一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如该寨有13岁至50岁妇女死亡,则当年不举行)。是为了纪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莎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人操持 。
2.婚嫁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怀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转房、入赘、抢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居多。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随着羌寨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仪式更增添了新的内容。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将羌族的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婚嫁仪式主要有订婚和结婚。在羌寨,媒人被称为“红爷”。如果男子对女子有意,男方家就会备礼,请红爷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要征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后,红爷会带上猪膘、酒等礼物,去女方家吃“许口酒”。数月或数年后,男方家又请红爷携礼到女方家,以“小订酒”招待近亲,并请释比测算双方生辰八字,定下结婚吉日。随即,男方家要备重礼前往女家报期,并在女家办酒席,即“大订酒”,作为正式订婚礼,欢宴女方整个家族。
此后,两家开始婚礼筹备,期待着“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来。“花夜” 意即为新人举办的喜庆晚会,是结婚最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这一天,女方家高朋满座,桌上放着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意)。
男方家派出的能说会道的迎亲队伍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双方要按照习俗进行盘歌比赛。盘歌即以歌盘问之意,方式为一问一答,所唱内容广泛,形式随意而风趣。次日清晨,舅舅给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红绸,新娘哭嫁,拜别父母、兄长和族人。到男方家门口,释比要做祭祀神灵的仪式,驱赶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气”后,再向新人祝福。众人为新人举行“挂红”仪式。新人在神龛前行礼,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白头,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亲人和宾客,最后夫妻对拜。
拜堂后新娘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人了。随后,众人欢宴。当晚,男家父母点香敬神,对新人祝福。所有来宾在院坝围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谢客日,主人再备两桌宴席“谢客”。新人要带一个猪头、一根猪尾巴感谢红爷,表示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回门”。由新郎及弟兄背着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仅在女方家小住几日,而新娘可以住数日、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才由丈夫接回,开始家庭生活 。
3.丧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历史最为悠久,《吕氏春秋·义赏》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览》引《庄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扬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县沙坝、赤不苏、较场等地保留下来。每个家族有自己的火坟场。
大部分地区由于受汉族影响,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将土葬作为主要葬式,并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丧不请自到、协助料理丧事的习俗。丧家需及时通报亲属,向母舅家禀告逝者去世前后的情况,请释比杀羊祭祀、测算下葬时日。一般三天之后,众人在风水宝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坟前点篝火,烧柏枝,敬香蜡、烟酒、肉类,以示祭奠。葬后三日,再备祭品,并修整墓地。到此时,丧葬礼仪才告结束。
崖葬主要存在于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儿童不到三岁就夭折,用蜂桶或简易木箱装殓,置于山岩洞穴中 。
(4)羌族释比的帽子扩展阅读:
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的汶川县威州姜维城、理县箭山寨、茂县营盘山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发现了较多的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县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县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铜器等。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说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而且为探讨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其“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有的从事农业生产。
《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周时,羌之别种“姜”与周的关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义渠国,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诸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以羌人为主要成分的诸戎逐渐为秦国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记述。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后汉书·西羌传》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一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为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有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护羌校尉等重要官职以管理羌人事务。同时,归附的羌人大量内迁,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
进入中原的东羌附居于塞内而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私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未进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发羌、唐牦、西南地区的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参狼羌和冉駹羌诸多羌人部落。其中,牦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九襄镇),后继续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游)。
白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带。参狼羌,主要在今甘肃武都市,特别是白龙江一带。冉駹羌则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说明羌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各部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处在氏族部落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氏建后秦政权。后秦政权势力处在北魏之南,东晋之北,统治羌人及中原各族达33年。之后,还有几个羌人部落相继兴起。即陇南的宕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的邓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羌人部落有党项、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附国等,其中,西山八国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各部的统称。他们处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势力之间。有的同化于藏族,有的内附中原王朝,或同化于汉族,或在夹缝中生存,在唐蕃长期和战不定的局势下,得以单独保存和发展。
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藏缅语族的各民族,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羌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叙事诗《羌戈大战》中记述:远古时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战争和自然灾害被迫西迁和南迁,南迁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强力壮的“戈基人”,
双方作战,羌人屡战屡败,正准备弃地远迁,却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他们在脖子上系羊毛线作为标志,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打败了“戈基人”,终于得以安居乐业,并分成九支散居各地。这段传说,反映了羌人迁徙的一段历史,与史书文献及考古资料结合,印证了羌族的来源。
明末清初时,一部分羌族由四川迁往贵州铜仁地区,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后,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和全国其他民族一样,羌族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经向帝国主义、反动官府和封建统治阶级进行过英勇不屈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组成2000人的军队,开赴浙江前线,在宁波镇海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军。1894年,羌族地区一个坤姓土司的残余势力,依仗封建特权,盘剥所属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户羌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他们一致向清朝官府列举了坤土司23条罪状,与封建土司的余孽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终于迫使清朝将坤土司“摘去顶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设立“官盐店”,对食盐实行垄断专卖,从中渔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装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盐店”,允许食盐自由买卖。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理县通化乡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众,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群起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团总。1924至1926年,理县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军阀苛捐杂税的压榨,2000多人攻陷理县县城,还攻打到汶川、茂县、松潘等地,斗争坚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他们热爱人民的军队,积极参军支前。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在羌族地区实行白色恐怖统治,经过革命锻炼的羌族人民,继续不断地向反动派展开英勇不屈的斗争。
1942年,茂县爆发了“茂北事变”。茂县专区的专员和县长以“铲烟”为名,派兵洗劫了茂县北路蚕陵乡的一些村寨,引起当地羌、汉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他们消灭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队,并顺势直攻茂县县城,打垮了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将县城团团围住。这次斗争虽然由于国民党的收买分化最后遭到失败,但斗争的声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显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1947年,茂县龙坪、三齐等乡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称为“龙坪事件”的武装起义。事件起因于国民党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后来发展成为羌族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这次斗争最后也因羌族统治阶级的背叛而失败,但再一次显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⑤ 羌族的羌族宗教信仰
羌族的宗教信仰还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此外,道教、佛教(汉传与藏传)、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羌区均有影响,尤以藏传佛教最为显著。 羌民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民间流传着许多史诗。提到羌族的民间文学,《羌戈大战》与《木姐珠与斗安珠》 、《泽其格布》就不能不说。《羌戈大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叙述了羌族人民的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土著戈基人战,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木姐珠与斗安珠》也是叙事长诗,记叙了一位人间的青年与仙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羌族古代社会人与神、神权与反神权复杂的斗争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神权、天命的大胆挑战,真实地反映出羌族男女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志,热情地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内容上讲,它称得上是一部优美的叙事长诗;从其社会效果和历史影响来看,它还具有浓厚的神话史诗色彩,对羌族族源、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都有较高的价值。《泽其格布》对发动战争的泽其格布极力规劝、谴责,体现了羌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羌民族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呼声。
除上述两部史诗外,羌族民间还有神话传说《洪水潮天》、《九顶山的来历》、《人的由来》(《雅呷确呷·丹巴协惹》)、《蒙格西送火》、《大地的形状为什么不同》、《白石神》(与《猎人海力布》情节很相似)、《粮食的来历和丢失》、《山沟和平坝的形成》等,寓言故事《小鸡报仇》、《荞子和麦子》等,人物传说《黑虎将军》、《打蟒英雄苏蟒达》、《阿巴格基》等,幻想故事《普格错降雨》、《咩咩格兜吉物》、《木巴奈何不得五兄弟》等,地方传说《萝卜寨的传说》、《禹背岭》等,动植物传说《豹子出世》、《若摆求婚》等,民间工艺传说《口弦的传说》、《羌笛的来历》等,风俗传说《尕尔补洞》、《羌族碉房为什么修三层》等,宗教传说《端公戏道士》、《释比成仙》等,民间降妖故事《牟和热》等,此外,羌族还有诸如《萨朗姐》、《玉花姑娘》、《木依和格基》、《“衍经足”和“眼睛足”》、《后悔的火鸡》等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与渴求,还有《龙坪事件》、《十个红军歼敌一个营》等革命战争传说。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羌族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羌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兼有,还有独具特殊的史诗和民歌,等等,从而成为羌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情歌。羌语称为“柔西”,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有羌、汉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恋歌等种类,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如《花儿纳吉》(大河流水小河哟清哟花儿纳吉,不知小河儿节有多哟深哟节节马儿舍;丢个石头试深哟浅哟花儿纳吉,唱个山歌儿节试妹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太阳出来喜盈哟盈哟花儿纳吉,叫声阿妹儿节仔细哟听哟节节马儿舍;要学松树万年哟青哟花儿纳吉,莫学花椒儿节黑了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可以说是试探、求爱、定情、盟誓的总合。
酒歌。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类传统歌曲,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一直逢年过节或婚礼、生日喜庆之时演唱。主要形式有排坐引酒时的主客合唱或轮流对唱,多以羌语演唱。如《开坛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领唱,众人合唱或宾客齐唱。唱《开坛酒歌》必须按羌族传统礼仪排坐,围住咂酒坛子,由长者致祝酒辞后开唱。传统酒歌大多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域不宽。此外,情绪激昂之时,歌者还可以演唱部分与饮酒环境及宾客有关的民歌,前提是必须顾及饮者中每一个,尤其是辈分较高者,所唱之曲必须庄重、严肃,以尊重长者为前提。如无长辈,则可演唱一些幽默诙谐的曲调。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哦纳依哟》。
此外,羌族还有时政歌(《卡普歌》)、喜庆歌(《羊角花儿四月开》)、丧祭歌(《永别歌》)、劳动歌(《江得里学》)、号子(《改土拉石号子》)、山歌(《薅草歌》)、新民歌(《宪法带着幸福来》)等歌曲。 羌族现代文学基本上是用汉字完成,主要是书面文学。从解放至尽,羌族现代文学反映了羌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在民族文学界有一定的地位。
解放后到1978年这段时间是羌族现代书面文学的起步发展阶段。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对羌族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比较多,一些新的文学创作开始萌芽。1978以后,新一代接受过高、中等教育的羌族作家开始崭露头角,羌族现代书面文学开始走向繁荣。较为著名的作家有写出中长篇小说《年轻的石包老汉》、《头帕》、《沉重的大山》等的叶星光,写出短篇小说《第十任厂长》、《飘逝的花瓣》等的谷运龙,还有木勺爰剑、梦非、何健、程玉书等羌族诗人。朱大录的散文《羌寨椒林》还荣获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羌族现代书面文学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记述了羌区这50来年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书面文学将不易保存的口头文学以文字(虽然是汉字而不是羌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护了民族文化,同时又让年轻的羌族人能在民族精髓的熏陶下得到健康的成长。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五声音阶的歌曲包括有以宫、商、角、徵、羽5个音作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5种调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五声式音阶,如徵羽、变宫、商、清角,以及宫、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声音阶在羌族民间歌曲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使用由徵、羽、宫、商角和徵、羽、宫、商、清角两种五声调式音阶的交替而形成的六声音阶歌曲中,角声与清角声不在一个乐句里或一个乐段里同时出现,并且只有以宫、商、徵、羽4声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4种调式。民间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声调式音阶较少,一般都是通过以五声调式音阶或六声调式音阶进行交替及转调形成的七声,因而使用七声的歌曲仍具有五声调式色彩。
说到羌族的音乐,多声部不得不提。多声部又称和声或,是指两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羌族的多声部主要分布在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及茂县部分地区。1984年,松潘县文化馆郑三宝先生首次在小姓羌族乡采录了两首多声部羌族民歌,请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民歌专家任渝等人鉴定,得到了认同,并引起中国音乐界的关注。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一行专程到松潘县小姓羌族乡大耳边寨考察,进一步确定,从而否认了19世纪80年代一些音乐界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的说法(后来证实大部分古羌后裔民族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娄”、“玛茨”等几种,唱法、意义根据具体的场景有所不同。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
“萨朗 ”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此舞在羌区最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火塘或场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时针边歌边舞。开始时,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舞至高潮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办酒席时跳舞”的意思,是民间在丧葬、祭祀时举办酒席后进行的祭祀性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还有反映丰收后喜庆心情的“瓦西切玛”、“江得里学”,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 “席蹴步”音乐曲调缓慢,节奏却很鲜明,曲式短小,反复重复。
“仁木那·耸瓦”,赤不苏方言,意为“宾客来临时表示尊敬和欢迎的舞蹈”,是羌族传统礼仪舞蹈,主要由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跳。如果寨子3年无人凶死,为示吉利,则要跳此舞庆祝。舞蹈一般出现在迎宾待客的礼仪活动开始、结束时。舞蹈时,男女数人面对宾客,呈八字形分开而站,双手小指扣住身边舞伴的腰带,齐唱表达了全寨人对宾客的尊敬和赞美节奏缓慢的民歌。
“克什几·黑苏得”,意为“跳铠甲”舞时唱的歌,舞蹈俗称“铠甲舞”、“跳盔甲”,是为战死者、民族英雄或有威望的老年人举行隆重葬礼时,由身披牛皮制作的盔甲、头戴盔帽、手执兵器的男子跳的舞蹈,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黑水等比较边缘的山寨。此歌音调悲切,运用极不稳定的角调式,速度缓慢,表达一种悲愤、哀伤的情感。
“莫恩纳沙”是羌族祭祀活动中,由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也称“羊皮鼓舞”。该音乐无歌唱,只有羊皮鼓和响盘(铜铃)两种打击乐器作伴。响盘声响清脆,和着羊皮鼓的鼓点节奏和舞蹈节奏的变换,敲击出不同的音响组合,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羌人制作工艺品技术精湛,有的制作技术已经失传,有的汇入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制作技艺中,但仍有一部分保留于羌族的工艺美术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羌人制作的马鞍、耳环、手镯、帽花、各种挂饰、佩饰及石雕、木雕、漆器、织毯,尤其是挑花、羌绣等民间工艺,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技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世代流传,装饰美化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羌族民间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光彩夺目。1959年7月,汶川县汪玉花的挑花围腰《幸福海洋》送成都参展,获省工艺美术品展览一等奖。1978年羌族服饰以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精湛艺术,赢得了国内外民族学界的赞誉。同年底,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购买羌族服饰收藏。1980年,阿坝县地毯厂生产个地毯,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等国,为羌族民间工艺赢得了声誉。
刺绣挑花都是传统民间工艺。羌绣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随心应手地挑绣出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松梅竹菊,团花紧簇,鱼水和谐等各式花样与图案。 羌族的乐器有羌笛、口弦、唢呐、脚盆鼓、羊皮鼓、锣、响盘、指铃、肩铃等。此外羌族还有羌戏、端公戏、武士戏、花灯戏、马马灯、打围鼓等民间戏剧。
羌笛为竖吹双管双簧乐器,是羌族独有的乐器。羌笛双管同音,但因器无定制,音律各异。通常演奏的乐曲多用连续大二度颤音的序列构成。曲调徐缓悠长,没有划分明显的乐句,吹奏时用循环换气法,使乐曲绵延不绝。
⑥ 羊皮鼓舞的重要装束
跳羌族羊皮鼓舞的人(至少是领舞的人),在装束上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要头戴金丝猴皮帽子,那是一种让人想到远古的装束,帽子用猴皮做成,如山峰状,像串在一起的令牌,戴在头上神秘而幽远,对表演羊皮鼓舞的人来说,猴皮帽子是十分神圣的东西,在平时也要放在神坛上和猴头骨一起供奉,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金丝猴是羌族释比的恩人。相传,在羊偷吃经书的时候,是一只在树上玩乐的金丝猴看见了整个过程,并告诉了释比的祖师,还出了用羊皮制鼓来唤醒记忆的主意,为了表达感谢之意,释比就把它的皮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头骨放在神坛上来祭祀了。
于是,金丝猴帽子就成了羊皮鼓舞极具文化和神秘色彩的重要装束,在舞蹈中,仅一顶帽子就会把一种厚重的气息散发了出来。现在,羌族羊皮鼓舞已开始从祭祀性之舞发展成了一种群体性舞蹈,被列入了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山神鼓”已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它和陕北的安塞锣鼓一样,正把它们的声音和舞姿传向世界。
⑦ 羌族服饰帽子怎么戴
羌族服饰一般包帕子,帽子很少见,多是特殊时期特殊场合才戴帽子,有释比(巫师)作法时候戴的金丝猴皮帽(自制),常见的就是雨天外出戴的宽沿草帽(买的),也有带黄军帽(买的),还有的老人带保暖帽(买的),节日戴的狐皮帽(自制)。帽子很好带,头上一扣就行了,为了稳固可以系紧帽带。
我想你该不会问这么白痴的问题,估计你表述不清楚,把头帕说成帽子了。
也有种头帕是先在头上缠现成,然后用线缝住,通常还要缝上点装饰品,一般是男人图省事才这样做,缝上去的装饰品通常是他本人捕获的猎物毛皮和爪牙,或者是显示财富地位的珠宝(现在缝珠宝的少,因为假珠宝太多,怕嘲笑或者被鉴定),这样懒惰的男人就可以大大缩短打扮的时间。
常见的头帕缠法很多,每个羌寨之间缠法都有区别,头帕和服装一样,是区别不同寨子的标志。很多寨子的服饰就是文化记载,用服饰和刺绣图案记录着本山寨本部族的历史。
⑧ 藏族人怎么有礼帽羌族人戴什么帽子
礼帽?你说的是黑毡帽吧?藏族本来就有用毡子和毛皮做帽子的习俗,有各种形状和色彩,大约是晚清时期,英国人高筒礼帽样式从印度传入,首先在拉萨上层社会中流行,黑毡帽是直接用绵羊毛或山羊绒,牦牛绒在模具上碾压成型染色而成的,因其佩戴方便、价格便宜而流行至今。
羌族人一般包帕子,帽子很少见,多是特殊时期特殊场合才戴帽子,有释比(巫师)作法时候戴的金丝猴皮帽(自制),常见的就是雨天外出戴的宽沿草帽(买的),也有带黄军帽(买的),还有的老人带保暖帽(买的),节日戴的狐皮帽(自制)。
羌族人包的头帕,要求九尺长的面料,黑帕子居多,白色一般是女性包的,材料有棉、麻纱、丝,以粗蚕丝织的最好。也有种头帕是先在头上缠成形状,然后用线缝住,通常还要缝上点装饰品,一般是男人图省事才这样做,缝上去的装饰品通常是他本人捕获的猎物毛皮和爪牙,或者是显示财富地位的珠宝(现在缝珠宝的少,因为假珠宝太多,怕嘲笑或者被鉴定),这样懒惰的男人就可以大大缩短打扮的时间。女的一般比较有耐心打扮,头帕上的刺绣更是精心,有些女性专门刺绣一块面料缝在帕子上,帕子一有旧色,就拆下来缝新帕子上。
常见的头帕缠法很多,男女之间更有不同,每个羌寨之间缠法都有区别,头帕和服装一样,是区别不同寨子的标志。很多寨子的服饰就是文化记载,用服饰和刺绣图案记录着本山寨本部族的历史。
⑨ 羌族除巫师外 还有什么
羌族人不叫巫师,而叫释比,羌语叫许,意为人、神、魔三界的知事,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羌民族心中有极高的地位。
⑩ 羌族祭水神木神具体资料(有图片更好)
羌人自来认为大禹是羌族的祖先,是羌族第一个酋长兼巫师的伟人。大禹治水,功盖华夏,恩泽九州。羌人为有这样一位祖先自豪,并奉为天下第一水神,世代崇祭。在四川羌族地区——岷江上游、涪水源头、青衣江(羌江)两岸,均立有大禹庙或禹王宫,任人朝祭,以念祖先的千古恩德。在大禹故里北川县,有“禹穴”、“刳儿坪”、“石纽山”和禹王庙、禹王宫等古迹圣地,让人瞻仰,以缅怀大禹的盖世功德。所以,释比在各种祭礼活动作法请神时,都要恭请大禹,而施行水祭仪式(或天干求雨)多在禹王庙、禹王宫里进行。其主祭之神,自然是禹王大禹了。届时,释比在大禹神像前,踏着“禹步”,跳着“莎朗”,唱着颂扬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缅怀大禹治水的功德,并祈求大禹佑福羌寨昌盛、六畜兴旺、人寿年年。
在羌族某些地区,也有视水神即龙神的习惯。水祭,特别是天旱求雨时,在龙王庙中,隆重祭祀龙王,降水驱旱。更为有趣的是,羌族崇祭水神,其中还有一位因疏通岷江,救羌人免于水害的治水英雄罗和二王。传说古时候在岷江河畔有一对聪明勇敢的兄弟,哥哥名叫牙鲁,是个精通法术的大巫师。弟弟叫于永,是个本领高强的打猎能手。后来,兄弟二人都被族人推举为部落首领。牙鲁统领岷江上段,镇山魔,于永统领岷江下段兴修水利、种田狩猎。因他们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死后,天神木比塔封老大为岐山大王,镇守岷江上游。封老二为罗和二王,镇守岷江下游的灌口(羌语称灌口为“罗和”)。而且在岷江上游修了岐山大王庙、灌县修了罗和二王庙,受人朝祭。在岐山下有一羌寨,名叫红花寨。当地羌人虽常到岐山大王庙祭拜大王,但是许愿多,还愿少。大王非常生气,于是让小儿子变成一条小蛇去感化他们。可是,红花寨的羌人并不知情,却用箭射瞎了蛇的一只眼睛。大王一气之下,猛地一脚踢垮了山上岩石,致使江水堵塞,红花寨一带,水患成灾,并殃及下游落口,镇守岷江下游的罗和二王,闻知此事,十分着急,连夜上了岐山,劝说哥哥,并组织群众疏通江水,免去了岷江两岸百姓遭受灭顶之灾。
此事被天神知道,为表彰罗和二王治水有功,加封他为“川主子”修“川主庙”。自此,羌人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相传于永的生日)隆重祭祀,以谢他为民治水的功迹。所以,有的地方举行水祭的日子,也是祭山还愿的日子。列为六月二十四日,与祭祀川主罗和二王合二为一。由此看来,羌人水祭包含多位水神,其实是朝祭祖先神、英雄神,缅怀民族先祖的功绩。 与水祭相对应,火祭也是羌族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动。与其它不少祭祀所崇拜的主神一样,羌人火祭也贯穿着对祖先神或自然神的崇拜。
羌族对火甚为崇敬,认为火乃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火给人带来光明与文明,出于民族习俗,释比把它规范成一种祭祀礼仪——火祭,列入羌族的祭祀活动之中。 中华民族对火/的崇拜由来已久,据史志记载,早在远古时期,古人对火十分崇敬了,主为火乃是上天赐与人类的福星,它是光明与未来的使者,是改变人生进程一个重要突破,故而火崇祭盛行于古时各族各部落之间。自五行学说以后,人们称火乃五方天地的赤帝,掌南方,司火,其位次于天帝。火的崇拜,也为以后历代历朝所承继。早在夏、商、周时期,诸候设立管火的官,名为“司爟”。至汉代,朝廷专设火官,时兴“火祭”。如《后汉书。五行志》载:“古之火正,谓火官也,堂祭火星,行火政”。
不过,羌族释比的火祭,有其独特的含义。羌族历来以本民族先祖炎帝为火帝,称炎帝为世界上第一位“火神”,举行“火祭”以示尊崇。这与《左传》说:“炎帝民以火祭,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而注家杜预,对羌人火祭,曾有明文注释。曰:“炎帝神农氏也,羌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古羌人以火祭天帝为上,祭祀隆重。祭史,即犹祝史,是古代主自棘津,使祭史先用于名佳。而对祭祀之祭品,亦有记述。《史记。封禅书》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各朝代祭司主祭“火祭”时,君王也必出祭祈求。至于祭品,注家郑玄注:“礼食杀徨则祭先,有???? X氏以首,夏后氏以心,殷人以 肝,周人以肺。不祭肺,则不杀也。”而古羌人以“首”为祭,则以牛头、羊头贡祭,燃熏烟火以祭。据《后汉书。西羌传》、《能鉴记事本末》中载,羌系部落有百种以上,部落的群体实行火祭。羌人祀火,还与白石崇拜相连,传达室说羞队先祖热比娃,奉母命去天上取火,把火神放在白石里面,才带到人间。两块白石,相对碰撞,便冒出火花,人间从此有了火种彻底改变了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羌族释比的火祭方式十分别致。火祭时,依照礼仪要念解秽词、消灾经,请神莅场赐福。祭祀活动中,采用巫术巫技,以表对炎神的崇敬,并展示释比降魔逐疫的神力。届时,释比在一条用红火炭铺路成的路上,赤足在火路上行走而不伤脚板,或者用舌头去舔烧红的石头、铁犁头、铁爬钉而不伤人体,其行为惊险、奇特,为释比火祭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