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那种头戴羽毛,不停地把腿踢起来,裙子掀起来的西洋舞叫什么舞
康康舞。在欧洲属于情色舞蹈哦。是一种夜店表演的谈不上艺术的舞种。
起源于法国。1858年10月6日在红磨坊首演。激情的舞蹈,奔放的节奏、高难度的动作、奢华夺目的服饰、缤纷的羽毛、滚有繁复花边的衣裙、美丽的歌舞女郎和热烈的欢呼声,夜夜都让台下的观赏者热血沸腾、如痴如醉。
这种舞种华丽,热烈,奔放,肉欲。但其实很累,运动量蛮大。对舞娘素质要求也很高。但因为是群舞,而且属于欧洲夜店表演的情色舞蹈,演员表演时要掀起自己的裙子露出大腿和衬裤。在美国拉城一些夜店的康康舞娘还是上半身全裸的,基本是一种不上台面的舞蹈。性质和钢管舞、脱衣舞差不多。所以也没什么代表人物(很多从业者也不想在生活中被人知道自己是做这个的)。
妮可.基德曼拍的《红磨坊》里有康康的经典场面。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康康教学其实都很没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欧洲的风情舞,而且为了普及率,对舞蹈本身做了很多限制。只有其形而并无精髓。
如果你喜欢那种华丽的感觉,推荐你看看波尔卡。也是运用裙子的摆动,没有踢腿动作。属于主流艺术的哦
㈡ 草裙舞的跳法简介
动作:1、双手放胯侧,提起一侧胯部。2、提臀,左右摆动腰部。
扭转感:舞者会觉得整个腰部都是绷紧而发热的,虽然看不到大颗的汗珠浸出,但是腰部的腰色会逐渐加深、发红,这种灼热感大概能在舞蹈结束后持续40分钟,因为脂肪还在持续燃烧。 动作:1、右臂与肩平行举起,自肘关节部向上呈90度角弯曲。2、左臂同高抬起,虚撑住右臂肘部。
3、提臀,尽量保持上半身水平不动,靠臂部摆动身体。
扭转感:臀部一直在发热,按压腰臀结合部,那里的肌肉酸胀感最为明显,这就是整个臀部在收紧,坚持一段时间,你会感觉臀线也上提了。 动作:1、双手与肩同高平举。
2、抬起一条腿,呈90度弯曲,脚尖使力,保持大腿紧绷。
扭转感:对于亚洲女性来说,膝盖上两块松弛的赘肉似乎是天生的烦恼。经常保持腿部的拉伸最有利于消除膝上赘肉,让你的膝盖看起来骨感十足。 动作:1、左手臂与肩同高伸出。右手臂伸到胸前,身体略向前倾。
2、提臀,用肩膀前后摆动身体,上腹始终保持用力状态。
扭转感:一套动作做完会有酸、胀感,这说明腹部的肌肉在用力,实现了脂肪向肌肉转化的过程。不用担心会练出明显的六块肌,配合手臂和头部的动作,肚皮更多的是被拉伸、抚平,而不是硬性的用力。 动作:1、双臂高抬,双手交叉。
2、用肩部手臂的力量带动腰肢摆动。
扭转感:手臂内侧的肌肉能感到被收紧、再收紧,在身体侧弯或抬高一侧手臂时这种感觉最为明显。虽然也会觉得酸、重,但草裙舞的锻炼是让肌肉拉长,而非俯卧撑那样让肌肉膨胀,所以丝毫不用担心二头肌会隆起。 动作:1、左臂横伸到胸前。
2、右臂高抬,与左臂呈90度角。
3、腰肢带动颈部左右摆动。
扭转感:如果你会觉得两肩微酸、腋下发热,那么恭喜,草裙舞的有氧力量已经在你身上发挥,这些平时没有什么运动机会的部位已经开始活动起来啦。 草裙舞和肚皮舞有着文化的差异,服饰的差异,音乐旋律的差异,从技术上来说,草群舞有很多手式,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不论是任何的动作,都要有一个很好的中轴核心控制.摆胯的方向和路线也是和肚皮舞有着很明显的不同,包括颈部的摆向,方位的转换,双腿重心移动转胯,行走转跨,蹲转,起伏的高度,都是有着明显的要求!
波利尼西亚的鼓曲起伏较大,时而清脆明快,时而舒缓悠长,不同的节奏要有不同的转跨速度!而练习者要有良好的腰腹力量,和小肌肉群过渡大肌肉群的转换与并存,譬如快速的转胯,同时还要有移动并且配合手式来展现某音乐的某个环节.对于舞者和爱好这来说,几个动作联合起来的稳定性,自然成为练习者挑战自我的乐趣.
表情:草裙舞的表情当然是性感的,温柔的,真诚的,激情的!情绪转换同样是大家练习的重点,这个舞蹈和肚皮舞同样富有丰富的情绪和内涵,练习者通常可以完全陶醉在音乐和舞蹈当中.
道具:除了知道草群舞是用我们的裙子做道具,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有趣的东西,比如绑在膝盖上的小手鼓,还有拿在手里的大中小号的手鼓,美丽花环,精致的贝克,修长的稻草等等!
通过看似很像但又区别很大的草群舞中,我们同样能获得与肚皮舞一样的塑身功效,同时,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当中,也获得了精神的放松,草群舞者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善良的心
㈢ 适合公司年会开场舞的舞蹈简单欢快的有哪些
开场舞肯定要热闹的啊,你可以选择节奏感强舞蹈简单的康康舞,也就是大裙子舞,群舞摆弄裙摆很漂亮的。希望有帮到你,。
㈣ 我国各少数民族各有什么样的服饰和舞蹈
1、蒙古盅碗舞:盅碗舞亦称打盅子,是蒙古族“打盅舞”和“顶碗舞”结合的舞蹈艺术。传说起源于古代打仗时获胜利的人们在庆典宴会,拍掌击节,击酒盅助兴。演变至今,发展成为手持酒盅、头顶彩碗而舞之。
服饰: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㈤ 舞蹈中的十八种舞步是那几种
踢踏舞
踢踏舞名字来源于舞者鞋上的金属板与硬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敲击声。在19世纪末,它首次出现在美国
14 华尔兹
华尔兹是一种舞者跟随着缓慢悠扬的旋律,进行着像连绵不绝的小溪一般行动的美妙舞蹈
13 莎莎
莎莎是一种融合了古巴和非洲舞蹈元素的舞蹈,这种双人舞非常有魅力,因为舞步非常令人着迷
12 波尔卡
波尔卡是中欧舞蹈,也是在欧洲和美洲非常流行的舞蹈类型之一
11 摇摆舞
摇摆舞 通常是指发源于1920s~1950s以爵士乐摇摆风格发展出来的舞蹈,摇摆舞是布吉伍吉,吉特伯格以及林笛 霍普三种舞蹈风格的总成
10凡丹戈舞
凡丹戈舞是西班牙的主要舞蹈之一,节奏比较欢快,舞步也是以快速的移动为主
9 坎坎舞
坎坎舞是一种对身体要求非常高,以及充满了活力的舞蹈。通常会在音乐厅或者舞台配合着乐队进行,舞者一般身穿大长裙,衬裙和黑色长袜进行表演。比较经典的舞蹈动作是双手提起裙子高踢腿以及一些性感的动作
8 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的一种古典舞蹈,其以舞蹈演员纷繁复杂的服装,精妙绝伦的表演而声名海内外
7 舞狮
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喜庆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种表演,表演者两两组合身披狮子的服装模仿狮子的动作,神态
6 爱尔兰踢踏舞
爱尔兰踢踏舞曾经被称为河间舞,因为1994年的一场演出而流行。这种舞蹈可以独舞,也可以排演成群舞。最显著的特征是上半身保持固定,下半身进行快速的舞动
5 竹竿舞
竹竿舞是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舞蹈,它需要两个人跟着音乐的节奏用两根长竹竿敲打,而舞者则随着节奏在长竹竿行动在之间来回穿梭
4 哥萨克舞
哥萨克舞也被称作为高帕克舞,被认作是乌克兰的官方舞蹈。通常会包含一些跳跃旋转,其中一些有杂技成分的元素通常会是整个舞蹈里面的亮点
3少林武术
有着1500年历史的少林武术,这里面融合了他们的智慧,纪律以及功夫,以此形成了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2 卡塔克
卡塔克是来自印度的八种古典舞蹈之一,这种舞蹈可以追溯到古印度北部的游牧游吟诗人’卡拉卡尔‘,或者是那些讲故事的人
1 宝莱坞舞蹈
这是一种将印度的舞蹈和音乐与好莱坞风格相结合的舞蹈形式。你可以很明确的分辨出这种动作飘逸,服装艳丽的舞蹈形式
㈥ 双双舞的写作背景
【背景资料】
口唐代名舞《霓裳羽衣舞》是我国古代舞蹈中的一颗明珠,相传原是唐玄宗李隆基梦见自己进人月宫,听到仙乐,见素娥数百人素练霓裳而舞,心中默记,带回人间,又吸收《婆罗门曲》加以改制,后由很有舞蹈才华的杨贵妃根据这段乐曲创作成舞蹈,取名为“霓裳羽衣”。舞蹈从音乐、动作、服饰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仙境,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关于该”的“出J‘况,白居易“《”裳羽衣”歌和微之”一诗中有动人的描述。
口《霓裳习习衣舞》属于“大曲,“大“是一种乐、歌、舞综合表演的艺术式样,其音乐的曲式结构大致为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散序是散板乐曲,节奏自如,{只由乐器演“,共六段,不起舞。《霓裳羽衣舞》最”是独舞,杨贵女己最善此舞,后白居易在宫中看见的《霓裳羽衣舞》与五十多年前杨贵妃表演的原舞已有很大的不同,已是双人舞,后来发展成由数百人演出的群舞了。
口今天由范东凯编导,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是在古代诗人对其所描绘的基础上,根据流传下来的舞曲,并吸收了本民族的舞蹈语汇,进行了科学的融合而创作的。
【作品描述】
口舞蹈分五部分。
口第一部分即“引子”:烟云缭乱,一群身穿月白色裙子的舞女以圆场步出场,继而下场,给人营造一种仙境美景。
口第二部分即“散序”:在一段以筝、箫等合奏的悠扬动听、委婉连绵的乐曲声中,舞女们以三斜排出,出现主题动作A:一手置于耳旁,一手在来回轻摆,顶胯踞脚往前。时而一蹲一立,时而绕圈,时而“吐珠式”,变幻莫测。
口第三部分即“中序”:在优美动人的乐曲声中,舞者人拍起舞,出现主题动作B:双手在胸前划八字后接上下胸前立掌,继而双手身前平圆推手送胯后转身,成一手上提腕,一手胯旁摊掌;或一人在前领舞,其余则围在一旁;或几竖排对插做主题动作B,显得那样的轻柔飘逸、超凡脱俗,逸出浓浓的宗教气息。
口第四部分即“人破”:音乐节奏变快,群女布满舞台,分两边交替进行B组动作,待下场后,音乐静止,舞者碎步流动上场,由鼓点伴奏。随着鼓点轻重缓急,她时而划八字胸前立掌,时而平圆送胯,眼随手动,一举手、一投足、一眼神都十分传神,可谓“娇眼如波人鬓流”(李太玄《玉女霓裳诗》)。在极富印度风味的一动脖前行后,提裙平转一圈接原地旋转,提裙手上举,…大摆裙随之飘动,好似仙女踩在朵朵白云上飘动。至此,群女上,引出高潮,或一横排做主题动作A,或分两边交替穿插,或成大三角形,或以圆场步内逆时针流动,显得柔美典雅、清丽悠扬与俏丽明朗,空幻而虚渺。
口第五部分即结尾:在繁复的高潮后,音乐慢收,舞势随风散复收,领舞在中,成双手上下立掌,四周围绕一群舞女,似开屏的孔雀。那营造的仙境,仍悠然再现,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赏析】
口编导是在古代诗人形象描绘的基础上,根据流传下来的《霓裳羽衣舞曲》,再结合中国古典舞语汇,提炼出“顶胯双手划八字接胸前立掌”、“圆胯平推手送胯转身”和“顶胯踞脚轻摆手”主题动作,并将其动态、节律、动力变化发展,时而用于独舞,时而用于群舞,时而用于造型对比,时而用于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时而以横排走来,时而以三角形向前移进……从而营造了一种仙境,刻画了仙女之美。
口舞蹈服饰也较好体现了仙境,舞者身穿月白色闪光裙子,头戴“步摇冠”,脖颈和衣带上首饰装点,显得雍容华贵、妩媚动人。 评论: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
围绕着霓裳羽衣舞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是唐玄宗一日梦见他遨游月宫,看到许多仙女身着七彩云霞作的衣裳在空中翩翩起舞。一觉醒来,唐玄宗急忙将梦中听到的音乐记录下来,并教他的宠妃依他梦中所见编排舞蹈。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