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代服饰的特点
(一)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从图中我们看到,发式的样式丰富多彩,图案的纹样有凤的纹样,有牡丹花纹样。有的发式显现出云纹的印迹,是发展变化的云纹的体现。从鞋的式样上看,唐代盛行翘圆头鞋,做工很精致,就连草鞋也是讲究工艺的。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和现在山东一带儿童所穿的虎头鞋纹样相似,只是现在山东一带农村儿童穿的虎头鞋的鞋尖没有那么向上翘。男鞋的样式和现代的鞋样有相似之处,说明那时鞋的发展已达到了高峰。纵观唐代的服饰图案,可以这样来认识: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三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本图为铠甲穿戴展示图及兜鍪、靴子图。这种类型的铠甲,比初唐更加精致,甲衣上的装饰,也更加繁缛细致,是中唐时的典型样式。
(五代铠甲及戎服)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本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图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隋代戎服及胄甲)
隋唐五代服饰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本图为隋代武士复原图(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图为胄甲穿戴展示图。
(唐代大袖衫)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中晚唐回鹘女服)
中晚唐女服回鹘装展示图。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鹤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晚唐供养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隋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此图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养人服饰(襦裙、披帛)。
(隋唐五代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绢画妇女及《簪花仕女图》所绘的贵族妇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妇女服饰,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是一种大胆的装束,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妇女的思想开放。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此图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画,头戴凤冠宝髻、金花簪蓖,珠宝颈链,大袖衫裙,披帛,圆头履的贵族妇女。
(盛唐女服2)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张萱的《捣练图》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张萱是盛唐与中唐之际的著名画家,从张萱开始,我国人物画题材趋于写实,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捣练图》是张萱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群妇女正在捣练、络线、熨烫及缝衣时的情景。练是丝绸的一种,初织成时质地较硬,需煮熟后加漂粉用杵捣后才能柔软,然后还要用熨斗烫平。图中妇女为成年妇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从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纹样来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样式。
(盛唐女服)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虢国过夫人游春图》所绘的是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形游春时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右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
(隋唐妇女服饰)
隋唐妇女服饰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本图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
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妇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说中的李娃几霍小玉等就常穿这种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及穿小袖短襦、长裙的隋代妇女(隋代瓷俑实物)。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饰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
(唐代《礼宾图》)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本图为戴漆纱笼冠、穿大袖礼服的文吏(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礼宾图》)。图左边三位为唐代官员朝服形象,左边第四位为东罗马使者,左边第五位为高句丽国使者。
(唐代妇女服饰)
隋唐半臂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此图为袒领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图。
(中唐女服)
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制)。
(隋唐侍女服饰)
隋唐胡服翻领对襟胡服、条纹裤、蹀躞带穿戴展示图,图中所绘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样式,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本图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初唐女服)
隋代女服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唐代妇女服饰漫谈
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饰则是其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女子发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为主。所戴便帽,初行幂,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幂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时,随社会风气的开放,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至开元盛世,妇女们干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幞头和戴状奇艳丽的胡帽。胡帽因源于西域和吐蕃各族,状式新颖多变,有的卷檐虚顶,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饰鸟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饰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门远行,还戴风帽,以避风尘。
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绣饰,履头状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如唐诗所云:“云头踏殿鞋”、“金蹙重台履”、“丛头鞋子红偏细”等。靴多以锦为之,织造功致,纹饰美丽。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如李白诗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纷繁。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簪钗常成对使用,用时横插、斜插或倒插。步摇是其中的精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唐中后期妇女中还盛行插梳,以精致美观的小花梳饰于发上。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项饰有项链、项圈、璎珞等,臂饰有臂钏、手镯,腰饰有玉佩、香囊等。璎珞原为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唐时为宫女侍女、舞伎所喜着。其上部为一半圆形金属颈圈,下半部为一珠玉宝石组成的项链,有的在胸前部位还悬挂一较大的锁片形饰物,整体华贵晶莹。臂钏,又称跳脱,是以金属丝盘绕多匝,形如弹簧,或以多个手镯合并而成的饰物,套于手臂,在宫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银制作,镂空,上下两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里面有两个同心圆环,环内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圆环之间及小金盂之间均用对称的活轴相连,无论怎样转动,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洒落。
唐代女子服饰,不仅为灿烂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并影响着后世历代妇女的服饰生活与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苑地中的一朵奇丽之花。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文吏服饰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乌皮靴的官吏(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壁画)。
② 谁能介绍一些古代唐朝裙服的具体样式给我咯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国社会的女子一直深受礼教的束缚,唐朝女子服装的改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唐朝女子当时最时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头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长到腰节的超短上衣与长裙连接的一种服装,所以又称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领口的变化是唐朝女子服装最大的改革和创新,除了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外,还有袒领。最初多为宫廷宾妃、歌舞伎者穿着,出现之后,仕宦贵妇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长并单独作为一件上衣的称为衫,一般多用质地轻软的丝帛。上穿衫衣下配长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欢的服饰,衣闪内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在晚唐时十分流行。唐朝女子对下裳既裙的款式造型、面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唐朝流行的长裙腰节提得很高,上提高度可以掩胸,并在腋下绸带系扎,类似于现代西方女子结婚礼服。唐朝女子的穿着是中国历代女子中最开放的。
唐装吧精品区http://tieba..com/f?ct=318898176&tn=KeywordSearch&sc=49387&pn=0&rn=50&lm=4&rs3=0&word=%CC%C6%D7%B0
③ 唐代服装习俗(请正确解释,有史料依据)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为繁盛和开放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唐朝妇女身上体现着唐朝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具有独特的魅力。唐朝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其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复苏与彰显。本文旨在就唐朝妇女女性意识上体现出来的“本原
性”、“自主性”、“进取性”、“开放性”四个方面,论述唐朝妇女女性意识的特色。
关键词:唐朝 妇女 女性意识 复苏 彰显
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中国历代的妇女意识,是植根于中国历史土壤的产物,是中国宗法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和小农意识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为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这些观念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中国的男男女女的头脑之中,习以为常,根深蒂固。然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少有的"开放性"社会,它所创造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开放的国度之一,唐朝妇女也因此别具风采,而为世所瞩目。
在魏晋南北朝经历了胡、汉文化持久、反复的冲突之后,多元性的文化终于在唐朝得以最为充分的释放。唐朝妇女女性意识的变化与唐朝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密切相关:唐太宗令寡妇再嫁,突破了正统妇女贞节观的限制,挖掘了妇女在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使其本原性得以充分的复苏。武则天当皇帝,冲击了正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妇女的自然天性和社会能力得到在整个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释放,唐朝妇女自身能力上的进取性,有了空前的高涨,从而其女性意识得以大幅度的彰显。唐玄宗一方面限制妇女干政,以巩固皇位,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给妇女在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自由,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妇女观显示了唐朝盛世统治者的自信开放、务实进取的性格。唐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唐朝妇女在其思想观念上有了极大的宽松感,在其日常生活上就显现其不同于以往朝代妇女的行为特征。
一、本原性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不仅居于较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女性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她们是征服自然的英雄,是创世造人之母,是创造发明的神灵,社会生活的主宰。人们不仅奉现实中的女性为尊崇膜拜的对象,还把这种崇拜转移到对自然物的崇拜上,又从自然崇拜反过来映照对女性的崇拜。母系社会中的女性的种种权力,如生育抚养人种的权利,组织氏族生活和生产的权利等都是自然的赋予,而无法律意义上的人为特权,妇女只不过是在履行了自然而然赋予的权利义务之后而取得了全社会人员的尊崇,这种女性意识其实是懵懂而自然的,人与人,男与女之间便也是天然的平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版序言中曾经说过,“女系的这种独特的意义,在父系的身份已经确定或至少已被承认的个体婚制时代还保存了很久。”⑴女性的这种自由意识一直延续到父系社会到来,五帝时代还盛行着杂婚习俗,如殷商的先祖契的降生是他的圣母简狄吞食了神鸟大卵,周的先祖后稷只有母亲姜嫄而不知其父是何人……这些都是母系社会女性中心意识的神话再造。
五帝时代是社会生活和两性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从狩猎和采集业中分化出来,女子在传统行业中所占的优势地位逐步让位于擅长放牧和种植的男子,在氏族组织中的作用,男子也占据了支配的地位,世袭也逐渐过渡到以男系为准,于是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⑵父系社会,活跃在社会舞台上的核心人物已有男性取代了女性,女性的作用受到贬抑,失去了其崇高的社会地位,人们也由对自然和生殖的崇拜转而崇拜起“天”与“力”。所谓“天”便是男性统治者——“帝”的象征,与女性有关的泛自然神都归服于“帝”的统治支配。而“力”则是权利的象征,力气的代表。韩非子说过“上古争于气力”。谁强悍有勇力,谁就能保存自己并能征服其它部落,从而也使得本氏族或部落成员慑服。由于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已经形成,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父系继嗣的问题突出起来。恩格斯说:“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成。丈夫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以及生育只是他自己的并且应继承他的财产的子女——这就是希腊人坦率宣布的个体婚制的唯一目的”⑶于是,在这种家庭和私有制发展的大形势下,个体婚制的传子制的启始,使得中国妇女的地位也随之开始了新的一页。女性意识被男权思想无限期的压制,其被奴役的历史也便开始了。
唐朝是经济空前繁荣、思想空前活跃、妇女空前解放的时代,但是要看到的是,这种妇女的空前解放,实际上便是一种女性意识上的本原性的体现。隋唐时期的汉族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唐文化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一切因素,一切形式、一切风格,在唐代文化中都可以恰得其所,于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自然有许多别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的女性之处。胡汉相融合的最大表现就是作为游牧民族的胡文化将一股豪强侠爽之气注入作为农业民族的汉文化系统内,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而且立法颇富“胡风”。唐代妇女在这种“胡风”文化的氛围中,在礼法薄弱的“胡人”社会,豪爽刚健,绝不类南朝娇羞柔媚和两汉的温贞娴雅。例如:唐朝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拥有一定的法定继承权,女性可以单独为户主,具有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等等。唐朝妇女也颇为“妒悍”。《西汉杂俎》中记载:“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吃醋”之说的典故便源自唐代。所谓“妇强夫弱,内刚外柔”、“怕妇也是大好”,竟成为唐人笔记小说中津津乐道的“题目”。唐朝妇女审美观也因胡风浸染而由魏晋时期的崇尚纤瘦变为崇尚健硕丰腴。唐朝一些艺术作品中展示的妇女骑马击毬的情景,一反汉文化以阴柔为妇女典则的传统,透露出胡族女性活泼、勇健、无拘无束的性格。所以,唐朝女性便在中国传统女性中,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或者换句话说,唐朝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本原性复苏。这便是唐朝女性文化的一大特点。而这种本原性的复苏。并不同于现当代妇女女性意识上的解放,而是一种女性意识压抑了若干年之后的释放,是“胡文化”“胡风”的释放和表现。所以,唐朝妇女在本原上的复苏性表现更多地体现为性意识上的复苏,以及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上的追求两性自由交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时代,婚姻思想开放,贞节观念淡漠。唐公主改嫁者达数十人,高阳、襄阳、太平、安乐、永嘉诸公主还养有男宠。《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使唐人对离婚态度较为开通,有的离异书上还有祝福之语:“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裙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士……一别两宽,各生欢喜。”⑷唐代女子的贞操观念完全不像宋代以后要求那么严酷,社会上对这方面的要求相当宽松,从宫廷到民间,人们性生活的自由度相当大。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正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代的唐朝,封建礼教远没有发展到后来那么严酷的地步。作为统治者禁锢人和人性的工具的封建礼教,本来是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统治者总是越到末世,才越感到有把人们的头脑、身体、七情六欲都管起来的必要,于是礼教也就愈加严格、周密而强化。从先秦到唐代,虽然在各代都不断有人出来倡扬女教,但统治阶级对这方面的束缚需要还不那么急切。尤其是唐代,由于高度繁荣昌盛,统治者有充分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在性以及其它方面的控制更为宽松。第二,唐代有一段相当长的太平盛世,生产力发展较快,人口增加较多,整个社会比较富裕。在人们衣食丰足、生活稳定的情况下,必然会较多地追求生活中的享受与快乐,包括性的欢乐,这是人们固有的需求层次的递升与变化。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如果我们把“淫欲”理解为爱情(禁欲主义者总是把人们正常的爱情与性的需要斥之为“淫欲”),那么,这句话是个真理。饱暖是人的第一需要、基本需要,一般说来,当这第一需要、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们较少地去追求爱情、性、自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生活富裕了才会更强烈地去追求其它。第三,唐代是一个汉族“胡化”、民族融合的时代。李唐皇族本身就有北方的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曾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混居生活,又发迹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而后直接传承鲜卑族为主的北朝政权,所以在文化习俗上沿袭了北朝传统,“胡化”很深,唐统一天下后,就将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带到中原。宋朝的朱熹曾攻击唐朝“闺门不肃”,“礼教不兴”,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⑸这也是实际情况。同时,唐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及国际交流空前频繁,气魄宏大的唐朝对所谓“蛮夷之邦”的文物风习是来者不拒,兼收并蓄。许多少数民族的婚姻关系还比较原始,女性地位较高,性生活比较自由,这些文化习俗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十分强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力地冲击了中原汉族的礼教观念。
唐代社会的性自由度较大,主要表现在婚前性行为较多,婚外性行为较多,离婚和再嫁比较普遍这三个方面。从史书和当时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见到,唐代民间妇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的事是比较常见的。“娼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些诗歌都写出了劳动妇女自由的爱情生活。她们长年在外劳动,与男性交往较多,礼教观念淡薄,感情自然纯朴奔放,所以自由恋爱的事较多。至于一些中上层的女子,这类事也不少,而且社会并不过分谴责。例如,大历中才女晁采与邻生文茂时常以诗通情,并乘机欢合,晁母得知,叹曰:“才子佳人,自应有此。”于是为他们完婚。女子与情人私奔之事也时有发生,如台州女子肖惟香与进士王玄宴相恋,私奔琅琊,住在旅舍中。唐代的许多传奇小说都描写了这一类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结合的故事。后世广为流传的《西厢记》出自唐代的《莺莺传》,莺莺和张生私通,实际上这个故事的结局也并不像后世所改成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莺莺另嫁,张生另娶,后来两人还有诗赋往来。从《莺莺传》中还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此并不以为怪,只是说张生太忍情了些,而且作为佳话韵事传颂不已。由此可见,唐人对子女婚前贞操并不十分计较,失身而又另嫁也视为常事。遍览唐人传奇、笔记,闺阁少女或女仙、女鬼“自荐枕席”的事俯拾皆是,这正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封建礼教对于女子离婚与再嫁是作了许多严酷限制的,社会对离婚与再嫁的态度也反映出社会的开明程度、婚姻自由度和性自由度。唐朝仍是封建社会、男权社会,在婚姻问题(结婚与离婚问题)上仍旧是以男子为中心。唐律中也有“七出”和“三不去”的规定,尽管有一定限制,但男子出妻还是很容易的,出妻的事很多。例如,严灌夫妻慎氏因十余年无子被休弃。李回秀的母亲出身微贱,其妻喝斥奴婢,母亲听了不高兴,李就休弃了妻子。唐代的特点是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休妻现象的同时,女子主动提出离异或弃夫而去的事也时有发生。例如唐太宗时刘寂妻夏侯氏因父亲失明,便自请离婚,奉养老父。秀才杨志坚嗜学而家贫,妻子不耐贫苦,去官府要求离婚改嫁。杨志坚以诗送之曰:“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荆钗任意撩新鬓,鸾镜从此画别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当时州官颜真卿处理此案,把这个女人批判了一通,云: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愚妻睹其未遇,遂有离心。王欢之廪既虚,岂遵黄卷;朱叟之妻必去,宁见锦衣。污辱乡间,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甚多。最后,虽然判决离婚,任其改嫁,但责杖刑二十;同时对杨志坚“赠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据说,由于颜真卿这一判,风俗大正,此地再无弃夫之人。唐末还有一位李将军之女,由于战乱离散,不得不嫁给一名小将为妻。后来她找到了亲属,便对丈夫说:“丧乱之中,女弱不能自济,幸蒙提挈,以至如此。失身之事,非不幸也。人各有偶,难为偕老,请自此辞。”全不把“贞节”、失身当一回事。女子离婚或丧夫后再嫁,也是唐代的普遍风气,不受社会舆论谴责。据《新唐书·公主传》载,整个唐代,公主再嫁的达二十多人:计有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肃宗女一。其中三次嫁人的有三人。这说明当时的朝廷对此是不以为怪的。此风不仅存在于朝廷帝王之家,而且存在于官僚、贵族以至于平民之家。即使是门第显赫的仕宦之家也不忌讳娶再醮之女。宰相宋璟之子娶了寡妇薛氏。严挺之的妻子离婚后嫁给刺史王琰,后来王犯罪,严还救了他。韦济之妻李氏夫死以后,主动投奔王缙,王纳为妻室。就是一代大儒韩愈,女儿先嫁其门人李汉,离婚后又嫁樊仲懿,可见读书人家也不禁止女儿再嫁。
二、自主性
唐朝妇女女性意识上的自主性,表现为其女性地位的尊严的提高。盛唐时期,有登基制诰、号令天下的女皇帝,有设立幕府、干政决狱的女显贵,有挥翰作诗的女才子,也有擅长丝竹管弦、轻歌曼舞、色艺皆佳的女艺人……她们都得以抛头露面于社会。尤其当时诗坛巨擘、文章魁首、各界名流与青楼女子的密切交往,他们对于才艺出众的女子,不但悦其色,慕其才,而且还知其心,敬其人,做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像歌妓兼诗人的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女道士李冶等才女,周围有一批崇拜者,他们是社会名流,诗人文士。像元缜、白居易、刘禹锡与女诗人薛涛,元缜与刘采春,陆羽、刘长卿与李冶都是声色相求、情好志笃、诗词酬唱的诗旅挚友,决不像宫体诗作者把女性当物化审美和色情对象来描写,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思想上的共鸣。像元缜惊服薛涛的诗才、辩才,引为知己,赠诗称赞薛涛:“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⑹对薛涛的姿色、辩才、文采给予极高赞誉。另一诗人胡曾写诗称赞薛涛:“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⑺又如出家的道士、诗人李冶,为超脱不群的文士陆羽、僧人皎然、诗人刘长卿、朱放等器重,李冶与他们的交往也非常坦诚,感情真挚动人,交游之厚,与陈规陋俗、封建礼法格格不入。这种坦诚公开的男女社交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多见。唐代杰出女子以自己的才情赢得了正直文士骚客的尊重敬慕,这在中国女性生活史和妇女观念上都是值得注目和值得研究的,这种情况,不但前代绝无,而且影响深远,开启了后代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的意识。唐代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是偶然的,是盛唐经济生活、文化精神的一种反映。开放的社会,繁荣的气象,博大包容的胸怀表现在文化思想上必定是兼容并蓄,允许所谓各种“异端”存在的,表现在女性意识上也必然是自主性的,多元化的,不但以体现正统儒家的伦理价值、恪守道德礼教的、封闭内室的贤妻良母为唯一的女性模式,那种能给社会带来美感、乐趣的社会型女性如歌妓、舞女也是受到肯定的。她们当中的佼佼者,自然更受到同气相求的文士的尊崇。唐朝妇女们常常抛头露面外出,甚至男女同席共饮、谈笑唱和,而无所顾忌。唐朝皇室贵族中便男女无别,唐中宗韦皇后和权臣武三思同坐御床玩双陆,中宗还在一旁为他们点筹。边帅安禄山在后宫与杨贵妃一起吃饭、打闹,常常通宵不出。宫中的女官们时常“出入内外,往来宫掖”,⑻结交朝臣外官。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与族兄杨国忠甚至并辔走马入朝。至于寻常百姓人家就更没有什么约束了。“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⑼这首唐诗便描写了一位船家女子与陌生人大大方方打招呼、攀谈的情景。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叙述了一位商人妇在丈夫外出时夜半与一群陌生男子在船上聚会交谈并弹奏琵琶的事情。宋朝人洪迈曾感叹道:“瓜田李下之疑,唐人不饥也。”⑽唐朝妇女在社交上面体现的这种自主性,一扫六朝充斥着的铅华脂粉,体现出富丽堂皇、多姿多彩的美。
三、进取性
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了妇女的历史作用,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历史的经验证明,妇女地位的提高,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而尤以第二次最为兴旺。所谓最为兴旺的第二次,便是以唐朝作为代表的。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先后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日臻成熟和完善,而且社会风气也日益开放。此时的女性,也由于在日益开放的社会风气中的熏陶,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在此,亦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封建女皇帝——武则天,而武则天的出现,又从另一个角度,像是一针兴奋剂,更加促使了唐朝女性积极参加社会各项活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即女性意识上的进取性,继而完成唐朝妇女女性意识极大的彰显。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其他坐过皇帝宝座的小女皇也有,但现在一般的观点都把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来看待,因为她是凭借自己的实力登上皇帝宝座的,不是别人的傀儡。武则天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的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武则天当政期间,唐朝女性较以前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经济的国家生活中来,使得压抑了许久的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的苏醒。
在传统社会中的男性统治者看来,女属阴,男为阳,但在唐代,妇女参政议政的现象屡见不鲜,自武则天当政以来,这种妇女参政议政的现象更为突出。如上官婉儿的一生曲折动荡,并投靠多种政治势力,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其作为杰出的唐朝女性的代表,在参政议政等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她独特的女性魅力和其不朽的才华,这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阴影下,其女性意识的强烈表现。也从另一个层面上,代表了唐朝女性开阔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的思想意识。社会地位是一个反映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差别性的社会学概念,具体是指人们在社会等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并通过人们在社会上所尽义务、拥有的权力,以及受到的待遇等表现出来。唐代女性之所以勇于冲出封建礼教的禁锢,与其在当时文化教育较普及的社会氛围中亦能习文读书、接受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唐朝妇女学习诗文更加蔚成风气,仅《全唐诗》中收录的女作者就有100余人,唐人笔下的美好女性几乎无人不能吟诵诗章,挥毫成诗。唐太宗长孙皇后喜爱读书,可以著述。徐贤妃4岁随父读书,能诵《论语》、《毛诗》,8岁就能写文章。武则天文史兼通,故此才能替皇帝批阅奏章、代行朝政,从此登上权利的台阶。《女论语》作者宋若昭五姐妹自幼随父读书,她们都不愿意嫁人,立志要以学扬名,唐德宗时将她们召入宫中,称为“学士”。许多著名文士的妻子都是丈夫的闺中诗文之友,诗人元稹的前妻韦氏、继室裴氏,著名才子吉中孚之妻张氏,进士孟昌期之妻孙氏、殷保晦之妻封询都是才女,有的还常代丈夫作诗应酬或书写文卷。出身士人或平民家庭的著名才女、诗妓薛涛与女道士李冶、鱼玄机都是自由读书习诗。鱼玄机在观看新科进士题名时曾吟出“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⑾的诗句,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不能与男子同登金榜、一展雄才的遗憾。
四、开放性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唐前期(高祖——唐玄宗)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后,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顶峰,与此同时,人的个性得以相对自由发展,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广大女性纷纷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脱出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例如:唐前期,女性大多大胆追求个性美,着装服色的选择将官方规定弃置一旁,甚至盛行穿胡服、戴胡帽等;施面妆也是“浓妆艳抹”。唐朝妇女的日常服装,上身着衫,下身穿裙。衣裙上有瑰丽的花纹,裙子以红色最为流行。富家女子常常用精美的丝织品做衣料,衣服柔薄而精巧。从总体上看,唐代服装造型雍容华贵,配饰富丽堂皇;质料唐以丝、麻为主,以红、紫、黄为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唐朝妇女上身常着圆领的长衫,肩上披帔,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下身穿裙,裙腰高,线条优美,显得身材颀长、秀美,反映相对稳定的一面。唐朝以汉族为主,汉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文明且讲究,逐渐形成了飘逸的塔形衣冠。因居住在温暖湿润地区,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以轻盈精薄著称。如吐鲁番出土的轻容纱比马王堆出土的素纱更精巧。唐代的贵妇大都“缣罗不着爱轻容”。而且,在唐朝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唐朝女性喜欢穿男性服装。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唐代妇女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男装可以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尚武和开放,无疑是女扮男装流行的大背景,突出女性人体美,则可能是个别妇女的意识,未必是所有人的想法。而开放和体现人体美,也可以通过其他装饰表现出来。但北齐、北周、隋朝也同样有胡族血统,有尚武精神,有开放的社会,却还没有见到妇女大量穿男装的现象,足见唐朝女性在其意识上的开放性。唐朝前期宫廷和上层社会活动中,不像其他时代那样排斥女性。而这些女性的社会形象,往往是以男装的模样出现的。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女性武则天和太平公主喜穿男装的事例,必然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从高宗到睿宗统治时期,武则天、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给社会造成一个所谓“女人国”的形象,但是在传统的男性权威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出头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装的形象站在人们面前。服装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排在首位,足见服装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它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而唐朝女性在服装穿着上的富贵、典雅、夸张、华丽以及匠心的独特,都体现出唐朝妇女在其意识上的开放性和积极性的一面。
习俗,也叫风俗习惯,它是长期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习俗虽然不是以行政命令或国家强制性手段对社会各成员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但在法制还不健全和完善的中国古代社会,习俗文化在维护社会安定、维持封建统治等方面,往往发挥着法律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唐朝妇女社会地位似乎也有所提高,唐贵族妇女多有参政习惯,即使一般女性,外出经商者有之,诣阙进诗者有之,与男子自由交往者有之,出外游乐聚观者有之,受到的限制较其他朝代为少。一般认为,这与大唐国力强盛所引发的自信心和李唐皇室身上具有的推崇妇女的鲜卑遗风有关。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饮酒。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当有开创性的朝代,不仅武功鼎盛、宗教自由、文化丰富,更难得的是“女权高涨”,因为李渊是从边疆入主中原,所以曾经广泛接触四方少数民族,于是自然形成一种塞外民族开放豪迈、不拘小节的作风。男性如此,女性也是这样,所以才有“唐朝豪放女”的美誉。这种崇尚自己的作风,也影响了女性美容化妆的风格,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
④ 『傣族裙子的穿法`````````』
傣族是新平世居民族之一。古代的“百越”、“滇越”等族群就是今傣族的先民。新平傣族根据其服饰上的特征,习惯上称为“’花腰傣”。纵观之,我国虽有众多的民族,但以服饰特征来命名支系的民族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新平傣族服饰特点之显著。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特征、同时,还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外在标志,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的外在表现。服饰的种类、式样、色彩与各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是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产物。正如郭沫若先生1956年在北京服装展览会的题词中写道的:“衣裳是文化的表现,是思想的表现,是体现科技水准,是反映民族。时代,更是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修养素质的具体化。”因而,应该说,服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护体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社会意识和文化心态的反映。服饰浸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汗水,记载着人类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铸造生活的能力。
根据自称,新平花腰傣又可分为“傣雅”、“傣卡”和“傣洒”三支,但其服饰特点基本相同,局部上略有差异。本文着重以人日最多的傣l雅服饰为主,从色、形、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色
从整体上看,黑色是花腰傣服饰的基调,从头到脚大体由黑色组成,是自织的土布,经过加工,染成黑色(也有部分为青色人从质地、从颜色上看去,极显得淳厚朴素、柔和内敛,给人予一种亲切之感。这样质地、这样颜色的服饰,给人带来的美感,其美就美在它的深沉凝重,含蓄蕴籍;使人感到东方式的静穆崇高,神秘朦胧之美;引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这种黑色更有一种空间感和深度感,给人产生一种能吸收和包容一切的自然的颜色的感觉。当然,仅有黑色未免太过于凝重和板结,缺乏生气。于是,在整体上,一方面虽然充分利用黑色,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打破黑色一统天下的局面,因而,各种亮丽醒目的装饰色跃然而上,点缀在黑色衣服、裙子及头饰的边边角角,其中红色份外夺目。
整套服饰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处处用红色装点。最为醒目的有三处,一处是头帕上,一条鲜红缨穗垂在头两边际;另一处是两支袖口上各镶有三寸左右的红色绸缎,与黑色长袖相衔接;还有一处是裙子下部也镶有略宽于袖口的红色绸缎,与黑色裙身相衔接。这三大块红色的嵌入,让整个局面起了很大变化,在原本十分古朴、厚重的色调上增添了不少典雅与变幻。
应该说,红、黑二色的相配运用并非花腰傣独有,而是很久远历史的相传。黑与红色调的选择与利用,除了客观上因为当时制取比较容易,也是人类在色彩选择方面共有的经验的领域的原因外,也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于红。黑二色的宗尚意识。虽然在以后制取颜色的手段和方法都已相当地进步,代代相沿,众多传统民族服饰上仍以黑、红二色为主色,达配在一起,这无疑也说明了其内在选色上的强固的社会观念。花腰傣的服饰上,从头饰、上衣(含内衣和外衣)、裙子、头饰等物件,以黑为底色,但多多少少都用红色作装点,该二色所展示的色彩世界是其它颜色难以取代的。
与红色并列装点的颜色,除红色外还有黄色。紫色、蓝色、绿色等,这些装饰色一般不大面积使用,而是成一条条的花边连在一起,或镶在袖口边与衣服边,或嵌在裙边及围裙边,使原来以黑为主的凝重古朴的世界一下变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红、紫、黄、绿、蓝等这些装饰的颜色,能让人们从大自然中的天空、太阳、彩霞、土地、植物,甚至鲜血等去感觉去联想。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古朴上增添典雅,厚重中增添细腻;深沉中显出明快,静穆中看到流动;含蓄中流露潇洒;神秘中增添自然。也正是由于数道彩条。把新平傣族女性的腰部装点上道道彩环,故而才有了“花腰傣”这美丽的称呼。
在花腰傣的服饰上,还有一种异常抢眼的东西,那就是满身的银泡。无论儿童装还是老年装都喜欢用银泡、银穗装点。内衣的前胸与领口,外套的左右两边、颈部,还有缠挂在臀部的背饰,均点缀着银泡。衣上千颗成排的银泡、银穗,再配上一套银质首饰,在阳光下闪闪烁烁,走起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银泡以它的色相鲜明饱和使得服装上又滋长出了无尽的高雅与华贵。华美的银色与原来服装的谐调统一结合,从而让花腰傣的服饰色彩有了其它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加之,服装制作和穿戴又耗时费力,难怪有人就这么推测说,花腰傣服饰不是普通百姓、人家的服装,而是古代宫庭贵族的服饰。
二、形②
花腰傣的服饰大体由三部分组成:服饰主体含上衣、裤子和裙子。首饰含头饰、背饰、腰饰和手饰;人体装饰含纹身与饰齿。
与多数民族一样,花腰傣服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女性服饰上。从传统说,男性服饰较为简单,上衣是黑色圆领的对襟衫,裤于为黑色打折裤,帽子为黑色沿帽,也有人用黑色包头。现在,除部分老年人仍穿黑色对襟衫外,中青年男子普遍已改现代装。
妇女服饰中,上衣短小,一般为两件,一件为贴身的内衣,另一件为无或外衣。内衣圆型小立领,左枉、无袖,仅长及腹部。领边及下摆边沿都缀有宽窄不一的一排晶莹闪亮的细银泡,银泡中间还缀有银穗。外衣无领无钮,比内衣还要短,仅仅遮住胸部。襟边和下摆边镶一条彩条或刺绣花饰,有的襟部也嵌上细银泡及银穗。袖细长及腕,袖的下半载间镶嵌着红、黄、绿、白等色的彩布,或彩色丝线绣饰。由于上衣比较短,腰部常常外露,故而又用一条较宽的彩带缠腰,既可系裙,又可束腰。“花腰傣”之称由此而来。
从小时候起,女性就只穿裙子。裙子一般穿三条左右,少则一条,最多可穿至五条左右。裙子为筒裙,习惯上自上向下套,裙摆绣有彩色花边,数条裙于叠穿,一条比一条略向上提高,正好让每条裙子的花边外露,裙子从左向上提,使裙身形成一个斜度,让那一条条色彩鲜艳的花边看似波浪起伏的江河。传说那是傣乡千万条溪流江河的象征。裙子上端缠数块青布围裙,一块又比一块缠高些,刚好让绣有各色花环的固边外露,十分娇艳俏丽。
绑腿是西南地区许多民族都使用的一种服饰习俗。由于西南地区诸民族多依山而居,山间林木、荆棘丛生遍地,上山劳动尤其是穿短裙的妇女腿极容易被划伤,也容易遭虫叮蛇咬,裹上绑腿起到防护作用,而冬季又有防寒保暖之功效。花腰傣妇女均如此。
花腰傣的笠帽非常独特,形状不像其它地区或其他民族的斗笠那样呈锥状或草帽形,而是边沿上翘,成碟状。戴时不正戴,都是向侧前方倾斜。
首饰,特别是头饰,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是最主要、也是最丰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花腰傣妇女的头饰是先将束发盘于头顶,用一条宽约两寸的青布头帕将头发层层裹住,再用一条宽约寸许,两端绣花的青布条加一条鲜红缨穗,从头顶垂至两边耳际,又用一块宽约半尺、长一尺的红条花布从前额沿头顶披至脑后,用一条宽两寸两端绣花的青布条捆稳后,将披于前额和后脑勺的红条花布撩起别进头帕内。这样的头饰,高高耸立着,宛如古代中原秀才高帽。要做这样的头饰是很费功夫的。据说即便是一个手比较巧的妇女,也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做成这样的头饰。
耳环也是花腰傣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得穿耳眼。十四五岁开始戴银制耳环。这意味着姑娘己到了谈恋爱结婚的年龄。出嫁时带的耳环更大,、一般有筷子那么粗。
花腰傣妇女探亲访友或赶街聚会时,身后臀部上还要缠戴一块三角形状布饰,整块布镶满银泡和各色绒花,下端还缀满红缨穗,这布块把花腰傣姑娘们衬托得更加美丽动人。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外出时,妇女们还乐意挂一只精巧玲拢的“秧箩”。秧箩是用细竹编成的,高约20厘米左右,圆口微开,约十二三厘米,中部略细,下端稍宽呈方形。秧箩不仅是她们随身装东西的器具,也是一件十分漂亮的腰部饰物。
上衣袖长只及腕部,这就留下极大的空间给手上戴饰物。妇女们手上普遍都戴有银手镯和银戒指。
颈部和胸部虽没有单独的饰物,但镶在内衣立领及胸前的银泡和银穗也起到了足够的装饰作用。有的老人衣服上嵌着少许银泡,但更多的是饰绣花,以显示老人的心灵手巧。有的老人更乐意胸前挂上一个小银盒,一来起到装饰作用,二来放一些石灰,便于他们嚼摈榔时使用。
纹身和饰齿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种特殊人体装饰,这种古老的习俗,至今在新平傣族中还有留传。但傣雅、傣卡、傣洒中,仅有傣洒有纹身习俗。其纹身的部位和花纹等与其它地区傣族不大一样。德宏和西双版纳的傣族一般纹于胸、腹、背和四支,花纹以龙、蛇、虎、豹等为主,主要流行在部分傣族男子中。由于纹身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在这些地区的人常把是否敢纹身,当作衡量男于是否勇敢的标准。不敢纹身,就会被视为懦夫,让众人瞧不起,姑娘更不会爱他。人们还说死后也只能当野鬼,不能与祖先相会。新平花腰傣则不同,普遍是女性纹身。当地人认为女性胆子小,纹身后鬼使不敢靠近他们,又说,纹身有驱鬼的作用。这里纹身的部位在手指及手腕部,其它部位未发现有纹身的现象。早期花纹没有什么规则,一般以“△”“○”“=”“米”等图型为主。如今的年青人则更多地使用汉字或拼音,内容多以情感上的语言为主,如“爱”、“想你”、“忍”、也有人用英文“I love you”等等。
饰齿同纹身一样,也是古老遗俗之一。花腰傣的饰齿主要是染齿。染齿一样多为妇女。女孩到了十三四岁,待牙齿换完以后,便用特制的染料将齿面染黑。他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越黑越讨人喜欢。也有人把槟榔和石灰放在嘴里咀嚼,时间久了牙齿就会逐渐变黑,且经久不褪色。
三、态
花腰傣的服饰美。这种美不仅出自服饰的色、服饰的形,更出自于色与形搭配后所形成的“态”。这种“态”不是用感官可以直接感觉得到的,而是让人通过心才能体味到的服饰所表现出的那种超越外在感性形象的个性特征,那种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的生命力。
服装的款式、搭配以及穿戴方法等,虽然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但同时也是有一定“法则”要依的。犹如语言中的词法句法关系一样,遣词造句各有各的方式,但必须遵照固定的语法规则,虽然有其灵活性和自由度,但它又是约定束成的,得按照一定的规则组调成句。服饰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如果服饰的结构和达配完全法则化了,像遵循数学公式一样严格不移,那么服饰便会失去其特色,显得板结而缺乏生气。因此,有许多服饰,便偏离和超越了所谓的一般常规,既产生于现实的极限处,同时又超越了现实。花腰傣服饰便是这样一种给人以视觉的直观,创造变形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服饰艺术,其态也从中而来。
其偏离和超越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的,一是本身“形”上结构的偏离;二是穿戴方式上的超越。现在从上至下来看一下其偏离和超越的情况,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具有特征的“太”。
先从帽子说起。“帽子”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花腰傣妇女出门,无论是赶集还是劳动,头上总是斜顶着一顶与众不同的笠帽。由于其形状的特别,没有帽身及帽沿,成碟状,往上翘,而无法“戴”。确切地说,也不是“顶”,似乎是斜“架”在头上。花腰傣的帽子虽然也起到了它的实用性——遮阳,因他们居住的地方炎热,但更多的却是显示了它的装饰功能。虽是一顶小小笠帽,由于形与戴的方法的变异,使帽子的功用发生了质态变化,魔术般地产生了无尽的风情。再加上腰部挎着的那别致的小秧箩,上下呼应得很巧妙,浑然一体,既不做作,又达到了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二者飘逸着劳作带来的香和醇美。不是美丽所能尽言的造型
花腰傣上衣分为两件,即内衣与外衣。一般说来内衣应该短于外衣,且装饰物应该在外衣上,而花腰傣完全突破了这种常规。内衣无袖圆立领,左衽,从领到胸直到衣服边脚都镶满了银泡,缀满了银穗。外衣无钮,比内衣还要短,仅仅遮掩了胸部,让内衣上的装饰物一览无余。外衣仅襟边和下摆边镶有银泡、银穗,有的索性只以刺绣花纹为饰。闪着光亮的精致饰品与沉静的黑色,还有炫目的红黄橙相互交映着,整个上装仿佛是一件艺术的精灵,艳而不俗,绚烂多姿。毋庸置言便诉说了花腰傣女性的温婉优雅和远古本民族的繁荣。
花腰傣的上衣虽分内外,但都可以与裙于一块儿搭配穿戴。无袖、立领、左衽的短上衣配上裙子,就把女性的妖娆尽情展现出来。加上外衣,隐秘内秀的性感便得以充分体现。从而让人感到,性感并非袒胸背,女性身体曲线美依附于特别的气韵与内质显出其“态”,且不浮不躁,具有真正的美感,这才是最具光彩的。
形式的组合,包括一系列的老规距,诸如整齐、对称、均衡、分层、有序、统一等等,这一切都没有在花腰傣的服饰中得到很好体现。花腰傣上衣的特点,除上述内外相比较的特点外,还有另外有一大特点,就是左右不对称,这也是在服饰中很少有的情况。从形状来说,外衣左边短,右边长,形成一种高低差落的感觉。从图案装饰来说,左边镶有彩色右。裙于为筒裙,习惯上自上向下套,裙摆绣有彩色花边,数条裙子叠穿,一条比一条略向上提高,正好让每条裙子的花边外露,裙子从左向上提,使裙身形成一个斜度,让那一条条色彩鲜艳的花边看似波浪起伏的江河。传说那是傣乡千万条溪流江河的象征。裙子上端缠数块青布围裙,一块又比一块缠高些,刚好让绣有各色花环的围边外露,十分娇艳俏丽。
绑腿是西南地区许多民族都使用的一种服饰习俗。由于西南地区诸民族多依山而居,山间林木、荆棘丛生遍地,k山劳动尤其是穿短裙的妇女腿极容易被划伤,也容易遭虫叮蛇咬,裹上绑腿起到防护作用,而冬季又有防寒保暖之功效。花腰傣妇女均如此。
花腰傣的笠帽非常独特,形状不像其它地区或其他民族的斗笠那样呈锥状或草帽形,而是边沿上翘,成碟状。戴时不正戴,都是向侧前方倾斜。
首饰,特别是头饰,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是最主要、也是最丰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花腰傣妇女的头饰是先将来发盘于头顶,用一条宽约两寸的青布头帕将头发层层裹住,再用一条宽约寸许,两端绣花的青布条加一条鲜红缨穗,从头顶垂至两边耳际,又用一块宽约半尺、长一尺的红条花布从前额沿头顶技至脑后,用一条宽两寸两端绣花的青布条捆稳后,将被于前额和后脑勺的红条花布撩起别进头帕内。这样的头饰,高高耸立着,宛如古代中原秀才高帽。要做这样的头饰是很费功夫的。据说即便是一个手比较巧的妇女,成这样的头饰。
耳环也是花腰傣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得穿耳眼。十四五岁开始戴银制耳环。这意味着姑娘己到了谈恋爱结婚的年龄。出嫁时带的耳环更大,一般有筷子那么粗。
花腰傣妇女探亲访友或赶街聚会时,身后臀部上还要缠戴一块三角形状布饰,整块布镶满银泡和各色绒花,下端还缀满红缨穗,这布块把花腰傣姑娘们衬托得更加美丽动人。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外出时,妇女们还乐意挂一只精巧玲拢的“秧箩”。秧箩是用细竹编成的,高约20厘米左右,圆口微开,约十二三厘米,中部略细,下端稍宽呈方形。秧箩不仅是她们随身装东西的器具,也是一件十分漂亮的腰部饰物。
上衣袖长只及腕部,这就留下极大的空间给手上戴饰物。妇女们手上普遍都戴有银手镯和银戒指。
颈部和胸部虽没有单独的饰物,但镶在内衣立领及胸前的银泡和银穗也起到了足够的装饰作用。有的老人衣服上嵌着少许银泡,但更多的是饰绣花,以显示老人的心灵手巧。有的老人更乐意胸前挂上一个小银盒,一来起到装饰作用,二来放一些石灰,便于他们嚼槟榔时使用。
纹身和饰齿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种特殊人体装饰,这种古老的习俗,至今在新平傣族中还有留传。但傣雅、傣卡、傣洒中,仅有傣洒有纹身习俗。其纹身的部位和花纹等与其它地区傣族不大一样。德宏和西双版纳的傣族一般纹于胸、腹、背和四支,花纹以龙、蛇、虎、豹等为主,主要流行在部分傣族男子中。由于纹身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在这些地区的人常把是否敢纹身,当作衡量男子是否勇敢的标准。不敢纹身,就会被视为懦夫,让众人瞧不起,姑娘更不会爱他。人们还说死后也只能当野鬼,不能与祖先相会。新平花腰傣则不同,普遍是女性纹身。当地人认为女性胆于小,纹身后鬼便不敢靠近他们,又说,纹身有驱鬼的作用。这里纹身的部位在手指及手腕部,其它部位未发现有纹身的现象。早期花纹没有什么规则,一般以“△”“○”“=”“米”等图型为主。如今的年青人则更多地使用汉字或拼音,内容多以情感上的语言为主,如“爱”、“想你”、“忍”、也有人用英文“I love you”等等。
饰齿同纹身一样,也是古老遗俗之一。花腰傣的饰齿主要是染齿。染齿一样多为妇女。横条,右边镶有竖条。就彩色条的宽窄来说也明显不同,横的宽,竖的窄。颜色就更没有定数。这样的无序变化结果,却使本来静态的服饰便产生了动感。
这种由静生动的效果,不仅产生于上装,也同样产生于下装。上装在形上不对称,而下装裙的编织是完全对称的,但穿法上仍然打破了这原本有序的对称,在左边打了个褶,使裙子微微往上升,于是本是平直的筒裙,便产生了立体的效果,又显得轻松随意。更可贵的是,由于裙子底边绣上道道彩条,似波浪起伏,便成了花腰傣心目中与稻作民族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条条河流的象征。
花腰傣服饰的色彩运用毫不保守,非常大胆。看其腰部的彩色与其上端的银饰,在黑色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让人觉得再规矩的图案也可以变得大胆活泼起来了,演绎着一个极其完善的多彩梦幻景象。勾勒出花腰傣女性曼妙身姿的花腰带。营造出浓郁氛围的腕镯及耳环,镶满缀饰和叠叠堆积的深浅色彩变化的上衣,含蓄内敛且热情奔放的变异筒裙以及散发着无限风情的笠帽和秩箩相融,有遮有露,活动起来便成了一种奇妙的肢体语言。悠然得体,视而醉眼。
花腰傣服饰的“态”应该说是其服饰生命中流淌不息的源头,其独一无二,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不是任何服饰的“克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仍然不失为一种沉淀的时尚。是一支飘荡在美丽哀牢山中声韵悠久的“民歌”
⑤ 为什么同一件衣服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颜色
首先要排除色盲症,也就是如果是有眼部疾病导致的色盲症,看到的颜色确实是不同的。
如果是正常人看到的颜色基本相同,不会出现两个人看到的颜色不同的状况,如果两个人对于同一件衣服的颜色形容有差异,这是出于两个人不同的生活背景导致的对颜色认知上的区别,也就是两个人对于同一个颜色的形容有差异。
例如浅黄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科学上没有定义浅黄色是多浅,有的人认为就是黄色,有的人认为就是浅黄色,所以就会出现对颜色描述的差别。
人眼一共约能区分一千万种颜色,不过这只是一个估计,因为每个人眼的构造不同,每个人看到的颜色也少许不同,因此对颜色的区分是相当主观的。
人类眼睛的颜色和人种的差异有关,亚洲人是有色人种,眼珠看上去呈棕色至黑色;在非洲,绝大部分人眼睛颜色较深,呈现黑色;而在欧洲南部以及北欧地区,70%的人都有蓝眼睛。
⑥ 举例隋唐时期典型服装款式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从众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
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
⑦ 服装怎样搭配颜色和款式
一般保险的黑与白搭配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注意两种颜色的面积比例,要在面积上有比较的效果会好些。
有色系(一般黑与白在色系中划分为无色系)搭配可以选择比较保险且适中的同色系搭配,即深咖的外衣与浅咖的衬衣,这样整体颜色是协调的,而深浅是为了拉开层次,不显呆板,下装可以也是咖啡色,深色的会显的庄重,较上衣浅色的则有飘逸的感觉,可以随意搭配。
其他的不同色搭配就比较多了,除了注意有些颜色的搭配,比如咖啡和紫色会给人混沌不舒服的感觉,还有两种对比强烈的色彩,如大红和鲜绿一般的随意穿着很容易造成艳俗感,同样注意面积的比例,可以选择适当的花纹图案,再利用腰带、丝巾等配饰解决就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当然,色彩的搭配一般以不超过三种为宜,不过这只是大体的尺度,同时根据个人身体体型不同,以及脸型,发型,彩妆,还有配饰情况可以搭配出多姿多彩的个人形象,这方面多看一些服装色彩搭配和服装造型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
⑧ 怎么知道自己适合穿什么衣服
根据自己的身材曲线,肤色的问题选择衣服。肤色白,标准身材,穿什么款式,颜色的衣服都好看。偏胖的穿黑色,稍微宽松的长款。瘦点的尽量少穿时装,紧身的,穿休闲套装比较好点儿,看起来身材不是那么瘦弱。选衣服时和穿的时尚的朋友闺蜜去,她会帮你解决烦恼的。
⑨ 清凉的连衣裙多姿多彩,你喜欢吗
进入夏天后,我们的衣服也需要调整。这个时候,好看会更迫切。显然,没有裙子的裤子很受欢迎。毕竟腿没有胯形,清爽之后很温柔,很有魅力。连衣裙就是这样的单品,夏天也是我们女生的必需品!
连衣裙的种类很多,不仅好看,还容易凹进去。相比裙子,要省时省力,让漂亮的连衣裙主宰整个夏天!
宽松的亚麻连衣裙,虽然不是修身,不够仙,但是宽松舒适的造型,特别休闲,可以穿高矮胖瘦。如果是文静的女生,可以选择清爽的蓝色或者绿色,干净高贵,如果活泼好动,可以选择鲜艳的颜色或者亚麻连衣裙。
比如这种型号上颜色较大的亚麻连衣裙蓝白相间清爽大方,红蓝相间活泼洁白,非常抢眼。大色连衣裙类似于波西米亚风格,有强烈的西方异国情调的节日风格。彭彭袖的造型,更是增添了一点少女的感觉,非常可爱。最后,喜欢度过清凉夏天的女生放不下甩!甩连衣裙,露出香肩,很爽,不用说,更重要的是,女人味也流露出来了。特别是对于有锁骨的瘦骨嶙峋宝宝,吊带连衣裙是最好的选择!
夏天各种好看的裙子,清凉也很抢眼,让好看的连衣裙主宰整个夏天!在这个秀身材的季节,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漂亮,就看衣服了。
⑩ 颜色如番茄一样的裙子,如何挑选一条属于自己的“番茄裙”呢
这种颜色比较明亮抢眼,穿起来会给人一种很有活力,很青春年轻的感觉,我们在挑这类型裙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衣服的搭配,以及自己身形的缺点,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自身优缺点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