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
楼主您好,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三国的服饰和汉朝一样: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魏晋服饰之一 魏晋南北朝服饰 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因传说为诸葛亮服用,故名“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对唐宋时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另外,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等等。左图为戴小冠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中图戴笼冠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右图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邓县出土彩色画像砖)。[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二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左图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刘伶画)。中图是梳丫髻、穿宽衫、袒胸露腹的士人。右图为裹巾子、穿宽衫的士人。(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砖印壁画) 魏晋妇女假髻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 “缓鬓倾髻”。此图为戴假髻的妇女(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俑)。[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三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裆等。左图穿杂裾垂髯服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漆画屏风)。右图为戴小冠、穿裲裆的男子(河北景县出陶俑)。 魏晋武士铠甲 魏晋南北朝服饰 由于战争频繁,魏晋时期的武士胄甲,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比较典型的有筒袖铠、两裆铠及明光铠等。筒袖铠一般都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连属,肩装筒袖。头戴兜鍪,顶上多饰有长缨,两侧都有护耳。两裆铠服制与两裆衫比较接近,材料以金属为主,也有兽皮制作的。据记载当时武卫服制,有“平巾帻,紫衫,大口裤,金装两裆甲”、“ 平巾帻,绛衫”、“大口裤褶,银装两裆甲”。穿两裆铠,除头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裤褶,少有例外。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腰束革带,下穿大口缚裤。这种铠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广泛,并逐渐取代了两裆铠的形制。左图为戴兜鍪、穿筩袖铠甲的武士(河南出土西晋陶俑)。右图为穿明光铠的武士(河南洛阳出土陶俑)。[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四 魏晋南北朝服饰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的长幅卷轴画。洛神为洛水之神。相传是古帝宓羲氏之女。曹植在赋中借以表达他失恋后的悲哀、苦闷和彷徨的感情。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男子的服装更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另外,图中侍者多戴笼冠,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魏晋笼冠大袖衫 魏晋南北朝笼冠大袖衫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图为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 魏晋贵妇衣裙 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魏晋贵族男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皇帝便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 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官吏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服饰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魏晋士大夫服饰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服饰 戴巾子、穿宽衫的士人(孙位《高逸图》局部)。《高逸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杰出作品,它虽然出自唐代画家孙位之手,但具有浓郁的魏晋风韵。画面绘四个士人,盘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安排来看,都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相同,人物的服装和形态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晋南北朝形制。 魏晋士大夫服饰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魏晋士大夫服饰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北朝官吏便服 北朝官吏便服 左图为戴突骑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图为戴突骑帽、穿裤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图为戴突骑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县北白道出土彩绘陶俑)。 魏晋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 “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魏晋时期一般男子服饰主要为大袖衫、胯褶及两裆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官吏外穿的服装,形似披风,两边虽装有袖子,但无实际用途。从形象资料来看,隋唐时期仍流行这样的装束,男女都可以穿着。 魏晋妇女发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 魏晋妇女发式之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魏晋妇女发式之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魏晋妇女发式之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顾恺之《女史箴图》,彩色绢本,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绘。全卷共九个部分,这是其中一个部分,画面为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再度流行,成为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在顾恺之的另一幅图卷《列女图》里也有描绘。(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魏晋杂裾垂髾服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魏晋杂裾垂髾服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魏晋妇女衫裙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新疆织纹锦履 魏晋南北朝妇女的衫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等。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鞋为礼。鞋子的形式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西晋又有鸠头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饰定名。其中各种履不一定都是妇女所穿,如风头、立风、五色云霞、玉华飞头等属妇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为南北朝时男足女足无异样。 还有加以锈纹的履,例如陆机《织女怨》有“足蹑刺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另外木屐在当时也为妇女穿着。 魏晋妇女衫裙之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衫裙 图为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侍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大袖衫、间色裙穿戴展示图(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复原绘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两侧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男女,小的仅有数寸,高的竟达几尺。他们中间有权势显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些人物,都为修造洞窟出过资金,他们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壁上,表示该窟的菩萨佛像都由他们供养,所以被称为窟主,也被称为供养人。很多供养人的身旁都附有题记,写明年代、职衔、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图所绘的服饰,在当时带有普遍性,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陶塑妇女,也穿这类服装。其特点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着条纹间色裙。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饰。晋人《东宫旧事》记太子之妃服装,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色。可见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 魏晋信使服饰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 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饮等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② 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日常衣服以什么样的衣服为主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妇女的衣服大多都是非常宽松的大袍,从一些电视剧中也能看到
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呢
魏晋,南北朝的服装承袭了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裙等形制,后来逐渐的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在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服装,他们会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而魏晋时期的女子一般都是上身穿紧身的衫襦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腰用帛带系扎,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特色可以概括为:紧身、圆领、开叉。
这一时期,男女服装最大的特点就是:男穿露女穿薄。可惜,后世没有留下太多的绘画,让我们一睹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风采!这里重点说说,这一时期女人的服装款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女性的服饰主要是裙装,如果谁不穿裙子,在当时就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
当时流行的衣服都很薄,尤其是裙装,根本无法御寒。裙子太薄也会美丽冻人的,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女人最伟大的发明出现了,就是今天女人的“披肩”。出门时披在肩上用来遮风暖背,关键这东西还能随风飞舞,让男人看了飘飘欲仙,煞是动人。
④ 魏晋贵族男女都穿什么衣服
魏晋贵族男女都穿什么衣服?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疑问,因为我们都知道,在魏晋时期,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他们都穿不同的衣服。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的故事,历史故事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怎样的历史,他都有不一样的故事,都是非常精彩的。当然了,我么也知道,在每个年代都有他自己的历史故事,其实,在唐朝的时候,唐代的历史也就是非常的辉煌,在明代的时候,明朝历史就是非常的严苛。那么,他们的服饰也就因为朝代的不同发生一定的变化。
⑤ 晋魏朝的衣服特点有什么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服饰受战争和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整体风格与前朝后代大相径庭。魏晋南北朝服饰一改秦汉的端庄稳重之风,也与唐代开放艳丽,雍容华贵的服饰风格不同。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魏晋南北朝服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男装追求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是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文人雅士纷纷毁弃礼法,行为放旷,执著于追求人的自我精神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重神理而遗形骸,表现在穿着上往往是蔑视礼教,不拘礼法,率性自然,甚至袒胸露脐。
魏晋南北朝服装与儒学禁锢下的秦汉袍服不同,变得越来越宽松,“褒衣博带”成为是魏晋时期的普遍服装形式,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文人欲实现政治理想又怯于宦海沉浮,为寻求自我超脱和精神释放,故采取宽衣大袖、袒胸露臂的着装形式,因此形成了“褒衣博带”的服装样式。
二、女装呈现奢靡异常的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经学崩溃,个性解放,玄学盛行。“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人们讲究风度气韵,“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服装轻薄飘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装承袭秦汉遗风,在传统服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吸收借鉴了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创造了奢靡异常的女装风貌。服饰整体风格分为窄瘦与宽博两种倾向,或为上俭下丰的窄瘦式,或为褒衣博带的宽博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襦裙装在承袭秦汉服制的基础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衣逐渐变短,衣身变得细瘦,紧贴身体;分斜襟和对襟两种领形,开始袒露小部分颈部和胸部;衣袖变得又细又窄,但在小臂部突然变宽;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装饰不同色彩的缘边;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外束丝带。下装裙子也在有限的范围内极力创新,大展魅力,与魏晋女性柔美的形象相得益彰。有的裙子下摆加长,拖曳在地;有的裙子裙腰升高,裙幅增加,还增加许多褶裥,整个裙子造型呈上细下宽的喇叭形,这种上俭下丰的样式增加了视觉高度,给人瘦瘦长长之美感。
三、胡汉服饰的融汇发展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传到中原以后,将裤管加肥,然后用三尺长的锦带系在膝下将裤管缚住,于是又派生了一种新式服装——缚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脚踏长靿靴或短靿靴。
⑥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穿着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服饰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
魏晋南北朝服饰
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同时,民族间战乱频仍,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一魏晋南北朝服饰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因传说为诸葛亮服用,故名“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对唐宋时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另外,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等等。左图为戴小冠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中图戴笼冠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右图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邓县出土彩色画像砖)。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二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左图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刘伶画)。中图是梳丫髻、穿宽衫、袒胸露腹的士人。右图为裹巾子、穿宽衫的士人。(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砖印壁画)
魏晋妇女假髻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此图为戴假髻的妇女(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三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
魏晋南北朝服饰
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裆等。左图穿杂裾垂髯服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漆画屏风)。右图为戴小冠、穿裲裆的男子(河北景县出陶俑)。
魏晋武士铠甲
魏晋南北朝服饰由于战争频繁,魏晋时期的武士胄甲,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比较典型的有筒袖铠、两裆铠及明光铠等。筒袖铠一般都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连属,肩装筒袖。头戴兜鍪,顶上多饰有长缨,两侧都有护耳。两裆铠服制与两裆衫比较接近,材料以金属为主,也有兽皮制作的。据记载当时武卫服制,有“平巾帻,紫衫,大口裤,金装两裆甲”、“平巾帻,绛衫”、“大口裤褶,银装两裆甲”。穿两裆铠,除头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裤褶,少有例外。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腰束革带,下穿大口缚裤。这种铠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广泛,并逐渐取代了两裆铠的形制。左图为戴兜鍪、穿筩袖铠甲的武士(河南出土西晋陶俑)。右图为穿明光铠的武士(河南洛阳出土陶俑)。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四魏晋南北朝服饰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的长幅卷轴画。洛神为洛水之神。相传是古帝宓羲氏之女。曹植在赋中借以表达他失恋后的悲哀、苦闷和彷徨的感情。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男子的服装更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另外,图中侍者多戴笼冠,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魏晋笼冠大袖衫魏晋南北朝笼冠大袖衫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图为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魏晋贵妇衣裙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魏晋贵族男子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皇帝便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官吏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服饰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编辑本段魏晋士大夫魏晋士大夫服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服饰戴巾子、穿宽衫的士人(孙位《高逸图》局部)。《高逸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杰出作品,它虽然出自唐代画家孙位之手,但具有浓郁的魏晋风韵。画面绘四个士人,盘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安排来看,都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相同,人物的服装和形态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晋南北朝形制。魏晋士大夫服饰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魏晋士大夫服饰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北朝官吏便服
北朝官吏便服左图为戴突骑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图为戴突骑帽、穿裤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图为戴突骑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县北白道出土彩绘陶俑)。魏晋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魏晋时期一般男子服饰主要为大袖衫、胯褶及两裆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官吏外穿的服装,形似披风,两边虽装有袖子,但无实际用途。从形象资料来看,隋唐时期仍流行这样的装束,男女都可以穿着。
编辑本段魏晋妇女发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顾恺之《女史箴图》,彩色绢本,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绘。全卷共九个部分,这是其中一个部分,画面为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再度流行,成为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在顾恺之的另一幅图卷《列女图》里也有描绘。(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编辑本段魏晋杂裾垂髾服魏晋杂裾垂髾服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魏晋杂裾垂髾服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编辑本段魏晋妇女衫裙魏晋妇女衫裙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新疆织纹锦履
魏晋南北朝妇女的衫裙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等。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鞋为礼。鞋子的形式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西晋又有鸠头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饰定名。其中各种履不一定都是妇女所穿,如风头、立风、五色云霞、玉华飞头等属妇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为南北朝时男足女足无异样。还有加以锈纹的履,例如陆机《织女怨》有“足蹑刺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另外木屐在当时也为妇女穿着。魏晋妇女衫裙之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衫裙图为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侍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大袖衫、间色裙穿戴展示图(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复原绘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两侧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男女,小的仅有数寸,高的竟达几尺。他们中间有权势显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些人物,都为修造洞窟出过资金,他们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壁上,表示该窟的菩萨佛像都由他们供养,所以被称为窟主,也被称为供养人。很多供养人的身旁都附有题记,写明年代、职衔、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图所绘的服饰,在当时带有普遍性,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陶塑妇女,也穿这类服装。其特点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着条纹间色裙。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饰。晋人《东宫旧事》记太子之妃服装,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色。可见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
编辑本段魏晋信使服饰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饮等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编辑本段魏晋南北朝服饰典型形象男子典型形象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藐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额审议,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女子典型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发髻形势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势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杈子,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服装商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群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位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给人以俊俏潇洒之感;加上丰富的首饰,反映出奢华靡丽之风。南北朝时期的百姓妇女梳丫髻,穿宽袖短衣、长裙、侍女梳环髻、穿对襟衣。
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衫裙和唐朝的大袖衫有什么区别
一个是魏晋的一个是唐朝的……哈哈开玩笑啦,不过前者是裙子后者是衫子,这个比较确实有点不好说。
魏晋时期走的是中原宽袍大袖的路线,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唐朝的大袖衫则是穿在外面的,不束腰自然也没有腰带。
搜了几张图给你,大概就明白了
唐朝: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B4%F3%D0%E4%C9%C0&in=27912&cl=2&lm=-1&pn=0&rn=1&di=10327487025&ln=1567&fr=ala0&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魏晋: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B4%F3%D0%E4%C9%C0&in=22780&cl=2&lm=-1&pn=6&rn=1&di=26252608275&ln=1567&fr=ala0&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⑧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服的美妙之处
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 数 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⑨ 魏晋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魏晋南北朝笼冠大袖衫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图为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
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 数 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 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闫立本历代帝王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服饰 戴巾子穿宽衫的士人(孙位高逸图局部)高逸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杰出作品,它虽然出自唐代画家孙位之手,但具有浓郁的魏晋风韵画面绘四个士人,盘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安排来看,都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相同,人物的服装和形态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晋南北朝形制
北朝官吏便服 左图为戴突骑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图为戴突骑帽穿裤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图为戴突骑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县北白道出土彩绘陶俑) 魏晋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魏晋时期一般男子服饰主要为大袖衫胯褶及两裆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官吏外穿的服装,形似披风,两边虽装有袖子,但无实际用途从形象资料来看,隋唐时期仍流行这样的装束,男女都可以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 数 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此图为梳双环髻的妇女(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本图为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本图为杂裾垂髾女服展示图(根据传世帛画及壁画复原绘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
魏晋南北朝妇女的衫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等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鞋为礼鞋子的形式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西晋又有鸠头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饰定名其中各种履不一定都是妇女所穿,如风头立风五色云霞玉华飞头等属妇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为南北朝时男足女足无异样 还有加以锈纹的履,例如陆机织女怨有足蹑刺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另外木屐在当时也为妇女穿着本图为织纹锦履(新疆民风出土实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衫裙 图为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侍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大袖衫间色裙穿戴展示图(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复原绘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两侧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男女,小的仅有数寸,高的竟达几尺他们中间有权势显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些人物,都为修造洞窟出过资金,他们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壁上,表示该窟的菩萨佛像都由他们供养,所以被称为窟主,也被称为供养人很多供养人的身旁都附有题记,写明年代职衔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图所绘的服饰,在当时带有普遍性,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陶塑妇女,也穿这类服装其特点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着条纹间色裙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饰晋人东宫旧事记太子之妃服装,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色可见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
南北朝时期的百姓服饰--魏晋时期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戴小冠穿宽袖襦裙的乐人
南北朝时期裤褶 裤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本图为裤褶展示图
南北朝时期裤褶--裤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魏晋时期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戴笼冠及小冠穿裤褶的北朝侍从
南北朝时期裤褶 裤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此图为穿裤褶的男子
魏晋南北朝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杂裾垂髾服展示图
南北朝时期明光铠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图
魏晋南北朝两裆铠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 裲裆,有两种含意,一种是指服饰制度中的裲裆衫;一种是指武士穿的两裆铠两者的外形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质料上裲裆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间纳有丝棉,取其保暖而裲裆铠的材料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比较常见的则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甲片,以便于俯仰活动为了防止金属甲片磨损肌肤,武士在穿着两裆铠时,里面还常衬有一件厚实的裲裆衫图为两裆铠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砖刻陶俑壁画复原绘制)
魏晋南北朝两裆铠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 裲裆,有两种含意,一种是指服饰制度中的裲裆衫;一种是指武士穿的两裆铠两者的外形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质料上裲裆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间纳有丝棉,取其保暖而裲裆铠的材料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比较常见的则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甲片,以便于俯仰活动为了防止金属甲片磨损肌肤,武士在穿着两裆铠时,里面还常衬有一件厚实的裲裆衫图为戴兜鍪穿两裆铠的武士(北魏加彩陶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在日本京都博物馆)
魏晋南北朝服饰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