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word中怎么自动生成目录
该回答暂时不可见。。。
Ⅱ 关于风土人情的散文
<<风土人情之我说 人之我说>>
出国前,听到许多的人说,在外国,人与人的关系是冷漠的,相互间不可能有什么更深的交往。有的只是金钱关系。所以,在国外不能期望有任何人会像我们中国人一样的互相帮助的。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到了加国。
可是,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接连碰上的几件小事却让我的观念动摇了。
一天, 首次乘坐多伦多的地铁,车次方向搞不清,正一头雾水地查地图时,旁边一位老外过来问道:需要帮忙吗?我把地点告知他,他不仅在地图上指明了我要去的地方,还一直把我带到了站台旁。我想,要在国内,问路时还得找点看起来老实的人,否则把我指到爪哇国去也未可知啊。我还没有唱国际歌,就有朋友来帮助我了。倘若我唱了国际歌,恐怕天下朋友将会更多了。
在地铁里,一个小孩在临将关门的一刹那冲进车厢,车门忽然关闭,夹住了小孩的手臂。瞬时间,车厢里几个老外同时冲向车门,七手八脚的要拉开车门。而这时车厢里还有许多的黄皮肤的中国人,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反映,麻木不仁地似乎在看一幕电影,与自己不相干的。更可气的是还冷不丁的听到一句粤语:“门不会关的,慌什么嘛。”
其实,地铁的车门如同电梯门一样,有障碍就会自动打开,本不用着急的。这道理不仅中国人知道,谁都会知道的,可出于一种本能,老外们会同时抢了上去。而号称会互相帮助的国人,不仅不表示出关怀,还要冷言冷语几句,一付见过大世面,闯过大码头的架势。看来,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祖训可谓深入国人之心的了。当然,这种事在中国国内也是司空见惯的了,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历史和现实都和移民的交流迁徙相关。应该说,由于这样的移民流动,使加拿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加拿大成为了发达的国家之一。
正是由于加拿大的这种特点,各种民族的大汇聚,也就形成了多种民族特色的性格特征汇聚。
美洲的开放,欧洲的矜持,非洲的粗犷和亚洲的猥琐,在加国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人的本性中,美洲的直率,欧洲的委婉,非洲的野性和亚洲的虚伪,在加国也是一样的竞相表现。
在与当地洋人的笑谈中,居然听到很不中听的一个列举:在加国最不受欢迎的人有四种:黑人、印巴人、越南人和中国人。这其中,亚洲人就占了三个。几个新结识的老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他们不愿意和中国人打更多的交道,因为“中国人不讲信誉,”“骗人”。
黑人的强悍粗野,自是不必说的;印巴人的神秘诡诈,这也是不必说的;越南人的土匪海盗行径,早受到世人的鄙夷;可中国人又何处得罪了这些老外呢?
或许,这是白种人的歧视吧。
<<[散文]长白山天池>>
《中国国家地理》为山水选美。山山水水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完的,以往148页的杂志,在2005年第10期这里增至550页。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增页不增价,仍是16元。杂志出来不久即告脱销,北京是全国脱销最早的城市之一,据说网上已拍到80多块了,不少读者为买不到杂志而生气,《中国国家地理》在其网站论坛发出总固顶帖,标题是《希望大家都冷静一些》。
《中国国家地理》列出十五组“中国最美”,按排行榜顺序依次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和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这排行榜依次抄下来,是发现,不知因为什么,排行榜上,没有江河。也许有了峡谷,就不用再说江河了。一些年来,可能只有雅鲁藏布江还算干净,也许江河只能按峡谷那样分段看,整体上不太好说了吧。
此次评选,在最美名山方面,东北长白山入围,但没能进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长白山没有进入最美十大名山,长白山天池却进入了最美五大湖,这让人感到欣慰。长白山没被选中,长白山天池却在长白山最高处,谁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长白山上来。
翻看这期《中国国家地理》,对榜上有名的山水风景或介绍,或品评,或欣赏,都有许多文字,杂志还请了著名诗人和作家舒婷、于坚和刘亮程先生分别为厦门鼓浪屿、苏州老城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写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长白山天池这里,在标题《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周围,除了两张图片、59个字的专家评语和220多个字的说明,再就没有什么了。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这让人有些郁闷,难道长白山天池就没有什么好说?可是转念一想,又高兴了,一年之中常是云遮雾绕,冰封雪掩,登长白山是不容易的,两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又没有帝王将相来此祭天封禅,满清皇帝虽把长白山册封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温德亨山建望祭殿遥遥拜祭,这里没有为人们准备下现成的语言,从自然到人文,污染还少,想说长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杂志中两张长白山天池的图片,一张是夏景,一张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编辑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长白山顶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够做到,一般人也没有机会,有位朋友冬天里上去过,多年后说起来还非常高兴,特为此写过一回游记。
和许多长白山天池的图片一样,《中国国家地理》两张天池图片,一张野花点点,一张白雪皑皑,但都风和日丽,天池的水真平静如同玻璃,纹丝不动。这样的图片多了,会使人产生误会,好像白山天池总这样好脾气。其实,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长白山上走了一趟,车进山门,天已暮色朦胧,高山上显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机人很好,在山上时间长了,有些经验,他提醒说,应该抓紧时间赶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来,一天两天不容易晴起来,天池就会藏进云雾中去,要想看到,几乎没有可能。司机说,前不久,有国家要人来,在山上住了几天,天气一直不好,终于什么也没有看到。听司机的话,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边,时间不长,人就冷得哆嗦,山风越来越凶猛,黑压压的云雾从天池对面压了过来,眼看着把天池就吞没了。就在这个暮色朦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天池,在围绕天池一十六峰的一峰之上,探头往下面看去,丝毫看不出以往人们所说和图片所显示的平静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阴沉沉地一动不动,好像在酝酿一个阴谋,好像要伸出手来把人拽下去,让人感到阴森,狰狞,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长白山古今揽胜》,书中介绍,满清帝王一方面把长白山封禁起来,不许人们走进,一方面也曾派人寻找过长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进京后,尊“龙兴之地”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爱新觉罗·玄烨命大臣觉罗武木讷一行四人前往长白山拜谒,“详视明白,以便行祀礼”,同年夏,武木纳等人登上长白山,到达龙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禀奏。但是,据考证,武木纳此次拜谒并未真正见到长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长白山记》中说:“溯考康熙十三年,吴木纳查看长白,仅至讷阴地方白山东北。”李廷玉这里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说武木讷未至白山主峰,应该是对的,虽然武木讷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长白山中的池水却不只一个。《长白山古今揽胜》收有武木讷拜谒长白山后写给皇帝的呈文,文中有关长白山天池一段是这样写的:“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木。”了解长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处那个天池,周围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讷所见若真是长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一座峰给隐瞒了。不管怎么说,武木讷虽非故意,却是把皇帝给骗了。
长白山天池,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3.5公里,湖水面积9.8平方公里,水边周长13.6公里,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总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风物志》给出的数据。有人说,把一座大楼扔进白山天池,就像扔进一个火柴盒一样。事实上比这还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一条条江河,它是图门江、鸭绿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许可以这样说,图门江里小小的游鱼,鸭绿江边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养育的。2005年冬天,一开始以为是个暖冬,也真希望它是个暖冬,愿长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净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浑浊。
<<武汉夏夜街头的"竹床阵">>
夏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少妇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少妇、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民习"竹床阵"。
2、吃粽子和赛龙舟�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然而这一习俗是因从纪念屈原而来,使得屈原的家乡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乡。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
3、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原是民间穷苦人乞讨谋生的"沿门花鼓"和薅草秧歌。这种"花鼓"是一人击鼓唱词,数人帮腔和调。�
近几十年来,荆州花鼓已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戏。1955年有一位老艺人搜集记录了花鼓戏的全部唱腔,整理出从未有过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乐曲谱,并大胆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扬琴、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用来为花鼓戏伴奏,使花鼓戏结束了"一唱众和"和单纯用锣鼓伴奏的历史。如今,荆州花鼓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唱腔悠扬、甜美、悦耳,已有《家庭公案》、《水乡情》等几十个剧目,既取材于湖乡生活,又展现湖乡风貌。在民间,男女老幼走路、劳作,不时哼唱花鼓调,也有很大的"魔力"。有人说:"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病可以不吃药!""做活不唱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来到荆州地区,可以看到小学生放学时提着的收音机里。汽车里、商店柜台内,播放的全是荆州花鼓戏。
4、天门"三棒鼓"
在天门、沔阳一带,由于地势低平、多水,往昔水灾不断,民众身受其苦。为谋求生路,他们背井离乡,背起"三棒鼓",浪迹四方。许多人从湖北到中国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欧、西欧等地。也有些人经广东到菲律宾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他们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人们称他们为"中国的吉卜赛人"。
5、通山山鼓�
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山山鼓,是农民在野外劳动时,边劳动边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山鼓的形状如戏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两边安铁环,系有牛皮带或缎带,便于鼓匠挂在胸前。演唱时,鼓匠右手执扦击鼓,左手托着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调节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艺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够打出数十种节奏迥然不同、情绪各异的鼓点子。山鼓之音响亮清脆,数里之外能闻其声。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两大类。此外还有一种《山锣鼓》。这种《山锣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间还挂有一面铜锣,左手执钟打锣,右手拿扦击鼓。
山鼓的曲调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节奏性很强,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质朴热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种活跃劳动场面的艺术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电视比赛中,通山县改编的节目《喜耘禾》山鼓,荣获银杯奖。
6、崇阳人的老风习�
鄂南崇阳县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于远离大城市,乡民们保持了许多民间传统老风习。当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时,打造的家俱样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觉的木制床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杆,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层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层踏板。床入口处仅仅只留可两人并坐的"口子",床两头和后面用整块木板钉死。这种讲究的崇阳花床,实在是一种十分罕见的习俗了。�
此外,热情待客的崇阳人给客人泡的茶是花椒盐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块肉、大块鱼、红苕粉丝、煎豆腐四大菜。一寸来宽、二三寸长的大块烟熏肉,令城里人食一、两块就足够了。��
7、鄂西土家风情�
鄂西毗邻湘西、贵北和川东南,居住着数十万土家族居民。他们有着富有特色的生活习俗。独特、鲜艳的服饰。土族居民,特别是青年人,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如男青年,头上缠着一条长长的青头巾,外面上衣往往是白布上镶宽大的蓝边,传统布扣、裤子比较宽大。女青年,其头巾则是彩色布巾,上衣或红或绿,但领口、背肩、袖口、下摆等处都镶有美丽花纹的边带布。手上戴着金或银制的手镯。
山歌。唱山歌是青年土族男女中不可缺少的本领,有些上了年纪的土族人山歌也能唱上"一大箩"。在曲折蜿蜒的山道上,在田间、茶场、农舍、土塘旁,常常可听到阵阵悠扬的山歌传入耳中。更有山歌男女对唱,山族青年以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心。木叶传情。土族青年用口含一青青的木叶,吹出美妙、动人、委婉的声音。这声音就是动人的情歌。小小的一片树叶,仅为男女传情表达出心声。 文章来自青藤文学网:http://www.7cd.cn,转载请保留版权!
这三篇 中外 山水 风土人情 都涉及到了
你用的时候可以有所取舍 选择需要的段落 删减你以为没用的
希望能帮到你
最后 祝春节愉快
Ⅲ 谁知道“木牛流马”是怎么行走它的原理是什么
笔者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及有关资料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经考证认定:这些资料是真实可信的,根据原文即可制造木牛流马。本文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的原文逐句作了译注,并根据原文提供的名称和数据绘制了木牛流马轮廓图、名称图、尺寸图和行走示意图(另外制作了模型)。
木牛与流马是同一种运输工具,以称作木牛较为适宜。它是由人力推动的四足行走的木质运输工具,自重约50公斤,载重约200公斤。利用杠杆原理省力,人肩负重在0-75公斤左右有规律地变化。它能在山地和泥泞路面等真牛可以通行的路面上行走,这是圆轮车不能相比的。在路况较好时,圆轮车比木牛流马要实用得多,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遍使用以至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木牛流马运输工具四足步行杠杆原理
⒈木牛流马概述
木牛流马是否存在,古籍记载的木牛流马是否真实,对此争论颇多,笔者以《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为主,结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绘出了图纸并造出了模型。认定木牛流马真实可信。笔者自信已揭开了木牛流马之谜。请有关专家学者等同志给予审阅鉴定,欢迎赐教。
1.1根据古籍记载可以制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马
笔者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马”原文,可以造出木牛流马,而且有大同小异的几种模式。本文优选一种模式,根据原文提供的名称和数据绘制了木牛流马轮廓图、名称图、尺寸图和行走示意图,另外制作了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载重并进退自如。
这个木牛流马模型是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文描绘的外貌和提供的数据制造出来的,各主要部分名称和尺寸完全出自原文,只为本文说明的需要增添了几个名称,并推算出几个尺寸。模型与原文的吻合,有力地证实了木牛流马的真实性。请参见图1《木牛流马外貌示意图》,图2《木牛流马步行示意图》,图3《木牛流马部件名称图》,图4《木牛流马尺寸图》,图5《木牛流马脚孔轴孔尺寸图》。
1.2木牛流马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运输工具。由于是四足行走,用于不平坦路面和泥泞路面都能行进,这是圆轮(独轮或四轮)车难以行进或不能行进的路面,由于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后可以自动“刹车”,这些优点使它适宜于山地运输。
木牛流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饮食”是又一大优点,在战争中运输粮草,真牛真马要消耗粮草,使得运输的粮草没有运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马在没有运输工作时照常消耗粮草,这是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一大缺点。运输时间越长则耗粮越多,这个缺点更为突出。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它本身不消耗粮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马这方面的缺点,这是木牛流马取代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又一依据。
由于木牛流马靠人力驱使,驾牛人是要消耗粮草的,这是人力运粮草的一个缺点。但人力运粮有其优点:一是驾牛人也是战士,可以保护粮草,减少专门的护粮队伍。二是驾牛人在没有运粮任务时可以调往战斗部队;三是利用休闲的战斗部队去运粮,非常经济合算。
木牛流马能使“人不大劳”,是又一优点。木牛流马的设计应用了杠杆省力原理,驾牛人肩负重量为总重量的0-30%。当总重量为250公斤时,驾牛人肩负重量为0-75公斤。这个负重量对于古人来说是不难的,的确是“人不大劳”。但相对于圆轮车在平地行进的负重量来说,还是显得过重,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及以至失传的又一原因。
以上说明,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粮草能够“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因此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1.3木牛流马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运输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多是合称木牛流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单独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绘了木牛的外貌,没有提到制造数据。正好相反,造流马之法只有制造用的数据,而没有外貌的描绘。如果将它们合二为一,正好组成一个整体,既有外貌的描绘,又有制造的数据。也只有将木牛和流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造法,才能证实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三国志》有“流马尺寸之数”一句,更能说明后段只是“尺寸之数”。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征——牛角,加之行进速度如牛之慢而无马之快,可以认为原始设计为木牛,只是后来才称为流马。
为何称为流马而且还有单独的流马造法?第一种可能是以“流马”为“六码”或“陆码”的谐音。“六码”可能是指造木牛的6个主要数据,如肋长、前后轴孔、前后脚孔、前后杠孔、板方囊、前杠长等等。将“六码”称作“流马”既能形象地表达木牛的性质——像马一样奔驰,又能将“六码”的真实意义隐去,增加神秘感,给外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第二种可能是,流马为木牛改进后的一个新的型号,所以合称木牛流马。第三种可能是,头部外形似牛称木牛,似马则称流马。
1.4木牛流马模式的缺点
一是转弯的问题没有解决,古籍只提到“进退自如宛如活的一般”,没有提到转弯问题。也许原设计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至木牛流马转弯不灵活而无法推广应用。本模式设想的转弯方法是,两后足(或两前足)着地,扭转身子而转弯。这里显得有些勉强。
缺点之二是木牛流马在步行时的震动较大,使木质结构使用寿命不长,它的震动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劳累,这是木牛流马的一大缺点。
缺点之三是它在平地运输方面不如圆轮车等运输工具,因此不能广泛应用以至失传。
限于条件,笔者没有制成实物进行实际应用,可能存在未考虑到的问题。只是推测可以进行实际使用,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木牛流马是木质制品,实物容易腐烂而难以流传。
⒉木牛流马造法译注
为译注方便,特将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马)中关于木牛流马造法之原文转录如下,并根据译注的需要分句编号:
1造“木牛”法曰:
2方腹曲胫,3一股四足,4头入领中,5舌着于腹,6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7曲者为牛头,8双者为牛脚,9横者为牛领,10转者为牛足,11覆者为牛背,12方者为牛腹,13垂者为牛舌,14曲者为牛肋,15刻者为齿,16立者为牛角,17细者为牛鞅,18摄者为牛秋革由,19牛仰双辕,20人行六尺,牛行四步,21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22人不大劳,23牛不饮食也。
24造“流马”法云:
25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26左右同,27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28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29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30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31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32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33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34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35后杠与等。36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37每枚受米二斛三斗。38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39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40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41形制如象。42革干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43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下面以编号为序,对原文逐句译注。为便于理解,请注意结合图文阅读。
原文1:造“木牛”法曰:
译文1:造木牛流马的方法是:
注文1:笔者认为木牛和流马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两个名字,应当合称木牛流马,而以统称木牛为宜。理由之一,在原文中极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的功用。假如是两种运输工具,应当优胜劣汰只选用一种。理由之二,原文前部分“造木牛之法”只介绍概貌而无数据,后部分“造流马之法”只介绍数据而无概貌。两部分都不完整,只有将前后两部分合为一个“造木牛流马之法”才是完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文第24句是“造流马法云”,这句在《三国志》写成“流马尺寸之数”,说明后段是“造木牛流马之法”的数据。
除前述理由外,也有可能木牛和流马是两种有细微区别的同一种运输工具。也许其中一种是另一种的改进型号,可能木牛在先,因原文介绍的都是牛头、牛角之类牛身上的部位名称。也许以后将木牛改造后速度稍快,便称作流马了,或许只是头面部的装饰物是牛头便称木牛,是马面便称为流马。
制造木牛的数据中有6个较重要的数码,如肋长、前后轴孔、前后脚孔、前后杠孔、板方囊和前杠长等等。将“6码”按谐音读作“流马”,既有实际意义又增加神秘感。也许就是这种神秘感使后人以为是两种运输工具,因而难以研究仿制出木牛流马。
原文2:方腹曲胫。
译文2:牛腹是方形的,牛胫是弯曲的。
注文2:后文介绍的板方囊是方形的,板方囊置于牛腹内,故牛腹应为方形,牛胫呈弯曲形状,是为了与真牛形似,可能是整条牛脚从上至下呈上大下小形状,这样的结构才稳定牢固。
原文3:一股四足。
译文3:牛屁股1副,牛足4只。
注文3:1副牛屁股可能是个装饰物。也可能作挡风雨用。置于牛腹后部,可能装饰有牛尾。如果制成盾牌,则可兼作兵器。牛足为4只,不论是什么形状都能排除独轮车的可能。
原文4:头入领中。
译文4:牛头装入牛颈中。
注文4:牛头本来与牛颈相连,根据“舌着于腹”和“垂者为牛舌”句推断,牛头是紧连牛腹的,牛颈的长度不大。为了转弯的灵活性,牛颈宜短不宜长。
原文5:舌着于腹。
译文5:牛舌紧靠着牛腹。
注文5:另有记载,牛舌扭转后,牛足则不能转动。可见牛舌是一个机关,看似平常的装饰物,一经扭转即能制动。其形状应与牛舌形似。扭转后制动的设计并不难,只要牛舌扭转后能卡住“前足”,前足不动则牵连后足不能动。这牛舌是“刹车”装置,也是防止外人抢夺的一种秘密机关。司马懿仿制成木牛流马,却没有发现牛舌的功能,可见其设计是很巧妙的。牛舌的长度应在6寸7分以上,参见注文27。
原文6: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
译文6:木牛载重量较大,但行进速度较慢。单独行进每天几十里,成群行进每天约二十里。
注文6:后文有“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句,以及根据2枚板方囊的尺寸计算,估计每牛载粮草约200千克。古代一里相当于434米。日行20里的速度不算快。不论山地还是平地,木牛流马行走的速度都比独轮车慢得多,木牛流马只适合山地而不适合平地,这也是木牛流马失传的一个原因。
原文7:曲者为牛头。
译文7:木牛的头部模仿真牛拉重物时的弯曲形状。
注文7:结合“垂者为牛舌”句,牛舌既垂,牛头则不能平视前方,只能是两眼朝地。真牛在拉重物时必弓肩,两眼朝下。木牛就是模仿这一姿势。同时为安装牛舌这个秘密机关作掩护(见注文5)。
原文8:双者为牛脚。
译文8:牛脚分为前后两双。
注文8:笔者研制的木牛,左右两只前脚是一个整体,同时进退。左右两只后脚也是一个整体,同时进退。这点与真牛步行有很大区别。如果要设计像真牛一样四只脚分别进退,用现代的钢材作材料是可以办到的,在古代用木材可以制造,但不宜负重。
此句可以理解为,牛脚是固定在两根辕木尾端的着地的支柱,这支柱在停止时可以支撑木牛的后部,防止向后倾倒。如果作这样理解,“脚”和“足”就有区别了。但笔者认为设这样的支柱没有必要,因而将足和脚看成是同一概念。如果不这样,后文的脚杠和脚孔等概念就不好理解。
牛脚的长度后文未提及,考虑到人体高度等因素,牛脚长度(从脚孔至下端)以2尺5寸为宜。(参见注文20)
原文9:横者为牛领。
译文9:示意图上横杠即为牛颈。
注文9:结合“头入领中”和“舌着于腹”可以说明,牛颈的长度不大。为的是缩短木牛的总长度,以便重心后移,转弯灵活。
原文10:转者为牛足。
译文10:牛足可以转动。
注文10:以往有木牛流马即圆轮车(独轮车或四轮车)之说。笔者则认为木牛流马不是圆轮车。理由是:三国以前即有圆轮车,不管怎么改革都不值得千古流传;二是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圆轮车上坡下坡都很难制动,平路也因地面不平难以行进,如果圆轮车能适用,就用不着发明木牛流马了;三是原文中有“牛行四步”句,显然是指木牛象真牛一样一步一步地前进;四是原文中“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句,明白指出木牛脚是四方的木杠,而不是圆轮;五是笔者研制的木牛流马模型,四足是木杠式的,已经很好地利用原文的数据,也是一种印证。
可以设想,在四足的模式上,于四足之中心装一圆轮,平坦地用圆轮行进,圆轮不能转动时,再以四足着地行进。这样做,行进速度快,转弯也灵活,有许多优点。但原文没有依据,暂不讨论。
原文11:覆者为牛背。
译文11:覆盖在牛腹上方的部分是木牛的背部。
注文11:牛背的作用是遮太阳挡风雨。其材料可以用竹片、木板、油布等材料。照理说,牛腹两侧也应有遮阳避雨之物。
原文12:方者为牛腹。
译文12:牛腹呈方形。
注文12:牛腹呈方形,内装2枚板方囊。牛腹内空的前后长度不大于“肋长三尺五寸”,上下高度为“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加“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共2尺。牛腹的左右宽度是下列数字之和:前杠长1尺8寸;左右辕、左右脚和左右秋革由共6层木板,每层厚1寸5分,计9寸;两数之和为2尺7寸。
以上说明,牛腹长3尺5寸,宽2尺7寸,高2尺,这个空间可以供2枚板方囊前后平排放置。这样放置占长3尺2寸(“广一尺六寸”的2倍),占宽2尺7寸(板方囊的长),占高1尺6寸5分(板方囊的高)。牛腹内装下2枚,略有空余,以方便板方囊的装卸。
如果将2枚板方囊上下迭放或左右平排放置都是不妥的。假如上下叠放会增加牛腹的高度,使重心上移而不稳定,牛腹的高度2尺也不够用。假如两枚板方囊平排左右放置,会增加牛腹的宽度至3尺2寸,不利窄路行走,也会使左右稳定性较差;若两枚板方囊载重量不相等时会影响左右平衡;这样放置会使板方囊容易滚落。
原文13:垂者为牛舌。
译文13:牛舌向下垂。
注文13:牛舌在木牛身上是个看似不重要而实际上很重要的部件,它的设计是巧妙的。牛舌的功能一是装饰作用;二是作“制动”的秘密机关;三是在停止工作时作“刹车”以防滑倒。笔者将牛舌设计成沿横轴自由摆动的短木杠,将其沿前上方向旋转270度,舌尖顶住前脚两轴孔间的横杆(连轴杆),这样就使前脚不能运动,前脚又牵制后脚不能运动。
原文14:曲者为牛肋。
译文14:牛肋是弓曲的形状。
注文14:根据“肋……左右同”句,牛肋位于牛背,左右各一,纵向并列,弓背向上。
原文15:刻者为齿。
译文15:牛齿用木板雕刻而成。
注文15:牛齿可能只有装饰作用,也可能有掩盖牛舌的特殊作用。
原文16:立者为牛角。
译文16:牛角呈上立状。
注文16:牛角呈上立状,则牛舌下垂状较为自然。牛角用木质制造,可作装饰,亦可挂物。牛角若用钢铁制造,更兼作兵器。有牛角一物,足以证明是木牛而非流马。牛耳、牛眼和牛鼻等部未载入原文,可能是刻绘而成。
原文17:细者为牛鞅。
译文17:画得较细的是牛鞅。
注文17:牛鞅本是牛拉车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笔者研制的木牛流马,连接两前脚上端前轴孔的横杆,相当于牛鞅的位置,此横杆可称为牛鞅,它又是一根连轴杆。牛鞅前抵牛头,后抵牛腹,能限制两前脚摆动的幅度,也牵制两后脚摆动的幅度,这样实际上限制了牛脚步行的幅度(步幅)。
根据后文“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句,可以推测牛鞅前后移动的距离在4寸以上。假定为4寸5分,又假定脚以下长度为2尺5寸(从脚孔至下端),按相似三角形计算,前脚的最大步幅为2尺5寸,按“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计算,平均每步1尺5寸,这说明木牛的最大步幅为2尺5寸。平均步幅为1尺5寸。
牛鞅可以解释为捆绑板方囊的绳子,也可以解释为套在人脖子上以肩部用力上抬的绳子,也可以解释为牛前面有人拉木牛前进用的绳子。这都是从“细”字考虑的。但又考虑这些用途都不值得载入原文。
对牛鞅为何物尚难确定,但这不是重要部分。为慎重起见,后文注27中称连接两前轴孔的木杠为前轴杠。
原文18:摄者为牛秋革由。
译文18:有牵拉作用的木杆是牛秋革由。
注文18:牛秋的本意是套车时拴在驾辕物品牲口屁股周围的皮带、帆布等。如果把牛秋革由解释为皮带之类的东西,则不好解释“摄”字,同时这类东西不必在原文中记载。
笔者根据木牛模式,将连接同侧前后脚的可以转动的木杠(相当于现代机械上的连轴杆)叫做牛秋革由,其理由是,这根连轴杆是重要部件,必须在原文记载,而原文没有更合适的名称。这根连轴杆的位置也与牛秋的部位差不多。它具有“推和拉”的功能,合符“摄”字之意。
原文19:牛仰双辕。
译文19:木牛的双辕作一仰一俯运动。
注文19:结合木牛模式,“仰”字解作一仰一俯的运动姿势较合适。双辕越长越省力,手柄起落的幅度越大,转弯半径越大。反之亦然。因此要求辕长适度,估计辕长7尺(从前脚到手柄)较为适度。按辕长7尺计算,手柄起落幅度约1尺。手柄处上抬力最大为总重量的30%,最小为零或负值。按总重250千克计算,手柄处最大上抬力为75千克。原文未记载辕长这个重要数据,有待研究确定。
辕长可以定得稍长些,实际使用时可以将手(肩)的用力点前后移动,以改变实际使用的辕长。
原文20: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译文20:人前进6尺左右,木牛前进4步。
注文20:此句将人和木牛的行走相联系,说明人和木牛是同时前进的。木牛不能离开人而自行前进,即木牛的动力是人力。
木牛的平均步幅是1尺5寸。从木牛模式上看,木牛前脚孔距前轴孔4寸5分,后脚孔距后轴孔3寸5分,这样使得后脚的步幅比前脚步幅大。设脚孔以下的脚长为2尺5寸,经计算后得知,后脚平均步幅为1尺7寸,前脚的平均步幅为1尺3寸。这样设计是为了省力。按杠杆原理,前脚着地时的阻力比后脚着地时的阻力要大得多。前脚向前的步幅越大,阻力更大。因此有必要适当减少前脚步幅。
此句写“牛行四步”而不写“牛行两步”,据此可考虑木牛是4只脚分别前进的,但证据不足。确有证据说明木牛两前脚与后脚是分别并排前进的,后文载“孔径中三脚杠……同杠耳”,表明左右脚是以3根脚杠连成整体的,只能同时前进,若设计成4脚分别前进,用现代的钢铁作材料尚可,在古代以木材制作,则不宜载重。
木牛转弯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在大半径转弯时,两前脚(或两后脚)着地稍扭转,即可使牛头转向。在小半径转弯时,可照前法“原地踏步”多次转弯。如此转弯显然不大灵活。如果将本模式改成增加一个独轮的模式,以轮转弯即可,但无据可查。在四脚下部各装一轮,转弯自然灵活,但与后文足底包“革干”不符。
把现代的汽车结合木牛流马结构设计成“铁牛车”,前中后三组“脚”底装轮子,可以像真牛一样步行还可以像汽车一样行驶。
原文21: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
译文21:每牛载粮可供10人吃1个月。
注文21:根据后文记载板方囊的尺寸,算出2枚方囊的容积共0.156立方米。共载大米约200千克(按1300千克/立方米估计)。每人的月口粮约20千克。
原文22:人不大劳。
译文22:驾木牛的人不会很累。
注文22:木牛运用杠杆原理省力,驾牛人肩上负重为木牛载重量的30%以下,最小值为零或负值。木牛重心点在牛腹中心即后杠孔处。动力点是手柄处。支点分别在前脚着地处和后脚着地处,当以前脚着地并处于最前位置时,阻力臂长约3尺,动力臂约9尺,动力约为阻力的30%。当以后脚着地并处于最后位置时,阻力臂为零或负值(重心在支点之前)。动力臂与阻力臂之长度是有规律地变化的。驾牛人所费力量也会有规律地变化。估计木牛总重约250千克,驾牛人费力最大约75千克。这不会使古代战士觉得太累。
原文未提及驾牛人的数量,按本模式,1人肩抬手推,木牛即可前进。必要时另加1人在牛头前牵拉,速度会快些。
原文23:牛不饮食。
译文23:木牛不会消耗粮草。
注文23:用真牛运送粮食,它本身要消耗大量粮食。真牛空闲时也要消耗粮草,并要人力照看和保护。这些于战事是不利因素,木牛的使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制造和使用木牛的根本原因。孔明用计欺骗司马懿以夺取粮草也可能是个原因。
使用木牛虽然要消耗战士的体力,但战士一方面运送粮食,同时又保护粮食,空闲时还可以调作他用,其利大于弊。
原文24:造流马法云:
译文24:制造木牛的尺寸如下:
注文24:此句原文与译文差异很大。笔者研究后认为这句的意思应是如此。详见注文1。
原文25:肋长三尺五寸,广二寸,厚二寸二分。
译文25:肋长3尺5寸(1寸=24.12毫米),宽2寸,厚2寸2分。
注文25:肋长可能是指木材两端的总长度。也可能是指牛腹内空的长度,即肋长在3尺5寸以上,以后者为佳。如果肋长只有3尺5寸,减去两端连接部长度后不足3尺,无法容下2枚宽1尺6寸的板方囊。
三国时代的1尺折合24.12厘米(徐元贞等《中医词释》113页,河南科技版1983),可作参考。后人根据所处时代的度量衡予以换算也有可能。本文为防止引起混乱,对原文尺寸不作换算,只在此提醒制作实物时予以注意。
原文26:左右同。
译文26:左右两根牛肋的尺寸相同。
注文26:这里的左右是相对木牛体位而言。即木牛左耳这边为左,右耳这边为右。后文所指前后左右均同此意。
从这句可知牛肋是左右各一根,位于牛背的位置,它们的排列应是左右并列式,不会是真牛的肋骨那样排列。
原文27: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
译文27:前轴孔距牛头4寸,孔的直径2寸。
注文27:前轴孔的位置在前脚最上端。左右前轴孔以圆木杠贯穿其中。此木杠笔者称它为前轴杠(在注文17中称此为牛鞅)。它向外还贯穿左右秋革由。前轴杠与牛秋革由的连接是固定连接。前轴杠与前脚的连接是滑动连接。(各滑动处可加某种润滑油)。前轴杠长2尺7寸以上(前杠长1尺8寸加辕厚、脚厚、秋革由厚等6层共9寸,外加前轴杠两端外露部分),直径2寸。
前轴杠前距木牛头4寸,后距牛腹2寸7分,运动距离是6寸7分。这个距离限制前脚的步幅,通过秋革由再限制后脚的步幅。
参见注文5,牛舌转动后顶住前轴杠不动,前后脚都不能动,牛舌的长度应在6寸7分以上。
原文28: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
译文28:前脚孔长2寸宽1寸,距前轴孔4寸5分。
注文28:前脚孔与前轴孔的距离,是指孔边缘之间的最近距离(原文所载各种距离都作如此理解)。假若指孔中心距,则两孔距离太近,制作时换算较麻烦。
必须有一木杠连接左右前脚孔,这根木杠,笔者称它为前脚杠。前脚杠直径2寸,长2尺4寸(前杠长1尺8寸加辕厚,脚厚共4层计6寸)。前脚杠与前脚是固定连接,穿辕部分是滑动连接。此处易磨损,用材要坚实。
原文29: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
译文29:前杠孔距前脚孔2寸7分,孔长2寸宽1寸。
注文29:前后各杠孔、轴孔和脚孔的位置没有在原文中注明。笔者对各种可能进行比较,选取最佳位置用于本模式,即:前后杠孔在辕上,分别位于腹的前后端;前后脚与辕连接的部位定作前后脚孔;前脚孔以上4寸5分定作前轴孔;后脚孔以下3寸5分定作后轴孔。
当前脚处于垂直位时,前轴孔后移的最大距离是2寸7分,这个距离决定了前脚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离。估计前脚孔离地的最佳距离为2尺5寸,已知前轴孔距前脚孔4寸5分。按相似三角形可得知前脚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离为1尺5寸。前脚后移与后脚前移相碰,前脚后移加后脚前移的距离受前后脚孔距1尺的限制。前脚后移的距离约为3寸5分,后脚前移的距离约为4寸5分,两者之和8寸,在前后脚孔距1尺(见注文30)限内。
原文30: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
译文30:后轴孔距前杠孔1尺5分,孔径与前轴孔相同。
注文30:前轴孔的直径为2寸,后轴孔的直径也是2寸。
后轴孔在后脚上,而前杠孔(或前杠)在辕上。要标定这个距离,后脚必须处垂直于地面的位置。这样就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位于后脚孔。后脚孔距后轴孔3寸5分,后轴孔距前杠孔1尺5分,可算出后脚孔距前杠孔9寸9分,取近似值1尺。
为什么原文不直接标明1尺这个数字,可能是原文作者故意留下一个谜,以增其神秘感。也可能是笔者误解。笔者之所取后轴孔到前杠孔的距离为1尺,是因为这个数加上后脚孔距后杠孔4寸5分(见注文33),加上后脚孔宽度2寸,再加后杠孔中心点距前边1寸,共计1尺7寸5分,正好使后杠孔中心点位于肋长3尺5寸的中心。也即后杠孔位于牛腹的中心。这里可作为木牛重心点的标志。
原文31: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
译文31:后脚孔距后轴孔3寸5分,孔径与前脚孔相同。
注文31:前脚孔长2寸宽1寸,后脚孔同此尺寸。
前轴孔距前
Ⅳ 十二楼中月自明,独行者 太乙神数二个八,皆生香 打一生肖
直接进入MR.R CLUB,然后点击第一个果实了、整个情节都没有需要我来回答的、我在网上搜过别人的问题,也试过,还是不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Ⅳ 词语释义
拾人牙慧
拼音: shí rén yá huì
典故: 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例句: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拼音: 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
典故: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出处: 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例句: 猴子虽然有手,却不会制造工具,至于“~”,猴子更不会。(茅盾《手的故事》)
连篇累牍 ( lián piān lěi dú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
妍媸毕露 :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反躬自问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积重难返: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参考资料:成语大全
回答者:人人有别 - 魔法师 四级 2-8 12:44
拾人牙慧 ( shí rén yá huì )
解 释 拾:捡取;牙慧:咀嚼后吐出来的饭菜残渣,指别人说过的精彩的只言片语。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比喻袭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拼音】 (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
【注释】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出处】 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例子】 猴子虽然有手,却不会制造工具,至于“~”,猴子更不会。(茅盾《手的故事》)
连篇累牍 ( lián piān lěi dú )
解 释 累:重叠,堆积;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妍媸毕露
妍指美丽,媸指丑陋,字面意思是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释 义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反躬自问
释 义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积重难返
释 义 重:程度深;返:回转。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木牛流马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拾人牙慧
拼音: shí rén yá huì
典故: 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例句: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拼音: 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
典故: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出处: 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例句: 猴子虽然有手,却不会制造工具,至于“~”,猴子更不会。(茅盾《手的故事》)
连篇累牍 ( lián piān lěi dú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
妍媸毕露 :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反躬自问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积重难返: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回答者:2648187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9 17:06
木牛流马
目录·鲁国木牛流马
·三国木牛流马
·南北朝木牛流马
·探索
·研究和发展
·木牛流马之谜
鲁国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三国木牛流马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170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
南北朝木牛流马
又过了200多年,南北朝时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又再造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未留下只字片图的资料。
探索
先看看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关于书上说这个为牛什么,那个为牛什么,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习惯,用来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说的,什么马像什么之类的。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在当时还没有发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当然,我也只是根据三国演义里的记载推测。不过应该不会差得太远。我现在手头没有详细的关于木牛流马的资料,只是根据我的经验推测。
也可能有复杂化的想象,不过我觉得这样比较合理,这样采用的结构比较简单,符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
我们的先贤似乎是联手保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以考验我们后人的智慧。
研究和发展
古谜从此吸引着世世代代的探谜人。远不说,仅从1956年以来,全国各地就自发成立了7个木牛流马研究会。然而,探谜的结果是古谜本身的真实性首先被怀疑和否定,一个“独轮推车说”似成千年定论。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纪事》一斗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总而言之,大多数研究者、考古者都认为,所谓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造物奇观,而是传说的神化和记载者的夸张与误会。
但总还是有“爱认死理”,坚信古籍的记载不会是虚妄之笔,坚信木牛流马确有其物,并试图将其造出来的人。1986年,新疆工学院王湔高级工程师在学院及所在机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赞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机,手扶后边的双辕就能使之曲迈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备负重功能,行李一压,就走不动了。负重行走这个难题仍未能解决。
突破的机会似乎留给了陕西汉中市的洋县农民郭统霄。
说起来,他造木牛流马纯属偶然。1997年春节期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放,郭统霄天天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观看。当看到木牛流马这一集时,有人见郭统霄异常兴奋,就与他打趣“你爱捣鼓,你能把木牛流马捣鼓出来,我就服你。”他连想都未想就说能。并立即投入紧张的研制工作。
从一开始,他就坚信,木牛流马的行进应当是用腿,而不是用轮子,只有腿才能在栈道上登台阶。可怎么才能使腿迈动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和惯性的原理,设计了杠杆连杆结构、平衡结构,调步结构等内部机关,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试制出了第一批流马。
这匹马长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载重35至40公斤。只需适当加点牵引力或推力,马便可双蹄并进行走,只需把舌头一按,即可将行动机关卡死,这一点,同《三国演义》中描绘一致。
虽然,这第一匹流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载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毕竟使一个千古之谜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马不是作家的夸张,不是史家的误会,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
木牛流马之谜
1700多年前,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可是,木牛流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工具呢?千百年来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争论不休。
查考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给《三国志》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现在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使得后人对木牛流马的认识始终是凤毛麟角、云山雾罩。
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200年后,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造出了木牛流马。《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
但是关于祖冲之造出木牛流马的记载为自动机械的观点提供了佐证,这是关于木牛流马的一个主要观点,认为三国时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为常见,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马,应该是一种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
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黄沙镇,史料记载这里是诸葛亮当年造木牛流马的地方。据考证,诸葛亮当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马总共用过3次,木牛流马就是从这里出发,走过250公里的栈道,到达前线祁山五丈原。
当地的老人向我们描绘了传说中的木牛流马:“木头做的马头,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块组成马身子,再组上马腿,肚子中间安上齿轮,木马后边有一个扳手,操作时一压走一步,再一压走一步。”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马是有齿轮的,而且似乎也运用了杠杆原理。
前不久,在河北省泊头有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梁国君说他自己就复原了木牛流马,而且非常成功。我们的记者抱着极大的兴趣专程去那里看了看。
梁国君做的木牛流马形状都是四条腿,肚子中空,可以载重物的木制机械。按下和抬起马的脖子,流马就会迈开腿行走;木牛是通过按压后面的双辕行走。据梁国君介绍,他做的木牛流马在原理上与史料记载相符:“‘木牛牛仰双辕,流马形制如象。’木牛后面有一个长长的省力臂,就是双辕;流马的省力臂就是它长长的马脖子,就是形制如象。”更为巧妙的是,梁国君在他的流马上实现了暗锁功能,把舌头扭转,马头就被锁住,就无法行走,这一点跟《三国演义》中的描绘非常吻合。
但是梁国君复原的木牛流马遭到另一派的反对,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博物馆馆长、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华认为,木牛流马不可能是四条腿的:“栈道是木板铺的,中间的缝隙宽窄不一,四条腿怎么能在带缝隙的板上走呢?就是在非栈道的道路上行走,它也是爬坡的,需要前面拉,后边推,四条腿没办法拉也没办法推。所以木牛流马肯定是带轮子的。”
郭清华为什么认为木牛流马应该是带轮子的呢?这也能从史料记载上找到依据。郭清华认为,木牛流马应该是四轮小车:“制木牛流马法里,介绍流马的时候说,流马有前轴和后轴。大家都知道装轮子的才叫轴,一个轴装两个轮子,所以我认为它应该是四轮。”
木牛流马究竟是带轮子的还是四条腿的呢?北宋的陈师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宋代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中也有记载:“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清代满族水利专家麟庆也把当时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车说是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这也是一种关于木牛流马的主要观点。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记载,也离三国时期有了1000多年,这种观点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清华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教授冯立升认为,木牛流马基本上可以定论是一个独轮车,因为综合各种史料和各种文献的证据来看,独轮车的可能性最大。
为了弄清三国时期栈道的情况,我们来到了褒河谷口,这里是褒斜栈道的起点,位于汉中市北20公里,1700多年前,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从这里起程把粮草运往前线。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代的栈道非常平缓,并不陡峻。原来古代人开通褒斜栈道是非常聪明的,他们选择了在秦岭山中最缓的一条道路,不知不觉就上了山,然后不费劲就下去了。在这样的道路上四条腿的机械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轮子的效率高,所以当时的木牛流马不太可能是四条腿的行走机械,而四轮车的可能性更小,因为四轮车作为转向控制是更难的,就是在平地上,四轮车的转弯都不是很灵便的,所以放到那个特殊的条件下可能性更小。
从栈道情况分析,似乎只有独轮车才最有可能是历史上的木牛流马。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木牛流马是独轮车的话,记载中,木牛是一脚四足,这个四足在独轮车里面怎么体现呢?还有就是一些部件的名称包括暗藏的机关如何解释呢?
《木牛流马》可能会打破常规定律: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上的木牛流马一直是一个迷,也让无数人为之痴迷。当时的生产条件简单,远不及现代,但是“木牛流马”的构造看起来简单易行,也符合当时的情况。如果当时把“木牛流马”写的神乎其神,也许我们很早就会把它当成神话的东西而弃之不顾了,但是就因为书上写的符合当时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不能不怀疑当时可能真的有木牛流马的问世。可是时代的久远和小说的戏剧性让我们又有些一筹莫展。
就现在来说,“木牛流马”如果真的象书中所描述那样可以不吃不喝还能走,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在科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因为如果“木牛流马”要行走,必定会消耗能量,当时当时肯定没什么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物质,它又不吃不喝,它从那里得到能量?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要造出象小说里描述的那种木牛流马来,就必须抛弃现在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样,要造出“木牛流马”也必定会打破影响我们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必定是一个另世界瞩目的事迹。历史上有无数个迷团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物品,但是在迷团未揭开之前,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Ⅵ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800字左右
让我们与诚信同行
我国流传着许多有关诚信的名言,如“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等等。的确,诚信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失掉了别人对自己最基本的信任,我们岂不是会成为人人避之的独行者?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不胜数的诚信的人有如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商鞅立木取信,获得了百姓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臾骈不负信,赢得世人尊敬;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被传为千古佳话。
时空变幻,可诚信依然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许多伟人也是诚信的坚守者和力行者。宋庆龄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有一次许诺幼儿园的孩子们“六一”要去看望他们,但“六一”那天天气突变,倾盆大雨下个不停,老师和孩子们都以为她不会去了。可到了约定的时间,宋庆龄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他们的视野,孩子们兴奋不已,也感动的留下了眼泪,事后她说:“既然我说了,就得守信。”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诚信这一美德却被一些人逐步淡忘和遗失。
君不见,为了牟取暴利,商家们给猪肉注水,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君不见,屡见不鲜的假烟假酒,毒大米,劣质奶粉,黑心棉,摧残了多少鲜活的生命!面对那些层出不穷的骗子,防不胜防的骗术,以假乱真的产品,在善良人们无奈与无助的背后,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诚实守信的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
不要漠然地说这些与我无关,与同学约好时间却没有准时出现,在考场抄袭作弊,毕业后迟迟不偿还助学贷款,这些难道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吗?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与我无关?也许你还会说,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到了作大事的时候,我自然会讲诚信。殊不知,高尚的品德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修养而成,在小事面前尚不能以诚信严格律己,何谈大事?一种在小事中养成的惯性只会让我们在背离诚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没有诚信的人间,是一个苍凉而荒芜的世界。我们诚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诚和信任,收获的是友谊和尊重。这是一份无形的财富,这是一笔沉甸甸的无价之宝。把诚信作为根基,我们的生命之厦会更稳固,携诚信上路,我们的生命之旅会更加多彩!
诚信犹如一潭清澈幽静的湖水,宁静,淡泊,美丽,它以自己朴素而又整洁的面容,向人展示自己的美丽。可就是这样一潭清澈幽静的湖水,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
再次踏上征程的时候,携诚信上路吧,让我们这一路始终与诚信同行!
Ⅶ 如何做个独行者,请看完下面的
所谓独行侠,要学会忍受孤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你要有明确而远大的目标,你要能够看淡名誉荣耀,你要能够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看世界,不过就看你的情况而言,你没有这个潜质,你一直想处在一个主角的位置,其实你的定位有问题,以你的性子,你应该是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的什么的,将更多的关注集中到自己身上,这样你才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真的,独行者什么的不适合你,长久下去你会觉得你是个不被世人发现的高人,自负而又骄傲,但实际上你什么也不是,你什么事也没有做,一事无成还抱怨社会。
Ⅷ 对阵独行侠热身赛,为什么詹姆斯把冰块放入裤子里
对阵独行侠热身赛,詹姆斯把冰块放入裤子里有两个原因:
一、詹姆斯是有腹股沟病痛的詹姆斯在联盟这么久其实很少出现病痛,只不过有一年出现了腹股沟的伤病,这个位置其实就在大腿根部,所以这个位置还是非常敏感的,特别是在比赛的时候,当运动员感觉到腹股沟有点不舒服的时候,就需要用冰块进行冰敷,这样才可以短暂的止痛。而詹姆斯本来就是有这样的伤病历史的,所以说在比赛的时候才会用冰块放在裤子里面冰一下。
而且冰块敷在身上肯定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对于运动员来讲,冰块是非常有益处的,至少可以保护伤病的地方不会受到影响和损害,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伤口受到了损伤的话,冰块冷敷就会起到镇静的作用。
Ⅸ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
鲁国木马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三国木牛流马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70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乌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
南北朝木牛流马
又过了200多年,南北朝时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又再造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未留下只字片图的资料。
探索
先看看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关于书上说这个为牛什么,那个为牛什么,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习惯,用来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说的,什么马像什么之类的。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在当时还没有发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当然,我也只是根据三国演义里的记载推测。不过应该不会差得太远。我现在手头没有详细的关于木牛流马的资料,只是根据我的经验推测。
也可能有复杂化的想像,不过我觉得这样比较合理,这样采用的结构比较简单,符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
我们的先贤似乎是联手保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以考验我们后人的智慧。
研究和发展
古谜从此吸引着世世代代的探谜人。远不说,仅从1956年以来,全国各地就自发成立了7个木牛流马研究会。然而,探谜的结果是古谜本身的真实性首先被怀疑和否定,一个“独轮推车说”似成千年定论。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纪事》一斗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总而言之,大多数研究者、考古者都认为,所谓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造物奇观,而是传说的神化和记载者的夸张与误会。
但总还是有“爱认死理”,坚信古籍的记载不会是虚妄之笔,坚信木牛流马确有其物,并试图将其造出来的人。1986年,新疆工学院王湔高级工程师在学院及所在机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赞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机,手扶后边的双辕就能使之曲迈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备负重功能,行李一压,就走不动了。负重行走这个难题仍未能解决。
突破的机会似乎留给了陕西汉中市的洋县农民郭统霄。
说起来,他造木牛流马纯属偶然。1997年春节期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放,郭统霄天天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观看。当看到木牛流马这一集时,有人见郭统霄异常兴奋,就与他打趣“你爱捣鼓,你能把木牛流马捣鼓出来,我就服你。”他连想都未想就说能。并立即投入紧张的研制工作。
从一开始,他就坚信,木牛流马的行进应当是用腿,而不是用轮子,只有腿才能在栈道上登台阶。可怎么才能使腿迈动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和惯性的原理,设计了杠杆连杆结构、平衡结构,调步结构等内部机关,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试制出了第一批流马。
这匹马长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载重35至40公斤。只需适当加点牵引力或推力,马便可双蹄并进行走,只需把舌头一按,即可将行动机关卡死,这一点,同《三中演义》中描绘一致。
虽然,这第一匹流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载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毕竟使一个千古之谜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马不是作家的夸张,不是史家的误会,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
木牛流马
鲁国木马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三国木牛流马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70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乌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
南北朝木牛流马
又过了200多年,南北朝时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又再造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未留下只字片图的资料。
探索
先看看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关于书上说这个为牛什么,那个为牛什么,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习惯,用来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说的,什么马像什么之类的。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在当时还没有发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当然,我也只是根据三国演义里的记载推测。不过应该不会差得太远。我现在手头没有详细的关于木牛流马的资料,只是根据我的经验推测。
也可能有复杂化的想像,不过我觉得这样比较合理,这样采用的结构比较简单,符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
我们的先贤似乎是联手保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以考验我们后人的智慧。
研究和发展
古谜从此吸引着世世代代的探谜人。远不说,仅从1956年以来,全国各地就自发成立了7个木牛流马研究会。然而,探谜的结果是古谜本身的真实性首先被怀疑和否定,一个“独轮推车说”似成千年定论。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纪事》一斗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总而言之,大多数研究者、考古者都认为,所谓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造物奇观,而是传说的神化和记载者的夸张与误会。
但总还是有“爱认死理”,坚信古籍的记载不会是虚妄之笔,坚信木牛流马确有其物,并试图将其造出来的人。1986年,新疆工学院王湔高级工程师在学院及所在机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赞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机,手扶后边的双辕就能使之曲迈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备负重功能,行李一压,就走不动了。负重行走这个难题仍未能解决。
突破的机会似乎留给了陕西汉中市的洋县农民郭统霄。
说起来,他造木牛流马纯属偶然。1997年春节期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放,郭统霄天天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观看。当看到木牛流马这一集时,有人见郭统霄异常兴奋,就与他打趣“你爱捣鼓,你能把木牛流马捣鼓出来,我就服你。”他连想都未想就说能。并立即投入紧张的研制工作。
从一开始,他就坚信,木牛流马的行进应当是用腿,而不是用轮子,只有腿才能在栈道上登台阶。可怎么才能使腿迈动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和惯性的原理,设计了杠杆连杆结构、平衡结构,调步结构等内部机关,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试制出了第一批流马。
这匹马长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载重35至40公斤。只需适当加点牵引力或推力,马便可双蹄并进行走,只需把舌头一按,即可将行动机关卡死,这一点,同《三中演义》中描绘一致。
虽然,这第一匹流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载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毕竟使一个千古之谜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马不是作家的夸张,不是史家的误会,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