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各少数民族各有什么样的服饰和舞蹈
1、蒙古盅碗舞:盅碗舞亦称打盅子,是蒙古族“打盅舞”和“顶碗舞”结合的舞蹈艺术。传说起源于古代打仗时获胜利的人们在庆典宴会,拍掌击节,击酒盅助兴。演变至今,发展成为手持酒盅、头顶彩碗而舞之。
服饰: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⑵ 藏族舞蹈的舞蹈特征是什么
藏族舞蹈的主要特征:
“颤、开、顺、左、舞袖”这五大元素是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放松,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韧的颤动。藏族众多舞蹈的“颤膝”动作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作的表现动律。双脚自然外开,在舞蹈动律上形成“三步一撩”“退踏步”等共同动律,在此基础上产生种种变化,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一边顺”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征之一。其动作突出“颤膝摆胯,微动肩胸”的舞姿,上身平稳,裙子随脚步摆动,形成别致的“钟摆式”的“一边顺”之美。受宗教礼俗的影响,舞蹈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沿着圆圈前进,这和他们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左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吉祥的追求。舞袖这一动律特征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人们服饰厚重,身着大袍长靴,旋转起来如孔雀开屏,长袖飞舞如彩虹划空。
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征外,在藏族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动律及其变化,再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显然,对于藏族舞蹈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是其现在所存在着的自然环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要探究形成西藏舞蹈体态特征更为本质的原因,还需要更深远地去追寻藏族的历史及社会制度和宗教。
由于藏族共同信奉的图腾崇拜是神鹰与孔雀,因此在其舞蹈韵律和姿态中表现神鹰展翅的形象非常鲜明,特别是男性舞蹈更突出了矫健、粗犷的气势和特征。女性舞蹈则表现出一种安祥、舒展、优雅的风格,使男、女舞蹈形成鲜明对比。
⑶ 穿什么裙子跳民族舞最好
那要看你想要跳的是哪个民族舞种了。象藏族舞一般不穿裙子,服饰要求简单宽松长袖。傣族舞则正规的是要求长裙到脚踝,也有唯美民族舞的要求不高,到膝盖的长度就好。一般来说服饰会被提供,要不然你可以去租,一天20到30块左右,颜色以黄色,红色衬白底为主。藏族有青白底色等,可能你还想知道其他关于舞蹈,我也可以尽力解答。现在用的是手机,打字比较麻烦,就暂且回答到这里吧。
⑷ 藏族舞半身裙如何裁
这个剪裁工艺是非常特殊的,因为检查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半身裙进行一个身材比例的调整,所以你可以根据适合自己的颜色做工精选择。
⑸ 西南少数民族舞蹈
西南地区有30多个民族,其中云南一省就有汉、彝、白、壮、傣、苗、回、藏、僳僳、哈尼、拉祜、佤、纳西、瑶、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独龙、基诺、蒙古等23个民族,裙子宽大的也很多,请问有照片吗?藏族、蒙古族、回族和傣族的裙子都是长裙。。。宽大啊
⑹ 平时跳藏族舞买多大的藏族舞蹈裙子好
您好,这个可以根据身高选择噢
⑺ 锅庄舞为什么要穿锅庄裙
摘要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⑻ 跳舞的时候怎么做容易扯掉的裙子
是买的还是租的?
是买的你可以缝一条布的腰带然后系活动结,跳的时候一活动结就掉下来了。
⑼ 藏族舞蹈的基本律动特征是什么
舞曲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
主要流行在拉萨地区。囊玛的音乐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组成。歌曲部分的音乐典雅优美,演唱时伴以简单舞蹈动作;
舞曲部分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调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异,多数为商调式,个别乐曲结束于羽、宫调式;歌曲部分的曲调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关系转调;伴奏形式与堆谐相同。
(9)藏族舞蹈裙子扩展阅读: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相会,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从50年代起,群众又编唱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词。
果谐: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藏北牧区、康地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俗称锅庄)。
堆谐: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鲁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堆谐在拉萨地区极为盛行。
弦子:藏语称“页”、“伊”或“康谐”,流行于康、卫藏地区。由于歌舞时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故称弦子。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