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班自理能力目标有哪些
1、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习惯成自然
家中的生活习惯与幼儿园保持一致,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其实,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就说吃饭,孩子在幼儿园都是自己吃。但在家里,家长常喂孩子,结果孩子吃饭慢吞吞,自理能力差。正确做法是创设与幼儿园相对一致的生活环境,比如关闭电视,一家人一起吃饭,鼓励孩子独立吃饭。
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作为家长,你既不需要购买专门的器材或操作手册,也不需要刻意创设一个环境。因为,日常生活中就充满了各种事情,玩具玩好自己收拾,自己的袜子自己洗,妈妈买菜、孩子可以剥豆子等等,数不胜数。聪明的家长,你也可以试一试哦~
3.树立孩子自我服务的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出,“3-6岁是主动对内疚,主要的发展任务是活动主动感和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简单来说,家长鼓励、支持孩子的行为,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
4.家长放手,坚定地相信孩子的能力
对于孩子,很多家长很难百分百去相信孩子的能力,所以,很多成人常说:“你还小,这个不行的;等长大了,你就能做。”正因为成人抱有这样的观念,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吃饭吃得都是;当孩子穿衣服能穿一个多小时;当孩子倒水打翻杯子……家长处处为孩子“解决琐事”,以至孩子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
5.适当地示弱
在孩子的眼中,大人们都是超人,什么都会做、都懂。事实上,大人也是普通人。如果在生活上,成人对各种事情都包办代替的话,那么,当你需要孩子帮忙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拒绝你。作为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适当地示弱,让孩子参与其中,更积极地去做,获取各种生活体验的过程。
6.树立榜样,让孩子看得到
现在社会,很多家长双方都是工作族,所以家中很多事情都是祖辈帮办代替。家长自己的事情都不自己做,怎能要求孩子去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呢?3-6岁孩子模仿能力强,所以孩子会去模仿家长的生活习惯。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做给他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榜样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了。
2.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如何培养中班孩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和屁股等。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面就针对孩子自理能力差,说一下原因: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那么怎样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一、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 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 “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 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没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
3.秩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
4.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巩固幼儿和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日常生活中训练 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幼儿小便、洗手、喝水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幼儿小便后提不上裤子,老师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渐渐的就掌握了这一技巧,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幼儿都已学会,在每日生活中很好的锻炼了每一名幼儿,除外在早操、午睡、户外活动等方面都尽量锻炼幼儿的自立能力。
2.激发幼儿的好胜心,竞争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我们可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中午起床时可以举行穿衣比赛,第一名有奖品等方法来督促幼儿。
3.让幼儿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例如午点,我们可以选一名表现好的幼儿和老师一起分。这样,让他感觉到为小朋友做事感到特别的开心,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塑造了幼儿优秀的品质。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需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那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老师都会和家长沟通,除了在幼儿园加强锻炼以外,在家也要多请家长监督、督促,这样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的更优秀!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3. 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都包括哪些大框
如何培养中班孩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和屁股等。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面就针对孩子自理能力差,说一下原因: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那么怎样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一、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 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 “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 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没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 3.秩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 4.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巩固幼儿和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日常生活中训练 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幼儿小便、洗手、喝水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幼儿小便后提不上裤子,老师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渐渐的就掌握了这一技巧,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幼儿都已学会,在每日生活中很好的锻炼了每一名幼儿,除外在早操、午睡、户外活动等方面都尽量锻炼幼儿的自立能力。 2.激发幼儿的好胜心,竞争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我们可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中午起床时可以举行穿衣比赛,第一名有奖品等方法来督促幼儿。 3.让幼儿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例如午点,我们可以选一名表现好的幼儿和老师一起分。这样,让他感觉到为小朋友做事感到特别的开心,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塑造了幼儿优秀的品质。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需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那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老师都会和家长沟通,除了在幼儿园加强锻炼以外,在家也要多请家长监督、督促,这样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的更优秀!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4. 中班健康课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意识,逐步改变他们依赖成人的心理状态。
2、学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技能,知道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
3、初步懂得自己长大了,遇事能够试着面对。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懂得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衣服、鞋袜等都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每天穿什么衣服由谁来决定,谁来找。
2、调查一下每天都有谁听天气预报。
3、老师请小朋友讲讲,听天气预报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4、玩游戏:请听天气预报。
玩法:幼儿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老师做预报员,向幼儿预报天气,让幼儿根据听到的天气预报,选择衣服、雨具等,看哪组选得快而且正确,优胜组得一枚奖章。
如:老师报阴有雨,幼儿就必须选择雨衣、雨伞;最低气温15℃以下,幼儿要选择毛衣等;最高气温25℃以上,幼儿可选裙子、短裤。
5、玩游戏:看谁的衣服最整齐。
玩法:(幼儿分为人数相等的若干组进行比赛)
每组幼儿前面放两张桌子,其中一张桌上摆放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服装。游戏开始后,每队幼儿均从第一个人起跑到桌前,任选一件服装叠好放到另一张桌上后跑回,拍打第二个人的手,第二个人再去叠放衣服,以此类推。叠放整齐、速度快的一组获胜。
6、教师示范如何洗手绢,要求幼儿回家练习洗手绢、袜子等,并晾起来。
5.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一、利用儿歌,使幼儿愿意自己动手来做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各种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在家里事事都有别人为他们包办代替,失去了许多做事的机会,小朋友们也养成了习惯,根本不愿意动手做事情。每当上完厕所的时候,许多小朋友们就会喊:“老师、老师,帮我提裤子”。特别是午睡后起床的时候,更是喊声一片,“老师、老师帮我穿衣服。”“老师、老师帮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来是还可以动手的,听见别的小朋友再叫,也不愿意动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师来帮他。可是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边读边做事,因此我们利用了这一特征,为了让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我们就编了一些好听的儿歌,上完厕所后,就教幼儿念“毛衣卷起来,秋衣塞进裤子里,前面塞一塞,后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裤子提一提,毛衣放下来.”幼儿边念儿歌边自己动手提裤子,一周下来,幼儿基本上都会提裤子了。比如穿衣时,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我们让幼儿在提裤子、洗手、进餐、脱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时都非常开心的念着儿歌,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做事了,还学会了许多的本领。
二、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设计各种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再给动物喂食使不仅锻炼了小肌肉的发展,还学会了使用勺子的方法,还设计了“芭比时装秀”,让幼儿在给芭比娃娃换衣服时,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进行了“给鞋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如何区分鞋子的左右。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我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幼儿和父母一起边玩边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之,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三、利用一日活动,让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比如来园自己摆放自带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纸擦干净、中午吃饭是自己动手吃完饭和菜……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在这种“家”的情景中展开,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多维立体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家园共育,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传授给家长们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6.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 我会扎裤子
教育教学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裤子,并能分清前后。
2.学习自己穿裤子,拉整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活动准备
娃娃两个,两个娃娃穿的裤子各一条。
活动过程
1.认识裤子,了解裤子的正反面。
出示两条娃娃的裤子,引导幼儿观察,然后提问:
这是什么?裤子上面有什么?为什么要有这些漂亮的图案呢?这么小的裤子是给谁穿的呢?
2.给娃娃穿裤子。
神秘的抱出娃娃,激励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给娃娃穿裤子吧!”幼儿说着,教师操作。
先确定裤子的正反面,两手抓住裤子上面,往里伸小腿,两条小腿都找到家之后,用力往上拉裤子,露出小脚丫,然后站起来,提好小裤子,把外衣翻出来。
教师用儿歌的形式小结穿裤子的方法步骤:
两手抓裤腰,
用力往上拉,
露出小脚丫,
站起提裤子,
裤子提整齐,
上衣翻出来。
3.幼儿尝试自己穿裤子。
★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裤子,了解自己裤子前面有什么样的花纹,进而确定正反面。
★带幼儿到寝室,脱下自己的裤子,然后和老师一边说着儿歌一边把裤子穿上。
4.大家来说一说:穿裤子的时候哪里不舒服?
教师将自己刚才观察到的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引起幼儿的关注:
“两条裤腿是谁的家?如果两条腿都进了一个家,另一个家空着会怎么样?”
“当小脚丫还没露出来的时候你能站起来吗?”
5.午睡时鼓励幼儿自己穿脱裤子,提醒他注意在上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