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傣族人民穿着,习俗有什么特点
❷ 傣族女孩的特点
傣族女孩一般第一印象是柔美,甚至柔到走路的形态都像在跳舞。柔、静、美是她们在我脑海中的总体印象。
各地服饰在挽发髻、穿筒裙和紧身衣的大前提下,又各有特点。一般说来,西双版纳地区女子着无纹上衣,五色平行纹的织锦布筒裙;德宏地区小姑娘十五、六岁后,穿大襟短衫、长裤,束黑色花边小围腰。但是各个居住区的又呈现出不同的服饰特点。
❸ 傣族服饰的穿着风俗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腰带,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风韵。
就不和你兜那些个文章了,烦人。先穿上,如果长了可以留好长度,让上边长,把长的往下折,折多少你自己定。然后用右手拉住一头向右侧边拉紧,左手根据自己腰围和松紧捏住,右手的一边回过来,要比第一次的边要低些,使其裹紧勒住,然后把右手掐的的一头卡到左边,卡的不要太深,深了折出来的褶不好看,卡好就行了,如果你觉得不保险可以加上裤带,但穿得好的是不用裤带的,便于随时整理。听懂了吗?
❺ 请问傣族少女在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时可以披着头发吗或者是扎马尾
这个没有强制力,习俗而已!
❻ 傣族女人穿什么样的裙子那种好看
裙子本身是装饰品,关键是傣族的裙子穿起来显得腰细,突出了屁股大,穿上的人会显现出性感,所以就好看咯!
❼ 『傣族裙子的穿法`````````』
傣族是新平世居民族之一。古代的“百越”、“滇越”等族群就是今傣族的先民。新平傣族根据其服饰上的特征,习惯上称为“’花腰傣”。纵观之,我国虽有众多的民族,但以服饰特征来命名支系的民族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新平傣族服饰特点之显著。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特征、同时,还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外在标志,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的外在表现。服饰的种类、式样、色彩与各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是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产物。正如郭沫若先生1956年在北京服装展览会的题词中写道的:“衣裳是文化的表现,是思想的表现,是体现科技水准,是反映民族。时代,更是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修养素质的具体化。”因而,应该说,服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护体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社会意识和文化心态的反映。服饰浸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汗水,记载着人类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铸造生活的能力。
根据自称,新平花腰傣又可分为“傣雅”、“傣卡”和“傣洒”三支,但其服饰特点基本相同,局部上略有差异。本文着重以人日最多的傣l雅服饰为主,从色、形、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色
从整体上看,黑色是花腰傣服饰的基调,从头到脚大体由黑色组成,是自织的土布,经过加工,染成黑色(也有部分为青色人从质地、从颜色上看去,极显得淳厚朴素、柔和内敛,给人予一种亲切之感。这样质地、这样颜色的服饰,给人带来的美感,其美就美在它的深沉凝重,含蓄蕴籍;使人感到东方式的静穆崇高,神秘朦胧之美;引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这种黑色更有一种空间感和深度感,给人产生一种能吸收和包容一切的自然的颜色的感觉。当然,仅有黑色未免太过于凝重和板结,缺乏生气。于是,在整体上,一方面虽然充分利用黑色,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打破黑色一统天下的局面,因而,各种亮丽醒目的装饰色跃然而上,点缀在黑色衣服、裙子及头饰的边边角角,其中红色份外夺目。
整套服饰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处处用红色装点。最为醒目的有三处,一处是头帕上,一条鲜红缨穗垂在头两边际;另一处是两支袖口上各镶有三寸左右的红色绸缎,与黑色长袖相衔接;还有一处是裙子下部也镶有略宽于袖口的红色绸缎,与黑色裙身相衔接。这三大块红色的嵌入,让整个局面起了很大变化,在原本十分古朴、厚重的色调上增添了不少典雅与变幻。
应该说,红、黑二色的相配运用并非花腰傣独有,而是很久远历史的相传。黑与红色调的选择与利用,除了客观上因为当时制取比较容易,也是人类在色彩选择方面共有的经验的领域的原因外,也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于红。黑二色的宗尚意识。虽然在以后制取颜色的手段和方法都已相当地进步,代代相沿,众多传统民族服饰上仍以黑、红二色为主色,达配在一起,这无疑也说明了其内在选色上的强固的社会观念。花腰傣的服饰上,从头饰、上衣(含内衣和外衣)、裙子、头饰等物件,以黑为底色,但多多少少都用红色作装点,该二色所展示的色彩世界是其它颜色难以取代的。
与红色并列装点的颜色,除红色外还有黄色。紫色、蓝色、绿色等,这些装饰色一般不大面积使用,而是成一条条的花边连在一起,或镶在袖口边与衣服边,或嵌在裙边及围裙边,使原来以黑为主的凝重古朴的世界一下变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红、紫、黄、绿、蓝等这些装饰的颜色,能让人们从大自然中的天空、太阳、彩霞、土地、植物,甚至鲜血等去感觉去联想。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古朴上增添典雅,厚重中增添细腻;深沉中显出明快,静穆中看到流动;含蓄中流露潇洒;神秘中增添自然。也正是由于数道彩条。把新平傣族女性的腰部装点上道道彩环,故而才有了“花腰傣”这美丽的称呼。
在花腰傣的服饰上,还有一种异常抢眼的东西,那就是满身的银泡。无论儿童装还是老年装都喜欢用银泡、银穗装点。内衣的前胸与领口,外套的左右两边、颈部,还有缠挂在臀部的背饰,均点缀着银泡。衣上千颗成排的银泡、银穗,再配上一套银质首饰,在阳光下闪闪烁烁,走起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银泡以它的色相鲜明饱和使得服装上又滋长出了无尽的高雅与华贵。华美的银色与原来服装的谐调统一结合,从而让花腰傣的服饰色彩有了其它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加之,服装制作和穿戴又耗时费力,难怪有人就这么推测说,花腰傣服饰不是普通百姓、人家的服装,而是古代宫庭贵族的服饰。
二、形②
花腰傣的服饰大体由三部分组成:服饰主体含上衣、裤子和裙子。首饰含头饰、背饰、腰饰和手饰;人体装饰含纹身与饰齿。
与多数民族一样,花腰傣服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女性服饰上。从传统说,男性服饰较为简单,上衣是黑色圆领的对襟衫,裤于为黑色打折裤,帽子为黑色沿帽,也有人用黑色包头。现在,除部分老年人仍穿黑色对襟衫外,中青年男子普遍已改现代装。
妇女服饰中,上衣短小,一般为两件,一件为贴身的内衣,另一件为无或外衣。内衣圆型小立领,左枉、无袖,仅长及腹部。领边及下摆边沿都缀有宽窄不一的一排晶莹闪亮的细银泡,银泡中间还缀有银穗。外衣无领无钮,比内衣还要短,仅仅遮住胸部。襟边和下摆边镶一条彩条或刺绣花饰,有的襟部也嵌上细银泡及银穗。袖细长及腕,袖的下半载间镶嵌着红、黄、绿、白等色的彩布,或彩色丝线绣饰。由于上衣比较短,腰部常常外露,故而又用一条较宽的彩带缠腰,既可系裙,又可束腰。“花腰傣”之称由此而来。
从小时候起,女性就只穿裙子。裙子一般穿三条左右,少则一条,最多可穿至五条左右。裙子为筒裙,习惯上自上向下套,裙摆绣有彩色花边,数条裙于叠穿,一条比一条略向上提高,正好让每条裙子的花边外露,裙子从左向上提,使裙身形成一个斜度,让那一条条色彩鲜艳的花边看似波浪起伏的江河。传说那是傣乡千万条溪流江河的象征。裙子上端缠数块青布围裙,一块又比一块缠高些,刚好让绣有各色花环的固边外露,十分娇艳俏丽。
绑腿是西南地区许多民族都使用的一种服饰习俗。由于西南地区诸民族多依山而居,山间林木、荆棘丛生遍地,上山劳动尤其是穿短裙的妇女腿极容易被划伤,也容易遭虫叮蛇咬,裹上绑腿起到防护作用,而冬季又有防寒保暖之功效。花腰傣妇女均如此。
花腰傣的笠帽非常独特,形状不像其它地区或其他民族的斗笠那样呈锥状或草帽形,而是边沿上翘,成碟状。戴时不正戴,都是向侧前方倾斜。
首饰,特别是头饰,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是最主要、也是最丰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花腰傣妇女的头饰是先将束发盘于头顶,用一条宽约两寸的青布头帕将头发层层裹住,再用一条宽约寸许,两端绣花的青布条加一条鲜红缨穗,从头顶垂至两边耳际,又用一块宽约半尺、长一尺的红条花布从前额沿头顶披至脑后,用一条宽两寸两端绣花的青布条捆稳后,将披于前额和后脑勺的红条花布撩起别进头帕内。这样的头饰,高高耸立着,宛如古代中原秀才高帽。要做这样的头饰是很费功夫的。据说即便是一个手比较巧的妇女,也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做成这样的头饰。
耳环也是花腰傣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得穿耳眼。十四五岁开始戴银制耳环。这意味着姑娘己到了谈恋爱结婚的年龄。出嫁时带的耳环更大,、一般有筷子那么粗。
花腰傣妇女探亲访友或赶街聚会时,身后臀部上还要缠戴一块三角形状布饰,整块布镶满银泡和各色绒花,下端还缀满红缨穗,这布块把花腰傣姑娘们衬托得更加美丽动人。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外出时,妇女们还乐意挂一只精巧玲拢的“秧箩”。秧箩是用细竹编成的,高约20厘米左右,圆口微开,约十二三厘米,中部略细,下端稍宽呈方形。秧箩不仅是她们随身装东西的器具,也是一件十分漂亮的腰部饰物。
上衣袖长只及腕部,这就留下极大的空间给手上戴饰物。妇女们手上普遍都戴有银手镯和银戒指。
颈部和胸部虽没有单独的饰物,但镶在内衣立领及胸前的银泡和银穗也起到了足够的装饰作用。有的老人衣服上嵌着少许银泡,但更多的是饰绣花,以显示老人的心灵手巧。有的老人更乐意胸前挂上一个小银盒,一来起到装饰作用,二来放一些石灰,便于他们嚼摈榔时使用。
纹身和饰齿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种特殊人体装饰,这种古老的习俗,至今在新平傣族中还有留传。但傣雅、傣卡、傣洒中,仅有傣洒有纹身习俗。其纹身的部位和花纹等与其它地区傣族不大一样。德宏和西双版纳的傣族一般纹于胸、腹、背和四支,花纹以龙、蛇、虎、豹等为主,主要流行在部分傣族男子中。由于纹身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在这些地区的人常把是否敢纹身,当作衡量男于是否勇敢的标准。不敢纹身,就会被视为懦夫,让众人瞧不起,姑娘更不会爱他。人们还说死后也只能当野鬼,不能与祖先相会。新平花腰傣则不同,普遍是女性纹身。当地人认为女性胆子小,纹身后鬼使不敢靠近他们,又说,纹身有驱鬼的作用。这里纹身的部位在手指及手腕部,其它部位未发现有纹身的现象。早期花纹没有什么规则,一般以“△”“○”“=”“米”等图型为主。如今的年青人则更多地使用汉字或拼音,内容多以情感上的语言为主,如“爱”、“想你”、“忍”、也有人用英文“I love you”等等。
饰齿同纹身一样,也是古老遗俗之一。花腰傣的饰齿主要是染齿。染齿一样多为妇女。女孩到了十三四岁,待牙齿换完以后,便用特制的染料将齿面染黑。他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越黑越讨人喜欢。也有人把槟榔和石灰放在嘴里咀嚼,时间久了牙齿就会逐渐变黑,且经久不褪色。
三、态
花腰傣的服饰美。这种美不仅出自服饰的色、服饰的形,更出自于色与形搭配后所形成的“态”。这种“态”不是用感官可以直接感觉得到的,而是让人通过心才能体味到的服饰所表现出的那种超越外在感性形象的个性特征,那种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的生命力。
服装的款式、搭配以及穿戴方法等,虽然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但同时也是有一定“法则”要依的。犹如语言中的词法句法关系一样,遣词造句各有各的方式,但必须遵照固定的语法规则,虽然有其灵活性和自由度,但它又是约定束成的,得按照一定的规则组调成句。服饰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如果服饰的结构和达配完全法则化了,像遵循数学公式一样严格不移,那么服饰便会失去其特色,显得板结而缺乏生气。因此,有许多服饰,便偏离和超越了所谓的一般常规,既产生于现实的极限处,同时又超越了现实。花腰傣服饰便是这样一种给人以视觉的直观,创造变形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服饰艺术,其态也从中而来。
其偏离和超越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的,一是本身“形”上结构的偏离;二是穿戴方式上的超越。现在从上至下来看一下其偏离和超越的情况,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具有特征的“太”。
先从帽子说起。“帽子”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花腰傣妇女出门,无论是赶集还是劳动,头上总是斜顶着一顶与众不同的笠帽。由于其形状的特别,没有帽身及帽沿,成碟状,往上翘,而无法“戴”。确切地说,也不是“顶”,似乎是斜“架”在头上。花腰傣的帽子虽然也起到了它的实用性——遮阳,因他们居住的地方炎热,但更多的却是显示了它的装饰功能。虽是一顶小小笠帽,由于形与戴的方法的变异,使帽子的功用发生了质态变化,魔术般地产生了无尽的风情。再加上腰部挎着的那别致的小秧箩,上下呼应得很巧妙,浑然一体,既不做作,又达到了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二者飘逸着劳作带来的香和醇美。不是美丽所能尽言的造型
花腰傣上衣分为两件,即内衣与外衣。一般说来内衣应该短于外衣,且装饰物应该在外衣上,而花腰傣完全突破了这种常规。内衣无袖圆立领,左衽,从领到胸直到衣服边脚都镶满了银泡,缀满了银穗。外衣无钮,比内衣还要短,仅仅遮掩了胸部,让内衣上的装饰物一览无余。外衣仅襟边和下摆边镶有银泡、银穗,有的索性只以刺绣花纹为饰。闪着光亮的精致饰品与沉静的黑色,还有炫目的红黄橙相互交映着,整个上装仿佛是一件艺术的精灵,艳而不俗,绚烂多姿。毋庸置言便诉说了花腰傣女性的温婉优雅和远古本民族的繁荣。
花腰傣的上衣虽分内外,但都可以与裙于一块儿搭配穿戴。无袖、立领、左衽的短上衣配上裙子,就把女性的妖娆尽情展现出来。加上外衣,隐秘内秀的性感便得以充分体现。从而让人感到,性感并非袒胸背,女性身体曲线美依附于特别的气韵与内质显出其“态”,且不浮不躁,具有真正的美感,这才是最具光彩的。
形式的组合,包括一系列的老规距,诸如整齐、对称、均衡、分层、有序、统一等等,这一切都没有在花腰傣的服饰中得到很好体现。花腰傣上衣的特点,除上述内外相比较的特点外,还有另外有一大特点,就是左右不对称,这也是在服饰中很少有的情况。从形状来说,外衣左边短,右边长,形成一种高低差落的感觉。从图案装饰来说,左边镶有彩色右。裙于为筒裙,习惯上自上向下套,裙摆绣有彩色花边,数条裙子叠穿,一条比一条略向上提高,正好让每条裙子的花边外露,裙子从左向上提,使裙身形成一个斜度,让那一条条色彩鲜艳的花边看似波浪起伏的江河。传说那是傣乡千万条溪流江河的象征。裙子上端缠数块青布围裙,一块又比一块缠高些,刚好让绣有各色花环的围边外露,十分娇艳俏丽。
绑腿是西南地区许多民族都使用的一种服饰习俗。由于西南地区诸民族多依山而居,山间林木、荆棘丛生遍地,k山劳动尤其是穿短裙的妇女腿极容易被划伤,也容易遭虫叮蛇咬,裹上绑腿起到防护作用,而冬季又有防寒保暖之功效。花腰傣妇女均如此。
花腰傣的笠帽非常独特,形状不像其它地区或其他民族的斗笠那样呈锥状或草帽形,而是边沿上翘,成碟状。戴时不正戴,都是向侧前方倾斜。
首饰,特别是头饰,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是最主要、也是最丰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花腰傣妇女的头饰是先将来发盘于头顶,用一条宽约两寸的青布头帕将头发层层裹住,再用一条宽约寸许,两端绣花的青布条加一条鲜红缨穗,从头顶垂至两边耳际,又用一块宽约半尺、长一尺的红条花布从前额沿头顶技至脑后,用一条宽两寸两端绣花的青布条捆稳后,将被于前额和后脑勺的红条花布撩起别进头帕内。这样的头饰,高高耸立着,宛如古代中原秀才高帽。要做这样的头饰是很费功夫的。据说即便是一个手比较巧的妇女,成这样的头饰。
耳环也是花腰傣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得穿耳眼。十四五岁开始戴银制耳环。这意味着姑娘己到了谈恋爱结婚的年龄。出嫁时带的耳环更大,一般有筷子那么粗。
花腰傣妇女探亲访友或赶街聚会时,身后臀部上还要缠戴一块三角形状布饰,整块布镶满银泡和各色绒花,下端还缀满红缨穗,这布块把花腰傣姑娘们衬托得更加美丽动人。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外出时,妇女们还乐意挂一只精巧玲拢的“秧箩”。秧箩是用细竹编成的,高约20厘米左右,圆口微开,约十二三厘米,中部略细,下端稍宽呈方形。秧箩不仅是她们随身装东西的器具,也是一件十分漂亮的腰部饰物。
上衣袖长只及腕部,这就留下极大的空间给手上戴饰物。妇女们手上普遍都戴有银手镯和银戒指。
颈部和胸部虽没有单独的饰物,但镶在内衣立领及胸前的银泡和银穗也起到了足够的装饰作用。有的老人衣服上嵌着少许银泡,但更多的是饰绣花,以显示老人的心灵手巧。有的老人更乐意胸前挂上一个小银盒,一来起到装饰作用,二来放一些石灰,便于他们嚼槟榔时使用。
纹身和饰齿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种特殊人体装饰,这种古老的习俗,至今在新平傣族中还有留传。但傣雅、傣卡、傣洒中,仅有傣洒有纹身习俗。其纹身的部位和花纹等与其它地区傣族不大一样。德宏和西双版纳的傣族一般纹于胸、腹、背和四支,花纹以龙、蛇、虎、豹等为主,主要流行在部分傣族男子中。由于纹身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在这些地区的人常把是否敢纹身,当作衡量男子是否勇敢的标准。不敢纹身,就会被视为懦夫,让众人瞧不起,姑娘更不会爱他。人们还说死后也只能当野鬼,不能与祖先相会。新平花腰傣则不同,普遍是女性纹身。当地人认为女性胆于小,纹身后鬼便不敢靠近他们,又说,纹身有驱鬼的作用。这里纹身的部位在手指及手腕部,其它部位未发现有纹身的现象。早期花纹没有什么规则,一般以“△”“○”“=”“米”等图型为主。如今的年青人则更多地使用汉字或拼音,内容多以情感上的语言为主,如“爱”、“想你”、“忍”、也有人用英文“I love you”等等。
饰齿同纹身一样,也是古老遗俗之一。花腰傣的饰齿主要是染齿。染齿一样多为妇女。横条,右边镶有竖条。就彩色条的宽窄来说也明显不同,横的宽,竖的窄。颜色就更没有定数。这样的无序变化结果,却使本来静态的服饰便产生了动感。
这种由静生动的效果,不仅产生于上装,也同样产生于下装。上装在形上不对称,而下装裙的编织是完全对称的,但穿法上仍然打破了这原本有序的对称,在左边打了个褶,使裙子微微往上升,于是本是平直的筒裙,便产生了立体的效果,又显得轻松随意。更可贵的是,由于裙子底边绣上道道彩条,似波浪起伏,便成了花腰傣心目中与稻作民族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条条河流的象征。
花腰傣服饰的色彩运用毫不保守,非常大胆。看其腰部的彩色与其上端的银饰,在黑色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让人觉得再规矩的图案也可以变得大胆活泼起来了,演绎着一个极其完善的多彩梦幻景象。勾勒出花腰傣女性曼妙身姿的花腰带。营造出浓郁氛围的腕镯及耳环,镶满缀饰和叠叠堆积的深浅色彩变化的上衣,含蓄内敛且热情奔放的变异筒裙以及散发着无限风情的笠帽和秩箩相融,有遮有露,活动起来便成了一种奇妙的肢体语言。悠然得体,视而醉眼。
花腰傣服饰的“态”应该说是其服饰生命中流淌不息的源头,其独一无二,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不是任何服饰的“克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仍然不失为一种沉淀的时尚。是一支飘荡在美丽哀牢山中声韵悠久的“民歌”
❽ 傣族人民穿什么服装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1.女性服饰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一个个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嫩粉、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2.男性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男女老幼均喜欢赤脚穿拖鞋。
(8)傣族少女出门要穿4条裙子扩展阅读: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
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
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❾ 西双版纳傣族人穿的裙子叫什么名字
西双版纳傣族人穿的裙子是筒裙,分为泐人线条裙(不等距线条裙)和庸那迦线条裙(等距线条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西双版纳泐人女性服装为本土服装,宫廷和平民服装的差别在于布料和装饰。女性上衣为系带窄袖上衣(也许还有缺襟盘扣长袖上衣,因为在电影《摩雅傣》里还有缺襟盘扣长袖上衣,但是目前没有旧照片佐证),下装为筒裙。泐人筒裙分为裙头、裙身和裙脚,传统上用三块布缝合而成,
因为裙头接触皮肤和腰带、裙脚接触脚和地面容易磨损,用分开的布缝起来,坏了的时候容易更换。泐人筒裙的花纹主要集中在裙身部分,因为不容易磨损。
(9)傣族少女出门要穿4条裙子扩展阅读: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筒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❿ 傣族人忌讳穿什么衣服
男子服饰 傣族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编辑本段女子服饰 傣族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傣族年轻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城镇傣女多戴胸罩),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编辑本段穿着风俗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腰带,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风韵。 编辑本段各地傣族女服区别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筒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筒裙。 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德宏傣族妇女的服饰有所不同。她们在当姑娘时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腰间束一块小的围腰,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区傣族妇女的发式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一种黑色的高筒帽。 编辑本段特色佩饰 佩饰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 民族特色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