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诚求齐腰汉服的手工制作方法,剪裁图和布料的建议
这里同新人~
裁剪图的话,汉服制作研习吧有图纸的
布料的话,棉布,提花棉,雪纺什么的都行
棉布,提花棉这一类的如果上衬里,内衬要用垂感好点的料子,打褶啊熨烫啊什么的好好弄,提防着裙子会炸【当然如果你做片裙可以无视我。。。】
雪纺别用太滑太薄那种,虐手。。。裁剪之前可以先上个浆啥的
真丝。。。貌似很娇贵的样子,新人如果非土豪还是算了吧。。。
欧根纱什么的不建议用,看司南阁什么的做出来很美,但是到了自己手里,那么硬还叠不平的料子。。。
织锦缎什么的,很容易给人一种廉价的感觉,拿来上个领缘啊什么的有的时候还不错,大面积使用就算了。。。
B. 汉服的齐胸交领襦裙制作及布料
1.5米的幅宽,裙子至少需要3米,上面的短襦一米就足够了。
找裁缝的手工费大概几十到一百吧,各地情况不一,你还是自己去店里问问。
C. 手工制作汉服
= =最好做的是齐腰襦裙——表示我手工第一套就是齐腰
短打的话虽然简单 但我相信楼主肯定不喜欢——因为不漂亮
http://tieba..com/club/8381360/p/4186404这个帖子 解说的很详细
楼主加油啊!
另 听口气 那两位是楼主的朋友是吧 您不接受就不接受呗 为什么还不让楼主穿?!谁说汉服里面不穿的?您穿了其他衣服难道还不穿内衣了?再说 汉服本身也有中衣 就是穿在里面的 汉服讲究的是重衣 知道不 不懂别装懂
D. 汉服制作大神教做该汉服,求详细步骤或图解,本人身高165
制作汉服需要准备:布料、剪刀、画线粉笔,具体的制作方法如下所述:
1、首先准备一块长一米五,宽一米的布,上下左右对折一下,具体见下图。
E. 新手向:如何做一条汉服齐腰襦裙,裁剪制作时录
制作步骤:
第1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步
齐腰下裙一般需要三至三点五米长的布
第2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2步
把三边卷起包边…如图
第3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3步
第三步就是打褶了(这需要计算褶子的大小)我打的是4cm褶……用尺子量好长度
第4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4步
在4cm处捻起,做褶
第5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5步
褶子下方要与前面一个褶子相接
第6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6步
注意:打褶的时候缝纫机踩到褶子一半长度即可,方便下一个打褶
第7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7步
如图
第8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8步
打褶完成~
第9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9步
取另一布料或同类布料在群头处比划,得到所需的长度
第10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0步
裁剪,整理,熨烫如图
第11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1步
裁剪系带布料…可自己随意搭配
第12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2步
系带和群头……系带约一点五米左右长
第13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3步
缝纫,系带
第14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4步
线要直
第15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5步
然后拿筷子或棍子翻翻翻~我用这个是因为这个东西离我最近……
第16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6步
翻呀翻
第17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7步
翻到系带的头头要整理好
第18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8步
系带整理好的样子
第19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19步
熨过之后的样子
第20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20步
把褶裙摆好
第21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21步
开始上群头
第22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22步
群头上好一边翻过来是这样的
第23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23步
然后上系带
第24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24步
翻过来上
第25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25步
最后我们开始在前面的缝隙中车一次,把后面缝上……这一步要尤其仔细……因为…稍不注意群头就会歪……很丑
第26步
一片式汉服齐腰/齐胸/下裙/中裙/褶裙制作教程 第26步
完成
F. 做汉服对襟儒裙需要多少布料
布料的多少需要根据衣服的尺寸决定,不同尺寸需要的布料不同。
1、襦裙简介: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襦裙属于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
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2、具体制作方法:
(1)襦的裁法
因为交领的缘故,前襟会重叠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难满足,因此,由两片布来组成一件襦。
下面要介绍的是后中补量法(这种方法要更传统一些)。
①开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数据:胸围、肩袖长、背长、衣长、袖缘宽、领边宽、袖口止口、衣服下摆止口等。
胸围:指衣服的胸围而非人体的胸围。它等于人体的净胸围+衣服松量。一般来说,松量4CM~6CM为紧身型(适合要求比较紧身的中衣或单穿的襦),8-10CM为合体型(可单穿或里面再加一两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宽松型,但这是对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里面准备做夹棉,还要在各型的基础上视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参考现代成人女子的净胸围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长:从脖子后隆起的那块颈椎(也称后颈点)量至手臂上你所想要做到的袖子位置上。肩袖长里面还包含了袖缘的宽度。长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虑到汉服袖长回肘的说法,可以做得更长一些)。现代参考尺寸(只到小臂与手掌的交界处):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长:从后颈点量到腰部最细处。现代参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长:可以直接量,是从后颈点量到腰部以下你所想要的位置上,但不要到臀部最宽的地方(因为这是短襦)。如果不想量,也可以用背长加,一般背长加上5~14CM都可以。
袖缘宽:是否要袖缘,一般来说,窄袖可无缘,大袖须有缘,中袖则有无缘自定。
领边宽:随个人喜好自定。瘦小的人则不宜做太宽的领边。
袖口止口:止口(又叫缝份,就是折进去用于缝线的部分)是用于接合布料的量。如果有袖缘,止口1CM即可,如果无袖缘,那么要留2~3CM。下摆止口:2~3CM。
②开格,剪出一块方形的布料或纸样(图(2))。如果是比较不容易变形的布料如棉、呢等,可以直接在布料上操作,如果是容易变形的布料如雪纺真丝之类,最好先做纸样。开格的大小为:长=1/4胸围+肩袖长-袖缘宽+袖口止口;宽=(衣长+下摆止口)×2
开格后在布料(纸样)上画出以下几条辅助线,辅助线的位置如图(2),说明如下:
肩袖线:是襦前后部分的中分线(或者说对折线)
1/4胸围线:这条线可确定后背正中的位置
1/2胸围线:这条线确定衣服的宽度
背长线:确定腰的位置
胸围线:这条线通过胸部但并非通过乳峰点,可表示袖窿(袖子与衣身的交界线)深度的位置,距肩袖线的垂直距离为:净胸围/6+7CM
③画出衣身与袖子下方的线、后中线、领口线、左前襟线(图(3))。
衣身与袖子下方的线:如图所示。袖子下方的线与衣身的交界处宜在胸围线与背长线之间,如果在胸围线之上,则袖窿过窄,如在背长线之下,则袖窿过宽。这条线决定袖子的形状,图中仅为示范,至于是窄袖还是大袖、琵琶袖、直袖之类的,由个人选取的款式决定这条线的画法。须注意的是袖口下方最好是直角,以方便袖子前后片的拼接。
后中线:后背正中的线。把图2中的辅助线变为实线即可。
领口线:画法如图。AB长度=后领横+(领边宽-N)+M,其中后领横=1/4颈围=净胸围/20+2.9CM;M为领边离脖子的宽度,M越大领口越大;N的大小为0CM~领缘的宽度,在M为0的前提下,它决定着领边的角度,理论上,当N为0时,领边刚好到颈侧,当N等于领边的宽度时,领边则立起来包住颈部。但是,AB长度<1/2大肩宽(大肩宽是左右肩峰点的长度,测量时要通过后颈点)。后领深=1/3后领横。
领口线与后中线的交界处须为直角,然后画圆顺的弧线经B点到C点。图中C点为胸围线到背长线间的左边线上的任一点,但最高不能超过袖子下方的线与衣身的交界点,最低不宜低于背长线。B点到C点的弧线弧度不能太大,弧度最大处离BC的直线最好不要超过1~1.5CM。注意一整条线都要圆顺流畅。
左前襟线:在BC弧线上作垂直线到下摆线上,垂直线离最左边线的距离约为2~6CM(如果距离太大,两侧的衣缝会被拉得变形,如果太小,就不能靠衣襟的系带来调节领口的大小与衣身的松紧)。
④把布料(纸样)沿肩袖线对折,画出袖子下方与衣身的止口(1CM)(如图(4)),然后把袖子下方线与衣身线剪出来(图中阴影部分的外侧线)
⑤剪出衣片。把对折的布料(纸样)打开,画出后中线、领口线与左前襟线的止口(1CM),然后沿止口线外侧剪开(如图(5)。图中箭头表示与布料边沿平行的经纱方向。
⑥画出第二块衣片。把图(5)中的布料(纸样)反过来,覆在另一块布料上,照这块衣片的形状剪出第二块衣片。
⑦剪出领边与袖缘(图略)。领边的长=图(3)中领口线的长度×2,领边的宽=(做好后款式所需的宽度+止口1CM)×2。袖缘的长=袖口长度+止口2CM,袖缘的宽=(做好后款式所需的宽度+止口1CM)×2
襦的剪裁完成。
(2)裙的裁法
汉服传统的裙是围合式的裙子,裙由数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裙腰两侧有系带(如图(6)。裙片的数目不固定,因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数目越多,裙围与裙摆的幅度才会越大。汉代裙式仅四幅,唐代一般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现代的布幅宽,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积而减少裙片的数目,现代围合式裙子的裙片数一般为3~4片,但从传统的继承上来说,做汉式裙最好还是采用传统的裙片数,如6、8、10、12片等。
下面介绍裙片的裁法。这里介绍的裙片裁法为剪开法(借鉴现代裁剪法,非传统方法,个人觉得这种方法比较方便),须做纸样,不能直接用布料裁。
①:开剪前先掌握以下数据: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裙围、裙长。
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需要哪一个数据视基本款式而定。裙的穿法有胸上束、胸下束、束腰。应根据穿法的不同量出上胸围、下胸围、腰围的数据。
裙围:=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1.5~2倍+褶量+裙左右侧增加的止口量(2~4CM)。其中倍数根据个人的行走习惯和布料的重量决定,走路时步伐越大,裙围的倍数就要越大,布料的垂感越好,手感越重,裙围的倍数则可略小些,但不能小于1.5倍,否则有会有走光的危险。褶量大小决定裙子褶裥的数量与大小,褶裥的方法有百褶、抽褶等,这里不详述。但要注意褶的数量与大小要根据布料的厚薄与人的体型来决定,因为褶裥会增加裙上部的体积感,所以厚的布料不宜做太多太大的褶,体型比较丰满的人也要注意只做适量的褶裥(适量的褶裥可以起到掩饰体形的作用,不过若布料较硬并且裙下摆较大能形成较多的波浪,也可不要褶裥)。
裙长:由款式决定。但裙长下方须到脚踝处,若裙长过短,露出袜口或小腿都是不雅观的。
②开格并剪好。开格大小如图(7)。开格后在纸样上画出垂直的辅助线,数量2、4条不限,最好以格子中线为准两边对称距离画辅助线(如图(8))。
③放摆(如图(9))。沿格中的辅助线剪开,最上方留一丝连着不要剪断,然后覆在另一张较大的纸上,用大头针之类定住中间的一片,把其余几片按相同的距离展开,展开的距离越大,裙片上方的弯曲度就越大,做成的裙子裙下摆也就越大,同时下摆起的波浪度也越大。这里也要根据布料的厚度、硬度来决定摆量的大小,布料越厚越硬,放的摆量就要适量,否则做出来裙下部的体积会过于庞大。
④ 沿上层放好的纸样外沿,在下层的纸上画出裙片的轮廓线(如图(10)。注意裙片上方与下方的弧线都要画得圆顺,同时四个角要保持直角。
⑤画好裙片的止口,裙片上方、两边都是1CM,下摆处为2~3CM,打好经纱方向线(如图(11)),剪出来(图(12)),裙片纸样的做法完成。一般来说裙片的经线方向是与地面垂直的,也有经纱方向与地面成斜角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形成比较柔和的波浪,但不宜用于太容易变形的布料以及会破坏花纹的布料。
⑥用纸样在布料上裁出所需的裙片数。裁完后注意再用纸样对照一下,因为裙片的边是斜线,容易拉长变形,所以需要再对照一下原样,把因拉伸而长出来的部份剪掉。
⑦裁出裙腰。裙腰长度=裙围-褶量-裙左右侧增加的止口量(2~4CM)+止口量(2CM)。裙腰的宽度自定。注意当裙腰的宽度增加到一定量时,裙腰也可像宽腰带一样,起到修正腰形的作用(最好裙腰采用比襦和裙片颜色略浅的布料)。但裙腰的宽度不宜大于腰与人体胸前肋骨最下方之间的距离(除非特别设计的款式)。
参考资料:http://www.xueshiboke.com/post/70.html
G. 古装的服装怎么制作呢
襦裙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但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不论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
以下为曲裾汉服的裁剪制作方法:
1、面料幅宽够宽。倘若受幅宽限制,并且不在乎多缝合几道缝的话,可以采用拼接式裁剪。此种裁剪方式基本不受幅宽影响,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面料幅宽都可以使用此方法裁剪,包括最窄的缎子面料。
H. 汉服制作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韩国、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曲裾是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的一种。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但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不论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
介绍两种曲裾汉服图纸的设计方法以及裁剪注意。
第一种方法是比较符合古制的裁剪方式,就是上衣与绕曲分开裁剪的分体裁剪方式。此种裁剪方式要求
面料幅宽够宽。
倘若受幅宽限制,并且不在乎多缝合几道缝的话,可以采用拼接式裁剪。此种裁剪方式基本不受幅宽影
响,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面料幅宽都可以使用此方法裁剪,包括最窄的缎子面料。缺点是需要缝合的部分
较多,对于手工缝合的人来说很麻烦。此方法裁剪,虽然不符合古制,但其成衣效果是一样的,不过可能很多追求完美复古的朋友不喜欢罢了...
拼接式裁剪方式,在此就此种裁剪方式做详细说明。
这种方式裁剪,最好先裁剪主体的三大片,1#、2#、3#。
裁剪2、3#时,可以将两块同尺寸的面料对放后一起裁剪,方法是两块料子面对面或者里对里叠放铺平,
先裁剪出一样的两块形状,再分别修改,2#左片去掉打点的部分,3#右片去掉画斜线的部分。如果希望
做出的曲裾下摆呈人字形,则先统一将两片的斜线部分裁掉,再修改2#左片,去掉打点的部分。这样裁
剪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裁错左右,分别修改前,可以将料子披在身上比画好左右再下剪刀,绝对不会弄
反了。
之后,再裁剪4#和5#片,分别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裁剪时注意标明了a和b的两条边,长度一定要
一样才行。
缝合起来之后,再缘上衣缘,就大功告成了,衣缘的宽度最好不小于两寸,太窄了会不够美观。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图中注明“半腰围”的三条线,一定要尺寸相似,3#、4#、5#的裙子部分,是
基于同一个尺寸的梯形分别剪掉一部分之后的产物,否则曲裾穿好以后,会出现不平整的现象,感觉怪
异。
任何一种裁剪方式,都可以根据面料情况以及个人爱好进行调整。比如遇窄幅宽面料时,还可以继续分割裁剪,比如袖子单独裁剪后与主体拼接。
关于曲裾到底如何缠绕的问题。在此提供曲裾穿着以后的视觉效果图,以及缠绕方式分解图
,如果感觉仍然不够明白,可以将后面所贴的裁剪图画在纸张上,剪下来粘贴成一件成衣的样子,按照
缠绕顺序演练,就能理解了。(以下描述中,有任何令你感觉迷惑处均可使用剪纸样的方式来协助理解
)
曲裾基本无须系带固定,因为曲裾外面都要扎腰带,腰带系的略微紧一点,就可很好的固定曲裾。但是,有些面料软滑的很,随着身体的运动,会出现衣服走样的情况,特别是绕曲部分会松散。这个时候,可以在穿好曲裾未系腰带前,以小别针固定绕曲部分的尖头位置,再扎腰带以遮挡别针,就可以保证穿多久怎么动都不会散了。
其次是排料问题。(图中的红色线条为辅助定位线,黑色线条为裁剪线)制作曲裾一般会根据面料幅宽情况调整裁剪方式。
倘若追求汉服“天衣无缝”的效果,尽可能的减少缝的存在,可以采用背缝式裁剪,此种成衣效果,仅后背正中有一条明显的缝。此种裁剪方式的缺点是要求面料幅宽较宽,裁剪时需要的操作空间较大,若面料分里外面,需要仔细考虑左右后再下剪刀,否则容易左衽。优点是需要缝纫的接头较少,对于手工缝合来说最为省时省事。
I. 求汉服 交领襦裙 制作图,要大摆的,越详细越好,谢谢
如果需要汉服的话,最好去专门商家定制,自己制作或非专业人士制作,肯定不可,汉服制作较为复杂呢,且考据都比较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