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这句话中的关键点是“读整本的书”。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整本的书该怎么读呢?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精彩导读,激发兴趣
导读,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孩子阅读,一般在孩子阅读一本书之前进行。根据作品特点,可以有多个切入点。
(一)以“书名”为切入点
书名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信号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由于书名包含的讯息有些是明晰的、有些是模糊的,所以,由书名展开猜想本身也充满了乐趣。孩子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去预言书中的故事;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编织他们心中的故事。
(二)以“情节内容”为切入点
故事情节是吸引孩子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选择精彩的内容情节串讲,以“情节分享”贯穿始终。有位老师导读杨鹏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主要选择了这样几个章节:爸爸为什么会变小,变小之后的爸爸是怎么生活的,爸爸成了巴巴马戏团的团长,爸爸能不能成为明星。使孩子既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对爸爸的可怜与可敬有所感知,并能带着这样的情感基调兴趣盎然地去阅读整本书。
(三)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
人物形象鲜明(众多)的作品,可以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展现人物的所作所为和性格特点,由对人物的兴趣引发阅读的欲望。像《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长袜子皮皮》等。
(四)以“感知特点”为线索
对于短篇作品集,像《安房直子幻想小说代表作》《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和树谈心》《新月集》等,就要在以情节吸引孩子的同时,关注作品的风格特点。可以以感知作品的特点为线索,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几篇进行导读,达到“窥一斑见全貌”的效果。有位教师导读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就选择了《狐狸的窗户》《荧火虫》两篇作品,一篇听教师大声读,一篇由孩子伙伴共读,在直觉感受与比较中,发现安房直子幻想小说奇幻的想象、淡淡的伤感、美丽的色彩等特点,并以随机穿插的“作家自我谈创作”“他人评论”以提升孩子认识。
二、深入文本,分享提升
要想让孩子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深入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对书的讨论,不但理清困惑、深化理解,还能分享快乐、分享经验,增添阅读的兴趣。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呢?
(一)设计怎样的话题
讨论要有话题。话题是讨论的灵魂,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
有价值的讨论话题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意味世界。有价值的话题产生于学生的认知冲突。当所选择的话题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的时候,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最为高涨。《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是杨红缨校园小说系列作品之一,一位老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漂亮老师米兰”和“坏小子H4”形象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这四个H4真是坏小子吗?说说你的理解;你认为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你认为米兰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从作品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有人说米兰做事不认真,没有资格当老师你怎么看?”这些问题,与孩子的观点有一定冲突,孩子们当然有话可说。
有价值的话题还来源于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作家的表达风格。有价值的话题能够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讨论的话题可以是学生的疑惑,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王林先生曾把读书会讨论话题提出原则概括为“五少五多”:“少提小问题,多提大问题;少提事实性的问题,多提诠释性的问题;少提认同性的问题,多提批判性的问题;少提简单陈述性的问题,多提创意思考的问题;少提封闭性的问题,多提开放性的问题。”这“五多五少”值得大家思考。
(二)如何将讨论引向深入
把读书引向深入,才是读书会的真正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具备追问、点拨、归纳、评价、激励、调控等方面的本领。
讨论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应该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认真倾听学生的交际对话;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讨论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谋求问题得到解决。
三、巧妙整合,拓展延伸
我们不能把一部作品讨论交流的结束当作活动的中止,相反,我们认为,此时,学生由于观点的碰撞、心得的交流而获得了崭新认识的生长可能,其阅读体验正激发起新一轮波峰。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巧妙整合资源,进行拓展延伸,顺势将阅读活动进一步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让阅读呈现推波助澜、后浪赶前浪的理想态势。
这里的延伸活动,自然同重在激趣的导读、旨在分享提升的讨论不同,行为方式带有更多的个性化特质。延伸的向度应该是多元的,大致有:艺术延伸、生活延伸、自然延伸、肢体延伸、文学延伸。可作续写、仿写,可读相关作品,如有兴趣,还可就该作品该作家进行专题小研究。延伸活动的设计看似随意,实则精心。有别于话题讨论的是,延伸活动并不需要完全扣住作品的一个细节、一个局部,甚而一处闲笔。具体设计时,我们主要出于这样几方面的考虑:
强调趣味。“阅读是一种游戏”的追求在这一领域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无强迫性,力争最大程度激活学生内在的探究欲、表现欲,使得活动的过程成为快乐的享受,使得培养阅读兴趣的真正目的得以逐步实现。
强调整合。上面的诸类“活动”划分其实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交叉,艺术延伸中有“肢体”,生活延伸中有“文学”,自然延伸中有“生活”,等等。这说明,延伸活动其实是基于作品基础的文学阅读的多领域综合体验活动。《一百条裙子》的延伸活动“设计自己想象中的裙子并配上设计说明”,就包含了多个领域智能的唤起与培养。
强调自主。延伸活动不应作为统一要求强加于学生,而沦为学生新的“作业”、新的负担。同时,一部作品的延伸活动应该尽量作多维度设计,以供不同喜好的学生选择。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意、设计,“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延伸。
B. 100条裙子的作者是哪个国家的是谁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字数少点儿
作者(美)埃莉诺·埃斯特斯
内容简介
旺达·佩特罗斯基是一个有着奇怪姓氏的女孩。也正是因为她的怪名字和旧裙子,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突然声称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嘲笑。根本没有人相信她,而且大家都拿这件事捉弄她,旺达默默地忍受着。学期末,一个画画比赛让大家对她刮目相看,原来,她画了一百条裙子,但发奖时,她没来,她转学了,她给嘲笑过她的女孩留下了她那一百条“裙子”。捉弄过她的那些女生发现原来旺达是多么爱她们,而且旺达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女孩,于是她们决定写信向她道歉,并且去把她找回来。可是旺达再也不会回来了…
C. 100条裙子的书,读后感怎么写
100条裙子的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棵树变成一个木偶人的经历。木偶人的心很冰冷,图书管理员用绿色的衣裳温暖了它那颗冰冷的心,有一只熊叫白黑黑,曾经被木偶人罗里用歌谱失去过记忆,其他的动物也一样,不过现在大家都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做人要诚实守信,善良勇敢自信,写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观察细心,不要贪玩,失信,马虎大意,懒惰,不然的话你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多多帮助老人是好事,需要我们帮助的不止是老人和亲人,还有我们身边的人都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全力去帮助他们,不要贪图小便宜,否则吃大亏。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不要开小差,不要吃零食,要积极举手,要大胆发言。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会激动,一会感动,一会高兴的欢蹦乱跳。这本书表达了许多的情感,但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本书的名字虽然不好听,但是内容却十分丰富。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做人要诚实善良乐于助人,否则会失去朋友,要再不改的话就会不得好死的。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不过不要知错知的太晚了。
读了这本书,我打算要多多帮助同学,多多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要爱护环境爱护树木,不要随便砍树,爱护小动物,办马戏团可以,不过不能伤害小动物。小动物也是地球上有生命可以活动的,地球也属于它们。要和小动物们和平相处。不能因为某些动物小就去欺负它们,伤害它们。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它们很可爱,都有自己的特点。
D.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读《一百条裙子》有感
读到这个题目“一百条裙子。”你可能会很奇怪,谁有那么多的裙子呢?那一定家里超富有的吧?我和许多读者一样,也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这本书,想知道有100条裙子的人是谁。看到最后,我也找到了答案。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波兰女孩,旺达·佩特罗斯基和一帮同学的身上。旺达是个独特的女孩,她的这个名字就已经够奇怪了。更可笑的是她住在一座山上,家里很穷,整天穿着一条褪色了的,不知烫了多少遍的旧裙子上学。同学们都嘲笑她。有一次,别的同学都在炫耀自己的裙子多漂亮,鞋子多昂贵,旺达却说出了“我有一百条裙子”这样的话。如果说一位富家小姐拥有两百条裙子,那都不惊讶;但现在,说出自己有一百条裙子的人却是一个非常贫穷,穿着变了形的不像样的衣服的穷女孩,这多么不可思议呀!可是有谁会相信呢?旺达的话并没有引来羡慕的目光,给她带来的是更多的讥笑。其中有一个女孩佩琪她每天都捉弄旺达,反复问旺达“你有多少条裙子?”“你有多少双鞋子。”“100条”、“60双”。每当旺达回答后,女孩中爆发出一阵大笑。而旺达却默默承受着这一切。这些话的每一个字眼都深深地刺痛了旺达的心。终于,旺达对这些侮辱的言语忍耐不住了,她就无声地走了,不就一声告别就转学了,她没给同学留下小礼物,也没有反抗同学的嘲弄,就一声不响地走了。但她,旺达,却为大家画了一百幅画——“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这个时候,佩琪她们才感受到了旺达对大家的爱。她们想方设法找回她,写信向她道歉,弥补过错。旺达一直到圣诞节才回信祝大家快乐,并把两幅画送给了两个女孩,其中一个是佩琪,当她们发现画中的女孩就是自己时,她们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原来,旺达是多么善良,不计前嫌的女孩子呀!有许多人,虽然外表丑陋,不好看,或家庭不宽欲,大家去嘲笑他。那你可以返过来想一想,假如被笑话的人是你泥?你会好受吗?你愿意吗?所以,在讥笑别人前,你应该用自己被伤到的感受去比较他人的感受。现在,知道一百条裙子是怎么回事了吧?
E. 你读了一百条裙子这本书有什么感想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心地善良,但又很穷的小女孩,她叫旺达,·佩特罗斯基就是因为她这怪名字,引来了无数喜欢捉弄她的女孩子,而且她还每天都穿一件洗得褪了色、晾得走了形的蓝裙子这更引来了以佩琪和玛蒂埃的从而使很多女生都瞧不起她。而有一天她终于受不了了,便声称自己家里有一百条各种各样的裙。子
,这更引来了以佩琪和玛蒂埃的嘲笑,可雷打不动的是旺达·佩特罗斯基对她的同学无尽的爱。当我读到这一百条裙子都是旺达·佩特罗斯基为她的同学准备的,我感到了旺达·佩特罗斯基那份真挚地友谊。但是旺达·佩特罗斯基受够了,她转学了、搬走了,给大家留下了那珍贵的100条“裙子”,这些曾经捉弄过旺达的女孩才发现旺达是那么爱她们,她们写信对旺达道歉,希望她回来,但她再也回不来了。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位朋友,不论她富贵还是贫穷。
F.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旺达·佩特罗斯基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女孩,《一百条裙子》读后感。也正是因为她的怪名字和旧裙子,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突然声称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嘲笑。根本没有人会相信她,而且大家都会拿这件事捉弄她,旺达都默默地忍受着。有一天,旺达终于因为受不了这些嘲笑而转学了,她给大家留下了她那一百条“裙子”。捉弄过她的那些女生发现原来旺达是多么爱她们,而且旺达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女孩,于是她们决定写信向她道歉,并且去把她找回来。可是旺达再也不会回来了…… 旺达到底有没有原谅大家呢?孩子们赶快阅读《一百条裙子》吧。本书荣获纽伯德儿童文学奖银奖。作者是埃莉诺·埃斯特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曾经担任儿童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直到1941年,她的首部小说《莫法特一家》出版并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后,她才决定开始写作生涯。在20世纪初期,由于美国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改善儿童教育环境”的法律,儿童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儿童文学作品也逐渐开始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及儿童成长的自由。埃莉诺的作品也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所以她笔下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并且都热爱自由,能够勇敢地独立面对任何成长中的问题与困境。她所描述的人物通常都能在她的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她的作品十分贴近生活。直到今天,她的作品被世界各国的小读者所津津乐道,永远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来自媒体的评论: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筱音(7岁) ·2007年07月) 主要说的是旺达,她没有妈妈可她天天都穿着那条蓝裙子。每天到校那条裙子都很干净。我要问的是,她的裙子总是那么干净,是谁帮她洗的呢?原来呀是她自己洗的,因为她只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哥哥。关于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她的朋友佩琪和玛蒂埃写了一封信对她问好她回了一封这让我感到惊讶,因为旺达其实从来都不爱说话的。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了。对了,你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一百条裙子吗?因为旺达说她有一百条裙子,真的吗?当然了,不过是画的,就挂在衣柜里。哦对了画的很好看,真的。(原文为手写,爸爸录入,标点符号没有修改) 这些裙子挂在了我们心里 (梅子涵·2005年07月) 我是一个在阅读中容易感动的人。这回又被这裙子的故事感动了起来。这是一个因为漠视而发生的故事,可是人都不会甘心被漠视的,甘心了被冷淡在人群和友谊之外,所以旺达会在那样一个十月的晴朗天气里禁不住地凑近那一群漠视着她的女孩子们,告诉她们自己有100条裙子,读后感《《一百条裙子》读后感》。100条漂亮的裙子啊,谁会得有呢?而且还是丝绸的,天鹅绒的,结果所有的平时“看不见”她的人现在都看见她了。 原来人们的清高,这些女孩子们的自以为是,是这么容易就可以被遏制的,所以这样的假清高、这样的漠视了别人的存在和自尊的不友善的姿态,在我们的每一天的生活里,在一个群体中,有必要存在着吗?不管她是不是乡下的,鞋子上总沾着泥;是哪一个国家的人,名字多么奇怪;或者是永远只穿着一条洗得褪了色的蓝裙子黄裙子……她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有被平等接纳和交流的理由。我们不应该“看不见”他们。正像故事里的玛蒂埃一再警觉和担心的,你“看不见”他们,或者“看见”了却只知道奚落、嘲笑,那么很可能有一天你也会落到这苦恼的局面,尴尬和沮丧,最后只能像旺达那样默默离去,远走别处。旺达和她的爸爸没有办法啊。不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波金斯山使他们没有办法过下去,而是人们的奚落、嘲笑使他们不可能过得开心。人是需要开心的。富人,有许多漂亮裙子的人需要开心,穷人,只有一条裙子的人也需要开心。 旺达早就画好了100条裙子了吗?还是禁不住先说了,再一条条画出来?旺达有着这很美丽的女孩子的愿望是一定的。她没有妈妈,自己洗衣服,自己熨,来不及熨裙子不干也只好穿上。她不埋怨爸爸和这样的家,埋怨难道会有意义吗,有意义的是自己的心里该有一个愿望!她告诉佩琪她们,她不但有100条漂亮的裙子,还有60双鞋的时候,目光就是掠过了佩琪,投向远方的。愿望都是在远方的。任何人都是可以热情地朝着远处望去的。 旺达现在还不可能拥有。还不可能把100条裙子都挂在自己的橱里。可是出人意料地是她把它们都画了出来。每一条都画得美丽和杰出。现在旺达的100条裙子真真实实地挂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面去了,挂在了他们一辈子的记忆中! 一个以这样的方式和水准画出了自己的愿望的人,自己的愿望还可能不会实现吗?原来,一个不被别人“看见”的人,竟是可能最优秀的,灵感和热情都让人望尘莫及!佩琪对旺达的奚落其实没有什么恶意的。她是不理解旺达为什么要编这样的一个100条裙子的谎。可是她不知道,这不是一个谎,而是一个不被人“看见”的女孩子的心里的愿望。佩琪啊,当旺达没有说自己有100条裙子挂在橱里的时候,你们为什么都没有“看见”她呢?佩琪其实还真是一个很不错的大气女孩,当她看见旺达画的裙子的时候,立即就由衷赞佩地说:“老天,我还自以为我会画画呢!”她一点儿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和赞佩,她为旺达的高兴和庆贺完全是明亮和热诚的。她还和玛蒂埃一起到波金斯山去看旺达。她还和玛蒂埃一起写信给旺达。这都是来自她看见了旺达的画以后的惊喜和自责。她表达了惊喜,没有表达自责,可是谁又看不出她已经自责了呢?有时候,不把自责说出来,搁在心里,倒可能更有含蓄的诚挚呢。佩琪含蓄而诚挚地改变了以前的冷淡和误解,把友爱和祝福邮寄给了没有地址的波兰女孩。从前总是嘴唇紧绷的那个波兰小女孩,现在会不会有了满脸的笑容、满心的快乐了呢? 旺达啊,你现在高兴了吗? 佩琪和玛蒂埃是没有想到旺达会把漂亮的裙子送给她们的。她们都担忧旺达会把羞辱的记忆收藏起来,把恨还给她们呢!可是她们收到的是绿裙子和蓝裙子!玛蒂埃的眼睛只能被泪水模糊了。她也是一个穷孩子。她穿的那条裙子还是她的好朋友佩琪的呢。可是她却也参与了对旺达的奚落。佩琪这样做可能不知道是不应该的,可是她是知道的。所以她觉得自己比佩琪更不好。她想阻止佩琪她们,可是没有勇气;她现在想把一切都弥补过来,可是到哪儿去找到旺达呢?她就想啊想啊,为自己编着梦,为旺达编着童话,为表达自己的爱消除内心每一个角落都有的歉疚编着电影,可是发生过的已经发生过了,想把它们揩抹掉永远不再想起原来好难哦,原来几乎是做不到的呀! 我们真是不能做这样的足以歉疚一生的事。 我们愉快的是,这个被杰出地写了出来的故事却因此就在我们的阅读记忆里永恒了。〔《一百条裙子》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G. 一百条裙子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20字,主要人物3个,
作 者(美)埃莉诺·埃斯特斯
内容简介:旺达·佩特罗斯基有着奇怪姓氏。也正是因为她的怪名字和旧裙子,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直学期末,一个画画比赛让大家对她刮目相看,原来,她画了一百条裙子,旺达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女孩,于是她们决定写信向她道歉。可是旺达再也不会回来了……
主人公
旺达·佩特罗斯基:她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波兰女孩,她每天穿着一条洗得发白的裙子,因为这些她被所有女生取笑,有一天她说家里有100条各式各样的裙子,换来的却是更多的取笑
配角
玛蒂埃:一个比旺达的命运稍好一些的穷孩子
佩琪: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孩
老斯文森:旺达的邻居人们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
杰克:旺达的哥哥
H. 一百条裙子主要内容
《一百条裙子》主要内容:
旺达·佩特罗斯基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波兰女孩,她每天都穿着一条洗得发白、晾得走了形的蓝裙子,她总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最脏、最吵的角落。
也正是因为她的怪名字和旧裙子,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拿她开玩笑,仿佛她生来就是为了让大家“取笑”的。
直到有一天,旺达突然声称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嘲笑。根本没有人会相信她,大家拿这件事捉弄她,旺达默默地忍受着。有一天,旺达终于因为受不了这些嘲笑而转学了,她给大家留下了她那一百条“裙子”。
那一百打与众不同、美丽至极的裙子,留在了所有同学的心里。她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她带走了不愉快的记忆,把包容和原谅,友爱和希望留了下来。一个普通甚至卑微的小女孩,即使是被歧视、冷落、嘲笑着,她的心里仍就留存着许多美好的愿望。
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对理想的坚持感动着我们。这是一本很适合女孩子读的书,读过后,女孩子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澄澈和透明,友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一百条裙子》一书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特别,主人公旺达·佩特罗斯基一直没有正面和我们接触,在作者淡淡的叙述里,在对玛蒂埃的细腻的心理描述中旺达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
我们追随着玛蒂埃关切的目光,她的思想,她的微妙的心路历程,见到了一个真实的旺达,倔强而孤独地存在,有憧憬和美好的愿望,安静,勤劳朴实,爱干净、聪明、执著、大度的旺达。
作者简介:
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曾经担任儿童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直到1941年,她的首部小说《莫法特一家》出版并荣获银奖后,她才决定开始写作生涯。
在20世纪初期,由于美国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改善儿童教育环境”的法律,儿童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儿童文学作品也逐渐开始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及儿童成长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