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西方牛仔服发展史
牛仔“Cowboy”这个词实际上来源于西班牙语,是西班牙语“Vaquero”直译而来。“Vaquero”发展于词根“vaca”,意思是“牛”,因此“Vaquero”(Cowman)翻译成英语就是“Cowboy”。 最早的牛仔是那些来美洲居住的欧洲人后裔。登陆到美国东海岸的英国和法国殖民者根本不熟悉西班牙人的畜牧方式,他们开始只会采用圈养的方式养牛。当围栏里的草被牛吃完后,牛群就被赶到一个新的有草的地方继续放养。这样的牧牛人在英语称为“Driver”。而西班牙人不像其他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样因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来,他们是贵族、冒险家,他们严谨、聪明、有绅士风度、有胆识、富于野心、爱冒险、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他们养牛的方式是真正的放牧,把牛放到没有边际的草原中,牛仔们骑马随牛群驰骋。这些西班牙人的精神代表了传统的牛仔精神。在新墨西哥州的乡下居住着这样一些顽固的传统牛仔,他们就是遍布美国的西班牙人后裔,他们的血统和文化一直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1846年,美国与墨西哥开战。战争中美国人打败了墨西哥人,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但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墨西哥州的牛仔文化却彻底地征服了美国。没有任何区域能像新墨西哥州那样对美国牛仔文化的发展产生如此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牛仔们并不像电影中反映的那样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据一位牛仔专家劳恩·泰勒说,现实中的牛仔就是骑在马背上的农场工人,负责看管奶牛。他们在户外的时间一天长达12到14个小时,工作既沉重又危险,报酬又低。一到冬天,大多数的牛仔都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工作。1865年到1895年是牛仔的鼎盛时代,新的肉类保鲜办法的出现、市场对牛肉的需求急剧增长,同时铁路延伸到大多数村落,使得牧场经营业在美国西南部非常兴盛。放牧业、牧场经营业主们用较低的成本在西部饲养大批的牛群,然后通过铁路把它们运到东部的市场。而牛仔们就在户外放养牛群,然后把他们运到最近的铁路上。
然而就是这些处在社会最底层、充满着美国开拓精神的西部牛仔们,形成和完善着自己的牛仔文化,并且身体力行地把牛仔文化发扬光大。他们通常穿着的“制服”——牛仔裤,与牛仔们身上蕴涵的独立、自由、叛逆、粗犷、豪迈的精神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牛仔裤后来几乎完全脱离了一条裤子的原始意义,特别是蓝色牛仔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持续地嵌入西方工业革命之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平地而起的美国牛仔文化,有别于欧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又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华,使自身得到发展。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的文化开始风行世界。牛仔文化更是随电影中的牛仔形象一起深入民心。通过许多事实和传奇故事,牛仔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伟大代表。而牛仔裤及牛仔服饰,就成了美国牛仔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
牛仔裤
最早牛仔裤的出现,源于某个灵机一动的创意。那是在1853年,正是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最风行的时候。淘金的工人们一直抱怨普通的裤子磨损得太厉害,也装不下淘来的黄金颗粒。于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发了用滞销帆布制作一种不易磨损的工装裤的想法。最早的牛仔裤并不是现在最常见的蓝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裤腰也裁剪得很高,便于工人们把它穿在普通裤子的外面。为了加固,在裤兜和裤门处都使用了崭新的铜纽扣———现在,这已经成了牛仔服装里一种历久不变的标志性元素。
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牛仔裤还是西部工人们的主要工作服装。但是,随着三十年代西部牛仔电影的风行,在影片中频频出现的牛仔裤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线。在美国号称“牛仔之王”的男影星罗伊·罗杰斯,就以一身牛仔装的形象赢得了许多影迷的心。
从这个时期开始,牛仔装逐渐脱离了工装裤的概念,开始流行到各个年龄和各个阶层。之后,逐渐地从工人、学生到富有的商人和好莱坞明星,甚至是皇室成员,都开始穿这种轻松又随意的服装。
牛仔裤原是十九世纪的美国人为应付繁重的日常劳作而设计出的一种作业服。时过境迁,当年粗重的劳动装,如今跻身时装界,巧妙地迎合流行,不断地变换出新的款式,风靡全球,在时装领域占据了极大一块地盘。牛仔裤尤其受年轻人的喜爱,现在哪一个年轻人的衣柜里,找不出一二条牛仔裤?
牛仔裤最常见的颜色当属蓝色,此外又有黑、白等其他色彩。材质也有多种,款式更是不胜枚举。各生产厂家缝制的牛仔裤都各具特色,不妨多试穿几条比较一下,挑选自己最中意的。选购时,还应考虑着用的场合以及和上衣、鞋子的配。令年轻人钦慕不已的牛仔裤首推Levi's、Lee和Wrangler等名牌,世界各国又各有国产的名牌牛仔裤,像日本的BIG JOHN、EDWIN等,在日本国内受欢迎的程度,决不亚于大名鼎鼎的美国牛仔裤。几乎所有的牛仔裤都是男女通用,部分牌号也有臀部较大、股沟较深的女性专用款式。
牛仔裤的代表性款式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直筒型:牛仔裤最基本的款式,诸如Levi's501、EDWIN505、Lee101等牌号。
瘦窄型:强调体姿美的款式,诸如Levi's606、EDWIN506、Lee301等牌号。
小喇叭裤管型:考虑到穿高帮鞋时的方便,裤管稍大,诸如Levi's517、EDWIN101F、Lee102等牌号。
大喇叭裤管型:七十年代风行一时的款式,膝盖以下的裤管极大,诸如Levi's646等牌号。
牛仔布的生产起源于美国,牛仔服的创始人是李维.施特劳斯。李维.施特劳斯原是德国犹太人。第一件牛仔服诞生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90年代才在美国投入大批量生产。当时,美国人为牛仔服在美国诞生而感到莫大的自豪和骄傲,1975年美国庆祝建国200周年时,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还曾经展出了一条所谓的“李维”式牛仔裤,吸引了在场人的诸多眼球。牛仔服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在我国流行,而牛仔布始终伴随着牛仔服装的发展而发展,倘若追溯牛仔布的发展历史,也应该有上百年了,牛仔布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洗礼后,长盛不衰,且市场越来越大,因为牛仔面料与服装老少皆宜穿著,有很强的通用性,它将长期成为国内外服装消费者所青睐的时装之一。可以说,当牛仔服装在中国兴起之时,中国的千千万万消费者就“春夏秋冬”都割舍不下对她的眷恋之情。
② 世界上最早的牛仔裤品牌是
Levi's
李维斯(Levi's)由犹太商人Levi Strauss(李维·斯特劳斯)创立。1853年,Levi Strauss成立了生产帆布工装裤的Levi Strauss & Co.公司。
1873年他与另一伙人JACOB DAVIS把他们生产的扣钮牛仔裤上所用的「撞钉」注册专利,标志着第一条牛仔裤的诞生。
作为牛仔裤的“鼻祖”,Levi's象征着美国野性、刚毅、叛逆与美国开拓者的精神。它历经一个半世纪,从美国流行到全世界,并成为全球各地男女老少都能接受的时装。靛蓝牛仔斜纹布、腰后侧的皮章、裤后袋上的弧线、铆钉、独有的红旗标等都是李维斯的特点。
(2)欧洲最早的裤子扩展阅读:
相关延伸:Levi's的早期发展历程:
1853年:当时的淘金热吸引了LEVI STRAUSS来到三藩市,他利用帆布制成第一条牛仔裤,由于牛仔裤十分耐用、耐磨及具高强韧度,受到广大挖金工人的欢迎。
1855年:LEVI STRAUSS采用从法国进口的蓝斜纹棉布,取代原用的帆布,大幅提升牛仔裤的功能和外观。
1873年:为了让金矿工人可以盛载金块,特别在Levi’s®牛仔裤的后袋加设撞钉,加强其耐用度。同年,Levi’s®牛仔裤的后袋更缝上双行弧形缝线,称为Arcuate Design
1886年:Levi’s®牛仔裤于裤后加上一个皮章,皮章上展示了一项测试Levi’s®牛仔裤强韧度的比赛——两匹马分别在两边拉扯Levi’s®牛仔裤,而事实上,Levi’s®牛仔裤亦于这次比赛中胜出。
③ 最早的欧洲人是从哪里来的
考古学家在1985年的法国马赛东南海岸,发现了一个洞穴。在这个洞穴之中,考古学家惊奇的发现了自从冰川时期以来,已经在欧洲消失的野兽绘画图。这一发现,使得考古学家们对于了解早期欧洲人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个洞穴是什么时代的呢?在这个洞穴之中,又有什么样的人生活过呢?
在1993年,一些考古学家在英国发现了一块人类的骨骼。考古学家的这一发现,使得他们掌握了最早时期,生活在欧洲的欧洲人很多信息。虽然得到了大量有关最早欧洲人的资料,但是这些还不能够让考古学家们推断出欧洲人的来源。
在考古家当中存在着这样的说法,那就是一些直立的人种在100万年前,离开了非洲,到达了亚洲以及中东地区。不过,这些并不能够说明直立人就是来自欧洲,也不能说明什么他们什么时候来到欧洲。高达75%的时段内生活在石器时代的非洲直立人,他们到了大约在中旧石器时代时,开始进入欧洲,并进化成尼兰德特智人。他们也是最早的具有智慧的人类。
到了旧石器时代,尼兰德特人又进化成欧洲的克鲁马努人。由这些,人们可以推断出,生活在欧洲最早的人类,很有可能是从非洲发展过来的。
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这是具有非常深远意义的。由于当时的直立人,他们不能够承受炎热的热带丛林。于是,他们向北发展,到达了不是太炎热的温带欧洲与亚洲。并且考古学家还在欧洲发现的最早的尼兰德特人遗留下来的骨头,经过对发现的骨头的检测,考古学爱发现距现今社会已经有15万年了。然而,到了11万年前,尼兰德特人就成为唯一的欧洲原始人类。
后来,到了大约四万年前的时期,欧洲的原始人类尼兰德特人,已经被克鲁马努人完全取代。然而,问题又出现了,是尼兰德先灭亡之后,才有了克鲁马努人还是克鲁马努人是由尼兰德特人进化成的呢?直到如今科学家还没能够将其彻底弄清楚。不过,一些人普遍认为,那些早期的现代人类是由中东来到欧洲的人类与尼兰德特人杂交的。
直到如此,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人们对此很难解答,如果说是尼兰德特人经过进化,变成了克鲁马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一变化呢?还是尼兰德人灭亡之后,才有了克鲁马努人?如果说是尼兰德人灭亡之后,才有了克鲁马努人,那么尼兰德人为什么会突然间消失呢?
随着考古学家进行的深入研究发现,克鲁马努人是并不单单是尼兰德特人的后代,由于智慧人种在八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在中东生活了,因此,克鲁马努人很有可能就是尼兰德特人与智慧人种的杂交。
而尼兰德特人之后以会被克鲁马努人取代,是因为克鲁马努人有了自己的语言。因此,到了克鲁马努人时期,就出现了非常复杂的社会组织以及各种分工层次。同时,克鲁马努人时期也已经产生了艺术萌芽。
④ 谁发明了裤子
HISTORY19世纪中叶,牛仔裤的发明者列维·司特劳 斯创出了第一个“Levis”牛仔裤商标之后,美国、英国相 继推出了其他独具魅力的牛仔装品牌,如今它们已风靡美 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共同引领服装潮流。 牛仔裤之父——Levis商标。标央以金黄色图饰为其调, 深蓝色三角形与天蓝色菱形交互穿插,寓有深意,仿佛把人 带入往昔。185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人们从 世界各地涌向这里,一时形成淘金热。一位做纺织品生意的 犹太青年商人列维·司特斯(Levi strauss)灵机一动,将 滞销帆布制成几百条裤子到淘金工地推销,意想不到大受欢 迎。世界上第一条帆布面料工装裤诞生了。为了实用,他改 用靛蓝色粗斜纹布,并以自己的名字“Levis”作为品牌。 列维斯的品牌积累耿他的财富,但赋予这一裤装为 “牛仔裤的,则归功于电影明星们。20世纪30年代至50年 代期间,美国好莱坞的男影们在表现美国西部牧人牛仔生活 的影片中穿用了这种裤装,不仅营造出艰苦、粗犷的生活情 调,还塑造牛仔裤以浪漫男人的形象。在美国影坛有牛仔之 王称号的罗伊·罗杰斯,将美国西部牛仔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牛仔裤走出工装,演绎为一种时髦的现代服装模式, 并成为20世纪中叶美国服装文化的代表,年轻人把他在影片 中穿的牛仔裤作为追求的新潮。 美国牛仔品牌——Lee商标。该标图案简单明了,给人 以更多的思考空间,它是1889年由美国的亨利·大卫·利 创立的H·D·Lee公司生产营销的Lee品牌。它的主要贡献 是打破男子垄断牛仔装的局面,于1949年推出女装牛仔 裤,掀起一股女性穿着牛仔裤的风潮。 1997年Lee公司带创新吉尼斯记录的长23米的Lee10IZ 巨型牛仔裤,在北京和上海展示,令国人大饱眼福。 英国牛仔品牌——Lee Cooper商标。1908年始创于英 国伦敦的Lee Cooper品牌是欧洲牛仔的先躯。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曾为英国皇家空军制做军服,战后的Lee Cooper 发展成为全英规模最大的成衣厂之一。百年来, Lee Cooper年保持牛仔裤原有的风格上,不断推出新款, 创出磨损和斑驳的自然效果,经久耐穿,将传统与现代流动 感设计融为一体,以色彩回归带领人们走向豁达、乐观的境 界,显示出持久的美感。 20世纪90年代初,Lee Cooper作为第一个欧洲牛仔品 牌在北京登陆,给中国牛仔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给中 国的民众突破先天体型上限制,充分享受具有欧陆风情的情 调。有着90多年历史的英国Lee Cooper牛仔品牌,其产品 已行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百年来,牛仔装作为一种时装在时尚的大潮中成为一 簇绚丽的浪花。那磨洗后显现的旧的肌理和色彩的微妙变 化,体现了返璞归真的粗犷豪放;合体紧身的几何式剪裁超 凡脱俗,使人更显潇洒与活力。 牛仔裤的经典形式 所谓第一条牛仔裤,并不是我们想中的生来就那个样。 连"牛仔裤"(Jeans)这个名字也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才 被利维公司正式采用,在此我们不妨以牛仔裤鼻祖利维公司 的经典之作501牛仔裤为例,回溯牛仔裤从诞生到经典的变 迁 1855年 最早的牛仔裤只有一个后袋,并且没有约克。 1872年 始创用金属铆钉加固牛仔裤受力部位。 1873年 牛仔裤由灰色改为靛蓝色。后袋饰以橙色双拱式线迹。 1886年 把后腰标牌的图案由小矮人改为两匹马。 1890年 加上一个表袋与后约克。 1905年 加上第二个后袋,至此牛仔裤有五个口袋的形制固定下来。 1922年 在裤腰增设腰带襻。 1937年 后袋的铆钉被藏在里面。 1941年 取消了牛仔裤前开襟下部的铆针 二战期间 去掉了后腰蝴蝶结及表袋铆钉,后袋双拱式线迹由印制的相似图形代替。 拷钮上的标志"L.S.&Co.S.F.Cal."代之以一枚月桂树叶 1947年 战时配给制结束,拱式线迹重新出现。 1950年 为符合时尚,裤管裁成更瘦身式样。 1955年 投产第一批装有拉链的501牛仔裤。 1959年 开发出经过预缩处理的牛仔裤。 1966年 后口袋角处以条棒形短线迹代替铆钉固定。 1971年 红色标牌上的大写"LEVI'S"改为小写的"Levi's"。 1983年 由于织机的改进,门幅增宽,红裤边消失
⑤ 请问世界上最早的裤子
裤子的发展史在远古时,人们都是一丝不挂的。后来由于冬天天气很冷,于是人们把兽皮披在身上,围在腰间挡风御寒。那时就出现了最早的裙子。男人们常常穿着裙子去山上打猎,女人们也穿着裙子烹饪食物。因为山上有积雪,十分冷所以男人们总是穿着长裙上山。但问题是长裙虽然暖和可走起来十分约束,又很不方便追赶野兽!所以有个男人想如果把裙子前面和后面的中间用东西裁开不就可以跑快了吗!由于此法十分灵验,所以广为流传开来。可是,实践中出问题。一段时间后男人们发现虽然这样跑得快但腿又象以前一样的冷了!又一次革命性的创造,把前后分叉的裙子前后两片分叉用线缝在一起,这样开裆裤被发明了。(他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因为上茅厕很方便)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冬天在寻找野兽时胯间特别冷。而此时的人们渐渐开始有羞耻感(当时人们还未发明内裤!)在爬山时如果还有女人同行的话这种开叉的裙子,常常暴露出男人的私处,(注:男人由于害羞发明了茅厕)于是乎男人就把中间也缝起来了。这样私处是不暴露了但上茅厕太不方便,就连小便时他们也得把裤子脱下来,很不方便。直到有一天,有个聪明的女人发明了纽扣,她同样聪明的老公发明了前面有纽扣的裤子!再后来有了拉链,以拉链为主的裤子取代了纽扣裤子,一直沿用至今。 女裤史漫谈女裤也有其历史,在今天,虽然女裤轻易在大街小巷中被你撞见,但在古代甚至不太远的过去,女性穿裤子在很多地方是被禁止的。只有在中国、日本、印度和朝鲜,裤子才是传统服装的一部分,但是在西方,只有男人才可以穿裤子,而且欧洲曾经有法律明令禁止男女交叉着装。实际算起来,女性能穿裤子的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百十年,这实在让许多人不能想象。1900年,女性穿裤子还是被视为反叛或男性化,如同现在男性穿裙子一样的道理。直到20世纪初,大多数女性仍然穿着裙子骑自行车。1910年前后是一个分水岭,这时,女性穿裤子骑马或骑自行车不再是非法行为。优雅的女士把端庄和实用结合到一起,穿起了裙裤。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新习惯。女性为了能够从事体力劳动,穿起了裤子或连衣裤,这完全是为了实用而不是时尚。一战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工作,她们进入了过去只有男性进入的经济和专业领域,女人只有穿裤子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工作,于是裤子开始在女性中普遍开来。20世纪20年代,随着女性的逐步解放,裤子也走到时尚边缘,一些艺术家和敢于反潮流反传统的人开始挑战女性不能穿裤子的观念。将裤子与新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了一起。他们设计出了开始与时尚和潮流挂钩的裤子,而不仅仅把裤子作为便利工作的装束。 牛仔服是美国西部开拓者。二战后,在美国流行的工作服跨过大西洋进入欧洲时装市场,这是牛仔服占领的第一块海外领地。20世纪50年代,牛仔服成了休闲服的标志,进入社会各阶层。年轻的模特格蕾丝·凯丽穿起了折边式牛仔服。牛仔服和其他舒适的裤子成为这种新的轻松生活的标志,而且它们还很性感!但在巴黎,保守的端庄派仍在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观念,在50年代的巴黎时装中,绝对没有裤装!当时在城市里穿裤子仍然被视为衣着不端。 50年代末和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一代人标新立异,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穿着反叛性服装,如牛仔服和皮夹克,以便和老一代相区别。流行文化、时装、好莱坞偶像——一切都以一个新的反叛性的消费群体为目标,这就是青少年群体。女性穿裤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且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到1965年,女裤的产量超过了裙子。裤子成了女性解放的最重要象征。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让·保罗·戈尔捷说,裤子随着你的脚步往前走。裙子有自己的生命力,但裤子的生命力在穿着者身上。经过10年的抗争之后,70年代,裤子进入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种场合。裤子的样式也经历了种种变化:喇叭裤,紧身低腰裤,传统裤等等。它动摇了传统的男性服装,进入了争奇斗艳的女性时装之列。就连牛仔裤这种起皱褪色的服装,也被装饰、放长、整烫或冲模,以便适应时装潮流的变化。时装设计者的想象力是不可阻拦的。今天,你很难想象不准穿裤子的时代。虽然只经历了一个世纪,但裤子已经完全占据了女性的衣柜,而且它们将继续发展下去。
⑥ 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服装史
一、巴罗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
所谓“巴罗克”(baroque),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最初是一种艺术批评用语,指那些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到19世纪末才用来表示17世纪出现的气势雄伟、生气勃勃、富有动感、注重光和色彩效果的艺术样式。在服装史上,也把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这一个世纪间服装文化的奇异变迁称作“巴罗克时期”。
17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期,各王权和大小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君主势力、民众和资产阶级、代表旧宗教的天主教和代表革新派的新教之间,在这个世纪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举世闻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就发生在这个世纪的前半叶;荷兰在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之后,率先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反复斗争,也终于步人资本主义社会。与其相对,法国则在这个世纪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王公贵族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追求豪华,讲究排场,成了表现权势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需求。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和花园,举办大型的游园会、宴会,听音乐、观歌剧、赞助艺术创作,权贵们要么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要么去追时髦的贵夫人,在这样一个男性社会中,必然出现新奇怪异的艺术风格,这就是巴罗克风格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就服装文化来讲,17世纪的前半叶,新兴强国荷兰领导着欧洲的潮流,而到了17世纪后半叶,法国的路易十四亲政(1661-1715),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竭力鼓励对外贸易,设立了享有特权的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利凡特公司、北方公司等许多垄断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发展民族工业,把丽丝、哥白林双面挂毯及其他一些纺织产业作为国家企业加以保护和鼓励,形成法国服装产业的基础;他调整国家税收,改善交通,扩大殖民地,使法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他自称“太阳王”,挥霍无度,大兴土木修造凡尔赛宫,开辟巨大的园林;他鼓励艺术创作,大批建筑家、画家、雕刻家、园艺家和工艺家云集巴黎。他指导人们如何吃、穿、住,以无尽无休的宴会、豪华的舞会、场面壮观的狩猎活动、随心所欲的赏赐来炫耀和显示其无限的权威。为了向欧洲其它国家传播法国服装文化,这时出现了把巴黎时装按等级做成原大或缩小的时装偶人,装入箱子,每个月运往欧洲其它王宫和城市,史称“潘朵拉(pandora)盒子”。1672年创刊的杂志《麦尔克尤拉·嘎朗》把法国宫廷的新闻和时装信息向公众传播,用铜版画绘制的时装版画也在这时出现。这些都使法国成为新的流行中心,也就是从这时起,巴黎开始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时装的发源地。
路易十四时代的男装变化最有特色,过去被用作军服的宽外衣‘卡扎克”(casaque),到17世纪60-70年代逐渐从背缝和两侧收腰,在两侧摆处取褶,使下摆向外张开,后背缝在底摆处开衩,以便于骑马。到17世纪80年代,这种衣长及膝的长外衣腰身更加合体,名称也改为“究斯特科尔’(justaucorps),意为紧身合体的衣服。这就形成了19世纪中叶以前男装的基本造型,也是现代男西服的始祖。现在男西服的许多穿着讲究都可追溯到这种究斯特科尔上,如男西服的三件套形式就来自于这时的外衣(究斯特科尔)、中衣(贝斯特,veste,这时是与外衣造型一样的长上衣,18世纪末变成无袖背心)和裤子(克尤罗特,culotte,裤长及膝下的半截裤)的组合;现在的单排扣西服穿时可以不系扣子的习惯也来自于究斯特科尔;与现代西服搭配的领带也是与究斯特科尔一起诞生的。
17世纪后半叶的女装也以奇特的造型,华丽的缎带、丽丝和刺绣装饰表现出巴罗克样式的特征。特别是为塑造理想的女性美,曾于16世纪流行过的紧身胸衣这时又一次回到女性身上。与此同时,从17世纪80年代起开始使用臀垫“巴斯尔”(bustle),把后臀部膨大化,外裙被卷起来集中放在后臀部,然后从这里垂下来形成拖裾。这种巴斯尔样式在西洋服装史上共出现过三次,这是第一次,18世纪未和19世纪末又再次流行。
二、洛可可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
历史进人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增强,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18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进程。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在上流社会,出现了与国王主宰的宫廷相对的资产阶级的沙龙文化(salon,即“会客室”、“客厅”。指从17世纪起,西欧贵族、资产阶级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18世纪这种集会在法国特别流行)。在这样的沙龙中,人们只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乐,这使人们的感觉异常敏锐,从而形成了与巴罗克那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样式”。
洛可可(Rococo)一词来自法语Rocaille,意为小石头、小沙砾。作为艺术风格用语,起先指用贝壳和石头修筑起来的人工假山和岩洞,后来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装饰主题。最初,这个词是对18世纪室内装饰和家具样式的批评用语,后来与巴罗克用语一样,专指18 世纪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文化样式。其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到处都是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茵苔叶形主题的组合,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婉蜒反复,墙壁与天花板、墙壁与墙壁、家具的边角和接缝等分割线都巧妙地用纹饰隐蔽起来,尽量避兔直线、直角的交叉和使用 。镀金的富丽堂皇的青铜装饰比比皆是,整个室内的色调是高明度、低纯度,十分淡雅,白地上金色的曲线纹样最为流行。并目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与巴罗克样式那种洋溢着生气、庄重的量感和尊大感的男性风格相对,表现出一种纤弱柔和、艳丽典雅的女性风格。
17世纪的巴罗克风格服装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卜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而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的服装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洛可可式的服装文化从其发展过程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715-1730年从巴罗克向洛可可的过渡期,服装上一面残留着巴罗克的影子,一面向纤弱柔和的女性趣味发展;1730-1770年是洛可可服装文化的鼎盛期;1770-1790年是洛可可文化的衰落期,服装上出现许多转变迹象,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这时,各种新的服装杂志陆续出版发行,逐渐取代过去的“潘朵拉盒子”,成为传播流行的重要媒体。到18世纪80年代,受新古典主义风潮和英国自然主义影响,英国那质朴的时装传入法国,使进人穷途末路的洛可可样式为之一变。但流行的根本转变,还要借助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
洛可可时期的女装上又一次出现裙撑,这是继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裙撑之后第二次使用裙撑来使女装下半身膨大化的现象。这次的裙撑叫做“帕尼埃”(panier,意为行李筐、背笼),其造型前后扁平,左右横宽,很像马驮东西时的背笼,故得名。历史卜,裙撑总是与紧身胸衣同时使用的,之所以要使裙子膨大化,就是出于使细腰更显得纤细这个目的。而由于紧身胸衣的长期使用.女性躯干极度变形,这大大影响了女性的建康,甚至缩短了寿命。弱不禁风、娇滴滴的姿态成了这个时代女性美的标志。
三、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
18世纪末,法国封建制度极端腐朽,顽固地阻碍各种改革,严重地束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国王为首的第一等级(僧侣)、第二等级(贵族)与广大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终于在1789年爆发了推翻路易王朝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路易十六和皇后玛丽·昂特娃耐特先后被送上断头台。大革命后,经过数年的混乱,1795年,法国进人督政府执政的第一共和制。1804年拿破仑称帝,法国又进人第一帝政时代。拿破仑对内重整革命后的混乱局面,强化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对外加紧扩张和侵略。虽然他用战争的形式把法国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欧洲各地,严重地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基础,但他的专制统治也破坏了法国人民在革命中争得的自由,激起法国人民的不满,同时义侵犯了各国的独立,招来了全欧洲的敌意。1814年,反法联军攻进巴黎,拿破仑帝政结束。第一帝政虽然从此结束,但帝政时代形成的服装样式,特别是女装样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
另外,自18世纪中叶起,由于意大利、希腊和小亚细亚地区古代遗址的发现、勘察和考古研究的兴起,引起人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这就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与英国的自然主义相呼应,对法国大革命后人们的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影响很大。因此,在服装史上也把1789年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这一段历史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一夜之间改变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形成的贵族生活方式,一扫路易宫廷的豪奢恶习和贵族特权,摒弃了繁复的人工装饰,过去那以绚烂的贵族男性时装为流行的主要角色的历史,与法国绝对主义王制的覆灭一起打上了休上符。从此以后,一直到现在,一提起“时装”(mode)就单指女装的流行。总之,革命后的男女装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简朴和古典风尚。人们以健康、自然的古希腊服装文化为典范,追求古典的、自然的纯粹形态。特别是女装,造型极为简练朴素,与装饰过剩,娇揉造作的洛可可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一种用白色细棉布制作的衬裙式连衣裙。其造型特点是把腰线提高到乳房底下,胸部内侧做成兼有乳罩作用的护胸层,袖子很短,袖型多为泡泡袖,玉臂裸露,作为弥补,长及肘部以上的长手套登场。裙子很长,柔和、优美的垂褶自高腰身处一直垂到地上,而且这种长裙越来越长,以至使女士们行走时不得不用手提着裙子,这种优雅的姿态也是一种流行。这时流行的面料是来自英国的薄如蝉翼的白色细棉布,自1760年以来,英国的产业革命使其纺织技术有了显著发展,利用从印度进口的棉花,生产出高纱支的细棉布和纱、罗等薄形棉织物。在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种薄形棉织物取代了过去那华美的丝织物。在朴素的衬裙式女装流行的同时,为了增加美感,也是出于御寒之需要,女士们喜用各种颜色的披肩来装饰自己,其中法国中部的蒂勒市出产的经编绢网(六角形网眼纱)最为常用。因此,这种绢网织物也就用其产地名来命名为“蒂勒”(tulle)。从1798年起,人们又时兴使用印度产的开士米披肩,这是用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山羊绒制成的精纺织物,其优越的保暖性能和轻软柔和的手感深受当时贵妇们青睐。
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他非常崇拜古罗马文化,为了尽快恢复国力,他采用鼓励奢华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复兴丝绸。天鹅绒和丽丝等纺织工业,奖励工艺美术事业;另一方面,在着装上追求华美的贵族趣味,他让画家为自己设计礼服,不许上层女性在同一场合穿同样的衣服,这使法国宫廷掀起一股豪奢风潮,同时期的英国以及欧洲其他诸国都望尘莫及,只好盲目迫随。这种着装风习的确促进了法国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发展,给当时许多手工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但帝政时代的女装仍是高腰身的造型,从1804年起,裙长变短,一般长及地面,下摆开始变宽,并出现褶饰、飞边和丽丝做的边饰,使用的面料也由薄形细棉布改为较厚的缎子等丝织物。这种样式在历史上称作“帝政样式”(Empirestyle).帝政末期,曾在大革命后一度摒弃的紧身胸衣又悄然回到女性身上,女装上的装饰越来越多。拿破仑失败后,随着旧贵族势力的东山再起,女装再次向华美的装饰过剩的重装方向发展,向浪漫主义时代过渡。
四、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装文化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一直到1830年法国的7月革命这段时间,以法国为首,欧洲所有国家的反动势力卷土重来,权力重新回到旧贵族手中。1814年回到王位上的路易十八于1824年逝世,极端反动的查理十世继位,在法国疯狂地推行封建专制政策。但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反动的政治并没能阻挡以工商业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爆发了1830年的7月革命。一些自由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烧炭党人和工人、手工业者一起,用暴力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政权落到资产阶级自由派手里,资产阶级君主制在法国确立。7月革命在欧洲掀起了一阵风暴,横过比利时、意大利半岛、德国和波兰,又一次震撼和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复辟势力。虽然7月革命使法国摆脱了世袭贵族的压迫,却又一次沦于以“钱袋子国王”路易·菲力普为代表的金融贵族的统治之下,最后导致 1848年以推翻金融贵族,实现民主为目的的巴黎2月革命,粉碎了资产阶级保留立宪君主制的阴谋,成立了法国历史上的第二共和制。后来经1848年的 6月革命,由于路易·波拿巴政变,法国又于1852年进人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政时代。
在这种政治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梦想资本主义无限发展的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和企图向贵族时代复辟的反动的浪漫主义混合在一起,形成这个时期独特的社会风潮。由于长期战争,法国财政极其匿乏,人们心底弥漫着一种不安情绪,因此,许多人缺乏上进心,反对古典主义和合理主义,逃避现实,憧憬富有诗意的空想世界,倾向于主观的情绪,强调感情的优越,以中世纪文化的复活为理想。这种思潮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服装上都有明显表现。特别是女性,为了强调女性特征和教养,社交界的女士们经常揣着怀中药,手里拿着手绢斯文地擦拭眼泪或文雅地遮在嘴上,故作纤弱、婀娜的娇态,好像是久病未愈,弱不禁风。与之相应地,女装也创造出一种充满幻想色彩的典雅气氛。甚至男装也受其影响,出现收细腰身的造型。因此,服装史上把1825-1850年这一段历史称作浪漫主义时代。
⑦ 牛仔裤发展史
牛仔裤,英文名为“Jeans”,最早记载于1567年,是对来自意大利港口城市那亚(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裤子的称谓,捷即“或“Genoese”Genes”。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Jeans”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才被利维公司正式采用 ,在这之前人们把它称之为“齐腰工装裤”(Waist High Over all)、“裤子”(Pantaloons)。
说起牛仔裤,人们自然会想起1849年美国那次淘金潮,当时第一批踏上美国大陆的移民,他们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们不得不拼命的工作。强烈的劳动使得衣服极易磨损,特别是在1849年矿工们一窝蜂涌进加利福尼亚州,形成了当时著名的淘金潮。由于衣料非常容易破损,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耐穿的衣服在这种背景下,坚实、耐用的牛仔裤应运而生。利维 斯特劳斯(Levi Strauss)被公认为是牛仔裤的发明者。 1850年,他所创立的利维公司(Levi`s)生产的501牛仔裤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裤的鼻祖了。30年代中期 ,在美国中西部农业地带几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裤第一次被带到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繁华都市,从此牛仔裤开始步入流行服装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当局把牛仔裤指定为美军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裤随盟军深入欧洲腹地。战后士兵返回美国,大量积存牛仔裤在当地限量发售由于这种裤子美观、实用、耐穿,又价格便宜,所以在当地大受欢迎。于是欧洲本地的工作服制造商纷纷争相仿效美国的原装货色,从而使牛仔裤在欧洲各地普及、流行开来。美国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对带动牛仔裤的国际流行风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50年代期间的著名电影如《无端的反抗》、《天伦梦觉》等,片中的主角都穿着舒适、大方的牛仔裤,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导潮流的影响下,牛仔裤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
在人们的印象中,经典的牛仔裤应该是这样的:靛蓝色、纯棉斜纹布、臀部紧身、中低腰短裆设计、裤腿略小、拷钮 、缉明线、贴袋、钉标牌等装饰。 然而,最早的牛仔裤并不是就跟我们所想象中的那样。牛仔裤的鼻祖--利维公司,它所推出的501牛仔裤可以说是牛仔裤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以它的发展过程来回溯一下牛仔裤从诞生到经典的变迁:
1855年--最早的牛仔裤只有一个后袋,并且没有约克。
1872年--始创用金属铆钉加固牛仔裤受力部位。
1873年--牛仔裤由灰色改为靛蓝色。后袋饰以橙色的双拱式线迹。
1886年--把后腰标牌的图案由小矮人改为两匹马。
1890年--加上一个表袋与后约克。
1905年--加上第二个后袋,至此牛仔裤有五个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1922年--在裤腰增设腰带襻。
1937年--后袋的铆钉被藏在里面。
1941年--取消了牛仔裤前开襟下部的铆钉。 二战期间去掉了后腰蝴蝶结及表袋铆钉,而后袋的双拱式线迹则由印制的相似图形来代替。一枚月桂树叶代替了拷钮上的标志“L.S.&Co.S.F.Cal.”。
1947年--拱式线迹重新出现。
1950年--为随应时尚潮流,裤管裁成更瘦身的式样。
1955年--开始生产装有拉链的501牛仔裤。
1959年--开发出经过预缩处理的牛仔裤。
1966年--后口袋角处以条棒形短线迹代替铆钉固定。
1971年--红色标牌由祥“LEVI`S”改为捷“Levi`s”。
1983年--由于织机技术的改进,使得门幅增宽,红裤边消失。 进入90年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制作牛仔裤的工艺大大提高,加上时间的积累令牛仔裤获得了今天的完善结构。
⑧ 裤子的发展历史
如果告诉你欧洲人直到极晚才开始使用“恶魔的草叉”餐具,而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习惯的是用手抓东西吃,你或许不觉得吃惊,不过若是告诉你直到俄罗斯那位千古一帝彼得大帝于1717年到巴黎访问,风流世纪的中心——巴黎的妇女们都还不穿内衣的话,那么你或许会说这怎么可能。而事实上至少巴黎那些粉头粉脸,洛可可的男人们还是有裤子可穿,而很多古代文明璀璨的国度却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发明裤子,也就是说无论男女,他们都不穿裤子。这可不是历史恶搞,真实而可信
那么这些没发明裤子,或说在很长一段历史都不穿裤子的民族到底有哪几个?首先呢古希腊人排第一位,他们始终都对裤子过敏,从不去穿,事实上对他们而言衣服有时候也无关紧要,比如说在体育馆里或运动会上。第二位是古埃及人,由于沙漠炎热,或许情有可原。三呢,则是中国。
话说燕赵悲歌的侠客,在飞檐走壁,展现傲人轻功的时候要注意的或许不是被人发现,不是被人当成采花大盗揪下一顿海扁,而更有可能的是要担心春光乍现问题。当然赵武灵王射骑胡服后,赵国的刺客或许也因此得益而有了一条裤子。
这话从何说起呢?简单一句话就是裤子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因为他们要骑马穿裙子不方便,而定居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文明高度发展的民族却不穿裤子,他们穿裙子,或是其他东西,总之里边从来都不穿裤子就是。
为什么定居民族往往会被游牧民族掠夺呢?因为打不过人家,为什么打不过人家呢?因为不会骑马,攻击效率差,要逃跑又跑得慢。这可不是菠萝我总结出来的,这应该是国家被一帮游牧民族包围的赵武灵王总结的,于是他射骑胡服,对国民的衣着进行改革,终于成为了一大强国。简单的说赵武灵王的成功就是让国人穿上裤子,爬上马而已,至于射术嘛~都列入六艺中,怎么会不熟练呢。
不过中国古人也不是老穿不上裤子,他们在后来还是有了裤子,在五代十国时期就肯定穿上了。不过中国的妇女与法国的妇女一样,穿上内衣是更晚的事情了,虽然她们曾穿过有裤筒无裤裆的东西,不过这能叫裤子吗?
古希腊以喜好裸体出名?你如果这样认为,那你就是跟别人人云亦云了。他们也认为裸体是羞耻的事情,而且极度对人不尊敬,当然这是在体育馆外及运动会除外。由于古希腊的年轻男人一天有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体育馆里,所以衣服对他们而言并不太必要,但出了体育馆就不同了。你要是不穿长内衣,只穿件长外套,那么就会有人说你是裸体,因为这个民族始终没有发明裤子。
古希腊人是个奇怪的民族,他们在很多领域上都有傲人成就,但却没有发明一款像样的男性服饰。小孩子都只穿件长内衣,就到处跑,大人也只是在长内衣外再加件长外套,而这长外套也只是一块四方型的大布料。但总有些伤风败俗的男人,只穿件长外套不穿长内衣也到处乱跑,比如苏格拉底就是。
据说长外套的长短很讲究,长过膝盖你就准备被人骂奢侈,而短过膝盖,就更惨,那就是很不要脸的事了,说到底都是里边没穿裤子的关系。古希腊那位以美貌出名的大将亚斯比德就因为长外套太长而被人指责过。
古埃及人是最为性感的民族,抱歉,我不得不用“性感”这个词。白色亚麻布实在是透明的可怕,而就连古埃及的法老也经常只穿条短裙。(擦汗~)古埃及男人的服饰很摩登,迷你超短裙,曲线优美的背带裙。咳,去看看他们的那些壁画吧。无论男女,当他们穿长白色亚麻布的长裙的时候,总是有两条修长的腿露了出来,而且还不包括他们竟然是个不穿裤子的民族。
基本上古埃及的男人很符合现代时装提倡的中性主张,他们喜欢戴假发,有着漂亮流苏的假发,画上黛绿色眼影,穿着白色透明的亚麻布短裙。(咳,真难想象啊~)
不过古埃及的男人之所以要画上眼影,那是为了保护眼睛,不受风沙,细菌的侵害,有人是如此说的。但毫无疑问,很大的原因还是为了美观。
呵呵,讲到这里才发现有点离题了,不过反正谈的也是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