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无上菩提是什么意思
南无:皈依。无上:没有在这之上的,相当于至尊。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
㈡ “戒为无上菩提本”是什么意思
戒律者,如同国之法律。民不守法,则社稷乱矣;修行者不守戒,则道不成,宗教将崩废不堪矣。国法乃依行而论处,戒律者,乃心行皆论,较之严谨。
今之佛子,持戒者少矣,皆先研经论求禅定智慧,废弛戒学于旁而不研守,每多犯戒而不知。此乃舍本逐末,不能悟道,反得地狱果报,悔晚矣,实为愚昧之行。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名为三无漏学。”欲摄心,必先除妄念,当得学戒;持戒严者,自可断妄念;无妄念自可生定,而可参禅思虑,久而可现般若智慧研学经论,自得无漏,证得一切种智,而圆成无上正知正觉!
佛制比丘,需先学戒律五年,若精严无犯,方许离师学禅修佛。故知在家出家众应依佛制循序渐进,勿可本末倒置而废道业。应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应以学戒为入门。戒为一切法之根本,不可犯。
现值佛法末法时代,因佛制戒律森严,为时下修佛者撇之为屣,置之荒废,每多以开缘方便由,而触犯戒律。故今能悟道修成正果者鲜少,可叹矣!
殊不知,佛初传法并无定戒律。乃因弟子中常有人越规行不正之事,而障修行,坏僧团风纪,冒渎法相,故每犯一事即制定一戒律,并分轻重戒数百条。凡弟子犯之,除不配为佛弟子,当得地狱果报,历劫而不复。
佛初定的第一条大戒乃“淫戒”,此乃出家在家众最难守易犯之大戒。因出家者起心动念即犯戒,故佛制此戒,严定比丘、比丘尼间,或出家众对在家男女众,不得单独共语、共饮、共坐、共行、共立、共床、共房。若违皆犯大戒,自得果报,纵您修行念佛精进,一犯戒,前功尽弃,不得往生净土、得证圆满。当初佛有一宝香莲比丘尼修行多年,因不遵佛戒,屡犯行淫而不知悔改,不久平地裂开,肉身直坠无间地狱!地点在中印度,唐玄奘大师印度取经,曾参观其坑,深黑无底,以各种方法探测,不知其深。此乃破戒之现报,实值修佛者警惕。
太多修佛者,皆以时代变迁之理由,而以不需执着戒律为搪塞之词。需知,时代有古今之分,而佛法却无古今之别,不受时间空间之限。真理是永恒不变的。需知道,伟大的佛陀及门下五百位已证罗汉的比丘,皆得持戒甚严,丝毫不敢违犯;而未证果的佛子,何德何能,岂敢不需执着于戒、妄大自为?这样,就会枉费修佛多年,甚而受地狱之报,实甚惜哉!
佛灭度前,曾教示弟子:以戒为师。守戒即遵师训,如临师尊教诲;如不持戒,如同违背师训,当不得度也。如学校校规,学生不守校规、常犯过,当被开除,终不得学。因此,戒律千万不可犯,不可不持。佛有一弟子,只因犯一句妄语,就轮转五百世于畜生道,不可不慎。
今之修佛者多如牛毛,而终能往生极乐者少如牛角!以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之莲社为例,数十年来,在其处共修念佛的居士往生有数千位,但真正往生极乐世界的,得印证的只有七位。究其因,皆为持戒不严而不得往生净土,再坠轮回。大陆以前的佛教丛林,一间佛寺得金刚不坏之身的和尚就有一百多位,而台湾光复至今,却只有三位法师,得道者更少唉!此乃出家在家众不持戒、自不证之因。
今佛教要振兴并普化大众,一定要提倡戒律、严守戒律。只有这样,才能教化更多众生学佛,延续佛学慧命,得使出家者个人堪作人天师表,让佛光普照大地,建立广大净土,使人类更详和。
㈢ 菩提和般若什么关系 有无上菩提 为什么没有无上般若说法 无上菩提就是般若波罗蜜吗
菩提:单是小乘解脱的智慧不能叫做般若,只能叫做菩提。菩提涵盖的意思较广,包括三个方面:
1、声闻菩提:即苦集灭道四谛法所宣说的解脱智慧。
2、缘觉菩提:即十二因缘法所宣说的解脱智慧。
3、佛菩提:即大乘菩萨道六度、十度、四摄、十力、四无畏等法所宣说的成佛智慧。般若仅指佛菩提,即成佛的智慧。
般若=智慧:如果说智慧,就有三种之别。
1、一切智:小乘解脱道的智慧,包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一切智细分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2、道种智:菩萨成佛之道的智慧,包括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
3、一切种智:已经成佛的圆满智慧。
㈣ 什么是无上菩提之心
【菩提心(梵bodhi-citta,藏byan%-chub-kyisems)】
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
(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
(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
(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另明四种缘,谓∶(1)思惟诸佛而发菩提心,(2)观身之过患而发菩提心,(3)慈愍众生而发菩提心,(4)求最胜之果而发菩提心。
又,《大乘义章》卷九〈发菩提心义〉揭出∶相发心、息相发心、真发心等三种;元晓《两卷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为菩提心,谓其有随事发心、顺理发心二种;《大乘起信论》说信成就、解行、证等三种发心;《维摩经文疏》卷七分别名字发菩提心、相似发菩提心、分证真实发菩提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一则称发菩提心为菩提心,行六波罗蜜为无等等心;卷五十三谓佛菩提有发心、伏心、明心、出到、无上等五种菩提之别。《菩提心论》谓有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
关于菩提心之体性,《大乘义章》卷九谓知菩提之性是己体,归心自实名为真发心。此系以如来藏性为菩提心之体。《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云(大正18·1c)∶‘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盖菩提心为求菩提之心,即无上菩提之正因,故应为本有之自性;《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云(大正30·888a)∶‘菩萨依种性,必定堪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若无菩萨种性,虽有一切诸方便行,终不得成无上菩提。’
菩提心乃愿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萨悉以发起此心为要,随而求净土往生者亦应发此心,如《无量寿经》卷下说三辈往生之人皆当发无上菩提心。依此,昙鸾等中国诸师及日本·源信等人,皆以发菩提为净土往生之正因。然而,源空《选择本愿念佛集》依废立之意,以菩提心为余行而废舍;证空《观经玄义要义释观门义钞》卷一谓菩提心有行门与观门之别,行门菩提心应废舍之,而观门菩提心即三心,为往生之正因,良忠《观经序分义传通记》卷三立净土门菩提心与圣道门菩提心之别,净土门菩提心系在此土发愿而在彼土修行,圣道门菩提心则于此土愿行具足。
〔参考资料〕 《大品般若经》卷九;旧译《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十住毗婆沙论》卷三、卷四;《大日经疏》卷十四;《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摩诃止观》卷一(上)、卷一(下);《观经疏》〈序分义〉。
FROM:【中华佛教网络全书】
【菩提心】
梵语 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一)思惟诸佛,(二)观身之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果。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盘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盘。(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盘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摩诃止观卷一上谓,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是为自行化他、世间出世间修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于日本净土宗,源空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以为菩提心是杂行,而加以废斥。基于此理,净土宗镇西派区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菩提心,且谓菩提心为总安心、三心为别安心,而主张不应排斥发菩提心。另外,净土宗西山派区分为行门与观门之菩提心,主张废前者,后者即是“三心”。净土真宗则分为自力菩提心与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愿誓与众生信乐,即真实之信心为愿作佛心(愿成佛之自利之心)、度众生心(济度一切众生之利他之心),故称他力菩提心、净土大菩提心。(大品般若经卷九、旧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大日经疏卷一、卷十四、摩诃止观卷一下)p5200
FROM:【佛光大辞典】
㈤ 怎样才能证得无上菩提,六祖是无上菩提吗
无上菩提,就是指“自性觉悟”,佛经中称“般若”。六祖是证悟自性菩提的菩萨,将来一定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
㈥ 无上菩提衣服配什么样的裤子
在配色方面,黑白是红色的最佳搭配,但这种搭配又分为季节性,如:冬天的白裤子,总是给人一种不可比拟的感觉。查询到云衣服装搭配与微公众同一个号码:云衣aircloset一套女性衣服全身量身搭配(10000累计已帮助一万用户解决服装搭配问题)包邮试新衣,因此,我们不能看到颜色匹配的简单概括。除了害怕颜色搭配,夹克和裤子的款式也很重要,下面将分别解释。春夏红夹克搭配什么裤子好看,可以选择无色裤子来搭配,如:白色和米色很协调,而自然系列的泥土是非常好的选择,这些颜色可以给人一种春天的到来感,整体上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秋冬裤子要有浓厚的色彩感,为了有温暖的感觉,黑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体现协调,而且减少红色膨胀感,达到时尚的色彩感。除了注重红色夹克与裤子的颜色搭配外,还要注意服装的风格,根据人体选择服装风格。比如,五彩缤纷的朋友不能选择太宽松的夹克款式,下夹克可以选择比较宽松的款式,比如哈莱姆裤子,黑色的颜色就比较容易了。长宽松的款式应选择紧身裤。夏装可以选择短裙或短裤,具体选择要根据外套的风格来决定,选择要注意一些身体特征。
㈦ 无上菩提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无上菩提(wú shàng pú tí)是佛教语。谓最高之觉悟境界。《大宝积经》卷二八:“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
” 宋 苏轼 《题王霭如来出山相赞》:“错不错,安得无上菩提成等正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凡是洞中,各有一个尊者在内做洞主,住居极乐胜境,同脩无上菩提。”
佛教人物,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7)无上菩提裤子扩展阅读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无上菩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菩提
㈧ 如何成就无上菩提果
一心向佛潜心修炼
㈨ 请教师兄声闻,缘觉,无上菩提是什么意思
声闻就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他们依四圣谛修行,最后证阿罗汉果。
缘觉是依十二因缘法修行,最后证辟支佛果。
无上菩提就是佛果。佛果由菩萨修证。
声闻与缘觉,他们取证的涅槃都是无余涅槃,灭掉一切有为法而解脱生死轮回。不可以度化众生,所以被叫做小乘。
菩萨修行不仅利己,而且利人,取证的无住处涅槃还可以教化众生,所以被叫做大乘。
㈩ 什么是无上菩提
无上菩提(wú shàng pú tí)是佛教语。谓最高之觉悟境界。《大宝积经》卷二八:“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
” 宋 苏轼 《题王霭如来出山相赞》:“错不错,安得无上菩提成等正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凡是洞中,各有一个尊者在内做洞主,住居极乐胜境,同脩无上菩提。”
中文名
无上菩提
拼音
wú shàng pú tí
佛教人物,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10)无上菩提裤子扩展阅读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