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道教所说的化胡为佛,到底是不是真的
老子,生卒年不详(公元前571-?)春秋时期老庄学派的代表,是道家的标志性人物,被后世道教系统追封为道祖,也是李唐皇室追认的始祖。更是两汉、魏晋时期黄老之学、玄学的核心灵魂人物。对我国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作为诸子百家之一,他的核心主张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现在传世的《道德经》为其思想主张的著作,在函谷关著作完成之后就不在有确切记载。最为流行的说法是骑青牛西去。
道教形成规模是南北朝时期,经历道士寇谦之等人的改革,已经系统化,在组织上与佛教可以一争高下。
但是东汉魏晋时期,东来的佛教为了尽快的取得信众认可,完全有可能对外宣扬佛教与道家一教两名,也符合道家的阴阳两极论,一物两面。于是对外编纂老子化胡,表示佛教也是道家的一直,这样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被作为外来宗教排斥的可能性,再加上当时玄学风行,上层社会以谈玄为乐趣,佛教这样附和一些,正好迎合当时门阀士族的爱好,引起好奇心,借助他们的一系列特权减少传教的阻力。
这样可以解释为啥在玄学风行的年代突然出现《老子化胡经》这样的著作,当时却没有人反击,后续的反击已经南朝四百八十寺,三武灭佛之前。就是因为借助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因果轮回说收获了大批的信徒,他们不在满意于附会在道家之下,于是从隋朝开始,佛道争论完全台面化。
但是早期的老子化胡之说早就四处散布,佛家也没办法全部收回,只好混淆视听,大声疾呼老子化胡是道家散布的消息。而道家则坚持己见认为本来就是佛家自抬身价的结果。
本文歪史原创,谢绝抄袭。
『贰』 佛教道教当中都有什么咒语啊
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摩佛驮耶,南摩达摩耶,南摩僧伽耶,南摩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怛侄托,唵,斫竭罗伐底,震多末尼,摩诃伯蹬谜,噜噜噜噜,底瑟吒,瑞罗阿竭利,沙夜吽,癹莎呵 (此根本造咒),唵,伯蹋摩,震多末尼,瑞罗吽,(此大心咒),唵,跋喇陀伯亶谜吽 (此随心咒)。
消灾吉祥神咒
曩摩三满多,母驮喃,阿怛罗底,贺多舍,娑曩喃,怛侄托,唵,佉佉,佉呬,佉呬,吽吽,入哇罗,入哇罗,伯罗入哇罗,伯罗入哇罗,底瑟炸,底瑟炸,瑟致哩,瑟致哩,娑癹吒,娑癹吒扇底迦,室哩曳,娑哇诃。
功德宝山神咒
南摩佛驮耶,南摩达摩耶,南摩僧伽耶,唵,悉帝护噜噜,悉都噜,只利波,吉利婆,悉达哩,布噜哩,娑哇诃。
佛母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
南摩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托,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
唵,捺摩巴葛瓦帝,阿吧罗密沓,阿优哩阿纳,苏必你,实执沓,牒左罗宰也,怛塔哿达也,阿罗诃帝,三药三不达也,怛你也塔,唵,萨哩巴,桑斯葛哩,叭哩述沓,达罗马帝,哿哿捺,桑马兀哿帝,莎巴瓦,比述帝,马喝捺也,叭哩瓦哩婆喝。
药师灌顶真言
南摩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薜琉璃,伯喇婆,喝罗闍也,怛托揭多也,阿罗喝帝,三藐三菩陀耶,怛侄托,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莎诃。
观音灵感真言
唵,嘛呢叭弥吽,麻曷倪牙纳,积都特巴达,积特些纳,微达哩葛,萨而斡而塔,卜哩悉塔葛,纳补罗纳,纳卜哩,丢忒班纳,纳麻炉吉,说罗耶莎诃。
七佛灭罪真言
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尼诃罗帝,毗黎你帝,摩诃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诃。
往生净土神咒
南摩阿弥多婆夜,哆托伽多夜,哆地夜托,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利哆,毗伽兰帝,阿弥利哆,毗伽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伽利,娑婆诃。
善女天咒
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南无室利,摩诃提鼻耶,怛你也托,波利富楼那,遮利三曼陀,达舍尼,摩诃毗诃罗伽帝,三曼陀,毗尼伽帝,摩诃伽利野,波弥,波罗,波弥,萨利哇栗托,三曼陀,修伯梨帝,富隶那,阿利那,达摩帝,摩诃毗鼓毕帝,摩诃弥勒帝,娄玻僧只帝,醯帝簁,僧只醯帝,三曼陀,阿托阿陋婆罗尼。
虚空藏咒
南无虚空菩萨摩诃萨 (三称)
阿旅,逻闍鞞钤,浮娑闍鞞耶,娑奈闍鞞,博厕,娑迷婆吒,逻闍鞞托奈婆逻鞞,萨多逻伽逻泥,休磨休磨,摩诃,伽楼尼伽娑婆诃。
[转帖]道教的咒语
道 教 施 法 仪 式 中 , 常 有 咒 语 、 掐 诀 、 步 罡 等 , 它 们 和 书 符 一 起 成 为 道 法 的 基 本 手 段 。 道 士 以 画 符 念 咒 、 掐 诀 步 罡 来 施 行 法 术 , 以 增 强 人 们 战 胜 邪 恶 的 信 心 。 这 些 法 术 本 身 具 有 使 人 类 在 无 法 控 制 的 异 己 力 量 面 前 保 持 心 理 平 衡 和 生 活 信 心 的 文 化 功 能 。
咒 语 是 一 种 被 认 为 对 鬼 神 或 自 然 物 有 感 应 或 禁 令 的 神 秘 语 言 : 咒 语 常 和 以 人 体 真 气 「 禁 制 」 鬼 神 、 外 物 的 气 禁 术 结 合 在 一 起 , 称 为 禁 咒 。 有 时 和 符 一 起 出 现 , 称 做 符 咒 。 道 士 在 施 行 咒 术 时 又 往 往 借 助 某 些 中 介 物 , 如 咒 水 、 咒 枣 等 , 这 些 施 过 咒 术 的 水 、 枣 也 有 咒 术 的 效 力 。
道 们 中 对 咒 术 的 效 力 有 极 高 的 肯 定 。 《 太 上 正 一 咒 鬼 经 》 说 : 「 吾 含 天 地 ? , 咒 毒 杀 鬼 方 , 咒 金 金 自 销 , 咒 木 木 自 折 , 咒 水 水 自 竭 , 咒 火 火 自 灭 , 咒 山 山 自 崩 , 咒 石 石 自 裂 , 咒 神 神 自 缚 , 咒 鬼 鬼 自 杀 , 咒 祷 祷 自 断 , 咒 痈 痈 自 决 , 咒 毒 毒 自 散 , 咒 诅 诅 自 灭 。 」 道 士 认 为 有 法 力 强 大 的 尊 神 , 不 断 把 秘 藏 在 天 上 的 咒 语 传 授 下 来 , 念 动 咒 语 即 有 几 万 乃 至 几 百 万 的 天 兵 天 将 应 召 来 服 役 。 因 此 , 咒 语 在 道 法 中 越 出 越 多 , 应 用 范 围 越 来 越 广 。
咒 语 在 道 教 中 运 用 广 泛 : 道 法 凡 结 坛 有 净 坛 咒 、 镇 坛 咒 ; 登 坛 先 有 卫 灵 咒 ; 画 符 有 书 符 咒 ; 步 罡 有 步 罡 咒 ; 诵 经 先 念 开 经 玄 蕴 咒 ; 至 於 召 将 咒 则 和 道 书 记 载 的 天 将 神 吏 一 样 多 ; 杀 鬼 制 魔 、 捉 妖 , 也 都 有 相 应 的 咒 。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 没 有 咒 就 没 有 道 教 的 法 术 。
同 时 , 咒 语 已 渗 透 到 道 士 日 常 生 活 的 每 一 环 节 , 融 化 进 他 们 的 人 格 中 去 。 道 士 净 手 、 吃 饭 、 沐 浴 、 理 发 等 都 要 诵 咒 。 不 仅 正 一 派 擅 於 诵 咒 , 全 真 道 授 戒 也 有 相 应 的 咒 语 。
道 教 咒 语 的 特 点 : 咒 术 不 是 道 教 特 有 的 现 象 , 佛 教 等 其 他 宗 教 也 使 用 咒 语 , 特 别 是 密 宗 更 以 诵 咒 ( 陀 罗 尼 ) 著 称 。 咒 语 起 源 於 原 始 宗 教 的 先 民 对 语 言 魔 力 的 崇 拜 , 后 来 成 为 巫 术 的 核 心 部 件 。 道 教 继 承 了 巫 术 的 咒 术 并 加 以 发 展 , 同 时 又 吸 纳 进 一 些 佛 教 咒 语 , 但 从 总 体 上 来 说 道 教 咒 语 有 自 己 的 特 点 。
道 教 咒 语 常 常 用 「 如 律 令 」 、 「 急 急 如 律 令 」 、 「 太 上 老 君 急 急 如 律 令 」 。 这 是 因 为 道 教 兴 於 汉 代 , 汉 代 诏 书 和 檄 文 中 多 有 「 如 律 令 」 一 语 。 「 如 律 令 」 意 指 按 法 令 执 行 , 在 语 气 上 有 违 律 必 究 的 意 味 。 这 种 申 述 法 律 、 政 令 权 威 的 官 方 套 语 , 先 是 被 民 间 巫 师 所 吸 收 。 东 汉 巫 师 举 行 「 墓 门 解 除 」 ( 即 在 殡 葬 中 对 墓 厌 镇 , 使 人 鬼 分 途 , 鬼 不 殃 及 生 人 ) 的 解 除 文 , 末 尾 即 以 「 如 律 令 」 结 束 。 解 除 文 的 简 单 句 式 是 : 「 百 解 去 , 如 律 令 ! 」 此 类 咒 被 道 教 所 吸 收 , 同 时 也 产 生 某 些 变 格 , 主 要 是 嵌 入 神 名 。 最 常 见 的 有 「 太 上 老 君 急 急 如 律 令 」 、 「 急 急 如 太 上 老 君 律 令 」 ; 有 的 还 在 其 后 加 「 摄 」 、 「 敕 」 、 「 疾 」 等 字 , 以 表 示 急 急 按 咒 执 行 不 得 有 误 。 这 里 可 以 举 几 个 例 子 。
在 召 集 神 兵 收 妖 破 邪 有 开 旗 咒 : 「 五 雷 猛 将 , 火 车 将 军 , 腾 天 倒 地 , 驱 雷 奔 云 , 队 仗 千 万 , 统 领 神 兵 , 开 旗 急 召 , 不 得 稽 停 。 急 急 如 律 令 ! 」 这 一 咒 先 是 称 引 雷 部 神 将 , 兼 说 其 神 武 , 同 时 也 是 说 明 他 们 职 司 所 在 , 接 著 说 明 开 旗 ( 展 开 召 将 令 旗 ) 召 唤 他 们 来 到 , 且 令 其 不 许 拖 延 时 刻 , 立 即 降 临 。 最 后 以 「 急 急 如 律 令 」 收 尾 。
道 教 咒 语 的 这 种 定 式 便 是 区 别 於 以 赞 念 佛 号 为 主 的 佛 咒 的 显 明 特 色 。
道 教 咒 语 的 这 种 结 构 首 先 表 明 它 是 托 於 神 授 、 从 而 也 是 有 神 效 的 。 称 太 上 老 君 、 称 神 霄 玉 清 真 王 , 称 天 师 , 都 是 直 接 说 出 尊 神 的 名 号 , 来 召 役 神 将 、 镇 压 妖 邪 。 对 於 比 较 低 级 、 专 供 法 师 役 使 的 神 灵 , 则 是 直 呼 其 名 , 以 示 自 己 有 控 制 他 们 的 能 力 。 因 此 道 教 咒 语 的 施 行 , 与 其 整 个 神 仙 谱 系 是 紧 密 相 联 的 , 其 中 表 现 了 他 们 的 信 仰 , 也 反 映 了 他 们 实 践 信 仰 的 方 式 。 不 过 称 引 神 名 , 并 不 是 道 咒 特 有 的 现 象 , 甚 至 不 是 咒 语 特 有 的 现 象 。 基 督 教 徒 在 祈 祷 之 后 总 要 说 「 奉 耶 苏 基 督 的 名 」 。 那 是 对 神 强 烈 的 信 赖 敬 仰 的 表 现 。 所 以 道 咒 中 的 称 引 神 名 , 表 明 的 是 许 多 宗 教 中 共 通 的 对 神 灵 的 信 仰 、 依 赖 , 只 不 过 各 自 的 神 有 不 同 的 面 貌 罢 了 。 其 更 能 表 达 道 咒 本 身 特 色 的 还 是 下 一 方 面 : 它 表 明 咒 语 是 对 祈 使 对 象 的 命 令 , 而 「 如 律 令 」 , 既 是 催 促 , 又 是 强 调 其 命 令 必 须 执 行 , 不 执 行 , 则 依 律 惩 罚 。 咒 语 的 内 容 都 直 言 不 讳 地 讲 清 命 令 的 目 的 , 具 有 很 强 的 功 利 性 , 这 是 道 教 咒 语 具 备 的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特 色 。 一 般 说 来 , 中 国 的 民 众 对 待 宗 教 的 态 度 , 以 祈 求 解 决 眼 前 的 困 难 为 主 导 , 求 得 平 安 便 算 有 福 。 象 西 方 社 会 和 印 度 人 那 种 对 神 灵 的 虔 诚 皈 依 , 是 有 相 当 差 距 的 。 比 如 印 度 传 来 的 《 主 夜 神 咒 》 : 「 婆 涉 演 波 底 」 , 据 说 夜 行 时 念 它 可 以 辟 邪 。 但 其 辞 实 际 上 是 印 度 人 所 奉 夜 神 的 音 译 。 佛 教 的 重 要 咒 语 《 千 手 千 眼 观 世 音 菩 萨 大 圆 满 无 碍 大 悲 心 陀 罗 尼 》 即 民 间 比 较 熟 悉 的 大 悲 咒 , 共 有 八 十 四 句 , 句 句 皆 表 示 对 观 世 音 的 皈 依 礼 敬 之 意 , 八 十 三 句 系 称 呼 菩 萨 ( 包 括 观 音 的 种 种 变 相 ) 名 。 这 部 咒 语 , 佛 教 徒 认 为 其 威 力 极 大 , 使 用 也 很 广 泛 , 《 大 悲 心 陀 罗 尼 》 详 细 记 载 有 用 它 治 病 、 催 产 、 解 蛊 毒 、 辟 蛇 蝎 等 等 的 方 法 。 就 功 能 言 , 佛 咒 与 道 咒 有 许 多 相 同 或 相 似 之 处 , 但 从 结 构 看 又 很 不 同 。 大 悲 咒 的 特 点 , 在 叫 人 先 皈 依 , 倘 皈 依 了 , 一 念 它 , 观 音 就 能 帮 助 解 决 各 种 魔 难 , 直 至 接 引 他 上 西 方 极 乐 世 界 , 念 咒 的 本 身 就 是 皈 依 。 道 咒 则 是 直 接 驱 策 鬼 神 , 让 它 们 走 开 或 者 完 成 凡 人 无 法 完 成 的 甚 至 是 不 可 思 议 的 事 情 , 现 实 的 目 的 是 前 提 , 对 神 的 敬 仰 , 乃 以 当 下 直 接 的 利 益 为 中 心 。 道 教 咒 语 的 这 一 特 点 规 定 了 每 一 咒 的 应 用 范 围 相 对 较 窄 , 所 以 道 咒 各 有 针 对 性 , 数 量 极 多 。
念 咒 与 气 禁 : 念 咒 时 常 常 要 求 与 体 内 的 运 气 、 在 意 念 中 存 想 相 关 的 神 灵 形 象 ( 存 想 ) 统 一 起 来 。 认 为 这 样 一 来 就 可 以 使 内 气 作 用 於 对 象 , 使 之 受 到 控 制 , 或 发 生 相 应 的 变 化 。 这 种 方 法 称 为 禁 咒 , 又 称 气 禁 , 简 称 为 禁 。 气 禁 的 方 法 在 中 国 古 代 巫 术 中 就 已 经 使 用 。 晋 代 葛 洪 《 抱 朴 子 内 篇 . 至 理 》 说 : 「 吴 越 地 方 有 称 为 禁 咒 法 的 , 很 有 显 著 的 效 验 , ( 那 原 因 ) 是 法 师 气 充 沛 。 」 ( 吴 越 有 禁 咒 之 法 , 甚 有 明 验 , 多 气 耳 。 ) 从 近 几 年 来 考 古 发 现 看 , 气 禁 流 行 的 地 区 不 限 於 吴 越 地 区 。 楚 、 蜀 等 地 区 都 有 类 似 的 方 术 。 据 葛 洪 的 记 载 , 禁 咒 的 应 用 范 围 广 泛 , 有 入 大 疫 不 受 传 染 、 驱 逐 邪 魅 , 禁 虎 豹 蛇 蜂 、 为 人 治 病 , 乃 至 於 禁 水 倒 流 等 。 气 禁 术 被 道 教 所 吸 收 , 成 为 道 法 的 一 部 份 , 早 期 道 教 正 一 盟 威 道 的 二 十 四 阶 箓 中 专 有 一 种 《 禁 气 箓 》 , 可 见 已 经 是 整 个 法 术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份 。 一 般 道 士 在 念 咒 时 与 内 气 的 发 放 相 伴 随 , 念 咒 兼 有 以 气 作 用 於 对 象 ( 通 常 称 为 布 气 , 又 称 内 气 外 运 ) , 因 此 对 於 道 士 平 时 的 炼 气 , 提 出 了 一 定 要 求 。
『叁』 观音菩萨是佛教的还是道教的
观音菩萨即属于佛教中的人物,也属于道家中的人物。只是在佛教和道教观音菩萨是两种不一样的身份。
在佛教中,在西方他是男性形象,乃是阿弥陀佛坐下主要的菩萨之一,与大势至菩萨排名相同,一起作为西方教主的侍从佛,而他们三尊佛,就是俗称的“三圣”。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先说在道教中的观音,她原本是阐教的十二金仙之一,修行道场位于落伽洞,书籍中并没有关于她徒弟的记载,因此实际上理解其为无徒弟,可是在后世的影视作品里,却称其有一个名为龙吉的徒弟。
且说她当时的道号还是慈航道人,适逢封神大战,有西方的圣人前来助战,恰巧碰到她大显神威,认为她很有资质,于是便度化她到了西方,而她也就此完成了由道转佛的身份变换,一举成为佛教中的观音大士,因为慈航本是女儿身,因此在道教中,她的身份一直都是女性,观音自然也是女性角色。
寺庙
寺和庙是不一样的。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
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另设一个新寺,叫白马寺。
这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肆』 佛教和道教在唐朝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道教与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深厚渊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唐朝皇帝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
唐代道士在宫廷中的活动,贯穿着整个李唐王朝的始终。唐初,他们竭力宣传李唐王朝与老子的亲属关系,奠定了道士们在宫廷中活动的基础。中唐,他们利用皇室的支持,把道教的影响由宫廷扩展到民间,在“开元盛世”中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崇奉道教的风气。晚唐,一些道士在皇室的允诺下,取得了一次“兴道灭佛”的胜利。
隋末,道士王远知假托奉老君之旨,向李渊“密传符命”,还预告李世民将成为“太平天子”,李渊闻之大喜,授王远知朝散大夫,赐紫丝霞帔和缕金道冠,后李世民又追加其为光禄大夫,赐于茅山建太平观,度侍者21人。道士薛颐在武德初年就跑到秦王府中,密谓李世民“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道士歧晖,则在李渊起兵时吹捧他是“真君来也”,派遣了80名小道士迎接他,并为他设醮祈福,祝他克定长安。后来,李渊、李世民果然平定天下,他们不仅对道教格外青睐,而且虔信太上老君与自己同姓李,定会念及同宗之谊而对李氏天下格外垂怜。
另据文献记载,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有一个名叫吉善行的人在羊角山见到一位骑着朱鬛白马的白髯老叟。老叟告诉他,你去转告唐天子,我是他的祖先,今年平定贼乱后,子子孙孙可以千年为天子,吉善行便转告了李渊。李渊听后便在羊角山为老叟立了庙。这老臾不消说便是太上老君了。自命为太上老君后裔,奉天命而坐天下的李渊和李世民等由此而大肆提高道教的地位。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宣布三教中道教列第一,儒教列第二,佛教排第三,道教的地位有如青云直上。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奉道教。从这时直至唐玄宗李隆基时代,除武则天时代外,道教一直是春风得意,大受青睐。
在那个时代,道教充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之中道观几乎无处不在。东都洛阳的玄元皇帝庙,一派“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的宏大气势。长安的太清宫设置了两丈多高的白玉老君像,旁边又以白玉雕了玄宗侍卫这一老祖宗,更显出雍容肃穆。著名的天台山桐柏观,则是“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并清……双峰如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悬流”其他如华山、王屋山、青城山、仙都山、泰山各处也都遍布着道教的宫观,就连僻远的深山野谷,也有着道教的踪迹。道教赢得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
先看看皇帝对道教的热情。唐太宗李世民在道士王远知预告他将成为“太平天子”后,便投在道教门下。据说他还曾受过三洞法箓。他“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结果服用了一位名叫那罗迩娑婆的天竺方士所合的延年之药,中毒身亡。唐高宗对道教更是亦步亦趋,“令广征诸方道士,合炼黄白”,又请道士刘道合“合还丹”。据说一个叫叶法善的道士“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唐高宗就将他召到京师景龙观,“恩宠莫与为比”。唐睿宗则请太清观道士杨太希为自己烧香供养,祈神保佑。唐玄宗对道教的热情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把卢鸿一、王希夷、李含光、马承祯、张果等当时最著名的道士请到长安来,加官封号,百般宠信。他不仅自己煮炼丹药,登坛受箓,还要大臣百官统统去太清宫太微宫听讲老庄。他不仅把太上老君敬奉为祖宗,百般尊崇,把道士当作亲戚,划归宗正寺,有罪也不依常法处置,只由道教戒格处分甚至还要把玉真公主嫁给道士张果。
士大夫对宣扬长生不死的道教的向往也丝毫不比皇帝差。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常叹息自己“在流俗而嗜烟霞,恨林泉不比德而稽阮不同时”,并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常学仙经,博涉道记”,因此时常游道观,交接道士。四杰中的另一位卢照邻,则“学道于东龙门精舍”,他反复煮炼丹砂,多次服食方药。就连文学史上的革新人物陈子昂,也是一位道教信徒。而田园诗人孟浩然在他的作品中也表达了这一思想,在《宿桐柏观》中表示“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在《游精思观题山房》中还自认为“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诗人李颀则与道士张果往来,真相信张果已凡千岁,并试着自己炼丹服食。在士大夫中受道教影响最深的要数李白了。他“五岁诵《六甲》”,“十五游神仙”,成年后与东岩子、元丹丘等道士为友。他们曾在著名道士胡紫阳那里听他“高谈混元”。后来李白果真登坛受箓,正式成为道教中人。
唐代道教在民间的流传也是相当普及的。这一方面是有上层统治者大力提倡;另一方面民间本来就有浓厚的迷信氛围。《太平广纪》卷303《纪闻》说,吴俗畏鬼,每个州县都有城隍,据《道门定制》卷2载,这个城隍本是管给死魂灵发“路引”的,但唐代有了水灾,有了虫灾也请城隍消灾解厄。据统计,盛唐时,道教有1687座宫观,并有数以万计的道士。他们的存在无疑影响着百姓对道教的信仰。道教中的鬼神崇拜、斋醮、祈禳之类与民间固有的迷信和巫术一拍即合。其中首先是斋醮,即祈雨、捉鬼、消灾、解厄、超度亡灵的仪式。《全唐文》里收录斋词26篇,醮词138篇,青词、叹道文、忏文也有数十篇。其名目小到修宅子、过生日,以及死了女儿,升了官职,大到祈雨有验、消灾免祸,都要修斋设醮。甚至有鹤鸣叫、有枯树复生,也要斋醮祈禳。其次是炼丹术。唐代炼丹事业之盛,是后世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对炼丹的方法格外青睐,总想长生不死,身轻飞升,神仙羽化,想吃一丸九转还丹后,便一劳永逸,永远解决问题。因而,炼丹的人多得不计其数。唐高宗时,仅皇宫中炼丹的道士就有百余人。炼丹的书也层出不穷。《道藏》里收录了许多唐代炼丹的著作。这一时期的炼丹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士们对丹砂的产源、产状及品位有了更明细的分辨,对不同产地的汞矿石的含汞量作了精确的测定,金属汞的提炼方法有了改进,对炼丹鼎炉的火候变化也有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对砷白铜的制作(即点铜成银)与保持其稳定性方面也有了更深的研究。民间道教盛行的第三个表现是幻术风行。道士除作鬼弄神、步罡踏斗、念咒画符之外,还风行施幻术。像隋唐之际的王远知,被隋炀帝请到扬州,他预感到隋王朝大势已去,玩了花招“斯须而须发变白,晋王(炀帝)惧而遣之,少烦又复其旧盛唐道士殷文祥能使优伶,“共起狂舞,花钿委地,相次悲啼,粉黛交下”,还能“酌水为酒,削木为脯,使人退行,止船即住,呼鸟自随,唾鱼即活”。被后世传说为张果老的道士张果,善于胎息,还能装死。“绝色如死,良久渐苏”,并能把喝下的酒从头顶上冒出来,冒出来的酒把冠冲掉在地,冠落地又变成一个杯子,刚好把酒接住;他还能把自己的牙齿打落后,抹上药又接上,反而变得更加粲然洁白。据《云笈七签》卷113记载,他在唐玄宗面前“累试仙术,不可穷纪”,因而逗得“明皇及嫔御皆惊笑”,以为他是一位活神仙,可见道教盛行于当时之社会。
『伍』 有哪些与佛教道教相关的诗词
《题东都妓馆壁》一吸鸾笙裂太清,绿衣童子步虚声。玉楼唤醒千年梦,碧桃枝上金鸡鸣。《谒石守道》高心休拟凤池游,朱绂银章宠已优。欲待祸来名欲灭,林泉养法预为谋。《赠罗浮道士》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王侯。世间甲子管不得,壶里乾坤只自由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山秋。饮馀回首话归路,遥指白云天际头。《熙宁元年八月十九日过湖州东林沈山》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馀。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宋朝张天觉为相之日有褴缕道人及门求施留诗于案上云》捏土为香事有因,世间宜假不宜真。皇朝宰相张天觉,天下云游吕洞宾。
『陆』 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高
各有各的境界。
道教是等级森严的,下级见上级要跪的,玉帝上朝是满朝文武跪拜请安。佛教小喽啰似乎不是太多,天庭光收拾妖魔的就有十万天兵天将,还有满山的妖魔鬼怪。十二金仙其余的也都是个顶个的绝世高手,都是经过实战的斗士,而且特别善于联手对敌作战。
佛教好像只有天上和人间两层,而道教分六道,天地人神鬼覆盖各个领域。佛教最高境界是修得金身,而道教最高境界是似有似无,化为无穷无尽。二者都成为与天地同寿,不生不灭,逃离轮回!
『柒』 有谁知道 道教与佛教 里的全部神话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重要神仙表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顺风耳|金童|玉女|雷公|电母(金光圣母)|风伯|雨师|游奕灵官|翊圣真君|大力鬼王
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脚大仙|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吴刚|天蓬元帅|天佑元帅
九天玄女|十二金钗|九曜星|日游神|夜游神|太阴星君|太阳星君|武德星君|佑圣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金吒|木吒(行者惠岸)|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巨灵神|月老|左辅右弼|二郎神杨戬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萨真人|紫阳真人(张伯端)
文昌帝君|天聋|地哑
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与广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四大天师:
张道陵、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邱弘济、葛洪
四方神
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
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河神
马赵温关四大元帅:
马元帅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
赵元帅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
温元帅温琼,东岳大帝部将
关元帅关羽。
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五炁真君:
东方岁星木德真君|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儿子。)
及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
东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为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张文通|丁丑神赵子玉|六甲为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
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狮驼国》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狮驼国》中的北斗七星君为北斗星君的另一个称号: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为"斗魁"或"璇",后三星组成斗柄,称"杓")
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
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
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睺(蚀星)|计都星|紫炁星|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丑寅卯等
二十八星宿
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三十六天将
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吕魁
方角|耿通|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荀雷吉|毕宗远|赵公明|吴明远
李青天|梅天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结|陈元远|林大华|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
江飞捷|贺天祥|高克
(三十六天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
地上天仙表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蓬莱三仙:
福禄寿三星,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
财神赵公明、(一说比干范蠡为文财神);
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
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小张太子与五大神龙
黎山老母、镇元子
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井海王
神霄派诸神
紫微北极大帝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为道教虚构),玉清真王与神霄八帝合起来又称为神霄九宸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黄帝)、九天雷祖大帝等。(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
九司三省与北极四圣
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极四圣:
天蓬元帅(猪八戒)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雷使者等。
天佑(猷)元帅
翊圣元帅
玄武元帅真武大帝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
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这一点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进行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大神均有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情欲的神格特征;神话中充满对远古英雄和帝王献身精神的讴歌与礼赞,以及对神话人物保民佑民的职分要求。这其中一部分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后天的改造。几千年来,这种尚德精神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实人物的期望,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一 “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在我国的神话天地中,姑且不说被后世改造过的神话,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话,我们也看不到对大神们爱情生活的描写,见不到他们这方面的生活细节。由于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关爱情的内容极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话和后起的巫山神女传说在中国神话天地里就显得秀丽旖旎,风景这边独好了。
二 “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是中国上古神话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这种牺牲精神首先表现在古老的创世神话当中。中国的创世神话,是以牺牲创世神的肉体来完成天地开辟和万物创造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另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她在完成了补天、造人的大功之后,也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万物。所以《山海经》中云有神十人,乃女娲之肠所化。今天我们虽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娲化物的细节,但这则神话多多少少为我们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
后来的始祖神继承了创世神的这一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燧人氏发明火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炎帝为发明农业种植和草药而尝尽百草,几经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书则言大禹为治水十年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至于“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荀子·非相》注引《尸子》)。
不仅创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对我国远古神话英雄的故事传说及对英雄的讴歌中,同样也反映出一种崇尚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在这些神话中,大凡是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英雄备受人们的赞颂;反之,凡是那些不利于社会前进、有碍于人类幸福的神性人物则要遭到唾弃与批判。所以为逐日而死的夸父、射日除害的后羿、救民于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后变成鸟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苍海的精卫,也生生世世为人们所敬重。而那些残害人类的神蛇、怪兽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诛灭,也会被历史文化所诛灭。 中国上古诸神所普遍体现的献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话英雄所不具备的。
三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尚德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大神们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尚以及伟大的献身精神,同时也体现在他们“保民佑民的责任感”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既是被人们所礼拜的神,就应该尽到保民佑民的职责。远古时代,中国的许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这些始祖神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劳卓越的人物,他们在为本民族的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变故中,起到过巨大的作用。他们成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作为大神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自西周以来,由于历史和政治的需要,诸子百家有意识改造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将人类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们身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话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干干净净,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于是这些上古的神话英雄或始祖神们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由神祗摇身一变成了品德完美的人间帝王。首先,他们均以天下苍生为重,平治天下、造福人类是他们的根本职责。其中大禹就是一个典范。大禹大公无私,为天下苍生的幸福鞠躬尽瘁。其他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也莫不如此。同时,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大神们并不以天下为己有,而是举贤授能,并且素有“禅让”的美德。所以,尧年老后便把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同样也将帝位传给了大禹。这种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于后人甚至搞不清这究竟是史实还是神话了。
中国上古神话中体现出的这种尚德精神,有一些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而另一些则是后天人为改造的。它是文明社会中文化的重塑与选择的结果。经过这种文化的重塑与选择,在古老的大神们身上还遗存的一点点“人性”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远远脱离社会、脱离人类、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理念化形象,于是他们原有的神性也随之削弱,他们成了人间崇拜的偶像,变成人间帝王们的典范。于是神话中的大神们最终演变成了人间的始祖,敬神变成了祖宗崇拜,神话变成了宗教崇拜。
正是这种尚德精神,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从头做起”,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后天漫长的文明社会里,无论臣废君取而代之,还是君贬臣、诛臣,往往都有从“德”方面找借口的。似乎只有这样,一个又一个杀机横生的“政变”或“贬诛”才显得名正言顺,顺理成章。这种文化的选择,甚至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在我们民族的思维和习惯中,依然处处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另外一些古代神话人物:
夔(kui):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yayu):又称为“窫窳”(yayu)。传说猰貐曾是天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九头鸟: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说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穷奇:“穷奇”是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虚耗: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浑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传说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浑沌是《封神演义》中鸿钧道人的原型。
凿齿: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或巨人。凿齿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这对长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黄帝命令后羿前往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且将他射杀。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三足鸟: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鸟,人们敬仰太阳,三足鸟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鸟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鸟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鸟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西王母和桃果:古代传说中的西王母长有豹尾、虎牙,面目可憎、披头散发,她掌管灾害和刑罚,也令人类死于非命。也有说法称西王母就是指昆仑山。西王母的果园中种植有“生命之树”,每3000年便长出代表长生不老的桃果。桃果在中国神话中的意义相当于西方的苹果,是令众神得以长生的“神的食物”和“不死的神肴”(ambrosia),在波斯它被称为haoma、在埃及被称为sa。它的本质是女性的经血(menstrualblood),是诸多文化传说中太母女神创造万物的神圣之血;桃果上的凹陷亦被作为女阴(yoni)的象征。在道教中,桃果象征着处女、也代表成熟女性的体液,道士认为通过吸取这种体液可以使男子延年益寿(类似印度的Tantrism派对于女性“能力”的看法),比如经常看到的寿星捧桃图,都会描绘一位前额硕大的老年男子用一根手指指向桃果的凹陷,根据道士的理论,寿星之所以长寿,是由于其前额储存的女性体液的缘故,桃果的凹陷代表女阴,手指代表男性的性器,至于那些体液是怎么来的,相信诸位都明白,不赘述。这也是道教中腐败和纵欲的源头之一,很多道士甚至在宫廷中进行类似的表演以蒙骗那些乞求长生的君王。
嫦娥:后羿的妻子,拥有传说中“不死的神肴”掌管生命的魔法。由于嫦娥独占了神肴,使后羿非常嫉妒,因此嫦娥抛弃丈夫独自一人居住在月亮上,并且只将神肴与女性分享,因此女性有月经,而男子则不能
白泽:号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通过去,晓未来。不过能说人言,曾应黄帝所求作鬼神图鉴(内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绝对神兽中的No.1^^《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化蛇: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蛰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蛰兽兽死,蛰树树枯。《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钩蛇: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水经注(若水)》有载。
远飞鸡: 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洞冥记》有载。
腓腓: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混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应声虫: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小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有载。
庆忌: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黄色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管子(水地)》、《太平预览》有载。
并封: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述荡则是左右有头。《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夫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南部新书》有载。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南海蝴蝶: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岭南异物志》有载。
幽(安 鸟):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因叫声得名。《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马交: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说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胡: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媪: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患: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搜神记》有载。
鬼车: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有载。
九婴:水火之怪,为羿所杀。《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楚辞(离骚)》有载。
飞诞鸟:鸟,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胶,用其洒在树上粘取飞禽食用,亦有时用其喷射,百发百中。《广博物志》有载。
九尾蛇: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小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续子不语》有载。
奚鼠: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神异经》有载。
傲因::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虎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
还有 刑天、牛头、马面、判官、狐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等。
『捌』 青城寺是道教还是佛教
青城寺属藏传佛教。
青城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四家镇牛夕河村,属藏传佛教,始建于清朝元(1736)年,由乾隆皇帝的替身喇嘛扎西日布在康熙年间的一座废寺扩建,原为歇山式建筑,距今已有270多年。乾隆十九(1754)年农历七月十二乾隆帝御驾亲临青城寺,赐给该寺一嵌有八颗红蓝宝石法螺一个,亲题“花香鸟欲语,水清鱼信游”寺联一幅。清光绪十七(1891)年金丹道教事件中该寺院被焚毁。中华民国十三(1924)年在原址重建,重建后的寺庙分前、中、后三重院落,均为五间滚龙脊式的砖木结构房屋。伪满洲国时期 寺院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文革等政治运动,寺院破坏严重,只有拉西尼玛(于宝清)和希拉布仁钦(李 顺)先后照管残庙。1994年中殿毁于火灾。
1995年,赤峰市民宗局对青城寺进行登记注册并批准保留。1998年敖汉旗人民政府批准修复青城寺。同年牛夕河村信教群众自发集资修复了前殿,1999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将中殿修复一新;2002年又修复了后殿;2010年6月前殿重建落成。三殿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均为歇山楼阁式建筑。 殿内分别供奉着三世佛、观音菩萨、千手千眼佛和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等金身佛像。如今走进青城寺,经声佛号,苍松翠柏;殿宇内外亮丽堂皇。可以说,青城寺是塞外一处敬佛祈福,旅游观光的圣地。
『玖』 道教里面有对佛祖的说明吗 道教是否认为作仙和作佛是一回事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首先必须明确,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顽愚的佛教徒为了标榜佛教的高明,经常自说自话,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种话他们说得很是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像他们顽愚的前辈一样,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一 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甚至会繁衍小孩(见《杂譬喻经》相关章节),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二 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些愚痴的僧人胡说什么“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曾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
三 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仙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其实,错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 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 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真乃一人妄语,万人妄行也!呜呼!哀哉!
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 各得休息."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 八海知闻 魔王束首 侍卫我轩 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 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说,从玉皇经:"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可见.玉皇经成书较晚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是没有成魔之说但有凶神恶刹之说,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恶刹是从佛教传来的)翻译的问题.
佛教之"仙"与道教之"仙"的区别:
佛教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龙”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佛教的“龙”变成中国的“龙”。总之,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这是我等修行之人务必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请大德指教。
佛教的仙人,指的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
至于龙,就不提了,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说句老实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
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
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
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这个确实是翻译的问题,
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国的“性”
佛教的“天”和中国的“天”
佛教的“仙”和中国的“仙”
佛教的“道”和中国的“道”
佛教的“龙”和中国的“龙”
等等都不是一个含义。
但是很多佛教徒却分不清,
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
这是非常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