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解决。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孔子好学,年纪老了,仍然不放松学习。《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却对它很感兴趣,一遍不懂,反复再读,直到读通为止。这样,孔子对于《易经》不但进行了研究,并把研究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其附于《易经》,成为《易经》的补充部分)。由于孔子认真钻研《易经》,竟致“韦编三绝”。韦,是一种柔软的皮革。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发明造纸,书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称为“竹简”;把字用漆写在竹简上,再用皮带把一片片竹简象帘子似的编起来(这是“编辑”一词的来历)。孔子读《易经》,因反复研读,竟把皮带子都磨断了,修好后又磨断,前后断了三次,所以说是“韦编三绝”。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来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
❷ 生日礼物送皮带的涵义
传统的男士皮带流行亮点集中在皮带扣上,许多设计师就在皮带扣上花费了不少功夫。除了皮带扣之外,男士皮带的腰身也像男士的衣服一样,变得越来越花哨,不但颜色打破了经典百搭的黑和白,诸如麻绳、绸缎、铁丝等许多新材料也加入到了男士腰带的“大家庭”中,让古板、普通的男士服饰也因为腰带的缘故变得时尚起来。
皮带可以说是男人的第二张脸,是男人身份,品位的象征,合适的可以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不合适的就会形象受损,所以选择一根适合自己的很重要,不求最贵,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❸ 孔子反复读哪部书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磨断了好多次
《易》。孔子读这本书多遍,以至于连串连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好多次。
后人就用“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韦编三绝”“三绝韦编”等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刻苦地读书治学。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是说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还这么勤奋地读书,常人就更应该如此了。
❹ 、你知道“竹简”是什么吗(2%)
中国古代“写”字的材料,除了甲骨以外,还有竹片和木板。树木到处都是,竹子在南方也很普遍,人们把它们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就写字。竹子做的叫竹简;木头做的叫木简,又叫版牍。简的长度不一样,长的有三尺,短的有五寸。人们写信的时候,往往用一尺长的简,所以后来把信称“尺牍”。还有一种简,三面起棱,可以竖起来,便利儿童阅读,这就是当时的儿童识字课本!每根简上写的字多少不一,大多是二十来个字,少的只有一两个字,多的也有三四十个字的。人们在简上写字的时候,还会准备一把刀,如果字写坏了,就削掉重写。直到今天,我们还把修改文章称为删削。我们祖先在简上写了字,用绳字、丝线或皮带,把一根根简编在一起。这样,就成为一册一册的最原始的书了。“册”是一个象形字。那么从什么时候我们祖先开始用竹片和木板写字的呢?根据记载推断,可能是在殷商时代,《尚书》上说,殷朝已经“有典有册”了。在甲骨文里,也有古写的“册”字。竹简和木简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我国的毛笔,可能在殷代就发明了。在竹简和木简上写字,要比在甲骨上刻字容易,也便于编连。不过及其笨重,翻阅起分麻烦,携带亦不不便。据记载,战国时代,有个思想家叫惠施,他旅行的时候,要用五辆车子装他所带的书。他的书,其实就是一捆一捆的竹简和木简。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还用丝织品来写字、画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养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还不能确定。据古书记载,在殷商时代,我国蚕丝业已经相当发达,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丝”、“帛”和“桑”等字;另外,还有祭祀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不但有丝绸可以做衣服,甚至连用的东西也用绢帛包起来了。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一些粘附在殷代铜器上面的丝绸残片,有的织成了菱形花纹,有的还有刺绣的图案。殷代铜器的装饰花纹中也有蚕的形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丝织品的生产也更加普遍。大约在西周时候,人们开始用帛写字。到了春秋战国时候,用帛书写的多起来。古人写的书里,“竹帛”两个字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稿纸”。从一九七一年底到一九七四年春天,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三坐汉墓,除了发现一具两千多年没有腐烂的女尸,还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尤其重要和罕见的是两幅采绘帛画、两幅画在帛上的地图以及一大批帛书,同时出土的,还有六百多根竹简。这说明当时竹木简和帛是并用的。帛很轻便,便于携带和书写,看起来也很清楚。不过因为昂贵,所以在我国古代帛书不及竹简和木简普遍。
❺ 如何仿制竹简
仿制竹简之前你得先准备竹子吧 然后把竹子破开 破成适合书写的宽度 但是这时候不能写 要用水煮 对就是煮竹子 煮过以后竹简才耐久 期间你最好把竹简修正美观
❻ 韦编三绝的韦指的是谁
不是指人,韦指的是皮绳,是穿竹简的熟牛皮。
韦编三绝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释义:据说孔子晚年爱读《周易》,因翻动次数多,使穿竹简的皮带断了好几次。后用来形容勤奋学习。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译文:孔子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
韦编三绝的近义词
夜以继日
读音:yè yǐ jì rì。
释义: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译文:高贵的人,不分早上还是夜晚,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如何分辩为善去恶。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