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头盔样式那么多,为何影视剧里却尽是“飞碟帽
如果让人们想象出一个标准的中国盔甲武士的形象,可能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个个顶盔掼甲、威风凛凛的武将们,同时想当然的认为这些武将门所穿戴的盔甲的样式就是三国时期的盔甲样式。但是,虽然这部电视剧虽然在很多细节上都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却唯独在武将门的盔甲上大玩了一把“穿越”,出现了不少根本不属于东汉时期的盔甲式样,甚至出现了日式铠甲部件,比如那个广为诟病的浓浓日式感觉的头盔前立。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头盔上的前立
当然,《三国演义》尚且算是略有“穿越”,某香港导演的一系列电影中,则干脆就是堪称魔幻了。这部导演非常著名的三部电影《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局中角色都戴上了外形酷似英国MK-2钢盔的头盔,而被网友们戏称为“飞碟帽三部曲”(现在还要再加上一部《天降雄师》)。其中特别《见龙卸甲》中,蜀汉方头戴英式钢盔,曹魏方头戴德式钢盔,引得很多军迷高呼:“这不是三国!这是阿拉曼!”
▲电影《天降雄师》中的“飞碟帽”
从冷兵器历史研究角度,这类影片可能会让有些人误会,仿佛不论是秦末、三国还是明代,中国头盔都是飞碟帽形的。那么,为了整本溯源,本文将主要讲讲真实历史上的中国头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飞碟帽三部曲”之《见龙卸甲》
随着战争的扩大和生产力的发展,加强战士头部这一重要部位的防护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为了防护头部,各种各样的“头盔”出现了。华夏先民早在商代就已经开始用青铜头盔来武装战士了,这种头盔在安阳殷墟大量出土,因其与汉字中“胄”字十分相似的外形,甚至可以推测汉字中的“胄”字可能就是为了描述这种青铜头盔而出现的。
▲商代青铜胄
商代时的青铜胄由整体铸造形成,可能是因为其佩戴者的身份不一般的关系,这些商代的青铜胄上往往都有精致的饕餮纹。进入西周时期后,青铜胄开始出现为了追求大量生产而尽量简便的倾向,复杂的纹饰逐渐减少,其形制也越发朝着贴合头形的实用化方向发展,仿佛一个“适合扣在人脑袋上的大碗”一般。
▲青铜胄
战国时期,随着炼铁技术的发展,以钢铁作为制造头盔的材料成了新的发展方向。钢铁因为与青铜大不相同的金属性能,所以战国时期的工匠们没有选择铸造铁盔,而是使用了打造钢铁甲片,然后用甲片拼成头盔的办法。于1965年在燕下都出土的燕铁兜鳌就是以这种工艺制成的头盔,整盔由八十九片甲片编缀而成。至此,中国的头盔走入了“黑铁时代”,而这种“甲片编缀成盔”的头盔形制,也长期为后人所使用。
▲燕下都铁胄
进入东汉时期,随着技术的发展,用甲片编缀的扎甲盔越来越符合人体工程学、贴合人的头型,也开始出现了使用不同规格的甲片编缀一顶头盔的情况。于1980年在吉林省榆树县的东汉墓葬中出土的一顶铁胄,便是由三种甲片编缀制成的。如果说在反映这一时期的战争题材电影中,《赤壁》还算有点影子的话,那么某位港导的“飞碟帽”,则实在是谬之千里了。
▲东汉铁胄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随着工艺的越发成熟,甲片越发可以做到在增大尺寸的同时,而不降低强度,于是便出现了由几块甲片拼贴为成主体的整体式头盔。这类头盔一般为成一个半圆形的盔顶,随后在盔顶边沿编缀以小型甲片为护颈以保护后脑。在邺南城古城址出土的北朝时期的头盔便属于这种类型,这种形制已经和出现在不少古装影视作品中的头盔有不少相似之处了。
▲邺南城出土的北朝头盔
在南北朝时期大量流行的头盔形制则是被称为“冲角盔”的一种盔型。这种头盔以前端的尖角而得名,相传自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大量普及。大量的南北朝时期的披甲武士佣都戴着这样的一顶头盔。这种头盔形制还极大的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在日本形成了“冲角付胄”的头盔形制。
▲南北朝武士佣,头盔十分特别
进入隋唐时期,头盔的形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到来自北方突厥的影响,开始出现模仿野兽头部的兽首状头盔。另外,受到佛教的影响,开始出现模仿佛教菩萨的发髻形状凸起的头盔。进入盛唐以后,随着社会的越发繁荣和战争的减少,头盔上的装饰越发丰富起来。逐渐的在头盔两侧耳部增加“折耳”等装饰,唐代的天王像就反映了这种武备的发展和变化。此外,朱雀等瑞兽也经常被装点在头盔上,成为精致的装饰品。一些头盔上的“折耳”干脆就制成了风翅的样式。
▲唐天王像
▲五代时期的武士雕像
“安史之乱”后,盛唐时代结束,被后世称为“残唐五代”的时期来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战争愈发频繁,其一个结果是武备上的装饰性色彩渐淡,实用性逐渐增强,头盔上的装饰减少,朝实用方向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被现代人所熟知的凤翅盔出现了,并在进入宋代后成为了宋代军队普遍装备的头盔。
▲宋代绘制的《免胄图》
▲《武经总要》中记录的凤翅盔
除了凤翅盔外,在南宋时期开始流行起一种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在后来的元代也相当流行。这种盔型的实物曾在山东省郯城出土,整体由青铜铸造而成。
蒙元的入主中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头盔的发展史,随着元朝的建立,“蒙古钵胄”也进入了中国。“钵胄”的盔体以四到五片盔片连接成尖顶深钵状,其材质有皮有铁,前额带眉庇,其顶饰有被后世戏称为“避雷针”的樱枪。
▲西藏蒙古式钵胄
虽然蒙元王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下被赶回了草原,但是蒙元对中国武备的影响却难以磨灭。虽然明朝也曾试图恢复以凤翅盔为代表的宋朝武备形制,但是在实战层面,依旧大量使用了蒙元风格的武备。反映在头盔上,就是蒙古风格的头盔依旧广泛装备于军队。
▲受到蒙元强烈影响的明代武备
进入清代以后,头盔的样式被完全统一。蒙式钵胄成为了清代军队的唯一正式装备的头盔。其结构分为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大部分,相比明代的明显特点是是其缨枪加高,顿项为带护喉的蒙古式样。满清入关后,钵胄缨枪越来越高,装饰越发华丽。清军高级军官头盔大量使用镂空掐丝装饰还饰以珍珠、珊瑚珠、红蓝宝石,盔缨缀貂尾,精致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可能是因为满清贵族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关系,不少清代钵胄尤其是官员使用的钵胄的形象与藏传佛教的喇嘛塔颇为相似。但是因为其过高的樱枪,现代人更多的还是想到了“避雷针”。
▲乾隆的钵胄
说到最后,要特意提一下,这位香港导演其实也不是不知道大家对他的吐槽。他甚至还面对采访时表示:“这不是我的喜好,是历史中本身就有这种头盔。别看博物馆里展览过一两个头盔,就觉得头盔只有这几种。中国人有一个方面没有做好,就是保护我们的历代文物。”
▲电影《锦衣卫》中的主角造型
其实他这么说也不算完全捕风捉影,因为类似形制的头盔中国古代是有过的。那就是前面提及的南宋时期那种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这种盔形在元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大发展。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头盔一般是尖顶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古代中国人,特别是明代人是有发髻的,因此笠形必然很高耸,为发髻留出足够空间。所以,这位导演要么是把古代中国人都当成了光头或秃子,要么只是在博物馆里看了一眼展出的个别头盔,不求甚解,就以英式头盔为模版当道具了。然后再责怪中国人没保护好文物。拜托!是您没有好好研究好嘛。
▲元代笠形盔
▲明代笠形盔
而最为可怕的是这位导演对于历史影片里道具的态度。面对“从《锦衣卫》到《天将雄师》,不同朝代不同的角色,都戴这样的头盔,会不会也有些奇怪?”的提问,这位导演的回答竟是:“头盔是用来做保护用的,它的功能和逻辑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它不会变成一个特别反常的东西。”
▲飞碟帽宇宙四部曲
总之,不论是商代的“饕餮纹铜胄”,还是清代的“避雷针”,中国的头盔发展历经了从青铜到钢铁、从甲片编缀到一体式钵胄的发展。但是这样的纷繁变化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并没能很好的体现,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导演对于历史道具考据程度的漠视态度。而这可能才是中国影视的最大悲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中国古代军人头上带的头盔经过了什么样的演变
现在的人们,一提起“帽子”,就想着洗没洗头;一说起“头盔”,就想着是不是在骑电瓶车。而在中国古代,头盔作为战场上保命的部件,也随着各朝“风尚”经历了多次变迁。
我们的头是近似椭圆而非四四方方的,因而即使是在几千年前,人们想到的也是用类似头的形状的物件保护头部。正是由于战争需要,“胄”这种东西便被商人发明了出来。
不过有趣的是,在明代,千年以前出现过的由藤条编织的胄,再次出现在人们头顶。这一次,藤胄不复以往的“呆板”,而变得更灵活。人们在藤胄顶部留出一个圆洞,用来安置自己终生未剪的头发。也正是因为在胄底下不用给头发留出空间,整个胄的体积都变得更小,更贴合头部曲线。
在今天,我们可以在杂志上看到不少古代武器,却难见到各式军戎服饰,就更别说胄了。但没见到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也不代表他们没有价值。相反,他们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利用。当然,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到博物馆“瞻仰”这些伟大的艺术。
3. 中国古代头饰,你了解多少
服饰从头开始。
首服,是用于头部的服饰部件。中国古代冠帽始于先秦时期的头衣,即头上用品和饰物的总称。冠帽是我国古人使用的一种束发工具,同时处于礼仪和审美的需要,又是一种头上的装饰品,它被视为“礼教”文化的象征[1]88。自古以来,首服是人们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客观上推动了首服的发展。
在中国的服饰史中,首服在整个服饰中具有的地位,是识别身份与社会品级地位的重要标志。自周朝开始,建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从冠上能够识别出帝王与诸侯、将军与士兵、文武百官、社会诸流的等级区别,然而普通老百姓则无资格佩戴。
各种首服的戴法、佩戴者、佩戴场合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或俗成模式,以区别人们身份的高低、贵贱。这类等级体制,一直应用到我国封建社会,贯穿整个古代首服的发展史,并且首服的种类日渐复杂,式样愈加繁多,名称有数百种之多。表现形式划分,将近现代汉民族服饰中的首服分为:帽、巾、眉勒、暖耳四大类。
一、帽
帽,亦作“冒”,又称“帽子”。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上古之人居而野处……观鸟兽有冠、角及种种胡须,就仿效之作冠冕发髻流苏,从而有了各种发饰。冠冕、巾帕。”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人“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与装饰的需求,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部造型加以模仿,改制成冠戴在头上,将鸟兽的须胡变化成缨,再用笄贯插在发上使之稳定。帽,需经剪裁缝制成一定形状,覆盖于人的头部。
童帽是首服中最具有情趣文化的。虎头帽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其外观花样变化多端,细部刻画生动有趣,装饰讲究。虎头帽的外部造型不是具象的现实描摹,而是通过对具有灵性和神性的理想形象进行创造的。
虎头帽是一种民间模仿动物形态而创造服饰品的习俗延续,是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一定的艺术夸张,希望能让孩童健康、活泼地成长和对未来的祈盼,表现汉民族护生的民俗心理特征。造型稚拙,形象生动可爱,整个造型交织着情和爱。还有一种是以民间宗教内涵为祈佑工具的表现,在小帽上缀上很多的金属佛像,戴此帽就如同诸神在保护孩子,寓意非常直白。
二、巾
巾,包头之用。古时平民不戴冠,多是在发髻上覆以巾,在劳动生产之时又兼作擦汗之布,可谓一物两用。古书称为“士冠庶人巾”,指的就是百姓多以帛裹头,这是典型的百姓首服。巾通常以缣帛为之,古尺两尺两寸宽,又常称为“幅巾”。它的型不固定,而是以裹戴的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样式。巾的造型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多样化,更具装饰性,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喜好,成为这一阶层的常服。平民往往也有特殊式样的巾式。
在古代,巾有多种形制,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前裹、后裹,上翻、下折等变化,构成了丰富的式样。按外观造型将巾类首服分为“纽髻式”“韬发式”和“裹首式”三种形式。
所谓巾类纽髻式首服,是指用布帛扎系的方式固定发髻。
巾类韬发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卷折成条状包裹发髻。其中形式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从前向后裹的帻;第二种,从由后抄前,系结于前额的“幧头”。
巾类裹首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包蒙覆于首,于颅后系结的方式。其中,主要有幅巾、头巾和五代之前的幞头。
近代,包头成为在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特色首服。清代叶梦珠在其著作《阅世篇》中对包头作了这样的描述:“今世所称包头,亦即古之缠头也。古或以锦为之。前朝冬用乌绫;夏用乌纱。每幅约阔二寸,长倍之……”。
南地区的包头样式只要是三角包头,它的形式感和构图感都很独特,十分引人注目。平展时形似等腰梯形,短边一般为60~70厘米,长边一般为100~110厘米,宽25~28厘米。斜边略带弧形。在上面的两端各连接一个宝剑头的带子,或者是有流苏的绳子,长度大约10厘米,目的是用来收缚顶端。
而若将包头缚戴端正,则整个呈立体三角形,头后上方还有一小空心三角形,发髻由此露出;头巾的余下部分则在肩颈部垂挂下来,形成两只又长又尖的尾部开叉、互相交叠、形似燕尾的三角形拖角。所以称之为“三角包头”。
4. 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帽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最特殊的帽子就属于清朝的铁帽子王,而铁帽子王属于世袭制,拥有铁帽子王的人比一般的王爷拥有更丰富的物质待遇和政治待遇,在特权上也不同于其他王爷。
三、而到了清代末期,铁帽子王更是属于可无可有的角色了,虽然有一些将军非常的有实力,文武双全,并且在镇压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依旧没有将铁帽子王重新回到清朝刚开国的时候的地位。虽然号称铁帽子王,但是清朝朝廷对他们管理的非常严格,一向是有错必罚,所以很多的人都受到了处理,而随着清朝逐渐的落寞,革命不断地爆发,民国逐渐取代了落后的清朝,铁帽子王也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5. 帽子最早在什么时候
人为什么要戴帽子?帽子的实用意义于在御寒、防暑、防风沙,后来才是,装饰和标识以及象征意义。关于帽子的实用意义和装饰意义我们很清楚,今天主要来谈帽子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现代社会以前帽子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特别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社会期间。
观看和阅读古代的文物以及书籍,我们发现帽子跟女人的关系很小,古代社会女人可以是从来不戴帽子,只有男人和帽子有关系,说白了帽子就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中国可以说帽子从一发明就是跟“权力”和“地位”地位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它的象征价值。
在中国据说是华夏始祖黄帝首先发明了帽子。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不是为了防热御热,而是它的装饰和标识作用。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这是的帽子应该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标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科层官僚秩序,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释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带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最初的时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后来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当然还有其他细化的规定。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而且教育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轩是车子,冕是帽子,就是当官走仕途,可见当时坐车子和戴帽子是官员仅有的的特权。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头发束起来,穷人可以说是披头散发或者用麻绳把头发束起来。
帽子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标示和象征,虽经历朝历代的转变,可以一直没有改变过,样式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标识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冠冕开始流行于民间的儒人雅士。晋人陆机《幽人赋》中有“弹云冕以辞世,披霄褐以延伫”。这时北方的胡人带来一种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为普遍“汉化”并没有流行起来。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特别是盛唐时期的开放风气,帽子特殊象征逐渐淡化,但是仍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逐渐下流向于民间:一般的读书人和有钱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区别,有规定的样式,有典型的书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时期比较流行。一般老百姓还是用布把头发束起来包裹起来,叫“方巾”。元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开始逐渐流行中原,有皮帽,毡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贵的皮毛做的上面镶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可以带帽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传入,西洋的帽子文化传入才使“帽子”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车夫乞丐,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出席宴会头戴高贵礼帽的绅士以及头戴毡帽拉黄包车的车夫,甚至用帽子放钱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实用价值开始起作用。
在古代女人可以说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岁便束发戴笄,用“巾帼”在后面挽头发或者把头发包扎定型。当然除了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时戴帽子,但那只是一种装饰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两种一时皇后贵妃和公主之类的贵族妇女,有戴“凤冠”“花冠”之类的特权。还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唐朝时曾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过从胡人那儿传过来经过改进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纱缦围绕,用来防沙,“遮脸”,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当于今天的伊斯兰地区妇女的黑纱。中国女人普遍带帽子的传统是从清末开始的,是学习西洋女性的,各种凉帽,挡风帽,起初也可以说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后来体现的便是彻底的装饰品和实用价值。
从帽子的起源和演变,完全体现的是男权社会权力和地位,以及这种历史发展和逐渐瓦解的历史。
关于帽子的文化,我们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乌纱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云“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乌纱帽后来就成为中国官僚文化的象征。另外是民间文化,可以用“绿帽子”概括。
“乌纱帽”文化有:轩冕之志,树立当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严正大,很有气派;弹冠相庆,相互祝贺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气质和风度;衣冠禽兽,貌似高尚的虚伪小人;怒发冲冠,发怒到极点;张冠李戴,颠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无知无礼的丑态。这些成语可以说很很好地体现了“帽子”的权力,地位,正统,美好的象征意义,跟统治阶级,跟男人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权文化。
“绿帽子”的民间文化,只有跟女人联系在一起,是作为女人对男人的“不忠”,对男人地位的挑战的反面教材来出现的,也是对女人的警告,不要给丈夫戴“绿帽子”。
从帽子的历史演变来看,中国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从胡人那儿传入中原以后,经过改进才流行起来的。现代帽子则是从西洋直接传入的。
在现代社会“帽子”可以说在向历史的“反方向”发展,不再是地位和权力和象征,成为一种装饰品和防热御寒的工具,戴一种新潮的帽子成为时尚女性的一种追求美的体现,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闲帽子。
不可否认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业和狭小领域仍旧是一种象征和标识别,甚至是权力的象征,比如军帽和警帽和医生护士戴的白帽子,学位帽,宗教人士带的帽子等。安全头盔则是专业护头用的
6. 中国历史上两顶特殊帽子,“绿帽子”与“乌纱帽”有什么样的故事
绿帽子”的演变过程长达两千年,“乌纱帽”则起源自南朝刘宋年间(另有说东晋时宫中就开始流行)。秦汉时期规定犯人穿一种特制的衣服,称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载“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可见至迟在汉代“赭衣”已为罪犯的代称。
至隋朝,“乌纱帽”作为“常服”的帽子,也是皇帝、贵臣、百官士庶等,贵贱通用。唐初,“乌纱帽”曾一度是皇帝及皇太子专用的帽子。李世民即位后诏令“乌纱帽”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戴用。因而,在唐代“乌纱帽”不过是一种日常便帽。杜甫曾有诗云:“不眠瞻白兔,百过落乌纱。”说他晚上睡不着望着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映照在他的乌纱帽上。但当时的杜甫并无官位。
7. 帽子的发展史
人们对帽子这种很表面化的配饰一直很迷恋。据说在20世纪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犹如向人宣称“我是不正经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时尚潮流,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翻阅帽子发展的历史,从最早的宽得不能再宽的式样,到花卉、标本鸟、水果篮——什么东西都可以往上“堆”,帽子往高空发展,而不是打横出现。
1917年,钟形帽问世,这种帽檐挡住一只眼睛的设计,风靡一时,一直主宰到1920年,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时髦从眉毛开始”一说。
到了1930年代,超现实主义与帽子纠缠一起,头巾式女帽、三角帽,甚至鞋子反转搁在头顶的夸张设计,都是当时流行的款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物资贫乏,帽子的款式趋向实用而缺乏创意,但到了1947年,迪奥的天才大手笔成功塑造的“新形象”时尚系列又叫“花冠线条”,以一朵向上的花朵为基础勾勒成而得名,细腰大摆裙再加一顶灯罩式宽帽成为那个年代最经典和有品味的装扮。
“新形象”造型的出现,使宽檐软边帽和平顶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出现人造纤维、塔夫绸、法兰绒,以及艳丽的羽毛。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克琳的出现,使无边平顶小筒形帽成为50年代的时尚宠儿,而后,带面纱和织物衬里的帽子在一股怀旧热潮下,亦风行一时。
然而,文化的必要性逐渐衰退,帽子很快成为正式场合或有实际需要时才使用的饰物,霸权地位一去不返,只有少数像英国王太后和戴安娜王妃,一直对帽子情有独钟。
谁想到,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明星效应促进了戴帽风气,另外,像StephenJones和PhilipTreacy等女帽设计大师的出现,也把帽子带回时尚潮流的舞台。
8. 帽子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据《后汉书•舆服志》载:“上古衣毛而冒 皮”,《释名》云:“冒,帽也。”《尚书大传》载: “成王问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 ‘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领者。’”帽即“头衣”、 “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 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说明这个时期已 有束发甚至戴冠的冠帽了。冠帽的产生源于防暑御寒的需要,人们 把一大片树叶盖在头顶遮日或防雨,把一块 皮毛包在头上防冻,就是最初的“帽子”。成 语“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 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时的冠帽不同于现在 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 分,不像现在的帽子盖住头的全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和 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随之在冠帽上明显地 反映出来。于是,冠帽之间有了贵贱等级之 分,贫贱无身份的人不准戴冠帽。周代后期封建制度初兴时,冠帽上的等 级区分走向系统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 服中已分三弁。《礼记》、《周记》、《仪礼》等书 中,关于冠帽制度的记叙更多由简到繁,不 同等级在不同场合要戴不同的冠帽。如帝王专用的“冕”,它前低后高,表示 恭敬,前面用丝线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视, 两旁用丝线挡住耳朵,表示不听谗言,成语 “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便由此而来。皇 子继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 戴头巾。据记载,用来当帽子用的头巾本来 是平民百姓劳动时擦汗用的,后来才被当 做帽子褒在头上。冠帽除了反映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外,还 同世俗礼仪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在古代,贵 族子弟20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冠礼,表示已 成年,因此后世用冠作为达官贵人的代称。 又如,在汉朝,冠有十几种之多,分别供不同 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再如,现代 人们用脱帽礼表示礼貌,但在我国古代,脱 帽是无礼的行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 说,张旭酒醉后当着王公的面,竟脱帽露顶, 这在当时是有失体统的不雅行为。我国各民族的帽子更是五彩缤纷、种类 繁多,极具民族特色。很多独具特色的帽子 已成为识别民族的重要标志。如维吾尔族的 小花帽、蒙古族的狐皮帽、土家族的织锦毡 帽、裕固族的喇叭形红缨帽、阿昌族的扁筒 式包头、瑶族的雉尾包头等等。另外,辽金人 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礼帽。而现在的帽子,其划分阶级和等级的功 能已经弱化,也不与世俗礼仪有着太大的联 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装饰打扮。
9. 帽子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