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绍一下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济尔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
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是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和硕庄亲王(原称和硕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曾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被夺爵。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但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托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的父亲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1)铁帽子王分别的住处在哪里扩展阅读: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主要有3项:
“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Ⅱ 什么是八家“铁帽子”王
什么是清朝的“铁帽子”王:
所谓“铁帽子王”就是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子孙后代辈辈为王,见了皇帝不参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懒王。
“铁帽子”王有什么用途?用处就是位高权重、利禄巨丰,大处可以为国尽忠效力,小处可以生活得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荫庇子孙。
八大铁帽子王:
礼亲王代善(太祖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子)
豫亲王多铎(太祖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侄)
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
庄亲王硕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顺承郡王萨哈璘(代善子)
怎样得到这个称号:
乾隆所定的“世袭罔替”之制明确规定“诸王袭爵,经朕酌定,由军功封晋者世袭罔替,其余恩封诸王袭爵时,皆应以次区分。”,既然“八大铁帽子王”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那么他们的爵位就是因军功而被封晋。
Ⅲ 清朝灭亡后,铁帽子王爷们去了哪里
说起铁帽子王这个清朝的专用名词,经常看清宫剧的朋友都不会陌生。截止清朝灭亡时,清朝共有12个铁帽子王。什么是铁帽子王,铁帽子王就意味着世袭罔替。这和清朝特殊的爵位制度有关,清朝的爵位不是一直保留的,而是隔一代降一级。
12位铁帽子王家族没有真正会勤俭持家的,到了40年代后期,这些铁帽子王家族基本上荡然无存。当时,有一位清朝贵族给人送煤炭为生。按照当时的规矩,他的爵位应该是郡王。因此,其他人还喊他煤王爷。由此可见,曾经在威名赫赫的铁帽子王,也不过是王朝的陪葬品而已。
Ⅳ 满洲八大铁帽子王简介
礼亲王代善(太祖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子)
豫亲王多铎(太祖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侄)
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
庄亲王硕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顺承郡王萨哈璘(代善子)
此后 雍正年间 又增加了怡亲王
同治年间 又增加恭亲王
光绪年间 又增加醇亲王和庆亲王
总共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太祖时期,以满语定爵,如“台吉”、“贝勒”、“和硕贝勒”等。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皇太极借用了明代宗室的名号,列爵九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入关之初,为了鼓励宗室为国立功,以战功而封爵,此为功封。后来,历朝皇帝又不断封爵,此为“恩封”。
至于袭封制,顺治初年,曾规定:“和硕亲王一子袭封亲王,其余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袭郡王,其余俱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郡王以上准袭封,贝勒以下不准袭封。”但后来并为严格执行,如睿亲王多尔衮死后被削爵,其睿亲王爵停封。
爬梳八大铁帽子王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是所有王爷的爵号都有所改动,甚至有所降袭。(以下数字为第几代)
1、礼亲王 ①礼亲王,②巽亲王,③巽亲王,④巽亲王,⑤康亲王,⑥康亲王,⑦康亲王,⑧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复礼亲王。(此后9——13代均为礼亲王)
2、郑亲王 ①郑亲王,②简亲王,③简亲王,④简亲王,⑤简亲王,⑥简亲王,⑦简亲王,⑧简亲王,⑨简亲王,⑩简亲王,11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复郑亲王。(12——17代均为礼亲王)
3、睿亲王 ①睿亲王,②亲王,③贝子—镇国公,④镇国公,⑤辅国公,⑥辅国公(信郡王),⑦辅国公,乾隆四十三年睿礼亲王。(此后8——12代均为睿礼亲王)
4、豫亲王 ①豫亲王,2——6代为信郡王,6代乾隆四十三年复豫亲王。
5、肃亲王 ①肃亲王,2——5代为显亲王,5代乾隆四十三年复肃亲王。
6、庄亲王 爵号无变化
7、克勤郡王 ①克勤郡王,2—3代衍禧郡王,3—9代平郡王,9代乾隆四十三年复克勤郡王。此后至17代均为克勤郡王。
8、顺承郡王 爵号无变化
爬梳清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为表彰开国诸王,决定把功封与恩封区别开来,始定“世袭罔替”之制。乾隆四十一年:“诸王袭爵,经朕酌定,由军功封晋者世袭罔替,其余恩封诸王袭爵时,皆应以次区分。”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衮翻案昭雪,并复八大铁帽子王复爵号。这时才形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
老豫王多铎、岳托及阿齐格等为奠基清业曾立下汗马功劳,被太祖封为铁帽子王。所谓铁帽子王就是子孙后代辈辈为王,见了皇帝不参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懒王。
清朝不像明朝,在封赠爵位上失于滥!清代最重军功,就是太祖、太宗之后若无军功,也将流于凡品。清初,共封八个世袭罔替的亲王、郡王。他们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庄亲王(原名承泽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雍正朝,封皇十三子允祥为怡亲王,雍正八年,亲王死,特旨加恩赏给世袭罔替。
清制:非军功、非特旨不得赏给亲王世袭罔替,但是,慈禧主政后乱了祖制,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此三王都荣获亲王世袭的荣耀,前两者倒是身份渊源不同,唯独这庆亲王奕劻是个顶顶无能之辈,又是贪财亡命之徒,而且,是远支贵族,就是他私相授受,让袁世凯钻了空子,人称:庆记公司,把国家当儿戏。
清初,封了八个铁帽子王,后来到雍正朝又封了怡亲王,我觉得到这时,清朝整体的分封制度是完全可以和宋代相提并论的,也就是很公平的。这九个铁帽子王都是确实爵应上赏的。
--------------------------------------------
九王分别是:
礼亲王代善(太祖子,子巽亲王满达海袭,子常阿岱袭巽亲王,后废,弟康亲王杰书袭,其子孙袭王爵,乾隆四十三年,复号礼亲王)、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子,无子,以豫亲王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视诸王三倍,顺治亲政,旋即废爵,乾隆四十三年以多尔博五世孙辅国公淳颖袭爵)、
豫亲王多铎(太祖子,顺治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子多尼袭郡王,子有罪,以弟郡王董额袭,乾隆四十三年以多尔博四世孙辅国公修龄袭爵)、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弟舒尔哈齐第六子,多尔衮死后进封叔和硕郑亲王,子济度袭爵,改号简亲王,孙雅尔江阿夺爵,以济尔哈朗弟贝勒费扬武曾孙德沛袭,乾隆四十三年,复号郑亲王)、
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被多尔衮陷害入狱而死,顺治亲政后雪,子富绶袭显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复号肃亲王)、
庄亲王硕塞(太宗子,封承亲王,子博果铎袭,改号曰庄亲王)、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崇德元年四月,封成亲王,八月有罪降贝勒,死后诏封为克勤郡王,子衍禧郡王袭,子平郡王袭,至乾隆四十三年,复号克勤郡王)、
顺承郡王萨哈璘(代善子,封颖亲王,子袭顺承郡王),
怡亲王允祥(圣祖子,雍正元年封亲王,三年复加封郡王,任王于诸子中指封,王事雍正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雍正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命复其名上一字为“胤”,命王爵世袭。)。
-----------------------------------------
这里,我们看出:太祖努尔哈赤首创满洲,可谓满清的开天辟地第一人,所以,有三个儿子封铁帽子王,是应该的。
清太宗是继太祖之后,开创满清进关坦途的第一人,所以,有两个儿子封铁帽子王也是合理。
代善是太宗的长兄,要不是他主张拥立太宗,那么,以当时“三尊佛”、“四大贝勒”的局面,领导层的问题就可能要拖得很久才能解决。所以,有两个儿子封王,况且,岳托、萨哈璘都是开国军功最盛的诸王之一,尤其是岳托,首封成亲王,功勋不下多尔衮。
努尔哈赤开基创业,多亏乃弟速尔哈赤(又称:舒尔哈齐)辅佐,可是后来,努尔哈赤翻脸杀掉了其弟,所以,以开国功勋论,哈齐也应占有一席之地,故而,其子济尔哈朗得封郑亲王也是合理(肃顺就是济尔哈朗的后裔)
清史稿》称颂康熙:名曰守成,实同开创!故而,康熙也有一子得封铁帽子王,其实,严格说来,康熙应该是有两个儿子封铁帽子王的,因为,庄亲王博果铎无子,雍正做主让其弟,康熙的儿子允禄袭爵,那么,庄亲王这一支也就从太宗系统转到圣祖系统来了。
至于晚清时候封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很多水分在里面,恭亲王是1861年政变的主谋,慈禧为了酬谢他,上来就封亲王世袭。好在,这个鬼子六还有自知之明,没敢接受,直到他死后,才又追封的。
醇亲王因为是光绪的生父,故而加尊,更主要的是他很听慈禧的话,又是慈禧的亲妹夫,这也算勉强说的过去。
到了庆亲王奕劻这里就很说不过去了,老庆是乾隆的儿子永璘的后裔,支派已经很远了,就是因为他对慈禧的娘家有恩,才一步一步爬上来,最后,居然封了亲王罔替,实在是滑稽。就算是从乾隆那里论起来,也不该封,乾隆是使得清朝由盛及衰的第一人,也是造成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罪人之一,他的子孙何以能够封铁帽子王呢?
不过,请你看看,那位让“大清王朝”蒙受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的道光,不也是有两个儿子封了铁帽子王吗?那么,也就不奇怪了,(恭亲王、醇亲王是道光的第六子、第七子),这也是清朝的气数将尽的表现吧!
Ⅳ 历史上那些王公贵胄的府邸有多大他们的护卫,府兵都住哪里
王府里面有品级的人员俸禄由朝廷发放,属于下人的长工佣人,都是签契干活。
关于王爷待遇,还有个“八分之说”,其实就是个花架子,指八样东西,如有宝石、朱轮、出行时驱赶路人的皮条,车上带着暖壶之类。
亲王年俸最高的达到1.8万两银,有些特别受宠的亲王享受双俸,即3.6万两。王爷都有皇上赏赐的大片土地,建有偌大庄园,有很大很大的收入。
至于题主的后半问,好像王府只有护卫,府兵是另一概念,作为护卫自然住在府中,随时应急,确保王爷和王府安全。欢迎网友纠正和补充。
Ⅵ 古代王府各个院子名称。急用。要有王爷住的、各个侍妾住的
1、恭王府景区
恭王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景区,为清代规模比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欣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2、郑王府
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为钟郡王奕诒的宅邸。清军入关,定鼎燕京。世祖以此第赐其从叔郑亲王济尔哈朗。郑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清室覆亡后,府邸的产权曾归属西什库天主教堂和中国大学;郑王府今为国家教育部址,中国教育基金会所在地。
3、醇亲王府
醇王府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纳兰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醇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醇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二层后罩楼。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
4、礼王府
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明代是崇祯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王府规模宏大,占地广阔,重门叠户,院落深邃。北京有句老话说的是,“礼王府房,豫王府墙”,就是说礼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墙高。由此不难看出礼王府的规格,在北京诸多王府里面的等级之高。礼王府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占地约30公顷。
5、庆亲王府
庆亲王府西城区定阜街3号。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庆王府当是在光绪十年(1884)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始称王府。王府建筑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1座。东部亦已改建。现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区,有三组并排的院落。原厅堂均有名称,悬有匾额。有一座二层楼,俗称梳妆楼或绣楼,现存三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
中央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1座。东部亦已改建。现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区,有三组并排的院落。原厅堂均有名称,悬有匾额。有一座二层楼,俗称梳妆楼或绣楼,现存三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
Ⅶ 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王府指的是哪些王府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是指战功显赫的六家亲王和两家郡王。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则是指无论是亲王或是郡王,其后代总有一人袭爵位。就是袭爵人犯了罪其爵位仍可以由家族其他人员袭封。"铁帽子王"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其王府也比一般王府庄重气派。
礼亲王府
位于西四南大酱坊胡同,第一代主人是努尔哈赤的二子代善。王府规模雄伟,占地面积广,重门叠户,院落深邃。该王府与其他王府总体布局大体一致,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其后面有一个后罩楼。
20世纪20年代已荒芜。蔡元培于1927年在此开办华北大学。
50年代初民政部在此办公。现为国家经委的一部分及国务院宿舍所在地。
睿亲王府
位于东单外交部街路北。睿亲王多尔衮为清初摄政王,死后被议罪革爵,王府被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复爵位,在这里重建了府邸。
1929年后为私立大同中学校址。现在是北京市124中学校址。除神殿改为礼堂,似乎还遗留有旧迹,其余已难觅踪迹。旧府在南池子北,旧称"玛哈噶喇庙",后改为普渡寺。
郑亲王府
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第一代和硕郑亲王努尔哈赤之侄济尔哈朗。王府清代进关之初建造,因济尔哈朗建府逾越了当时的建制规定,在清顺治四年(1647年)被罢官,并罚款。
郑王府坐北朝南,建筑雄伟,占地面积大,被誉为京师王邸花园中最佳者就是郑王府的后花园"惠园"。
庚子事变中大部分建筑和花园被毁。辛亥后押给西什库教堂,1925年后为中国大学校址,操场即是原来花园。
现在是国家教委所在地。府门、银安殿、东西配殿保存较为完好,重新修膳后,已焕然一新。
豫亲王府
位于东单三条。第一代主人是多尔衮的同胞弟弟多铎。20年代协和医院购得,改建大部分房屋,原貌已失。现在是协和医院所在地。
肃亲王府
位于东城区正义路东侧。第一代肃亲王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王府于顺治年间创建,历代亲王都以此为府邸。
义和团运动时,肃亲王府成为洋人抗拒义和团的重要据点之一。
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根据条约东交民巷使馆区扩大了范围,肃亲王府被迫沦为日本使馆。日本人大肆拆除,改建了王府,王府的原貌已很难辨认。现在这里是北京市人民政府,西式楼房还保留在院内。
克勤郡王府
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西口路北。第一代主人是努尔哈赤的二子代善的长子岳讬。这座王府是岳讬的子孙在顺治年间创建的。原府占地面积不大,平面布局与王府规制相符,但规模较其他王府小。
今府路南影壁和府前部东翼楼尚存外,其他已全部拆除。
宣统元年(1909年)袭封晏森是最后一代克勤王,民国后王府卖给了以兴办慈善事业著称的熊希龄氏作为住宅。
现为新文化街第一小学。仪门、三进庭院和两组殿堂建筑尚存。
顺承郡王府
位于西城区赵登禹路。第一代顺承郡王是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清代最后一个袭王爵的是光绪七年(1881年)袭封的钠勒赫,民国六年(1917年)逝世。
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内分为三路,与其他王府形制相同。
1921年,皖系军阀徐树铮租住。军阀张作霖入据北京时,占为私有,作为自己的大元帅府。
现在是全国政协所在地,府内主要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全国政协的礼堂在原来的宫门位置泽裕亲王硕塞的府邸。
庄亲王府
位于西四平安里太平巷。原来是清太宗第五子原为承泽裕亲王硕塞的府邸,其子博果铎袭爵后改号称庄亲王府。庚子事件中被毁。
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李纯购为私宅,并拆除了王府建筑材料用于修建天津的李氏祠堂。
现在原府的东北角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住址。
Ⅷ 有没有关于清朝各位铁帽子王(入礼亲王、肃亲王等)在塞北设立牧场的资料。
清代北部边疆官牧场,是清政府在传统畜牧业活动的基础上,集中牧养牲畜的场所,是其行政衙门和军事衙门从事畜牧业生产和管理的一种普通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较成熟、较高级的畜牧业管理机构和组织。清朝官牧场主要划分为太仆寺牧场、皇室牧场(上驷院牧场)、八旗牧场和绿营牧场4部分或4大类。由朝廷开办的太仆寺牧场和由内务府开办的上驷院牧场属于中央牧场;八旗牧场和绿营牧场属于地方开办的军牧场。顺治初年,朝廷在张家口外设置种马场,于陕西省设立苑马寺,为军队牧养或提供马匹,皆隶属于兵部。后来到康熙四年(1665年)裁去苑马寺,扩大种马场。5年后,种马场改属于太仆寺,并分设察哈尔左右两翼牧场。位于张家口外哈喇尼敦井的太仆寺左翼牧场,地土辽阔,方圆600里;位于齐齐尔罕河的右翼牧场,方圆400里。康熙时,这两翼牧场共牧养着160群骡马,约3.2万匹,骟马32群,每群59匹——305匹。清初在独石口外设立的直属于上驷院的御马场,地处上都、达里冈爱、商都、达布逊诺尔等处,水草丰茂,地界绵延千余里。最初,上驷院牧务分设3场,后来又增为5个场,分别为大凌河牧群马营、养息木哈达牧群马营、养息木边外苏鲁克牧牛羊群及黑牛群牧营、养息木边外牧群牛营1。上驷院所属牧场,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时,牧养着骡马197群,骟马46群,走马2群,驼22群2,每群马200匹——500匹,每群驼100峰——200峰。建于察哈尔的八旗牧场,也同样是方圆广阔,其占地范围,东至克什克腾旗界,西至归化城土默特旗,南至晋北大同府、朔平府边际,北到苏尼特及四子部界,周边达千里。顺治时分别在这里建有:正黄旗牧场、镶黄旗牧场、正白旗牧场、镶白旗牧场、正红旗牧场、镶红旗牧场、正兰旗牧场、镶兰旗牧场。据康熙四十九年统计,“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牧场各有牛95群,羊180群。牛以120头为一群,共3万余;羊以400只为一群,共216000只”3。到乾隆时,还在大青山后设立了绥远八旗牧场,颇有成效。相比之下,绿营牧场设置较晚,正式成立于乾隆元年(1736年)。起初是因西北用兵,军马缺少,调解艰难,故而吏部尚书刘于义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署理陕甘总督、办理军务时,奏请在西北设立牧场、蓄养军马,以裕边防。胤禛帝批准了刘于义的要求,在4个军事重镇各设牧场1处4。两年后,便在甘州大草滩、凉州黄羊川、西宁摆羊戎、肃州花海子湃带湖建起了最早的绿营牧场。10年后,又于甘肃安西提督牧地建绿营牧场1个。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1760年、1761年),又相继在新疆乌鲁木齐、巴里坤设立两个牧场。几年后,巴里坤牧场便分为东西两场。另外,清政府还在新疆的济木萨、古城、玛纳斯、塔尔巴哈台等处办起绿营兵马场。以上各类牧场,是清政府根据地理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体现。
中央牧场(太仆寺牧场和上驷院牧场)和地方牧场(八旗牧场与绿茵牧场)只是因主办者不同而有差异,没有隶属关系。各类官牧场皆为清朝的军务、政务服务。所以,中央牧场曾向地方牧场解送马匹,以奠定其创立之基和支持其维持之需5。如乾隆时在新疆乌鲁木齐、伊犁设立绿营牧场,开始的一部分马匹、牛羊就是从察哈尔一带的太仆寺牧场解送来的。当然,最初较多的牧畜来源是通过“茶马互市”获取于“番地”的。那时官牧场的牲畜品种很多,就马匹而言,有朝鲜马、蒙古马、俄国哥萨克马和东北建州马、西北西宁马、宁夏马、洮州马、甘州马等。有些牲畜作为贡品被送入官牧场,包括中央牧场;有些牲畜是清政府通过“茶马互市”的形式,向官牧场提供的。史称:“归化城两旗蒙古岁贡马;喀尔喀哲卜尊丹巴胡图克图岁贡驼马;陕西岷州卫二十四寺番僧岁贡马。均由理藩院咨送(上驷院)各厩……至哈萨克贸易之马尤伙,每年无定额,于乌鲁木齐及伊犁广设牧群以为新疆驻守各兵之用”6。由此可知,进贡与贸易是马种的主要来源。
官牧场的管理形式与经济性质
清代官牧场是一种正规的国营畜牧业组织,是一种典型的经济实体,但它同时又是一个行政部门,是当时官僚机构的一部分,充分表现出官办实业的特点。在这里,统治者不是以纯粹的经济手段去管理牧场,而是把牧养牲畜这种经营形式纳入衙门的事务中,封建主义的色彩相当浓厚。
从组织机构上讲,中央牧场和地方牧场都要接受两类机构的监督和控制,即服从其内外两方面的领导。各个官牧场上面都同时具有主管部门和主办部门两种单位。主管部门和主办部门又各自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层层节制,共同对牧场产生作用。
太仆寺牧务的主管者或统辖部门分为5个层次:1.总管两翼牧场大臣(兼副都统衔),总领察哈尔两翼“马政”。2.太仆寺寺卿和少卿,掌管两翼牧场的建设与发展事项,从而采取赏罚措施。3.左右司员外郎及满、蒙主事,掌管驮载幔城、网城的驼队,以备巡察;并负责查验牧场牲畜的增减,定时烙印、登记。4.主薄,负责奏章之类的文件呈转等处理工作。5.笔帖式,搞文秘工作,主要负责满、蒙人员有关牧务的文语翻译。其主办部门分别为统辖两翼牧场总管和两翼牧场总管与副管、防御、翼领、骁骑校、护军校、协领、牧长与牧副8个层次。各级机构各自分管一处牧务,或协管场务,包括管理牧地、棚槽、草料以及使用兽医等工作。直接从事牧养活动者乃是牧丁,每群马设置牧丁8名——14名。
上驷院牧务的主管部门也分为5级机构:总管院事大臣(副都统衔)、院卿、左右司郎中及员外郎、主事、笔帖式与侍卫及司鞍等,所具权限和所掌管事务与上述太仆寺牧务的主管部门大体相似。其主办机构分为4个层次:牧场总管与副管、翼领、笔帖式、牧长与牧副,依次负责管理收地、牧群、马槽、帐篷、草料以及牧医、牧丁等。
八旗牧场的建制也与中央牧场基本相同,主管机关有副都统、佐领、领催等各部门;主办机关有牧场总管、侍卫、牧长等各单位各级负责者。直接收养场内牲畜者为八旗官兵。所不同的是:八旗牧务并不是一个整体,每个旗都有自己独立的牧场,皆有互不统属的完整的一套管理机构,从畜牧政策上讲,它们是可以并列存在、平行发展的。
边地绿营牧务的主管机关是:总督衙门、提督衙门和总镇衙门(总兵府),它们逐级负责督导牧养,考核放牧成绩,执行赏罚,查核经费与设备,制定牧场建设规划等事宜。其主办单位是游击府以下的各军事衙门,即依乾隆元年(1736年)所定制度,“每场牝牡马千二百匹,以游击一人为总统,每场分为五群,每群牝马二百匹,牡马四十匹,以千总、把总一人为牧长,外委千总、把总为牧副,兵十名为牧人”7。基本上是将军队官员编制转为牧场的领导结构,由军事衙门移为畜牧衙门,官场风气很浓。
在管理措施上,清政府对官牧场特别是边塞官牧场实行了责任制,订立了严明的奖惩办法,用以保证和促进国营畜牧业的发展。朝廷一再强调将严格的数目指标和严明的奖惩条例对应起来,用量化尺度来衡量其负责者的工作优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形成。按规定,张家口外察哈尔各牧群,包括朝廷牧群和八旗牧群,每隔3年,原额的牛、马、羊与新的孳生数要达到3:1。8驼群,每隔6年,原额数与孳生数之间不能小于5:2这个对应值。通常是“每三年一次考校,蕃息者有赏,虚耗者有罚”9。在具体执行程序上,既有阶段性,又有连接性。一般是先布置,后检查;先检查,后评定;先评定,后处理。颇有章法,条理分明,环环相扣。如太仆牧务的督查和考核:每年春天派本寺堂官(满人)1名,出口外察哈尔牧地,“将马驹验骟,秋季往口外分拨骟过三岁之驹入群,三年均齐一次,届期列名,奏请钦点,前往员外郎岁春季往口外稽察孳生、倒毙各数并训练马驹,逐一烙印。秋季往口外验视肥瘠并训练马驹,有未烙印及烙印模糊者补烙印。牝马群计三年之内每三马应孳生一驹,于孳生额数外,多至一百六十匹者为上等,八十匹以上者次之,八十匹以下者又次之。其于孳生数额内少至一百匹或五十匹以上及五十匹以下者亦分三等,牧长、牧副、(牧)丁以是各定其赏罚。牡马群以在场见牧之数区为十分,视其训练及毙损之多寡以定其赏罚,至该管协领以上各官,统计所管马群,得赏受罚之等次,核计有差”10。上驷院牧务和八旗牧务的督理措施也与此大同小异,其中,上都、达布逊诺尔牧场和大凌河牧场马群,每3年奏派堂官巡察1次,驼群,每6年巡查1次。马群每百匹倒毙之数不超过8匹者赏,9匹至12匹者免议,13匹以上者罚。各总管、副管、翼领、牧长、牧副皆照例领受赏罚。所赏之物为马匹,所罚之物也是马匹。对直接放牧的牧丁,凡已超额完成任务指标者,即于额外多出1牛犊、两羊羔者,每人各奖赏毛青布1匹。完不成规定任务者,要接受鞭挞的处罚。从上到下,从官到民,采取和执行了贯穿性或一致性的督饬办法,讲求人人有岗,人人有责。
绿营牧场的督饬和管理制度更为严格,不仅对有关官员、兵卒进行经济上的赏罚,而且还对之进行行政上的鼓励与制裁。按乾隆元年(1736年)原定之条例,每3年举行1次全面而统一的考评活动,称为“均齐”。届时由总督派官员逐场巡察检查,划分等级,题明原委,并详造各牧场官兵花名册,报明兵部备案。照规定,边地牧马(包括内地绿营牧场马),也同样要求在3年内,每3匹马须孳生1匹。在此定额之外,多增加1匹以上80匹以下的给3等奖;牧长加官1级,牧副纪录2次,每兵赏银1两。多孳生80匹——160匹者为2等奖,牧长加官2级,牧副加官1级,每官各赏银2两。多孳生160匹以上者为1等奖,牧长、牧副皆按所加级别补授实职,每名牧兵赏银3两。11若不足定额,少孳生20匹以下者,罚牧长5匹马,责打牧副40杖。少孳生21匹——40匹者,罚牧长马7匹,杖责牧副50。少孳生41匹——80匹者,罚牧长马9匹,杖责牧副60。12“如于原牧数内缺少的,千总、把总(牧长)革职,罚马十八匹,外委(牧副)革去顶戴,仍各责八十,兵责八十。所罚的马归入马群核算。其提、镇、游击统计五群以为赏罚:五群得赏的游击加二级,提、镇加一级。四群得赏,一群得罚的游击加一级,提、镇纪录二次。三群得赏,二群得罚的游击、提、镇无庸议赏议罚。三群得罚,二群得赏的游击降一级留任,提、镇罚俸六月。四群得罚,一群得赏的游击,降一级调用,提、镇罚俸一年。五群全罚的游击革职,提、镇降一级调用。……若在原牧数内缺少的,除将千总、把总罚出马数补入外,余著落游击、提、镇各半分赔”13。显然,绿营牧务的负责面儿较大、赏罚范围极广,既考核主办单位游击府、千总把总衙门;又考核主管单位——提督府、总兵(总镇)府;既查问直接责任,又追究间接责任和连带责任,它是岗位责任制和管理责任制的结合。那时就是通过如此上下一贯制的奖惩手段来实施和执行上面颇具实用性的双管齐下的责任制的。这样,可使主办部门和主管部门之间产生一致的利害关系,促进二者共同努力,抓好牧务,从而加强对官牧场的督导和控制,有效地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不过,这是一种封建主义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官督官办或官督军办的经营形式,有相当的专制性。它与中央牧场一样,是与民间畜牧业相互冲突的,因为最好的水草、牧地为其所扩占,对民间畜牧业有所妨碍。
清代北部边疆官牧场是供官衙和军队使用马、牛、驼、羊等牲畜,采取牧养与拨用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自给性经济。牧场物品或产品,基本上不进行交换,没有走进市场经济的圈子。北部边地官牧场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组织,它具有某种政治属性,是一个指令性的专业服务实体。
边地官牧场除了经营上的承包性质之外,还含有某些差徭性质的封建主义经济因素。各牧场的牧丁要像一般封建户政下的编民一样,承担提供朝廷所需贡物的义务。每年定例将一些畜产品解送到朝廷,交给内务府御膳房,供皇帝和各宫室食用。如在张家口外为镶黄、正黄、正白3旗牧放牛群、羊群的1620名牧丁,每年必须向皇族进贡乳酥油1.0122万斤,乳油4927斤,大小乳饼1158斤。14这是一种以实物形式出现的由牧丁承受的徭役负担,是封建统治者以强力驱使牧丁或役使百姓之变相的反映。
Ⅸ 清朝的铁帽子王在京城都有王府吗
他们主要都是在北京生活,肯定要有府邸,给你列举列举。
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安门黄城根南街路西,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占地约30公顷,为礼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
郑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世祖以此第赐其从叔郑亲王济尔哈朗。
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在东华门大街迤南普度寺一带,一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
豫亲王府位于东城区帅府园东口,今天协和医院的位置,始王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
肃亲王府位于东城区正义路东侧,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府邸。
庄亲王府位于西四北太平仓,向北直到麻状元胡同,太宗第五子硕塞于顺治元年被封为承泽郡王,顺治八年以功晋为亲王,硕塞第一子博果铎于顺治十二年袭亲王,改号曰庄,此后均以庄亲王承袭。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始王为成亲王(克勤郡王)岳托,和硕礼烈亲王代善长子。
顺承郡王府原来位于西城区太平桥大街路西,始王为礼亲王代善孙,萨哈璘二子勒克德浑,在民国年间,曾一度为张作霖的大帅府。
怡亲王府前后共有三处,分别是王府井帅府园、朝阳门内大街路北、东单北极阁三条。
恭亲王府位于北京的风水宝地什刹海地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始王为康熙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
醇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46号,府坐北朝南,原王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今中央音乐学院),因光绪帝生于此府,成为潜邸,光绪继位后醇亲王迁出,因此醇亲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称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北府,曾先后作为纳兰明珠、永瑆的宅邸,始王为爱新觉罗·奕譞。
庆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定阜街3号,为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爱新觉罗·奕劻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