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人腰带叫什么
古人腰带叫大带,又称为绅。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深衣外面要束一条大带,叫绅,所以称士绅或者绅士、搢绅。祭服、朝服有革带、大带之分。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丝线织成,系于腰间,下垂部分谓绅。天子、诸侯大带四边都加以缘饰。天子素带朱裹,诸侯不用朱裹。其称多见于先秦典籍。
古代贵族礼服用带有革带、大带之分。革带以系佩韨,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素或练制成。传世文物有定陵出土的大带、绶各7件。
近代出土的商代石刻坐像中作上衣下裳,腰间束以大带,前系蔽膝。
孔子谈服饰论古今,不只说说而己,而是笃诚相待,身体力行的。他对于服饰充满了内在的谦恭与敬畏。有一次他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马上头朝东,在身上加盖朝服和大带,连那束在腰间的大带也要拖带着,丝毫不能马虎,丝毫不曾忘记。
大带是朝服的组成部分。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深衣亦腰系大带,以作权衡。
Ⅱ 皮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皮带的分类有那些
皮带,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演变出来的,它不但是用以系束袍服,还用来佩挂一些生产、生活使用的物件。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钉柱钉于皮带的一头,上端曲首作钩状,用以钩挂皮带的另一头,中间有钩体。常见的有兽面形、琵琶形和各种异形钩。 唐宋时期,有用革制作镶嵌有金、玉的玉带和金带,腰带上按等级缀以金、玉、银、角等等,《辽史·仪卫志》曾经记载了辽代官员,文官必须佩戴“手巾、算袋、刀子”等五种物件,武官必须佩戴“佩刀、磨石、针筒、火石袋”等七种物件,如果没有革带,这么多的东西是没法儿携带的,因此腰带开始成为人们服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分类:生活装饰皮带和工业皮带
Ⅲ 明朝腰带为什么束而不系当时腰带代表着什么
明朝腰带束而不系是因为腰带在当时只是起装饰作用,是文臣对自己高超地位的表现,没有实际作用,所以明朝腰带总是束而不系。
实际上,腰带的发明并不是让人们系在身上的,而是为了端的,就像我们看的宫廷剧里面的贵妃一样,五颜六色的腰带一搭更能显出人的贵气和威严。但是,可能也会有许多人说男人端腰带成何体统,于是为了和女人区分男人就把端改成了系。
可能很少可以想到能用腰带来彰显尊严的朝代,一般都是令牌什么的,所以用腰带彰显尊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Ⅳ 发动机皮带和正时皮带有区别吗
发动机皮带包含正时皮带和发电机皮带。正时皮带是关系到发动机正常点火运转启动的皮带。正时皮带损坏后,发动机就无法正常起动和工作。
发电机皮带是发动机外侧皮带,连接发电机压缩机等设备,保障发动机在运转的过程中给车发电等功能。损坏后发动机可以正常起动,但无法给蓄电池充电,同时空调等部分功能不起作用。
正时皮带的作用
校正发动机完成冲程的时间的,比如发动机完成一个进气、进油、点火、排气这几个步骤需要10秒,每个2.5秒,如果产生偏差的话会导致燃烧不充分,进排气冲突点火时油路没有供给油造成带速不稳定等等,正时皮带就是校正这个时间。
让发动机在相应的时间做该做的工正时皮带控制着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精确传动:正时皮带驱动凸轮轴,凸轮轴依次带动气门。最极端的情况下,气门和活塞在极速状态下撞击气缸盖,导致发动机损坏。正时皮带有时候也会承担其它功能,比如驱动燃油喷射泵,水泵,平衡轴等。
Ⅳ 古代腰带有哪些样式
新媒体编辑/ 新星
作者/ 楼昊杰(实习生)、新星
野史记载,明朝朱元璋时期的大臣们,能根据腰带的位置,揣测出朱元璋的心情好坏。
当朱元璋裤腰带一提,上仰到胸部,则说明他心情很好,反之,当他的腰带下垂到腹部以下,则表明皇帝要大发雷霆了。
朱元璋画像
我国古代的腰带,分为两类:一类以丝帛制成,称“大带”;一类以皮革制成,称“?[pán]带”或“革带”。
西周时期,由于皮革鞣制、染色等加工水平的局限,革带无任何装饰,通过革带两端的绦带系结来固定,方便性和舒适性都不理想。
先秦贵族的高级礼仪服装中,大带用以束衣,革带用以佩物。由于革带结实,被用来悬挂玉佩环等比较重的服饰礼器,在革带外面缠上华丽的丝质“大带”,以遮蔽不好看的革带。
秦始皇着装示意图,革带和大带共同使用。
使用革带者,无论是鳄鱼皮还是小牛皮,在当时都会被认为是社会底层。东汉的《汉书·贾山传》有“布衣革带之士”句,颜师古注释为:“言贫贱之人也”。
同样是两条腰带,如果你将大带内穿,皮带外缚,还是会被古人疯狂diss。
代表华夏礼仪文化的汉服很好地传承了革带和大带的穿戴方式,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则发展出了实用性更强的革带。
不过,革带真正开始流行在南北朝。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写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这一时期,也是革带使用和发展的最高峰。
|你的皮带扣好丑,我拒绝和你聊天|
早在西周末期,革带上就已出现了“带钩”,取代了绦带,实用性大大增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行少数民族的服饰,其中就包括游牧民族喜用的革带。
革带及带钩示意图
人们逐渐发现,带钩在实用的同时,用来彰显身份也是极好的。革带上配带钩在春秋时期成为了风尚。带钩对还是公子小白的秦桓公有救命之恩。
《史记?6?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国君之位,管仲提前埋伏去齐国继承王位的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机智的公子小白迅速装死,躲过一劫。
虽然实用性远不如今天的皮带扣,但是一条带有精美带钩的革带绝对是当时的装逼利器。
带钩种类繁多,在形状上有棒形、兽形、鸟形、人形、龙形、匙形及琵琶形,装饰纹样有鸟纹、兽纹、龙纹、卷云纹、几何纹、连勾雷纹、涡纹等。无论从造型还是材质,带钩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
?0?2?0?2?0?2?0?2?0?2?0?2
陕西宝鸡出图的水禽形金带钩
战国玉带钩
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说林训》记有:“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人们已经通过带钩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社会地位。
今时不同往日,男生系一条有着大Logo带扣的腰带,会被人认为俗气并疯狂diss之。
大Logo皮带
|腰不好就别用蹀躞带了|
西晋至隋唐时期,革带的功能、形制都趋于多样性。唐宋文献中常出现的“玉带”、“金带”都属于革带,区别只在于革带上的装饰物材质。
唐《通典》对不同阶级的人应系何种腰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教文物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带?[kuǎ]:腰带上的装饰物,如玉、金、银等);四品,金带,十一???庶人服黄铜铁带,六?。”
当时武官还使用一种"蹀[dié]躞[xiè]带",“蹀躞”原意为小步快走,正符合佩戴者行走的姿态。直到宋辽,武官都流行使用这种腰带。
辽代蹀躞带及带?示意图
蹀躞带装饰物的下端还连着一个铰链,衔接着一个金属铸成的小环,专用于系佩刀、剑、磨刀石等物。《旧唐书·舆服志》中记录:“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真(用于雕凿的楔子)、哕厥(骨头做的解绳结的锥子)、针筒、火石袋等也。”
辽代陈国公主驸马萧绍矩墓出土的金蹀躞带
|古代没有高腰裤|
明洪武年间,官服使用的革带成为了辨等级的工具。为了使佩戴者显得气度大方,明朝官员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没有束腰作用。由于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革带是活动的,为了保持腰带平衡,佩戴者必须用手扶着,呈现出“撩袍端带”的样子。
明代官服示意图,“撩袍端带”为明代官员常使用的姿势。
关于腰带佩戴的位置,《礼记?6?深衣》早有记载:“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腰带下忌压到大腿骨,上忌碰到肋骨处,在肋骨和胯骨之间是为得体。如下穿法对古人来说,是不够尊重的。
现代的高腰裤,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到明永乐年间,革带的形制因礼制需要而成为了定法。革带上装饰物的数量和位置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明《正字通》记载:“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
明代标准形制革带示意图
明·玉花树腰带
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墓中出土的玉带,使用了14块和田玉,底部镶以金托,镂空雕出了翔于云间的龙。明初的革带绝大多数为素面玉带,就连万历皇帝使用的也都是素面玉带。朱元璋用精美的玉带陪葬,在当时极其罕见,可见汪兴祖功高盖世。
汪兴祖墓陪葬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自称皇室后裔?掀起衣服看腰带!|
清代满人入关,为了强调皇室的尊贵,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尤其对于爱新觉罗这一宗族。顺治十八年规定了用腰带颜色区分身份高低,汉族官员只能系蓝色或石青色腰带,严禁越级束用。
《清会典》更详细记载了皇室的腰带颜色:“凡宗室觉罗皆别以带,宗室系金黄带,觉罗系红带。革退宗室者系红带,革退觉罗者系紫带。”
皇太极的正黄色腰带和鳌拜的青色腰带,鳌拜权倾一时,在腰带颜色上也不敢越级。
所以,下次有人给自己加戏,自称爱新觉罗后人,什么民族资产被冻结在XX银行等人来投资,你只需问一句:“您腰带是什么颜色?”,便可以让骗子无所遁形。
而且,刻意彰显自己的“皇室后裔”身份的人,基本是旁支,正统爱新觉罗后人往往低调到隐姓埋名,多改“金”姓。
|点击阅读更多|
●●●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
文章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世界遗产地理》纸刊。
Ⅵ 古代的男款腰带有哪些种类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据先秦文献记载,当时的丝带形制比较复杂,颜色、装饰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级差别十分显著。如《礼记·玉藻》所记:“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大夫大带四寸。……天子素带,朱里,终辟。”郑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甚至对带子系结后下垂部分的长短尺寸,都有严格的制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所谓“绅”,就是指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论语˙卫灵公》记:“子张书诸绅。”宋邢昺注:“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因为绅是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来记事。当然,这是应急的做法。在一般情况下,官吏记事,是用一种手版,名“笏”,不用时就将它插在腰间,后来干脆就把垂绅插笏的仕宦称之为搢绅。搢就是插的意思。《晋书·舆服志》:“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以后还引申出乡绅、绅士等名词,专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说他们具备了搢绅的资格。
至于妇女,虽然用不着搢笏,但腰带系结以后,也有一部分垂下,这种下垂部分的名称,在叫法上与男带有些不同。明杨慎《丹铅续录》记:“古者妇人长带,结者名曰绸缪。垂者名曰襳缡。结而可解曰纽;结而不可解曰缔。”什么叫“可解”,什么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分别指活结和死结。凡是打成环状的活结,古时称“纽”,而扣紧的死结则称为“缔”。《说文·系部》:“缔,结可解也。”又“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鐍”,或称“带鐍”。
带钩一物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带钩实物出土。文献资料中也常常提到带钩的名称。如《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钩”等等。
制作带钩的原料,大多采用金属,如金、银、铜、铁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为数不多。带钩的造型,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也有许多明显变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兽形,有的做成鸟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龙形,另外还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尽述。带钩的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镂,有的用错,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鐍的出现比带钩要晚。目前所见的带鐍实物,都是战国以后的产物。所谓带鐍,指的是一种环形带扣,其形或方或圆,考究者附有扣针,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由于它结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三国以后,革带用鐍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却日见减少,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后世流行的钩洛带、蹀躞带以至金带、玉带等,都用带鐍,而不用带钩,带钩的使命遂告结束。
带鐍虽然是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这种丝带与丝绦不同,它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史籍中常见有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如《述异记》称:“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上有一织成宝饰络带。”《东观汉记》:“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及织成带的首部,就缀有一个金属带鐍。《后汉书·舆服志》记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由此可见,这种饰有带鐍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男子,同时也可用于妇女。
Ⅶ 皮带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南方,中国古代北方,还是
皮带,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演变出来的,它不但是用以系束袍服,还用来佩挂一些生产、生活使用的物件。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钉柱钉于皮带的一头,上端曲首作钩状,用以钩挂皮带的另一头,中间有钩体。常见的有兽面形、琵琶形和各种异形钩。
唐宋时期,有用革制作镶嵌有金、玉的玉带和金带,腰带上按等级缀以金、玉、银、角等等,《辽史·仪卫志》曾经记载了辽代官员,文官必须佩戴“手巾、算袋、刀子”等五种物件,武官必须佩戴“佩刀、磨石、针筒、火石袋”等七种物件,如果没有革带,这么多的东西是没法儿携带的,因此腰带开始成为人们服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Ⅷ 隋唐时期的腰带是什么样子
隋唐时期的腰带随着地位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等级。
隋唐时期,鞢带已是男子常服通用的东西,鞢是革带上以备挂物的小带子,已于前章叙述。因鞢带是从西北少数民族流入中原,至隋唐而盛行, 故在隋唐初期,革带上所系鞢较多,盛唐以后减少,少数民族和东西邻国所系鞢较多,汉族所系较少,这是生活方式不同的缘故。过着游牧流动生活的少数民 族,居无定处,需要随身携带弓、剑、砺石(磨刀石)、火镰、帉(音芬,大巾为帉)帨(手巾)、针筒、算囊之类生活器具,带得越齐全,使用时越方便。汉族过 着定居的生活,腰间东西挂得太多,反而感到累赘。北朝末期和隋唐初期,以鞢带上銙的质料和数目多少表示服用者身份高低,最高级的革带装十三銙,为皇帝及 高级大臣所用。銙的形状有变化,唐太宗赐给功臣李靖的十三环玉带,銙形七方六圆。唐韦端符在《卫公故物记》讲他见到的十三环带,銙形方者七,挫者二,隅者 六。十三銙各附环,佩笔一,火镜二,大觿小觿各一,笇囊二,椰盂一,还有五种东西已亡失。
Ⅸ 古时腰带叫什么
古时腰带叫“鞶革”“大带”。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
《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9)时期皮带扩展阅读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
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
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鐍”,或称“带鐍”。
Ⅹ 发动机皮带和正时皮带的区别
1、位置不同
发动机皮带是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冷泵,机械水泵等一系列附件。正时皮带是曲轴带动凸轮轴的。也就是说发动机皮带在外面,直接就能看到,正时皮带在发动机里面,要拆卸端盖才能看见。
2、作用不同
正时皮带关系到发动机正常点火运转启动。正时皮带损坏后,发动机就无法正常启动和工作。
发电机皮带连接发电机压缩机等设备,保障发动机在运转的过程中给车发电等功能。损坏后发动机可以正常起动,但无法给蓄电池充电,同时空调等部分功能不起作用。
发动机皮带的保养方法
1、更换里程和周期,一般发动机皮带的更换里程五年或10万公里,这个时间和里程只是估算,不同车型皮带的质量,也是不一样的。
2、发动机皮带内侧出现龟列情况,也是需要更换的,说明已经老化,检查方法也非常简单,只需要找到皮带,翻开看一看就可以。
3、皮带上不小心滴上机油,齿轮油等带有腐蚀性的液体,即使洗干净也是需要更换的,因为它会使皮带硬化,时间久了,就会使发动机皮带突然断裂,这样就会影响到驾驶安全。
4、如果皮带在冷车启动时,发出叽叽的异响,只需要在皮带上浇一点冷水,切记不要滴润滑油,异响消失说明是皮带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