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兵权的藩王。不然的话是铁帽子王。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一般是皇子和皇兄弟才能封亲王。
郡王,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多封于皇亲宗室,亦有立大功的臣子得封郡王。
藩王,可以是亲王也可以是郡王,介于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但是在很多时候会被皇帝削弱,导致并没有什么实际势力。
铁帽子王是亲王的一种,但是是最厉害的一波,世袭罔替,只有清朝有。
所以如果是在自己的藩国,有军政大权的藩王,比如靖难之役之前的朱棣,那比清朝的铁帽子亲王还厉害。但如果是被压制的只有在自己王府里才能当家做主的藩王,那还不如个立功臣子被封的郡王。
⑵ 清朝的铁帽子王,亲王,郡王有什么区别
清朝铁帽子王本身就是亲王或郡王,因为他们对国家做出特别多的贡献,所以获得了可以惠及子孙的特权,也就是世袭。由于功勋显著,所以不管是朝中的威望还是皇帝的信任程度以及职权都比亲王、郡王高出很多。
⑶ 古代的铁帽子王,亲王,郡王,贝勒有何差别
铁帽子王又是什么意思?
铁帽子王主要是指清朝那些永不降级,王位亲王,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清初的八位铁帽,在清朝中后期,又例外恩典了四位铁帽子王,其中就包括洋务运动时洋务派的领军人物——恭亲王奕欣。
亲王:皆为皇亲国戚
亲王的分封,最早起源于汉代,在汉代,只要你是皇室直系男性亲属,哥哥,弟弟,儿子,之类的都可以活的分封。
郡王:并非皇室宗亲独有
到了魏晋时期,亲王太多导致国家没地分了,而皇室宗亲又不能让他们去做平民百姓,怎么办?只有再设立一个爵位,也就是郡王,郡王比亲王低一级。这样一来,不仅皇室宗亲的官职问题解决了,还能给对国家有贡献的文臣武将安排一个较为体面的官职。
贝勒:比亲王更低一级的皇室宗亲
在古代的皇家制度中,有这样一条规定。皇帝的儿子做亲王(皇太子除外),亲王而儿子做郡王,而郡王的儿子就是贝勒,但是你如果做得好,你就可以不降级,依然保持原有等级。这条规矩还是比较利于国家发展的,爹牛不一定儿子也牛,儿子要是不行你儿子降级,再不行你就再降一级,从而可以使有能力的皇室宗亲渐渐掌握大权,而能力不足的只能一级一级往下降。
⑷ 清朝所谓的铁帽子王和普通的王爷有什么区别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清朝袭爵的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情况。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不再递降,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叫做世袭罔替。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普通王爷也是世袭的,但与铁帽子王的世袭罔替相比,在前几代承袭爵位时,是要递降一个等级的,在递降至一定的等级后,才可以原爵位继承。
认为普通的王爷每次继承都要递降一个等级。但按照网络中的说法,在递降至一定级别后就不再递降了。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
⑸ 铁帽子王究竟是什么职位和亲王、郡王有什么区别呢
铁帽子王是一种俗称,官方的名称是八旗旗主。大清王朝就是靠着八旗兵打通了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八旗兵曾经是大清王朝最强悍的战斗力,是大清王朝最倚重的军事力量,八旗制度也贯穿清王朝整个军事制度,八旗旗主就是八旗制度最高的军事长官。他们都是皇亲国戚,在朝廷中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和身份,而且每个人在战场上都有着不可一世的军功,这八个人可以说是大清王朝除了君王之外最有权力的人。
大清王朝统治者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君王不断蚕食八大铁帽子王手中的权力,最后八大铁帽子王也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⑹ 在清朝,王爷大还是贵妃大亲王和王爷,谁大
在清朝,贵妃的等级比王爷要大,亲王比王爷大,具体分析如下:
在清朝,王爷和贵妃的管辖范围不同,互不隶属,不好分大小。但是可以类比,清朝关于皇室品级,后宫嫔妃次序是皇后,皇贵妃,皇贵嫔,然后是普通妃,嫔。
王爷是对受封王爵的统称。可以是普通郡王,可以是铁帽子亲王,可以是和硕亲王。
王爷:皇上的哥哥弟弟或者叔叔大爷,泛指有爵位的郡王 贝勒 贝子等贵族,如克勤郡王岳托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当然王爷不是官方称谓。
贵妃:皇上的小妾中比较靠前的,皇帝妃嫔封号之一,后宫之中,地位仅次于皇后与皇贵妃。
王爷代表是臣,贵妃代表是君,所以不能二者大小相提并论,如果硬要分出大小,贵妃比王爷更高一些。
而亲王和王爷,亲王的等级更高些,皇帝的儿子封亲王,而亲王的儿子封郡王,从通常,爵位是世降一级,亲王的儿子降为郡王,郡王的儿子降为贝勒,不过有所谓“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级。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
嫔妃等级
嫡:皇后 X 1 (可分宫女10人)
正一品:皇贵妃 X 1 (可分宫女 8人)
正二品:贵妃 X 2 (可分宫女 8人)
正三品:妃 X 4 (可分宫女 6人)
正四品:嫔 X 6 (可分宫女 6人)
正五品:贵人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
正六品:常在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
正七品:答应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
亲王等级
正一品:监国尊圣亲王
从一品: 镇国尊亲王
正二品:御国尊亲王
从二品:御国奉亲王
正三品:兴国御亲王
从三品:辅国皇亲王
正四品:皇固伦恭亲王
从四品:固伦廉亲王
正五品:和硕亲王
从五品:xx亲王
清朝的王爷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宗室封爵定为十四等级即和硕亲王、贝勒、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和硕意为:一方,那么和硕亲王是王爷等级中最高的一等。
清朝封爵方式有两种:一是因军功受封,为功封;一种因皇帝之后而受封,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后代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降至最后一个等级再袭。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俗称: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⑺ 清朝铁帽子王爷和亲王谁更牛
所谓的铁帽子王就是所谓世袭罔替的王,铁帽子王既有亲王也有郡王。清入关后最著名的有8个铁帽子王: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后来封的铁帽子王还有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
亲王如果不是世袭罔替,那么在承袭的时候就要降袭,也就是说他的儿子只能当郡王,郡王的儿子只能当贝勒,贝勒的儿子当贝子,一直降到奉恩将军。
清朝的王爷是否牛,要看他在爵位之外还承担什么职务,比如说恭亲王奕实际上长期承担领班的军机大臣,那他在亲贵中就是最牛的。
⑻ 铁帽子王、摄政王、议政王、辅政王都是什么王清朝哪个王权势最大
个人认为,从权力角度来说,摄政王的权势最大。要知道,大清王朝几百年的历史中也就多尔衮当过摄政王。当然,我们还得从具体角度来分析。这样才更容易理解。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摄政王与辅政王。辅政王,顾名思义,就是辅佐皇帝的王爷。这种王爷的出现多半是因为皇帝年幼而委托一些有声望的皇亲贵族分担皇帝的一部分权力。至于摄政王,这个王位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它可以说是名义上的王爷,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有几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要是体会不到的话,不妨看一看当年的多尔衮是如何把持朝政的,你就明白一二了。
⑼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个什么官衔有多大权力
清朝的“铁帽子王”并不是一个官衔,只是对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的一种尊称而已,虽然“铁帽子王”的称呼看似非常霸气,但实际上“铁帽子王”并不能带来什么权力,只不过能让拥有“铁帽子王”的亲王能够享受到比普通亲王更优厚的生活待遇而已。在清朝的十几位“铁帽子王”中,早期的七八位”铁帽子王“确实拥有很大的权力,但那是他们用开国时期立下的汗马功劳赢来的,并不是因为得封“铁帽子王”才有了很大的权力。
简而言之,”铁帽子王“只不过仍是拥有更高生活待遇的亲王而已,段位比亲王高了许多,但对皇帝来说,依然只是一个比亲王高级些的奴才而已,拥有”铁帽子王“并不代表拥有了权力。
⑽ 清朝有铁帽王一说,那他和普通王爷有什么区别
清朝铁帽子王其实说白了就是世袭王爵,也就是说爵位可以世袭,与普通王爷其实差别并不大。
这个制度的来源是清朝初年皇太极分封功臣的时候封赏了一些有功的宗室皇亲“铁帽子王”的身份,这个身份就是开国元勋贵族的象征,整个清朝只有十二个人,八个开国功臣,四个稳固江山的重臣,但是铁帽子也不完全“铁”,因为爵位究竟会传给谁其实并不一定,传来传去族谱都传乱了,已经很难判定谁才应该是继承者了,所以铁帽子王在清朝初年一直比较混乱。
但是铁帽子王在清朝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因为基本都是早年间的权臣,清朝的八旗他们基本上都是处于领主的地位,所以旗下的其他人讲道理基本都是旗奴,所以即使后代他们没有实权,他们的地位都十分尊贵,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都是十分受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