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语文中 披星带月指带什么
披星带月
披星带月 (pī xīng dài yuè)
解释: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处:唐·吕岩《七言绝句》:“击剑夜深归甚处,披星带月折麒麟。”
⑵ 小学语文“带”“戴”“代”的用法是什么通常都是跟在哪个字或词的后面希望有识之士得以解答。拜托~!
在古代汉语书面语语汇里,作为动词的“戴”和“带”,其词义和用法都有明显的不同。“戴”的主要意义是“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如“乘轩戴冕”“披星戴月”;“带”的主要意义是“佩带,佩挂”,如“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史记·项羽本纪》),“带”表示的动作具有装饰的意味或某种特殊的含义。“带”的词义有所转移,在现代汉语里主要表示“随身拿着、携带”的意思,如“带行李”“带干粮”,而用“带”表示装饰意味的佩带的情况却很少见了;“戴”的词义有所扩大,在原来“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词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的意思,如戴花、戴眼镜、戴戒指、戴红领巾,所以,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装饰的意思多用“戴”字.。
戴dài<动>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
戴,覆也。——《尔雅》
日抱戴。——《孝经·援神契》。注:“在上曰戴。”
戴胜降于桑。——《礼记·月令》
垂发戴白。——《后汉书·邓禹传》。注:“戴白,父母也。”
颁白者(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无戴其苍,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闻喜宴独不戴花。——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戴笠(戴斗笠);戴头识脸(有身分,有面子;很有派头);戴巾的(指士大夫阶级);戴假发;戴耳环;戴金戒指;戴盆(将盆覆戴在头上);披星戴月(顶着星星和月亮);戴白(满头都是斑白的发丝。形容人老);她洗了手套,发现它们戴不上了
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国语·周语上》
又如:爱戴;戴情(感激他人的诚意);戴仰(拥戴仰望);拥戴(拥护推戴)
敬奉,尊奉 如:戴日(敬奉太阳);戴德(感戴恩德)
代dài<动>(形声。小篆字形,从人,弋(yì)声。本义:更迭,代替
代,更也。凡以此易彼,以后续前,皆曰代。——《说文》
县壶以代哭者。——《周礼·挈壶氏》
与君代兴。——《左传·昭公十二年》。注:“更也。”
使子父代处。——《国语·晋语》。注:“更也。”
岁代处,故曰代田。——《汉书·食货志》。注:“易也。”
韩地代相干也。——《汉书·地理志》
四时迭代。——张衡《东京赋》
转相攻伐,代为雌雄。——《汉书·刑法志》
日月迭炤,四时代御。——《荀子·天论》
孝成王使括(赵括)代廉颇为将。——汉·刘向《列女传》
逆夷更觉胆落心寒,亟请广州府余暨南、番二县代求解免。——《广州军务记》
又如:代比(代人接受惩罚);代茶(以茶代物,自谦微薄);代馆(代理教书);代运(代替运行);代力(代为劳作)
[为挣钱] 把活计接到家里做 。如:代洗衣服;代饭(搭伙吃饭)
托转达 [思想、感情等] 。如:请代我们向所有的朋友问好
⑶ 中国古代对手套的称呼是什么
手套是舶来品,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的《荷马史诗》,中国古代貌似没有出现过手套,至少我在古装剧中就没见过。再者手套在古代中国没有用武之地,手套都是由丝织品或皮革做的,穷人买不起,富人手上带的都是彰显身份的首饰,不可能戴手套。而且我们古代的衣服袖子都很长,手都藏在袖子中,清朝的嫔妃也没有用过手套,她们冬天都是把手包在狐裘做的筒子里(两头是通的,把手从两边插进去)详见《金枝欲孽》。清朝末年,外强入侵,带来了手套,民国时期就流行开来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那时就叫手套。
⑷ 汉语中的“穿”和“戴”究竟如何区别越详细越好 废话则免!
穿,指随身的,戴,是礼节性的。其实,戴手套是一种礼节性的表现。穿衣服则是必须的,随身的。
⑸ 在汉语里,“穿”和“戴”有啥区别
戴是佩带的意思~
似乎一般戴什么东西都是用手吧~当然了,穿也得用手~呵呵
再有,大家想下,几乎能用到穿的,一般外面还可以再穿,比如穿袜子穿鞋,穿内衣外衣等等...
而戴呢,指佩带,基本上外面不会再加东西了,如戴眼镜,戴帽子,戴围巾及戴发夹或戴手套...
⑹ 1.冬天戴手套—— 2.狗头上长角—— 3.孔夫子搬家—— 4.瓜瓢里点灯—— 5.秃子打伞——
保守
装羊(佯
尽输(书)
漂亮;
无法(发)无天
响(想)到一块儿了
⑺ 博大精深的汉语知识,“带帽子”与“戴帽子”有什么区别
戴帽子正确。
戴帽,汉语词汇,拼音是dài mào,指把帽子戴在头上。引申为于一物之上加以他物,引申为在政治上或行为上给人定性。亦作“戴帽子”。
把帽子戴在头上。引申为于一物之上加以他物。宋戴鼎臣《东原录》:“海州朐山 ,俗言朐山 戴帽即雨,盖谓云出覆冒其上为雨候。”
引申为在政治上或行为上给人定性。刘亚舟《男婚女嫁》第六章:“程玉柱的爹爹叫程济仁,是个戴帽富农。”《花城》1981年第3期:“摘帽子戴帽子!好好的一个日常生活用语,和‘衣服’‘袜子’一样的‘帽子’竟变成一个使人胆战心寒的声音,这是多么古怪的历史现象!”
方言:上一级跨一级指定给某个具体人的荣誉、待遇等现象。例句:这个市级二等功是教体局戴帽给李老师的。
戴的释义:
戴:读dài。有如下解释:增益;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插上、架上或套上;尊奉,推崇,拥护;古国名;姓。
[解释1]:增益。《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
[解释2]: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如:戴帽子;戴头巾;戴假发;戴盆;披星戴月;戴圆履方;不共戴天;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解释3]:插上、架上或套上。如:戴花;戴眼镜;戴金戒指;戴手套。
[解释4]:尊奉,推崇,拥护。如:戴仰;爱戴;拥戴;感恩戴德;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国语·周语上》)。
[解释5]:古国名。姬姓。春秋时灭于郑。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春秋》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
[解释6]:姓,如戴汝虎。英语对照:Day / Tae。
带的释义:
带是一个汉字,读作dài,本意是指大带、束衣的腰带,也指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该文字在《仪礼·士虞礼记》和《诗·卫风·有狐》等文献均有记载。
1、带子或带状物:鞋~、车~;
2、区域:沿海一~;
3、携带:~上一本书;
4、引导:引导某人或某物。如:带将(带领);你带路,我们跟你走。
5、附带:连说~笑;
6、含:面~微笑。
⑻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穿和戴的区别
穿,是你经常要用的,必须的,比如穿衣服,穿鞋子,穿袜子,这些都是你日常生活中必须品;(注一般大件)
戴,可以是可有可无的,比如说,戴发卡,如果你哪一天忘记了也没有什么关系,再比如戴手表、戴戒指。。。。(注一般小件)
这是我们现代汉语老师讲的哦
⑼ 一幅手套 是(幅)还是(副),急
应该是“副”,一副手套:量词(一组或一套,如“一副手套”,“全副武装”;指态度,如“一副笑脸”)。
量词是用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所以“一个人、两只梨 、三口钟 、一把茶壶”中的“个、只、口、把”以及表示度量衡的“斤、公斤、斗、升、尺、寸、丈”等都是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的不同类型。
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中的“天”。
副
释义:
1、第二位的,辅助的,区别于“正”、“主”:副职。副手。副官。副使。
2、附带的,次要的:副业。副品。副食。副刊。副歌。副产品。副作用。
3、相配,相称(chèn):名实相副。其实难副。
量词的用法:
一、量词重叠还有一种形式是“一+AA”如“一个个”“一件件”“一趟趟”,这种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有和上面的重叠形式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意义有三种:
1、表示“每一”。基本同“AA”重叠式。小伙子们一个个身强力壮。
2、表示“逐一”。表示此种意义的重叠形式作状语。我们要一件件仔细检查,不要漏掉。
3、表示“多”。他一次次给我打电话。
二、数词+形容词+量词
数词和量词通常直接组合起来,共同在数量上修饰名词。但在汉语中有时数词和量词中间插入一个形容词,形成“数词+形容词+量词”这种形式。例如:他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这种结构的表达作用主要是对量的大小的强调,含有一定的夸张意味。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量词是临时名量词,一般计较容易插入形容词。例如:晚上他吃了一大碗饭。
2、如果量词是专用名量词,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要谨慎使用。例如:他扛着一大件行李。
3、能够插入的形容词有限,主要有“大、小、厚、薄、长”等少数单音节形容词。
⑽ 复联中谁都可以带手套吗
都可以,但有副作用,例如绿巨人带了后一只手废了,钢铁侠直接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