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朝历代皇帝衣服都绣龙吗
“龙袍”的全称是衮龙袍,是中国隋代之后才有的。皇帝所穿的又称衮服、衮衣、龙袍、黄袍、吉服,与冕服合称衮冕。
衮服最早不是黄色的。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开始穿黄袍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袍遂为皇室专用之服。
清代皇帝穿的龙袍,以明黄色为主,领、袖用石青色金缘镶绲。龙袍上绣有九条龙,其中有一条龙是绣在衣襟里面,《清通志·器服略》谓:“皇帝龙袍,色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二》亦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北宋戏曲有《打龙袍》。
在京剧中,戏衣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五爪龙只能用在象征皇家的黄色龙袍上。
历代皇帝服饰:http://ke..com/view/2268768.htm,从汉代开始,除了几个少数民族朝代(如元朝),大都绣龙,只是颜色和样式与今天的龙不太一样,秦汉时期的皇袍以黑色为主,龙的形象也与今天有所差异
皇帝服饰的正规叫法应该是“冕服”,包含了帽子和衣服
周礼六冕(注:此六冕之制,后世各代多不完全照搬):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𫄸裳。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3]六章纹,下裳绣藻[4]、火、粉米、宗彝[5]、黼[6]、黻[7]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衮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𫄸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𫄸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𫄸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共五章。
𫄨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𫄸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𫄸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以明代为例:
……衮服(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所说的龙袍)十有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18]襈[19]裾[20];𫄸[21]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前后不相属、共腰,有襞[22]积,本色綼[23]裼[24]。
需要说明的是,当今史学界对于皇袍的研究、复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参考了历史记载+出土文物+古代画像复制出来的,至于古装剧上面的基本就无视吧
『贰』 龙是中国吉祥和权力的象征,皇帝的衣服上都绣上龙的图案,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龙是百灵之长,本来也是传说中的生物,古代君王都将自己视为真龙天子,主要是为了让自己与龙联系起来,体现出自己的威严,还有就是迷惑民众,让人们相信自己。
因为在古代龙是权力的象征,皇帝就是龙的化身,皇帝的身体贵为龙体,把龙秀在衣服上为了显示位高权重,不过古代皇帝的龙袍并不是只有龙纹,也会绣其他纹路,清朝的乾隆皇帝的龙袍就不只是龙纹,还有其他的五彩云纹和蝙蝠纹,反正就是象征皇帝很尊贵,权力很大。
『叁』 清朝皇帝龙袍上的龙,是几爪的 皇子 王爷的官服上是否也绣龙,绣的话该绣几爪
龙袍的龙有五爪,而普通官员的龙只有四爪。
1、皇帝的龙袍
皇帝龙袍以明黄、金黄或者杏黄一类的亮黄色为主,龙袍上绣有九条龙,以龙袍实物来看,前后加起来不过八条龙,但实际上还有一条是被绣在衣襟之内,所以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的,故龙袍实际上绣有九条龙。
若单从正面或者背面看时,看见的只有五条龙,这也真吻合了“九五之尊”之数。龙袍下摆还绣有许多弯曲的线条,叫做“水脚”,水脚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波浪之上还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寓意着“延绵不断”、“一统山河”、“万世升平”。
2、皇子、王爷的官服
王朝服一般也是龙袍,贝勒则是蟒袍,“蟒衣为象龙之服”,与皇帝龙袍的龙只是相像,不同的是皇帝龙袍的龙是为五爪金龙,而蟒袍则是四爪。
亲王朝服的颜色必须“暗于”皇帝,故只能用土黄、暗黄一类颜色,龙也得是盘龙、降龙,不得使用升龙、正龙,朝服下摆也绣“海水江崖”。
龙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帝王龙袍从隋文帝起,开始征用中国最好的蚕丝辑丝作为经纬线,并以手工丝秀龙等图案,辑丝丝绸制作龙袍壹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王朝覆灭。
『肆』 清朝各式皇帝衣服上的龙纹怎么画
以明黄、金黄或者杏黄一类的亮黄色为主,龙袍上绣有九条龙,以龙袍实物来看,前后加起来不过八条龙,但实际上还有一条是被绣在衣襟之内,所以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的,故龙袍实际上绣有九条龙。
古代的皇帝多以真龙天子自居,所以他们穿的朝服也叫龙袍。龙炮的意思除了是皇帝穿的以外,还因为龙袍上绣有龙的图案。清朝皇帝龙袍上绣的图案是五爪的龙,在清朝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穿绣有龙图案的服装,其他人穿了就是僭越,会被治罪的。
即便是清朝的太子和其他皇子也是不能穿绣有龙图案的服装的。有人根据清朝的一些图片提出质疑,他们说皇子身上的衣服也有龙图案。实际上这是误解,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皇子衣服上的“龙”和皇帝龙袍上的龙是不一样的。皇子服装上绣的并不是龙,而是蟒,龙是五爪的,而蟒是四抓得。因此皇子的服装也叫蟒袍,而不是叫龙袍。
『伍』 如何在衣服上绣花
刺绣 俗称“绣花”,是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
· 彩绣 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汇,具有国画的渲染效果。
· 包梗绣 主要特点是先用较粗的线打底或用棉花垫底,使花纹隆起,然后再用绣线绣没,一般采用平绣针法。包梗绣花纹秀丽雅致,富有立体感,装饰性强,又称高绣,在苏绣中则称凸绣。包梗绣适宜于绣制块面较小的花纹与狭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单色线绣制。
· 雕绣 又称楼空绣,是一种有一定难度、效果十分别致的绣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绣制过程中,按花纹需要修剪出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绣出多种图案组合,使绣面上既有洒脱大方的实地花,又有玲戏美观的楼空花,虚实相衬,富有情趣。绣品高雅、精致。
· 贴布绣 也称补花绣,是一种将其他布料剪贴绣缝在服饰上 的刺绣形式。中国苏绣中的贴续绣也属这一类。其绣法是将贴花 布按图案要求剪好,贴在绣面上,也可在贴花布与绣面之间衬垫 棉花等物,使图案隆起而有立体感。贴好后,再用各种针法锁边。 贴布绣绣法简单,图案以块面为主,风格别致大方。
· 钉线绣 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是把各种丝带、线绳按一定图案钉绣在服装或纺织品上的一种刺绣方法。常用的钉线方法有明钉和暗钉两种,前者针迹暴露在线梗上,后者则隐藏于线梗中。钉线绣绣法简单,历史悠久,其装饰风格典雅大方,近年来在和服中应用较多。珠片绣,也称珠绣,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宝石、闪光珠片等为材料,绣缀于服饰上,以产生珠光宝气、耀眼夺目的效果,一般应用于舞台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吸引力,同 时也广泛用于鞋面、提包、首饰盒等上面。
· 十字绣 也称十字桃花,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刺绣方法。其针法十分简单,即按照布料的经纬定向,将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线迹排列成设计要求的图案。由于其针法特点,十字绣的纹样一般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常呈对称式布局的图案风格。也有写实风格的纹样,题材多为自然花草。十字绣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
· 绚带绣 也称扁带绣,是以丝带为绣线直接在织物上进行刺绣。绚带绣光泽柔美、色彩丰富、花纹醒目而有立体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和服装饰形式。抽纱绣,是刺绣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类别,其绣法是,根据设计图案的部位,先在织物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和纬纱,然后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丝,用绣线进行有规律的编绕扎结,编出透孔的纱眼,组合成各种图案纹样。用抽纱绣绣面具有独特的网眼效果,秀丽纤巧,玲班剔透,装饰性很强。由于透制有一定难度,抽纱绣图案大多为简单的几何线条与块面,在一幅绣品中作精致细巧的点缀。
· 戳纱绣 又称纳锦,是传统刺绣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纱的 底料上严格按格数眼进行刺绣的。戳纱绣不仅图案美丽,而且随 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作丰富的变化,但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
『陆』 在古代皇帝和官员的服装上绣的图案龙和蟒的区别是
一、性质不同
1、龙袍(lóng páo),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
2、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
二、外形不同
1、龙袍的空地一般为褚黄色,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间以五色云彩。领前后正龙各1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袖端正龙各1条。
2、蟒袍款式为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
三、寓意不同
1、龙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2、蟒袍:古代官员的礼服。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们的最高理想,即意味着位极人臣,荣华富贵。
龙和蟒的区别
龙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 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在古代,龙袍上面会绣着龙形图案,是皇帝的礼服。据史籍记载,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而蟒袍是在明代是官员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宽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限制。蟒的另一大特点是可舞性强,它摆脱了自然生活形态,不束腰,服装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
1、爪趾数量不同:蟒袍上的龙因爪上为四趾,所以称四爪龙为蟒,而龙袍上绣出来的龙爪为五趾。这也是区分皇帝和太子的方法之一。
2、颜色不同:龙袍上的龙是金黄色,而蟒袍上的龙是蓝色、石青色。
『柒』 皇帝的衣服上能绣双龙吗有什么具体的体制么
不同朝代的龙袍,有不同的规格,但一般都不只绣双龙,一般绣9 5之数,取其九五之尊之意.
以下我收集到关于龙袍的规格.
汉代皇帝冕服图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 一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此图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 二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阎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画家,曾担任过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画,创作了许多重大题材的作品。据文献记载,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过像,并直接参与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画的帝王服饰比较接近现实,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上图是隋唐五代皇帝便服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宋代皇帝服饰
宋朝皇帝服饰,有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绛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此图为戴通天冠、穿绛纱袍、佩方心曲领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朝服
宋代皇帝朝服——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皇太子在大典礼时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名“远游冠”),与此稍有区别。
元代皇帝锦袍
本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米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后垂鬟(两辫作成的鬟)。按《圆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此像为白金答子暖帽穿锦袍的皇帝。
明代皇帝冠饰冕冠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此图为戴冕冠的皇帝。冕,前圆后方,前后各十二旒。
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图。常服又称翼善冠,戴乌纱折上巾,样式为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明代皇帝金冠
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这种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得非常细致。本图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这种样式。折上巾是皇帝配盘领、窄袖常服袍所戴。
明代洒线绣龙袍
明万历有翼三眼龙、对襟、窄袖藏式洒线绣龙袍(出土实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服饰龙袍
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袍。周身绣满龙的纹样。从服装的样式来看,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服饰龙袍
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袍。周身绣满龙的纹样。从服装的样式来看,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本图为戴夏朝冠、穿夏朝服的皇帝。
清代皇帝朝靴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为黑缎,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本图为清代康熙绣钩藤缉米珠朝靴
清代皇帝龙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本图为龙袍展示图。
『捌』 在古代皇帝和官员的服装上绣的图案龙和蟒的区别是什么
1、图案不同
龙有“五爪”,蟒有“四爪”。
2、性质不同
龙袍(lóng páo),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
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
3、外形不同
龙袍的空地一般为褚黄色,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间以五色云彩。领前后正龙各1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袖端正龙各1条。
蟒袍款式为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
4、寓意不同
龙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蟒袍:古代官员的礼服。在古代,蟒袍加身,士大夫们的最高理想,即意味着位极人臣,荣华富贵。
(8)如何在衣上绣龙的图案扩展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运用其手中的权力,对中国服饰施加的彩响是十分巨大的。史料中的许多服饰规定,都是帝王们下达的。
古代官员,特别是明清两代,不同品级,其官服上的图案也是不一样的。官员等级分明如此,帝王们就更加的讲究了。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皇帝的龙袍、衮服上都绣着龙。除了帝王之外,其他人不得“僭用”,即便是亲王、王爷等皇室人员,在衣服上也只能绣蟒。
其实,皇帝的衣服上除了绣上龙,还有其他十一件东西,分别是:日、月、星、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加上龙,合称“十二章”,每一章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是等级的标志。
『玖』 怎样在毛衣上绣图案
用钩针绣,也可以使用绣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