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回族不能和外族通婚哈
回族可以和外族人通婚。没有不许回族和其他民族通婚的规定。
回族婚礼习俗:
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民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民信仰伊斯兰教,认造物主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为无不受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所制约。饮食方面,以牛、羊为主,禁食猪、马骡、驴、狗、猛兽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类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烟(特别是草烟);行为方面,禁止赌博、斗殴、奸淫盗窃、损人利已,遭受侵犯可反攻,开杀戮。清真寺是回民穆斯林节日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中心,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节,在不同的地方还有阿舒拉节、姑太节、云人节等,以上节日都以教历(回历)计算。回民穆斯林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住房、服饰、语言等方面大致与汉族相同,只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虽有经文,但也是阿拉伯文。回民的婚姻与其他九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受伊斯兰教的约束。
穆罕默德说:"结婚是我们定制,背弃我的定制,不是我的教生。"回民的婚姻必须遵循伊斯兰教的规定,把结婚视为天命和圣行。婚姻须双方同意,在自愿的原则下,经家长和媒人施以聘礼,合乎教规手续,才能举行婚礼。认为夫妻之道,必须彼此相敬相爱,爱之以德,敬之以礼,夫治一外,妻治于内,相互谦让,相互帮助,反对互相猜忌,更不允许夫妻双方不忠,精诚一致,家道乃成。夫妻应孝顺双方的父母,教育子女遵守伊斯兰之道,爱国爱家,奉公守法,尽国民应尽之义务,赞助公益事业,夫妻共勉,才能保证家庭的和睦幸福。回民穆斯林青年婚前要由男方下聘订亲,并择婚礼日期。订新叫吃粮茶,结婚要请阿訇赞圣证婚,"赞圣"就是赞美安拉促成了这一对青年的美满婚姻,并由阿訇向新郎、新娘讲授伊斯兰教常识,要求男女双方遵守"依玛尼"(信德),背诵清真言,问他们各自的“经名”(宗教名字),若无经名便由阿訇为他们命名,部新郎是否已送新娘“迈赫尔”(礼物),因为礼物是夫妻恩爱的象征。最后由阿訇正式含"尼柯哈"是婚礼必行之礼,有了证婚词,才能说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认。
其后还要举行扒果活动,由阿訇事先把象征长生不老的长生果、早生贵子的枣子、表示富贵的金属小钱及花生、水果粮、米花、核桃等吉祥物放置桌上,抓三把执于新郎事先准备的帕布中,(有的地方撒在新郎内衣内),再交给新娘。
待客人走后,夫妻共享,表示夫妻恩爱,同甘共苦,白头谐老,也是阿訇对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婚礼结束,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举办较丰盛饭菜待客,开宴前得请阿訇(或师傅)"光道口",后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才能开始就餐,但禁止喝酒。
⑵ 古代宫女衣服样式谁决定
隋在公元581年灭了北国,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公元589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同南北朝一样,统一使得南北的服饰进一步融合,时间不长,隋被唐所代替,唐从此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衣冠服饰制度,经过了长期的承袭、演变、又加上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广泛的交流,因而显示出上承历代服饰,下启后世服饰的重要特点,在服饰风格上显示出华丽、清新、博人。
⑴男子服饰
这个时期的男子服饰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隋至初唐,第二阶段为中、晚唐时期。各个阶段,按照等级制度的差别。装饰内容,一般色质料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饰,又固着装环境与场合的不同,分为祭、朝服,公服与常服,笄、绛纱单衣,向纱中衣,向裙襦(或衫),革带金钩、曲领方心,绛纱蔽藤白袜,乌皮屐。剑、双佩、双缓、 贡囊等,各人按官职的大小再各有减少。在唐代李贤墓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朝服的形制。
而公服又叫从省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塑望谒见时的服饰。具体的形制是:冠、 、笄、绛纱单衣等。唐使君集像中头戴进德冠、手执笏板,腰间佩有 贡囊、即用的公服。
常服,古代叫宴服,即生活常服。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后来就固天子用赤黄袍为衫。就禁止其他臣民用赤黄袍了。亦规定亲王等到三品以上穿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穿米色小科绫罗袍;六品以上穿黄丝布交棱双。
在服色上,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穿黄色袍衫,隋文帝上朝时用赤黄色交绫袍,唐高祖李渊则穿赤黄色的袍一戴黄巾作为常服。自这开始,隋唐就禁止其他臣民穿赤黄色的衣服了。三品以上为紫色袍衫、五品用青色六品用黄色,七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
上述服色,虽其中各有变化,但大致以紫、绯、绿、青四色来确定品的尊卑。
隋唐时袍衫等服饰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出许多新的式样来。与前面各朝不太一样的式样:圆领,在衽、窄袖、领袖下摆处设有缘边。此外,这时期有特色的袍衫还有 色袍、 衫、缺胯袍等。
斓袍、 斓衫,就是在袍衫上加斓袖、 漂、作为士热人的土服,是一种衣裙连属的袍衫形式,与深衣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深衣是右衽,斜交领,大袖,并且在颈子,袖子、衣服下摆处都有边,突出了是下摆处有很宽的横斓装饰。
缺 袍,缺胯衫所谓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们今天称为“摆缝”的地方开放,这样较便于人行动,也正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被作为人士平民或奴役等劳动者的服饰之一,又因为这种式样便于行军骑射,又成为戒服之一。
黄袍,是赤黄色,绎色的纹绫裁制的袍。式样为右衽、大袖、领子、袖子、褪长至膝下或到脚,这是隋唐时皇帝,皇太子特定的服装。也从这时开始。
铭袍,即“回文铭袍”是用金钱,银以回文为纹样绣在袍子上,铭袍的式样是右衽、圆领、大袖、前有鸟兽花纹,背后有铭文。
穿用胡服,远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一了汉到北朝,胡服已成为朝服。常服了,隋唐时,已忘记了它是胡服了。
隋唐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和少数民族饰和印度,等国外服饰,它具有衣长到膝部、头戴毛毡或皮帽,脚上穿靴子,领式为圆领,翻折领。
这种胡服在唐带士俑、唐三彩人物和唐代李贤的壁画中都可以找到。穿胡服的人,有的是奔走在“丝绸之路”上的特使。有的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还有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汉人。
隋唐时,将长袖减短而形成了一种合领,对襟、无袖或短袖的长衣叫半臂、它长到膝部、胸前系带子,穿在袍衫外面,是春秋季节的服饰。半臂与背子同属一类,知识各时期的称呼不同,不分男女。
隋唐时期的男子的服饰中,还有袄裙、裤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单衣,长裙为最常穿用的服。
妇女服饰
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显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也与当时的审美观有关,当时以体态丰腴为美,小女子喜欢穿男装。
这一时期皇后,皇太子妃以其他显贵命女子的服饰也很繁杂且等级严格。比如皇后的服饰中有: 跬衣、鞠衣、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饰有:翟衣、鞠衣、钿衩, 衣三种。但首饰的数量少于皇后的服饰;其他命妇的礼服更较上两种简单。
当时妇女的一般服饰也很丰富。
隋至唐初的女子服装,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长裙,腰系卡带,肩披长巾,脚穿高头鞋碌。窄袖长到手腕。上衣短少仅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画中,唐代妇女穿的就是窄袖衫襦。身长披帛。长裙。这种上衣极短而下裙拖长的服饰、更能显示出比例上的节奏感而表现出体态美,可见唐代妇女的绰绰风姿。
唐代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是贵族妇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戏犬时常穿的服装式样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批帛,饰有织文和绣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带系结,大胆地夸张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现在朝鲜妇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长。面料一般是纱罗织品。所谓的‘绮罗纤线见肌肤’,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即仅以轻纱蔽体,这种装束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的特点。宋代妇女也穿纱,罗衫襦,但从穿着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无法以唐代比,隋唐时期女子的裙,腰高至 部,半担化,露 部裙长可拖地,并且造型瘦俏。从隋唐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长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从绯、紫、黄、青等为最流行。当是唐弦宗的杨贵妃最爱穿一种黄裙,这种裙子用阴金香草染成,色泽如花,特别鲜艳,不怕日晒,而且可以发出芬芳的清香。这种黄裙逐渐在宫缤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阴金裙”。就说明了这一点。
除这之外还有一种由两种式两种以上色彩的裙料互相拼接缝制而成的一种长裙,又叫间裙着种裙子在魏晋时已开始流行,隋唐时,不分贵贱尊卑,妇女都和爱穿中唐以后渐渐少见。
隋唐时,妇女喜欢穿胡服,而且爱穿男子的服饰,这时的胡服特点是:领、袖和下摆处有锦边装饰,应边忖襟,折领式圆领窄袖,头戴高顶毡帽,系束带且带上有多种饰物,下穿带坚系的小口裤,脚穿尖失的绣花鞋式半呦软货。胡服革带上的扫饰物在三国就传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为了武员必佣之物,佩挂的饰物有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
火石袋等七种俗称“ ”,开元以后,朝迁改制一般官吏都不在佩挂了,可在民间却更流行了,只是后来有去了原来的七事,只有窄皮条代替挂在腰上。
女穿男子的服饰可以从唐永秦公主墓的壁画上找到。
另外,中晚唐是,还有一 种四 服装流行在宫廷和上层贵妇之中,着种服饰为头戴缀满珠宝装饰和 和桃形金冠,身穿折领窄袖上袍,袖口与领边都有绣金的金饰,脚穿软线货。
隋唐时,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由于背子穿着比较方便,所以宫中的宫女多喜欢穿用,而且定为当时的礼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饰面料、装饰和做工才大为逊色,领字袖口和下摆处只有深色的厚质面料作款史与,服色一般用白色。
当时另一种没有袖子的服饰是“和尚”与 相似,比 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见到这种装束。而还有一种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饰叫“缦衫”,它的形制特别短小,一般是舞乐女子穿的,据说舞女刚露面时,多穿着缦衫,等眺到一半时,舞女们就都脱去缦衫露出里面穿的有绣文的美丽的衣裙来,令宾客们眼前焕然一新。
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艳丽、华美、自由、萧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背子、半臂、背子、辆裆
背子、半臂、背心、辆裆这四种服饰,很相似,后都四男女都穿的。其中被子在宋代的变化较多,所以将上述服饰单独来介绍一下。
背子又叫褙子,子。虽然这种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时间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着也不尽相同。
以男女穿的背子来说,是对襟,在两腋及肩后都垂有带子,因为是对襟,所以需要用带子系束,并饰在胸前。交领或盘领式的背子,多与盘领式的公服配套使用,这是背子使用于难子方面的形式及其作用。
从史料上着。男子穿的背子还不能作为正式服饰来穿,虽然宋代的皇帝也有穿这种背子的,但也只是在非礼仪场合穿用的。士大夫们平时虽然也有只穿背子见客人的,但必须戴帽子,并把下两腋根垂带系在胸前作为礼节。
宋代女子穿的背子,是在以前的半臂和单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妇女背子必须是腋下有开衩的才叫背子,否则可能是长襦,因为背子长到膝部。腋下开衩也很长,约在腋下十一、十三厘米处一直卡到底边。领式有斜领、直领、盘领、袖子比衫的短,比半臂长。胸前有帛带打成结作为礼节,也有把两腋下的双垂带横着系的,后来去掉了设的双带。由于时间的演变,穿着者的不同或长或窄,以及面料也色彩等的差别也是很严格的,贵族妇女的背子衣或是仅次于大袖礼服的带礼服。比较正式的场合穿正式礼服,梳髻,一般的场合则穿背子和裙。如皇后回娘家时穿背子,皇后在节庆日时第三杯酒后可以换上团冠、背子,说明背子作为常服使用。一般未婚女子和妾女们也把背子作常服。其它如说媒时也可穿用。所以女子也男子的背子的作用是有不同之处的。难子只作便服,女子却能作次等礼服或常服。
半臂本来是武士们穿的,因为它便于行动。除了武士之外,宋代在家里等不正式的场合也穿半臂的领有团领、交领、襟式有直襟、交襟,而袖子可以减去。妇女也有穿半臂的,这种半臂都是罩在外面的。半臂的袖子加长就成为了背子,如果减去袖子,就类似背心了。被子可以穿在里面,如苎布背心。
辆裆有军上穿的辆裆甲,也有一般人穿的辆裆杉。辆裆一般穿在外面,外性也背心相似,但比背心要短,因而这二者既相似,又有不同。
宋、元、明、清时期的服装
(1)宋代男子服装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饰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袄、裥衫、直掇、道衣(袍)、鹤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围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长到脚,有单和夹,本来有棉絮的称袍,又叫长襦,后有钱人用锦做袍,叫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种材料粗且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袭其制,但在式样和名称上都略有差异,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样不同的宋代是圆领,右衽,且有大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种。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为它身狭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样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属于绫罗锦一类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织成的,一般是文人隐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种、衣式很多,如有凉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凉衫披在外面,因为是浅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后来及作为吊慰凶丧时的服装,其它场合不穿,紫衫本来是戒装,因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织成的衫,裥衫,衫下加一条横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员也有很多人穿的;还有一种叫帽衫,是因头戴乌纱帽,身穿黑色罗制圆领衫而得名。
襦袄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饰,这两者的差别并不很大,后来就“通称了。直掇、道衣、鹤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较宽大的服饰,直掇是长衣而衣背上的中缝一直通到下面,故此得名,也有叫直身的,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专指道土穿的服饰,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它的式样是斜领交裙,四周用黑布做缘边,用茶褐色做成袍子的式样,所以又叫道袍,穿道服时,有时用丝绦系住腰。鹤氅本是用鹤羽等鸟的羽毛捻成绒织的贵重裘衣,在晋和南朝的时候就有了。式样是穿袖、大身,后来把这种宽大的衣着叫鹤氅。这三种服饰比较粗似,但直掇和道衣是斜领交裙,而鹤氅则是直领下垂至地的一种形式。
宋代有一种叫貉袖的衣服,这种衣服的特点是便于骑马,袖在肘间而长短与到腰间,是一种比较短小紧身的服式。
蓑衣是一种雨具、是用草编成的,唐代张志和《渔歌子》中就有“青笞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子,可见唐时已有蓑衣。
腹围与前而说的袍(抱)肚不一样,是一种围腰间的服饰附件。宋代人喜欢用鹅黄色的腹围,称这叫“腰上黄”。
宋代妇女服装
宋代妇女服饰比较复杂。这也是从古至今服装发展的共性。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后来政府不得不下令规定:妇女的服色都服从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妇女不准穿绫缣织的五色花衣。但当时人也没怎么遵守这个规定,时装兴盛的风气有增无减。当时还有偏好“奇服异装”到了采用外国服式的,后来皇帝诏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为杀头之罪,可是当时时装的盛况空前。
宋代贵妇的便装却时兴瘦,细、长,与以前各个时期不太相同,衣着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红紫、绿、青为主的惯例,多采用各种间色粉紫、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色调淡雅、文静,合理地运用了比较高级的中性灰色调,衣饰花纹也由比较规则的唐代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在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劳动妇女或婢仆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时的更瘦更长,颜色以白色为主,其它也有浅绛、浅青等。裙裤也比较瘦短,颜色以青、白色为最普遍。
总的看来,宋代妇女的装束,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
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妇女的衫多半用刺绣为装饰。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绫、缣等轻软的料子。
襦与袄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对襟,侧缝下摆处开气,袖端细长,衣身也比较窄。襦有单襦,复襦,单襦与衫相近,复襦与袄相近。通常贵族妇女的服色以紫红、黄色为主,用绣罗并加上刺绣。平常的妇女多以青、白、褐色为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喜欢穿紫红色的襦。
而袄大多是有里子或夹衬棉紧的一种冬衣,对襟,侧缝下摆开气,又叫“旋袄”,可以代替袍。宋代对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妇可以穿外,其余大多数的民间女子是不准穿的。后规定命妇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绣着仙鹤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黄色,并不绣花样。至于袄的服色,除了白色规定作为“凶服”外,其余的没有什么限制,可以随各人的喜好来选择。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便服。式样是对襟、交领、窄袖、衣长至膝。特点是非常瘦窄,甚至贴身。由于这种服装式样新颖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来,不但贵族女子喜欢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经济实用,除了头髻外,穿衣尽量节约衣料,这样既便于行动,又夸张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还流行着一种翻领款式取长至膝的窄袖衣。制作时在领襟上加两条窄窄的绣边装饰。翻领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时还要戴帔帛,腰里系绶,双双做成各种连环结。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贴住身体,前后两侧缝的地方开衩,衣衩处有许多衣扣作为装饰,叫做“密四门”,人称妖服,是古代的奇装异服之一。
北宋时,妇女喜欢在裙子前面开衩,这样便于骑马,有钱人家的女子也爱在家里穿。这种习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宫廷中)还仍然保留着。
宋代妇女的裤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数着裙子,裙子大多把裤子都掩在裙内。不过也有单穿裤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过这是低等妇女的装束。宋代的裤上有绣花,而且还保持着无裆的裤。
当时妇女的贴身内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状差不多只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较长。抹胸有时
还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妇女等同男子一样在腰间围一个腰围,即“腰上黄”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3)元代男子服饰
元人以白、蓝、赫色最为流行。蒙古人喜欢尚白色,以白为洁;蒙古人崇拜天,所以也尚
青色。
质到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与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较紧、窄,
而且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衣饰的纹样有:日、月、龙、凤等纹。质以服用青、红色绵做的较多,在衣的肩背间缀以大诛作为装饰。
元代一般男子有穿宋代圆领领袍和宋代的交领袍,头戴宋式中,贫苦的劳动人民则是短衣,披蓑衣,窄裙或赤足裹腿,腰系大带,衣式多为右衽、交领,插簪或戴斗笠。
元代男子的服饰繁多,名且各不相同,且有南北方的区别,如还有深衣,袄子,褡护,罗
衫,貂皮裘,汗衫、锦衫,披袄,团袄,毡衫,油衣,出袖,军撤……不可尽数,由于距离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图像和出土文物来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形。
(4)元代妇女服饰
元代妇女服饰也包括蒙古妇女和当族妇女的服饰。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
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另外,这一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单,夹棉的对襟衣和半袖袄,这是与唐宋时期的服饰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就带有她们本民族的特点了。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蒙古妇女穿的袍式宽大而长,右袄交领。袖子大但在袖口处较窄,相当于现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5)明代男子服装
明代一些男子服饰主要在罩甲、电 等。
罩甲是明代内官、都 史、军人、巡抚、待郎和一般男子都穿的一种背心
式外套。一般在春秋季节穿在其它衣服的外面,短袖,便于行动。罩甲上有纹样刺绣,有的下摆处,还有丝惠来装饰。
申 ,源于元代的质孙服,也与深衣制相似,但深衣的下裳是正反十二幅而没有折裥,明
代内臣穿的军 有长而窄袖子,下摆开气,盘领或方领,上衣有横裥,下裳旁侧有马甲褶,即现在的百褶。当时穿军 的人除了内臣外,还有一些外臣和士大夫等,这是一种轻捷而便于行动的服饰。
当时还有一些服饰如衫、袄、裙子等都和袭唐朝宋的服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6)明代妇女服饰
明代的女装已与前代不同,但在明初还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响。左衽、窄袖长袍仍可见
到。一般女子时兴窄袖的衫襦、背子、长裙等。明代妇女的裙式变化比较多,是一种流行的服饰。明代贵族妇女的服色规定用真红,鸦青和黄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绿,桃红和浅色。
背子是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之一,又称“披风”,与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
季节穿,一般妇女也把背子做为礼物穿,式样是大袖宽身。乐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来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妇女们喜欢,作为日常的服装,领式对襟,盘领
或交领,无袖或短袖,长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这样穿起来更方便、快捷、系结严紧,是服饰的新变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能显出层次感来。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长袄、长裙是一种便服。长袄的式样是盘领、交领或对襟,领子上用金属扣子系紧,窄袖,
领袖和下摆都有缘边,与明代前的袄不同的是,一般长到膝下,所以叫“长袄”;服色多用紫色、绿色;衣料一般罗、缎,袄上的花纹与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绣。
明代由于妇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
裙上绣着缠折枝花纹,或在裙幅下边一、二寸的位置,绣上花边,作为压脚,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仪礼,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变成了八幅,腰间的细褶也很多,走起路来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样。
明代妇女还有一种内衣,叫“腰子”。是围在妇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种衣服,
它与肚兜不同,是用宽幅的纱绫,横缠在胸前有的还有纽扣,加刺绣。
(7)清代男子服饰
清代男子一般日常的服饰在马褂,领衣、马甲、裤、套、裤等。
马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衣式。清初本是兵士穿的,因为穿这种衣服活动方便,
行走快捷,所以又叫“胜褂”;后又因它常穿在长袍的外面,所以叫“补褂”。马褂的结构多是圆领,对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褂;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的,都是平袖口。马褂在嘉庆年间往往用如意镶衣缘作为装饰,后来渐渐普遍了起来。
领衣,梧州人称为“牛舌头”。因为它的外型象牛的舌头,它从力颈下胸前一直重垂到腰
间,并且夹在腰带里,呈白色,而且绣着花纹,这种服饰使肩部夸张地突出而腰部则显得窄,从而体现出宽肩细腰的健美的体型。
马甲,又叫“坎肩”,牛臂,背心。这是人们在春秋冬季罩在衫外的一种无袖上衣。不论
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穿马甲。这种服饰从魏晋时期的袖裆变成马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清代的马甲是以襟的各种方式和扣襟的装饰及花纹的组织为个性,吸收了北方骑射民族服饰上的装饰风格,比如多纽扣的多纽马甲,即巴图鲁坎肩。
清代男子服装,由于受满族和北方骑射民族的影响,早已没有穿裙裳的习惯了,而一般的
袍、褂和裤为主要服装套式。清代男子的裤式是高腰,合裆,裤腿肥阔。后来也有在裤脚上镶罩缎子边的。北方男子,很多在裤脚处用扁而阔的带子扎住裤口,这样既保暖,行动又方便。
套裤,是北方男子在冬、春、秋季穿的一种服式。两条裤腿不连在一起,穿的时候套在里
面裤子的外面,露出臂部及上腿的后部,有点像现在的雨裤,裤脚上部较窄。
除了上面说的之外,江苏农民在水稻田里劳动时穿一种极短的“牛头裤”,形状像牛头,
便于在泥里、水田里劳动,与汉代的“犊鼻裤”比较相似。
(8)清代妇女的服饰
清代妇女服饰中最为显著的是纽扣的作用。纽扣原来主要在礼服上使用,清代纽扣成为各
种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饰。纽扣最初只装饰在领子上,使自古以来的交领,盘领、直领等领一改而成了高领。原来脖子总露在外面,有了纽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汉族妇女一般穿窄袖袄、衫、坎肩、裙、裤等。
旗袍,是满族妇女中很流行的一种长袍,后来也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清代满人穿的旗袍与后来称为旗袍的服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但后来的旗袍是在满人这种长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旗袍,最初极为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渐渐变小。圆领、右衽、高领或低领,清末时高领能高达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都按季节的变化来区分。袍色一般浅淡居多。满族妇女穿旗袍时,大多喜欢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明代;一般是上着袄、衫、下着裙,后来不穿裙,改穿裤。
袄衫多是圆领,右衽,大襟,对襟,琵琶襟,大袖,且锦绣镶边。袄的质料多用棉、缎、衫多用纱、罗、绸等,也有舍织蜡染的花布。颜色以天青、湖蓝、粉、白、红等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类的皮毛的。镶边也是极为复杂、精美、当时有“十八镶”的说法。
一般好的裙,式样较多。如苏州妇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达上百个裙前面有类似蔽膝,
左右打褶的“马面裙”,又叫“月华裙”,因为裙的每个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洁的月亮晕耀光华而得名;又有“弹墨裙”,是用墨弹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别具风格,象一幅水墨画,渲染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此外还有“凤尾裙”、“鱼鳞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绣凤凰裙”、“满花裙”、“一块玉裙”、“鬼子栏杆裙”、“饰件镶滚裙”、“叮铛裙”等等,这些裙各具特色,又仅突出了妇女修长的身段,又显示了华丽而丰富的装饰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裤。裤式为高腰、合裆、裤长至脚,造型不象男子的裤那么肥阔。穿的时候用一条长带系腰,余下的部分作为装饰。女子的裤比男子的色彩鲜艳,花纹丰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欢选用。另外女子的裤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裤脚上饰有各种镶边。光绪时,裤口要做好几层镶边,第一道最宽,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统的时候。裤管又要细窄,镶边也比以前减少了。
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化。得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辽阔无边。通过服装,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古代先贤圣哲创作的文明成果从中得以体现。越是熟悉,我们越惭悔。我们立志向先哲学习,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作出突出贡献,以慰先祖之灵!
⑶ 屯堡人的服饰
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各民族不同的服饰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理念追求、文化积淀等。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
人们把安顺一带的屯堡村落,比喻为“绿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岛”。说其“孤”,是指其特殊:极富音律的语言,江南风韵的石头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活化石”式的民间戏剧,等等。其中,那透现着明代遗风的服饰,给初到屯堡的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人们把安顺一带的屯堡村落,比喻为“绿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岛”。说其“孤”,是指其特殊:极富音律的语言,江南风韵的石头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活化石”式的民间戏剧,等等。其中,那透现着明代遗风的服饰,给初到屯堡的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屯堡男人的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对襟短衣从中系扣,俗称“三个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两个下摆各有一个口袋而得名。对襟短衣一般用青、蓝、白布加工而成,钉5颗或7颗布疙瘩纽扣。穿长衫时,头包青布头帕或毛线头帕,腰系青布腰带。所穿的裤子裤腰和裤脚十分宽大,若把两只裤脚和裤腰扎上,可装百余斤粮食,既凉爽又实用。
夏天,穿草鞋或布鞋,着短衣;冬天着长衫,穿布帮皮底钉子鞋。这种长统的钉子鞋形同战靴,俗称“战要鞋”。这种“战要鞋”既有保暖作用又具防滑功能,是冬雨绵绵的贵州山区不可缺少的实用物。穿上这种战靴,屯堡男人显得威武雄壮,精神抖擞。正如一首山歌所唱:“战要皮鞋穿脚上,行走如风稳当当;走南闯北脚有劲,妖魔鬼怪也避让。”
外出赶场经商,屯堡男人总喜欢随身带着用麦草编织的草帽。这种草帽是女人选用白色的麦草,一根一根地衔接起来,编成长辫后再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制而成。精巧的麦草帽是女人心灵手巧的展示,又是深深爱恋的寄托。因此,麦草帽不仅是防雨防晒的用具,更是爱的信物。
屯堡老者头戴毡窝帽或包青布头帕,身穿长衫,不系腰带,脚穿布鞋,手提长长的竹子烟杆。有的小肚子上吊着牛皮缝制的“包肚”装钱币。毡窝帽如同江南水乡男人所戴的毡帽,一般用毛线或羊绒制品加工而成。老者们一旦戴上一顶毡窝帽一辈子不会洗一回,而且一年四季都戴在头上,因此,这种毡窝帽始终是油光光的,好像刷了一层油漆。
一根精致的烟杆是老者们的宠物。提着长长的烟杆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气的显示。长约5尺的烟杆选用竹节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以竹节越多越密为最好。用麻线或铜线编成网包裹竹根成为烟斗,用桐油经常涂拭烟杆,使长长的烟杆黑红油亮,非常诱人。烟杆上要吊金属链缀着的古钱币或核桃雕制品等饰物,既有装饰作用也方便把烟杆挂在屋墙上或手提行走。
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安顺府志·民风》记:“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再看今日屯堡村落中妇女的服饰,尽管年轻姑娘追求时尚打扮已失去往昔屯堡女孩特有的古朴风采,但一旦结婚后,周围环境使然,仍恢复传统服装的样式。身着或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腰带”,后吊长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额扎白布带(老年人多为黑色)。如今,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腰。
在封建礼教的阴霾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女人以“三寸金莲”为美的畸形追求,“裹小脚”使多少女子饱尝痛苦而流干了眼泪。而屯堡人却大反礼俗,不以脚小三寸为美,任其自然,悠哉乐哉。虽然被认为有悖时尚,被人瞧不起而鄙称为“大脚”,但在那战事不断,男人要出征打仗的特殊背景下,却为她们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农田劳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说起“大脚”,在屯堡人中还流传一个有趣的传说。明洪武年间,国事已定,天下太平。在某年的元宵佳节,皇城大放花灯,热闹非凡。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被民间的欢乐气氛所吸引,带着几个宫女、太监悄悄出宫去观赏花灯。一路上灯火辉煌,气象万千,把个皇后娘娘看得心花怒放,不经意间忘乎所以露出一双大脚被人看见,惊呼起来,惹得游人围堵观看。马皇后尴尬之余,扫兴地回到皇宫向朱元璋大发脾气。朱元璋笑而不语,事后叫人做了一双仿“尖尖脚”的粽子样大脚鞋给马皇后。马皇后穿上后,长裙笼住大脚,却露出一双翘翘的尖角。自此,皇后娘娘穿的“尖头绣花鞋”,屯堡人仿效着一代一代延续至今。这个传说虽有一点牵强附会,但联想到屯堡妇女那不忘祖规保留着的服饰头饰,可看到屯堡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是何等深沉。
屯堡姑娘不仅绣鞋花,还要绣帽花、枕套花、背扇花等多种衣物图案。这些衣物图案多为花卉、鱼鸟之类的大自然生灵,她们把这些生灵绣得栩栩如生同时又别具情趣。姑娘们一生绣出百余件花品,到出嫁“报日子”那天,集中挑到新郎家去在乡亲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数量多、质量好的绣制品自然会受到众口称赞。那对姑娘们来说是最好的评价。因为这些绣制品倾注着姑娘们的心血,寄托着她们美好的向往。就如她们心灵的歌声:“熬更守夜绣枕头,绣出鸳鸯戏水图。有朝一日同共枕,好比躺在云里头。”
年龄较大的屯堡妇女被称作“太婆”,服饰较为朴实,并多以青色为基调。其头饰较为简单,把头发梳在脑后挽成发髻,罩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简单的管簪,并包上一块青纱帕或青布,所穿大袖子长衣服的衣领袖襟绣简单花边,系青布腰带和围腰布,脚穿尖头绣花鞋。冬季,小腿上包裹脚布(绑腿)以御寒。这些太婆们外出赶庙会、走亲戚时,肩上挂着黄布挎包,腰带上插一块折叠成方形的手巾,撑着红色的油纸雨伞,三三两两邀约成行。聚在一起时喜欢念佛或拉家常。她们用低沉的声音唱念佛经,吟出人生的艰辛和感慨:“人生好比山上草,春绿秋黄一世了;挂起露珠如戴玉,一到寒冬不见草。佛也,拿摩摸弥陀!”
屯堡服饰是屯堡风情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妇女的大袖长袍尖头鞋和别具一格的“凤阳头”,与南京博物馆所藏明代服饰与发式相似,它述说着屯堡人祖先挥戈南征的古老故事。从那一件件绣品,我们看到了江南刺绣细腻、舒展、流畅的风格和线条跳跃、构图紧
⑷ 中国唐朝至今服装的发展史
隋唐服饰鉴赏
引言:
隋在公元581年灭了北国,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公元589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同南北朝一样,统一使得南北的服饰进一步融合,时间不长,隋被唐所代替,唐从此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衣冠服饰制度,经过了长期的承袭、演变、又加上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广泛的交流,因而显示出上承历代服饰,下启后世服饰的重要特点,在服饰风格上显示出华丽、清新、博人。
⑴男子服饰
这个时期的男子服饰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隋至初唐,第二阶段为中、晚唐时期。各个阶段,按照等级制度的差别。装饰内容,一般色质料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饰,又固着装环境与场合的不同,分为祭、朝服,公服与常服,笄、绛纱单衣,向纱中衣,向裙襦(或衫),革带金钩、曲领方心,绛纱蔽藤白袜,乌皮屐。剑、双佩、双缓、 贡囊等,各人按官职的大小再各有减少。在唐代李贤墓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朝服的形制。
而公服又叫从省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塑望谒见时的服饰。具体的形制是:冠、 、笄、绛纱单衣等。唐使君集像中头戴进德冠、手执笏板,腰间佩有 贡囊、即用的公服。
常服,古代叫宴服,即生活常服。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后来就固天子用赤黄袍为衫。就禁止其他臣民用赤黄袍了。亦规定亲王等到三品以上穿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穿米色小科绫罗袍;六品以上穿黄丝布交棱双。
在服色上,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穿黄色袍衫,隋文帝上朝时用赤黄色交绫袍,唐高祖李渊则穿赤黄色的袍一戴黄巾作为常服。自这开始,隋唐就禁止其他臣民穿赤黄色的衣服了。三品以上为紫色袍衫、五品用青色六品用黄色,七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
上述服色,虽其中各有变化,但大致以紫、绯、绿、青四色来确定品的尊卑。
隋唐时袍衫等服饰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出许多新的式样来。与前面各朝不太一样的式样:圆领,在衽、窄袖、领袖下摆处设有缘边。此外,这时期有特色的袍衫还有 色袍、 衫、缺胯袍等。
斓袍、 斓衫,就是在袍衫上加斓袖、 漂、作为士热人的土服,是一种衣裙连属的袍衫形式,与深衣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深衣是右衽,斜交领,大袖,并且在颈子,袖子、衣服下摆处都有边,突出了是下摆处有很宽的横斓装饰。
缺 袍,缺胯衫所谓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们今天称为“摆缝”的地方开放,这样较便于人行动,也正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被作为人士平民或奴役等劳动者的服饰之一,又因为这种式样便于行军骑射,又成为戒服之一。
黄袍,是赤黄色,绎色的纹绫裁制的袍。式样为右衽、大袖、领子、袖子、褪长至膝下或到脚,这是隋唐时皇帝,皇太子特定的服装。也从这时开始。
铭袍,即“回文铭袍”是用金钱,银以回文为纹样绣在袍子上,铭袍的式样是右衽、圆领、大袖、前有鸟兽花纹,背后有铭文。
穿用胡服,远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一了汉到北朝,胡服已成为朝服。常服了,隋唐时,已忘记了它是胡服了。
隋唐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和少数民族饰和印度,等国外服饰,它具有衣长到膝部、头戴毛毡或皮帽,脚上穿靴子,领式为圆领,翻折领。
这种胡服在唐带士俑、唐三彩人物和唐代李贤的壁画中都可以找到。穿胡服的人,有的是奔走在“丝绸之路”上的特使。有的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还有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汉人。
隋唐时,将长袖减短而形成了一种合领,对襟、无袖或短袖的长衣叫半臂、它长到膝部、胸前系带子,穿在袍衫外面,是春秋季节的服饰。半臂与背子同属一类,知识各时期的称呼不同,不分男女。
隋唐时期的男子的服饰中,还有袄裙、裤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单衣,长裙为最常穿用的服。
妇女服饰
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显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也与当时的审美观有关,当时以体态丰腴为美,小女子喜欢穿男装。
这一时期皇后,皇太子妃以其他显贵命女子的服饰也很繁杂且等级严格。比如皇后的服饰中有: 跬衣、鞠衣、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饰有:翟衣、鞠衣、钿衩, 衣三种。但首饰的数量少于皇后的服饰;其他命妇的礼服更较上两种简单。
当时妇女的一般服饰也很丰富。
隋至唐初的女子服装,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长裙,腰系卡带,肩披长巾,脚穿高头鞋碌。窄袖长到手腕。上衣短少仅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画中,唐代妇女穿的就是窄袖衫襦。身长披帛。长裙。这种上衣极短而下裙拖长的服饰、更能显示出比例上的节奏感而表现出体态美,可见唐代妇女的绰绰风姿。
唐代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是贵族妇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戏犬时常穿的服装式样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批帛,饰有织文和绣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带系结,大胆地夸张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现在朝鲜妇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长。面料一般是纱罗织品。所谓的‘绮罗纤线见肌肤’,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即仅以轻纱蔽体,这种装束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的特点。宋代妇女也穿纱,罗衫襦,但从穿着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无法以唐代比,隋唐时期女子的裙,腰高至 部,半担化,露 部裙长可拖地,并且造型瘦俏。从隋唐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长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从绯、紫、黄、青等为最流行。当是唐弦宗的杨贵妃最爱穿一种黄裙,这种裙子用阴金香草染成,色泽如花,特别鲜艳,不怕日晒,而且可以发出芬芳的清香。这种黄裙逐渐在宫缤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阴金裙”。就说明了这一点。
除这之外还有一种由两种式两种以上色彩的裙料互相拼接缝制而成的一种长裙,又叫间裙着种裙子在魏晋时已开始流行,隋唐时,不分贵贱尊卑,妇女都和爱穿中唐以后渐渐少见。
隋唐时,妇女喜欢穿胡服,而且爱穿男子的服饰,这时的胡服特点是:领、袖和下摆处有锦边装饰,应边忖襟,折领式圆领窄袖,头戴高顶毡帽,系束带且带上有多种饰物,下穿带坚系的小口裤,脚穿尖失的绣花鞋式半呦软货。胡服革带上的扫饰物在三国就传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为了武员必佣之物,佩挂的饰物有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
火石袋等七种俗称“ ”,开元以后,朝迁改制一般官吏都不在佩挂了,可在民间却更流行了,只是后来有去了原来的七事,只有窄皮条代替挂在腰上。
女穿男子的服饰可以从唐永秦公主墓的壁画上找到。
另外,中晚唐是,还有一 种四 服装流行在宫廷和上层贵妇之中,着种服饰为头戴缀满珠宝装饰和 和桃形金冠,身穿折领窄袖上袍,袖口与领边都有绣金的金饰,脚穿软线货。
隋唐时,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由于背子穿着比较方便,所以宫中的宫女多喜欢穿用,而且定为当时的礼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饰面料、装饰和做工才大为逊色,领字袖口和下摆处只有深色的厚质面料作款史与,服色一般用白色。
当时另一种没有袖子的服饰是“和尚”与 相似,比 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见到这种装束。而还有一种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饰叫“缦衫”,它的形制特别短小,一般是舞乐女子穿的,据说舞女刚露面时,多穿着缦衫,等眺到一半时,舞女们就都脱去缦衫露出里面穿的有绣文的美丽的衣裙来,令宾客们眼前焕然一新。
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艳丽、华美、自由、萧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背子、半臂、背子、辆裆
背子、半臂、背心、辆裆这四种服饰,很相似,后都四男女都穿的。其中被子在宋代的变化较多,所以将上述服饰单独来介绍一下。
背子又叫褙子,子。虽然这种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时间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着也不尽相同。
以男女穿的背子来说,是对襟,在两腋及肩后都垂有带子,因为是对襟,所以需要用带子系束,并饰在胸前。交领或盘领式的背子,多与盘领式的公服配套使用,这是背子使用于难子方面的形式及其作用。
从史料上着。男子穿的背子还不能作为正式服饰来穿,虽然宋代的皇帝也有穿这种背子的,但也只是在非礼仪场合穿用的。士大夫们平时虽然也有只穿背子见客人的,但必须戴帽子,并把下两腋根垂带系在胸前作为礼节。
宋代女子穿的背子,是在以前的半臂和单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妇女背子必须是腋下有开衩的才叫背子,否则可能是长襦,因为背子长到膝部。腋下开衩也很长,约在腋下十一、十三厘米处一直卡到底边。领式有斜领、直领、盘领、袖子比衫的短,比半臂长。胸前有帛带打成结作为礼节,也有把两腋下的双垂带横着系的,后来去掉了设的双带。由于时间的演变,穿着者的不同或长或窄,以及面料也色彩等的差别也是很严格的,贵族妇女的背子衣或是仅次于大袖礼服的带礼服。比较正式的场合穿正式礼服,梳髻,一般的场合则穿背子和裙。如皇后回娘家时穿背子,皇后在节庆日时第三杯酒后可以换上团冠、背子,说明背子作为常服使用。一般未婚女子和妾女们也把背子作常服。其它如说媒时也可穿用。所以女子也男子的背子的作用是有不同之处的。难子只作便服,女子却能作次等礼服或常服。
半臂本来是武士们穿的,因为它便于行动。除了武士之外,宋代在家里等不正式的场合也穿半臂的领有团领、交领、襟式有直襟、交襟,而袖子可以减去。妇女也有穿半臂的,这种半臂都是罩在外面的。半臂的袖子加长就成为了背子,如果减去袖子,就类似背心了。被子可以穿在里面,如苎布背心。
辆裆有军上穿的辆裆甲,也有一般人穿的辆裆杉。辆裆一般穿在外面,外性也背心相似,但比背心要短,因而这二者既相似,又有不同。
宋、元、明、清时期的服装
(1)宋代男子服装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饰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袄、裥衫、直掇、道衣(袍)、鹤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围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长到脚,有单和夹,本来有棉絮的称袍,又叫长襦,后有钱人用锦做袍,叫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种材料粗且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袭其制,但在式样和名称上都略有差异,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样不同的宋代是圆领,右衽,且有大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种。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为它身狭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样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属于绫罗锦一类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织成的,一般是文人隐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种、衣式很多,如有凉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凉衫披在外面,因为是浅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后来及作为吊慰凶丧时的服装,其它场合不穿,紫衫本来是戒装,因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织成的衫,裥衫,衫下加一条横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员也有很多人穿的;还有一种叫帽衫,是因头戴乌纱帽,身穿黑色罗制圆领衫而得名。
襦袄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饰,这两者的差别并不很大,后来就“通称了。直掇、道衣、鹤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较宽大的服饰,直掇是长衣而衣背上的中缝一直通到下面,故此得名,也有叫直身的,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专指道土穿的服饰,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它的式样是斜领交裙,四周用黑布做缘边,用茶褐色做成袍子的式样,所以又叫道袍,穿道服时,有时用丝绦系住腰。鹤氅本是用鹤羽等鸟的羽毛捻成绒织的贵重裘衣,在晋和南朝的时候就有了。式样是穿袖、大身,后来把这种宽大的衣着叫鹤氅。这三种服饰比较粗似,但直掇和道衣是斜领交裙,而鹤氅则是直领下垂至地的一种形式。
宋代有一种叫貉袖的衣服,这种衣服的特点是便于骑马,袖在肘间而长短与到腰间,是一种比较短小紧身的服式。
蓑衣是一种雨具、是用草编成的,唐代张志和《渔歌子》中就有“青笞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子,可见唐时已有蓑衣。
腹围与前而说的袍(抱)肚不一样,是一种围腰间的服饰附件。宋代人喜欢用鹅黄色的腹围,称这叫“腰上黄”。
宋代妇女服装
宋代妇女服饰比较复杂。这也是从古至今服装发展的共性。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后来政府不得不下令规定:妇女的服色都服从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妇女不准穿绫缣织的五色花衣。但当时人也没怎么遵守这个规定,时装兴盛的风气有增无减。当时还有偏好“奇服异装”到了采用外国服式的,后来皇帝诏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为杀头之罪,可是当时时装的盛况空前。
宋代贵妇的便装却时兴瘦,细、长,与以前各个时期不太相同,衣着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红紫、绿、青为主的惯例,多采用各种间色粉紫、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色调淡雅、文静,合理地运用了比较高级的中性灰色调,衣饰花纹也由比较规则的唐代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在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劳动妇女或婢仆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时的更瘦更长,颜色以白色为主,其它也有浅绛、浅青等。裙裤也比较瘦短,颜色以青、白色为最普遍。
总的看来,宋代妇女的装束,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
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妇女的衫多半用刺绣为装饰。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绫、缣等轻软的料子。
襦与袄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对襟,侧缝下摆处开气,袖端细长,衣身也比较窄。襦有单襦,复襦,单襦与衫相近,复襦与袄相近。通常贵族妇女的服色以紫红、黄色为主,用绣罗并加上刺绣。平常的妇女多以青、白、褐色为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喜欢穿紫红色的襦。
而袄大多是有里子或夹衬棉紧的一种冬衣,对襟,侧缝下摆开气,又叫“旋袄”,可以代替袍。宋代对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妇可以穿外,其余大多数的民间女子是不准穿的。后规定命妇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绣着仙鹤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黄色,并不绣花样。至于袄的服色,除了白色规定作为“凶服”外,其余的没有什么限制,可以随各人的喜好来选择。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便服。式样是对襟、交领、窄袖、衣长至膝。特点是非常瘦窄,甚至贴身。由于这种服装式样新颖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来,不但贵族女子喜欢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经济实用,除了头髻外,穿衣尽量节约衣料,这样既便于行动,又夸张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还流行着一种翻领款式取长至膝的窄袖衣。制作时在领襟上加两条窄窄的绣边装饰。翻领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时还要戴帔帛,腰里系绶,双双做成各种连环结。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贴住身体,前后两侧缝的地方开衩,衣衩处有许多衣扣作为装饰,叫做“密四门”,人称妖服,是古代的奇装异服之一。
北宋时,妇女喜欢在裙子前面开衩,这样便于骑马,有钱人家的女子也爱在家里穿。这种习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宫廷中)还仍然保留着。
宋代妇女的裤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数着裙子,裙子大多把裤子都掩在裙内。不过也有单穿裤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过这是低等妇女的装束。宋代的裤上有绣花,而且还保持着无裆的裤。
当时妇女的贴身内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状差不多只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较长。抹胸有时
还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妇女等同男子一样在腰间围一个腰围,即“腰上黄”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3)元代男子服饰
元人以白、蓝、赫色最为流行。蒙古人喜欢尚白色,以白为洁;蒙古人崇拜天,所以也尚
青色。
质到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与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较紧、窄,
而且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衣饰的纹样有:日、月、龙、凤等纹。质以服用青、红色绵做的较多,在衣的肩背间缀以大诛作为装饰。
元代一般男子有穿宋代圆领领袍和宋代的交领袍,头戴宋式中,贫苦的劳动人民则是短衣,披蓑衣,窄裙或赤足裹腿,腰系大带,衣式多为右衽、交领,插簪或戴斗笠。
元代男子的服饰繁多,名且各不相同,且有南北方的区别,如还有深衣,袄子,褡护,罗
衫,貂皮裘,汗衫、锦衫,披袄,团袄,毡衫,油衣,出袖,军撤……不可尽数,由于距离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图像和出土文物来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形。
(4)元代妇女服饰
元代妇女服饰也包括蒙古妇女和当族妇女的服饰。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
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另外,这一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单,夹棉的对襟衣和半袖袄,这是与唐宋时期的服饰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就带有她们本民族的特点了。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蒙古妇女穿的袍式宽大而长,右袄交领。袖子大但在袖口处较窄,相当于现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5)明代男子服装
明代一些男子服饰主要在罩甲、电 等。
罩甲是明代内官、都 史、军人、巡抚、待郎和一般男子都穿的一种背心
式外套。一般在春秋季节穿在其它衣服的外面,短袖,便于行动。罩甲上有纹样刺绣,有的下摆处,还有丝惠来装饰。
申 ,源于元代的质孙服,也与深衣制相似,但深衣的下裳是正反十二幅而没有折裥,明
代内臣穿的军 有长而窄袖子,下摆开气,盘领或方领,上衣有横裥,下裳旁侧有马甲褶,即现在的百褶。当时穿军 的人除了内臣外,还有一些外臣和士大夫等,这是一种轻捷而便于行动的服饰。
当时还有一些服饰如衫、袄、裙子等都和袭唐朝宋的服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6)明代妇女服饰
明代的女装已与前代不同,但在明初还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响。左衽、窄袖长袍仍可见
到。一般女子时兴窄袖的衫襦、背子、长裙等。明代妇女的裙式变化比较多,是一种流行的服饰。明代贵族妇女的服色规定用真红,鸦青和黄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绿,桃红和浅色。
背子是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之一,又称“披风”,与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
季节穿,一般妇女也把背子做为礼物穿,式样是大袖宽身。乐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来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妇女们喜欢,作为日常的服装,领式对襟,盘领
或交领,无袖或短袖,长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这样穿起来更方便、快捷、系结严紧,是服饰的新变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能显出层次感来。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长袄、长裙是一种便服。长袄的式样是盘领、交领或对襟,领子上用金属扣子系紧,窄袖,
领袖和下摆都有缘边,与明代前的袄不同的是,一般长到膝下,所以叫“长袄”;服色多用紫色、绿色;衣料一般罗、缎,袄上的花纹与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绣。
明代由于妇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
裙上绣着缠折枝花纹,或在裙幅下边一、二寸的位置,绣上花边,作为压脚,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仪礼,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变成了八幅,腰间的细褶也很多,走起路来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样。
明代妇女还有一种内衣,叫“腰子”。是围在妇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种衣服,
它与肚兜不同,是用宽幅的纱绫,横缠在胸前有的还有纽扣,加刺绣。
(7)清代男子服饰
清代男子一般日常的服饰在马褂,领衣、马甲、裤、套、裤等。
马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衣式。清初本是兵士穿的,因为穿这种衣服活动方便,
行走快捷,所以又叫“胜褂”;后又因它常穿在长袍的外面,所以叫“补褂”。马褂的结构多是圆领,对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褂;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的,都是平袖口。马褂在嘉庆年间往往用如意镶衣缘作为装饰,后来渐渐普遍了起来。
领衣,梧州人称为“牛舌头”。因为它的外型象牛的舌头,它从力颈下胸前一直重垂到腰
间,并且夹在腰带里,呈白色,而且绣着花纹,这种服饰使肩部夸张地突出而腰部则显得窄,从而体现出宽肩细腰的健美的体型。
马甲,又叫“坎肩”,牛臂,背心。这是人们在春秋冬季罩在衫外的一种无袖上衣。不论
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穿马甲。这种服饰从魏晋时期的袖裆变成马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清代的马甲是以襟的各种方式和扣襟的装饰及花纹的组织为个性,吸收了北方骑射民族服饰上的装饰风格,比如多纽扣的多纽马甲,即巴图鲁坎肩。
清代男子服装,由于受满族和北方骑射民族的影响,早已没有穿裙裳的习惯了,而一般的
袍、褂和裤为主要服装套式。清代男子的裤式是高腰,合裆,裤腿肥阔。后来也有在裤脚上镶罩缎子边的。北方男子,很多在裤脚处用扁而阔的带子扎住裤口,这样既保暖,行动又方便。
套裤,是北方男子在冬、春、秋季穿的一种服式。两条裤腿不连在一起,穿的时候套在里
面裤子的外面,露出臂部及上腿的后部,有点像现在的雨裤,裤脚上部较窄。
除了上面说的之外,江苏农民在水稻田里劳动时穿一种极短的“牛头裤”,形状像牛头,
便于在泥里、水田里劳动,与汉代的“犊鼻裤”比较相似。
(8)清代妇女的服饰
清代妇女服饰中最为显著的是纽扣的作用。纽扣原来主要在礼服上使用,清代纽扣成为各
种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饰。纽扣最初只装饰在领子上,使自古以来的交领,盘领、直领等领一改而成了高领。原来脖子总露在外面,有了纽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汉族妇女一般穿窄袖袄、衫、坎肩、裙、裤等。
旗袍,是满族妇女中很流行的一种长袍,后来也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清代满人穿的旗袍与后来称为旗袍的服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但后来的旗袍是在满人这种长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旗袍,最初极为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渐渐变小。圆领、右衽、高领或低领,清末时高领能高达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都按季节的变化来区分。袍色一般浅淡居多。满族妇女穿旗袍时,大多喜欢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明代;一般是上着袄、衫、下着裙,后来不穿裙,改穿裤。
袄衫多是圆领,右衽,大襟,对襟,琵琶襟,大袖,且锦绣镶边。袄的质料多用棉、缎、衫多用纱、罗、绸等,也有舍织蜡染的花布。颜色以天青、湖蓝、粉、白、红等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类的皮毛的。镶边也是极为复杂、精美、当时有“十八镶”的说法。
一般好的裙,式样较多。如苏州妇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达上百个裙前面有类似蔽膝,
左右打褶的“马面裙”,又叫“月华裙”,因为裙的每个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洁的月亮晕耀光华而得名;又有“弹墨裙”,是用墨弹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别具风格,象一幅水墨画,渲染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此外还有“凤尾裙”、“鱼鳞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绣凤凰裙”、“满花裙”、“一块玉裙”、“鬼子栏杆裙”、“饰件镶滚裙”、“叮铛裙”等等,这些裙各具特色,又仅突出了妇女修长的身段,又显示了华丽而丰富的装饰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裤。裤式为高腰、合裆、裤长至脚,造型不象男子的裤那么肥阔。穿的时候用一条长带系腰,余下的部分作为装饰。女子的裤比男子的色彩鲜艳,花纹丰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欢选用。另外女子的裤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裤脚上饰有各种镶边。光绪时,裤口要做好几层镶边,第一道最宽,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统的时候。裤管又要细窄,镶边也比以前减少了。
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化。得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辽阔无边。通过服装,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古代先贤圣哲创作的文明成果从中得以体现。越是熟悉,我们越惭悔。我们立志向先哲学习,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作出突出贡献,以慰先祖之灵!
很长自己慢慢看吧
⑸ 明朝人们的服装是什么样的
明朝时的衣饰,专指这段时期的汉服,即明制汉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⑹ 用哲学观点看服装发展史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你就开始论述发展的概念,实质,讲服装发展的必然性
2,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论述,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强调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是辨证的发展观。对立统一,全面的观点(全面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论(协调发展)
你写的时候分成三大部分,每部分再具体分小点。
每一小点都要先说原理,再联系实际,还不够就举例子
每一大部分都要有总述的段。
再加个开头与结尾,应该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