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阿富汗女性权益为何受到广泛关注
阿富汗女性权益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尖锐矛盾。
当前世界上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有的相对开放,有的相对保守,但几乎在所有伊斯兰国家关于女性平权问题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矛盾与争议。最为人熟知的是一些伊斯兰国家允许“一夫多妻”制,以及家族内部可以对失去贞操的女孩进行“荣誉谋杀”。
也有专家指出,如塔利班上次掌权时对待女性的一些苛酷的刑罚,很多是来自伊斯兰教过去产生的一些极端派别的做法,并非伊斯兰教固有的内容。
伊斯兰世界的女性平权问题根源在于伊斯兰世界在近代以来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种种复杂问题。经历过西方殖民统治的伊斯兰世界,现代化建设基本都以西方为师,因此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也是西方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伊斯兰社会结构被打破,旧有的宗教与部落对社会的统治被现代国家机构所取代,这便造成传统的神职人员与部落酋长丧失了他们原有的政治经济利益。
然而与西方现代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很多伊斯兰国家没有实现完全的政教分离。在伊斯兰世界,除了苏联的前加盟共和国以外,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伊斯兰教进行了国家化与机构化的收编,不仅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更重要的是将伊斯兰教义纳入国家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且都不同程度地承认伊斯兰教法学者在司法审判方面的作用。于是,宗教神职人员又在现代国家的思想教育与意识形态建设层面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另一方面,经济与教育的现代化必然导致劳动力的解放与传统思想的瓦解,这当中自然包括女性的独立。而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对教士阶层而言带来的不仅仅是实际利益的损害,更让他们看到了种种家庭、两性、道德败坏等等社会伦理问题。于是,面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教士阶层又转而成为了现代国家思想道德与社会规范的示范者、制定者、仲裁者。
女性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女性问题作为最能吸引人眼球的话题,女性解放作为最能体现传统与现代之间尖锐矛盾的代表,都成为教士阶层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成为了教士阶层用来“指正”社会道德规范、针砭时弊的焦点。教士们通过批评那些“不安分”的女人来抨击当下的政治与社会,以此提升自身在国家政治架构中的地位。
而在上世纪的民族解放革命热潮散退后,这些社会伦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俗国家政权执政合法性的挑战,世俗国家的领导人也开始转向伊斯兰宗教为自身谋求新的执政合法性。
在像阿富汗这样长期饱受战乱的国家,政权数次更迭,现代世俗国家与现代社会的构建已经被证明是完全失败的,“纯粹”的伊斯兰主义与“纯洁”的教士阶层所代表的伊斯兰神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政治人物们最后可以寻求的合法性来源。
塔利班对于阿富汗女性种种限制的原因
塔利班对于阿富汗女性的种种限制归根到底是一种对话语权的争夺。他们将女人的身体作为意识形态的战场,打击的是阿富汗内部支持西式现代化道路的力量和拥护美国的力量。利用女性的身体,他们也将自己描绘成与撒旦作斗争的“纯洁”的伊斯兰战士,他们要将美国与西方势力赶出阿富汗,并在阿富汗建立一个由“真主”掌握主权的伊斯兰神权国家。
然而,塔利班作为一个拥有如此“宏伟目标”的团体,此前这么多年却利用对待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的种种限制与惩罚来为自己的“神权”主张正名,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重新夺得政权的塔利班声称会保护妇女的自由与权利,但他们的认知却是妇女权利应当被保护仅是因为她们是可以孕育生命的“母亲”,况且对她们的保护还要被置于伊斯兰教法之下。女性的价值不仅仅是孕育生命,人类历史一再证明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地工作、学习、运动甚至更强,女性同样可以独立、自强,她们不仅可以主宰自己的身体,更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② 阿拉伯女人的服装为什么单单露出眼睛
二、伊斯兰社会妇女戴盖头习俗的盛行
阿拔斯王朝时,阿拉伯半岛社会普遍盛行戴面纱或盖头的习俗。随着伊斯兰远征的胜利和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布,这一习俗逐渐为全世界穆斯林所接受。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阿富汗、也门等穆斯林国家里,妇女若有要事出门访亲探友或学习教义,就需要戴上盖头,以免冶容诲淫。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戴面纱或盖头的习俗被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妇女所接受,成了中国女穆斯林独具特色的服饰习俗。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八“嘲回回”曰:“@①丝,头袖,其服也。”又有“头袖碎兮珠翠黯”句,可见“头袖”为妇女缠头巾即盖头。清袁大化《新疆图志》曰:“阿浑之帽,上锐而高,檐以白布绽之,厚二三寸。脱帽为敬。入门必解履。妇女必以附图{图}@②障面,皆古制也。”现在我国回、东乡、保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妇女虽弃用面罩,但仍以头巾护头面,即戴盖头。如果有妇女把头面露在外面,就认为是失去“依玛尼”(信仰)的行为。久而久之,戴盖头成了我国伊斯兰民族妇女的服饰习俗。
③ 阿富汗妇女为什么蒙头
2021年8月15日这一天发生一件国际性大事,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人员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并占领总统府,然后宣布掌控阿富汗国家。这也让阿富汗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一个国家,同时相信大家在关注这个国家也能发现一个现场,就是很多阿富汗妇女会蒙着面,这个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呢?这其实是从一种传统过度到了强制性措施最后保留下来的习俗。
还是希望第二次掌权的塔利班政权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定要带领阿富汗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④ 民族服装的国外服装
世界各国的民族服装品种繁多,各民族的服装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苏联的民族服装就有几千种式样,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装查连(chadri),菲律宾的由纱雅裙(saya)和班诺萝上衣 (panuelo)组成的女套装他侬(terno),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装纱丽,印度尼西亚男女皆穿的围裹裙莎茏(sarong),苏格兰的男式褶裙凯尔特,夏威夷的直统型连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风式外衣庞裘等。
⑤ 阿富汗塔利班执政时期妇女穿的蓝色化纤衣服叫什么名字
布尔卡,不仅塔利班执政时穿,现在还是这个鬼样,看着就像是自杀式袭击者。
⑥ 阿富汗妇女的简介
喀布尔女性掀起“盖头”
阿富汗妇女少女还未到穿“波卡”的年龄,可以享有袒露面容的自由。
2002年10月23日,一名带头巾的喀布尔一所学校的女学生露出了她美丽的面容。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大街上几乎见不到妇女的面容和身形。按照阿富汗穆斯林传统习俗,女子成年后要身穿“波卡”(罩袍)从头到脚遮掩起来,只能透过在面前的一小块网纱看外面的世界。
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统治下的喀布尔设有一座宗教监狱,当中囚禁的包括大批女囚犯。据了解,塔利班在撤出喀布尔之后,该监狱中关押的女囚犯却神秘失踪。有人怀疑她们被塔利班拉走充当性奴或“人肉盾牌”。
⑦ 阿富汗习俗
不同的服饰、打扮,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阿富汗至今还遗留着这个过去的痕迹。一般从事体力劳动的老百姓,则多是头上缠头巾(波斯语: dastār),穿着条子大褂,上了过去,妇女们要头戴面纱,身穿绣花的并带有各种颜色的服装。
现在,妇女们的面纱不用戴了。很多女性喜欢手镯及其他装饰品。有的小伙子,特别是游牧民的年轻人,经常穿长衫,衫上还有各种图案,裤子很肥大,头上有头巾(戴斯塔勒)。阿富汗热情好客,很讲礼貌,不论是在何处,只要碰到亲友、来访者其他相识或不相识的人,都能热情友好地相互致敬、行礼。
他们的见面礼是:右手扶住胸口,微微躬身,再点几下头,并说“真主保佑您”(和回族“拿手”一样)。交往时要自然、热情,交谈时要语气温和,注意力集中。
阿富汗人传统保守,所以,举止拘谨。与人交谈和交往时,都不抽烟,也不给对方敬烟。他们在平时交谈时,最喜欢的话题是生意场上的轶闻趣事,对旅游中的景致、文化古迹也很感兴趣。
⑧ 20世纪欧洲服饰
20世纪,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阔幅度发展变幻着,服装的创造也随着这一潮流争奇斗妍,展现出无穷无尽的风姿和魅力,特别人文主义哲学的空前发展,使美的观念与人的健康强健的体态统一起来,形成一系列现代的健美观念。因此,能够呈现人们自然体形和适合运动的轻捷简素的便装和运动服,就广泛地为人们所喜爱。 对于20世纪欧洲的服装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副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画面。服装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密切。20世纪社会生活内容及其生活方式的变化,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科学的进步,以及艺术本身的变化等等都对服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所形成的服装格局自然是纷繁复杂的
查尔斯.夫菜戴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1825--1895)
巴黎高级时装业的创始人,1825年出生与英国.1858年,他留在.德.拉.派大街创建了自己的时装店.他把新设计的衣服让工作室的漂亮姑娘穿起来想顾客展示推销,开创了服装表演(作平发展形式)和时装模特儿(新的职业)的先河;他还创立了自己选购衣料,自己设计,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制作,雇佣专属自己的时装模特儿每年向特定的顾客举办作品发表会等一系列独特的经营方式,从而形成了现在巴黎高级时装业的原型.他还是第一个想美国和英国的成衣厂商出售设计的设计师,他的成就引来许多设计师的效仿.巴黎逐渐形成高级时装行业,确立"世界时装发源地"和"世界流行中心"的国际地位
简奴.朗万(JEANNE LANVIN 1867--1946)
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生于法国.其浪漫而优雅的服装设计风格吸引了不少顾客,特别是一绘画为题材的"绘画女装"和从中世纪教学的彩色玻璃画获得灵感的"朗万蓝"十分有名.20年代,他推出高格调的管状女装.30年代的代表作有也用的"睡衣式女装","披肩式女装",兹瓦布式的群裤.1926年开设男装部门,打开了高级时装店经营男装的先河
嘎布里埃尔.夏奈尔(GABRIELLE CHANEL 1883--1971)
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出生于法国,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1910年,她在巴黎的坎朋街开设了一个小小的帽子店,并别出心裁地以当时用来做帽子的针织物来做衣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她敏感地抓住社会的变化,设计管子状女装,领导了20年代的流行.著名的"夏奈尔样式"就创始于2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前,夏奈尔的事业达到顶峰.
克里斯羌.迪奥尔(CHRISTIAN DIOR,1905-1957)
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生于法国.1938年,二次大战中参战,退伍后又进鲁希安鲁伦店工作.1946年末,创建"迪奥尔高级时装店".1947年2月,在首次作品发表会上推出"花冠形":带圆味的流畅的肩线.束细的腰身,这种极富传统女性味的优雅作品使迪奥尔一举成名.巴黎的高级时装业再次走向辉煌,迪奥尔领导了后来10年间的流行,几乎每个季节都推出新的造型.在短短十年间,迪奥尔用他超人的天才和精美的杰作赢得了世界女性的芳心,被誉为"流行之神","时装之王","时装界的独裁者"
皮卡.卡丹(PIERRE CARDIN,1922--)
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1946年进迪奥尔店,参与了"新样式"的设计和制作.1949年末到60年代初,他已成为高级时装界前卫派设计师的领导者之一.他推出的"宇宙服风格",表现苏美两霸的太空竞争和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他曾于1977年春夏季,1979年春夏季和1982年秋冬季三次荣获"金顶针奖".而且在经营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他也是冷战时期最早迈进社会主义国家大门的西方设计师.1979年他第一个跨进刚刚对外开放的中国的大门.目前,有120多个过和地区19万人为"卡丹"牌生产着近230种产品.半个世纪以来,他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卡丹帝国".1992年12月2日,他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
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1936)
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出生于啊尔及利亚.1954年,圣.洛朗参加国际羊毛局举办的设计大奖赛,以一套黑色鸡尾酒会服荣获女装一等奖,以此为契机进入迪奥尔店的主任设计师.60年代的后半期,圣.洛朗使自己的高级时装和高级成衣遍及全世界,1971年春他推出沙漏形的40年代风格,掀起一阵回归潮,1974年秋他发表哥萨克风格,引起民族风格服装的流行.知道现在,他仍是巴黎时装界举足轻重的一位设计师
森英惠(HANAE MORI 1926--)
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生于日本岛.1951年在东京新宿创建工作室,50年代曾先后为600余部电影设计过服装,1963年在日本创建高级成衣公司,1977年在巴黎的蒙泰纽大街创建高级时装店,同年加入巴黎高级时装店协会,也是巴黎高级时装店协会这个象牙塔中第一位东方女性.她推出得意之作蝴蝶图案的优雅女装,给巴黎带来了东方式的奇异时尚.1984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文化骑士级勋章".
三宅一生(LSSEY MIYAKE 1938--)
日本高级成衣设计师,生于日本广岛.1970年创建"三宅设计事物所".在设计上他致力于把东方的文化,东方的服饰观念与西方的经验结合起来,他着意研究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服.三宅的设计是从材料开始的,他常常自己动手去纺织,织布,鸡毛,纸,橡胶,塑料等所有可用来织成衣料的东西他都要去尝试,去探寻各种可能性
亚历山大·麦克奎恩 Alexander MacQueen
·1969年生于英国。
·1991年进入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获艺术系硕士学位。
·1993年起相继在英国、 *** 、意大利等国的服装公司工作。
1969年生于英国的MacQueen,说起话来带浓厚的伦敦口音。虽然他是少年得志,并成为上等人乐用的设计师,但他却是来自中下平民阶层,并以此为荣。他的反叛个性也表现于不屑中产阶级的矫情造作,所以他的衣衫,总是在尊贵中隐现堕落气质。
星路历程:
·1992年,自创品牌。
·1993年,在伦敦成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在伦敦的一次时装展中被《Vogue》的著名时装记者IsabellaBlow采访报导,使他从此走上国际舞台。
·1996年,为法国著名的“纪梵希”(Givenchy)设计室设计成衣系列。
·1997年,取代约翰·加里亚诺担任Givenchy这法国顶尖品牌的首席设计师。
·1998年,他设计的“纪梵希’99春/秋时装展”在巴黎时装周上获得一致好评。
·他在1998年里为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扮演者莱温斯莉设计了她出席奥斯卡颁奖晚会的晚装。
·近日,他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展示会,以大胆的戏剧性的设想震动了世界服装设计界。展示会上出现的景象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动物图案、裁剪讲究的和服、全息技术制造的丝绸表演等,让人耳目一新。展示会上还展示了各种华丽的服饰,如带有金色丝绸翻领的黑色条纹女装和用鹳毛制作的淡黄色丝绸长袍等。
连续两次获得英国时尚奖(BritishFashionAwards)最佳设计师奖
-------------------------------------------------- ------------------------------
--
充满摇滚与颓废气质的设计师: 安娜·苏 Anna Sui
·1955年生于底特律,还在小小年纪时,她已经将梦想设定在时装设计上。
·70年代到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深造。
·毕业两年之后做过一些运动服装设计和为同事---时装摄影师斯蒂文.梅瑟尔(Steven Meisel)作自由撰稿人。
·在著名的《时代》杂志长篇累牍地刊载她的文章之后,她决心要心随人愿地将其全部精力投入自已的设计中去。
拥有中国与美国血统、身为第三代华裔移民的安娜·苏最擅长于从大杂烩般的艺术形态中寻找灵感:斯堪的那维亚的装饰品、布鲁姆伯瑞部落装和高中预科生的校服都成为她灵感的源泉。她所有的设计均有明显的共性:摇滚乐派的古怪与颓废气质。这使她成为模特与音乐家的最爱。
星路历程:
·毕业后,苏决心要心随人愿地将其全部精力投入自已的设计中去后,在私人的寓所里购置了一台缝纫机,从此开始独闯天下。
·80年代,苏古怪的、充满了古老情致的风格并不被华而不实与品牌崇拜的潮流所接纳。
·90年代初期,她设计的洋娃娃式的套装正好与萌芽期的吉拉吉运动(grunge movement)相合拍。
·1991年,她终于举办了第一个时装发布会。
·1992年,在纽约SoHo地区的113条格林街道开了自己的时装用品商店。商店反映出清楚的口味:组合跳蚤市场家具和异想天开的玩具娃娃摆在紫色墙和红夹层的房间里。
·1993年,她的小时装店顿时门庭若市,吸引了许多模特与年轻的时尚一族。从那时起,苏继续采用她的专利---那种不辨纪元与流派的折衷主义。
·1996年,秋冬时装发布会上,她的一款设计灵感来自于大导演肯.罗赛尔(Ken Russell)1920年的一部片子,天鹅绒、斜纹软呢的搭配,点缀亮金属片,羽毛帽子和珠串手袋。
·1997年,安娜展示了她服装以外的其他产品:在威尼斯、意大利、巴林生产的鞋、天鹅绒,丝绸,专利皮革,蛇和蜥蜴皮,及小山羊皮包。
·这一年,苏启动了她的芳香美容生产线。签署了批准德国的公司经营Wella的协议。Wella与 *** 化妆品制造者阿尔比恩一起分享安娜的“美丽”生意,并举行了颜色化妆品和皮肤护理许可证协议签定。在协议下,WellaSui香水制造商和销售将其产品介绍给 *** 。
·1999年,秋冬时装发布会上,回顾了1965年乡村民谣的风潮。模特们后背背着吉它,身穿印有黑白交织的格子或链环图案的衣服、阿富汗编结衫和Marimekko风格的套装
-------------------------------------------------- ------------------------------
--
成功演绎童话色彩的设计师: 本哈德·威荷姆 Bernhard Willhelm
1972年,出生于德国。
1993年,到University of Tier修读时装设计课程。
1994年,转到Antwerp’s Royal Academy修读Fine Art,与Antwerp Six(比利时六子)是师兄妹。
如果说二十世纪的时装界是 *** 、伦敦及巴黎设计师领风骚的年代,到了21世纪,比利时分子亦加入分一杯羹。继比利时六子相继闯出名堂后,同样来自比利时的本哈德·威荷姆,亦凭着充满乡村及童真味道的设计而渐见成绩。
·在学校期间曾是Alexander McQueen及Vivienne Westwood等多位著名大师的助手。
·1999年,发表首个时装系列,名为“Bernhard Willhelm”,推出后获得一致好评。
·2000年,推出名为“PlanetenwesenII 20th Century Girl”的秋冬系列,这也是他第三度发表的个人作品。
·2001年,其春夏系列已面世,除女装外,还首次发表男装系列,继续以花草树木作主题,继续演绎童话色彩。
在数年来的时装生涯中获奖无数
1996年,获由《Belgian Fashion Magazine》举办的“Knack-Weekend”奖项
1998年,获Flemish Fashion Institute荣誉奖等
-------------------------------------------------- ------------------------------
--
卡文·克莱 Calvin Klein
·19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
·1959年-1962年,就读于著名的美国纽约时装学院(F.I.T)。
·1962年-1964年,担任丹·米尔斯坦(Dan Millstein)助理设计师。
·1964年-1968年,为自由设计师。
卡文克莱是一个全方位的设计师,不论是正牌、副牌或任何一个产品路线,他都有完整的企划想法。现在,他旗下一共有三个主要的服装路线,而配件则依服装表现来搭配设计。现年56岁的他在纽约时尚界的一言一行都被媒体注视着,有“纽约第七大道的王子”的封号。
星路历程:
·1968年,与人合作创办Calvin Klein“卡文克莱”公司。
·1991年,公司进行重组。
·90年代,出色的一则广告:鲁克·雪德丝在牛仔裤下不穿底裤极尽性感地说:“我跟我的卡文之间什么也没有。”这则广告虽然引来女权运动者的注意,被指称有鼓励以暴力虐待妇女的嫌疑,但仍不敌这款牛仔裤销售的直线上升。当Calvin Klein打响这成功的第一炮之后,他的事业扶摇直上,连续四度获得服装奖项的肯定寇蒂奖,旗下的副牌及相关产品,更是一个接一个推出,也难怪会有人以四处林立的麦当劳,来形容随处可见Calvin Klein的疯狂情况。
1997年,Calvin Klein将它在服饰领域取得的与辉煌续写进了手表制造业。在著名的Swatch集团合作下,CK WATCH CoLtd宣告成立;由此,年轻、时尚而极具个性色彩的CK表得以问世。
曾经连续四度获得知名的服装奖项。
⑨ 阿富汗的 妇女为什么要头上带头巾穿长裤
那种衣服叫“布尔卡”
阿富汗妇女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是塔利班的余孽。但实际上,这与阿富汗复杂的传统文化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在阿富汗,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妇女都声称自己穿戴“布尔卡”是自愿的,至少在她们的丈夫面前是这样说的,甚至穿“布尔卡”成了当地的一种流行趋势。在喀布尔,一些妇女在“布尔卡”上做了很多装饰,以使它显得更加漂亮。
然而,只要是受过一点教育的阿富汗妇女就会表示出对“布尔卡”的厌恶。而那些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妇女,只要在男人听不见的地方被问起对“布尔卡”的看法时,她们同样会持反对意见。
最近,一名外国记者采访了北方联盟控制的北部农村的三名妇女。虽然三名妇女同意接受采访,但是坚持要求通过一名女性翻译来进行。在采访过程中,一名男子偶然进入房间,她们马上用面纱遮住自己的脸部,并转过身去,面向墙,直到那名男子离开。
如果在大街上,人们绝对不会想到,这些平时看上去一言不发、从不露面容的女人,一旦在脱离了男人的视听范围之外,会显得那么活泼,会有那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当她们脱下“布尔卡”之后,显露出来的衣服是那么的鲜亮。三人都表示说,她们并不愿意穿“布尔卡”,甚至不愿戴头巾。但是她们又担心会因此受到侵害。
⑩ 民族服装的资料(急)
服装简介
民族服装 ethnic costume
具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又称民俗服。是民族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民族心理素质。
[编辑本段]服装特点
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等方面。
[编辑本段]中国民族服装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展风采;源远流长,连续不断;随时升华,大放光芒。只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就不难发现,这种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实用性、区域性特点的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第一,历史发展的产物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群的衣着装饰,也是由低到高,由遮体保暖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发展变化,从长过程来讲是逐步的、渐进的,既有其相对的稳定期,也有其突变期。无论是稳定期还是突变期,都与[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朝代的更替以及政治变革有直接的联系。虽说这种“演变”、“更替”、和“变革”有其统一性,但纵观中国历史,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统一中也有不统一,因此造成多样性的发展格局。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在服装服饰上,有的民族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无区别,但细品确也有某些相异之处。这就是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性的真实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服装服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解释清楚,通过服装服饰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第二,独特文化的结晶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不仅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更主要的是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根本支撑,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不难想象,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独立于民族之林的,更谈不上生存和发展,不管这部分人群是多是少,在历史进程中只能是自行分化解体,各奔东西,融和到其他民族之中。独具特质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内在气质、精神动力,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在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顽强地表现其民族特性,以区别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民族服装服饰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这种赋予文化内涵的服装服饰,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它不仅有实用性的特点,方便着装,便于劳作,而且更有观赏性的特点,节日盛装,美化生活,有的还具有收藏性的特点,如婚嫁礼服等等。一些服装服饰价值连城,成为服饰之宝。这些服装服饰,大都由劳动人民自己动手,从纺线到织布,到刺绣到成衣。而且这种手工制作技艺大都是祖传的,不带有任何伪造、模仿的痕迹。有的民族的服装服饰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层次、多体型,适合多种类型的人穿戴。这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图一案,一花一叶,都是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出来的。而且在民族特质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寻常的艺术特点,堪称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
第三,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有极强的区域性特点。这是因为中国的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呈现“大分散、小聚居”之势。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性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民族为适应所处自然环境,谋求自身发展,创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服装服饰。沿江河湖海而居,同是与水为邻,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大海的怒涛与水乡的恬静、下海捕鱼与内河下网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此其服装服饰也是不一样的;同是住在深山之中,有的在山中密林深处,有的在山脚平坝之地,也是有区别的;同是以牧业为主,但东北、华北草场与西北草场和高原上的草场也是不尽相同的;平原的民族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穿戴也很不一样。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体现了“天人合一”,即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特点。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把本民族的特质文化内涵注入其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一道道靓丽的服装服饰风景线。
第四,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生产生活方式是基础。一个民族特质文化的孕育和发展,都源于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的外延与物化,也是与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分不开的。因此,服装服饰的发展变化是与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不可否认,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财富的增加,会不断发展变化,民族服装服饰也会随之发展变化,这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今天的民族服装服饰就是由昨天的发展变化而来的,无非是先民们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剔除了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以求更适应现实,更具有实用性。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发展到今天。仍然不会停止,它势必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而进一步发展变化。当然,万变不离其宗,这种快速的发展变化,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
[编辑本段]世界各国民族服装
世界各国的民族服装品种繁多,如苏联的民族服装就有几千种式样。各民族的服装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装查连(chadri),菲律宾的由纱雅裙(saya)和班诺萝上衣 (panuelo)组成的女套装他侬(terno),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装纱丽,印度尼西亚男女皆穿的围裹裙莎茏(sarong),苏格兰的男式褶裙凯尔特,夏威夷的直统型连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风式外衣庞裘等。
汉族的服装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回族的服装
圆顶白帽,用白布缝制而成。帽口比帽顶略大,边缘浅,以能戴到上耳根部为宜。一般为里、面双层,有的在帽顶添上阿文。威宁回族中圆顶白帽,是男子服饰的标志。阿訇和阿文学生常戴,节日时则绝大部分人都戴。盖头和鸠尾式包头,是威宁回族妇女穿戴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标志。盖头以青色、白色或浅绿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状头巾。节日期间,部分妇女戴之。鸠尾式包头,以青色绿帕或青布包成,发不外露,中间形状似鸠尾,为回族妇女常扮头饰,稻田坝一带中老年妇女中尤为流行。
威宁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饰,与云南昭通、鲁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头顶,或戴白帽而不折边。阿诡的白帽顶绣阿文,上装多为短便衣,少数穿长衫,裤脚7-9寸宽。姑娘喜戴耳坠,通常一只坠一个银铃,少数一只坠配两个银铃,以轻便、秀气为宜。不包包头,戴绣花勒子或顶红、绿色方巾,头发多系独辫。上身穿着大襟短服,腰系绣花围腰,讲颜色,求鲜艳。脚履精制绣花鞋,手戴银镯头,银戒指。婚后包鸠尾式包头,发不外露,衣服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色彩由鲜变素。老年妇女,头上多包白包头,鸠尾包头外勒白头巾。
西南部与会泽、宣威为毗邻的乡村,青壮年男子大多头包青、蓝、白布,成大套头。身穿紧身短对襟衣,袖口细而短,几件叠加而穿。衣扣多用胶线或布条结成,又有用古铜毫银毫钱币焊作纽扣者,成对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蓝布裁前,白线缝制,下沿八个衣袋相连,黑白相间,色泽分明,异常醒目。裤子为大裤脚,裤口最宽者须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缝成,腰部折成皱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带,带头有须,下拖至膝头,行走时随风飘动。已婚男子的腰带,体现着女方手工针线的好孬,是评价女方的依据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丝帕或白布包于头上,黑、白交叉均匀,有棱角,俗称“喜鹊花包头”,双耳佩戴银耳坠。婚后多挽髻,套髻罩,上别银插簪,有的头上再系一串小银铃,行走时,铃声叮当,清脆悦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蓝色布料,系花围腰。下装依上装而配,一般以衣裤不同色彩为宜。脚穿大花鞋,多为大红大绿的满帮花,有的鞋头上缀一朵红缨。
满族服装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展风采;源远流长,连续不断;随时升华,大放光芒。只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就不难发现,这种文化、我觉得满族服饰比较有传统特色。
满族服饰主要分四部分:
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旗袍与马褂
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著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适於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裏,"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现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满族妇女了,它已成为各民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装之一.
藏族的服装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男女皆爱饰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
配色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