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56个民族的服装特点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展风采;源远流长,连续不断;随时升华,大放光芒。只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就不难发现,这种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实用性、区域性特点的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第一,历史发展的产物。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群的衣着装饰,也是由低到高,由遮体保暖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发展变化,从长过程来讲是逐步的、渐进的,既有其相对的稳定期,也有其突变期。无论是稳定期还是突变期,都与[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朝代的更替以及政治变革有直接的联系。虽说这种“演变”、“更替”、和“变革”有其统一性,但纵观中国历史,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统一中也有不统一,因此造成多样性的发展格局。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在服装服饰上,有的民族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无区别,但细品确也有某些相异之处。这就是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性的真实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服装服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解释清楚,通过服装服饰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第二,独特文化的结晶。中国民族服装服饰不仅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更主要的是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根本支撑,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不难想象,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独立于民族之林的,更谈不上生存和发展,不管这部分人群是多是少,在历史进程中只能是自行分化解体,各奔东西,融和到其他民族之中。独具特质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内在气质、精神动力,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在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顽强地表现其民族特性,以区别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民族服装服饰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这种赋予文化内涵的服装服饰,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它不仅有实用性的特点,方便着装,便于劳作,而且更有观赏性的特点,节日盛装,美化生活,有的还具有收藏性的特点,如婚嫁礼服等等。一些服装服饰价值连城,成为服饰之宝。这些服装服饰,大都由劳动人民自己动手,从纺线到织布,到刺绣到成衣。而且这种手工制作技艺大都是祖传的,不带有任何伪造、模仿的痕迹。有的民族的服装服饰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层次、多体型,适合多种类型的人穿戴。这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图一案,一花一叶,都是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出来的。而且在民族特质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寻常的艺术特点,堪称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 第三,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中国民族服装服饰有极强的区域性特点。这是因为中国的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呈现“大分散、小聚居”之势。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性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民族为适应所处自然环境,谋求自身发展,创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服装服饰。沿江河湖海而居,同是与水为邻,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大海的怒涛与水乡的恬静、下海捕鱼与内河下网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此其服装服饰也是不一样的;同是住在深山之中,有的在山中密林深处,有的在山脚平坝之地,也是有区别的;同是以牧业为主,但东北、华北草场与西北草场和高原上的草场也是不尽相同的;平原的民族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穿戴也很不一样。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体现了“天人合一”,即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特点。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把本民族的特质文化内涵注入其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一道道靓丽的服装服饰风景线。 第四,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生产生活方式是基础。一个民族特质文化的孕育和发展,都源于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的外延与物化,也是与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分不开的。因此,服装服饰的发展变化是与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不可否认,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财富的增加,会不断发展变化,民族服装服饰也会随之发展变化,这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今天的民族服装服饰就是由昨天的发展变化而来的,无非是先民们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剔除了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以求更适应现实,更具有实用性。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发展到今天。仍然不会停止,它势必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而进一步发展变化。当然,万变不离其宗,这种快速的发展变化,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 参考资料: http://sdly.b.lunqun.com
㈡ 明朝文官服饰上有“飞禽".武将服饰上有”走兽“,这说明什么
应该选A,鄙视那些复制过来的答案。应为这四个答案中首先排除的是C.体现君臣平等关系。这个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能的,包括现在的天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后再看B.加强思想统治的结果。总体上来说明朝的思想还是挺开放的,不像清朝那么严酷的文字狱。弘治年间,大臣们都敢达到对皇帝针风相对的地步.动则有百官上谏大场面出现,礼孝方面抓住皇帝的小辫子不放的人大有人在。皇帝火了杀了谁,被杀的更是名扬海外成为大大的忠臣。而且还出现了像王守仁这样的心学的代表是不可能禁锢人们的思想的以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B也被排除。D.大一统的需要。这个跟B的答案有点相似,要想大一统就要禁锢别人的思想,比如独尊儒家这样的,在明朝的思想是比较开放的,所以这个也被舍弃。所以选A,因为朱元璋是一个比较暴戾的君主,施行中央集权,废宰相,权分六部,把以前那么多朝代手握重权的宰相废除了,肯定会把臣子当奴仆使唤。
㈢ 明代衣服的设计特征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
㈣ 我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
㈤ 生肖守护神中的麒麟八珍是哪八珍
麒麟赤 麒麟幻 麒麟珠 麒麟镜 麒麟隐 麒麟适 其他的没出来呢.
赤:"你眼前这三件麒麟八珍到也不错,其中有一件最为重要的麒麟红甲。就是中间那块鳞片。这块鳞片是麒麟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位火麒麟变化而成的,拥有着引动麒麟天火的能力。而且,还有着许多奥妙之处。具体的地方我也不太清楚,要靠你自己去摸索。不过,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片红色的鳞片其中有一个护体的能力,当你用自己的云力灌注到其中后,它就能十倍的增幅成一套能量甲胄,保护住你的身体。当然,我是指你在三云以下的情况。到了三云以上,它所幻化的麒麟护甲就只能和你自身的能力相结合,你有多强的云力,它就有多强的防御,而且,你的云力还和它支持的时间有关。如果你能达到和当初那位火麒麟前辈一样强大的实力,那么,你就能拥有永远使用麒麟红甲的能力。这块麒麟红甲还有一个名字,叫麒麟赤,是八件麒麟珍宝中防御力最高的一件。” (原文 呵呵 这个详细..)
珠::“右边那个球是麒麟八珍中唯一一件既不具有防御力、又不具有攻击力的珍宝。但你千万不要小看它。在麒麟八珍中,它排名第四位,名叫麒麟珠。虽然不能攻击和防御,但却是一见辅助修炼的至宝。这是当年麒麟中最弱的一位四云麒麟所幻化而成的。这一点它到和你一样,只不过,他没你这么幸运。你是四云墨麒麟,而他却只是四云麒麟,差这么一点,却相差极大。他虽然也拥有四种能力,但却没有你这样天生强横的身体。当时,如果能够给他一前年的时间,或许他真的会成为有史以来最强的麒麟。一旦他将四种能力都修炼到极至,就再没有什么生物可以匹敌了。可惜,敌人们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四云麒麟虽然有可能变得强大,但因为心分四处,修炼起来也最为困难。为了限制它的成长,曾经发生过一次巨兽之间的圣战。最后神兽们虽然打败了凶兽,可惜,这位四云麒麟也不得不再最危机的关头用出了终极麒麟臂,秒杀了对方两个最强的凶兽,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他临死之前,就幻化成了这颗麒麟珠,当时,没有谁明白麒麟珠的作用。直到很久以后,一位普通麒麟无意得到这颗麒麟珠,并凭借它在短短三百年内拥有了麒麟全部的能力后,巨兽们才明白,这颗麒麟珠有着辅助修炼的作用。因为那位牺牲的麒麟前辈是四云麒麟,因此,不论是什么属性的麒麟,这颗麒麟珠都能起到辅助修炼的作用。它的出现,也是麒麟一族神兽之王的地位变得更加牢固。也正是因为有了他,才使麒麟能力提升变得更加变态。所以,虽然麒麟珠的排名要低麒麟赤一位,但它对你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隐:"麒麟隐所能带给你的,是三隐之力。那就是气息之隐,能量之隐,和身体之隐。穿着他,就不会有人能感觉到你的麒麟气息,也无法感受到你是强大还是弱小。当你的云力与麒麟隐相结合时,只要你不使用云力进行攻击,那么,你的身体将会保持着隐身的形态。当然,隐身的时间长短,与你的云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和麒麟赤是一样的。而且麒麟隐有着任何金属器械无法损伤的能力。本身就是一件防御力非常强的珍宝。至于它的全部能力开启是什么样的,我就不知道了。或许,麒麟一族还没有谁能完全发挥出它的能力吧。毕竟,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位麒麟能够达到那位墨麒麟前辈的心境。”
㈥ 古代服饰中的褶是什么袴褶和短褐区别是什么
其中主要的还是蟒,帔,褶子和开氅。先说蟒,现在有的人因为蟒字不好理解或不太好看,就写成了莽。这两个字都可以用,书上都见过。为什么叫作蟒呢?京剧是产生在封建社会的。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唱戏的扮演皇帝,当然必须穿龙袍,可是又不敢直接叫龙袍,就改名叫蟒袍。蟒袍这个名称,现在也就延用下来,简称作蟒。蟒是帝、王、将、相所穿的礼服。一般都是在朝贺宴会的时候,或者是在办公事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比较严肃的场合穿用的。蟒的式样是圆领,大襟,长度一般可以拖到脚面,袖子是很宽阔,肥大的,按照京剧的传统在袖口上带有水袖。蟒都是用缎子做成的,上边用金线、银线,或彩色线刺绣成各种图案。蟒袍的图案主要是龙形的图案。皇帝穿的蟒绣有团龙图案,或者是散龙图案,散龙行话叫龙,图案比较松散。团龙的图案比较严谨,图案化的程度更强一些。皇帝穿的龙袍,一般是绣五个龙爪。其他角色像王爷,元帅,大将,宰相等穿的蟒都是绣四个龙爪,这在过去是有严格区别的,现在我看也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龙爪的数目也不太固定了。除去龙的图案以外,蟒上还绣有环形的云彩、日、月,或海水、浪花这样一些图案。海水、浪花的图案,内行叫作海水江涯,或作海水江牙。蟒袍给人的感觉是光华灿烂,庄严富丽。蟒和靠,都是很复杂,很精巧的刺绣,本身就是很华美精致的手工艺品。 蟒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的,黄的,绿的,白的,黑的,紫的,粉的,还有秋香色,就是黄不黄,绿不绿的那种颜色。蟒的各种颜色,都有各自的意义,哪一类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蟒,都有大致的规定。这些规定自然没有什么科学的根据,但是多少年来约定俗成也就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了。黄色的蟒分为两种,一种是浅黄的平常叫正黄、明黄,这祥的蟒专为皇帝穿用,凡是皇帝、国王一类角色都穿浅黄蟒,其他别的角色是不能穿的。另一种是深黄色的,或是杏黄色的,这种蟒是亲王、太子一类角色穿用的。例如在“杨家将”的戏里常见的八贤王(赵德芳),就穿杏黄色的蟒。后来范围又扩大一些,有些老将,比如黄忠,因为他姓黄,所以也让他穿黄蟒、黄靠。红蟒是表示庄严端重的色彩,是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王侯、宰相,或者元帅、钦差大臣,或者是驸马这样一些角色穿用的。如在三国戏里的曹操、刘备,还有如韩信这样的元帅,做驸马的陈世美、杨四郎等角色,就穿红蟒。绿蟒是表示威严英挺的色彩,所以一般是由扮演较高级的武职官员的角色穿用的。穿绿蟒最典型的人物(跟后边所说穿绿靠的意思差不多)是关羽。由于关羽穿绿蟒,其他勾红色脸谱的角色,也都穿起绿蟒。例如《收关胜》里的关胜、《八蜡庙》里的关泰,这些姓关的勾红脸的角色,都穿绿蟒。还有《斩经堂》的吴汉,从前吴汉的扮相是勾红脸,表示他的忠勇刚正,后来吴汉不勾红脸了,改为素脸,但是仍沿旧例穿绿蟒。穿绿蟒的大都是武人,文官穿绿蟒的比较少。可是有些戴纱帽的,似乎是文官,例如《二进宫》的杨波,他虽然戴着纱帽,但他的职务是武官性质。杨波是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就是类似所谓国防部副部长之类的官职,带有武官性质,所以他也穿绿蟒。还有《审头刺汤》里的陆炳,也戴纱帽,好像也是文官,实际上他的职务官衔是锦衣卫的指挥,也是武官,所以他也穿绿蟒。由此可以说明,在传统戏里,某一个角色,穿什么颜色的衣裳,跟他的身分、职务以及性格特征等都有连带关系。 穿白蟒的大都是少年英俊的人物,例如周瑜、吕布、马超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虽然上岁数、戴胡子的角色,可因他年轻时曾经是潇洒、英俊的,这类人物例如岳飞、杨六郎(杨延昭)等,这些人虽然上了岁数,可给人的感觉、印象还是很潇洒清秀的,所以他们也穿白蟒。还有一些个别的白胡子的大臣,也穿白蟒,例如全部《秦香莲》的王延龄,有的演员就穿白蟒。另外遇到某种特定的情节,例如按照我国民族习惯戴孝是穿白色的,所以像《连营寨》的刘备,《造白袍》张飞,由于给关羽戴孝,所以他们都穿白蟒。女蟒也是这样,如《祭江》里的孙尚香给刘备穿孝,所以也穿黑蟒的一般是性格比较粗鲁、刚猛的角色。而且穿黑蟒的多半是花脸,都画着黑色脸谱,表示脸上漆黑,为了配合他的脸谱也穿黑蟒。例如包拯、张飞、项羽、尉迟恭等,这些脸庞比较黑的人,都穿黑蟒。紫蟒的应用范围跟红蟒差不多。可是穿的人的身份比较低一点,使用的范围也更广一点。粉红蟒一般是俊雅的小生穿的,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龙,有些戏里的周瑜,都穿粉红蟒。还有一种穿用较少的秋香色的蟒。就是绿色里加黄的,象秋天落叶颜色的蟒,一般都是老年戴白胡子的高级官员穿用的。例如《徐策跑城》的徐策、《甘露寺》的乔玄,都穿秋香色蟒。 上面说的是男蟒,还有女蟒。女角色穿的蟒,跟男蟒式样是一样的,尺寸比男蟒短一点。下身系裙子,外边罩着蟒。一般的肩膀上加罩云肩。女蟒的颜色比较少,只有黄蟒是皇后专用的,红蟒是王妃、贵夫人穿用的。秋香色的蟒是老年的贵夫人(一般由老旦扮演)穿用的。女蟒的刺绣和花纹,一般是丹凤朝阳,不绣龙的图案。丹凤朝阳再加上日、月、海浪、水纹这样一些图案。女蟒还有一种用处,有时由男角色借用。有些以打家劫舍为主,占山为王的草头王(如程咬金),或者神话剧《水帘洞》里的猴王孙悟空,他们虽然是男角色,可是穿女蟒。他们穿上女蟒以后,特别短,顶多也就到膝盖上下。这是暗示他们不是正统的帝王,实际上是增加他们的滑稽感,上边很严肃下边却露着两条腿,看上去形象很滑稽。这是女蟒特殊的用处。 除去蟒以外,还有从蟒派生出来的两种袍服,一种是官衣(主要是男性角色穿用,女性角色穿官衣的不多),一种是专为女性角色穿的宫衣,又叫宫装。宫衣是给一般低于将相的文职官员穿用的礼服。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蟒和官衣、宫装都是礼服,下边要讲的其他服装是便服,这在穿用的时候持别要小心注意,尤其是新编历史剧,在穿戴方面不太讲究,容易引起误解。一般文职官员穿用的礼服,叫作官衣,它的式样基本上跟蟒一样,也是圆领大襟那些样式。不同的是它全身都是用素缎子制作,在缎子上不绣那些龙啊、云啊之类的图案。唯一的图案就是在胸前和背后绣一块方形的图案,这方形图案,名字叫“补子”,“补子”本来是在明朝和清朝时代区别官员的级别和职务的一种标志。按照清朝的制度,文官是用禽鸟的图案。一品至九品规定的图案是: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大雁,五品绣白鹏,六品绣鹭鸶,七品,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武将是用野兽的图案,一品至九品规定的图案是: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而且哪一等品级用哪种补子,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乱用。在生活里是这样规定的。可是京剧的服装并不是照搬生活的原来面貌,所以现在舞台上官衣的补子已经没有什么分别,没有那么多的图案、花样,只是绣一种象征性的标志,说明是较低级官员穿的礼服就够了。官衣有很多种颜色,有红色的,有蓝色的,有紫色的,有古铜色的,还有黑色(即青色)的。穿红官衣的地位,一般比穿蓝官衣的稍高一点,例如《玉堂春》“会审”一场,两边坐的官儿,一个穿红袍,一个穿蓝袍,这穿红袍的官就比穿蓝袍的官略为高一点。在京剧里,初中状元或进士的人,都穿红官衣,例如《御碑亭》里的王有道和柳生春,《连升店》里的王明芳,在考中进士以后,就都穿红官衣。一般的县官都穿蓝官衣。例如《法门寺》里任郿邬县知县的赵廉,《捉放曹.公堂》里任中牟县县令的陈宫,就都穿蓝官衣。穿青官衣,也就是黑官衣的职位是最低的,一般的大官僚家看门的门官,或是管理驿站的驿丞官就都穿青官衣。有的时候,这青官衣的前后心连补子都没有,光是这么一件素官衣。官衣基本上都是文官穿的,没有武将穿的。可也有少数例外,例如《牛皋下书》里的牛皋,就穿着官衣。因为牛皋虽然是武将,但是岳飞派往金营下书的特使,他执行的是文官的职务,所以也穿着官衣。这属于一种特殊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武将被解除了武装,例如《战宛城》里的张绣,他向曹操投降了,不能再穿武装了,所以他也穿官衣。再有像《古城会》里的张飞,张飞虽是武将,可是在这出戏里,他必须向关羽赔礼道歉,要特别表示谦虚有礼貌,所以他也穿官衣,这些都是特殊的例外。至于女官衣虽然也有,但用处很少。女官衣和男官衣的样子相同,只是尺寸比较短,穿用时下边也穿裙子。例如《樊江关》里的老旦(柳迎春),她捧着圣旨上场的时侯,就穿着秋香色的女官衣。另外女官衣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由男角色穿用。前面说过,程咬金、孙悟空之类的角色,是穿女蟒的,也正象女蟒一样,女官衣也由一些男角色穿用。有一出戏叫《五花洞》,戏里有个县官叫胡大炮。这胡大炮是武大郎一样的矮人。《五花洞》的剧情是说一个妖精变了一个假的武大郎,所以这个戏里有两个矮子,一个真武大郎,一个假武大郎。为了配合这两个矮子,所以县官胡大炮也设计成个矮子。因为一般的官衣比较长,所以就给胡大饱穿上了女官衣。扮演矮子在舞台上要蹲下身子,弯着两条腿走矮步,穿着女官衣,走起矮步来比较方便。还有一出戏叫《小上坟》,里面的男主角是个丑角,叫刘禄景,他不是矮子,可他也穿女官衣。为什么呢?首先是增加他的喜剧色彩,更主要的是因为这出戏里有很复杂繁难的舞蹈动作,如果穿一般男官衣,他舞不起来,很多强烈的节奏感出不来,而且有许多走矮步的身段,也没有办法施展,所以刘禄景也穿一身女官衣,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便于他表演。因为这样,有许多观众误认为刘禄景是一个反面人物。刘禄景确实是个喜剧形象,可他不是反面人物,只是为了表演的需要,才把他处理成一个滑稽形象。这也是女官衣的一种特殊用处,凡是穿蟒和官衣的,大家注意,腰里必须围着玉带。因为这些都是礼服,围着玉带以表示其严肃和郑重。 女角色的礼服除了女蟒以外,还有宫衣,也叫宫装,是王妃和公主们穿的礼服。宫装或宫衣的样式跟女蟒差不多,不同点是女蟒的底襟下边什么都没有,跟男蟒一样是很齐整的。宫衣就不一样了,尺寸比女蟒长一些,从腰部开始,底襟周围缀有很多五色绣花的飘带,非常漂亮,还有一些色彩鲜艳的穗子,显得比女蟒鲜艳华丽。穿女蟒的人经常是在一种庄严隆重的场合,穿宫衣的则是在一种比较随便闲适的场合。宫衣虽然也是礼服,可是不如女蟒那样庄严隆重,所以除了王妃、公主穿宫装,神话剧的仙女也穿宫装,因为她们都是华丽、漂亮的角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杨贵妃,在《贵妃醉酒》刚一出场的时候,为了显示她是一个贵妃,很威严,很庄重,所以穿女蟒。等到喝醉酒以后,她的情绪非常兴奋,也比较活泼,比较浮动,所以她就换了华丽的宫装。这样是为了适应她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她的服装和表演与人物心理的变化就结合起来了。 以上所说的蟒,官衣,宫衣都是上层人物从帝、王、将、相到一般官员所穿的礼服。还有些武将,在上朝或办公的时候,不是打仗的时候,他也穿着蟒。武将穿蟒还有一种穿法,就是里边穿着靠,穿着铠甲,外边罩着蟒,为了表示他是武人,所以掖起一只袖子,露出里边的铠甲。这样一只胳臂披着铠甲,另一只胳臂则是穿着蟒的袖子,这种穿法,有一个专名词,叫袭蟒。袭字音学,还有一种写法叫褶蟒。意思是说一半象褶子一样,一半是靠,一半是蟒。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凡是作元帅的在准备出征,还没有正式交锋以前,甚至在发号施令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打扮——袭蟒。 长袍类里的便服种类较多,有帔,开氅,褶子等。帔字按照标准音,应该读如佩,但在这里是从俗,读如劈。帔是达官显贵、有钱的人在家里穿的一种便服。一般平民百姓是不穿帔的。帔的样式是对襟的,长领子,宽袖,也带水袖。男帔的尺寸可以长到脚面,女帔的尺寸比较短,刚刚过了膝盖,下边衬着裙子。帔都是用缎子做的,上面一般都刺绣着各种花样和图案,有龙、凤、仙鹤、鹿、花卉、禽鸟等各种图案。颜色也有各种各样的,有红帔,黄帔,紫帔,蓝帔,粉红帔,绿帔,还有秋香色帔等等。黄帔的作用也跟黄蟒一样,是专门给皇帝、皇后准备的。新官上任,或新婚夫妇都穿红帔,蓝帔和紫帔的用处就更为广泛。素帔很少,一般都绣有图案和花纹。《打金枝》皇帝和皇后都穿着黄帔。新婚不久的少年夫妻,例如《奇双会》里的赵宠和李桂枝,《苏小妹》里的苏小妹和秦少游都穿红帔,同一出戏里苏东坡穿的是蓝帔。许多扮演员外角色的都穿紫帔。 除了帔以外,就是开氅。开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开氅主要是武将穿,一些占山为王的寨主,或者一些有武艺的侠客、武士们也穿。开氅属于便服类,与员外绅士们所穿的帔的性质是相同的。也有个别不是武人的角色,在家居的时候不穿帔而穿开氅,例如《举鼎观画》里的徐策,《宇宙锋》里的赵高就都穿开氅,这种情况很少。开氅的式样是和尚领子,斜大襟,也是宽袖子带水袖,长度拖到脚面。开氅的特点是在左右胳肢窝下边沿着开衩的地方,有两条硬质地的宽边,俗称摆(蟒在胳肢窝下的开衩地方也缝着一条摆)。这摆是比较硬的,平常耍弄起来有点别扭,不那么方便。开氅的前后襟上,也绣有图案,由于是武人穿的,大部分都绣的狮、豹、虎一类图案。现在也出现一些绣团花的图案,但就是不能绣龙。为什么叫开氅呢?因为穿开氅的时候一般里边都穿着战斗的服装,有的穿箭农,有的穿紧身的短袄、短裤,可以随时用双手把大襟拉开,露出里边战斗的服装,用来显示一种威武、勇敢的神态或者渲染战斗紧张的气氛,而且还可以随时把它脱掉,脱掉开氅立刻就可以进行战斗,因此叫作开氅。开氅的颜色很多,红,杏黄,蓝,白,黑,紫,绿,粉红,古铜,天蓝,草绿,各种颜色都有。这些颜色的用法跟人物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不象蟒分得那样细致,它主要是为了配合热闹,看上去五彩缤纷的就可以。因为有些群戏,满台的英雄武士,每个人都是里边穿着短衣裳,同时一下把大衣外套拉开,昂首挺胸地站在台上,显得威风凛凛,雄伟壮观,开氅的鲜艳色彩和豪壮气势,常常是在这种群戏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第三种便服,是前面曾经屡次提到的褶子。褶子的用处非常广泛,可以说是用处最多的一种便服。男女老少,贵贱贫富,不管身分高低,都可以穿。褶子的式样是大领,斜大襟,宽袖子带水袖,因为很象和尚、道士穿的道抱,所以俗名又叫道袍,褶子也分男褶子、女褶子两种。最早的时候,女褶子和男褶子是一样的,也是大领,斜大襟的。大概在100年前左右,女褶子的样式经过改革,就改成现在这个样式了:小圆高领,对襟,还是宽袖,带水袖,可是尺寸比较短,下边衬着裙子。现在一般旦角都是穿这样的褶子,只有老旦还是穿大领,斜大襟的旧式褶子。褶子的质料分为软硬两种,软面的褶子是用绸子,硬面的褶子是用缎子。还有个别的用布做的褶子。褶子的花纹和样式有两种,一种是花褶子,就是绣花的褶子,还有一种素褶子,就是不绣花的。花褶子用缎子做的多,因为上面要绣花,质料要硬一些,看上去比较郑重,比较华丽。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可以穿花褶子,褶子的颜色也非常丰富,所谓上五色,下五色,红、黄、蓝、绿,深浅浓淡都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和规定,只要配上的图案好看就行。花褶子绣的花样按照剧情和不同角色的需要绣有飞禽、走兽、花卉、昆虫、蝴蝶等等图案。素褶子大致有红色的、青色的、蓝色的、湖色的、古铜色的、秋香色的等等。红褶子一般都是作衬衣用的。里边穿红褶子,外边有时候穿官衣,有的时候穿蟒,有的时候穿开氅,总之素红褶子基本上是绸料的,比较轻软,因为是作衬衣用的。蓝褶子大部分都是文人、书生穿用的。例如《捉放曹·行路宿店》里的陈宫,《御碑亭》里的王有道等。古铜色的褶子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穿的。例如《搜孤救孤》里的公孙杵臼,《捉放曹》里的吕伯奢等。素黑褶子也就是青褶子,用处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种是贫穷不得意的,例如《马前泼水》里的朱买臣,《击鼓骂曹》里的祢衡,《法门寺》里的宋国士,《打棍出箱》里的范仲禹等都是穿着素青褶子。第二种是下层社会出身的—些英雄好汉,像武松、石秀这样一些人也穿素青褶子。第三种是一些家院、老家人、苍头,他们也穿素青褶子。这类角色穿青褶子有个特点,一般都戴青软罗帽,腰里都系着腰带,有的系大带,有的系绦子,这种青褶子有个专门名词,叫海青。 还有一些服装是由褶子变化而成的,比如像太监穿的太监衣;年轻的尼姑、女道士穿的花褶子,叫水田衣或道姑衣,这些都是花褶子的变种。除此以外,还有用布做的布褶子。一种是用紫花布做的褶子,颜色是黄白色的,有个专门词叫老斗衣,是扮演乡村老年人穿的,例如(乌盆记》里的张别古,《法门寺》里的刘公道都穿这种褶子。这种布褶子还有一个专门用处,凡是扮演神话剧,如《闹天宫》、《锯大缸》里土地爷的角色都穿它。还有一种是和尚穿用的灰布褶子,这是为了表示和尚的生活比较朴素。还有一种是衙门里衙役穿的青布褶子,这种青布褶子又叫青袍,甚至有时连领子都是黑布的,平常青褶子的大领是白的。在招褶子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服装,叫作富贵衣,是把很多小块的杂色绸子缝在青褶子上,表示破衣服上打了很多补钉的意思。前面已经说过京剧服装的设计有个美学原则,不管生活里原来的形状多破,多穷,多脏,可是在舞台上表现的时候必须加以美化,装饰化,决不把生活里自然形态的破的,脏的,烂的,搬到舞台上去。富贵衣就是根据这个美学原则设计出来的一种服装。当然,富贵衣还包含有一种封建迷信色彩。就是说这些穿富贵衣的人物将来还要飞黄腾达,还要摆脱这种穷困的境地,今天虽然穿得很破,将来前途还是要富贵的。 上边说的蟒、帔、开氅、褶子是京剧袍服类几个主要的品种,它们是根据明代的服装并参考了宋元时代的服装设计出来的。京剧服装在质料、样式、花纹、图案、色彩上,都越来越发展、改进,越来越丰富复杂。到清朝末年,京剧服装里又增添了经过加工美化的清代服装。这些清代的服装跟原来的舞台上古代的服装同时并用,我们看了也不感觉到陌生和不协调。在这一类服装里,比较明显有代表性的是男角色穿的箭衣和女角色穿的旗袍,箭衣跟旗袍虽然是清代的服装,可是在京剧里用的时候,已经不受时代的限制,成为一种通用的服装,不管扮演任何朝代的角色,都可以穿用。 箭衣原来是清朝相当于蟒袍的一种服装。因为清代的人,尤其是旗人,善于骑马射箭,这种服装既是他们的官服,又是他们跑马射箭,打猎时穿的一种服装,所以叫作箭衣。箭衣的样式是小圆领,里边衬着白护领,大襟,跟蟒袍的不同点是瘦袖,而袖口装着马蹄形的袖盖,这袖盖拨拉下来,可以把手背盖住,因此俗称马蹄袖。箭衣的全身尺寸,可以达到脚面,它的特点是束腰、紧身,这跟一般的蟒袍不一样,而且从腰部往下,前、后都是开岔的。穿箭衣的时候,腰部一定要系上一根鸾带。这一切都为了骑马,射箭,跑路,战斗的方便。箭衣分成龙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种。龙箭衣全身都绣着龙。虽然绣着龙可是龙箭衣倒不专门是给皇帝穿,凡是大将、驸马,都可以穿,因此皇帝穿龙箭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大将如《战太平》里的花云,在后半出戏就穿红龙箭衣;驸马如《四郎探母》里的杨四郎也穿红龙箭衣。第二种是花箭衣,上边绣着各种各样的团花图案,箭衣底子也有各种颜色。这种花箭衣,一般中层人物都可以穿,例如《艳阳楼》里的高登,《一箭仇》里的史文恭,还有《杨门女将》里的杨文广等。他们穿的都是白花箭衣。穿得比较多的是第三种素箭衣。素箭衣全身的料子都是本色的,一点也不绣花,因此叫素箭衣,常见的有白色,黑色,紫色,灰色,其中黑色与紫色的素箭衣用处比较多,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还有一般身分比较低的人都穿用。白色的素箭衣,用的不太多,一般是青年将领在激烈战斗的时候,把铠甲脱掉以后,在里面穿一件白素箭衣,比如《战马超》里的马超在跟张飞夜战的时候,就穿一件素白箭衣。《走麦城》里的关平,到夜走麦城的时候,就是脱去铠甲穿上了素白箭衣。旗袍是满族妇女典型的服装,现代生活里的旗袍,就是从满族妇女旗装演变过来的。京剧舞台上的旗袍样式,就更加接近原来旗人妇女的服装样式。不过舞台上的旗袍尺寸略长一些,腰身也比较肥大,而和现在生活里的旗袍相比,样式、体制和尺寸,相差就更远了。在京剧舞台上穿旗袍完全不限于清代的戏,相反的清代的戏曲倒很少。凡是扮演汉族以外的一些民族的妇女,不管什么时代,她们都穿旗装,例如《四郎探母》本来是宋朝的戏,我们看杨四郎穿的蟒袍戴的是纱帽,可是同一出戏里的铁镜公主和萧太后穿的却是旗装。时代更远的如唐代故事戏《大登殿》里的代战公主;汉代的戏《苏武牧羊》里的胡阿云,因为她是匈奴族,所以也穿旗装。这些都足以说明,旗装虽然是清代的服装,但运用到京剧里,已不受时代的限制了。 除了蟒,褶子,开氅,帔,箭衣,旗袍以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服装也归到袍服这一类里来,如斗篷,大坎肩(大背心)等。斗篷是挡风御寒的一种服装,所以在舞台上用的时候,大部分都在上路,出门的时候穿用。例如《昭君出塞》里的王昭君在赶路的时候就披着斗篷。再如《霸王别姬》里的虞姬,在晚上到营帐外面巡视的时候也披着斗篷。再有像《审头刺汤》里的陆炳,当他出去监斩人头的时候,为了表示他出门,也披着斗篷。还有的是在屋里用的,比如在夜里睡醒了,为了御寒,或者是表示有病了,怕受风感冒,在戏里有的时候也用上斗篷,例如《荒山泪》里的张慧珠,夜里怕她的孩子受凉,拿着斗篷给孩子披上。再如全部《玉堂春》里当玉堂春生病的时候,身上也披上斗篷。这些都是在屋里用的,所以斗篷不是随随便便用的,它得起一个外衣的作用。大坎肩就比较常见了,可是女用大坎肩基本上是扮演丫环的穿用的;而男用大坎肩也是一些身分较低的人,例如江湖医生、私塾先生之类的角色穿用。一般上层人士很少穿用大坎肩。
㈦ 宋元明清服装资料和图片
一、男子服装
襴衫: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襴衫为尚。所谓襴衫,即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襴,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襴衫在唐代已被采用,至宋最为盛兴。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襴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
帽衫:士大夫交际常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束角带,登革靴。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乌纱帽,此种帽式在隋唐即已出现,唐代杜佑《通典》载:“隋文帝开皇初,尝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后复制白纱高屋帽,接宾客则服之。大业年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以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唐时纱帽被用作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时。而宋时儒生亦戴,样式尽可随己所好,一般以新奇为尚。除帽衫之外,还有初为戎服,后成官员便服的紫衫;有举子服用、女子亦穿的凉衫,或称白衫,再后演变为丧服。
裘衣:是由羊、兔、狐、獭、貂等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晋书·郗超传》即有“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的叙说,唐宋诗词中屡见,如苏轼词中“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其中一种华美的贵重裘衣,谓之鹤氅(早年鹤氅据传为真鹤羽制成),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
幞头:作为宋人首服,应用广泛。不过唐人常用的首服幞头至宋已发展为各式硬脚,其中直脚为某些官职朝服,其脚长度时有所变。据说起源于五代,《幙府燕闲录》载:“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潜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脚左右很长,谓之龙角,人或触之,则终日头痛。至汉祖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两脚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翘,今不改其制。”两边直脚甚长,确为宋代典型首服式样,有“防上朝站班交头接耳”之说,不一定可信,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种式样予以辨认宋代服饰形象。另有交脚、曲脚,为仆从,公差或卑贱者服用。高脚、卷脚、银叶弓脚,一脚朝天一脚卷曲等式幞头,多用于仪卫及歌乐杂职。另有取鲜艳颜色加金丝线的幞头,多作为喜庆场合如婚礼时戴用。南宋时即有婚前三日,女家向男家赠紫花幞头的习俗。
幅巾:此期重新流行。在官员幞头逐渐演变为帽子时,庶人已不多戴,一般文人、儒生以裹巾为雅,因可随意裹成各式,于是形成了以人物、景物等命名的各种幅巾。如桶高檐短的“东坡巾”,还有“程子巾”、“逍遥巾”、“高士巾”和“山谷巾”等。
朝服:宋代官员朝服式样基本沿袭汉唐之制,只是颈间多戴方心曲领。这种方心曲领上圆下方,形似缨络锁片,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在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有图示,后面应为长长的丝绦。黄色仍为皇帝专用服色,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时即是黄袍加身而称帝的。下属臣官,三品以上多为紫色,五品以上多为朱色,七品以上多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上朝时多佩鱼袋,唐代时即作为出入宫廷的证件鱼符,起始于秦代传达命令时从中剖成两半的虎符,宋代已作为显示等级的标志了。带钩仍应用广泛,其中不乏精致之品。
需要单独说明的是,依宋代制度,每年必按品级分送“臣僚袄子锦”,共计七等,给所有高级官吏,各有一定花纹。如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雀、宝照大花绵,宝照中等花锦,另有毬路、柿红龟背、锁子诸锦。这些锦缎中的动物图案继承武则天所赐百官纹绣,但较之更为具体,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
劳动人民服式多样,但大都短衣、紧腿、缚鞋、褐布,以便于劳作。其工商各行均有特定服饰,素称百工百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小儿子着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挟白磁缸子卖辣菜……其士、农、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绘数百名各行各业人士,服式各异,百态纷呈。另有僧侣服、衙役服、兵服等,在此章文字部分从略。
金坛南宋周瑀墓内出土三十余件男式衣裳,是难得的形象资料,如围裳、开裆夹裤、圆领单衫和漆纱幞头等。
二、女子服装
宋代妇女服装,一般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等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之中的一种服式。
背子: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襻纽,袖有宽窄二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似有辽服影响因素,也有不开侧衩者。宋时,上至皇后贵妃,下至奴婢侍从、优伶乐人及男子燕居均喜服用,取其既舒适合体又典雅大方。
襦:短襦之式最迟在战国时即已出现,多系在裙腰之内。此期有由内转外的趋势,犹如今日朝鲜人所穿短襦,不系裙腰之中。
袄:为日常服用衣式,大多内加棉絮或衬以里子,比襦长,且腰袖宽松。
衫:衫为单层,以夏季着之为主,袖口敞式,长度不一致,一般质以纱罗。宋诗中:“薄罗衫于薄罗裙”、“藕丝衫未成”、“轻衫罩体香罗碧”等诗句绘其质地之美。
半臂:原为武士服,因袖短而称之为半臂。唐女喜服,宋代男子着于内,女子着于外。
背心:当无袖,即裲裆。连同半臂、背子等皆为通对襟,此间区别为半臂加袖长可成背子,半臂去袖则为背心,与某些裲裆肩处加襻有所不同。
抹胸与裹肚:主要为女子内衣。二者比之,抹胸略短似今日乳罩,裹肚略长,似农村儿童所穿兜兜。因众书记载中说法不一,如古书中写为“袜胸”,尚有抹胸外服之说,可以确定的是这两种服式仅有前片而无完整后片。以《格致镜原·引古月侍野谈》中记“粉红抹胸,真红罗裹肚”之言,当是颜色十分鲜艳的内衣。
裙:是妇女常服下裳,在保持晚唐五代遗风的基础上,时兴“千褶”、“百迭”裙,形成宋代特点。裙式修长,裙腰自腋下降至腰间的服式已很普遍。腰间系以绸带,并佩有绶环垂下。“裙边微露双鸳并”、“绣罗裙上双鸾带”等都是形容其裙长与腰带细长的诗句。裙式讲“百迭”者,用料六幅、八幅以至十二幅,中施细裥,如诗中形容“裙儿细褶如眉皱”。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其中“淡黄衫子郁金裙”、“碧染罗裙湘水浅”、“草色连天绿色裙”、“瑈蓝衫于杏花裙”等写出绚丽多彩的裙色。从“主人白发青裙袂”和“青裙田舍归”等诗句中又可看出考年妇女或农村劳动妇女多穿深色素裙。宋女裙料多以纱罗为主,有些再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珠裙褶褶轻垂地”记下装饰。裙式中还有以裙两边前后开衩的“旋裙”,因便于乘骑,初流行于京都妓女之中,后影响至士庶间,再发展为前后相掩以带束之的拖地长裙,名曰“赶上裙”。
裤:汉族古裤无裆,因而外着裙,裙长多及足,劳动妇女也有单着合裆裤而不着裙子的,应为之裈。宋代风俗画家王居正曾画《纺车图》,图中怀抱婴儿坐在纺车之前少妇与撑线老妇,皆着束口长裈。所不同的是,老妇裤外有裙,或许是因为劳动时需要便利,因此将长裙卷至腰间。这种着装方式在非劳动阶层妇女中基本没有。除此之外,宋女还有膝裤与袜子,“一钩罗袜素蟾弓”不仅示出袜料,而且表明了宋代女子的缠足之习,《两宋名画》中杂剧人物也留下缠足形象。鞋子讲究红色鞋帮上绣花,且作风头形的式样,劳动妇女多数着草鞋等平头、圆头鞋。天足,以便于耕作等重体力劳作。
盖头巾:方五尺左右,以皂罗制成。为女子出门时遮面,后以红色纱罗蒙面,作为成婚之日新娘必着首服,此习惯一直延续到近代。
花冠与佩饰:花冠初见于唐,因采用绢花,即可把桃、杏、荷、菊、梅合插一冠上,谓之“一年景”。男女皆可戴,周密《武林旧事》记正月元日祝寿册室,有诗戏曰:“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东京梦华录》记:“公主出降,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梦梁录》中也记“飞鸾走凤七宝珠翠首饰花朵”一类发饰。还有“白角长梳,侧面而入”等具宋代特色的发饰等。
当时官宦贵妇服饰上常有当时应景的花纹,据邵伯温《河南邵氏闻见录》记:“张贵妃又尝侍上元宴于端门,服所谓灯笼锦者。”上元灯节时服灯笼锦,其它四时节日也穿着与之相配的服装与饰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女词家李清照曾写:“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也写道:“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均在写景之中同时描绘出了宋时年节之日的应时饰品。当时,妇女仍饰面妆,但其程度远不及唐,只是如欧阳修词中:“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或《宋徽宗官词》中“宫人思学寿阳妆”等。至于包括女式衣裳、衣料、被褥在内的实物资料,福州南宋黄异墓内三百余件遗物最有参考价值。
明代服饰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建国后立即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太祖曾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包括服饰在内的更制范围很广,以至后数百年中都留有影响,但由于明王朝专制,因此对服色及服饰图案规定过于具体,如不许官民人等穿蟒龙、飞鱼、斗牛图案,不许用元色、黄色和紫色等。万历以后,禁令松弛,一时间鲜艳华丽的服饰遍及里巷。
明代冕服除非常重要场合之外,一般不予穿用,皇太子以下官职也不置冕服。朝服规定很严格。另有皇帝常服,一般为乌折上巾,圆领龙袍。
一、朝服
朝服以袍衫为尚,头戴梁冠,着云头履。梁冠、佩绶、笏板等都具体安排,如下图:
明代官服上还缝缀补子,以区分等级,似源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之始。明代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袍色花纹也各有规定。盘领右衽、袖宽三尺之袍上缀补子,再与乌纱帽、皂革靴相配套,成为典型明代官员服式。补子与袍服花纹分级简表如下:
以上规定并非绝对,有时略为改易,但基本上符合这种定级方法。明世宗嘉靖年间,对品官燕居服饰也作了详细规定,如一、二、三品官服织云纹,四品以下,不用纹饰,以蓝青色镶边。冠帽以铁丝为框,外蒙乌纱,冠后竖立两翅,谓之忠靖冠。三品以上金线缘边,四品以下不许用金。1966年苏州虎丘发现明王锡爵夫妇合葬墓,随葬品中即有“忠靖冠”实物,这件为黑素绒面、麻布里,冠上五道如意纹,自双侧盘及冠后,纹上均压金线。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云纹缎官服,领、袖、右衽、袍襟下沿处均用花累缎镶边,前后各缀龙纹缂丝补子一块,可作为当时官服的真实式样来参考。
二、民服
明代各阶层男子便服主要为袍、裙、短衣、罩甲等。大凡举人等士者服斜领大襟宽袖衫,宽边直身。这种肥大斜襟长衣在袖身等长度上时有变化,《阅世编》称:“公私之服,予幼见前辈长垂及履,袖小不过尺许。其后,衣渐短而袖渐大,短才过膝,裙拖袍外,袖至三尺,拱手而袖底及靴,揖则堆于靴上,表里皆然。”衙门皂隶杂役,着漆布冠,青布长衣,下截折有密裥,腰间束红布织带。捕快类头戴小帽,青衣外罩红色布料背甲,腰束青丝织带。富民衣绫罗绸缎,不敢着官服色,但于领上用白绫布绢衬之,以别于仆隶。崇祯末年,“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袷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作民人装束以避难”。由此可以断定,这种化装出逃的服式,即为最普遍的百姓装束。
首服:其中有“四方平定巾”,为职官儒士便帽。有网巾,用以束发,表示男子成年。据说为明太宗提倡,因以落发马鬃编织,用总绳收紧,也得个“一统山河”的吉祥名称。另有包巾、飘飘巾、东坡巾等二十余种巾式,多统称为儒巾。帽子除了源于唐幞头的乌纱帽之外,还有吉名为“六合一统帽”的,俗称瓜皮帽,为市民日常所戴,这种帽子一直延用至民国,甚至于20世纪后半叶仍有老者戴用。另有遮阳帽、圆帽等约十五种帽子。
履:明人足服有多种质料与样式,如革靴、布底缎面便鞋等。江南人多穿蒲草鞋,北方人多穿牛皮直筒靴。另外,据叶梦珠《阅世编》记:“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龙墩布为单暑袜……”说明了轻细洁白的棉布更加被广泛地使用了。
因为明代绘画界兴起肖像画,并出现了以曾鲸为代表的肖像画家,所以留下了为数不少的人物写真画。如《葛一龙像》、《王时敏小像》、《徐渭像》,还有无名氏画的《朱元璋像》等,成为绘画作品中最为可靠的明代服饰形象资料。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自周代制定服饰制度以来,贵族女子即有冕服、鞠衣等用于隆重礼仪的服饰,因历代变化不大且过于繁琐,前几章中未作说明。明代规定严格,又有明式特点,而且距今年代较近,资料比较丰富、准确,故将其作为女子服饰的一部分。
一、冠服
大凡皇后、皇妃、命妇,皆有冠服,一般为真红色大袖衫、深青色背子、加彩绣帔子、珠玉金凤冠、金绣花纹履。
帔子: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即已出现,唐代帔子已美如彩霞。诗人白居易曾赞其曰:“虹裳霞帔步摇冠。”宋时即为礼服,明代因袭。上绣彩云、海水、红日等纹饰,每条阔三寸三分,长七尺五寸。其具体花纹按品级区分如下:
蹙金,是用捻紧的金线刺绣,使刺绣品的纹路皱缩起来,唐代杜甫即曾写过:“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这种金线绣至明代更加精美,显现出耀眼的光彩。除冠服应用蹙金绣以外,其它衣物也多施以彩绣。
二、便服
命妇燕居与平民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袄、帔子、背子、比甲、裙子等,基本样式依唐宋旧制。普通妇女多以紫花粗布为衣,不许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色、绿色、桃红等色,不许用大红、鸦青与正黄色,以免混同于皇家服色。
背子:明代背子,用途更加广泛,但形式与宋大致相同。
比甲:本为蒙古族服式,北方游牧民族女子好加以金绣,罩在衫袄以外。后传至中原,汉族女子也多穿用。明代中叶着比甲成风;样式主要似背子无袖,亦为对襟。比后代马甲又长,一般齐裙。
裙子:明代女子仍是单独穿裤者甚少,下裳主要为裙,裙内加着膝裤。裙子式样讲求八至十幅料,甚或更多。腰间细缀数十条褶,行动起来犹如水纹。后又时兴凤尾裙,以大小规矩条子,每条上绣图案,另在两边镶金线,相连成裙。还有江南水乡妇女束于腰间的短裙,以及自后而围向前的襕裙,或称“合欢”。明代女子裙色尚浅淡,纹样不明显。崇祯初年尚素白,裙缘一二寸施绣。文征明曾作诗曰:“茜裙青袄谁家女,结伴墙东采桑去。”看来,只要不是违反诏令,用色尽可随其自便。关于服装尺寸的标准,民间常有变异,尽管某些是反复出现,但仍能摸索出一条规律。例如上衣与下裳的比例,大凡衣短则裙长,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至膝下,去地仅五寸,袖阔四尺,那裙子自可不必多加装饰。而衣短显露裙身,则须裙带、裙料、裙花显出特色,这种变化在历代服饰流行趋势中,都显而易见。原因在于人们着装力求在对立之中求得统一,而有些服饰长短、大小、宽窄的比例能够基本上符合黄金分割率,假如各部位平分秋色,势必显得呆板、少变化,当然也就违背了服饰美的规律。
明代女装里还有一种典型服装,即是各色布拼接起来的“水田衣”。这作为出自民间妇女手中的艺术佳品,至今仍可随处见到,被称为“百家衣”,不过已多为儿童缝作,而且主要是被、褥了。
头饰:此时讲求以鲜花绕髻而饰,这种习惯延至民国。今日农村姑娘还时常摘朵鲜花,别在头上,以领略大自然的风采。除鲜花绕髻之外,还有各种质料的头饰,如“金玉梅花”、“金绞丝顶笼簪”、“西番莲梢簪”、“犀玉大簪”等,多为富贵人家女子的头饰。年轻妇女喜戴头箍,尚窄,老年妇女亦戴头箍,则尚宽,上面均有所装饰,富者镶金嵌玉,贫者则绣以彩线。其样式似从宋代包头发展而来,综丝结网,此时发展为一条窄边,系扎在额眉之上,谓之“貂覆额”,上露各式发髻。另外,1996年浙江义乌市青口乡白莲塘村出土的金鬏髻(发髻罩)、1993年安徽省歙县出土的金霞帔坠子,上有镂空透雕凤凰祥云,都说明了明代女子的头饰及其它佩饰,整体造型美观,工艺精湛。
关于明代女装与童装的参考资料,还可以翻阅明人小说与唐寅、仇英等明代画家的人物画。
清代在服饰制度上坚守其本民族旧制,不愿意轻易改变原有服式。清太宗皇太极曾说:“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耻!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恐后世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人俗,故常切此虑耳。”由于满汉长期混居,自然互为影响,到了乾隆帝时,有人又提出改为汉服,乾隆在翔凤楼集诸王及属下训诫曰:“朕每攻读圣谟,不胜饮懔感慕……我朝满州先正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循……”后又谕以“衣冠必不可以轻易改易”。由于满族统治者执意不改其服,并以强制手段推行满服于全国,致使近三百年中男子服饰基本以满服为模式。
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而为窄袖筒身。衣襟以钮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较多,但无领子,再另加领衣。在完全满化的服装上沿用了汉族冕服中的十二章的纹饰。只是由于满装对襟,所以前襟不另缀补子,而是直接绣方形或圆形补子于衣上,称之为补服。补子图案与明代补子略有差异。
袍、袄:因游牧民族惯骑马,因此多开衩,后有规定皇族用四衩,平民不开衩。其中开衩大袍,也叫“箭衣”,袖口有突出于外的“箭袖”,因形似马蹄,被俗称为“马蹄袖”。其形源于北方恶劣天气中避寒而用,不影响狩猎射箭,不太冷时还可卷上,便于行动。进关后,袖口放下是行礼前必须动作,行礼后再卷起。清代官服中,龙袍只限于皇帝,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蟒袍又谓“花衣”,是为官员及其命妇套在外褂之内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之爪数区分等级,如下简表:
但民间习惯将五爪龙形称为龙,四爪龙形称为蟒,实际上大体形同,只在头部、鬣尾、火焰等处略有差异。袍服除蟒数以外,还有颜色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袍服中还有一种“缺襟袍”,前襟下摆分开,右边裁下一块,比左面略短一尺,便于乘骑,因而谓之“行装”,不乘骑时将那裁下来的前裾与衣服之间以钮扣扣上。
补服:形如袍略短,对襟,袖端平,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很多。补子图案根据《大清会典图》规定如以下简表:
按察使、督御使等依然沿用獬豸补子,其它诸官有彩云捧日、葵花、黄鹂等图案的补子。
行褂:是指一种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俗呼“马褂”。如跟随皇帝巡幸的侍卫和行围校射时猎获胜利者,缀黑色钮襻。在治国或战事中建有功勋的人,缀黄色钮襻。缀黄色钮襻的称为“武功褂子”,其受赐之人名可载入史册。礼服用元色、天青,其它用深红、酱紫、深蓝、绿、灰等,黄色非特赏所赐者不准服用。马褂用料,夏为绸缎,冬为皮毛。乾隆时,达官贵人显阔,还曾时兴过一阵反穿马褂,以炫耀其高级裘皮。
马甲:为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肩”,男女均服,清初时多穿于内,晚清时讲究穿在外面。其中一种多钮襻的背心,类似古代裲裆,满人称为“巴图鲁坎肩”,意为勇士服,后俗称“一字襟”,官员也可作为礼服穿用。
领衣:清代服式一般没有领子,所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因其形似牛舌,而俗称“牛舌头”,下结以布或绸缎,中间开衩,用钮扣系上,夏用纱,冬用毛皮或绒,春秋两季用湖色缎。
披领: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似菱角。上面多绣以纹彩,用于官员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面料,边缘镶海龙绣饰。夏天用石青色面料,加片金缘边。
裤子: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中原一带男子穿宽裤腰长裤,系腿带。西北地区因天气寒冷而外加套裤,江浙地区则有宽大的长裤和柔软的于膝下收口的灯笼裤。
首服:夏季有凉帽,冬季有暖帽。职官首服上必装冠顶,其料以红宝石、蓝宝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素金、素银等区分等级。因常有变异,而且冠顶质料无碍服饰形象,不予详述。官员燕居及士庶男子则多戴瓜皮帽,帽上用“结子”,以红色丝绳为主,丧仪用黑或白。清末,以珊瑚、水晶、料珠等取而代之。帽缘正中,另缀一块四方形帽准作为装饰,其质多用玉,更有的以翡翠珠宝炫其富贵。这种小帽,即为明时六合一统帽,《枣林杂俎》记:“清时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来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
朝珠:这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进而形成高贵的装饰品。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均佩朝珠,以琥珀、蜜腊、象牙、奇楠等料为之,计108颗。旁随小珠三串,佩挂时这边戴一串,那边戴两串,男子两串小珠在左,命妇两串小珠在右,另外还有稍大珠饰垂于后背,谓之“背云”,官员一串,命妇朝服三串,吉服一串。贯穿朝珠的条线,皇帝用明黄色,在下则为金黄条或石青条。
腰带:富者腰带上嵌各种宝石,有带钩和环,环左右各两个,用以系悦、刀、艄、荷包等。带钩上以玉、翠等镶在金、银、铜质之内为饰。
鞋:公服着靴,便服着鞋,有云头、双梁、扁头等式样。另有一种快靴,底厚简短,便于出门时跋山涉水。
清代男子服饰分阶层观之,主要为:
①官员:头戴暖帽或凉帽,有花翎、朝珠,身穿褂、补服、长裤,脚着靴。
②士庶: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掩腰长裤,腰束带,挂钱袋、扇套、小刀、香荷包、眼镜盒等,脚着白布袜、黑布鞋。
③体力劳动者:头戴毡帽或斗笠,着短衣,长裤,扎裤脚,罩马甲,或加套裤,下着蓬草鞋。这种服式延续至20世纪下半叶。
㈧ 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
中国古代服饰的成因正如你所写的,是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使人的精神与这些自然之物融合而产生有独特美感的服饰。另外,每一个时代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兴旺衰败。还有一点就是可能受当时皇朝的影响,设计师按皇室的口感来设计服饰也说不定。
其实,大部分老百姓的服饰都是千篇一律,粗布麻衣式,朝代的变迁对他们的服饰没有多大影响,而且,老百姓多是自制衣裳,并没有什么设计的概念,衣服只要耐穿得体就行了。
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到你!
㈨ 古代官吏服饰
可参考沈从文先生著的《中国服饰史》。
㈩ 道士服饰有哪几种
道士服饰有六种,分别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体如下:
1、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
2、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3、戒衣: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
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4、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
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6、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
(10)中老年男装墨麒麟八分裤扩展阅读:
道士服饰的组成部分:
道士服饰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等五个部分。
1、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
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2、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3、道袍
道袍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4、鞋袜
道教徒所穿的鞋袜,有常见的几种样式。
1)圆口鞋: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双脸鞋: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
3)十方鞋: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夏天穿用。
4)麻鞋:古云“履”或“麻履”。是用麻绳编制的鞋,适宜夏天或下雨天气穿用。现在穿此鞋者较为少见。
以上几种鞋,在道教并无严格规定。现在道士,平时亦有穿用社会上出售的布鞋或运动鞋者。
5)云履:也叫“朝鞋”。鞋底较厚,鞋帮上衬以云头图案。为斋醮法坛上高功所穿。
6)高筒袜子:又称“高靿袜子”,俗称“白袜子”。白色,袜筒裹至膝下,用带子扎系。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道教规定,进入殿堂必须穿上此袜,如果没有,也必须把裤脚扎住才行。
7)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
5、佩饰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剑、佩剑、葫芦、鱼鼓、单瓢、拂尘、阴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