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传统服装的分类
汉族的民族服装为汉服,中式服装之一,全称华夏衣冠(简称华服)、又称汉衣冠、汉装、衣裳。主要款式有深衣、直裰、襦裙、袄裙、鹤氅、披风、短褐等等。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来,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主要有这几种用法: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有时候历史上各朝代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关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汉唐时期贵族礼服多用宽广大袖,宋明时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实用性的,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汉服的大带与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宽。 内衣,男穿白色绸缎衬衫,女以紫红绸缎为多见。衬衣式样,男女都喜欢穿大襟,袖长过手,腰身短宽,一般盖不住肚脐。富裕藏胞家穿的绸缎衬衫,还在领口和襟边镶上不同色彩的锦缎。
靴、帽、佩饰
藏靴,通常藏族穿的一种藏靴,藏语叫“罕木”。这种藏靴式样,男女不分,以红牛皮做靴腰,黑牛皮做靴面,靴背用红牛皮里填毡制成硬“鼻梁”,靴尖翘起,紫色氆氇或石羊皮做靴筒,薄毡做里,生鞣牛皮做靴底缝制而成。其靴结实、耐磨,一双靴子要穿好几年。
皮帽,藏胞冬季多戴狐皮帽和羔皮帽,用红、绿、黄、蓝彩缎和织锦缎做面。
藏礼帽,藏语叫“甲压”。这种礼帽帽沿宽大,即可遮日晒,又可防雨淋,美观大方。夏日藏胞十分喜欢爱戴。 身上佩带各种饰品,妇女把头发梳成许多小发辫,向后拢在一起,用辫套系在背后腰带上,辫套上系琥珀和花贝壳。耳戴金、银耳环,颈戴珊瑚、玛瑙、金、银项链。珊瑚、玛瑙以个大色鲜红为名贵。藏胞家有盈余时,便购买名贵珊瑚、玛瑙给妇女戴。通常妇女脖子上佩戴的饰物价值数千元至万元,个别达数万元。男女手上都戴象牙、碧玉、金、银手镯、戒指;身带银制护神盒,藏语叫“尕吾”,内装经文,以驱邪护身。腰配长短藏刀,作割肉、防身、装饰之用。
妇女在绸缎腰带上面还系一条藏语叫“恰玛”的腰带。 这种腰带是用红牛皮缝成,中间宽一掌,两头两指宽,皮带头包银子,上镶银泡珊瑚。一般藏族家庭只用红牛皮图案花镶边。它不只起装饰作用,还有勒紧藏袍,劳动方便利落。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
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是全世界纺织工业的萌芽。
很荣幸,能够回答你的问题。1 、绝对不要穿黑色和近乎黑色的上装,否则人越发显得干瘦,应穿膨胀色的服装,颜色可选用灰色、灰褐色、浅灰色等,用以增加扩张感。
2 、衣料以斜纹路花型的比较好,大格的柔软质地的也不错,毛质地的衣料可以放在第一位考虑,最好不要选直纹路。
3 、小胸围的男士应穿较紧胸围的衣服,这样可撑满衣服,使胸廓显得较宽。如果认为小胸围穿大胸围的衣服能显得胖一点,那就大错特错了,宽大的衣服反而使人显得更瘦。体形瘦长的人如果穿西服,最好穿三件式的西装,因为穿上马夹可以使扁窄的上身显得丰厚。
4 、服色搭配时,上装与衬衫,或上装与裤子的颜色之间要形成较强烈的对比。这样可以从感觉上增加宽度,使人看上去粗壮一点。
5 、如果穿针织服装可以选择横条纹的,但不可选择竖条纹的。领带应选择宽型的,色彩应是明亮的。为了使脸部也相应显得宽阔,可以把头发的鬓角留得厚实丰满些。希望,你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C. 衬衫雪纺的棉的跟绸缎的哪个好
这要看你喜欢他们哪一种优点。
雪纺胜在轻薄,飘逸。价格也不贵。
轻薄透明,富有弹性,外表清淡素雅,具有透气性和悬垂性,穿起来非常的舒适,洒脱。做成的衣物清雅高洁,主要用来制作连衣裙、高级晚礼服、头巾等物品。
雪纺面料的缺点在于,它虽然柔软飘逸,但是由于下垂感较差,下摆会下垂变形,容易松弛。所以最好还是平放在衣橱里或折叠好,这样不容易变形,存放的时候衣服要保持是干的,这样才能保证完整如新。虽然看似薄薄一层雪纺但由于是化纤合成材料,好比就是穿的人热,看的人凉快。所以一般建议春夏季穿更好哦!
雪纺面料的优点和缺点:还有就是真丝制作而成的雪纺面料,他的有点在于天然的蚕丝蛋白,是美容养颜上等佳品,缺点在价格昂贵。容易老化,且易褪色,素缎易起皱,不易存放和保养。
棉布,它的优点是轻松保暖,柔和贴身、吸湿性、透气性甚佳。它的缺点则是易缩、易皱,外观上不大挺括美观,在穿著时必须时常熨烫。
参考:细棉布、印染棉布、松江棉布、高昌棉布、北朝棉布。
绸缎:蚕丝是一种生态学非污染的天然纤维。具有其它纤维及加工品无可替代的独特性能和无可比拟的旺盛生命力。经过染织而成的各种色彩绚丽的丝绸面料,短纤丙纶面料更易缝制加工成各种高级成衣和室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及众多工艺美术品,难怪国外消费者将丝绸誉为“美的源泉”。
丝绸面料的优点:
第一,舒适感。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因此,当我们的娇嫩肌肤与滑爽细腻的丝绸邂逅时,单向导湿面料它以其特有的柔顺质感,依着人体的曲线,体贴而又安全地呵护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
第二,吸音、吸尘、耐热性。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用于室内装饰,如真丝地毯、挂毯、窗帘、墙布等。用真丝装饰品布置房间,不仅可以使屋子纤尘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内安静。由于蚕丝具有吸湿、放湿性能以及保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另外,真丝纤维的热变性小,比较耐热。它在加热到100℃时,丙纶内衣面料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数合成纤维的热变度要比真丝大4~5倍。蚕丝的燃烧温度在300~400℃,属难燃纤维,而合成纤维的燃烧温度在200~2600C,即易燃、易熔。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三,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丝绸在吸收紫外线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丝织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黄。
第四,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气温下,它可以帮助皮肤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将人体排出的汗水及热量迅速散发,丙纶纤维面料使人感到凉爽无比。正是由于这种性能,使真丝织品更适合于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因此,人们都把丝绸服装作为必备的夏装之一。
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温性得意于它的多孔隙纤维结构。在一根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小的纤维,而这些细小的纤维又是由更为细小的纤维组成。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丝绸面料的缺点:
易生折皱,容易吸身、不够结实、不易染色、不能保暖
参考:网络
D. 当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服装是什么
汉服能代表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在古代典籍中已经出现,指中国传统服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说汉服始于黄帝尧舜。此后从夏商周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满清,每个朝代都有各自时代的特点。
比如秦汉“深衣”,意思为使身体深藏不露,上为衣,下为裳,既合二为一,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限。特点是交领(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宽身大袖。魏晋服饰褒衣博带,即宽大袍服与袖子,潇洒飘逸。隋唐官服是圆领窄袖的袍衫,女子则穿襦裙,短上衣加上长裙,裙腰高的系到腋下,雍容华丽。
唐代还出现了品色制度,以衣服的颜色表明官职的高低。红、绯、紫色为尊,绿、蓝色、青色为卑,所以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服色、面料对于百姓更有限制,白、黑、褐色多为百姓、低级差役所用,故有皂隶、白衣之称。
中国传统服饰总的特点是:交领、宽衫、大袖、袍服。短衣小打扮多为百姓身份,为官与有名望的清流以袍服为主。配套的则是服色、面料、图案、配饰等等。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依据穿着者身份而异。传统服饰具有“别等级,明贵贱”的作用,并传递礼仪文明。
(4)2018新款纯色褐色绸缎衬衫扩展阅读
汉服和传统服饰的区别:
1、民族范围不同。中国传统服饰,既包括汉人的汉饰,也包括已经汉化了的少数民族服饰。也就是说,即便是少数民族,只要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穿的服装都属中国传统服饰范畴。现在的汉服含义更多的仅指明代之前(包括明代)汉民族穿的服装,特指专属汉人服饰。
2、时间跨度不同。中国传统服饰,是指从黄帝一直到满清,具有未中断传承的连续性。现在的汉服并不包括元、清两个朝代,以及历史上非汉民族国度的服装。
3、款式面料不同。黄教授说,古代服饰根据穿着者身份、等级、地位、场合(比如祭祀、上朝、办公)等,穿着对应的服饰,图案、面料、配饰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