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服装设计 > 乔治汤姆森男装价格

乔治汤姆森男装价格

发布时间:2021-08-13 21:52:15

㈠ 急切寻找汤姆森的生平资料(英国物理学家)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郊区,父亲是苏格兰人,以卖书为业。汤姆生14岁进曼彻斯特欧文学院学习工程。1876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瑞利指导下进行电磁场理论的实验研究工作。1884年,年仅28岁便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同年末,又继瑞利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

当时,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有两派学说,一派是克鲁克斯、佩兰等人的微粒说,认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分子流”;另一派是哥德斯坦、赫兹等人的波动说,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波。汤姆生用旋转镜法测量了阴极射线的速度,否定了阴极射线是电磁波。他又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得出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的结论。他进一步测定了这种粒子的比荷,与当时已知的电解中生成的氢离子的荷质比相比较,他假定阴极射线的电荷与氢离子的电荷相等而符号相反,从而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的千分之一。他还给放电管中充入各种气体进行试验,发现其荷质比跟管中气体的种类无关。他又用铅和铁分别作电极,其结果也不改变。由此他得出结论,这种粒子必定是所有物质的共同组成成分。汤姆生把这种粒子叫做“电子”。1897年汤姆生的发现,使人类认识了第一个基本粒子,这在物理学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1906年,汤姆生由于在气体导电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0年8月30日汤姆生在剑桥逝世。

约瑟夫·汤姆生(J.J. Thomson)(1856年12月18日~1940年8月30日)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

1856年汤姆生出生于英格兰的曼彻斯特附近,苏格兰人家庭。他在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学习了工程学,搬到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84年他成为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即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890年他与露丝·佩杰特结婚,并养育了两个孩子。他的学生之一是欧内斯特·卢瑟福,卢瑟福于1919年成为汤姆生的继任者。

受到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工作的影响和X射线的发现,他推导出阴极射线(参见阴极射线管)存在于带负电的粒子,他称之为“微粒”,这种微粒现在认识为电子。电子曾经被约翰斯东·斯通尼提出过,作为电化学中电荷的单位,但是汤姆生认识到电子也是亚原子粒子,这一点是第一次被发现。1897年他的发现为人所知,并在科学圈内引起了骚动,并最终于190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代物理学最大的讽刺是他的儿子乔治·佩杰特·汤姆生(G.P.Thomson)后来因证实电子是一种波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参见波粒二象性)。这些工作的很多是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完成的。

㈡ 电子是怎样被发现的,这一发现的意义是什么

电子是在1897年由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

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经典的物质观,向人们宣告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它具有内部结构,是可分的。电子的发现是与微观物质组成有最直接的关系,它是组成原子的普适成分,它的质量比氢原子要小3个数量级。

电子的发现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崭新研究领域。在这以后,电子的性质,在原子中电子的运动规律,电子通过晶体的衍射等都是物理学家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在这些领域的不少研究成果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乔治汤姆森男装价格扩展阅读:

电子的发现和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而阴极射线的发现和研究又是以真空管放电现象开始的。早在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尤利乌斯·普吕克在一个抽成真空的玻璃管两端加上高电压,管壁上产生荧光。德国物理学家戈得斯坦认为,管壁上的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

在通常情况下,气体是不导电的,但在强电场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当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在其它原子中自由移动时,其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各种原子束缚电子能力不一样,于是就由于失去电子而变成正离子,得到电子而变成负离子。

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吸引性库仑力,使得电子被束缚于原子,称此电子为束缚电子。两个以上的原子,会交换或分享它们的束缚电子,这是化学键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则改称此电子为自由电子。

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许多物理现象里,像电传导、磁性或热传导,电子都扮演了要重要的角色。移动的电子会产生磁场,也会被外磁场偏转。呈加速度运动的电子会发射电磁辐射。

㈢ 介绍几种英国报纸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是一张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

《泰晤士报》隶属于鲁珀特•梅铎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之后,有指《泰晤士报》的风格逐渐趋向保守。

《泰晤士报》的英文名称The Times,中文直译过来应该是《时报》。然而它的译名却变成与读音相近、但毫无关联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样。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错译保留至今。现今世界各地有许多名为Times的报章,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为了区分出来,《泰晤士报》有时被英语使用者称为《伦敦时报》(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报》是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

历史

《泰晤士报》的版面

《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诞生之初,这张报纸的名称是《世鉴日报》(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为如今的名称。约翰•沃尔特同时也是《泰晤士报》的第一位总编。他于1803年辞职,将发行人和总编之职传给了他的儿子小约翰•沃尔特。约翰•沃尔特曾经因为诽谤罪而入狱16个月。然而正是在约翰•沃尔特职掌时期,《泰晤士报》最先将新闻视角延伸至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这为《泰晤士报》在政界和金融界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作为一张综合性日报,《泰晤士报》关注的领域包括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并几乎在每个领域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创立初期,《泰晤士报》都是盈利的,而且利润空间非常之大,几乎没有另外一张报纸能在质量或经济上与之抗衡。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泰晤士报》的从业人员,包括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的收入要高于供职于其他报纸的新闻从业者。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报》历任三位总编辑约翰•斯托达特、托马斯•巴恩斯和约翰•撒迪厄斯的励精图治,其影响力再次得到增强,尤其是在英国政治和伦敦事务领域。

《泰晤士报》是第一张拥有驻外记者的报纸,也是第一张派驻战地记者的报纸。W•H•罗素曾经被《泰晤士报》派驻到克里米亚战场,他所撰写的一系列战地报道曾经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声名大噪。

在19世纪的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泰晤士报》都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内战中,该报就公开反对蓄奴制。《泰晤士报》会依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公开支持某些政治人物,却从不迎合公众的观点。美国总统林肯曾说:“除密西西比河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拥有《泰晤士报》那样强大的力量。”

1847年,约翰•沃尔特第三接任他的父亲称为报纸的发行人。尽管沃尔特家族在政治上越来越保守,《泰晤士报》的言论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然而1850年前后,廉价的“便士报”的迅速崛起对《泰晤士报》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主要威胁主要来自两张成功的廉价报:《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邮报》。

1880年,北岩爵士取得了该报的所有权,加以革新,使之重有起色。1922年,约翰•雅各•阿斯特从北岩爵士手中收购了《泰晤士报》。30年代是《泰晤士报》发展史上极不光彩的一段时期,因为该报秉承“绥靖政策”,公然纵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活动。其时,《泰晤士报》的主编乔治•杰弗里•道森和英国首相张伯伦结成政治同盟,公然支持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1966年,阿斯特家族将《泰晤士报》出售给来自加拿大的大出版商罗伊•汤姆森。也正是在这一年,《泰晤士报》开始在报纸的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在此之前,《泰晤士报》的第一版一般主要刊登小型的奢侈品广告,对象为英国的富人阶级)。这时的《泰晤士报》已经不堪重负。

发生于1979年的一起工业纠纷使得《泰晤士报》停刊将近一年。直到1981年,新闻集团的鲁珀特•默多克以1200万英镑收购了该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同时还拥有英国发行量最大、以第三页裸女而闻名的通俗报纸《太阳报》。

收购《泰晤士报》后,默多克立即撤换了原来的总编辑威廉•李斯-摩格,并委任哈罗德•埃文斯担任新总编。埃文斯对《泰晤士报》做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对新的采访和传播技术的采用以及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系统。1982年,《泰晤士报》开始采用当时电脑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术。这一举动导致《泰晤士报》的一次大幅度裁员,其印刷部门的员工总数从375人缩减到186人。然而此时记者们还不能直接通过打字输入来撰写稿件。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86 年。

2005年,英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泰晤士报》日均发行量为68.8万份。这一销量已经是《泰晤士报》近年来最好的发行水平。同属综合性品质报纸的《每日电讯报》在销量上要高于《泰晤士报》,其日均发行量约为92万份,订户总数也超过30万。

特征

《泰晤士报》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但纵观其200多年的历史,可见该报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历史上历次重大国内及国际事务上支持英国政府的观点。

《泰晤士报》每天40版左右,版面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书评,一是商业、金融、体育、广播电视和娱乐。报道风格十分严肃,报道内容也很详尽。其读者群主要包括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

默多克收购《泰晤士报》后,曾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干涉报纸的编辑方针,不降低其历史积淀的品质和风格,但有指《泰晤士报》仍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了亲美国政府的趋势。

历任发行人

• 约翰•沃尔特 (1785-1803)

• 小约翰•沃尔特 (1803-1847)

• 约翰•沃尔特第三 (1847-1894)

• 亚瑟•弗雷泽•沃尔特 (1894-1908)

• 北岩爵士 (1908-1922)

• 阿斯特家族 (1922-1966)

• 罗伊•汤姆森 (1966-1981)

• 鲁珀特•默多克 (1981- )

历任总编

• 约翰•沃尔特 (1785-1803)

• 小约翰•沃尔特 (1803-1809)

• 约翰•斯托达特 (1809-1817)

• 托马斯•巴恩斯 (1817-1841)

• 约翰•迪雷恩 (1841-1877)

• 托马斯•切诺利 (1877-1884)

• 乔治•厄尔•巴克尔 (1884-1912)

• 乔治•杰弗里•道森 (1912-1919)

• 亨利•威克汉姆•斯蒂德 (1919-1922)

• 乔治•杰弗里•道森 (1923-1941)

• 罗伯特•麦克高温•巴林顿-瓦尔德 (1941-1948)

• 威廉•凯西 (1948-1952)

• 威廉•黑利 (1952-1966)

• 威廉•李斯-摩格 (1967-1981)

• 哈罗德•埃文斯 (1981-1982)

• 查尔斯•道格拉斯-休姆 (1982-1985)

• 查尔斯•威尔逊 (1985-1990)

• 西蒙•詹金斯 (1990-1992)

• 彼得•斯托萨德 (1992-2002)

• 罗伯特•汤姆森 (2002- )

在职专栏作家

• 西蒙•巴恩斯

• 艾伦•科伦

• 本杰明•科恩

• 伊莱斯•科恩

• 迈克尔•高夫

• 提姆•休姆斯

• 安东尼•霍华德

• 菲利普•霍华德

• 米克•休姆

• 阿纳托尔•卡莱斯基

• 马格纳斯•林克莱特

• 安东尼•罗伊德

• 本•马奇泰尔

• 凯特琳•摩伦

• 理查德•莫里森

• 马修•派里斯

• 利比•珀维斯

• 威廉•李斯-摩格

• 彼得•李戴尔

• 尼克•罗宾逊

• 玛丽•安•西格哈特

• 詹妮斯•特纳

• 佩兴斯•维特克劳夫特

外部链接

• 《泰晤士报》网络版

• 《泰晤士报》时尚手册de:The Times

en:The Times es:The Times fi:The Times fr:The Times he:הטיימס ja:タイムズ nl:The Times nn:The Times no:The Times pl:The Times pt:The Times ru:Times sv:The Times

补充内容
《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元旦,原名为《每日环球纪录报》,也有资料翻译为《世鉴日报》,创办人是约翰·沃尔特。1788年正式定名为《泰晤士报》。该报创刊时并不显眼,但由于它致力于详尽而迅速的报道国内外新闻、整版刊登国会辩论实况,以及时报道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几年后便成为伦敦第一流的大报。到1803年沃尔特儿子小沃尔特接手《泰晤士报》时,又进一步扩大该报的报道面,一步步把《泰晤士报》推上了它历史发展的第一次巅峰。这一时期,小沃尔特对《泰晤士报》进行了全面改革:1.在经营方面,该报完全割断和政府的联系,依靠广告和发行收入而充分自立。2.在报道方面,它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派遣干练的记者奔赴国内外热点地区采访获得许多独家新闻, 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的消息就是由《泰晤士报》抢先报道的。当时《泰晤士报》在国外的影响力很大,以至于报社的驻外记者常被人们视为第二大使。3在言论方面,它崇尚独立,通过遍布全国的记者网经常了解各基层的情绪和意见作为评论依据,因此逐步成为舆论界的重要力量。4在技术方面,重视新技术,率先采用蒸汽印刷机、轮转印刷机,不断提高印刷质量和速度。经过这些改革《泰晤士报》成了当时英国首屈一指的大报,到1847年小沃尔特去世时,《泰晤士报》的发行量已达三万多份,竟然超过了伦敦其他大报发行量的总和。

到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英国一些新兴报纸的产生,《泰晤士报》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由于它长期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导致发行量不断下降,直到 1908年被当时英国最早的报业集团———北岩报团买下,才使它起死回生。北岩报团的掌门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姆斯沃思,这个人很有本事,现在英国很有名气的两种小报《每日邮报》和《每日镜报》就是由哈姆斯沃思创办的,后来被封为北岩勋爵。他任命道森为主编,全力革新,使《泰晤士报》重有起色,发行量由3万份上升到31万份,这是《泰晤士报》的第二次巅峰时期。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广播电视的问世,英国报业受到严重的冲击,《泰晤士报》也逃脱不了衰落的命运。到北岩勋爵去世以后,它的后代把《泰晤士报》卖给了阿斯特家族,阿斯特家族又因财政困难转卖给了国际报业大王汤姆森。汤姆森本是加拿大人,50年代到英国闯荡,创建了汤姆森集团公司,该公司是二战以后英国最大的报业公司,目前尚拥有五十多家地方日报、五十多家杂志。尽管由这么大的报团来经营《泰晤士报》但也没能挽救《泰晤士报》。老汤姆森曾为弥补报纸赤字花掉了80万英镑的家产,老汤姆森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小汤姆森不堪重负,最终将《泰晤士报》以120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传媒大王默多克。默多克堪称传媒界奇人,他从澳大利亚办一份小报起家,逐步成为澳大利亚著名报业主,它控制着澳大利亚三分之二的报纸。1969年进入英国创业,先后买下了《太阳报》、《世界新闻》、《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及其附属的三种周报和《利物浦邮报》等三十多家地方报纸,还有广播电视台,组成了新闻集团,成为目前世界上由个人控制的最大的媒介集团,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他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努力在中国拓展业务,他的第三任妻子就是中国的青岛姑娘邓文迪。

在默多克接手《泰晤士报》之后,《泰晤士报》开始注重施展商业手段,在编辑方针、经营策略、人员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较大调整,既要抑制报纸下滑势头,又要向竞争对手发起挑战,向市场争夺读者。

《泰晤士报》的调整是多方面的, 在编辑方面力求新颖,《泰晤士报》注意寻找严肃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更多地采用彩色报纸和大幅彩色照片,总体风格进一步软化,对重要文章都要求“以跳动的文字抓住读者”。另外,该报扩大了报道范围,在保持言论、头版头条独家新闻报道这些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社会新闻、体育、音乐和文学等内容也明显增加,目的在于适应青少年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在市场营销方面花样繁多,采用报纸降价、强化报纸品牌、赞助公益活动等商业手段。例如,1996年,该报赞助了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名为“中国的奥秘” 的展览。1999年,该报还赞助举办了中国陕西文物珍品展览。1998年默多克还通过新闻集团向中国洪灾重灾区捐款100万美元。
在人员管理方面求新求变,人员管理上出现了年轻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开始招聘非英国籍的编辑与记者,比如目前常驻中国的记者郭橄农就毕业于牛津大学,但出生于德国。
自《泰晤士报》被传媒大王默多克控股后,《泰晤士报》的变化就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当时很多英国人担心,《泰晤士报》将会像默多克先期收购的《太阳报》一样,大肆刊登“丑闻、半裸女郎照片”,该报总编辑斯托萨德先生等认为,报纸既要保持传统优势,又要符合当代读者的口味,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报纸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如今的《泰晤士报》虽然不无默多克传媒经营手法的痕迹,但是近年来《泰晤士报》的调整,更多地体现在竞争手段上,而传统风格变化不大,政治性报道的数量并未减少。

事实证明,正是该报编辑方针和报道内容等方面的调整,成为其发行量上升、报纸影响力扩大的有效措施。据介绍,在英国近年来的报刊大战中,其它报纸发行量一般至多增加了15%左右,但该报发行量则翻了一番,从3年前的37万份上升到今天的80多万份,现在泰晤士报正处在其发展历史的第三次巅峰时期。未来的泰晤士报将如何发展,会不会再次被转卖,会不会被网络媒体所取代,让我们大家来拭目以待。

㈣ 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著名实验有哪些

1803年,杨氏写成了论文《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他根据光的干涉定律对光的衍射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衍射是由直射光束与反射光束干涉形成的。但由于他认为光是一种纵波,所以在理论上遇到了很多麻烦。他的理论受到了英国政治家布鲁厄姆的尖刻的批评,被称作是“不合逻辑的”、“荒谬的”、“毫无价值的”。 虽然杨氏的理论以及后来的辩驳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遭人毁谤,但他的理论激起了牛顿学派对光学研究的兴趣。 1808年,拉普拉斯用微粒说分析了光的双折射线现象,批驳了杨氏的波动说。 1809年,马吕斯在试验中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在进一步研究光的简单折射中的偏振时,他发现光在折射时是部分偏振的。因为惠更斯曾提出过光是一种纵波,而纵波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偏振,这一发现成为了反对波动说的有利证据。 1811年,布吕斯特在研究光的偏振现象时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的经验定律。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定律的发现,使当时的波动说陷入了困境,使物理光学的研究更朝向有利于微粒说的方向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杨氏对光学再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17年,他放弃了惠更斯的光是一种纵波的说法,提出了光是一种横波的假说,比较成功的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吸收了一些牛顿派的看法之后,他又建立了新的波动说理论。杨氏把他的新看法写信告诉了牛顿派的阿拉戈。 1817年,巴黎科学院悬赏征求关于光的干涉的最佳论文。土木工程师菲涅耳也卷入了波动说与微粒说之间的纷争。在1815年菲涅耳就试图复兴惠更斯的波动说,但他与杨氏没有联系,当时还不知道杨氏关于衍射的论文,他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是各种波的互相干涉使合成波具有显著的强度。事实上他的理论与杨氏的理论正好相反。后来阿拉戈告诉了他杨氏新提出的关于光是一种横波的理论,从此菲涅耳以杨氏理论为基础开始了他的研究。1819年,菲涅耳成功的完成了对由两个平面镜所产生的相干光源进行的光的干涉实验,继杨氏干涉实验之后再次证明了光的波动说。阿拉戈与菲涅耳共同研究一段时间之后,转向了波动说。1819年底,在非涅耳对光的传播方向进行定性实验之后,他与阿拉戈一道建立了光波的横向传播理论。 1882年,德国天文学家夫琅和费首次用光栅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在他之后,德国另一位物理学家施维尔德根据新的光波学说,对光通过光栅后的衍射现象进行了成功的解释。 至此,新的波动学说牢固的建立起来了。微粒说开始转向劣势 随着光的波动学说的建立,人们开始为光波寻找载体,以太说又重新活跃起来。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成为了以太说的代表人物。但人们在寻找以太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于是各种假说纷纷提出,以太成为了十九世纪的众焦点之一。 菲涅耳在研究以太时发现的问题是,横向波的介质应该是一种类固体,而以太如果是一种固体,它又怎么能不干扰天体的自由运转呢。不久以后泊松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以太是一种类固体,在光的横向振动中必然要有纵向振动,这与新的光波学说相矛盾。 为了解决各种问题,1839年柯西提出了第三种以太说,认为以太是一种消极的可压缩性的介质。他试图以此解决泊松提出的困难。1845年,斯托克斯以石蜡、沥青和胶质进行类比,试图说明有些物质既硬得可以传播横向振动又可以压缩和延展——因此不会影响天体运动。 1887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尔逊与化学家莫雷以“以太漂流”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但此后仍不乏科学家坚持对以太的研究。甚至在法拉第的光的电磁说、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提出以后,还有许多科学家潜心致力于对以太的研究。 十九世纪中后期,在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的论战中,波动说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人们在为光波寻找载体时所遇到的困难,却预示了波动说所面临的危机。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再一次被证明! 二十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1年,康普顿在试验中证明了X射线的粒子性。1927年,杰默尔和后来的乔治汤姆森在试验中证明了电子束具有波的性质。同时人们也证明了氦原子射线、氢原子和氢分子射线具有波的性质。 在新的事实与理论面前,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落下了帷幕。 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正是他们的努力揭开了遮盖在“光的本质”外面那层扑朔迷离的面纱。 参考:

㈤ 求知识,主要是告诉我那些比较常见的世界上第一个,本,场,次,越多越好.

那你会得到无穷无尽的复制答案,还不如你自己去搜索.

千篇一律根本就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世界之最或者吉尼斯世界纪录每时都在更新.

你喜欢了解人类的奇迹,倒不如自己去在网络好好搜索一下相同的话题,这样你也不用没有组织性的寻找.

以前我和你一样都比较喜欢找这些,觉得很有意思,

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这也是一种不健全的表现,当有一天为了生活奔波忙碌的时候,你也就没有那么多心思去找答案了。

不过以前我找答案都是从书上,现在网络这么发达,

我想你只需要网络一下就应该知道了。

㈥ “泰晤士报”如何翻译

《泰晤士报》的英文名称''The Times'',中文直译过来应该是《时报》。然而它的译名却变成与读音相近、但毫无关联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样。由於约定俗成的关系,错译保留至今。现今世界各地有许多名为''Times''的报章,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为了区分出来,《泰晤士报》有时被英语使用者称为《伦敦时报》(''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报》是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

㈦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有哪些

报纸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大众传媒。美国的新闻业是发展较早的,也是发展比较好的,在业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全世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有时简称为“时报”(The Times)是一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日报,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的影响力,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由于风格古典严肃,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它最初的名字是《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是亨利·贾维斯·雷蒙德和乔治·琼斯。

在新闻报道方面《纽约时报》将自己看做是一份“报纸记录”,这个政策的结果是除纽约当地的新闻外,《纽约时报》很少首先报道一个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报道一个事件的话,那么这个报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在美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内都提供一份《纽约时报》索引,其内涵是《纽约时报》对时事的报道文章。 《纽约时报》享有可靠的新闻来源的声誉。它的社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开通的。不过实际上它的社论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撰写的,而他们的观点则从左到右各不相同。
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该报写到: “今天我们发行纽约每日时报的首刊,我们打算在今后无限期内每天早晨(周日除外)发行一刊。”1957年,该报也在周日发行。周日版是《纽约时报》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闻报道外其中还包括许多专栏如食品、旅游、艺术和其它文化专题。

㈧ 汤姆森最新女友

[与篮球结缘] 艾弗森如今已是声名贯天的篮球明星,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他最初并不喜欢这项运动."我记得初次接触篮球是在9岁或10岁的时候,我那时一点儿也不想玩,我觉得篮球是软的东西.不过母亲非让我打篮球,并给我买了一对迈克尔.乔丹系列的球鞋.她一定要让我到外面去打球,我只能一边哭一边向屋外走."艾弗森与篮球的缘分就这样从纽波特纽斯开始了,后来有延续到了汉普顿的小学校."那时我经常去看一些大人们的比赛,他们一般都是在太阳下山的5点或6点来到赛场上打球,我也想和他们一起比赛,但他们并不愿意和我一起比赛,因为我太小了."可是这种状况在艾弗森九年级(14岁)的时候发生了改变,他开始被大家称为"天才",他在速度和处理球上尤其出色,人们都说想要阻止他很困难."大伙都想让我加入他们的球队,以前我一参加比赛就会被叫下场,但那时我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人物了." [两项全能运动] 艾弗森不单单是在篮球场上找到了自己,进入中学后他还马上成为学校篮球和橄榄球队的双料球员.作为一名橄榄球球员,他所取得的成绩堪于他作为篮球球员的成绩相媲美--------高中一年级他即加入了校队,1991年,他表现出色带领球队进入了校际决赛,并留下13次断球记录.当时艾弗森的橄榄球教练丹尼斯.科斯罗沃斯基对他的评价颇高:”艾弗森对橄榄球的感觉非常好,假如他当初选择继续打橄榄球的话,也一定会成为NFL的超级球员.”橄榄球联盟的选拔赛对于年轻球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汉普顿罗多地区有名的球员都聚集在这里,有很多专科院校来挑选人才.以艾弗森为首的AAU队是一支由17岁以下球员组成的球队,他们在全美的比赛中获得了骄人的战绩,很多知名教练都将眼光投到了艾弗森的身上.不过,艾弗森却觉得自己在篮球方面的发展有可能更好,于是他果断地结束了橄榄球生涯,但他时至今日还记得当初在州冠军杯上获得最高荣誉的瞬间. [球场上的得意无法改变生活] 尽管艾弗森的赛场生活相当顺利,可在生活方面他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继父福里曼入狱服刑后,艾弗森一家的经济来源很不稳定也很艰难.母亲为了赚钱,无论什么工作都做,可是仍然不够用,艾弗森被迫休学,每天在家照顾最小的妹妹.艾弗森家附近有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很多教练,老师,朋友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对于当时帮助过自己的人,艾弗森至今都一直记得并深深尊敬着他们."朋友们在我进入NBA获得成功之前,给了我很大帮助,他们让我没有迷失方向."高中三年级艾弗森被选进了一支由高中生组成的球队,在困苦中他开始憧憬着自己的NBA梦,在全国最受关注的高中球员选拔训练营中,艾弗森希望自己能够进入专科学院. [保龄球事件] 1993年2月14日这天,艾弗森的人生跌落到了最低点.那天夜里在保龄球馆里发生的事情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说得清真相,可以确定的是17岁的艾弗森和他的三个朋友,在保龄球馆里与白人少年打成一片,起因与种族肤色有关,最终有三个人住进了医院.1993年2月23日星期二,艾弗森因为保龄球馆事件被捕,接着又被起诉,遭到球队处罚,失去了很多机会.保龄球馆监视器的录像中记载了当时群殴的情形,可是直接涉及艾弗森的证据没有.在庭审中,一个被利器打中头部丧失记忆的女性证明艾弗森没有打她,但两名目击者却说是艾弗森打了她,而艾弗森本人则否认用利器打了任何人."这是相当滑稽的一件事,我不是那种因为座位就打女人脑袋的男人,当然殴打男人也是没有的事儿."在汉普顿关于种族问题的判决引发人们的关注程度很高.由于这起群殴造成了50多人受伤,当地舆论认为艾弗森与另外按个人被捕和起诉的可能性很大. [锒铛入狱] 因在"保龄球馆事件"中涉嫌袭击一名女性并令其丧失记忆而被拒捕的艾弗森极为茫然,他不知该何去何从.当时只有17岁的他此前并无犯罪记录,人们都认为他可以获得保释,但检察局却拿出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弗吉尼亚州制定的法律,将艾弗森以暴力伤害罪名起诉.该法律此前适用于"对白人施行暴力案件"的判决,于黑人有明显的歧视和不公.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如果艾弗森是一名白人,他一定会得到从轻发落,但作为一名出生贫民区的黑人,他的命运并不完全由自己掌控. 在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对艾弗森一个非常不利的事情发生了,他超出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参加了在印第安那举行的篮球新人赛,于是陪审团以此为名判决他有罪。1993年9月8日,艾弗森接受了一个作为成人的判决,但我没觉得有什么值得我恐惧.知识我在监狱里对家庭帮不上任何忙.我大喊我必须帮助家庭从困苦中摆脱出来.”在监狱中艾弗森是一个模范的在押犯,从没有任何不良记录.后来艾弗森的辩护律师为他进行了上诉,当时弗吉尼亚州法院对案件进行了重审,最终对艾弗森做出了宽大处理,而这时候他已经在监狱里待了四个月.获释后,艾弗森被禁止参加一切体育运动,直到1994年12月他从高中毕业.两年后,”保龄球馆一案”终因证据不足,法院撤销了此前所有强加在艾弗森身上的罪名. 1994年的时候,阿伦.艾弗森是全美高中球员中最厉害的一个人,那时他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按照这种情况,艾弗森应该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大学,因为他可以让一支球队的水平瞬间提高一大节,但由于艾弗森在”保龄球馆事件”中曾被投入监狱,身上已沾有污点,这为他的未来前途埋下了阴影.艾弗森在经过了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性情变得温和了许多,可是当时已经没有哪个名牌大学愿意招入这样一个曾经蹲过监狱的篮球天才入学,他被许多人敬而远之. [遇到伯乐约翰.汤普森] 正当艾弗森处于困境之时,时任乔治大学篮球队教练的约翰.汤普森在他的生命中出现了,他并没有因为艾弗森的那些不良传言而将他拒之门外.汤普森教练是一个非常民主的人,在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的情况下,他能抵住任何压力,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让篮球比赛没有黑白之分.汤普森同时还是个具备优秀执教才能的人,1983年,乔治大学获得了NCAA联赛的冠军,汤普森教练也因此成为NCAA中第一个率队获得冠军的非洲籍美国教练,他无疑是在著名大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非洲美国人的先驱.阿伦的母亲安妮很希望儿子能得到汤普森教练的严格训练,”我去请求汤普森先生帮阿伦一把,星幸运的是他没有因为那些舆论抛弃阿伦,他说只要阿伦能够达到乔治城大学的录取条件,他就会接受他.”艾弗森本人也很希望能成为乔治城大学的一员,他希望在约翰.汤普森的带领下取得成功,永远与过去的生活告别.汤普森后来说:”关于那次事件我只是从新闻了解一些,阿伦的妈妈那样哀伤地恳求我,我只是对她做了我能够做的事.”汤普森说他对艾弗森并没有什么特别对待,”我并没把他当作一个洗心革面的新人看待,我想这才公平.他很信任我,虽然那时他还是很引人注意,但是我觉得当时他的心境已经变得十分和平,这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艾弗森的母亲给艾弗森和汤普森的见面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汤普森关于和艾弗森的第一次会面这样说:”艾弗森清楚地告诉我,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公平,不管怎么说,一切都过去了,都已不重要了,但看地出,他不想相同的事情再来一 遍.”

㈨ 求欧洲各国的大事年表

1618年 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
1625年 英国、荷兰、丹麦缔结反对爱地理哈布斯堡王朝的同盟。
1628年 曼图亚遗产之战。
1630年 瑞典参加“三十年战争”。
1635年 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三十年战争”结束。
1651年 英国国会通过《航海条例》
1652-1654年 第一次英荷战争
1654年 英国和荷兰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
英国和瑞典签订和平同盟条约
英国和葡萄牙签订《温莎条约》
1654-1667年 俄波战争,双方签订《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
1655-1660年 波兰和瑞典战争
1657年 瑞典和丹麦战争
1659年 法国和西班牙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1660年 瑞典和波兰签订《欧利伐条约》
瑞典和丹麦签订《哥本哈根条约》
1661年 俄国和瑞典签订《卡尔迪斯和约》
1665-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战争,之后签订《布雷达和约》
1667-1668年 法国和西班牙、荷兰发生“遗产战争”
1668年 法国和西班牙签订《亚琛和约》
1672-1674年 第三次英荷战争,之后签订《多佛尔和约》
1672-1679年 法荷战争,之后签订《奈梅根和约》
1676-1681年 俄土战争,签订《巴赫奇萨赖和约》
1686年 荷兰、奥地利、瑞典、勃兰登堡、西班牙、萨伏依及德意志各邦形成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
1688-1697年 法国与奥格斯堡的“九年战争”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5-1696年 俄国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俄土处于交战状态。
1697-1700年 彼得一世组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
1697年 法国与奥格斯堡同盟各国签订《里斯威克和约》
参考资料:《近代国际关系史》施行和 主编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 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 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 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与乔治汤姆森男装价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拍摄旗袍女装与大自然结合 浏览:9
裤子腰围太小穿不上 浏览:617
花色雪纺衬衫配什么 浏览:651
胸大如何穿文胸 浏览:15
怎么看出文胸是聚拢行的 浏览:566
宝宝红色衣怎么搭配衣服 浏览:494
下载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 浏览:107
宽大长款羽绒服搭配 浏览:184
女装大佬需要哪些化妆品 浏览:1
中老年服装在哪里拿货阿里巴巴 浏览:387
孕妇的睡衣品牌 浏览:418
童装最火爆的月份 浏览:570
桐乡哪里买羽绒服 浏览:582
围巾边上的流苏怎么钩 浏览:387
穿校服的图片 浏览:703
阔腿裤子鞋怎么搭配 浏览:668
海量高清红格子衬衫女图片大全 浏览:824
泡泡袖衬衫袖口紧怎么办 浏览:176
围巾尾货批发临沂 浏览:815
夏装新款韩版女装显厂家 浏览: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