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女装的影响
无意看到的,哈哈哈哈哈,没分怎么回答
Ⅱ 请问一战和以前的战争有什么不一样。导致这些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一、区别:
1、国家参与数量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战争多是两国之间的战争,参与国家数量并不多。
2、影响范围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战争多是影响两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并没有到影响全国的范围。
二、导致不同的原因: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2)一战之前女装扩展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队矛盾
1、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2、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3、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Ⅲ 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妇女的地位
基本没有变化。妇女并未在一战结束后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进入到社会领域,而是又回到了家中,从事家务劳动
Ⅳ 世界(除中国)一战之前的历史
说清楚是要什么好不好。。若果是简要概括那这历史时期也太长了些。。。
okay,摩洛哥西元前8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七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但很快脱离了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并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摩洛哥在一系列取代了阿拉伯伊德里斯王朝的柏柏尔王朝的统治下达到顶点,先是穆拉比德王朝,然后是穆瓦希德王朝,并统治了西北非的大部分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这一地区的一些小王国,先后被征服,然而在一系列长年的内战之后,帝国崩溃。1511年瓦塔斯王朝兴起,1668年阿拉维王朝取得了对摩洛哥的控制。
法国早在1903年就对摩洛哥表现强烈兴趣。在英国支持下的法国对摩洛哥的影响,引起了德国的不满。1905年到1906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得到解决。法国的特殊地位得到正式承认,而摩洛哥的治安托管权交给给了法国和西班牙。
很快,德国发起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2年3月30日签订的“非斯条约”把摩洛哥变为法国的被保护国。同样,在非斯条约中,那一年的11月27日西班牙得到了北部和南部地区(伊夫尼地区)保护者的地位。
Ⅳ 一战及以前的武器(请详细介绍)
sp;1。法国飞行员罢工
1915~16年间造的法国战斗机上,装的都是本国制造的Hotchkiss机枪(这枪中国人熟的很。20年后,日本兵就是扛着它在中国大地上撒野的)。Hotchkiss机枪本身的性能还算不错。问题出在供弹上。Hotchkiss机枪用的是弹板供弹——————也就是20多发子弹的一个大桥夹——————-,维持机枪持续射击的方法,就是在上一个弹板打光之前把下一个弹板从枪身右侧的装填口插进去。
这个方法在陆军使用时不成问题————-有供弹手再旁边伺候着呐~————,可飞行员不干了~想想也是:一边操纵飞机格斗,一边还得自助式装填子弹,而且一个弹板就20多发,一场空战下来,光装填就足够忙死飞行员的了~
于是飞行员向当局抗议,上面发话下来:坚持!上面有上面的想法,高层还是很爱面子的,Hotchkiss再怎么说也是国货,不用它的话,就只能在英国的Vickers机枪和Lewis机枪之间做选择。别的国家也就罢了,英国佬的嘛。。。。。官僚们尝试用爱国主义热情打动飞行员。可飞行员不吃着一套,真打起来命重要,什么面子里子的统统靠边站~
据说后来官司打到了巴黎,最终还是飞行员取得了胜利。此后的法国战斗机上,都改装英国的Vickers机枪和Lewis机枪。法国人也终于从英国人那里搞了一次“拿来主义”。
想想每打20几发就要手动装填一次的法国飞行员,今天的飞行员真幸福啊~~
2。称霸协约国的Lewis机枪
大家都还记得前几年的好莱坞大片《木乃伊》第一集中,那个以色列帅哥使用从坠毁的飞机上卸下的机枪狂扫木乃伊群的场景吧?他用的就是Lewis机枪。
说起来,Lewis机枪虽然是为步兵设计的,但其命中注定要在空军大展宏图。因为世界上第一种装上飞机的机枪就是Lewis机枪。而世界有记载的第一次机枪对地扫射试验,也是用Lewis机枪完成的~
严格的说Lewis机枪的性能并不出色,Lewis MK1型机枪重达12公斤,比一些同样用在飞机上的重机枪还重,而火力持续能力却不如重机枪。而且550发/分的射速,在空战中也稍嫌慢了点~~针对这些缺点,英国加以改进,研制出了著名的Lewis MKIII型机枪————-正是它确定了Lewis机枪在空战史上的卓著地位————-。Lewis MKIII型机枪的特点就是根据空战的特殊要求,对Lewis机枪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首先,减轻了重量。MKIII取消了笨重的气冷枪套(空中气流的自然散热能力足够强,而且空战也不会进行长时间射击),将重量由MKI型的12公斤减到了7。7公斤。这样射击手可以轻松操作Lewis机枪进行环向射击。其次,将射速提高到700发/分,提高了空战中的命中率。第三,创造性的使用装弹量达97发的大型弹盘(原来用47发弹盘),这就在空战中大大解放了飞行员/射手。
Lewis机枪一般被作为飞机的自卫武器,装备侦察机/轰炸机/战斗机的后座。在这些位置上,体积小重量轻火力猛的Lewis机枪是非常理想的武器。
性能出色的Lewis机枪很快风靡了各参战国。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意大利,倭国,荷兰,波兰,瑞士,英国,美国,苏联(俄罗斯)。。。。名单几乎包括二战所有参战国~~甚至直到二战初期,很多国家的轰炸机和侦察机仍然用Lewis机枪作为自卫武器(如意大利和倭国)~
再说句题外话,《木乃伊》中用的就是Lewis MKIII机枪,装97发弹盘,可惜大部分子弹都让男主角浪费在沙子魔偶上了,否则那位以色列老兄也不必和木乃伊僧侣玩肉搏了~
3。昙花一现的空用冲锋枪
众所周知,由于冲锋枪射程短,贯穿能力差,基本没有被考虑作为航空机枪使用过的。不过凡事无绝对。一战中就有两款冲锋枪被作为航空机枪来使用~而且其中一款竟然是世界上第一种冲锋枪:意大利的 Villar Perosa冲锋枪。
Villar Perosa冲锋枪最初是作为轻机枪设计的。但使用的是9X19弹——-这可是手枪弹~————大概是意大利人也觉得它威力不足,所以陆军用的不多。飞机上用的也挺少,估计用也是因为看中了它2400发/分的射速,打不死人,也能吓唬跑人~~~
另一款航空冲锋枪是瑞士的Doppelpistole 1919。用的是7。65X22弹,威力比9X19弹强点有限。不过瑞士人纯粹是玩票。整个战争期间一枪未发,当然有心情研究点花哨的~
比较有趣的是,前两天看《印地安纳·琼斯III圣杯》,赫然发现片中肖恩·康纳利用的就是Villar Perosa!不过老琼斯射击水平不佳,敌机没打着,到把自己的尾翼打成了蜂窝~————-话说回来,就算打中了,9X19弹的威力也难以对Bf109造成致命伤害~——————。
4。千奇百怪的对地攻击武器
对早期飞机来说,打中地面目标是很容易的。原因:飞的慢/低~~所以让大家头痛的不是打的中打不中的问题,真正让大家头痛的,是用什么打的问题。引用当年孙大圣的名言“没有趁手的兵器啊!”
于是飞行员门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了各种有个性没人性对地攻击武器。
迫击炮弹算是比较正统的,一般侦察机都能挂个5~6颗————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挂”,就拿个绳套挂在飞机外头~————。威力视炮弹体积而定,炸炸步兵和无遮蔽目标没问题,对上地下掩体就没戏了~
手榴弹之流也有人用。当时手榴弹的延时都很长,足够落地爆炸所需要的。而且手榴弹可以多带点。就是威力小了写,用数量补吧~
质量兵器也不少~英国人扔过板砖(估计是从中国人这里学去的),法国人扔过铁钉,德国人仍过不爆炸的航空炸弹(性能不过关~给伦敦多添了几个坑而已)
射击系的是主流,一开始只是射击手操作挺自卫用机枪往下扫射解闷;后来换成双联装机枪提高火力密度。俄罗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在TSH-2型上装了8挺对地攻击专用机枪!这8挺机枪分装在两个盒子里,一边翅膀下边安一个。使用时,驾驶员驾驶飞机从敌人头顶掠过,一时间“弹如雨下”啊~
然后大家觉得机枪不过瘾,开始玩炮。。。。。。
5。乱弹空中的“主炮”口径竞赛
开题之前,需要考虑一点,就是当时的飞机基本都是木制结构,帆布蒙皮,结构脆弱的很~但是,那时候的人好象都疯了一般。。。。。。。
早期的航空武器都是步兵口径的机枪,也就是6。5~8毫米之间。最初打破这个局面的是丹麦的11。35毫米大口径机枪,它发射的弹丸威力比7。7毫米机枪大3倍。看到这种“惊人的”效果,各国设计师就都来劲了~不就是造的大点嘛~好说!
美国人祭出了世纪经典的12。7毫米伯郎宁机枪,性能出众,洋洋自得~
不甘示弱的英国人甩出了15毫米路意斯机枪,领得一时风骚;
没过两天,瑞士人搞出了开天辟地的20毫米厄利空F/S;
意大利人也插了一脚,拿出了个25毫米Revelli;
澳大利亚人造了个35毫米机炮跑过来凑份子;
接着,法国人和英国人几乎同时搞出了37毫米机炮,还都不止一种,法国人的是Hotchkiss M1885和M1902;英国人的是Vickers 1pdr MKIII和1。5pdr COW;
美国人再次打破记录,造出了40毫米的Davis 2pdr机炮————英国人响应,也造出了自己的40毫米Vickers-Crayford机炮——-;
爱面子的法国人决心捍卫自己的荣誉,将47毫米步兵炮搬上了飞机~
美国人表面对此不屑一顾,转身就撂出了57毫米Davis 6pdr炮;
法国人决心做最后一搏,亮出了机载75毫米野战炮;
美国人则用一个猪八戒的方式暂时结束了这场军备竞赛:76毫米Davis 12pdr炮!“我就高你那么一点点~~~”
呼~~~~这哪是机炮发展史啊~典型一个海军的无畏舰主炮口径竞赛在天空的袖珍版啊!~~
Ⅵ 西方妇女在一战后开始改变着装追求平等,穿上了短裤短裙并外出工作,政府反对,但是对于社会有什么好处
20世纪服装的变化仍然是以女装为主。一战开始至20年代,服装
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化和轻便化趋势。一战期间服装的功能化和
轻便化是为了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一战以后,妇女取得了社会与经济
上的权利,并因为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户外运动而改变了外观。这种功
能化和轻便化的趋势发展到了30年代时又为典雅、美观、纤婉的女性风
格所取代,服装的曲线轮廓代替了直线轮廓。到了40年代,年轻一代的
影响力越来越大,休闲舒适的服装渐成流行趋势。50年代,经济富裕的
人们再一次表现出了享受生活的愿望,从而使迪奥的“新面貌”时装得
以成为时尚的主力军,玛丽莲·梦露成为全球性的时尚女皇。
女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次发挥作用.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对女装的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战期间,美国的服装设计业开始发展。从巴黎来美国避难的设计师和模特儿以及法国、英国提供的纺织品,带动了美国设计业的兴盛.也大大促进了美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这是美国染织与服装史上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但在战争期间,世界纺织品贸易没有限定的配额,也没有价格的限制,材料、人工费、服装成本高得惊人。战争切断了德国对美国的染料供应,这使印染业本来就落后的美国困难重重。尽管如此,战争期间,美国的染织业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丝绸价格高得吓人;人造丝面料的介人导致了服装造型的变化;丰富的刺绣品代替了原来美国市场上流行的法国织锦。
Ⅶ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格局国际形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协约国集团主要是由英国、法国、俄国等国组成。同盟国主要是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国组成。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7)一战之前女装扩展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东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地处欧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国家德意志帝国、地处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等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国;
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
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罗斯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Ⅷ 一战爆发之前发生过什么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马克沁重机枪,还是捷克式歪把子。杀人无数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