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哪首诗里的
"七月流火"原先是《诗经》中的一句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大意是:每当农历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火”的星星出现在西边天空时,暑热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颗名为“火”的星星,不是火星,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流”是指下移,到农历七月黄昏,已经移到了西边天空,所以成为“七月流火”。
『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求出处求解求大神帮助
出自诗经,其大意是:每当农历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火”的星星出现在西边天空时,暑热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叁』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什么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
这两句话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毛 传中写道“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马瑞辰 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3)七月的流火穿着睡衣扩展阅读
1、授衣可以作农历九月的别称。《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亦曰授衣。”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闺叙》:“即今授衣天气,风景萧条,砧捣寒溪,蛩吟晚砌。”。
2、每每说到炎热,人们往往用上“七月流火”一词。于是,报刊杂志上一再出现诸如“七月流火,酷暑难耐”、“流火的七月,天气持续高温”等等句子。殊不知,七月流火并不表示天气酷热,而是说酷暑减退,天气转凉的意思。
参考资料
七月流火--网络
授衣--网络
『肆』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是什么意思
七月流火 指的是天气开始变凉
流火指的是火星开始坠落(即地球自转至黄面之下)
九月授衣不知道
『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蔽发,二之日粟烈是什么意思
农历七月黄昏,大火星的由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时暑热开始减退,天气开始转凉。到九月天就冷了,该发寒衣,要多穿衣裳了。十一月北风呼呼响,十二月寒气刺骨寒。粗麻衣服没一件,怎能熬过腊月天?
七月火星向下降行,九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
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十一月(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十二月凛冽。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
『陆』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分别是什么意思
“七月流火”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八月未央”就是还没结束的意思,八月未央就是就八月份尚未结束。
“九月授衣”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6)七月的流火穿着睡衣扩展阅读:
流火:大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偏离中天,自西而下。火,星名,心宿之亮星,又名大火。
特别指出的是,这颗名为“火”的星星,不是火星,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流”是指下移,到农历七月黄昏,已经移到了西边天空,所以成为“七月流火”。
“未央”一词取自《诗.小雅.庭燎》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未尽”、“不尽”。
授衣:分发寒衣,一说女工裁寒衣。
参考资料:《诗经》-网络
『柒』 七月生流火九月传授衣是什么动物
去叶升流火,九月传授衣,这个动物我认为应该是属于牛,因为只有牛具有这方面的特性
『捌』 诗经里<7月>中:7月流火 9月授衣 是什么意思重点是后面一句
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玖』 我是七月的流火热情燃烧的火是什么歌
这首歌的歌名叫做流火情缘,是一位女歌手,叫做杨美华唱的,而且是那是七月的流火吧。
『拾』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 全部这样的对12个月份的描述
1-12月份的描述如下:
正月开岁
二月绀香
三月桃良
四月秀蔓
五月鸣蜩
六月精阳
七月流火
八月未央
九月授衣
十月获稻
葭月潜龙
腊月嘉年
(10)七月的流火穿着睡衣扩展阅读:
原文出自《诗经》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