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芙丽联名高校设计新锐,是怎么唤醒国风原创力
“东方自白”走秀现场,就会发现这场秀还挺有中国特色的,让全世界人去发现中国的美,去发现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的特色,这一场完美融合了时尚潮流与东方美学的视觉盛宴,预示着国内新兴设计势力的成长,在当代时装中不断挖掘传统国风之美。
“东方自白”国潮大秀,新生不息的传统美学
本次活动由eifini伊芙丽联合天猫国潮来了共同呈现,实现了秀场全程直播,心仪款即看即买。“东方自白”致力于探索适宜东方女性的国潮势力与风格,赋予传统美学以现代特征,倡导保持热爱,保持原创力。今年9月,伊芙丽即将联合天猫国潮来了一起接受来自巴黎时装周组委会的邀请,亮相巴黎,带来全新系列,为世界展现中国女装新力量
姜姜巴适以“专研天然护肤”品牌形象面世于众,主张和倡导“自然之美”。其注入了现代东方美与天然原料的混合基因,成为表达自然之美的艺术佳品。品牌理念绿色,健康,天然,有机。
不仅如此,品牌给人独到的东方美学享受、新鲜、活力的时尚感,只要听到姜姜巴适这个名字,就能让人立刻联想起大自然纯粹质朴的芬芳,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
⑶ 余秋雨的仰望云门 完整的哦
仰望云门
一
近年来,我经常向大陆学生介绍台湾文化。
当然,从文化人才的绝对数量来说,大陆肯定要多得多,优秀作品也会层出不穷。但是,从文化气氛、文化底线、文化守护、文化品行等方面来看,台湾至少在目前,明显优于大陆。由于同是华人,对比相当直接;由于同是华人,学习又比较方便。我一直主张,大陆在这方面不妨谦虚一点,先到台湾仔细看看,再比比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
我想从舞蹈家林怀民说起。
当今国际上最敬重哪几个东方艺术家?在最前面的几个名字中,一定有来自台湾的林怀民。
真正的国际接受,不是一时轰动于哪个剧场,不是重金租演了哪个大厅,不是几度获得了哪些奖状,而是一种长久信任的建立,一种殷切思念的延绵。
林怀民和他的“云门舞集”,已经做到这样。云门早就成为全世界各大城市邀约最多的亚洲艺术团体,而且每场演出都让观众爱得痴迷。云门很少在宣传中为自己陶醉,但亚洲、美洲、欧洲的很多地方,却一直被它陶醉着。在它走后,还陶醉。
其实,云门如此轰动,却并不通俗。甚至可说,它很艰深。即使是国际间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精神生活一部分的广大观众,也必须从启蒙开始,一种有关东方美学的启蒙。对西方人是如此,对东方人也是如此。
我觉得更深刻的是对东方人,因为有关自己的启蒙,在诸种启蒙中最为惊心动魄。
但是,林怀民并不是启蒙者。他每次都会被自己的创作所惊吓:怎么会这样!他发现当舞员们凭着天性迸发出一系列动作和节奏的时候,一切都远远超越事先设计。他自己能做的,只是划定一个等级,来开启这种创造的可能。
云门的话题关及人类生存的根本,不可能具体。要给,也只给一个路标,云门带着观众走一条条云水缥缈的大道。林怀民拒绝任何琳琅满目的暗道小路。
舞者们超尘脱俗,赤诚袒露,成了一群完全洗去了寻常“文艺腔调”的苦行僧。他们在海滩上匍匐,在礁石间打坐,在纸墨间静悟。潜修千日,弹跳一朝,一旦收身,形同草民。
只不过,这些草民刚刚与陶渊明种了花,跟鸠摩罗什诵了经,又随王维看了山。
二
罕见的文化高度,使林怀民有了某种神圣的光彩。但是他又是那么亲切,那么平民,那么谦和。
林怀民是我的好友,已经相交20年。
我每次去台湾,旅馆套房的客厅总是被鲜花排得满满当当。旅馆的总经理激动地说:“这是林先生亲自吩咐的”。林怀民的名字在总经理看来如神如仙,高不可及,因此声音都有点颤抖。不难想象,我在旅馆里会受到何等待遇。
其实,我去台湾的行程从来不会事先告诉怀民,他不知是从什么途径打听到的,居然一次也没有缺漏。
怀民毕竟是艺术家,他想到的是仪式的延续性。我住进旅馆后的每一天,屋子里的鲜花都根据他的指示而更换,连色彩的搭配都有每天不同的具体设计。他把我的客厅,当作了他在导演的舞台。
“这几盆必须是淡色,林先生刚刚来电话了。”这是花店员工在向我解释。我立即打电话向他感谢,但他在国外。这就是艺术家,再小的细节也与距离无关。
他自家的住所,淡水河畔的八里,一个光洁如砥、没有隔墙的敞然大厅。大厅是家,家是大厅。除了满壁的书籍、窗口的佛雕,再也没有让人注意的家具。怀民一笑,说:“这样方便,我不时动一动。”他所说的“动”,就是一位天才舞蹈家的自我排练。那当然是一串串足以让山河屏息的形体奇迹,怎么还容得下家具、墙壁来碍手碍脚?
离住家不远处的山坡上,又有后现代意味十足的排练场,空矿、粗砺、素朴,实用。总之,不管在哪里,都洗去了华丽繁缛,让人联想到太极之初,或劫后余生。
这便是最安静的峰巅,这便是《吕氏春秋》中的云门。
三
云门使我对台湾的文化气氛,倍加敬重。
因为这么一座安静的艺术峰巅,几乎整个社会都仰望着、佑护着、传说着、静等着,远远超出了文化界。
在台湾,政治辩论激烈,八卦新闻也多,却很少听到有什么顶级艺术家平白无故地受到了传媒的诬陷和围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传媒不会这么愚蠢,去伤害全民的精神支柱。林怀民和云门,就是千家万户的“命根子”,谁都宝贝着。
林怀民在美国学舞蹈,师从葛兰姆,再往上推,就是世界现代舞之母邓肯。但是,在去美国之前,他在台湾还有一个重要学历。他的母校,培养过大量在台湾非常显赫的官员、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领袖,但在几年前一次校庆中,由全体校友和社会各界评选该校历史上的“最杰出校友”,林怀民得票第一。
这不仅仅是他的骄傲。在我看来,首先是投票者的骄傲。
在文化和艺术面前,这次,只能委屈校友中那些官员、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领袖了。其实他们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委屈,全都抽笔写下了同一个名字。对此,我感慨万千。熙熙攘攘的台北街市,吵吵闹闹的台湾电视,乍一看并没有发现多少含量,但只要林怀民和别的大艺术家一出来,大家刹时安静,让人们立即认知这个社会的品质。
记得美国一位早期政治家J·亚当斯(John Adams,1735~1826)曾经说过:
我们这一代不得不从事军事和政治,为的是让我们儿子一代能从事科学和哲学,让我们孙子一代能从事音乐和舞蹈。
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亚当斯我不太喜欢,但我喜欢他的这段话。
我想,林怀民在台湾受尊敬的程度,似乎也与这段话有关。
四
有一件事让我想起了这段话。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首度访问大陆,会见了大陆的领导人。他夫人写了一本记录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书,由连战先生亲自写了序言。但是,他们觉得在这个序言前面还要加一个序言,居然邀请我来写。他们对我并不熟悉,只知道政治职位上面,应该是无职位的文化。结果,这本书在大陆出版时,大家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奇怪的排位。
同样让我想起亚当斯这段话的,还有台湾的另一位文化巨匠白先勇。
白先勇是国民党名将白崇禧的爱子,照常理,很难完全不理会这个重大政治背景。如果他自己不理会,别人也会用各种方式牵丝攀藤。
但是,他对政治背景的不在意程度,已经到了连别人都不好意思提及。他后来也写过一本书《父亲和民国》,笔调是那么平静,丝毫没有我们常见的那种“贵胄之气”。
二十几年前海峡两岸还处于极为严峻的对峙状态,但白先勇先生却超前来了。不是为了寻亲,不是为了纪念,也不是为了投资,而是只为文化。他的《游园惊梦》在大陆排演,由俞振飞先生担任昆曲顾问,由我担任文学顾问。这一来,让他不小心读到了我的文章。后来多少年所发生的事情,让我现在一回想起来就深感歉疾。
他把我的文章,一篇篇推荐给台湾报刊。台湾报刊就把一笔笔稿酬寄给他,让他转给我。但他当时还在美国西海岸的圣塔,芭芭拉教书,而那时美国到中国的汇款还相当不便。他只能一次次到邮局领款,把不整齐的款项凑成一个整数,然后再到邮局去寄给我。
我至今还保留着他寄来的一大堆信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收汇人和寄汇人的复杂地址,且以中文和英文对照。须知,这可是现代世界最优秀的华人作家的亲笔啊,居然寄得那么多,多么勤,多么密。两岸的政治对立,他自己的政治背景,全被文学穿越,全被那些用重笔写出的地址所穿越。
我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台湾,就是白先勇先生花费巨大努力邀请的。他看到了我写昆曲的一篇文章,我在那篇文章中,以明代观众中痴迷的人数、程度和时间,来论证世界范围内曾经最深入社会肌肤的戏剧范型是昆曲。他极为赞赏,让我到台湾发表演讲。这也算是大陆学者的“第一次”吧,一时十分轰动又十分防范,连《中国时报》要采访我都困难重重。一天晚上,听说《中国时报》派了一名不能拒绝的重要记者来了。我一看,这名“记者”不是别人,而正是白先勇先生。那个晚上,他真像记者一样问了我很多问题,丝毫没有露出他既是文学大家、又是昆曲大家的表情。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他采访我的身份,竟然是“特约记者”,这真让我感动莫名。
对于地位高低,他毫不在乎;对于艺术得失,他绝不让步。
对于我的辞职,他听了等于没听;但有一次他不知道从哪儿听来传言,说我有可能要“搁笔”了,便立即远道赶到上海,在我家里长时间坐着,希望不是这样。
那夜他坐在我家窗口,月亮照着他儒雅却已有点苍老的脸庞。我一时走神,在心中自问:眼前这个人,似乎什么也不在乎,却那么在乎文学,在乎艺术。他,难道就是那位著名将军的后代吗?
但是我又想,白崇禧将军如果九天有知,也会为他的后代高兴,因为这符合了那位美国将军亚当斯的构思。
五
从林怀民先生在旅馆里天天布置的鲜花,到白先勇先生以记者的身份对我的采访,我突然明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摆脱名位,摆脱实用,摆脱功利,走向仪式。
只有仪式,才能让人拔离世俗,上升到千山肃穆、万籁俱静的高台。
有人问我:“你说了台湾文化的很多亮点,那么,最重要又最难以摹仿的亮点是什么?”
我回答:“仪式。那种溶解在生活处处的自发文化仪式。”
从4年前开始,台湾最著名的《远见》杂志作出一个决定,他们杂志定期评出一个“五星级市长”,作为对这个市长的奖励之一,可以安排我到那个城市作一个文化演讲。可见,他们心中的最高奖励,还是文化。这样的事情已经实行了很多次,每当我抵达的那天,那个城市满街都挂上了我的巨幅布幔照片,在每个灯柱、电线杆上飘飘忽忽,像是我要竞选高位。我想,至少在那一天,这座城市进入了一个文化仪式。直到我讲演完,全城的清洁工人一起动手,把我的巨幅布幔照片一一拉下、卷起,扔进垃圾堆。
扔进垃圾堆,是一个仪式的完满终结。终结,是为了开启新的仪式。
我在台湾获得过很多文学大奖,却一直没有机会参加颁奖仪式。原因是,从评奖到领奖,时间很短,我的签证手续赶不上。但终于,2011年,我赶上了一次。
先有电话打来,通知我荣获“桂冠文学家”称号。光这么一个消息我并不在意,但再听下去就认真了。原来,这是台湾对全球华语文学的一种隆重选拔,因此这次的评委主任是原新加坡作家协会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王润华教授。设奖至今几十年,只评出过四名“桂冠文学家”,我是第五名。前面四名中,两位我认识,那就是白先勇先生和高行健先生,其他两位已经去世。
颁奖仪式在元智大学,要我作获奖演讲。然后,离开会场,我领到一棵真正出自南美洲的桂冠树,由两名工人推着,慢慢步行到栽植处。到了栽植处,我看到一个美丽的亭子,亭子前面的园林中,确实已种了四棵树,每棵树下有一方自然形态的花岗石,上面刻着获奖者的签名。白先勇先生的签名我熟悉,而他那棵树,则长得郁郁葱葱。我和几个朋友一起铲土、挖坑、栽树、平整。做完,再抬头看看树冠,低头看看签名石,与围观者一一握手,然后轻步离开。
我想,这几棵桂冠树一定会长得很好。白先勇先生当年给我写了那么多横穿地球的信,想把华语文学拉在一起,最后,居然是相依相傍。
于是,颁奖仪式也就成了生命仪式。
六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炬火,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余光中先生也是从白先生推荐的出版物上认识了我,然后就有了他在国际会议上让我永远汗颜的那些高度评价,又有了一系列亲切的交往,直到今日。
余光中先生写过名诗《乡愁》。这些年大陆很多地方都会邀请他去朗诵,以证明他的“乡愁”中也包括着当地的省份和城市。那些地方知道他年事已高,又知道我与他关系好,总是以我有可能参加的说法来邀请他,又以他有可能参加的说法邀请我,几乎每次都成功,变成一场场的“两余会讲”。
“会讲”到最后,总有当地记者问余光中先生,《乡愁》中是否包括此处。我就用狡黠的眼光看他,他也用同样的眼光回我。然后,他优雅地说一句:“我的故乡,不是这儿,也不是那儿,而是中华文化。”
我每次都立即带头鼓掌,因为这种说法确实很好。
他总是向我点头,表示感谢。
顺便他会指着我,加一句:“我们两个都不上网,又都姓余,是两条漏网之鱼。”
我笑着附和:“因为有《余氏家训》。先祖曰:进得网内,便无河海。”
但是,“两余会讲”也有严峻的时候。
那是在马来西亚,两家历史悠久的华文报纸严重对立、事事竞争。其中一家,早就请了我去演讲,另一家就想出对策,从台湾请来余光中先生,“以余克余”。
我们两人都不知道这个背景,从报纸上看到对方也来了,非常高兴。但听了工作人员一说,不禁倒抽冷气。因为我们俩已经分别陷于“敌报”之手,只能挑战,不能见面。
接下来的情节就有点儿艰险了。想见面,必须在午夜之后,不能让两报的任何一个工作人员知道,甚至,连怀疑的可能都没有。后来,通过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院长郑浩千先生,做到了。鬼鬼祟祟,轻手轻脚,两人的外貌很多人认识,而两家大报的耳目又是多么密集。终于,见面,关门,大笑。
那次我演讲的题目是反驳“中国崩溃论”。我在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先生启发下,已经懂一点经济预测,曾在《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提早十年准确预测了欧洲几个国家的严重经济趋势,因此反驳起来已经比较“专业”。
余光中先生在“敌报”会演讲什么呢?他看起来对经济不感兴趣,似乎也不太懂。要说的,只能是文化,而且是中华文化。如果要他反驳“中华文化崩溃论”,必定言辞滔滔。
那么,我们还是紧密呼应,未曾造成“以余克余”的战场。
七
从林怀民,到白先勇、余光中,我领略了一种以文化为第一生命的当代君子风范。
他们不背诵古文,不披挂唐装,不抖擞长髯,不玩弄概念,不展示深奥,不扮演菁英,不高谈政见,不巴结官场,更不炫耀他们非常精通的英语。只是用慈善的眼神、平稳的语调、谦恭的动作告诉你,这就是文化。
而且,他们顺便也告诉大家:什么是一种古老文化的“现代型态”和“国际接受”。
云门舞集最早提出口号是:“以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但后来发现不对了,事情产生了奇迹般的拓展。为什么所有国家的所有观众都神驰心往,因此年年必去?为什么那些夜晚的台上台下,完全不存在民族的界线、人种的界线、国别的界线,大家都因为没有界线而相拥而泣?
答案,不应该从已经扩大了的空间缩回去。云门打造的,是“人类美学的东方版本”。
这就是我所接触的第一流艺术家。
为什么天下除了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之外还要艺术家?因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无疆无界的净土,自由自在的天域,让大家活得大不一样。
从那片净土、那个天域向下俯视,将军的兵马、官场的升沉、财富的多寡、学科的进退,确实没有那么重要了。根据从屈原到余光中的目光,连故土和乡愁,都可以交还给文化,交还给艺术。
艺术是“云”,家国是“门”。谁也未曾规定,哪几朵云必须属于哪几座门。仅仅知道,只要云是精彩的,那些门也会随之上升到半空,成为万人瞩目的巨构。这些半空之门,不再是土门,不再是柴门,不再是石门,不再是铁门,不再是宫门,不再是府门,而是云门。
只为这个比喻,我们也应该再一次仰望云门。
⑷ 东方美学的意义
东方美学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关于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几个特点。一是不明确的,是自觉的意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思辨;二是没有唯心和唯物之分,唯心与唯物的区分是真真正正的舶来品;三是这些探讨基本上都从属于伦理学范畴。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古代东方有儒家、道家和禅宗三种说法。
三种说法
儒家
其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在探索人性美、人格美时涉及到美的本质。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就是善。人之所以为人是有道德的,是知仁义的,而仁义在道德上就是讲善,就是充实的。所以孔子说:显仁为美。美就是道德理想的实现。
道家
以庄子为代表。道家在谈人生、谈人格时,由宇宙观发展的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他们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道”,看不清摸不着,但可以体会到,是衍生事物的根本。在老庄看来,有“道”就是自然无为的。没有意识,没有目的追求,一切都是自然的发生,自然的消亡。无为而无不为,即处在绝对自由的世界。因此,道家认为:美是绝对自由的。
禅宗
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与道家相结合。佛家认为现实世界充满罪恶,没有美,美在神明的世界里,而道家则讲求自由。二者结合就形成了禅宗的美论:禅宗认为,人生下来就充满痛苦,要摆脱痛苦,就要停止一切精神活动,泯灭天物,抛弃一切追求欲望(人生而有情),达到涅槃的境界,即对痛苦的彻底解脱,得以绝对的精神自由,也就是悟道。因此他们认为,美就是对世俗痛苦的彻底超脱,就是清静自在。也即:美就是超脱。
从以上的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方美学的脉络,这也许就是东方的美学。
⑸ 何为东方美学
古代东方美学寻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如今为了解决人、机器、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演变为新中式东方美学,在继承传统中式风格的古朴韵味和含蓄秀美的基础上,将丰富的经典中式元素与现代都市风尚进行改良融合。设计中国(designchina.me)定位于新中式的美学生活平台,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东方美学,运用文化创意及设计创新为大众提供高品质的新中式产品及内容服务。
⑹ 东方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关于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几个特点。一是不明确的,是自觉的意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思辨;二是没有维心和维物之分,维心与维物的区分是真真正正的舶来品;三是这些探讨基本上都从属于伦理学范畴。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古代东方有儒家、道家和禅宗三中说法。 儒家:其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在探索人性美、人格美时涉及到美的本质。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就是善。人之所以为人是有道德的,是知仁义的,而仁义在道德上就是讲善,就是充实的。所以孔子说:显任为美。美就是道德理想的完美实现。 道家:以庄子为代表。道家在谈人生、谈人格时,由宇宙观发展的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他们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道”,看不清摸不着,但可以体会到,是衍生事物的根本。在老庄看来,有“道”就是自然无为的。没有意识,没有目的追求,一切都是自然的发生,自然的消亡。无为而无不为,即处在绝对自由的世界。因此,道家认为:美是绝对自由的。 禅宗: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与到家相结合。佛家认为现实世界充满罪恶,没有美,美在神明的世界里,而道家则讲求自由。二者结合就形成了禅宗的美论:禅宗认为,人生下来就充满痛苦,要摆脱痛苦,就要停止一切精神活动,泯灭天物,抛弃一切追求欲望(人生而有情),达到涅磐的境界,即对痛苦的彻底解脱,得以绝对的精神自由,也就是悟道。因此他们认为,美就是对世俗痛苦的彻底超脱,就是清静自在。也即:美就是超脱。 从以上的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方美学的脉络,这也许就是东方的美学。中国当代设计发展状况 1.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仍然可以说,当代中国的设计在某种角度讲是没有根基的。中国同西方国家一样都有优秀的艺术审美和手工艺传统,但是西方国家通过各种设计运动,尤其是机器美学思潮的发展,以手工艺、绘画、建筑为基础上发展出了现代设计,并且所有设计流派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西方古典美学内涵,为了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进行了长期复杂成功的转化[5]。我们中国缺少这样的转化环节,再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在过去几百年的人为割裂与断层,我们设计观念的长河在这中间发生了断流,中国的当代设计也成了无源之水。虽然我们积极的吸收当代西方各国最先进的技术、艺术和文化成果来发展自己的设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没有了自身的价值观和文化源泉,美学观念和设计形式呈现出了跟当年西方机器美学兴起之前同样纷繁杂乱的状况。各种设计风格充斥我们的现代生活的城市、建筑和产品当中,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在逐步增强、民族意识在不断觉醒。我们研究机器美学发展的历史状况,积极寻求适合本民族和时代发展的美学观念,在进一步改革现代社会物质外观的同时,致力于改造人们的艺术审美和生活方式,提升中国设计发展的地位。 2.中国设计崛起的时机 纵观设计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历史总是一定程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而美学观念与设计形式的衍变一直没有停止,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在分离与平衡中不断向前发展。平衡永远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化的,价值观也在不断衍变,总是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不断推动社会往前发展。现阶段,中国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是后来者,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避开前人走过的弯路,更快、更高效地向前追赶,就如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跳跃式发展一样,这其中真正对我们形成考验的还是在全面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没有多少前人经验可供借鉴的时候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因此,我们研究机器美学的发展状况,使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和培育适合当前中国自身发展状况的美学观念和设计文化,从而使中国能够成为世界设计发展的新的策源地和中心,成为真正的设计大国。 3.东方美学观念的发掘、再造 机器美学总的来说主要解决的是人和机器的问题,这也是工业时代西方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成果的高度体现。当人类社会向未来的数字时代迈进的时候,西方以人为本理念已经在各个方面都显现了它的局限性。我们发现,古代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美学观念,却恰好符合信息时代的新美学观念应该立足于解决人、机器(产品)、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当代中国设计师在整个人类文明进化的大背景之下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历史使命,才能在向传统追寻文化血脉和灵感启迪时,从文化的发展动因上解读传统,产生我们应有的洞察力、理解力和美学观,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其独特的创造性。
⑺ 苏州园林是怎样体现东方美学的
①园林布景设计构筑: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②装饰摆设: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③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设计中国(designchina.me)是定位于新中式的美学生活平台,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东方美学,其传播核心内容是既具有中国文明精髓,又能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的资讯与产品信息。在设计中国也可查看到许多关于苏州园林、东方美学的内容。
⑻ 电影中的东方美学有哪些
故事结构,画面,语言,镜头组接,场景,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