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谈谈对杜尚及其作品的看法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又称思想艺术(Idea art),信息艺术(Information art),是用来描述6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类强调观念的艺术作品的术语.这些作品要么非常明显地将以前作品所强调的视觉重心消除,要么完全抛弃对于艺术品必须是具有独特性质的"作品"的永恒追求,而代之以对某一观念或思想的陈设和反映.尽管新潮流派集团的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早在1961年就已经将自己的行为艺术作品称作"观念艺术",爱德华·凯恩霍兹(Edward Kienholz)在1963年就已经开始设计"观念造型"(Conceptual Tableaux),但是,"观念艺术"这一名词第一次真正为大众所知,并被用来界定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还是始于1967年索尔·勒维(Sol Lewit)发表的一篇文章.作为一种运动,或称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观念艺术"的定义非常宽泛,包括的范围也很广泛.它几乎同时在北美、欧洲和拉美出现,并迅速得到了传统艺术样式和艺术家的回应.关于艺术的书籍开始用一个单独的条目来记录和描述这一艺术运动.同时,传统艺术家和公众逐渐接受并正式把照片、音乐、建筑图样式的草图和线描以及行为艺术视作同绘画和雕塑同等的艺术样式.在这一渐变过程中,观念艺术功不可没.
约瑟夫·孔苏斯(Joseph Kosuth)曾说过:自杜尚以后,艺术就在观念的层次上存在着.有人骂他,说他动摇了艺术殿堂的"神圣"根基;也有人赞他,称他为真正领会并表现"艺术"真谛之第一人.不论人们褒贬如何,历史评价怎样,讨论观念艺术,杜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源头.
可以说从杜尚开始,艺术家们形成并接受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生活本身即是艺术,或者说一切生活中的事物皆为艺术,它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基调.
杜尚是现成品艺术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艺术正在被拿来作为一种符号的形式,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的话,不可以再把它降低到装饰的功能上去.”杜尚的反传统艺术以及对传统美学挑战的思想,在他的现成品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作品不仅开阔了艺术实践者的视野,拓宽了艺术题材的范围,而且有益于避免美学品位的偏狭、美学标准的僵化,实现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慰藉与拯救功能.
所谓现成品艺术,就是艺术家任意拿来一种或多种物品,这些物品是人类社会生产出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工业品等等,然后艺术家将此物品直接或者简单加工后赋予自己的情感和意义,此物品的原来属性就被新赋予的属性所取代,这些物品就变成了拥有艺术家个人特殊属性和情感的艺术品了.我们把这件艺术品从创作到观众欣赏的整个过程称之为现成品艺术,把艺术家所使用的物品称为现成品.
❷ 杜尚的《喷泉》在美学上的解释
杜尚(1887——1968) 达达派绘画的典型代表人物。
1915年到美国极力鼓吹达达艺术。1917年2月,他把一小便器署上“R·Mutt”(美国某卫生用品的标记)。送往纽约独立美术家协会美展厅,取名为《泉》。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解释说:“一件普通生活用具,予以它新的标题,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它,这样,它原有的实用意义就丧失殆尽,却获得出了一个新内容。”人们称此为“现成品艺术”。这一方面表明他对传统艺术形式上的嘲弄,同时也表明一种新的艺术创造途径。他另一件“现成品”代表作是在《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给美丽的夫人加两撇小胡子,以表明对传统绘画的蔑视。 杜尚以后,“现成品”成了创造的一种方式,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开始消解。因此,有的评论家把杜尚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鼻祖。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大概是现代艺术史中最迷人、最有影响力同时最具争议性的传奇人物。从印象派到纳比派,从达达到“现成品”,他画风多变,大胆创新,在美术与技术,形式与观念方面有诸多作为,当今艺术流派有很多可追溯到他的身上,所以被誉为当代艺术的守护神。
杜尚家兄弟姐妹六人,其中有四位成为艺术家,按序是维隆(Jacques Villon,1875—1963)、杜尚—维隆(Raymond Duchamp-villon,1876—1918)、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和妹妹苏珊·杜桑(Suzanne Duchamp),他们都对现代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维隆建立了一种高度抽象又富有优雅气质的立体主义倾向,对未来主义具有启发性;早逝的杜尚—维隆是最具潜力的立体派雕塑家,创造了高度凝练的几何风格作品;与哥哥们有所不同,虽然在他身上不乏毕加索和勃拉克的立体主义影响,甚至还创作了有关作品,但就像1911年和1912年创作的两幅《下楼梯的裸女》所显示的,由破碎的几何体面复合而成的人物身上有立体主义者们感到陌生的东西,杜尚注入其中的有关动作、情绪的要素是超出立体派原则的。杜尚也清楚这一点,所以1912年从独立沙龙上撤回此画。显然,在学习立体主义的时候,杜尚的脑子里已装了很多东西,他在解释这件作品时提到:把它说成绘画并不恰当——“它是动能因素的组成体,是时间和空间通过抽象的运动反映的一种表现”。“当我们考虑形的运动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空间的时候,我们就走进了几何学和数学的领域,正如我们为了那个目的制造一个机器时所作的那样。如果我表现飞机上升,我就力图表现上升的实际情景。我不会把它画成一幅静物画。当‘裸体’的意象闲入我的眼帘时,我知道它要永远打破自然主义的奴役的锁链。”这仿佛是未来主义者的宣言,所以有人认为杜尚比未来派的创始人更了解未来派的意义。
1912年2月,巴黎的未来主义展览也使杜尚明白了这点,虽然未来主义者缺乏他那种天生的幽默感,也不妨碍他借用他们的方法,进行更自由的创作。1912—1913年间,杜桑先是创作所谓的“机器绘画”作品,像《新娘》那样,同时他对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效力产生疑问,认为此时的立体主义也已成为学院的东西,他产生抛弃绘画的想法,开始着手搞一些基于日常题材的艺术或非艺术的试验。
1913年,杜尚拿出了活动雕塑和现成品艺术两样新事物,也是日后的达达、活动雕塑、废品雕塑、波普艺术的最早形式。最有名的作品是向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1917年举办的展览送的一件陶瓷小便器,标题为“泉”,和1919年回法国后创作的标题为《L·H·O·O·Q)的作品,即在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照片上添加的胡子,这些极具调侃意味的作品在日后获得的巨大影响是画家也始料不及的,直到1962年,他还在给Hans Richter的信中写道:“我使用现成品,是想使人们冷淡美学,可新达达拿过我的现成品,并从中发现了美。我把瓶架和小便器丢到人们的面前,作为挑战,而他们却赞美它的美学之美。”
观念艺术可以说在1966-1972年间,同时达到了顶点并陷入了危机。这个术语首先在1967年左右被广泛使用,但观念艺术的一些形式是否存在于整个二十世纪,这个问题尚存有疑问。最早期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法国艺术家马歇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所谓”现成品”,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喷泉》。一个被安置在雕像基座上、被署名为R·穆特(R Mutt)的小便器,杜尚将之作为一件艺术品,送往1917年在纽约举办的”独立艺术家协会展”上展出。在《喷泉》之前,很少会有什么东西去让人们思考艺术实际上是什么,或它是如何被表达的问题;他们只是假定了艺术要么是绘画,要么就是雕塑。但很少有人会将《喷泉》视为一件雕塑作品。
一件艺术作品通常是起到一种表述的作用:”这是一件米开朗基罗的旧约英雄大卫的雕像”,或”这是一幅蒙娜·丽莎的肖像”。我们当然可以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米开朗基罗为什么要将大卫做成两倍的大小?”或”这位蒙娜·丽莎是谁?”但这些问题来自于一种对艺术作品假设的最初条件的默认。我们将之视为一种再现和”就事论事”的艺术。但现成品与之不同,它的提出不是作为一种表述,”这是一个小便器”,而是作为一个问题或一种挑战,”这个小便器可能是件艺术品吗?把它想象成艺术!”或者,杜尚的《LHOOQ》:”试试看将这件长了胡子的蒙娜·丽莎复制品看作是一件艺术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的被销毁了的复制品,而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60年代后期观念艺术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早在50年前就已为马塞尔·杜尚所预见到了,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自1916年之后的达达的反艺术姿态所预见。它们将在二战结束的20年之后再次被引述,并由包括新达达主义者和极少主义者在内的大量艺术家所延伸。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问题将为六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代艺术家所充分发展和理论,他们的作品必须存在于任何观念艺术研究的核心之中。随后,他们中大部分人继续发展着他们的作品,同时,新一代艺术家则利用了观念艺术的策略来阐释他们对于世界的体验。我们是否应将这类作品视为晚观念、后观念或新观念艺术,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观念艺术一向是一种国际化的现象。六十年代,你也许能够同在纽约那样,在圣地亚哥、布拉格和布宜诺斯艾利斯找到它。由于纽约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分布和促进的中心,在那里创作的艺术一直都是被讨论的最多的。我更愿意在某种程度上修正这一平衡。如果它不取决于介质或风格,当你面对一件观念艺术品时又如何对之作出识别呢?一般而言,它可能会有四种形式:一件现成品(Readymade),这是由杜尚发明的术语,用于指代一件从外界带入的物品,被宣称或提议为艺术,从而同时否认了艺术的独特性和由艺术家亲手操作的必须性;一件介入品(Intervention),其中一些图像、文字或物件被置于一个出乎意料的环境之中,从而引起人们去关注这一环境:例如博物馆或街道;文献(Documentation),其中真正的作品、观念或活动,只能以记录、地图、图表或摄影图片的证据来表达;文字(Words),其中的观念、主张或调查以语言的形式来表达。
杜尚的《喷泉》是最为声名卓著或臭名昭著的一个现成品的范例,但其策略却已为诸多艺术家所采纳和改编。美国艺术家菲里克斯·冈萨雷兹-托里斯(Felix Gonzalez-Torres)的广告牌计划则是一个介入品的例子,其中一张照片,上面印有铺着起皱床单的空白双人床,被展示在纽约城的各处的二十四张广告牌上。这是什么意思?它没有任何说明文字。对于路过的人们而言它可能有很多种意思,这取决于他或她本人的境遇。它说的是爱情和缺场:双人床通常是由情侣们分享的。我们中的很多人在早晨上班之前就能看到它。这里展示的是一幅亲密无间的场院景,而且被放在谁都看得见的地方,其中的背景或本义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意义的一个本质和关键的部分。也许一部分路人能够识别出这是一个冈萨雷兹-托里斯的作品,并猜测出,对于他而言,这是一张他和情人露斯用过的床,后者最近刚刚死于艾滋病。但这种特定的个人意义并非规定了的,意义是我们每个人在其中发现到的东西。
大概是因为新达达无视艺术家在现成品艺术上持有的限制态度,才引发他以上的牢骚之言吧。不过,新达达在高度发达的消费时代里所持的物的概念以及对现成品艺术中物的关注,的确是不同于杜桑的。在杜桑的时代,把现成品放到展览上是想说明艺术与现成物体之间的矛盾,到新达达这,这种意义几乎荡然无存,人们更注重现成品出现在眼前时的形式和状态。
就对艺术的态度和感情言,与新达达们比较,马塞尔·杜桑好像还称得上是古典派。
一种不受法规所限制的精神。
艺术本来没有法则。法规愚弄了我们。
杜尚的小便池比文化遗产的任何其它作品都更能表现'艺术'这个词的魔力,更能证明一种相对风格史的近乎放肆的自由。
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一系列东西,也不是艺术家的姿态或意图,而是贴在一个绝对任意的东西上的一句话——这是艺术。
这是艺术:一只蚊可以成为艺术。你的生活可以成为艺术。……
这意味着“规范、经典、标准”一一被瓦解,因为艺术要摆脱异化,获得解放,就必须“随便做”。就像在路上的杜尚打倒他在任何地方发现的美学偶像(包括对他自己的崇拜),才能抵达现代性。
创造,发现,启示,你穿越所有“可能的世界”。
杜尚摘掉了戴在传统艺术品头上的“光晕”(Aura),直接将来自现实生活的产品纳入到艺术系统之中,激进地打破了非艺术与艺术的分界,更是启发了丹托及其后继者们的艺术终结观念。
在传统的美学光照下,变得充满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再现范畴丰富的美学意义,首先,再现是一种艺术表现,它不等同于被再现的事物本身。艺术的再现所营造的是一个审美的想像世界。第二,再现会唤起欣赏者真实的感觉,这种感觉与面对真实事物时的体验是相近的。惟其如此,艺术才作为一种替代不在场的事物而发展起来。肖像画使已逝去的人历历在目,风景画把人们从未去过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小说记录了过去的历史事件,诗歌凝聚了对诗人特定时刻的情感体验等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艺术的再现,人类历史将会变得多么乏味,我们的文化记忆会多么贫乏,而我们的体验也会多么的有限。正是艺术再现弥补了这个不足,扩展了我们的眼界,让欣赏者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间里多次体验。
http://..com/question/17268257.html
❸ 请问一副有名的抽象油画名字,画面是下楼梯的少女,整幅画基本全是金黄色
美国费城美术馆镇馆之宝
《下楼梯的裸女第2号》(油画)马赛尔·杜尚
■为现代美术开拓新路而引来争议的名画
《下楼梯的裸女第2号》——这幅画的出现可算是一个“事件”。1913年2月,首次正式介绍欧洲最新美术(如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的国际美展(通称军械库画展)在纽约召开之际,这幅由二十三岁画家杜尚所发表的画作,是其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作品,在新大陆市民之间卷起了波澜,他们简直不明白杜尚画了些什么。这幅画被称为“炼瓦厂的爆炸”、“地下铁的拥挤高峰”,其中除了嘲笑以外,也包含对作者的愤怒。这幅画用既非肉体、也非金属的零件构成的画面,从左到右如雪崩般重叠着。杜尚从很早开始就在巴黎与立体主义画家不断交流,他一直在思考从幼时就感兴趣的“动态”,在画布上应该如何表现。
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来,机械文明更加速发展。杜尚以其敏锐的感性预知到人类也将成为工业系统的一部分,成为一部机械。他的预感正是在这幅名画中,将人的肉体分解,让它作为“运作的机械”表现出来的源由。
但是这幅画同样受到了立体主义画家们的反感,连在一九一二年不需审查可自由展出的展览会上也被拒绝展出。从此以后,杜尚不再积极参加巴黎展览会,而于一九一五年远渡纽约。军械库画展展出后,在本国不得志,但在能接受新艺术的美国却一跃成为“名人”的杜尚,得到了艾伦斯堡夫妇狂热的支持,在创作上突飞猛进。于是,在两年后,把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集合在一起当作艺术品展出,再次给艺术界带来冲击。他那充满不断探索性的尝试活动,给二十世纪后半期的艺术家带来很大影响,普普艺术等各种形式的现代艺术手法从此诞生。
艾伦斯夫妇接受了杜尚希望将全部作品集中的愿望,竭尽全力,使他的大部分作品得以收藏在费城美术馆。于是,在军械库画展过后八十年,站在这幅画前的参观者,仍然被这幅画所表现的冲击力而深深撼动着。
■机械运作般的动态人体
画面中自左向右连续移动、如同机械的物体,从标题上推测似乎是“裸体”,但是,其性别却完全无法判断。究竟,杜尚的这幅画到底描绘李什么呢?与前一年的作品《杜尔西那》相比,“运作”的表现更加微妙地立体化,将其重点凝聚在“动”的本身上。而且,如果看了《关于小妹妹》(1911年)和之后画的《新娘》(1912年),就能看出画家在这幅画中,第一次明显地将肉体当成“动作的机械”来表现的意图。这幅画表现出画家穷其一生的主题——肉体、动作、机械、以及自己的情欲。
■机械文明的光与暗
从杜尚出生到他描绘这幅画时,正值世界处于机械文明飞跃的漩涡之中。十九世纪后半叶,重工业、化学工业发达,二十世纪初更出现了铁路等许多革命的机械。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而使人们疯狂:1913年福特开始了汽车的大量生产,使得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持过分乐观的态度。杜尚利用照相机连续快速摄影方法,尝试将人体的动态与《下楼梯的裸女第2号》相对应。但是,在完成这幅画两年后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先进技术产物的战斗机和战车却成为大规模的杀戮工具,人类和赞赏机械文明的艺术在这种文明中被牺牲掉了。杜象预感到科学技术的利用并非完全是乐观的,他以冷静的观点探索着人类的前途。
■从立体主义到达达主义
与杜尚同时期活跃的“未来派”也将机械运作引入绘画中。但是,未来派赞美机械文明的战争,抹杀个人存在的理由;相反的,杜尚则着重探索机械文明残留的人性。于是,杜尚转而向人的内心里所隐藏的情欲寻求答案。这幅画用多角的视点将对象解体,在立体中溶入了运动(四次元)的要素。
杜尚来美后发表了《自行车轮》、《瓶架或瓶子干燥架或刺猬》等一系列“现成物品”,再次向绘画的固定模式挑战,从而成为达达派的先驱。后来,他以《下楼梯的裸女第2号》为尝试,从最根本处捕捉事物,力图在作品上表现一种崭新的价值观。
■《下楼梯的裸女第2号》在绘画史上的特殊意义
1913年,在纽约举行的军械库画展因大胆地介绍了欧洲激进艺术,为美国美术带来巨大冲击而十分有名;其中《下楼梯的裸女第2号》是最前卫的作品,给在美国的新进画家强烈的刺激。当时美国近代美术正在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次的展览为其制造了一大契机。杜尚做了先驱性尝试之后,产生出将一般习惯的印象及日常事物融入作品的普普艺术,以及以作品振动、光效应下的闪烁为特点的欧普艺术等各种现代美术。其后,美国取代欧洲,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现代艺术中心。
❹ 杜尚的《泉》是艺术作品吗
关于艺术是还能够定义在现代的西方美学界中是个讨论的热点。实际上能否定义的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定义艺术。我们说,既然某件作品称为艺术作品,它必然有它的根据,而定义则是能找到这个根据,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说我们很难给艺术下定义,不是说艺术不能定义,只是说明理论思维在丰富的艺术创作面前的无奈和贫困。 离开艺术的定义问题,我们看看杜尚的《泉》能否算作艺术作品。我们知道,艺术作品应该都具有可效仿性,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种艺术创造。典型的艺术作品可以作为范例,你写了一首诗(或者我们说成分行的文字),我读起来感觉很好,我就按照你的样子也写了一首,他也可以这样。这就逐渐形成了“诗歌”这门艺术。 对于杜尚的《泉》呢?我们可以效仿吗?这样的话,你放了个小便器,为什么不能允许我放个大便器,他放个微波炉,再放上个豆浆机。这是什么?这是产品博览会。如果非说这是艺术作品展览的话,无疑就形成了以艺术体制为后盾的艺术霸权。迪基的理论背后就是所谓艺术精英所形成的理论霸权。 这样,我们可以说,在街头的乞讨者拉二胡是艺术创作,但不可以说上流社会文化精英将小便器放在艺术展览中的是艺术作品。因为前者可以吸引我去用心地“听”,而后者却拒绝我们耐心地去“看”。杜尚这种所谓的“艺术实验”只能是唯一的。我们试想,如果一个凡夫俗子要把一个小便器放在这们的博览会上会怎么样呢?所以说,杜尚所实践的是一种创作霸权,而迪基所奉献的是一种理论霸权。 我们说,民间艺术没有所谓艺术体制的评价,但这并没有妨碍它也是一种艺术。并且它倒是一种比那些所谓的前卫艺术更为优秀的艺术。 这里我也试着杜撰了个艺术的定义,希望大家指出它的问题:艺术是人所制作或加工的某类通常用来丰富自身感性经验的物品。 说明: 1、“人所制作或加工”。这样就抛开了纯粹的自然物,但是有些自然物经过了人的加工的,就可能成为艺术品。当然,有时候加工的成分可能很小。 2、“某类”。如果只是某类东西中单件的个体具有这样的意义,也是不能进入这个艺术行列的,比如杜尚的《泉》只是那种物品中的单件,只能具有实验的性质。如果小便器在哪天普遍地让人用来观赏,那它才是艺术作品。 3、“通常”。这当然是相对而言的了,因为有些东西有某些时候就普遍来说不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如毛笔写的字,在魏晋之前基本上是实用的意义,但现在基本上是作为审美的了。这时我们也说前代用来实用的作品也是艺术用品了。比如颜真卿的《祭侄稿》,他写的时候绝对不是为了创作,那也不是艺术作品,但现在却是艺术作品了。当然前提也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之后。 4、“丰富自身感性经验”。有些生产出来的人工的东西也是让我们来看的,但未必能够成为艺术作品,如日常照片,它的意义不是来丰富我们的感性经验;比如网络上的许多美女的照片也并不是来丰富我们的感性经验的,这些都不是艺术作品。
❺ 对于杜尚作品的认识和启发
种极端的艺术现象,直到今天,对于如何理解和解释杜尚及其艺术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一方面,我们不否认后现代主义艺术受益于杜尚.他对艺术的反叛及重新定义对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游戏规则有启发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杜尚以艺术家的身份展示着他的非艺术作品,这明显是一个悖论.对于杜尚及其艺术的评价,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既要关照到它的历史坐标定位又要考虑到其本体的艺术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对杜尚及其引发的艺术现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❻ 谈谈杜尚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又称思想艺术(Idea art),信息艺术(Information art),是用来描述6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类强调观念的艺术作品的术语。这些作品要么非常明显地将以前作品所强调的视觉重心消除,要么完全抛弃对于艺术品必须是具有独特性质的"作品"的永恒追求,而代之以对某一观念或思想的陈设和反映。尽管新潮流派集团的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早在1961年就已经将自己的行为艺术作品称作"观念艺术",爱德华·凯恩霍兹(Edward Kienholz)在1963年就已经开始设计"观念造型"(Conceptual Tableaux),但是,"观念艺术"这一名词第一次真正为大众所知,并被用来界定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还是始于1967年索尔·勒维(Sol Lewit)发表的一篇文章。作为一种运动,或称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观念艺术"的定义非常宽泛,包括的范围也很广泛。它几乎同时在北美、欧洲和拉美出现,并迅速得到了传统艺术样式和艺术家的回应。关于艺术的书籍开始用一个单独的条目来记录和描述这一艺术运动。同时,传统艺术家和公众逐渐接受并正式把照片、音乐、建筑图样式的草图和线描以及行为艺术视作同绘画和雕塑同等的艺术样式。在这一渐变过程中,观念艺术功不可没。
约瑟夫·孔苏斯(Joseph Kosuth)曾说过:自杜尚以后,艺术就在观念的层次上存在着。有人骂他,说他动摇了艺术殿堂的"神圣"根基;也有人赞他,称他为真正领会并表现"艺术"真谛之第一人。不论人们褒贬如何,历史评价怎样,讨论观念艺术,杜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源头。
可以说从杜尚开始,艺术家们形成并接受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生活本身即是艺术,或者说一切生活中的事物皆为艺术,它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基调。
杜尚是现成品艺术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艺术正在被拿来作为一种符号的形式,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的话,不可以再把它降低到装饰的功能上去。”杜尚的反传统艺术以及对传统美学挑战的思想,在他的现成品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作品不仅开阔了艺术实践者的视野,拓宽了艺术题材的范围,而且有益于避免美学品位的偏狭、美学标准的僵化,实现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慰藉与拯救功能。
所谓现成品艺术,就是艺术家任意拿来一种或多种物品,这些物品是人类社会生产出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工业品等等,然后艺术家将此物品直接或者简单加工后赋予自己的情感和意义,此物品的原来属性就被新赋予的属性所取代,这些物品就变成了拥有艺术家个人特殊属性和情感的艺术品了。我们把这件艺术品从创作到观众欣赏的整个过程称之为现成品艺术,把艺术家所使用的物品称为现成品。
❼ 画家杜尚有哪些作品 杜尚的爱情是怎样的
杜尚(——) 达达派绘画的典型代表人物。
年到美国极力鼓吹达达艺术。年2月,他把一小便器署上“R·Mutt”(美国某卫生用品的标记)。送往纽约美术家协会美展厅,取名为《泉》。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解释说:“一件普通生活用具,予以它新的标题,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它,这样,它原有的实用意义就丧失殆尽,却获得出了一个新内容。”人们称此为“现成品艺术”。这一方面表明他对传统艺术形式上的嘲弄,同时也表明一种新的艺术创造途径。他另一件“现成品”代表作是在《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给美丽的夫人加两撇小胡子,以表明对传统绘画的蔑视。 杜尚以后,“现成品”成了创造的一种方式,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开始消解。因此,有的评论家把杜尚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鼻祖。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大概是现代艺术史中最迷人、最有影响力同时最具争议性的传奇人物。从印象派到纳比派,从达达到“现成品”,他画风多变,大胆创新,在美术与技术,形式与观念方面有诸多作为,当今艺术流派有很多可追溯到他的身上,所以被誉为当代艺术的守护神。
杜尚家兄弟姐妹六人,其中有四位成为艺术家,按序是维隆(Jacues illon,—)、杜尚—维隆(Raymond Duchamp-villon,—)、杜尚(Marcel Duchamp,—)和妹妹苏珊·杜桑(Suzanne Duchamp),他们都对现代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维隆建立了一种高度抽象又富有优雅气质的立体主义倾向,对未来主义具有启发性;早逝的杜尚—维隆是最具潜力的立体派雕塑家,创造了高度凝练的几何风格作品;与哥哥们有所不同,虽然在他身上不乏毕加索和勃拉克的立体主义影响,甚至还创作了有关作品,但就像年和年创作的两幅《下楼梯的裸女》所显示的,由破碎的几何体面复合而成的人物身上有立体主义者们感到陌生的东西,杜尚注入其中的有关动作、情绪的要素是超出立体派原则的。杜尚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年从沙龙上撤回此画。显然,在学习立体主义的时候,杜尚的脑子里已装了很多东西,他在解释这件作品时提到:把它说成绘画并不恰当——“它是动能因素的组成体,是时间和空间通过抽象的运动反映的一种表现”。“当我们考虑形的运动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空间的时候,我们就走进了几何学和数学的领域,正如我们为了那个目的一个机器时所作的那样。如果我表现飞机上升,我就力图表现上升的实际情景。我不会把它画成一幅静物画。当‘裸体’的意象闲入我的眼帘时,我知道它要永远打破自然主义的奴役的锁链。”这仿佛是未来主义者的宣言,所以有人认为杜尚比未来派的创始人更了解未来派的意义。
年2月,巴黎的未来主义展览也使杜尚明白了这点,虽然未来主义者缺乏他那种天生的幽默感,也不妨碍他借用他们的方法,进行更的创作。—年间,杜桑先是创作所谓的“机器绘画”作品,像《新娘》那样,同时他对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效力产生疑问,认为此时的立体主义也已成为学院的东西,他产生抛弃绘画的想法,开始着手搞一些基于日常题材的艺术或非艺术的试验。
年,杜尚拿出了活动雕塑和现成品艺术两样新事物,也是日后的达达、活动雕塑、废品雕塑、波普艺术的最早形式。最有名的作品是向纽约艺术家协会年举办的展览送的一件陶瓷小便器,标题为“泉”,和年回法国后创作的标题为《L·H·O·O·)的作品,即在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照片上添加的胡子,这些极具调侃意味的作品在日后获得的巨大影响是画家也始料不及的,直到年,他还在给Hans Richter的信中写道:“我使用现成品,是想使人们冷淡美学,可新达达拿过我的现成品,并从中发现了美。我把瓶架和小便器丢到人们的面前,作为挑战,而他们却赞美它的美学之美。”
观念艺术可以说在-年间,同时达到了顶点并陷入了危机。这个术语首先在年左右被广泛使用,但观念艺术的一些形式是否存在于整个二十世纪,这个问题尚存有疑问。最早期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法国艺术家马歇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所谓”现成品”,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喷泉》。一个被安置在雕像基座上、被署名为R·穆特(R Mutt)的小便器,杜尚将之作为一件艺术品,送往年在纽约举办的”艺术家协会展”上展出。在《喷泉》之前,很少会有什么东西去让人们思考艺术实际上是什么,或它是如何被表达的问题;他们只是假定了艺术要么是绘画,要么就是雕塑。但很少有人会将《喷泉》视为一件雕塑作品。
一件艺术作品通常是起到一种表述的作用:”这是一件米开朗基罗的旧约英雄大卫的雕像”,或”这是一幅蒙娜·丽莎的肖像”。我们当然可以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米开朗基罗为什么要将大卫做成两倍的大小?”或”这位蒙娜·丽莎是谁?”但这些问题来自于一种对艺术作品假设的最初条件的默认。我们将之视为一种再现和”就事论事”的艺术。但现成品与之不同,它的提出不是作为一种表述,”这是一个小便器”,而是作为一个问题或一种挑战,”这个小便器可能是件艺术品吗?把它想象成艺术!”或者,杜尚的《LHOO》:”试试看将这件长了胡子的蒙娜·丽莎品看作是一件艺术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的被销毁了的品,而是一件的艺术品!”
60年代后期观念艺术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早在50年前就已为马塞尔·杜尚所预见到了,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自年之后的达达的反艺术姿态所预见。它们将在二战结束的20年之后再次被引述,并由包括新达达主义者和极少主义者在内的大量艺术家所延伸。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问题将为六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代艺术家所充分发展和理论,他们的作品必须存在于任何观念艺术研究的核心之中。随后,他们中大部分人继续发展着他们的作品,同时,新一代艺术家则利用了观念艺术的策略来阐释他们对于世界的体验。我们是否应将这类作品视为晚观念、后观念或新观念艺术,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观念艺术一向是一种国际化的现象。六十年代,你也许能够同在纽约那样,在圣地亚哥、布拉格和布宜诺斯艾利斯找到它。由于纽约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分布和促进的中心,在那里创作的艺术一直都是被讨论的最多的。我更愿意在某种程度上修正这衡。如果它不取决于介质或风格,当你面对一件观念艺术品时又如何对之作出识别呢?一般而言,它可能会有四种形式:一件现成品(Readyde),这是由杜尚发明的术语,用于指代一件从外界带入的物品,被宣称或提议为艺术,从而同时否认了艺术的独特性和由艺术家亲手操作的必须性;一件介入品(Intervention),其中一些图像、文字或物件被置于一个出乎意料的环境之中,从而引起人们去关注这一环境:例如博物馆或街道;文献(Documentation),其中真正的作品、观念或活动,只能以记录、地图、图表或摄影图片的证据来表达;文字(Words),其中的观念、主张或调查以语言的形式来表达。
杜尚的《喷泉》是最为声名卓著或臭名昭著的一个现成品的范例,但其策略却已为诸多艺术家所采纳和改编。美国艺术家菲里克斯·冈萨雷兹-托里斯(Felix Gonzalez-Torres)的牌计划则是一个介入品的例子,其中一张照片,上面印有铺着起皱床单的空白双人床,被展示在纽约城的各处的二十四张牌上。这是什么意思?它没有任何说明文字。对于路过的人们而言它可能有很多种意思,这取决于他或她本人的境遇。它说的是爱情和缺场:双人床通常是由情侣们分享的。我们中的很多人在早晨上班之前就能看到它。这里展示的是一幅亲密无间的场院景,而且被放在谁都看得见的地方,其中的背景或本义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意义的一个本质和关键的部分。也许一部分路人能够识别出这是一个冈萨雷兹-托里斯的作品,并猜测出,对于他而言,这是一张他和情人露斯用过的床,后者最近刚刚死于艾滋病。但这种特定的个人意义并非规定了的,意义是我们每个人在其中发现到的东西。
大概是因为新达达无视艺术家在现成品艺术上持有的限制态度,才引发他以上的牢骚之言吧。不过,新达达在高度发达的消费时代里所持的物的概念以及对现成品艺术中物的关注,的确是不同于杜桑的。在杜桑的时代,把现成品放到展览上是想说明艺术与现成物体之间的矛盾,到新达达这,这种意义几乎荡然无存,人们更注重现成品出现在眼前时的形式和状态。
就对艺术的态度和感情言,与新达达们比较,马塞尔·杜桑好像还称得上是古典派。
一种不受法规所限制的精神。
艺术本来没有法则。法规愚弄了我们。
杜尚的小便池比文化遗产的任何其它作品都更能表现'艺术'这个词的魔力,更能证明一种相对风格史的近乎放肆的。
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一系列东西,也不是艺术家的姿态或意图,而是贴在一个绝对任意的东西上的一句话——这是艺术。
这是艺术:一只蚊可以成为艺术。你的生活可以成为艺术。……
这意味着“规范、经典、标准”一一被瓦解,因为艺术要摆脱异化,获得解放,就必须“随便做”。就像在路上的杜尚打倒他在任何地方发现的美学偶像(包括对他自己的崇拜),才能抵达现代性。
创造,发现,启示,你穿越所有“可能的世界”。
杜尚摘掉了戴在传统艺术品头上的“光晕”(Aura),直接将来自现实生活的产品纳入到艺术系统之中,激进地打破了非艺术与艺术的分界,更是启发了丹托及其后继者们的艺术终结观念。
在传统的美学光照下,变得充满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再现范畴丰富的美学意义,首先,再现是一种艺术表现,它不等同于被再现的事物本身。艺术的再现所营造的是一个审美的想像世界。第二,再现会唤起欣赏者真实的感觉,这种感觉与面对真实事物时的体验是相近的。惟其如此,艺术才作为一种替代不在场的事物而发展起来。肖像画使已逝去的人历历在目,风景画把人们从未去过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小说记录了过去的历史事件,诗凝聚了对诗人特定时刻的情感体验等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艺术的再现,人类历史将会变得多么乏味,我们的文化记忆会多么贫乏,而我们的体验也会多么的有限。正是艺术再现弥补了这个不足,扩展了我们的眼界,让欣赏者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间里多次体验。
❽ 杜尚《喷泉》的美学意义
一种不受法规所限制的精神。
艺术本来没有法则。法规愚弄了我们。
杜尚的小便池比文化遗产的任何其它作品都更能表现'艺术'这个词的魔力,更能证明一种相对风格史的近乎放肆的自由。
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一系列东西,也不是艺术家的姿态或意图,而是贴在一个绝对任意的东西上的一句话——这是艺术。
这是艺术:一只蚊可以成为艺术。你的生活可以成为艺术。……
这意味着“规范、经典、标准”一一被瓦解,因为艺术要摆脱异化,获得解放,就必须“随便做”。就像在路上的杜尚打倒他在任何地方发现的美学偶像(包括对他自己的崇拜),才能抵达现代性。
创造,发现,启示,你穿越所有“可能的世界”。
杜尚摘掉了戴在传统艺术品头上的“光晕”(Aura),直接将来自现实生活的产品纳入到艺术系统之中,激进地打破了非艺术与艺术的分界,更是启发了丹托及其后继者们的艺术终结观念。
在传统的美学光照下,变得充满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再现范畴丰富的美学意义,首先,再现是一种艺术表现,它不等同于被再现的事物本身。艺术的再现所营造的是一个审美的想像世界。第二,再现会唤起欣赏者真实的感觉,这种感觉与面对真实事物时的体验是相近的。惟其如此,艺术才作为一种替代不在场的事物而发展起来。肖像画使已逝去的人历历在目,风景画把人们从未去过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小说记录了过去的历史事件,诗歌凝聚了对诗人特定时刻的情感体验等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艺术的再现,人类历史将会变得多么乏味,我们的文化记忆会多么贫乏,而我们的体验也会多么的有限。正是艺术再现弥补了这个不足,扩展了我们的眼界,让欣赏者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间里多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