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蜡染过后多久可以重新再染色
头发打蜡后一般要1年以上才能够再次上色。
(1)操作前要洗发洁净。打蜡的染剂是不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和影响的,但是为了效果,一定要清洗头发。
(2)如果打蜡后颜色要达到一定明显度,或者有2节发质,那么先把新生发质退到同一色度,这个也可以在洗发前进行。
(3)吹干,完全湿发上蜡效果是要打折扣的,但是均匀的7成干以上都可以,因为有的时候半干对于均匀,有效,有效率的涂放是很关键的,所以个人操作一般是7成干,这个是允许的,产品说明上也会注明。
(4)一次性均匀涂放,这个慢一点都是允许的,但是一定要均匀,不然有些地方没涂就是色斑,有些地方多涂了是浪费,打蜡成本还是相对高的。注意涂放跟染色一样,不要用手去刮,去顺着抚发片,好像你要关闭毛鳞片似的。
(5)不要马上热风去吹干,自然放置5到10分钟,这样利于色蜡渗透进内部毛鳞片底层,如果你一开始就急于烘干了,那蜡干的太快,已经干的就不再渗透了。这是色蜡持久的一个技巧。
㈡ 贵州蜡染作文600字
世界上哪种画是在布上画的呢?
世界上有哪种画是用刀画的呢?
世界上又有哪种画是颜料染后才有色彩的呢?
它就是苗族的蜡染。
有一次,我们一家去参观中国民族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多彩的蜡染画,这些布制的作品画得精致细腻,令我看得入神。这时导游告诉我,传说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单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愣,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梦境里的百花园、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听了导游的一番介绍,我对蜡染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仔细一看,这一幅幅蜡染作品描绘了苗族辛勤劳动、生产生活以及迁徙等场景。例如,有的描绘的是婀娜的女子在园中嬉戏蝴蝶;有的是健壮的男子在搬运沉甸甸的柴堆;有的展现了弹奏优美乐曲时的场景;有的是辛勤农耕中时的情形,有的则是苗族人特有的欢庆的节日……一幅幅作品都鲜活生动,图案丰富。画中人物的穿着打扮绚丽多彩、栩栩如生,以翠色欲滴的竹林和高大雄伟的名山大川为背景更使整个画面清新自然与苍劲古朴,整个画面的色彩搭配别具一格,使人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蜡染不仅图案丰富,而且风格迥异,有的背景中仿佛飘散着断断续续的游丝,有的像忽明忽暗的北极极光,有的则像在满天星斗的夜空中散落着几个朦胧的晶蓝光点,好似天神播撒下的幸福的种子。蜡染也给人一种莫名的神秘感,有的感觉像是繁华的闹市上那回荡在大街上的吆喝声,有的像是寂静的林子中传来一首悠悠的小曲,令人回味无穷……
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幅就数着名蜡染作家洪福远了的《雄关铁骑》了。这幅画长250厘米,宽90厘米,画的是百万士兵在青山边奔腾的景象。被白皑皑的雪花覆盖的青山交错有序,山脉和山上的一个个长城垛子清晰可辨,边上还飞着白白的大雁,底下的一队队奔驰的士兵穿着既黑又重的盔甲,披着深蓝的战袍,拿着一杆闪着寒光的红缨枪,在深夜里显得格外耀眼。一匹匹骏马有的在疾速的飞奔,有的却闲庭信步似的拉着一个大轿子,有的则疲劳的躺在一边……远处似乎还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白色薄雾,好像把战旗遮住了,令人产生颇多遐想……
这时,爸爸告诉我,蜡染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观出白色花纹。听爸爸说完,我不禁敬佩起中华人是多么有智慧啊!
蜡染仿佛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联结起来,传承了中国独具匠心的手工技艺。
㈢ 马来西亚喜欢穿什么样的风格的衣服
马来西亚男士喜欢穿无领上衣,女士喜欢穿和纱笼。
马来人男女传统礼服分别是男士为无领上衣,下着长裤,腰围短纱笼,头戴“宋谷”无边帽,脚穿皮鞋。女士礼服也为上衣和纱笼,衣宽如袍,头披单色鲜艳纱巾。
除了皇室成员以外,一般不穿黄色衣饰。打工族为了工作穿着方便,一般着轻便的西服,只在工余在家或探亲访友或在重大节日时,才着传统服装。
在各种正式场合,男士着装除民族服装或西服外,可穿长袖巴迪衫。巴迪衫是一种蜡染花布做成的长袖上衣,质地薄而凉爽,现已渐渐取代传统的马来礼服,成为马来西亚国服。
马来西亚的风俗:
同家族的马来人没有固定的姓,所以不以姓氏作为称呼用途。马来人名字的第一个部分是他们的名字,第二个部分是他们父亲的名字,两者之间隔着“bin”或“binti”,有时会省略。
在非正式的场合,对小辈较为亲昵的称呼为Adik或dik,意为弟弟或妹妹,名字则可省略。对年级较大的男士可称为Pakcik,意为伯父,女士为Makcik,意为伯母。在日常场合,用Encik加名称呼男性,意为某某先生,用Cik加名称呼女性,意为某某女士。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用Tuan加名,来尊称男士,用Puan加名,来尊称女士。此外,对拥有马来西亚封衔的人可尊称其封号或封号加姓名。
㈣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是一种古老染色术,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人叫做Batik,日本人称为蜡缬染(亦称蜡染),利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图案,兼具了艺术的装饰趣味及实用价值。蜡染艺术出现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至于实物的出土,比文献记载还要早的,有长沙战国楚墓出现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花纹不详。晋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图案是重叠斑花,也就是唐宋时代所谓玛瑙缬。中国蜡染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后人可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豪华美丽的情况。由于唐代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影响颇大,奈良的正仓院,从唐代一直保存着各种唐代以来之中国工艺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蜡缬屏风,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学和尚带回去的。蜡染在中国,自宋代以降开始衰退,而在同时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却大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人的平常衣服几乎都以蜡染布料制造。
主要源于苗族生活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等地区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蜡染历史介绍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应该早于蜡染工艺。也就是说蜡染工艺的产生,必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对染色材料认识与应用过程。这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过程,为蜡防染工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追溯历史,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就已经使用矿物颜料来着色。据中国大网络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已经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蓝、菘蓝、红花等进行着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蓝,比中国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蓝和红花,比中国晚了1000年。可见,中国纺织染色的历史极为久远。在这里,我们研究中国染色的萌芽及发展过程,就是为了探讨蜡染产生前的一些基本条件。
探讨蜡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研究所依据的材料,除文字记载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物的发现。遗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蜡染物品是贫穷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阶层的生老病死大多数是从简的,因此,古代蜡染的实物出土实在少之又少,这和皇宫贵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华的纺织品简直无法相比。这种现状势必会给研究中国占代蜡染带来困难。那么,如何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呢?除了根据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逻辑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断,以此来研究中国蜡染才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这些推断也许不尽完善,但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种思路。为此,可以认为,从北京山顶洞人使用单一的矿物颜料到后来丰富多样的染料;从原始先民的单一色彩涂绘到后来的多样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发生与发展总趋势应该是:从使用色彩材料来说,古人是从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带有色彩的自然物)发展到对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后使用(自然物的研磨与调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色彩装饰对象来说,古人是从利用色彩着色于自身(涂身,文身)发展到利用色彩着色于物体(彩陶、服装等),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织物染色工艺来说,古人是从单一的手绘色彩于织物上发展到多种方法赋彩于织物上(绘、绣、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时发生。
上述推断,可根据文字记载与出土实物的比较来做进一步的证实。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人类对色彩及染料的认识与应用远早于纺织色彩。人类使用色彩的行为经历:“人类从着色于自身开始(文身)——发展为着色于物体。”考古材料已经证明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是红色,5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红色矿物颜料。“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赤铁矿(赭石)粉末和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鱼骨等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涂彩更多。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红、白、黑、褐、橙等多种色彩。当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矿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状赭石外,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现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彩绘和研磨矿石等工具。这些矿石的粉末,曾用于纺织品着色。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仅运用于衣饰,而且广泛采用矿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矿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朱砂。朱砂即我国史书所载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说服力的实例是陕西茹家庄西周墓中出土的纺织品,其上的朱红色用朱砂染成。当时,染色技术运用比较广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还专门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较普遍的有蓝草(蓼蓝)。《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启灌蓼蓝“的记录。就色彩品种而言,《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
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㈤ 蜡染是什么时候被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蜡染》篇释义:蜡染,是一种古老染色术,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人叫做Batik,日本人称为蜡缬染(亦称蜡染),利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图案,兼具了艺术的装饰趣味及实用价值。蜡染艺术出现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至于实物的出土,比文献记载还要早的,有长沙战国楚墓出现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花纹不详。晋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图案是重叠斑花,也就是唐宋时代所谓玛瑙缬。中国蜡染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后人可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豪华美丽的情况。由于唐代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影响颇大,奈良的正仓院,从唐代一直保存着各种唐代以来之中国工艺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蜡缬屏风,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学和尚带回去的。蜡染在中国,自宋代以降开始衰退,而在同时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却大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人的平常衣服几乎都以蜡染布料制造。
主要源于苗族生活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等地区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1]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1]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1]
蜡染历史介绍
蜡染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应该早于蜡染工艺。也就是说蜡染工艺的产生,必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对染色材料认识与应用过程。这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过程,为蜡防染工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追溯历史,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就已经使用矿物颜料来着色。据中国大网络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已经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蓝、菘蓝、红花等进行着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蓝,比中国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蓝和红花,比中国晚了1000年。可见,中国纺织染色的历史极为久远。在这里,我们研究中国染色的萌芽及发展过程,就是为了探讨蜡染产生前的一些基本条件。
探讨蜡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研究所依据的材料,除文字记载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物的发现。遗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蜡染物品是贫穷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阶层的生老病死大多数是从简的,因此,古代蜡染的实物出土实在少之又少,这和皇宫贵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华的纺织品简直无法相比。这种现状势必会给研究中国占代蜡染带来困难。那么,如何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呢?除了根据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逻辑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断,以此来研究中国蜡染才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这些推断也许不尽完善,但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种思路。为此,可以认为,从北京山顶洞人使用单一的矿物颜料到后来丰富多样的染料;从原始先民的单一色彩涂绘到后来的多样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发生与发展总趋势应该是:从使用色彩材料来说,古人是从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带有色彩的自然物)发展到对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后使用(自然物的研磨与调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色彩装饰对象来说,古人是从利用色彩着色于自身(涂身,文身)发展到利用色彩着色于物体(彩陶、服装等),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织物染色工艺来说,古人是从单一的手绘色彩于织物上发展到多种方法赋彩于织物上(绘、绣、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时发生。
上述推断,可根据文字记载与出土实物的比较来做进一步的证实。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人类对色彩及染料的认识与应用远早于纺织色彩。人类使用色彩的行为经历:“人类从着色于自身开始(文身)——发展为着色于物体。”考古材料已经证明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是红色,5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红色矿物颜料。“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赤铁矿(赭石)粉末和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鱼骨等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涂彩更多。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红、白、黑、褐、橙等多种色彩。当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矿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状赭石外,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现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彩绘和研磨矿石等工具。这些矿石的粉末,曾用于纺织品着色。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仅运用于衣饰,而且广泛采用矿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矿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朱砂。朱砂即我国史书所载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说服力的实例是陕西茹家庄西周墓中出土的纺织品,其上的朱红色用朱砂染成。当时,染色技术运用比较广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还专门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较普遍的有蓝草(蓼蓝)。《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启灌蓼蓝“的记录。就色彩品种而言,《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
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㈥ 蜡染的牛皮鞋怎么日常清洁和保养应该用什么样的鞋油或是什么试剂
1 、水染皮:指用牛、羊、猪、马、鹿等头层皮漂染各种颜色,上鼓摔松,并上光加工而成的各种软皮。
2、漆皮:用二层皮坯喷涂各色化工原料后压光或消光加工而成的皮革。
3,:亮油皮:简单的说亮油皮是一种皮革,俗称“油皮”,是牛正面革的一种,属高档品,涂层极薄,吸附、渗透性强,卫生性能好,是牛皮的一种加工工艺,牛油皮更耐磨。牛油皮国际市场价格一般为2.2美元一英尺,而牛皮的价格一般在2美元以下,牛油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皮,机车包属于一种色彩比较靓丽的工艺包包,传统意义上的纯牛皮,不适合做这种比较柔软,亮丽的包包,所以机车包现在没有纯牛皮材质
鞋头那部分很亮的材料就是油皮这种材料穿在脚上会很耀眼很提高档次但是这种材料也有不好的一面就素不透气容易出现褶皱
你所说的蜡染的牛皮鞋应该上三中之一,但不管是哪一种,皮革的保养主要是如何选择清洁保养的产品,皮革跟人的皮肤一样,对于人体来说,滋养更多的是补充水分,因为人体皮肤下面是脂肪层,那个不断 释放油分滋养皮肤,对于皮革来说,失去脂肪层的滋养,需要后天的油分补充, 否则皮革很快会干枯,开裂,常常用水清洁的牛皮,只要3 年,就会出现开 裂和干裂。而正确护理的牛皮可以使用几十年以上。
首先:日常的清洁,选用正确的清洁剂,如何鉴别皮革清洁剂的优劣?
一、用酸碱度PH试纸检测(PH表示液体的酸碱度)
酸碱度PH值=1~14,中性=7,酸性=1~7,碱性=7~14,PH值越小,越偏向酸性,PH值越大,越偏向碱性。
虽然PH值表正确的中性值=7,但实际上中性的范围可延伸为:PH=6.5~7.5之间。
把PH值试纸放入要检测的皮革清洁剂中一秒后取出,根据反应颜色对板,即知酸碱度的PH值。越红越偏向酸性,越蓝黑越则偏向碱性。
人或动物都稍稍偏向酯性,即人或动物的酸碱度PH值=5~7.5,广告中说的不伤手的洗洁精,其酸碱度PH值=5~7.5。PH值大于7.5,对皮革就会有伤害,如果大于9,请不要使用。当然,小于4的也不要用。
PH值大于7.5或小于4,不但伤皮革,还会伤手。
合格的皮革清洁剂,其酸碱度PH值=5~7.5。
酸碱度PH试纸一般在教学化工商店有售。
二、闻气味、看挥发性
如果皮革清洁剂的气味浓,证明挥发性强,一般含有溶剂,污染空气,会随呼吸进入人体内,不利于人的健康,对人体有害。
浓香一般是“金屋藏娇”,是用香掩盖臭味的方式。大部分化工产品都有不好闻的味道,所以要加香掩饰。当然,喷务式的皮革清洁剂,使用起来虽然很方便,但是,使用者也会被动吸收,不利于人的健康。
三、看是水性,还是油性
可以溶于水的为水性,不含毒性,或毒性很低,一般也环保。乳化性的,一般也属水性,如果碱性太强,会伤皮。油性的皮革清洁剂,采用溶剂方案的,含有的毒性,一般比水性的高,且不环保。但新发明的产品,如皮模拟油的皮革清洁剂,不是采用溶剂方案的,不会有毒,故不在此列。
四、皮革清洁剂不能含有磨擦剂
皮革清洁剂如果采用磨擦剂方案,其清洁原理是通过磨擦磨去污垢的物理法,就象扫地,如果不注意,或技术不好,很容易磨花真皮表面。但如果污垢太严重,太特殊,以至没有办法清除,只要方法适当,即做到只磨去污垢,采用磨擦剂方案还是比采用碱性腐蚀真皮内部结构的方案好。
五、看清洁效果
把皮革清洁剂喷于真皮表面,如果一抹即干净,那一定是清洁力非常强,这却是化学反应作用的结果,具有极强的腐蚀力,用这样的皮革清洁剂清洁真皮,会显得非常干净,但其代价是伤害真皮,而且,在同一部位使用这样的清洁剂三次以上,真皮表面即出现异样。
况且,从毛孔渗入真皮内部的清洁剂,会破坏真皮的内部结构,缩短真皮的使用寿命,对人的皮肤也会有伤害,其酸碱度的PH值一般不可能=5~7.5。好的皮革清洁剂,其清洁力一般不会很强,清洁速度相对慢一点,但也可把真皮污垢彻底清洁干净。
六、实用检验:看真皮是否高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皮与皮革清洁剂接触后,立即光亮或干燥后光亮,真皮又不会发硬,而且可以把真皮污垢清洁干净,那一定就是好货,否则,一定就不是好货。对真皮而言,这是最重要的检验标准。
七、可以降解,对环境没有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综上所述,好的皮革清洁剂一般满足如下条件:一、酸碱度PH值=5~7.5;二、没有气味,不挥发;三、水性;四、不含磨擦剂;五、清洁力适中;六、与真皮接触后,立即光亮或干燥后光亮,真皮又不会发硬,而且具有把真皮污垢清洁干净的清洁力,不会污染环境,符合环保要求。
其中,一、二、三等三点会影响人的健康,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一、四、五、六等四点,可以判断皮革清洁剂,对真皮是否有伤害;五、六两点为实用检验;第七点可以判断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还要根据自己的真皮制品是什么材料来选择皮革清洁剂,不同的真皮要采用相应的皮革清洁剂,如磨砂皮、绒面革等特殊皮革,不能采用普通的皮革清洁剂。
最后每年深度滋养两次,要收很长时间的时候滋养一次,再次拿出来用的时候滋养一次,或者每半年滋养一次。这样皮革就能一直保持柔软性,舒适性,使用寿命延长。
建议可以去网上买好为家皮革清洁剂和滋养剂
㈦ 有花色的蜡染布做什么样的衣服比较fashion又中看
做小西服吧~做长裙应该会很好看,可是如果太硬就算了,或者你可以尝试下与其他布料拼接试试。
还有就是可以剪下小块砸在白T上做装饰,很fashion哦~
㈧ 蜡染染到头皮变色结痂了怎么办
用医用酒精可以去掉,用棉质毛巾沾少量酒精轻轻擦拭染色部位的头皮。即可将去掉。但是如果头皮沾染颜色时间过长是非常不易清除的。只有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皮肤再生,角质脱落后才能将颜色慢慢褪掉。
打蜡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1.染膏打底(即染发,底色统一)
2.洗头(油性或染后发质,需要去污力强的洗发水清洗干净,不用护发素)
3.吹头(完全吹干)
4.涂抹(一次性充足,均匀涂抹,发片要薄,涂抹饱和,涂抹过程不要接触皮肤,操作者需戴上手套)
5.加热(包上保鲜膜用做营养的方法,打上小卷加热,让头发均匀加热20分钟左右)
6.冷却(打开保鲜膜,自然停放10分钟,条件允许的可用冰湿毛巾冷缺,最好在冰箱0度存放半小时的毛巾)
7.冲水(温凉水,用轻柔护理型洗发水清洗2-3遍冲洗即可)
8.日常护理(尽量避免使用碱性洗发水冲洗)
打蜡操作的注意事项
打蜡与烫卷/拉直同时操作步骤
1.打蜡+烫卷 先褪色----再烫卷----后打蜡。
2.打蜡+拉直 先褪色----再拉直----后打蜡。
3.沾到皮肤需用医用酒精擦拭才能褪色。
4.如不慎入眼请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马上到医院就诊。
㈨ 蜡染的历史源流
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蜡染》篇释义:蜡染,是一种古老染色术,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人叫做Batik,日本人称为蜡缬染(亦称蜡染),利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图案,兼具了艺术的装饰趣味及实用价值。蜡染艺术出现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至于实物的出土,比文献记载还要早的,有长沙战国楚墓出现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花纹不详。晋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图案是重叠斑花,也就是唐宋时代所谓玛瑙缬。中国蜡染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后人可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豪华美丽的情况。由于唐代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影响颇大,奈良的正仓院,从唐代一直保存着各种唐代以来之中国工艺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蜡缬屏风,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学和尚带回去的。蜡染在中国,自宋代以降开始衰退,而在同时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却大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人的平常衣服几乎都以蜡染布料制造。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等地区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应该早于蜡染工艺。也就是说蜡染工艺的产生,必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对染色材料认识与应用过程。这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过程,为蜡防染工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追溯历史,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就已经使用矿物颜料来着色。据中国大网络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已经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蓝、菘蓝、红花等进行着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蓝,比中国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蓝和红花,比中国晚了1000年。可见,中国纺织染色的历史极为久远。在这里,我们研究中国染色的萌芽及发展过程,就是为了探讨蜡染产生前的一些基本条件。
探讨蜡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研究所依据的材料,除文字记载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物的发现。遗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蜡染物品是贫穷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阶层的生老病死大多数是从简的,因此,古代蜡染的实物出土实在少之又少,这和皇宫贵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华的纺织品简直无法相比。这种现状势必会给研究中国占代蜡染带来困难。那么,如何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呢?除了根据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逻辑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断,以此来研究中国蜡染才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这些推断也许不尽完善,但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种思路。为此,可以认为,从北京山顶洞人使用单一的矿物颜料到后来丰富多样的染料;从原始先民的单一色彩涂绘到后来的多样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发生与发展总趋势应该是:从使用色彩材料来说,古人是从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带有色彩的自然物)发展到对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后使用(自然物的研磨与调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色彩装饰对象来说,古人是从利用色彩着色于自身(涂身,文身)发展到利用色彩着色于物体(彩陶、服装等),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织物染色工艺来说,古人是从单一的手绘色彩于织物上发展到多种方法赋彩于织物上(绘、绣、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时发生。
上述推断,可根据文字记载与出土实物的比较来做进一步的证实。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人类对色彩及染料的认识与应用远早于纺织色彩。人类使用色彩的行为经历:“人类从着色于自身开始(文身)——发展为着色于物体。”考古材料已经证明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是红色,5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红色矿物颜料。“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赤铁矿(赭石)粉末和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鱼骨等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涂彩更多。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红、白、黑、褐、橙等多种色彩。当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矿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状赭石外,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现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彩绘和研磨矿石等工具。这些矿石的粉末,曾用于纺织品着色。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仅运用于衣饰,而且广泛采用矿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矿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朱砂。朱砂即我国史书所载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说服力的实例是陕西茹家庄西周墓中出土的纺织品,其上的朱红色用朱砂染成。当时,染色技术运用比较广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还专门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较普遍的有蓝草(蓼蓝)。《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启灌蓼蓝“的记录。就色彩品种而言,《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
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