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服装设计 > 都柳江流域女装

都柳江流域女装

发布时间:2021-07-18 14:46:52

① 柳江发源地在那里

柳江干流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尧梭乡里腊村九十九个潭(一说拉林乡附近的磨石湾)。

流经黔东南及桂北,在广西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在左岸注入西江,干流全长773公里。河源-老堡口为上游,柳州是中、下游的分界。

传统上,其干流分三段:上游在贵州省境源头流出,经独山、三都、榕江、从江入广西境,称都柳江;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老堡村汇入古宜河(寻江)后,经三江县、融安县、融水县、柳城县段,称融江;在柳城县凤山镇汇入龙江后,经柳州市、象州县至石龙镇三江口段称柳江。

按水文,源头至三江县的老堡乡为上游,老堡乡至柳州市为中游,柳州市至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为下游。

(1)都柳江流域女装扩展阅读


地理气候:

流域年均温达18~20℃,生长期长达330天以上。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4~8月为雨季,占全年的72%。由于高温多雨,适宜亚热带、热带作物生长,年可三熟。上游及山区为中国重要杉木林区。

其中上游都柳江流域平均气温16-18℃,年雨量在1200-1600毫米之间,雷山、三都、榕江之间有一个多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600毫米。

河流水文:

柳江历来是广西河流含沙最低的河流之一,以柳州站为代表,柳江50年代年平均含沙量0.120公斤/立方米;60年代0.094公斤/立方米。比50年代减少21.7%;20世纪70年代0.110/立方米,比50年代减少8.0%。含沙量呈下降趋势,与柳江上中游森林植被复盖度高有重要关系。

柳江年径流量变化周期性不明显,以柳州水文站为代表,从1946-1949年是一段多水时期,历年稍高于多年平均径流量410亿立方米,1949年最大径流量达588亿立方米;

从1950-1975年的26年间,以少水年为主,多水年亦交替出现;其中少水年达18年,除1968年589亿立方米外,1962-1975年为连续少水年,最少1963年为222亿立方米,最大与最小水年差值达333亿立方米,相当多年均值的0.80倍。

② 南方、北方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长衣盛饰是中国北方各民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属于平原文化的北方各民族服装款式在丰富中趋于统一。因为我国北方天气寒冷,服饰多为大襟或 斜襟式宽大厚实长袍,服装材料以皮毛、毡、氆氇和 锦缎为主,装饰物则以华贵的金银、珠玉、珊瑚、松 石为主。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

1.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分为长袍、腰带、靴子、首饰四个主 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按季节分为 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袖长而宽,高领有衽,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叉;男袍肥大,女袍紧身。袍子沿边、领口和袖口多为绸缎刺绣花边或皮毛装饰, 衣扣多用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铜琉璃扣子。男式长袍一般用深蓝色、海蓝色或天蓝色的衣料制 作,男子扎腰时多把袍向上提一点,这样便于骑马。

女式长袍多用红、绿色或黄色的绸 缎自制而成,穿着时向下拉展以使身体线条清晰, 显得苗条健美。腰带多用棉布或绸布缝制而成,选 用与袍服协调或对比的色彩。蒙古靴是蒙古民族服 装的配套部件之一,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 季节选用,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蹬;行路时能 防沙防害,减少阻力。

2.鄂伦春族服饰

鄂伦春族服装的作用主要是抵御寒冷,他们打来的猎物皮被缝制成狍皮衣,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箭形”、 “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生动逼真,精巧别致,又很保暖,出野外时还要在外面穿上皮套裤,这样骑马打猎时结实又抗磨。鄂伦春皮靴是用狍、鹿的腿皮制作的,用结实的袍子皮、野猪皮或熊皮做底,不同季节的皮靴高矮薄厚各不相同。鄂伦春族妇女善于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显示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南方少数民族服饰

1.苗族服饰

湘西红苗妇女以土花布或青布包头,着圆领大襟长袖上衣,带绣花肚兜,下穿宽脚裤、绣花鞋;黔东苗族妇 女为交领右纫,都柳江流域为大领对襟敞胸,雷山丹寨为大襟衣,下身为百褶裙;乌蒙山大花苗族妇女为白麻布对襟短衣,外披大花披肩,下穿蓝花蜡染裙;丘北式苗族上穿黑色对襟短衣,下着蜡染白色麻布褶裙,外系花围腰;开远式苗族妇女盛装为右衽窄袖花衣,下为青色蜡染裙,包头帕,扎绑腿。这些纷繁款式的形成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苗族历史发展中的大迁移,造成群落的分割与断裂;其二是苗族人生活的山地环境使不同支系的服饰产生极大的差异。

2.彝族服饰

凉山彝族男女皆着右衽大襟衣,穿披毡、察尔瓦男子蓄顶发,俗称天菩萨,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裹成尖 锥状,俗称“英雄结”;乌蒙山彝族服饰以黑为主,长衫大襟右衽,长裤,女子盘肩,衣边有花饰;红河彝族外套坎肩,长裤,系围裙,色彩对比强烈,华贵艳丽;滇东南彝族保留古老的贯头衣,方袍款式;楚雄 彝族有独特的火草褂。

(2)都柳江流域女装扩展阅读

南方服饰是长期生活在南方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的产物。南方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热,再加上自然资源丰富,如各种服饰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为形成南方特色服饰提供优势条件,也形成了南方人特有的地域文化。南方人比较注重单衣的穿着,且多为不易吸热的浅颜色,衣服形制多为短衣和裙类;在服装的用料上。多是以棉布为衣料,特别是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的质料,大多是自织麻布和土布。这种状况在古代最为明显。南方许多地方时兴穿裙,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更是离不了裙服。这些是南方服饰的要义所在。

参考资料网络——南北方服饰

③ 求玄幻小说素材,古代服饰。

女服饰:腰间:腰带系吊饰或玉佩 上身:束胸加外套 下身:长褶裙

④ 这是什么民族的服装

这是苗族服饰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9426007人(2010年),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分布苗族苗族发源于中国,约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于中国南方省份,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数万苗族人成为难民,部分移居到美国和法国。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近年来,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méng]、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

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的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频繁、农田荒芜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贵州,湖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苗族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这也是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的原因。

⑤ 贵州省黔东南州清水江、都柳江都是在哪

清水江自锦屏县茅坪镇下的杨渡角流入天柱县境,流经天柱的坌处、竹林、远口、白市、江东、瓮洞六乡镇,沿岸濒江的村寨50余个,流经河段77公里,沿河接纳三门溪、鉴江河、圭大溪、汶溪河、江东溪、瓦窑江、瓮瓦溪等诸条溪河,然后浩浩东下,于瓮洞镇的下金紫村流入湖南,出省河口海拔216米。
都柳江为榕江县城内的第一大河流,发源于黔南州独山县,流经榕江县的兴华、定威、八开、都江、古州、都什、八吉入从江县,境内全长77.3公里,自然落差84.5米,集雨面积6700平方公里(县境内集雨面积10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5立方米/秒,历为黔桂两省水上交通的枢纽,昔日都柳江航道百舸争流,古州码头日均停泊船只约300余艘。

⑥ 求苗族的历史、传说、服饰资料

苗族,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早在五六千年前,其先民蚩尤九黎和三苗部落,即同炎帝、黄帝部落“逐鹿中原”,共同开发了黄河平原和大江南北,为中华文明奠下了最初的基石。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虽被迫辗转迁徙,进入条件恶劣的南部山区和西南高原,但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生生不息,奋斗不绝,又为祖国的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开拓和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近年来,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
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苗家人的寨子在东方,在一片水汪汪的大河边。开始时苗家人没有现在的衣裳穿,只拿些宽树叶来掩体避寒。过了很多年之后,在一个叫尤公(蚩尤)的头领的带领下,苗家才种了绵花,纺了纱,织了布,先制出围腰以后制成裙、裤子、衣服、鞋,但是也很不好看。有一天,一个名叫榜往尤的苗家姑娘和男友牛里九来到村边的大枫树下游方。阿榜姑娘看到周围有各种各样漂亮的花草蝶虫,天生爱美的她就想:要是能让我们的衣服也变得像那些翠鸟和五颜六色的花朵、蝴蝶一样漂亮该多好啊!于是她把这个想法对阿牛哥讲了。还故意撒娇说:你若不赶紧想出好办法让我早日穿上漂亮的衣裳,那我俩就不能成亲。这一下可急坏了身强力壮的阿牛,他冥思苦想了8天,才想出用一些能变色的树叶、果实和黄土、黑土把棉线染上颜色。心灵手巧的阿榜姑娘发动姐妹们一齐动手,用这些五颜六色的线在几天内绣出了美丽的围腰、裙子、衣服来,自己也终于穿上这些漂亮的新衣和阿牛成亲了。整个苗寨都沸腾了,男女老少都以万分喜悦的心情来庆贺。从此,经过苗族妇女们一代一代的动脑筋,不断改进,才有了今天这样漂亮的服饰绣品。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⑦ 都柳江的主要支流

都柳江的支流,北岸较多、较大,均发源于苗岭山脉南麓,主要有江寨河、烂土河、高岘河、马场河、排调河、交梨河、排场河、寨蒿河及其支流平永河、双江、独洞河、水口河等11条,南岸支流较小,主要有王玺河、坝街河、乌良河、摆西河、八开河、孙览河及其支流宰便河、平正河、长寨河、翠里河、西山河等10条。都柳江支流以寨筒河、双江、平永河较大,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 在三都县境,都柳江支流大部分集中在县境西北部和北部河谷地带,以横贯西东部的都柳江为干流,南北两岸分别有31条支流汇人。
交洛河,发源于独山县境,流经下甲照手扒岩入都柳江,全长17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12立方米,进出口落差96米。
巴佑小河,发源于巴佑乡更顶山,经合一、巴佑入都江河,全长8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1立方米,进出口落差345米。
都江河,发源于独山县戛加山,经栗木坪、岩江,与巴佑小河汇合,入都柳江,全长22.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2.24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50米。
打见河,发源于都匀市龙山坡,经巴篙、三勤入都柳江,全长21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56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14米。
打便河,发源于丹寨县金钟乡,经交规、马安寨、麻江寨入普安河,全长18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76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62米。
普安河,发源于丹寨县的龙泉山,经鸡照、甲揽、普屯、平寨、周家洞、四十寨,与打便河汇合,流经燕高、杨能寨入马场河,全长28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43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90米。
马场河(交然河),发源于都匀县狼鸡坡,经潘洞、康寨、交然、尧基、平寨,在下巴林与普安河汇合,经巴外入都柳江,全长39公里,平均流量每秒3.94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30米。
干河,发源于塘州乡上羊猛,经中岳、炳奇、甲倒入甲晒河,全长17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89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94米。
甲晒河,发源于独山县罩子坡,经丙桃、甲良、甲晒入都柳江,全长23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93立方米,进出口落差270米。
行尝河,发源于水龙乡岩脚坡,经娘寨、麻勇入甲晒河,全长11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85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00米。
苗龙河,发源于高洞乡排尧坡,经苗龙场、羊芒、下巴绵入交梨河,全长13.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3立方米,进出口落差70米。
交梨河,发源于丹寨高要,经巫暇沟、营盘寨、莫家寨、交梨街、王家寨,在下巴绵与苗龙河汇合流入都柳江。全长22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79立方米,进出口落差80米。
杀叶河,发源于尧麓乡怒胆,经姑挂、牛场、三郎入都柳江,全长13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58立方米,进出口落差70米。
打孟河,发源于苗龙乡排金曼。经巫孟、打孟寨入都柳江,全长12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45立方米,进出口落差52米。
巫检沟,发源于拉揽乡瑶人山,经来楼入都柳江,全长7.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23立方米,进出口落差440米。
康细河,发源于高洞乡无尖坡,经梁家沟、野足、黄泥田人打鱼河,全长14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1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76米。
介赖河(巫虾河),发源于丹寨县雅灰乡才姚,经介赖、巫崩,人打鱼河,全长30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69立方米,进出口落差258米。
打鱼河,发源于雷山县冷竹山,经丹寨县雅灰乡,由乌水河、排调河、康细河汇合流入打鱼河,经打鱼寨入都柳江,全长61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5.89立方米,进出口落差30米。
懂述河(新桥河),发源于拉揽乡兔老坡,经排高坡、懂述入都柳江,全长8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27立方米,进出口落差323米。
柳叠河,发源于打鱼乡排怪坡,经柳叠上寨人都柳江,全长10.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22立方米,进出口落差433米。
烂牛河,发源于拉揽乡排高坡,经白高坡、里息、栏牛河人都柳江,全长14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53立方米,进出口落差318米。
排长河,发源于雷山县牛角山,经丹寨县雅灰乡、本县羊福乡、上江镇岔河口人都柳江,全长57公里,平均流量每秒3.99立方米,进出口落差263米。
坝辉河,发源于坝街古梅共坡,经后辉、坝辉人都柳江,全长11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 2立方米,进出口落差306米。
拉旦河,发源于水龙乡交把,经中和、拉旦人坝街河,全长12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47立方米,进出口落差300米。
立场河,发源于水龙乡水龙大坡,经雅灰寨、科寨流人坝街河。全长1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3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70米。
孟略河,发源于地祥乡引掌坡,经祥寨、伟寨入坝街河,全长2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9立方米,进出口落差330米。
姑正河,发源于扬拱乡姑正甘坡,经滚豆人坝街河,全长19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72立方米,进出口落差332米。
坝街河,由孟略河、拉旦河、立场河、姑正河汇合经安素、坝街入都柳江,全长44公里,平均流量每秒4,85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57米。
巫不河,发源于巫不乡,经榕江县境入都柳江,全长10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37立方米,进出口落差302米。
高尧河,发源于巫不乡,经榕江县境,入都柳江,全长8.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21立方米,进出口落差240米。
水配河,发源于板甲乡,经榕江县境,入都柳江,全长7.5公里,平均流量每秒0.29立方米,进出口落差120米。 在榕江县境,汇人都柳江的一级支流13条,二级支流 14条,三级支流19条,四级支流7条,其它支流5条。
寨蒿河,发源于剑河县海拔1150米的老山界,南向流经朗洞镇宰牙、色边、岑最,黎平县育洞,寨蒿镇平堡至寨蒿纳八妹河,南向流经忠诚镇、车江乡于县城北纳平永河入都柳江,全长103公里,集面积2351平方公里(县境172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5.77立方米/秒。其中,平永河口以上,集雨面积1283平方公里(县境92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902.2米,平均坡降8.8米/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4.11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3.5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84万千瓦,已开发利用0.03万千瓦。县境汇人寨蒿河的溪流20条。牛场河,发源于水尾乡海拔1151米的滚通规信南面,北流于定威入都柳江,全长42公里,自然落差698米,平均坡降14.9米/公里,集雨面积22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2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1.43万千瓦。
高雅溪,发源于海拔1348米的计划乡污洋坡,北向流至八开乡府驻地入都柳江。全长35公里,自然落差1130米,平均坡降32.3米/公里,集雨面积10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1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0.82万千瓦。
八蒙河,发源于荔波县海拔1000米的板甲乡上菇城,北向流至八蒙入都柳江。全长36公里,自然落差613.4米,平均坡降17米/公里,集雨面积16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86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0.77万千瓦。
的牛寨河,发源于兴华乡姑跃坡南麓,北向流经亚巩、平雨入都柳江,全长36里。
高旧溪,发源于三江乡脚车,南向流至高旧入都柳江,全长19公里。
小定旦溪,发源于三江乡乔拉,南向流至小定旦入都柳江,全长12公里。
养把溪,发源于定威乡养把北面,南向流至格览入都柳江,全长10公里。
格览溪,发源于计划乡长寨,南向流至格览人都柳江,全长9.5公里。
发塘溪,发源于八开乡格拢,南向流至八开入都柳江,全长10公里。
乌娘溪,发源于计划乡污秋,北向流经加宜至腊酉入都柳江,长27公里。
归仰溪,发源于古州镇乌花,西南向流经归仰入都柳江,长8.5公里。
八吉溪,发源于从江县孔明,东北向流至古州镇八吉入都柳江,县内长11.5公里。 在从江县境,支流南岸多于北岸,较大的支流有四寨河等7条,还有其它小河溪40余条。
孖温河,源于加鸠区月亮山南麓和太阳山西麓,源头至双江口称污牛河,双江口至孖温段称孖温河。流经加牙、加坞、加瑞、东朗、加民、摆亥乡,于下江镇开温村注人都柳江。长68公里,流域面积880平方公里,有窝新河、污秋河、宰便河等支流,落差1029米,平均流量21.7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6.8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4.67万千瓦。最大支流宰便河,源出寨坪乡岩鸡山羊该坡西麓,北东向流经加烧、宰河、宰便、加牙至双江口入孖温河。落差503米。平均流量7.3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1.51万千瓦。
平正河,亦称孖览河(平正以上称三百河)。东发源于广西环江县境内的庆林山脉,西发源于县境内端上甲路村,流经县境刚边、平正、党九等乡至巨洞乡腊俄村注人都柳江,长49公里,流域面积725平方公里,其中县境48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9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9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04万千瓦。主要支流加车河,发源于秀塘乡搅董山西麓。污养以上称打秀河,污养以下称加车河。东北向流经加磨、孖银汇人平正河,长30公里,流域面积131.5平方公里,高差478米。平均水流量3.4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0.60万千瓦。
四寨河,又名双江河。民国时称宰滚河。源出黎平县宝塘山脉爱众。双江(宰滚)以上称孔寨河及曹平江。下游称四寨河。流经县内增冲、谷坪、和平等乡至丙妹镇平豪村境注人都柳江。境内河长33公里。流域面积13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6.1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9万千瓦。县境孔寨段有壮观的龙王潭瀑布群,境内有谷洞河、牙现河、往洞河等支流。
雍里河,发源于广西融水县境庆林山脉(摩天岭)十二坪,流经县境令里、雍里、长寨,于广西三江县石碑村境注人都柳江,境内长26公里,流域面积3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5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58万千瓦。建有雍里、长寨两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共1400千瓦。
西山河,古称蔡江。发源于广西融水县庆林山脉岩屋,东向流经从江县的翠里、卡翁、西山至广西三江县平力村汇人都柳江。县境内长34公里,流域面积26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2.03亿立米,水能蕴藏量0.99万千瓦,建有卡翁水电站(装机容量400千瓦)。主要支流有顶洞河。
八洛河,发源子黎平县屯洞麓背山,得卡以上称洛香河,流经上皮林、洛香、大团、得卡,至八洛注人都柳江,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24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2.15亿立米,水能蕴藏量1.32万千瓦,建有装机容量400千瓦的贯洞电站。
大年河,源出广西融水县庆林山脉摩天岭岩屋。流经牙里、岑偶、湾里、平洞后出广西融水、三江县境,于堂华汇人都柳江。境内长13公里,流域面积9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2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3亿立方米,可行船,水能蕴藏量2万千瓦。
达州河,境内诸河中属龙江水系的唯一河流。发源于太阳山南麓,流经廖家坡、雷家坡、尧贵乡达州村,于广西环江县境注入龙江。 在广西三江县境,支流有:
苗江,苗江又称孟江、猛江,发源于独峒乡干冲村三省坡南麓,全长 47.3 公里,年径流量 32486 万立方米,经独峒、同乐两乡至良口乡产口村注入溶江(都柳江)。
大地河,又名四寨河(水电部门称大良河),发源于白云山北麓即老堡乡朋界寨附近,全长 12 公里,年径流量 7282 万立方米,流经良口乡良帽村,至良口村大地河口注入溶江(都柳江)。
晒江河,发源于同乐乡平香甲波罗苏山南麓之信洞山,全长 23 公里,年径流量 8576万立方米,在良口寨对面汇入溶江(都柳江)。
小宾河,发源于洋溪乡红岩村白云山北麓,全长 12.1 公里,年径流量 3438 万立方米,至洋溪村弯寨注入溶江(都柳江)。
高露河,发源于洋溪乡高露村群凳山,全长 23.1 公里,年径流量 10093 万立方米,流至洋溪汇入溶江。
大年河,其上游为平卯河,发源于融水县拱洞乡平卯村山麓,全长 13.3 公里,年径流量7232 万立方米,流经富禄乡至唐华河口汇入溶江(都柳江)。
南江河,发源于贵州省黎平县水口区,流经地平,至三江县富禄乡高安村汇入溶江(都柳江)。
八洛江,发源于贵州省从江县北,至三江县浪泡对面八洛注入溶江(都柳江)。
西山河,发源于贵州省从江县西南,至三江县梅林乡平力村,注入溶江(都柳江)。

⑧ 苗族服饰历史背景

(一)解放前的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用服饰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我们祖先曾度过了赤身裸体的时代,那时“未有火化”,人们吃的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身上赤条条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东西。正如《庄子》言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积存下柴草,冬天用来烧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由此推知其他民族亦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为了获得御寒、遮羞、装饰的服饰意识,他们遂以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树叶、草叶或兽皮等裹身,从而形成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饰样式和服饰意识。《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考古学家也认为,“最早的服装是原始人把树叶、草叶缠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后披在身上或掩于下体。” 《滇书》卷上称我国古代苗族“楫木叶以为衣服”,此亦印证。而到神农、伯余(黄帝臣子)、黄帝时期已被织造麻、丝布帛和垂衣裳的习俗所取代。(《礼记"礼运篇》):“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淮南子"汜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纟炎麻索屦,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领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又此可以想象,服饰的创造和演变是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
(二)解放后到90年代服饰
此时期的服饰纵横交错,既有传统的,又有改进的,类别繁多,交叉混杂,有关专家学者对此时期的服饰描述达六七种,笔者只选取比较典型的其中两种。
第一种描述见李廷贵教授等主编的《苗族历史与文化》第217页到218页:毕节北部的燕子口一带,穿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外穿白麻布大领对襟长衫,无系也无扣,衣襟缠于腰间,衣背、两肩都缀有桃花锦件,衣领也挑花纹,当地汉族称“花褡褡”。其无袖无衿无扣,穿后敞胸。穿在里面的大襟衣,右边的绣花栏干均外露。著多截百褶国长裙,上端约一半为青色,其余一半依次为白、黑、灰色,裙脚为白色。前束一张挑花裙围,头掺假发盘于顶上,发外以大绺红毛线束紧,脚以白布裹紧,男人多穿汉装。
第二种描述见吴仕忠等编著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第38页:少女绾髻于头顶,用红头绳挽头一圈扎紧,包青布头帕,帕尾上翘。上穿对襟无扣长衣,两袖缀彩色布和刺绣图案。外套挑花披肩缀有蜡画,系蜡染丝绣长围腰,围腰边缘绣有花纹图案,数条重叠,露出围腰花纹,系白麻布腰带,包白色绑腿,便装为右衽衣,襟边。衣袖饰有挑花,刺绣花边。男人汉服装扮。
(三)2000年后的服饰
据笔者现场调查:妇女盘发于头顶,无髻,外用挑花带裹饰,外缘垂珠串及彩线流梳,脑后用铝条花布珠串等做成的两角像兔子耳朵向上翘起,后脑帽沿下缝上一块青色刺绣花帕遮于后面,直达颈部。上衣低领右衽,是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衣肩围有一块半圆形的绣片贻饰,周边垂缨络,衣袖,衣身均用挑花或刺绣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有桃花形,棱形等。下装为蜡染的白褶裙,裙长膝盖头,从裙头到裙脚,依次交叉以蜡染,织锦装饰,形成若干花包饰段。前系一与裙同长的挑花围腰,两端上各系有挑花飘带,绕腰一周系于身后。飘带末端以缨穗装饰。绑腿一种是百麻布裹腿,一种是长方形挑花巾,缠裹时花纹外露,也有用挑花布做成裹腿样式。内装海绵,套于腿上时,用按扣或拉链。脚穿现代皮鞋。服饰所用布料多为集市上最好的布料或上等丝织品。男装以现代汉服为主,但为展现民族风采,弘扬民族文化,在节日、演出和结婚仪式上,近期推出男装新款式。上衣是对襟大领,短小紧身。颈部有一圆形绣花图案,从后围到前胸缀于衣上,胸前有两行平行对称的刺绣图案,接上端绣花图案直达底端,胸部有拉链或按扣。两衣袖也缀有花饰,颜色比女装浅。腰带约长五六尺,也是挑花刺绣,裤子用现代布料,裤裆宽大,裤腿挑花点缀。

⑨ 苗族女人头上的银饰叫什么

苗族银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护头花、银顶花、银瓢头排等。

一、银童帽饰属于头饰,通常钉在童帽上。

二、贵州苗族银角,以地域分为三种类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

1、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一厘米。

2、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似扇骨而得名。

3、排调型银角,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

三、银帽分为三种类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

四、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

五、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针的类型: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

七、银耳环:分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

(9)都柳江流域女装扩展阅读:

苗族银饰特征:

1、以大为美,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2、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⑩ 都柳江的介绍

都柳江,珠江水系西江干流黔江段支流柳江的上源河段。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流经三都县、榕江县、从江县,入广西三江县寻江(古宜河)口,进入柳江干流融江段。全长310公里,落差1176米,平均比降3.8‰,八洛段平均流量212立方米每秒。都柳江历代为黔桂两省水上交通的枢纽,旧时都柳江航道百舸争流,古州码头日均停泊船只约300余艘,后因水源日渐枯竭入陆路交通发展,作用渐弱。流域面积11326平方公里,流域内石灰岩分布面广,岩溶较发育,落差较大,农业不发达,森林、水能资源丰富。其中三都县河段旅游资源有一定开发,榕江县河段建有永福水电站。

与都柳江流域女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不然就会拉在裤子 浏览:76
什么品牌的真皮帽子好 浏览:772
厂家批发直销真丝领带 浏览:346
古驰男装牛仔裤品牌及商品 浏览:767
深圳哪个校服网质量好 浏览:508
灰色圆领衣配什么外套好看 浏览:254
裤子门禁的缝制步骤教程 浏览:905
微信童装代理如何赚钱 浏览:99
女友穿着裤子摩擦我的 浏览:135
服装厂专业裤子设备 浏览:328
潮牌贩子该如何引流 浏览:821
短款羽绒服怎样穿 浏览:553
欧美男帽子图片大全 浏览:407
利威尔兵长睡衣图 浏览:485
梵岚朵品牌女装批发 浏览:946
哪个网站的情侣装比较便宜好看 浏览:393
波点衬衫和白色衬衫哪个好看 浏览:352
黑色马甲配白衬衣好看吗 浏览:797
欧美真丝衬衫批发 浏览:48
怎么把围巾弄成披肩 浏览:406